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的原文与翻译

论语的原文与翻译

论语的原文与翻译
论语的原文与翻译

论语的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则的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

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

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

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

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

‘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

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

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

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翻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翻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翻译〗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翻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翻译〗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翻译〗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翻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二十篇)

目录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14 《论语》——八佾---------------------------------------------------------------- 25 《论语》——里仁---------------------------------------------------------------- 37 《论语》——公冶长------------------------------------------------------------- 45 《论语》——雍也---------------------------------------------------------------- 57 《论语》——述而---------------------------------------------------------------- 70 《论语》——泰伯---------------------------------------------------------------- 84 《论语》——子罕---------------------------------------------------------------- 94 《论语》——乡党--------------------------------------------------------------- 105 《论语》——先进--------------------------------------------------------------- 115 《论语》——颜渊--------------------------------------------------------------- 127 《论语》——子路--------------------------------------------------------------- 137 《论语》——宪问--------------------------------------------------------------- 148 《论语》——卫灵公------------------------------------------------------------ 163 《论语》——季氏--------------------------------------------------------------- 175 《论语》——阳货--------------------------------------------------------------- 182 《论语》——微子--------------------------------------------------------------- 190 《论语》——子张--------------------------------------------------------------- 195 《论语》——尧曰--------------------------------------------------------------- 203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 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0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篇一: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学习资料 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没有给别人出谋划策但是不尽心尽力呢?有没有同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就知道了有些事情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就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成为

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于他们不好的地方,应该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仁者爱人 zh 1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zh 1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h co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xi Ji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_. ”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了. ”.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原文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就是修养好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从多个方面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忠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探求学问,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不会迷惑,五十岁懂得天意,六十岁各种话都能听得进去,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越出规矩。”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却不加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只凭自己思考而不学习,就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行好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忍受不了心中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行好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做的食物,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这中间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挑选他们身上的优点,学习那些优点;对照他们身上的缺点,改掉自己身上相同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的源头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十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说:“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 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 明啊。”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 我反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 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山市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 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1.子曰:“事父母几j ī 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要干错事,]就要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劝说。如果他们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但不能违背道理,为他们操劳,也不要怨恨。” 2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担忧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我死的时候就干巴一个人(就是说他是独子),子夏就说:商朝的时候就有人说了,富贵生死都是说不定的事,君子为人处世,毕恭毕敬做到没有一点失误,对待别人恭恭敬敬尽到礼数,周围人都会待见这样的哥们,谁都愿意把它当兄弟,所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君子,然后君子还怕没兄弟么?” 四.学 学而不厌 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hu ì 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24.子曰:“吾有知zh ì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2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个白天不进食,整个夜里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徒劳无功,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26.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 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己矣。” 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