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说明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说明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说明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说明

《一元一次方程活动课2》教学设计

西宁十一中马兰青

“一元一次方程活动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三章内容,为更好的把握这一课时内容,对本课时教案予以说明:

一、授课内容的教学本质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之上,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对从报刊、图书、网络、媒体等收集的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编成问题,再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本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数据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活动是让学生结合统计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某些数据,一方面可以锻炼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敏锐行性,为以后学习数学知识时,时刻能联系实际做好准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题型更加侧重于应用和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所处地位和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活动课是在学习了解方程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安排的活动课,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灵活应用,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对以后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了启发和引导,本节在此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更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次激发。

三、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阅读能力和简单的分析问题能力。

2. 这时候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已经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对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是充满期待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建模”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与实践、分析与类比、抽象与概括的能力,以及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大胆发言,让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新型学习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经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过程,体验数学的实践性,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及向深层的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及重难点的突破

本节的重点是建立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可以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来自于生活,其中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的建立方程是主要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提出问题,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六、教学策略和方法

用课前调查的方式引入本次活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国家统计数据作为活动的主体,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好奇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他指出应尽量地在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师生问好.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 (其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5.3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八八折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新知探讨 1、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 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 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作业纸。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2、学会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并由此关系列方程解相关的应用题. 3、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4、整体把握打折问题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商品的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5、探索打折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寻找图形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2)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的方程,掌握其简单的解方程的方法. 难点:寻找图形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使实际问题数学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题用到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怎样解答本章“情景导航”中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教师:根据题意,请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 (3)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x+2x+4x+8x+16x+32x+64x=381. 我们可以把这个方程看做“宝塔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 教师:很好,我这儿有一个问题:某居民楼顶有一个底面直径和高均为4m的圆柱形储水箱、现该楼进行维修改造,为减少楼顶原有储水箱的占地面积,需要将它的底面直径由4 m减少为3.2m,那么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水箱的高度将由原先的4m增高为多少米?你能

帮他吗? 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旧水箱的体积=新水箱的体积.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列方程时,关键是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下面我们如果设新水箱的高为x m,通过填写下表来看一下旧水箱的体积和新水箱的体积、 旧水箱新水箱 底面半径/ m 2 1、6 高/m 4 x 体积/m3π×22×4π×1、62×x (学生计算填表,让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 学生:旧水箱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2=2m,高为4米,所以旧水箱的圆柱的体积为π×22×4m3;新水箱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2÷2=1.6m,高设为x m,所以新水箱的体积为π×1.62×x.由等量关系我们便可得到方程:π×22×4=π×1.62×x. 教师:列出方程我们只是走完“万里长征”重要的第一步,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学生:将π换成3.14,算出x的系数π×22,然后将系数化为1就解出了方程. 学生:我认为应先观察方程的特点,左右两边都含有π,可用等式的第二个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π,可使方程变得简单. 教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下面我们共同把这个题的过程写一下. 解:设新水箱圆柱的高为x厘米,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π×22×4=π×1.62×x, 解得x=25 4 . 答:高变成了25 4 米. 教师:通过本题的解答过程,你能总结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 (学生认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共同归纳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作答.) 设计意图: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差倍分问题教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 课时教案活页纸 总课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总课时 6课时 第 1 课时 课题 和差倍分问题 课型 新授课 2011年10月24 教材 分析 在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处理上,教材力求体现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在教科书的第四节安排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初步介绍了波利亚的解决问题模式(四个步骤),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突出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会不断加以渗透和应用,在九年级上、下各设置一章予以阐述。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基本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教科书通过几个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的模型,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画线段示意图、列表等手段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设元方法、变换问题的条件、根据方

程设计问题情境等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最终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教学 目标 熟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和差倍分问题”,体会借助图表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解决问题的作用,树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 教学 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而解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移项法则的基础上,学习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 难点 探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 方法 启发式讨论 教具 PPT和导学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3. 1 .1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 2、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中得到等量关系,含有字母的整式的书写规范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知识储备】 一、温故知新: 1: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①比a 大5的数: ; ②b 的一半与8的差: ; ③x 的3倍减去5: ; ④a 的3倍与b 的2倍的商: ; ⑤汽车每小时行驶v 千米,行驶t 小时后的路程为 千米; 二、预习指要: 1: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含有_____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______,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解方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_______. ①412=-x ; ②0=x ; ③ 151 -=-x ; ④963-=+x x . 【教学过程】 探究1: 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24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列方程得: 。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解:设x 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列方程得:_____ 。 (3)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学生数为x ,则女生数为 ,男生数为 , 依题意得方程: 。 探究2:(1)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及答案

应用题 1.两车站相距275km,慢车以50km/一小时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1h时后,快车以每小时75km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那么慢车开出几小时后与快车相遇? 2.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由甲地开往乙地,车行3h后,因遇雨,平均速度被迫每小时减少10km,结果到乙地比预计的时间晚了45min,求甲乙两地距离。 3、某车间的钳工班,分两队参见植树劳动,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2倍,从甲队调16人到乙队,则甲队剩下的人数比乙队的人数的一半少3人,求甲乙两队原来的人数? 4、已知某商店3月份的利润为10万元,5月份的利润为13.2万元,5月份月增长率比4月份增加了10个百分点.求3月份的月增长率。 5、某校为寄宿学生安排宿舍,如果每间宿舍住7人,呢么有6人无法安排。如果每间宿舍住8人,那么有一间只住了4人,且还空着5见宿舍。求有多少人? 6、一千克的花生可以炸0.56千克花生油,那么280千克可以炸几多花生油?按比例解决

7、一批书本分给一班每人10本,分给二班每人15本,现均分给两个班,每人几本? 8、六一中队的植树小队去植树,如果每人植树5棵,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植树7棵,就少6棵树苗。这个小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9、一桶油连油带筒重50kg,第一次倒出豆油的的一半少四千克,第二次倒出余下的四分之三多二又三分之二kg,这时连油带桶共重三分之一kg,原来桶中有多少油? 10、用一捆96米的布为六年级某个班的学生做衣服,做15套用了33米布,照这样计算,这些布为哪个班做校服最合适?(1班42人,2班43人,3班45人) 11、一个分数,如果分子加上123,分母减去163,那么新分数约分后是3/4;如果分子加上73,分母加上37,那么新分数约分后是1/2,求原分数。 12、水果店运进一批水果,第一天卖了60千克,正好是第二天卖的三分之二,两天共卖全部水果的四分之一,这批水果原有多少千克(用方程解) 13、仓库有一批货物,运出五分之三后,这时仓库里又运进20吨,此时的货物正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仓库原来有多少吨?(用方程解)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元一次方程》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01页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才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以及找出相等关系。 2.难点:把全部工作看作1。 3.关键:建立等量关系。 评析:目标的制定上从形式上体现了三维目标,但每一项目标都

是空洞的,没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目标显得假、空、大。本课时的目标应为: 1.掌握与工程问题有关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2.能根据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形成等式进而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4.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本课的难点应该是:从具体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这是因为:在小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中,题目中没明确问题的工作量时,都是将工作量视为单位1处理的,只要小学基础在中等水平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将工作量看作单位1,这就体现该知识点不可能成为难点。而题目中所蕴藏的等量关是隐蔽的,学生不易发现,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要发现并用文字表述等量关系是有困难的,为此找出问题中等量关系并用文字表述才是该课时的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如果要说难点是: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我认为也应该是:为什么将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复习提问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设元,并能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相关量. 2.在简单的行程问题中,学会寻找等量关系,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3.经历解决实际行程问题的过程,体验代数方程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在行程问题中,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一辆轿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匀速前进, (1)行驶3小时,共行______千米 x (2)行驶小时,共行驶_____千米 由此引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二、例题讲评 例题1 A、B两地相距为270千米,一辆轿车的速度是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一辆客车的速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 (1)如果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那么经过几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2)如果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同向而行,那么经过几小时轿车追上客车? 观看动画的行驶过程,画出路程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得到(1)轿车路程+客车路程=相距路程 (2)轿车路程-客车路程=相距路程 例题2 小杰、小丽分别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与竞走,小杰每分钟跑320米,小丽每分钟走120米. (1)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问几分钟后小丽与小杰第一次相遇?(2)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几分钟后小丽与小杰第一次相遇? 观看动画,找出等量关系 分析得: (1)小杰路程+小丽路程=跑道周长 (2)小杰路程-小丽路程=跑道周长 三、练习 小杰、小丽分别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与竞走,小杰每分钟跑320米,小丽每分钟走120米. (1)如果小丽在小杰顺时针方向前160米,问沿着顺时针方向同时出发,小杰几分钟后能首次追上小丽? (2)如果追上后继续前进,问再过几分钟后小杰第二次追上小丽?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黄姑初中数学公开课 教案 执教人:洪波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地点:多媒体教室 时间:2010-10-27第6节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式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过程与方法: 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得符号化方法; 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有趣问题。有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在前面走,另一个人牵着一头羊跟在后面。后面的人问赶羊的人说:“你这群羊有一百只吗?”赶羊的人回答:“我如果再得这么一群羊,再得这么一群羊的一半,又再得这群羊的四分之一,把你牵的羊也给我,我恰好有一百只。”请问这群羊有多少头? 这是一个方程问题,学习本章知识后,你就会解答. (二)新授 Ⅰ.方程的概念 师:本节叫一元一次方程,那么什么是方程呢?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正确打“√”,错误打“x ”. (1) 1+2=3 ( ) (4)x+2≥1 (2) 1+2x=4 ( ) (5) x+y=2 ( ) (3) x+1-3 ( ) (6) x2-1=0 ( ) 利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简单 问题如图,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幻 灯片放映) 通过分析,设未知数,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先看例题:(幻灯片)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解:(1)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小时,那么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即150乘x)小时。 列方程 1700+150x=2450。 (2)设长方形的宽为xcm,那么长为1.5x cm。 列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含答案)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题思路) (1)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2)设出未知数:根据提问,巧设未知数. (3)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注意带上单位) 一、相遇与追击问题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2.行程问题基本类型 (1)相遇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2)追及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1、从甲地到乙地,某人步行比乘公交车多用3.6小时,已知步行速度为每小时8千米,公交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0 千米,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则列方程为。 2、某人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若每小时行15千米,可比预定时间早到15分钟;若每小时行9千米,可比预定 时间晚到15分钟;求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一列客车车长200米,一列货车车长280米,在平行的轨道上相向行驶,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车尾完全离开经 过16秒,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之比是3:2,问两车每秒各行驶多少米? 4、与铁路平行的一条公路上有一行人与骑自行车的人同时向南行进。行人的速度是每小时3.6km,骑自行车的人 的速度是每小时10.8km。如果一列火车从他们背后开来,它通过行人的时间是22秒,通过骑自行车的人的时间是26秒。⑴行人的速度为每秒多少米?⑵这列火车的车长是多少米? 6、一次远足活动中,一部分人步行,另一部分乘一辆汽车,两部分人同地出发。汽车速度是60千米/时,步行的 速度是5千米/时,步行者比汽车提前1小时出发,这辆汽车到达目的地后,再回头接步行的这部分人。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是60千米。问:步行者在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与回头接他们的汽车相遇(汽车掉头的时间忽略不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重点、难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及解 1、创设情境 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 4 + x = 7; 3x + 5 = 7-2x; ; x + y = 10; x + y + z = 6; x2 - 2x – 3 = 0; x3-1 = 0. 2、探究归纳 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2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 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第二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都超过一个;第三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的次数都超过一次,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后四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像这样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主要教材内容 本课是根据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练习与第四课时的例4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专题学习。 知识结构: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行程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方程与几何问题教学中重要的题型之一,是初中阶段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为解决动态几何问题起到奠基作用,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3.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的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转变,使学生清醒的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建立系列问题的分析、解决模板,为更好的融入社会而奠定基础。 通过行程问题的学习培养

学生建立模型思想,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利用图形理解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找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2)数学思考: 经历建立行程问题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 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4)情感态度: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其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过程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5. 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准确分析题意,建立行程问题题模。 难点:利用图形找等量关系,建立行程问题方程模型。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情况: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销售中的盈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打折问题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每件商品的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每件商品的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2.探索打折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3.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生活中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成本、标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通过列表分析 3.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难点: 1.把握打折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全面、准确、系统的审题. 基本思路与教法 学生根据对市场上商品的进价(即成本价)、标价、折扣、售价、利润等的调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和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依据教学规律,我采用了“指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知识、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商场进行调查,了解商品打折的有关情况,以及商品标价、售价、成本价、利润等有关知识。 [点评: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具准备: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自制课件、实物投影仪等物品、小品等,可以使教学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物投影仪和课件,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

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教案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 桐乡十中刘绵福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积变形和调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将生活中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找出等量关系,然后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另外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七上的一大难点,所以本节课还需强调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等积变形、调配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列表等方法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在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等积变形、调配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境和数量关系较复杂时用列表法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观看神八发射视频,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通过观看神八成功发射视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神八发射作为问题的背景〗(二)问题一: 如图,小明发现发射塔的底面是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 一种耐高温材料,形成一个宽为3米的正方形边框(图 中灰色部分),若设发射塔底面的边长为x米,则正方 形边框的面积如何表示? 〖设计说明: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分割边框,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为后面的应用题作铺垫〗 (三)变式一: 如图,小明发现发射塔的底面是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一种耐高温材料,形成一个宽为3米的正方形边框(图中灰色部分),若铺这个边框恰好用了192块边长为0.75米的正方形耐高温材料,你知道发射塔的底面边长是多少米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学会找等量关系,巩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解后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方法。〗 (四)变式二: 小明得到一小块耐高温材料,呈长方形长30cm,宽20cm,他打算从四个角各截去一个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做一个无盖的盒子,若盒子的底面周长为60cm,问盒子的高是多少?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解决变式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

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比较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的异同,初步了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找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将其左右两侧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从而列出方程 课堂教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 我国体育健儿在第29届奥运会上,共获得金牌51枚,是银牌数的3倍少12枚。请问大家我国体育健儿获得银牌多少枚? (1)能直接列出算式求我国在第29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银牌数吗? (2)如果按题中所表述的顺序,你能用文字列出一个等量关系吗? (3)根据等量关系可以设哪个未知数为x?并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二、探究新知 例1、5位教师和一群学生一起去公园,教师门票按全 票价每人7元,学生只收半价.如果门票总价计206.50元, 那么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有哪些关系? (1)人数×票价=总票价 (2)学生的票价=0.5×教师的票价 (3)教师的总票价+学生的总票价=206.50 三、变式练习: 6位教师和一群学生一起旅游,现在有甲乙两家旅游公司,甲公司的费用是:教师门票按全票价每人7元,学生只收半价;而乙公司的费用是:全体6折。请问有多少学生时这两家

公司的费用一样? 解:设有x个学生时这两家公司的费用一样,根据题意,得 7×6+7×0.5x=7×0.6(x+6) 解得x=24 检验:x=24 适合方程,且符合题意.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何? 1、审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 2、设元:选择一个适当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如x) 3、列方程: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 6、答:写出答案 四、算一算 1、若小明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__米. 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 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3、甲的速度是42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36千米/小时,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t小时后相遇,A、B两地的距离为千米 例2、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相遇后经1时乙到达A 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五、练习. 甲、乙两人从相距为18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已知甲的速度为15千米/时,乙的速度为45千米/时.如果甲乙两人同时出发,问多少时间后两人相遇? 六、试一试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 =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老师们感觉怎样?这位教师提问时,把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把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可惜,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没有被呵护,反而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与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的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有的老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学生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上课也不再听老师的,对学习失去动力。 关于课堂提问,我感觉要注意以下问题: (1)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2)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

进行设问,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2.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授课章节: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授课日期: 课题:3.1.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能力: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列出该问题的方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一小时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1)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列式试试. (2)如果设A,B两地相距x km,你能分别列式表示客车与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吗?客车时间,货车时间 . (3)如何用式子表示两车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 问题2:对于上述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的方程吗? 问题3: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个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问题4:你能归纳出方程的概念么?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典型例题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了1700h,预计每月再用150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h?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小结:列方程时,要先设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写出方程. 问题5:观察上面的例题,列出的三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 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21x +;(2)2153m +=;(3)3554x x -=+;(4)2260x x +-=;(5)3 1.83x y -+=; (6)3915a +>;(7) 15 13 x =-; (8)231x -+≠ 问题6:能满足方程4x=24的未知数的值是多少? 可以发现,当x=6时,4x 的值是24,这时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x=6叫做方程4x=24的解. 练习: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 课堂练习 依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 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 ,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 ? (2) (3) 甲铅笔每支0.3元,乙铅笔每支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20支,两种铅笔 各买了多少支? (4) 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cm ,高是5cm ,面积是402cm ,求上底. (5) 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 的单价各是多少? 四、小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各指什么? (3)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课后反思: 授课章节: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崔家桥镇一中贾艳青 这学期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曾遇到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小明和小李在笔直的公路上行走,小明步行速度为 4 千米/时,小李步行的速度为6千米/时。小明出发1 小时后,小李才出发,同时小李带了一条小狗在他们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奔跑,小狗奔跑的速度为12 千米/ 时。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小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2)小狗第一次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3)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小狗第一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5)小我狗第二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当各教学小组回报了自己的活动情况,我作了总结之后,胡志波同学,站了起来,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个来回?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穷级数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还是给学生说明白及如何才能说明白?而此时,已到了下课时间,

我只能把此问题留在课后,我表扬了胡志波同学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 课是结束了,而留下了新的问题,此问题如何解决?我陷入了深思。新的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我认为: 1.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能打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通过此问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通过此问题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并深深的喜欢它。于是,我这样 安排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1.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自主探索的结果是什么? 2.和学生们讲了《阿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 阿里斯与乌龟赛跑,阿里斯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 倍,乌龟先行100 米,阿里斯开始追赶;等到阿里斯走过100米时,乌龟又走了10 米,等到阿里斯再走过10米时,乌龟又走了1米;................. 阿里斯永远也 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所反映的问题是:无穷多个时间段,是否就是无限长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