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中国的河流《黄河》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3中国的河流《黄河》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3中国的河流《黄河》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3中国的河流《黄河》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黄河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教学设计方案】2

[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等基本内容,还学习了黄河的水文特征。谁来说一说黄河的水文特征都有什么呢?(回答略)

[过渡]黄河除了经常会泛滥之外,还有其它的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注意看黄河的流向,在上游和下游地区都出现了由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河段,到了要结冰的季节,会出现什么情况?

[讲解]介绍凌汛。

①危害:容易冲垮堤坝;对船只也有威胁

②发生河段:上游宁夏和下游山东境内

③发生时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引导学生利用气候知识分析)

④解决措施:爆破

[板书]5、凌汛

[补充]除了上述的不利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那就是"断流"。

[板书]6、断流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断流"阅读材料并讨论:

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

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提问]现如今,还有什么新的危害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污染问题等。

[转折提问]黄河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方面,但它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宁夏平原被称作?quot;塞上江南";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

[过渡]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

[板书]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板书]1、中游治沙

[引导学生思考]:治理黄河Ω貌扇∧男┚咛宕胧┠兀浚ㄌ致酆笥山淌π〗幔?/p>

2、治黄的措施:

下游:加固大堤:(应使学生明白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展示图片)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展示图片)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展示图片)

(②③两点是为了进一步保证①的实现;同时强调治理黄河一定要标本兼治)。

开发利用:

①梯级开发上游水电;(请学生读图,找出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让学生明确位置)。

②引黄灌溉;(介绍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与华北平原,说明其有利的一面)。

【教学小结】

1、黄河的源地、入海口、长度、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分界

2、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3、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名称和分布;

4、黄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5、黄河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景观图片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展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课件

【讲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向东注入渤海。

【展示】黄河源头和入海口的图片

【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到黄河流经的省区。

【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课件

【讲述】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全长5464千米。

【展示】"黄河水系图"课件

【讲述】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汾河、渭河。黄河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和河南的旧孟津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找出黄河、判断其流向,并说明其原因。

(自西向东。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黄河发源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讲述】李白有一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说明了什么?(反映出黄河发源地海拔高,并最终注入海洋。)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黄河都流经哪些主要地形区?

【展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课件

【讲述】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当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时,其落差较大,加之上游河段也有较多支流汇入水量较丰富,其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展示】"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

【活动】读图,看一看我们对黄河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读图时注意找出主要水电站,并看一看其主要分布在哪个河段;哪些已建成,哪些正在建设。

【展示】"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课件

【讲述】黄河的主要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峡谷段。

【展示】通过课件的链接展示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

【讲述】黄河出峡谷段,继续东流,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发展灌溉农业)

【展示】"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图片

【活动】读"中国地形图"。黄河在河口进入黄土高原。请大家回忆一下它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想一想中游河段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展示】"壶口瀑布"、"黄河水"、"黄土高原上的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汇入,水体深黄因此得名。

【展示】黄河同世界其它河流含沙量比较表格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疏松的黄土一遇暴雨就大量流失,并随支流汇入黄河,河水由清变黄使其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展示】"地上河示意图"

黄河水流变缓慢,泥沙沉积,河床不断升高。人在不断地筑堤束水,逐渐超过开封铁塔,形成"地上河",它一旦决口就造成水灾。

【展示】地上悬河景观图片

【展示】阅读材料,了解黄河的洪灾。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水流冲击泥沙实验

活动目的:

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表植被对水土保持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器具:

两个水槽,两块土(一个是疏松的沙土,另一个是上面有草的土),两个水杯

活动步骤:

1.将两块土分别放到两个水槽的上部。

2.将两个水杯装满同样多的水,并将水倒在两块土上。

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哪个水多,哪个泥多?

4.讨论:原因是什么?

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八年级(上)数学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八年级数学,共有学生67人。2010年上期学生总体来看,成绩较差。学生到八年级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这学期将学习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通称实数;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学期将学习用字母表示变量,学习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着重学习描述均匀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平移和轴反射,这学期将学习旋转,并且运用平移、轴

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1 章:分式: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够依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分式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会解简单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第2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相关概念和性质,命题与证明;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反射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作法。 第3章:实数: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方根与立方根、算术平方根,在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后,引进了无理数,从而对数的认识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得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为学习函数及通过直角坐标系研究几何问题提供了研究工具。本章包含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 第5章: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六、课时安排 章节时间 第1章分式约22课时 1.1分式 1.2分式的乘法和除法 1.3整数指数幂 1.4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1.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小结与复习 第2章三角形约27课时 2.1三角形 2.2命题与证明 2.3等腰三角形 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5全等三角形 2.6用尺规作三角形

小结与复习 第3章实数约9课时 3.1平方根 3.2立方根 3.3实数 小结与复习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约13课时 4.1不等式 4.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4.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与复习 第5章二次根式约14课时 5.1二次根式 5.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5.3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小结与复习 2013-9-1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第4章第1节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二、教学重点: 农业的概念、五部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我国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的名称及优良畜种 三、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1.3中国的人口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

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 课题第二章第1节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增长,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知道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及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增加学生的危机感。 3、知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 点 难点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2、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及其带来的问题。 教具《人国人口的增长》挂图 教法充分利用教具、幻灯片、教材插图。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一二复习: 1、我国人口数量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导入)我国人口不仅数量大, 而且人口增长也快,为给我国带 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快 2、放后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较高 2000年12、95亿占世界21% 东南多、西北少 学生自读课本内容,总结目 前我国人口的特点 我国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5 30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三四3、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 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经济的发 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2、我国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 优生。 总结: 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 策,才及时地扭转了我国人口增 长过快的势头。虽然计划生育的 成绩是明显的,产生的经济效益 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我国人 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长的人口仍 在千亏以上,所以,实行计划生 育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为 什么我国还要实行计划生育 政策? 思考: 为什么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中国的人口 四、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人口增长特点 2、带来的问题 五、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目标 2、基本内容 3、具体要求教后记: 本节紧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说明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以及人口政策,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起来。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湘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河流》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知道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 的淡水湖、咸水湖。 2.理解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情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并通过这两条大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一 条河流。 4.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3. 黄河的上、中、下游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 1. 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 黄河的综合治理。 课堂学习知识积累: (一)、学习《外流河为主的河流》 1.自学教材P42页内容。概括这部分的知识要点: 流域: 水系: 外流河: 内流河: 外流区: 内流区: 2.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内、外流区的分布区域及面积大小: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 国东部地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外流区面积大,我国河流以外流区为主 3.读地图册20页“水系图”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并判断其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果是外 河流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否外流河 注入的海洋 5.引导学生探讨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联系身边的河流(汉江河)的相关情况讨论影响河流水文特点的因素。 A.水位的高低、流量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来水的影响,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地下水 及高山冰雪融水; B.含沙量的大小受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 C.外流河汛期的长短主要受雨季时间长短的影响 D.河流是否结冰以及结冰期时间的长短受气温高低的影响。 6.看书归纳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中国的河流教案 湘教版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手段 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板书〕第一节河流和湖泊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 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板书〕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 〔启发提问〕(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板书〕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 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湘教版数学 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湖南省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学瞿忠仪编写制作 邮编:413501 邮箱:quzhongyi1958@https://www.doczj.com/doc/f813156284.html,

1.1平方根(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 2、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逆运算,会用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3、 发展学生的符号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计算、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能感悟到平方根的意义,并且能够知道正负数以及0的平方根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 情景一:在等式a x =2中 , (1) 已知3-=x ,你能求a 吗? (2) 已知5=a ,你能x 求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问题一:认真观察下面的式子,积极思考,互相讨论: .25.0)5.0(,25.05.0,9 1)31(,91)31(, 4)2(,42222222=-==-==-= 请你举例与上面的式子类同的式子;

你得到什么结论? (分小组讨论,老师适当参与给予帮助。)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的a 平方根(square root),也称为二次方根。 如果a x =2,那么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 【设计说明:所选的题目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通过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能够较好接受平方根的概念】 问题二:在下列各括号中能填写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如果能够,请填写;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4,0,10,5;2 1,41,25,922222222-========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一个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记作“a ”,正数a 的负的平方根记作“a -”。 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记作“a ±”,读作“正,负根号a ”. 【设计说明:通过对具体的数的平方根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问题三:从问题二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设计说明: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

地理八年级上册湘教版2.3中国的河流同步测试及答案

中国的河流 一、选择题 1. (2019?广安)下列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河流下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B.黄河中游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C.两河流均发源于西藏自治区 D.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被誉为“黄金水道” 2.(2019?随州)读“我国部分河流分布图”||,甲、乙、丙、丁是我国的四条河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河流甲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 B..河流乙含沙量大并且有结冰期 C..河流丙因自西向东注入东海||,是我国最长的河流 D.流丁是四条河流中水量最大的河流 3.(2019?黑龙江)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A.塔里木河B.黄河C.黑龙江D.额尔齐斯河4. (2019秋?昭阳区期末)长江流域水灾的多发地段是() A.四川盆地地区B.长江三峡地区 C.中下游平原地区D.上游地区 5.长江、黄河均发源于() A.青海 B.西藏 C.四川 D.甘肃 6.三峡位于长江的() A.上游 B.上中游 C.中下游 D.下游

7.“长江之歌”中有一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其中雪山是指() A.唐古拉山 B.巴颜喀拉山 C.昆仑山 D.天山 8.长江和黄河分别注入() A.黄海、东海 B.东海、渤海 C.渤海、黄海 D.东海、南海 9.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河流是() A.汉江 B.湘江 C.荆江 D.赣江 10.下列关于长江与黄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与黄河都有结冰现象 B.长江与黄河水量都不大 C.长江是名幅其实的“黄金水道” D.长江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含沙量增大 11.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是因为其巨大的()价值 A.水能资源丰富 B.水源丰富 C.航运价值 D.年径流量大 12.长江沿江地带属于()气候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3.黄河中的泥沙主要来自于() A.上游 B.中游 C.下游D中下游 14.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十分狭窄||,是因为() A.黄河穿行于峡谷中 B.黄河穿行于山岭之上 C.下游地区降水少 D.下游地区是“地上河” 15.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上游修坝||,拦蓄洪水 B.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C.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D.修建水库 16.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 A.长江水系 B.黄河水系 C.珠江水系 D.雅鲁藏布江水系 17.下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塑造的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成都平原 18.在黄河流经宁夏和内蒙古时||,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 A.水能 B.灌溉 C.养殖 D.航运 19.黄河的水量少于长江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有断流现象 B.黄河有结冰现象 C.黄河流经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D.黄河上修建了多座大型水利枢纽 20.塔里木河夏季水量大是因为()

1.2中国的行政规划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4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学习的革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新知,通过做游戏使学生熟记各省的名称及其位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简称及省府所在地。通过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快人心等事实,向学生表明: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本节识记的知识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理解的知识有: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能力培养有: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国政区图是本节能力培养的主线。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 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 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 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

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教案

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的概念。 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并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概念和性质难点:理解分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探究: 1把三个一样的苹果分给4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到多少苹果?你怎么分给他们? 每位小朋友分 分法: ① 每个苹果切成四个相等的小块,共12块,每人分3块,这3块占一个苹果的44 ② 为了每个小朋友吃起来方便,每个苹果切成8块,共24块,每人分6块,这6六块占一个苹果的。 3633?26=)由此表明了什想想这两种分法分得的是否一样多?33,3?n相等吗?这里的nnnn 教案 八

年 级 上 册 数 学 相思乡中心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相思中心学校——侯淦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

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 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

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 实 数 本章重点: 体会到无理数是显示世界的客观存在,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能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会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范围,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的结论。 理念: 力 数学不能丢掉数学的实际应用,应教给学生充满联系的数学,应当在数学与现实的接触点之间找联系。应鼓励与提倡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平方根(一) 目的要求: 初步了解学习数的开方的意义,了解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弄清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那些数的运算? 加法与减法这两种运算之间有什么关系? 乘法与除法之间呢? 那么乘方是不是有逆运算呢? 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如:一个面积为 10.8 平方米的正方形展厅,用去正方形的地砖120块,它的边长应是多少? 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这个数是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的值, 求底数的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乘方运算的逆运算,也就是要进行开方运算。 在这一章里, 我们来学习数的开方和实数的初步知识。 新课讲解: 一个数的平方是9,那么这个数是什么数? 因为3 2= 9, ( -3 ) 2= 9 ,所以这个数是 3 或-3。 又如 ,一个数的平方是254,因为254522=?? ? ??、254522=??? ??-,所以这个数是52或 -5 2。 一般的,如果一个数r 的平方等于 a ,这个数r 就叫做 a 一个的平方根 。就是说,如果a x =2,x 就叫做 a 的平方根。 上面,3与-3 都是 9 的平方根,52与-52都是25 4的平方根。

湘教版最新音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最新音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举杯祝福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流畅富于弹性的声音大胆地演唱《举杯祝福》。 2.能说出调号的概念,认识G大调在五线谱上的唱名位置,能在五线谱上视唱本课G大调的两条视唱曲(1)(2)。 二、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举杯祝福》,能用肢体动作体验,感受音乐。 三、教学难点: 歌曲节奏、情绪、声音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青春舞曲》,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2.导语:同学们好!伴随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到音乐教室。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它是哪个民族的? 3.范唱《举杯祝福》(显示课题《举杯祝福》) (二)聆听感受 思考1:说说这首歌曲表现怎样的情绪?节奏有何特点? 思考2:听听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 (三)走进新疆——乌兹别克族 1.师: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走进新疆的乌兹别克族!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舞蹈音乐。 2.师:看!漂亮的乌兹别克女孩来到我们教室,她们邀请我们班同学一块用歌声来举杯祝福。(活动设计;班上几位女生戴上乌兹别克族小帽,像漂亮的乌兹别克族女孩。) (四)学唱歌曲

1.活泼并具有舞蹈感的节奏学习:(板书典型的节奏) 活动1:第一条,有几种节奏型?(3种)全班分成三组,每组同学一种节奏型,口念并拍手,要求连贯起来,像一个人在完成。 活动2:第二条,有几种节奏型呢?(2种)全班分两组,每组同学一种节奏型,口念并身体自由律动。 活动3:第三条,请四个同学接龙,要求口念并加不同的身体部位的律动。 2.节奏下加歌谱,歌词的学习。 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用手的高低感觉旋律高低的走向。 活动设计2:每句歌词中能否找出一个要强调的字或者词语,把它用声音强调出来。 3.师:发现旋律是否有相同之处? 生:第一、二乐句相同。 师:旋律还大量用了同音反复。 4.师:注意“嘿”字唱几拍? 生:四拍。 活动设计:请用手从胸口往前延伸,心里数1、2、3、4.既体会时值唱四拍的感觉,又感觉把这个长音像礼物状送给观众。 5.师:想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爸爸、妈妈想喝上一杯?(想象“举杯”的场景) 请同学们齐读演唱提示:“别比雅拉”意为“一杯酒”,这里用来表示欢呼之意。 活动设计:我们可一手划圈甩动,并体会用大声吓观从的声音来歌唱,从而体会内心的欢呼之情。 6.师:《举杯祝福》是祝福什么? 生:祝福家乡人民幸福安康、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7.师:同学们说说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件令国人骄傲的大事?生:(自由作答)

湘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建宁实验中学八年级美术上册1407—1420班 学科:美术执教人: 课题1、笔墨千秋授课时间 课型欣赏·评述课时第1课时授课班级初二7-20班总共2课时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表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画表现意境的主要元 素。 方法与过程 目标 能够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分析具体作品。 情感与态度 目标 能够通过短文描述自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和真切感受。 本课难点分析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基本特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笔墨特点以及意境的表现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画笔墨纸砚,学生作品,挂图等。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媒体运用 一、导入老师带来了一些画画的工具材料,你们认识吗?是的,这就是笔、 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中国画就是用它们画出来的。这些 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工具材料,是造就中国画独特表现效果的重要部 分。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很熟悉中国画,但是,要完整地描述中国画的 特点却不太容易。今天,我们就以中国画的特点为题来进行探讨, 为我们认识、欣赏、学习中国画打下好的基础。 介绍文房用具笔墨纸 砚,以演示方式展示宣 纸上的笔墨效果。 二、初步认识 中国画1、简单介绍中国画的流变。 2、比较工笔画和写意画,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工笔画用笔工整细 致,敷色层层渲染,极其细腻地描绘物象。 总结:写意画笔墨豪放简练高度概括,以少胜多。 3、以大观小的观察认识方法。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整争雄竞秀, 江河交错,烟波浩渺,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 从什么角度才能看到如此开阔的画面?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从 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了中国画中“以大观小”,强调以“想象” 为本质特征的观察识方法。花鸟是中国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人 善于借花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小中见大”,一草一术往往折 射出人们的宇宙观。 4、“不似之似”,这条鱼在哪里?它和现实中的鱼有什么不同?画 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是"概括取舍、删繁就 简,追求“不似之似”的艺术趣味。 5、灵活变化的时空表现。中国画不拘泥于固定时空的表现手法常 常把事件的全部过程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里。 1、线描、工笔、写意 比较。 2、《出水芙蓉图》 3、《册页——荷花翠鸟 图》 4、《册页——鱼》(朱 耷) 5、《韩熙载夜宴图》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1.1 分式 第1课时分式的概念 1.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用分式表示现实生活中的量; 2.掌握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重点,难点) 3.会求分式的值. 一、情境导入 埃及金字塔相传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世界公认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底部边长230公尺,高146公尺,重大约650万吨,共用了x万块石头,那么平均每块石头重多少吨?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分式的概念 代数式- 1 3 x2, a+2 a-1 , 3 5 , x-2 π , 3x 2y , x 2x 中的分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a+2 a-1 , 3x 2y , x 2x 中的分母含有字母,是分式.其他的代数式分母不含字母,不是分式.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分式的依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如果含有字母则是分式,如果不含有字母则不是分式.特别注意π是常数,不是字母,因此 x-2 π 不是分式.另外对于分式的判断是针对式子的形式,而不是化简之后的结果,如 x 2x 不能约分后再判断,其分母中含有字母即为分式.

探究点二: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类型一】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若分式2x |x |-1 有意义,则( ) A .x ≠-1 B .x ≠1 C .x ≠1且x ≠-1 D .x 可为任何数 解析:当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有意义,即|x |-1≠0,∴x ≠1且x ≠-1.故选C. 方法总结: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等于0. 【类型二】 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当a 为何值时,分式a -1 2a +1 无意义? 解:分式无意义,则2a +1=0,∴a =-1 2. 方法总结:分式无意义的条件是分母等于0. 探究点三:分式的值 【类型一】 分式值为0的条件 若分式x 2-1 x -1 的值为0,则( ) A .x =1 B .x =-1 C .x =±1 D .x ≠1 解析:由x 2 -1=0解得:x =±1,又∵x -1≠0即x ≠1,∴x =-1,故选B. 方法总结:分式的值为0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分子为0;②分母不为0.应特别注意后一个条件. 【类型二】 求分式的值 当a =3时,求分式a 2-3 a +3的值. 解:当a =3时,a 2-3a +3=32-3 3+3 =1. 方法总结:求分式的值与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一样,用数值代替分式中的字母,再化简计算即可. 三、板书设计 分式??? ??分式的概念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 ?分式有意义:分母≠0 分式无意义:分母=0分式的值? ??? ?分式的值为0:分子=0且分母≠0 求分式的值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以下是本人为您精心准备提供的关于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哦!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节中国的疆域(两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

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