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工艺学原料讲解

食品工艺学原料讲解

食品工艺学原料讲解
食品工艺学原料讲解

第一章原料

第一节面粉

第一节面粉

一面粉的种类和等级标准

根据面粉用途分:

面包粉、面条粉、馒头粉、饼干粉、糕点粉及家庭自发粉等

根据加工精度分:

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标准粉、普通粉

根据面粉筋力强弱分:

高筋小麦粉、中筋面粉、低筋小麦粉、全麦粉

1.高筋面粉(高蛋白质粉):也称面包粉,它是加工精度较高的面粉,色白,含麸量少,面筋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为11%~13%,湿面筋值在35%以上。应选用硬质小麦加工。高筋面粉适用于制作各种面包。

2.中筋面粉(中蛋白质粉):含麸量少于低筋面粉,色稍黄。蛋白质含量为9%~11%,湿面筋值为25%~35%。中筋面粉适用于制作各种糕点。

3.低筋面粉(低蛋白质粉):也称蛋糕粉,含麸量多于中筋面粉,色稍黄。蛋白质含量为7%一9%,湿面筋值在25%以下。低筋面粉应选用软质小麦加工,适用于制作饼干、蛋糕、点心。

4.全麦粉:由全部小麦磨成的面粉,色深,含麸量高,但灰分不超过2%。湿面筋值不低于20%。此粉可用于面包及特殊点心制作。

第一节面粉

二面粉的化学组成及加工性能

特制一等粉和特制二等粉为(13.5±0.5)%;

标准粉和普通粉为(13.0±0.5)%;

低筋小麦粉和高筋小麦粉不大于14.0%。

(二)蛋白质

小麦蛋白质是构成面筋的主要成分,因此它与面粉的烘烤性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各种谷物面粉中,只有小麦粉中的蛋白质能吸水形成面筋。

——1 蛋白质含量及种类

面粉蛋白质主要是面筋性蛋白质,其中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约占80%以上,它对面团的性能及生产工艺有着重要影响。

——2 蛋白质的性质

⑴胶体溶液或溶胶

蛋白质的水溶液

⑵凝胶

在一定条件下,溶胶浓度增大或温度降低,溶胶失去流动性而呈软胶状态,即为蛋白质的胶凝作用,所形成的软胶

⑶胀润作用

蛋白质吸水膨胀

⑷离浆作用

蛋白质脱水

⑸面团中的湿面筋

面筋性蛋白质胀润结果是在面团中形成坚实的面筋网络,在网络中包括有胀润性差的淀粉粒及其他非溶解性物质,这种网状结构即所谓面团中的湿面筋

——3 面筋

蛋白分子在膨润状态下相互接触时,这些分子内的-S-S-键就会变为分子间的结键,连成巨大的分子,形成网状结构。

面筋包括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

麦谷蛋白:许多三级结构多肽链分子以-S-S-键组合而成,富含弹性,缺乏伸展性

麦胶蛋白:三级多肽链分子内的-S-S-键结合,有良好的伸展性和强黏性,无弹性

(三)糖类

糖类是面粉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约占面粉量的75%。

(1)淀粉

在面团调制中起调节面筋胀润度的作用

淀粉不溶于冷水,当淀粉微粒与水一起加热时,则淀粉吸水膨胀,其体积可增大近百倍,淀粉微粒由于过于膨胀而破裂,在热水中形成糊状物,这种现象称为糊化作用,在65℃时开始糊化,到67.5℃时糊化终了。

(2)可溶性糖

(3)纤维素

(四)脂肪

面粉中脂肪含量甚少,通常为1%~2%,小麦脂肪是由不饱和程度较高的脂肪酸组成,因此面粉及其产品的贮藏期与脂肪含量关系很大。如果保存不当,很容易酸败。

(五)矿物质

面粉中的矿物质含量是用灰分来表示的。面粉中灰分含量的高低,是评定面粉品级优劣的重要指标。

(六)维生素

面粉中维生素含量较少,不含维生素D,一般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A的含量也较少,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及维生素E含量略多一些。(七)酶

面粉中含有一定量的酶类,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脂肪氧化酶、植酸酶等。这些酶类的存在,不论对面粉的贮藏或饼干、面包的生产,都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面粉品质的鉴定

(一)面筋的数量与质量

(二)面粉吸水量

(三)气味与滋味

(四)颜色与麸量

(一)面筋的数量与质量

面筋:所谓面筋就是面粉中的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吸水膨胀后形成的浅灰色柔软的胶状物。

面筋分为湿面筋和干面筋。

面粉分为高筋小麦粉、中筋小麦粉和低筋小麦粉。

高筋小麦粉,面筋含量大于30%,适于制作面包等食品;

中筋小麦粉,面筋含量在24%~30%之间,适于制作面条、馒头等食品;

低筋小麦粉,面筋含量小于24%,适于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

(一)面筋的数量与质量

面筋的质量和工艺性能指标:

弹性:是指湿面筋被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

韧性:是指面筋对拉伸时所表现的抵抗力。

延伸性:是指面筋被拉长而不断裂的能力。

可塑性:是指面团成型或经压缩后,不能恢复其固有状态的性质。

优良面筋、中等面筋、劣质面筋三类。

(二)面粉吸水量

面粉吸水量:是指调制一定稠度和粘度的面团所需的水量,以占面粉质量的百分率表示。

通常用粉质测定仪来测定,一般面粉吸水率在45%~55%。面粉吸水量是面粉品质的重要指标,吸水量大可以提高出品率,对用酵母发酵的面团制品和油炸制品的保鲜期也有良好影响。

面粉的吸水量随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增加。

(三)气味与滋味

气味与滋味是鉴定面粉品质的重要感观指标。新鲜面粉具有良好、新鲜而清淡的香味,在口中咀嚼时有甜味,凡带有酸味、苦味、霉味、腐败臭味的面粉都属于变质面粉。

(四)颜色与麸量

面粉颜色与麸量的鉴定是根据已制定的标准样品进行对照。

四面粉的储藏

(一)面粉的熟化

面粉熟化的机理是新磨制面粉中的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含有未被氧化的巯基(-SH),这种巯基是蛋白酶的激活剂。

(二)面粉储藏中水分的影响

面粉贮藏在相对湿度为55%~65%,温度为18~24℃的条件下较为适宜。总结:第一节面粉

一、面粉的种类和等级标准

二、面粉的化学组成及加工性能

1.蛋白质含量及种类

2.蛋白的性质※

3.面筋

三、面粉品质的鉴定

1.面筋的数量与质量

2.面粉的吸水量

3.滋味与气味

4.颜色与麸量

四、面粉的储藏

第一章原料

第二节糖

一几种常用糖的特性

二糖在焙烤食品中的作用

第二节糖

一几种常用糖的特性

(一)蔗糖

(二)饴糖

(三)淀粉糖浆

(四)转化糖浆

(五)果葡糖浆

(一)蔗糖

1.白砂糖

白色透明蔗糖晶体,蔗糖含量99%以上。

2.黄砂糖

砂糖晶粒带棕黄色。

3.绵白糖

价格较砂糖高、成本高。

(二)饴糖

饴糖俗称米稀,由米粉、山芋淀粉、玉米淀粉等经糖化剂作用而制成。主要成分是麦芽糖和糊精,纯净的麦芽糖其甜度约等于砂糖的一半。

(三)淀粉糖浆

淀粉糖浆又称葡萄糖浆、化学稀、糖稀。是用玉米淀粉经酸水解而成。主要由葡萄糖、糊精、多糖类及少部分麦芽糖所组成。

(四)转化糖浆

蔗糖在酸的作用下能水解成葡萄糖与果糖,这种变化称为转化。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果糖的结合体称为转化糖。含有转化糖的水溶液称为转化糖浆。

(五)果葡糖浆

果葡糖浆是淀粉经酶法水解生成葡萄糖,在异构酶作用下将部分葡萄糖转化成果糖而形成的一种甜度较高的糖浆。

果葡糖浆在焙烤食品中可以代替蔗糖。它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尤其对糖尿病、肝病、肥胖病等患者更为适用。目前,不少食品厂生产面包均用果葡糖浆代替砂糖。

二糖在焙烤食品中的作用

(一)增加制品的甜味

(二)提高制品的色泽和香味

(三)提供酵母生长与繁殖所需营养

(四)调节面团中面筋的胀润度

(五)抗氧化作用

二糖在焙烤食品中的作用

(一)增加制品的甜味

糖使产品具有甜味,增强食欲。

(二)提高制品的色泽和香味

纯净的干砂糖在200℃左右发生焦糖化作用,生产中常常使用溶化了的砂糖浆,若这些糖在高温下发生焦糖化反应产生焦糖酐和焦糖稀,从而使制品表面呈金黄色或褐色。

(三)提供酵母生长与繁殖所需营养

生产面包和苏打饼干时,需采用酵母进行发酵,酵母生长和繁殖需要碳源,可以由淀粉酶水解淀粉来供给,但是发酵开始阶段,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的糖分还来不及满足酵母需要,此时酵母主要利用配料中加入的糖为营养。因此在面包和梳打饼干面团发酵初期加入适量糖会促进酵母繁殖,加快发酵速度。(四)调节面团中面筋的胀润度

面粉中面筋性蛋白质的吸水胀润形成大量面筋,使面团弹性增强,粘度相应降低。但如果面团中加入糖浆,由于糖的吸湿性,它不仅吸收蛋白质胶粒之间的游离水,还会造成胶粒外部浓度增加,使胶粒内部的水分产生反渗透作用,从而降低蛋白质胶粒的吸水性,即糖的反水化作用,造成调粉过程中面筋形成量降低,弹性减弱。

(五)抗氧化作用

糖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这是由于还原糖(饴糖、化学稀)的还原性。即使是使用蔗糖,在糖溶化过程中亦有相当一部分蔗糖变成转化糖。尤其是配方中加入有机酸时这种转化更为明显。因此糖对饼干中油脂稳定性起了保护作用,可以延长保存期。一般酥性饼干不加抗氧化剂也不易产生酸败味正是这个原因。总结:第二节糖

一几种常用糖的特性

(一)蔗糖(二)饴糖(三)淀粉糖浆 (四)转化糖浆(五)果葡糖浆

二糖在焙烤食品中的作用※

(一)增加制品的甜味

(二)提高制品的色泽和香味

(三)提供酵母生长与繁殖所需营养

(四)调节面团中面筋的胀润度——糖的反水化作用※

(五)抗氧化作用

课外作业:

1.什么是面筋?它具有哪些工艺性质?

2.什么是糖的反水化作用?糖在焙烤食品

中有哪些作用?

幻灯片42

第一章原料

第三节油脂

一常用油脂的特性

二油脂在焙烤制品中的作用

三不同焙烤制品对油脂的选择

四油脂酸败的抑制

第三节油脂

一常用油脂的特性

第三节油脂

一常用油脂的特性

(一)动物油脂

高温下易软化变形,具有一定的硬度,有良好的可塑性。

猪油:可塑性强,起酥性好,熔点高,制出的糕点品质细腻,口味肥美。

(二) 植物油

植物油品种较多,有花生油、豆油、菜籽油、椰子油等。除椰子油外,其他各种植物油均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其熔点低,在常温下呈液态。可塑性较动物性油脂差,色泽为深黄色,使用量高时易发生走油现象。

(三)氢化油

在加工过程中,氢化油经过精炼脱色、脱臭后,色泽纯白或微黄,无臭、无异味。其可塑性、乳化性和起酥性均较佳。特别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氧化酸败,是焙烤制品比较好的原料。

(四) 人造奶油

人造奶油的特点是熔点高,油性小,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溶合性。风味不如天然奶油但可替代天然奶油。价格比天然奶油便宜一半以上,乳化性能和加工性能比奶油好。

(五) 起酥油

起酥油是指精炼的动、植物油脂,氢化油或这些油脂的混合物,经混合、冷却塑化而加工出来的具有可塑性、乳化性等加工性能的固态或流动性的油脂产品。

(六) 磷脂

磷脂即磷酸甘油酯,其分子结构中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是良好的乳化剂。二油脂在焙烤食品中的作用

(一)提高制品的营养价值;

(二)改善制品的风味与口感;

(三)控制面团中面筋的胀润度,提高面团可塑性。

三不同焙烤食品对油脂的选择

(一)饼干用油脂

(二)糕点用油脂

(三)面包用油脂

四油脂酸败的抑制

(1)使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香料,如姜汁、豆

蔻、丁香、大蒜等。

(2)油脂和含油量高的油脂食品在贮藏中,要尽

量做到密封,避光、低温,防止受金属离子

和微生物污染,以延缓油脂酸败。

(3)使用抗氧化剂是抑制或延缓油脂及饼干内油

脂酸败的有效措施。

总结:第三节油脂

一常用油脂的特性

二油脂在焙烤制品中的作用※

三不同焙烤制品对油脂的选择

四油脂酸败的抑制※

第四节水

一、在焙烤食品中的作用

二、水的分类和硬度表示方法

三、焙烤食品生产用水的选择

第四节水

一、水在焙烤食品中的作用

1、水化作用

使面粉蛋白质吸水、胀润形成面筋网络,构成焙烤制品的骨架。使淀粉吸水糊化,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2、溶解作用

溶解各种干性原辅料,使各种原辅料充分混合,成为均匀一体的面团。

3、促进生物生长作用

水可促进酵母的生长及酶的水解作用。

4、在食品烘烤时,水作为传热介质。

二、水的分类和硬度表示方法

水一般可分为下列五类。

1、软水指矿物质溶解量较少的水,如雨水、

蒸馏水等。

2、硬水指矿物质溶解量较多的水,尤其是含

钙盐、镁盐等盐类物质。

3、碱性水水的pH大于7的水。

4、酸性水水的pH小于7的水。

5、咸水含有较多的NaCl的水。

水的硬度表示法

我国以硬度的度数来表示水的硬度,1度是指1升水中含有10毫克氧化钙,划分为以下六种:极软水0~4度;软水4~8度;中硬水8~12度;较硬水12~18度;硬水18~30度;极硬水30度以上。

水中的矿物质一方面可提供酵母营养,另一方面可增强面筋韧性。但矿物质过量的硬水,影响制品质量,易使面筋硬化,过度增强面筋的韧性,抑制面团发酵,面包体积小,口感粗糙,易掉渣。

三、焙烤食品生产用水的选择

焙烤食品生产用水,应选用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的质量标准的水。

面包用水比较严格,要求用中等硬度或较硬的水,这样的水可增强面筋的筋性,一般不宜超过18度,以8~12度为准,面包酵母最适宜的pH是5.2~5.6,实际生产中面包用水的pH为5~6。

糕点生产用水,一般情况下,没有硬度的限制,正常的饮用水即可使用。

第五节疏松剂

老面(又称老肥、面肥、老酵头、面头等)

老面发酵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发酵方法,它是靠来自空气中的野生酵母和各种杂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等)的发酵作用,使面团膨胀。

郑州粮食学院的朱克庆教授对老面和酵母发的面团作过营养对照,结果表明,用老面做的面团营养损失很大:VB2损失率6.14%;泛酸损失率37.5%;VB5损失率51.88%;水溶性蛋白质达损失94.5%。

第五节疏松剂

机械作用

通过食品加工机械将空气充入并保存在食品内部,热加工时使食品体积膨大。例如,制作蛋糕打蛋时,空气被打蛋机高速旋转而大量充入蛋液内,入炉烘烤后使蛋糕体积膨大。

酵母作用

制作面包时,酵母在面团内生长繁殖、发酵,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发酵、体积膨胀,入炉烘烤后使气体受热膨胀,面包体积膨大。

化学膨松剂作用

生产各种糕点,饼干时,在面团中加入小苏打、泡打粉等,在烘烤过程中受热分解或经中和反应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和饼干产品体积膨胀。

水蒸气的作用

调制面团或面糊时加入的水分,在烘烤过程中水分受热变为水蒸气使焙烤食品体积膨大。

一、膨松剂的分类

生物膨松剂:1.鲜酵母2.活性干酵母3.即发(速溶)活性干酵母

化学膨松剂:1.小苏打 2.碳酸氢铵 3.复合膨松剂(泡打粉)

二、生物膨松剂——酵母

1.定义

酵母是酵母菌种经过糖蜜等营养物纯种培养、加工而成的,是一种纯生物发酵剂。酵母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呈蜂窝状膨松体,疏松而富有弹性。

2.优越性

⑴提高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

⑵增加发酵食品的风味

产生出氨基酸、低聚糖、酯类、醇类、酸类等物质——纯正而又柔和的风味

第五节疏松剂

2.优越性

⑴提高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⑵增加发酵食品的风味⑶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

纯度高,杂菌微,产酸少——不加碱

稳定,发酵力强——省时间

可二次发酵——成本低

3.酵母种类

⑶即发(速溶)活性干酵母

(1)鲜酵母

a.定义

鲜酵母又称压榨酵母,它是酵母菌种在糖蜜等培养基中经过扩大培养和繁殖、分离,去掉大部分水,使其干物质含量达到30%,均质后经压榨而制成。

b.优点

活性较高,质量稳定,发酵力大,发酵速度快,发酵耐力强。突出特点是醒发时后劲足,入炉烘烤时急胀性好,面包长得大。特别是面包风味好、香味浓,并且使用方便、价格较便宜。

a.缺点

①活性和发酵力比干酵母稍低

②活性不够稳定

③贮存条件严格

④贮存时间短

⑤不易长途运输

⑥使用前需要活化

b.优点

⑵活性干酵母

a.定义

活性干酵母是将鲜酵母中大量水除去,压榨成短细条状或细小颗粒状,经低温干燥制成干酵母。通常是由高活性鲜酵母含氮量低的酵母所制成,干物质达到92%~94%。

b.优点

①运输方便,不需冷藏车

②常温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③发酵力、发酵耐力均大于鲜酵母

④不需低温贮存,不易变质

⑤耐力好

a.缺点

①生产成本较高

②发酵速度较慢,发酵时间长

③使用不方便,使用温度范围狭窄

④要给面团提供较多的还原物,而这些物质可使面团筋力降低

⑶即发(速溶)活性干酵母

a.定义

即发活性干酵母是采用现代干燥技术,是在流化床系统中,于相当高的温度下采用快速干燥的方式,用具有高蛋白含量的酵母所制成。

a优点:①活性特别高

②活性特别稳定

③发酵速度快

④不需用温水活化,省时省力

⑤不需要低温贮存

⑥长途运输不需要冷藏车

B缺点

①价格较高

②除法国燕牌外,其它大部分品牌制作的面包风味较平淡,香味不浓

③发酵耐力差,经过两次发酵后显得后劲不足

4.鲜酵母、干酵母的质量标准

⑴鲜酵母的感观指标和理化指标

鲜酵母呈淡黄色或乳白色,具有酵母的特有气味,无其它腐败气味,酵母块密度大,不发软,不粘手,无杂质。理化指标为:水分75%以下;发酵力650毫升以上;酸度不得高于35。

⑵干酵母的质量要求

感观要求色泽深浅一致,粒子均匀,无杂质。理化指标:水分10%以下;发酵力600毫升以上。

5.如何正确选购酵母

⑴检查产品的生产日期

⑵要选购包装袋坚硬的酵母

⑶要选购适合面包配方要求的酵母

⑷严格感观检查

三、化学膨松剂

1.膨松剂的种类、用途及优缺点

小苏打

碳酸氢铵

复合膨松剂

(泡打粉)

小苏打:

缺点:①使用量过多,极易使成品碱性过大,内外部颜色变黄、变黑,内部组织孔洞多、不均匀,形状不良。②易发生“皂化反应”,产生令人讨厌的“肥皂味”而影响成品品质及风味,故不宜用于重油类糕饼中。

优点:在糕点饼干中主要起“水平膨胀”作用,可用于桃酥等“饼状”一类产品。由于小苏打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相对密度较大,故在糕点饼干中气体膨胀速度缓慢,使制品组织均匀。

碳酸氢铵:

缺点:①使用量过多,将会严重影响糕饼食品的风味和品质,不适宜单独在含水量较高的蛋糕中使用。②碳酸氢铵分解产生的氨气严重污染工作环境,对人体嗅觉器官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对烤炉工受害更大。③制品组织不均匀、粗糙、孔洞多、孔洞大。

优点:膨胀力比小苏打要大得多,在糕点饼干中主要起“竖向膨胀”作用,主要用于“糕类”等体积较大、内部组织较疏松多孔的一类产品。

复合膨松剂(泡打粉):

缺点:①泡打粉颗粒太粗,在产品内部及表面会产生深色斑点,影响产品外观。②泡打粉的阴、阳离子对蛋糕的内部组织影响大。③泡打粉影响蛋糕的色泽。

④泡打粉的膨胀力也较小,在某些糕点中仍需要小苏打和臭碱复合使用。

优点:生成物显中性,消除了小苏打的臭碱各自使用时的缺点。用泡打粉制作的糕点饼干组织均匀,质地细腻,无大孔洞,颜色正常,风味纯正。

2.不同膨松剂的混和使用

各种膨松剂都各有其优缺点。如果将其混合使用,就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点,使其更适合与某种糕饼产品。例如,小苏打、泡打粉的膨松原理都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相对密度大,膨胀力较小,不适用于要求体积适中,组织均匀的产品。因此,可将小苏打、泡打粉分别与碳酸氢铵的混合比为6:4或7:3;用于糕类产品时则为3:7或4:6。其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各自单独使用。

食品工艺学习题分章及答案模板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食品腐败变质常常由微生物、酶的作用、 物理化学因素引起。 2、食品的质量因素包括感官特性、营养质量、 卫生质量和耐储藏性。 第二章食品的低温保藏 一、名词解释 1.冷害——在冷藏时, 果蔬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以上, 但当贮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 果蔬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 2.冷藏干耗( 缩) : 食品在冷藏时, 由于温湿度差而发生表面水分蒸发。 3.最大冰晶生成带: 指-1~-4℃的温度范围内, 大部分的食品在此温度范围内约80%的水分形成冰晶。 二、填空题 1.影响冻结食品储藏期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储藏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 2.食品冷藏温度一般是-1~8℃, 冻藏温度一般是-12~-23℃, -18℃最佳。 三、判断题 1.最大冰晶生成带指-1~-4℃的温度范围。( √ )

2.冷却率因素主要是用来校正由于各种食品的冷耗量不同而引起设备热负荷分布不匀的一个系数。( ×) 3.在-18℃, 食品中的水分全部冻结, 因此食品的保存期长( ×) 原理: 低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的活性, 因此食品的保存期长。 4.相同温湿度下, 氧气含量低, 果蔬的呼吸强度小, 因此果蔬气调保藏时, 氧气含量控制的越低越好。( ×) 原理: 水果种类或品种不同, 其对温度、相对湿度和气体成分要求不同。如氧气过少, 会产生厌氧呼吸; 二氧化碳过多, 会使原料中毒。 5.冷库中空气流动速度越大, 库内温度越均匀, 越有利于产品质量的保持。( ×) 原理: 空气的流速越大, 食品和空气间的蒸汽压差就随之而增大, 食品水分的蒸发率也就相应增大, 从而可能引起食品干缩。 四、问答题 1.试问食品冷冻保藏的基本原理。 答: 微生物( 细菌、酵母和霉菌) 的生长繁殖和食品内固有酶的活动常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食品冷冻保藏就是利用低温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酶的活动, 以便阻止或延缓食品腐败变质。 2.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有哪些? 答: ( 1) 温度的高低 ( 2) 降温速度

食品工艺学原料讲解

第一章原料 第一节面粉 第一节面粉 一面粉的种类和等级标准 根据面粉用途分: 面包粉、面条粉、馒头粉、饼干粉、糕点粉及家庭自发粉等 根据加工精度分: 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标准粉、普通粉 根据面粉筋力强弱分: 高筋小麦粉、中筋面粉、低筋小麦粉、全麦粉 1.高筋面粉(高蛋白质粉):也称面包粉,它是加工精度较高的面粉,色白,含麸量少,面筋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为11%~13%,湿面筋值在35%以上。应选用硬质小麦加工。高筋面粉适用于制作各种面包。 2.中筋面粉(中蛋白质粉):含麸量少于低筋面粉,色稍黄。蛋白质含量为9%~11%,湿面筋值为25%~35%。中筋面粉适用于制作各种糕点。 3.低筋面粉(低蛋白质粉):也称蛋糕粉,含麸量多于中筋面粉,色稍黄。蛋白质含量为7%一9%,湿面筋值在25%以下。低筋面粉应选用软质小麦加工,适用于制作饼干、蛋糕、点心。 4.全麦粉:由全部小麦磨成的面粉,色深,含麸量高,但灰分不超过2%。湿面筋值不低于20%。此粉可用于面包及特殊点心制作。 第一节面粉 二面粉的化学组成及加工性能 特制一等粉和特制二等粉为(13.5±0.5)%; 标准粉和普通粉为(13.0±0.5)%; 低筋小麦粉和高筋小麦粉不大于14.0%。 (二)蛋白质 小麦蛋白质是构成面筋的主要成分,因此它与面粉的烘烤性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各种谷物面粉中,只有小麦粉中的蛋白质能吸水形成面筋。 ——1 蛋白质含量及种类 面粉蛋白质主要是面筋性蛋白质,其中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约占80%以上,它对面团的性能及生产工艺有着重要影响。

——2 蛋白质的性质 ⑴胶体溶液或溶胶 蛋白质的水溶液 ⑵凝胶 在一定条件下,溶胶浓度增大或温度降低,溶胶失去流动性而呈软胶状态,即为蛋白质的胶凝作用,所形成的软胶 ⑶胀润作用 蛋白质吸水膨胀 ⑷离浆作用 蛋白质脱水 ⑸面团中的湿面筋 面筋性蛋白质胀润结果是在面团中形成坚实的面筋网络,在网络中包括有胀润性差的淀粉粒及其他非溶解性物质,这种网状结构即所谓面团中的湿面筋 ——3 面筋 蛋白分子在膨润状态下相互接触时,这些分子内的-S-S-键就会变为分子间的结键,连成巨大的分子,形成网状结构。 面筋包括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 麦谷蛋白:许多三级结构多肽链分子以-S-S-键组合而成,富含弹性,缺乏伸展性 麦胶蛋白:三级多肽链分子内的-S-S-键结合,有良好的伸展性和强黏性,无弹性 (三)糖类 糖类是面粉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约占面粉量的75%。 (1)淀粉 在面团调制中起调节面筋胀润度的作用 淀粉不溶于冷水,当淀粉微粒与水一起加热时,则淀粉吸水膨胀,其体积可增大近百倍,淀粉微粒由于过于膨胀而破裂,在热水中形成糊状物,这种现象称为糊化作用,在65℃时开始糊化,到67.5℃时糊化终了。 (2)可溶性糖 (3)纤维素 (四)脂肪 面粉中脂肪含量甚少,通常为1%~2%,小麦脂肪是由不饱和程度较高的脂肪酸组成,因此面粉及其产品的贮藏期与脂肪含量关系很大。如果保存不当,很容易酸败。 (五)矿物质 面粉中的矿物质含量是用灰分来表示的。面粉中灰分含量的高低,是评定面粉品级优劣的重要指标。 (六)维生素 面粉中维生素含量较少,不含维生素D,一般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A的含量也较少,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及维生素E含量略多一些。(七)酶 面粉中含有一定量的酶类,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脂肪氧化酶、植酸酶等。这些酶类的存在,不论对面粉的贮藏或饼干、面包的生产,都产生一定的作用。

食品工艺学导论—马长伟(复习题精华)

一、 1、什么是栅栏技术? 就是利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如温度、水分活度、pH和防腐剂等,用多个障碍因子来抵抗腐败变质,使保藏处理更加温和,避免用单个和强烈的条件。(3分)还可以利用高压、脉冲电场、脉冲光等非热因素与传统障碍因子结合,将有利于提高保藏效果和食品质量。(2分) 其原理可归结为:高温处理(F)、低温冷藏(t)、降低水分活度(Aw)、酸化(pH)、降低氧化还原电势(Eh)、添加防腐剂(Pres)、竞争性菌群及辐照等因子的作用。 2、商品保质期和保存期有何区别? 答:商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期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商品保存期长于保质期。(1分)保质期指产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保质期前商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均未改变,消费者可放心购买。(2分)保存期是指产品的最长保存期限。超过保存日期的产品失去了原产品的特征和特性,丧失了产品原有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不能购买食用。(2分) 3、说出食品保藏的四大基本原理。(每点1分,共4分) 答:①完全生机原理—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如冷藏法、气调法。②假死原理—抑制变质因素活动的保藏食品的方法,如冷冻、干藏腌制等。③不完全生机原理—运用微生物发酵的食品保藏方法。④无生机原理—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如罐藏、辐照保藏、无菌包装。 4、在食品工艺学中,食物和食品的区别? 答:食物是指可供人类食用或者具有可食性的物质。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这样一个食品的概念包含了食物和食品。 二、关于干制与脱水: 1、为什么干酪中会有很多孔? 答案:快速干燥时奶酪时其表面硬化,内部蒸汽压的迅速建立会促使奶酪变得多孔。 2、什么是干制食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 答: 干制品的复原性就是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干制品的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表示 3、自由水的概念:是指食品或原料组织细胞中易流动(1分)、容易结冰(1分)也能溶解溶质(1分)的之部分水,又称为体相水,可以把这部分水和食品非水组分的结合力视为零。(1分) 4、去除水分有浓缩和干燥两种操作,它们的区别是什么?P23 答: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在于食品中水的最终含量和产品的性质不同。(2分)浓缩得到的产品是液态,其中水分含量较高,一般在15%以上;(1分)干燥产品是固体,具有固体特征,最终水分含量低。(1分) 5、为什么高浓度食盐溶液会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 答案:1%食盐溶液就可以产生0.830Mpa的渗透压,而通常大多数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只有 0.3-0.6Mpa,因此食盐高浓度溶液(如10%以上)就会产生很高的渗透压,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导致微生物细胞的质壁分离。(3分)P193 6、什么是食品干燥保藏,食品干藏的优点 答:食品干燥保藏就是脱水干制品在其水分被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程度后,并始终保持低水分可进行长期保藏食品的方法。(2分) 食品干藏具有产品容易保藏,既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又可进行自然干燥,设备简单、可因陋就简,生产费用低,为得不到新鲜食物或不适合其他方式保藏的食品提供了一定的便利。(2分) 7、影响食品干制的因素?应写出具体因素 P40 答:(一)干制条件的影响 1.温度 2.空气流速 3.空气相对湿度 4.大气压力和真空度 (二)食品性质的影响 1.表面积 2.组分定向 3.细胞结构 4.溶质的类型和浓度 8、简述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的基本原则。 答案:简述合理选用干制工艺条件的基本原则如下: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果蔬加工成熟度:是指果实已具备该品种应有的加工特性,又可 分为适当成熟与充分成熟。 2.均质:使不同粒度、密度大的颗粒进一步破碎成小颗粒并使之均 匀分布,不产生沉淀。 3.复原乳:以奶粉、奶油等为原料,加水还原而制成的与鲜乳组成、 特性相似的乳制品。 4.蹲脑:又称涨浆或养花,是大豆蛋白质凝固过程的继续。点脑结 束后,蛋白质与凝固剂过程仍在继续进行,蛋白质网络结构不牢固,只有经历过一段时间后凝固才完成。 5.点脑:把凝固剂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加入到煮熟的豆浆中,使大 豆蛋白质溶胶转变成凝胶,及豆浆变成豆腐脑。 6.保持式灭菌乳: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 无论是否经过预热处理,在罐装并密封之后经灭菌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 7.速溶豆粉: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高蛋白冲击式食品,营养丰富价 格低廉 8.压延比:面片进出同道压辊的厚度差与进入前的面片厚度之比。 9.发烊:硬糖透明似玻璃状无定型基本无保护地暴露在湿度较高的 空气中,由于自身吸水性,开始吸收水分,在一定时间后,其表面黏度迅速降低,呈现熔化状态而失去固有的外形。

10.润水:给原料加入适量的水分,使原料均匀而完全吸收水分充分 膨胀的工艺过程。 11.速冻p.p.p概念:即原料、加工处理和包装,即早期质量是由原料 的新鲜度、冻结前的预处理、速冻条件和包装等因素所决定。12.硬化处理:常用硬化剂消石灰、氯化钙等金属离子与果蔬中的果 胶物质生成不溶性的果胶盐类,使果肉组织致密坚实,耐煮。13.面团调制:又称调粉、和面或搅拌等,即处理好的原辅料按配方 的用量,根据一定的投料顺序,调制成适合加工性能的面团。14.组织化植物蛋白:指大豆经加工后,使蛋白发生变性,蛋白质分 子重新排列定向,形成具有同方向的新组织结构,同时凝固后形成纤维蛋白。 15.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 糊状溶液的过程。把β-化状态的淀粉变成ɑ-化状态的淀粉。16.充气糖果:这类糖果一般经机械搅擦在糖体内冲入无数细密的气 泡,或通过定向的机械拉伸作用形成充质构的甜体。 17.淀粉回生:淀粉基质从溶解、分散成无定型游离状态返回至不溶 解聚集或结晶状态的现象。 18.返砂:硬糖的返砂是指组成糖类从无定型状态重新恢复为结晶状 态的现象。

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及复习完整版

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及 复习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 一、干藏 食品的复水性:指新鲜食品干制后能从新吸会水分的程度。 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水分活度:食品表面测定的水蒸汽压(p)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p0)之比,Aw值的范围在0~1之间。 Aw = P/P。 导温性:由于水分梯度,使食品水分从高水分处转移或扩散的现象,即导湿现象。 导湿温性: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会促使固态和液态水分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的现象。 1.影响原料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微生物的影响;②酶的作用;③呼吸;④蒸腾与失水;⑤成熟和后熟;⑥动植物组织的龄期与其组织品质的关系。 2.常见食品的变质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控制 影响因素:(1)微生物;(2)天然食品酶;(3)物化因素:热、冷、水分、氧气、光、时间。 ①若短时间保藏,有两个原则: (1)尽可能延长活体生命;(2)如果必须终止生命,应该马上洗净,然后把温度降下来。 ②长时间保藏则需控制多种因素 (1)控制微生物:加热杀灭微生物、巴氏杀菌灭菌、冷冻保藏抑制微生物、干藏抑制微生物、高渗透、烟熏、气调、化学保藏、辐射、生物方法。 (2)控制酶和其它因素 控制微生物的方法很多也能控制酶反应及生化反应,但不一定能完全覆盖比如:冷藏可以抑制微生物但不能抑制酶。加热、辐射、干藏也类似 (3)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昆虫、水分、氧、光可以通过包装来解决。 3.干燥的机制是什么? 简单情况下,食品表面水分受热后首先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及水分蒸发),而后水蒸气从食品表面向周围介质中扩散,于是食品表面水分含量低于它的内部,随即在食品表面和内部区间建立了水分差或水分梯度,会促使食品内部水分不断减少。但在复杂情况下,水份蒸发也会在食品内部某些区间或甚至于全面进行,因而食品内部水分就有可能以液态或蒸汽状态向外扩散转移。同时,食品置于热空气的环境或条件下。食品一与热空气接触,热空气中的热量就会首先传到食品表面,表面的温度则相应高于食品内部,于是在食品表面和内部就会出现相应的温度差或温度梯度,随着时间延长,食品内部的温度会达到于表面相同温度,这种温度梯度的存在也会影响食品干燥过程。 4.干制条件主要有温度、空气流速、空气相对湿度、大气压和真空度、蒸发和温度。A温度:对于用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时,提高空气温度,干燥加快。 由于温度提高,传热介质和食品间的温差越大,热量向食品传递的速率越大,水分外逸速率因而加速。对于一定湿度的空气,随着温度的提高,空气相对饱和湿度下降,这会使水分从食品表面扩散的驱动力更大。另外,温度高,水分扩散速率也加快,使内部干燥也加速。

食品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要点 还原糖易于氨基酸和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对产品的颜色和风味带来影响。为什么糖液浓度一般控制在55%-65%? 糖液浓度大于70%时,粘度较高,生产过程中的过滤和管道输送都会有较大的阻力,在降低温度时容易产生结晶析出; 浓度较低时,由于渗透压较小,在暂存或保存时产品容易遭受微生物的污染。淀粉: 防止糊状措施: 1、控制好原料的成熟度 2、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P10——果胶种类及其加工特性 种类:原果胶、果胶和果胶酸(根据果胶分子中的羧基被甲醇酯化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高甲氧基果胶和低甲氧基果胶。) 加工特性: (1)果胶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 (2)果胶是亲水性的胶体,其水溶液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凝胶。 (3)果汁的澄清、果酒的生产 P14——单宁的加工特性 加工特性:涩味 变色 与蛋白质产生絮凝 P22——糖苷类物质及其相关特性 (一)苦杏仁苷 1、存在:多种果实的种子,核果类原料的核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较多。 2、特性:产生氢氰酸,加工时应除去。C20H27NO11+2H2O→2C6H12O6+C6H5CHO6+HCN (二)橘皮苷(橙皮苷) 1、存在:柑橘类果实中普遍存在,皮和络含量较高,其次在囊衣中含量较多。 2、加工特性: 1)柑桔类果实果味的来源,含量随品种及成熟度而异。 2)水解 C8H34O15+2H2O→C6H14O6 + C2H12O6 + C6H12O5 补充:桔皮苷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 (三)黑芥子苷 1、存在:普遍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芥菜、辣根、萝卜中含量较多。 2、加工特性 1)具有特殊苦辣味 2)水解:C10H16NS2KO7+H2O→CSNC3H5 + C6H12O6 + KHSO4 (四)茄碱苷 1、存在于马玲薯块茎、番茄和茄子中。 2、特性: 1)水解:C45H73O15N+3H2O 酶或酸 C27H43ON+C6H12O6+C6H12O6+C6H12O5 2)溶解性:茄碱苷和茄碱均不溶于水,而溶于热酒精和酸的溶液中。 3)茄碱苷剧毒且有苦味,含量达0.02%即可引起中毒,故贮存与食用块茎时应注意。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食品工艺学研究内容 ①食物资源利用②食品科学原理③食品工艺生产④食品安全 ⑤废弃物利用、“三废”处理 食品按原料来源分类:植物性、动物性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填空/简答) ①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物原料变质的第一因素 食品中的高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各种低分子物质,使食品品质下降,进而发生变质和腐败; 有些微生物会产生气体.使食品呈泡沫状; 有些会形成颜色,使食品变色; 有少数还会产生毒素而导致食物中毒。 ②酶会引起食品品质的严重下降 酶是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食品工业上具有两重性:利用和抑制 使食品中大分子物质发生分解,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 果蔬类等蛋白含量少的食品,由于氧化酶的催化,促进了其呼吸作用,使温度升高,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 ③化学反应 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后发生氧化酸收。 维生素C易被氧化脱氢,并进一步反应生成二酮基古洛糖酸,失去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类胡萝卜素因其有较多的共轭双键,易被氧化脱色并失去生理功能。 △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 1、脂肪酸败 2、褐变(酶促褐变、非酶褐变) 3、淀粉老化 4、食品新鲜度下降 5、维生素的降解 食品的保藏方法/途径(填空/简答) 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此方法在冷库的高温库中进行) 2、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3、利用生物发酵保藏的方法 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食品干藏:脱水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干燥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脱水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干制过程中食品的变化(填空/简答)P43 物理变化:干缩与干裂,表面硬化,多孔性,热塑性,溶质的迁移 化学变化:营养成分损失(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焦化,油脂的氧化与酸败,蛋白质的凝固、分解,维生素的损失),风味与色泽(褐变)

食品工艺学考试复习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 1.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的关系? 答:(1)水分吸附等温线,BET吸附等温线,S形, 第一转折点前(水分含量< 5%), 单分子层吸附水( I 单层水分); 第一转折点与第二转折点之间, 多分子层吸附水( II多层水分); 第二转折点之后,在食品内部的毛细管内或间隙内凝结的游离水( III自由水或体相水) 要会画书上图2-2 2.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它反应有什么影响? 答:对微生物:大多数新鲜食品的水分活度在0.98以上,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易腐食品)。大多数重要的食品腐败细菌所需的最低aw都在0.9以上,肉毒杆菌在低于0.95就不能生长。只有当水分活度降到0.75以下,食品的腐败变质才显著减慢;若将水分降到0.65,能生长的微生物极少。一般认为,水分活度降到0.7以下物料才能在室温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贮存。对酶:呈倒S型,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Aw<0.15才能抑制酶活性 对其他:氧化反应:呈倒S型,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Aw<0.15才能抑制酶活性 对褐变反应:见书上p31 3.食品水分活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答:取决于水存在的量;温度;水中溶质的种类和浓度;食品成分或物化特性;水与非水部分结合的强度 4. 简述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差异及原因 答:在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中,吸附和解吸之间的水分吸附等温线两者之间不能重合(有差异),形成了滞后圈。 滞后现象的几种解释 (1)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孔食品中毛细管力所引起的,即表面张力在干燥过程中起到在孔中持水的作用,产生稍高的水分含量。 (2)另一种假设是在获得水或失去水时,体积膨胀或收缩引起吸收曲线中这种可见的滞后现象。 5.简述食品干燥机制 答: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 表面水分扩散到空气中。 6. 简述干制过程中食品水分含量、干燥速率和食品温度的变化,画出曲线图 答:食品水分含量:干制过程中食品绝对水分和干制时间的关系曲线干燥初始时,食品被预热,食品水分在短暂的平衡后(AB段),出现快速下降,几乎是直线下降(BC),当达到较低水分含量(C点)时(第一临界水分),干燥速率减慢,随后趋于平衡,达到平衡水分(DE)。平衡水分取决于干燥时的空气状态 干燥速率:食品被加热,水分被蒸发加快,干燥速率上升,随着热量的传递,干燥速率很快达到最高值;是食品初期加热阶段; 然后稳定不变,为恒率干燥阶段,此时水分从内部转移到表面足够快,从而可以维持表面水分含量恒定,也就是说水分从内部转移到表面的速率大于或等于水分从表面扩散到空气中的速率,是第一干燥阶段; 到第一临界水分时,干燥速率减慢,降率干燥阶段,说明食品内部水分转移速率小于食品表面水分蒸发速率;干燥速率下降是由食品内部水分转移速率决定的;当达到平衡水分时,干燥就停止。 食品温度:初期食品温度上升,直到最高值——湿球温度,整个恒率干燥阶段温度不变,即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收录日期: 2007-03-16 (部分内容已严重陈旧或已淘汰) 1 2005食品卫生检验教案讲稿 2 2005最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贯彻实施手册 3 Catalysts for Fine Chemical Synthesis 4 FDA农药分析手册 5 FDA食品法规(2001版) 6 Food Additives Date Book 7 Food Outlook 英文版 8 HACCP原理与实施第二版 9 Instrumental Analysis 10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ells 11 WTO法律专题 12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 13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14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15 白兰地工艺学 16 包装技术课件 17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18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 19 贝类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20 病理学实验指导-大连医科大学 21 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22 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23 长春师范学院教学课件 24 长效酸奶技术 25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 26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中文说明 27 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2003 28 常用药物辅料手册 29 成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30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程 31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3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学精品课程 33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统计学精品课程 34 大连水产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35 大连水产学院精品课程 36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37 大连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 38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水环境化学精品课程 39 大学基础化学 40 大学物理 41 大学物理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1. 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 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 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4. 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5. D 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D 值与菌种有关、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杀菌温度有关。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令b = a10-1,则 D=t) 6. Z 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7. TDT 值:(Thermal Death Time ,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8. TRT 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9. 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10. 传热曲线:将罐内食品某一点(通常是冷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值用温-时曲线表示,该曲线称传热曲线。 11. 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12.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以热杀菌温度T 为横坐标,以微生物全部死亡时间t (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时间随热杀菌温度的变化规律。 13. F 0值:单位为min ,是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 杀菌锅的类型:间歇式或静止式杀菌锅:标准立式杀菌锅、标准卧式杀菌锅 1. 影响罐头食品中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及作用。 答:(1)热处理温度:可以导致微生物的死亡,提高温度可以减少致死时间。(2)罐内食品成分:①pH :微生物在中性时的耐热性最强,pH 偏离中性的程度越大,微生物耐热性越低,在相同条件下的死亡率越大。②脂肪: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③糖:浓度很低时,对微生物耐热性影响较小;浓度越高,越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④蛋白质:含量在5%左右时,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含量到15%以上时,对耐热性没有影响。⑤盐:低浓度食盐(<4%)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高浓度(>4%)时,微生物耐热性随浓度长高明显降低。⑥植物杀菌素:削弱微生物的耐热性,并可降低原始菌量。 (3)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①种类:菌种不同耐热程度不同;同一菌种所处生长状态不同,耐热性也不同。②污染量:同一菌种单个细胞的耐热性基本一致,微生物数量越大,全部杀死所需时间越长,微生物菌群所表现的耐热性越强。 2. 果蔬罐头食品原料护色的目的和方法? 答:目的:维持果蔬本身的颜色,防止变色; 方法:(1)防止酶褐变方法:①选择含单宁、酪氨酸少的加工原料②创造缺氧环境,如抽真空、抽气充氮③钝化酶:热烫、食盐或亚硫酸盐溶液浸泡;(2)防止非酶褐变的方法①选用氨基酸或还原糖含量少的原料②应用SO 2处理。对非酶和酶都能防止③热水烫漂④保持产品低水分含量,低温 Z T t F 1 .121l g 10-=-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资料 绪论 1 食物:供人类食用的物质称为食物。 2 食品: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 3 食品工艺学:是应用食品科学原理研究食品资源选择、加工、包装、保藏及流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人类提供卫生安全、营养丰富、品质优、品种多、食用方便的食品的一门科学。 4 食品科学:借用Food Science (Norman)的定义:食品科学可以定义为应用基础科学及工程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性质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 5 食品分类的方法 6.食品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food a.按加工工艺分 a.外观:即色泽和形态 b.按原料种类分 b.风味:即食品的香气和味感 c.按使用对象分 c.营养和易消化性 e.按产品特点分 d.卫生和安全性 f.按保藏方法分 e.方便性 f.储运耐藏性 7. 食品的三个功能和三个特性 三个功能: a.营养功能(第一功能); b.感官功能(第二功能); c.保健功能(第三功能,新发展的功能) 三个特性: a.安全性无毒无害卫生 b.方便性食用使用运输 c.保藏性有一定的货架寿命 8.食品科学主要容(五个基础框架) a.食品的基础研究领域(或者称之为狭义食品科学):包括食品化学,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物化生化特点及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 b.食品微生物领域:环境对食品腐败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食品本身及食品制造过程的影响、微生物的检验、公共健康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c.食品加工领域:即研究食品原材料特点、食品保藏原理、影响食品质量、包装及污染的加工因素、良好生产操作及卫生操作的一门科学——这也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容 e.食品工程领域:即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及单元操作的科学,工程原理包括物料与能量平衡、热力学、流体、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等等。 f.食品分析领域:分析食品产品及组分的质量特点、化学边的原理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讲解(最新整理)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1.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 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 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 现象。 4.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5.D 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D 值与菌种有关、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杀菌温度有关。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令b = a10-1,则 D=t) 6.Z 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7.TDT 值:(Thermal Death Time ,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 条件下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8.TRT 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 芽孢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9.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 水所形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10.传热曲线:将罐内食品某一点(通常是冷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值用温-时曲线表示,该曲线称 传热曲线。 11.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12.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以热杀菌温度T 为横坐标,以微生 物全部死亡时间t (的对数值)为纵坐标,表示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时间随热杀菌温度的变化规律。 13.F 0值:单位为min ,是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杀菌锅的类型:间歇式或静止式杀菌锅:标准立式杀菌锅、标准卧式杀菌锅 1. 影响罐头食品中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及作用。 答:(1)热处理温度:可以导致微生物的死亡,提高温度可以减少致死时间。(2)罐内食品成分:①pH : 微生物在中性时的耐热性最强,pH 偏离中性的程度越大,微生物耐热性越低,在相同条件下的死亡 率越大。②脂肪: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③糖:浓度很低时,对微生物耐热性影响较小;浓度越高, 越能增强微生物的耐热性。④蛋白质:含量在5%左右时,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含量到15%以上时, 对耐热性没有影响。⑤盐:低浓度食盐(<4%)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高浓度(>4%)时,微生物耐 热性随浓度长高明显降低。⑥植物杀菌素:削弱微生物的耐热性,并可降低原始菌量。(3)污染微 生物的种类及数量:①种类:菌种不同耐热程度不同;同一菌种所处生长状态不同,耐热性也不同。② 污染量:同一菌种单个细胞的耐热性基本一致,微生物数量越大,全部杀死所需时间越长,微生物 菌群所表现的耐热性越强。 2. 果蔬罐头食品原料护色的目的和方法? 答:目的:维持果蔬本身的颜色,防止变色; 方法:(1)防止酶褐变方法:①选择含单宁、酪氨酸少的加工原料②创造缺氧环境,如抽真空、 抽气充氮③钝化酶:热烫、食盐或亚硫酸盐溶液浸泡;(2)防止非酶褐变的方法①选用氨基酸或 还原糖含量少的原料②应用SO 2处理。对非酶和酶都能防止③热水烫漂④保持产品低水分含量,低 Z T t F 1 .121lg 10-=-

食品工艺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食品工艺学: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产品和产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点脑(凝固):按一定的比例向煮过的豆浆中加入凝固剂,使豆浆从溶胶转变成凝胶(豆腐脑) 无菌包装:用蒸汽、热风或化学试剂将包装材料灭菌后,再以蒸汽、热风或无菌空气等形成正压环境,在防止细菌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的灭菌乳包装 肉的持水性:指肉在冻结、冷藏、解冻、腌制、绞碎、斩拌、加热等加工处理过程中,肉的水分以及添加到肉中的水分的保持能力 饼干头子:饼干成形工序中在冲印或辊切成形时分下来的面带部分 固态低盐发酵:是在成曲中拌入一定的盐水而进行保温发酵 空罐的钝化处理:将空罐放在化学溶液中短时间浸泡或以化学溶液喷射,使其表面产生保护膜层,使锡的活泼性变得迟钝而不易与食品发生作用的处理 固体饮料:以糖、食品添加剂、果汁或植物抽提物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粉末状或块状制品,成品水分含量不超过5% 挤压成形:物料经过预处理(粉碎、调湿、预热、混合等)后,在螺杆的强行输送和推动下,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小孔(模具)从而形成一定形状和组织状态的产品 异常乳:在泌乳期中,由于生理、病理活其他因素的影响,乳的成分与性质发生变化 奶油压炼:为了调节水分含量,并使水滴及盐分布均匀,奶油粒变为组织细密一致的奶油大团的工序(过程) 速冻保藏:将经过处理的果蔬原料用快速冷冻的方法冻结,然后在-18~-20度的低温下保藏 罐头排气:食品装罐后、密封前应尽量将罐内顶隙、食品原料组织细胞内的气体排除,这一排除气体的操作过程叫做排气 膨胀率:指单位体积混合料的质量与同体积冰淇淋的质量之差除以同体积冰淇淋的质量的百分比 返砂:硬糖组成中糖类从无定形状态重新恢复为结晶状态的现象 市乳:以鲜乳为原料,经标准化(或调制)、均质、杀菌、冷却、灌装、封口等处理后制成的供直接饮用的乳

食品工艺学复习总结

畜产品加工:对畜牧业初级产品的人工处理过程。 畜产品加工学:关于畜牧业产品加工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加工工艺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的学问。 研究领域:肉品、乳品、蛋品及皮毛加工,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前三类。 1、胴体:即畜禽屠宰放血后,除去皮、毛、头、蹄、骨及内脏后的可食部分(组织),俗称白条肉。 2、瘦肉(精肉):骨骼肌,不包括平滑肌和心肌。 3、冷却肉:经冷加工处理,处于低温但不冻结的肉。 6、肉的结构形态:肌肉组织、脂肪组织、骨骼组织、结缔组织。 7、肌肉组织(微观结构): (1)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其它成分构成,肌原纤维是肌肉特有收缩成分,约占肌纤维固形成分的60~70%。(2)肌节:肌原纤维上的一个重复结构单位,即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结构。 (3)组成:肌原纤维由更细微的肌微丝即超原纤维所组成。 8、结缔组织类型: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结缔组织 11、蛋白质类型:肌原纤维蛋白质、肌浆蛋白质、肌质蛋白质。 15、影响肉嫩度的因素: (一)种类、品种、性别、个体和肌肉部位。 (二)年龄。 (三)宰后因素的影响。 (四)pH值的影响 (五)热加工的影响。 16、保水性:指肌肉在一系列加工处理过程中(例如压榨、加热、切碎、斩拌)能保持自身或所加人水分的能力,这种特性与肉的嫩度、多汁性和加热时的液汁渗出有关。 1.尸僵的类型:酸性尸僵(僵直)、碱性尸僵(僵直)、中间型僵直。 2.僵直与肉保水性的关系(了解)保水性下降的原因: (1)肉中糖酵解的进行, pH值下降至极限值,此pH值正是肌原纤维多数蛋白质的等电点附近,所以,这时即使蛋白质没有完全变性,其保水性也会降低。 (2)ATP的消失和肌动球蛋白而形成的,使肌球蛋白纤维和肌动蛋白纤维丝之间的间隙减小,肉保水性下降。 (3)肌浆中蛋白质在高温低pH值作用下沉淀变性,不仅失去了本身的保水性,而且由于沉淀到肌原纤维

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食品的加工概念 一、食物与食品 1 食物——供人类食用的物质称为食物。 是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机能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进行体力活动的能量来源。 除少数物质如盐类外,几乎全部来自动植物和微生物。 2 食品——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 食品的种类 对食品不同的人关心的侧面不同;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情况 食品分类的方法: 按加工工艺分;按原料种类分;按产品特点分;按使用对象分:老年、儿童、婴儿、妇女、运动员、航空、军用。 二. 食品的功能 食品对人类所发挥的作用; 人类吃食品的目的; 人类对食品的要求; 1.营养功能(第一功能)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 提供营养和能量,为了生存——营养功能(吃饱)。 2.感观功能(第二功能) 为了满足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的需要,使多吃吃好。 外观:大小、形状、色泽、光泽、稠度; 质构:硬度、粘性、韧性、弹性、酥脆; 风味:气味、香臭。 味道酸、甜、苦、辣、咸、鲜、麻。 3.保健功能(第三功能新发展的功能)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起到增进健康、恢复疾病、延缓衰老、美容等作用。 三、食品的特性 1.安全性无毒无害卫生; 2.方便性食用使用运输; 3.保藏性有一定的货架寿命。 四、加工工艺 1.1.食品加工概念 将食物(原料)经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食品)的过程。 原料——产品 加工 加工 预处理:清洗分离粉碎; 单元操作:加热冷却干燥; 关键工序:杀菌消毒; 食品添加剂:调味保存; 包装:维持由于加工操作带来的产品的特征。 2.食品加工的目的 满足消费者要求;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增加多样性;提高附加值。 食品加工过程或多或少都含有这些目的,但要加工一个特定产品其目的性可能各不相同。比如冷冻食品的目的主要是保藏或延长货架寿命;糖果工业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多样性。 但是要达到各个产品的目的却并不简单,并不是买来设备就可以生产,或达到生产出食品并赢利的目的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复习重点

食品工艺学复习提要 热烫:生鲜的食品原料迅速以热水或蒸气加热处理的方式,称为热烫。其目的主要为抑制或破坏食品中酶以及减少微生物数量。 巴氏杀菌:在100℃以下的加热介质中的低温杀菌方法,以杀死病原菌及无芽孢细菌,但无法完全杀灭腐败菌,因此巴氏杀菌产品没有在常温下保存期限的要求。 商业杀菌:將病原菌、产毒菌及在食品上造成食品腐敗的微生物杀死,罐头内允许残留有微生物或芽孢,不过,在常溫无冷藏狀況的商业贮运过程中,在一定的保质期内,不引起食品腐败变质,这种加热处理方法称为商业灭菌法。 胀罐:加工工艺不合理或违章操作而使罐头的罐盖或罐底向外凸出的现象。 平盖酸坏:外观正常,内容物变质,呈轻微或严重酸味,pH可能可以下降到0.1-0.3 D值:在一定的处理环境中和在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每杀死90%原有残存活菌数时所需要的时间。 Z值:热力致死时间按照1/10,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 F值:在一定的致死温度(通常为121.1℃)下杀死一定浓度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顶隙:罐盖内表面到食品内容物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杀菌公式:(t1-t2-t3)P/T (t1-升温时间、t2-恒温时间、t3-冷却时间、T-杀菌温度、p-反压) 超高温杀菌(UHT):采用132-143℃温度对未包装的流体食品短时杀菌。 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表示 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水分活度:食品中水的逸度和纯水的逸度之比称为水分活度。或食品在密闭容器内测得的蒸汽压(p)与同温下测得的纯水蒸汽压(p0)之比。 导温性:水分扩散一般总是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扩散,亦即是从内部不断向表面方向移动。这种水分迁移现象称为导湿性。 导湿温性: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从高温向低温处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冻藏:就是采用缓冻或速冻方法将食品冻结,而后再在能保持食品冻结状态的温度下贮藏的保藏方法 冷藏:将食品的品温降低到接近冰点,而不冻结的一种食品保藏方法。 冷害:在冷却贮藏时,有些水果、蔬菜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以上,但当贮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失去平衡,称为冷害 寒冷收缩:宰后的牛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肌肉会发送显著收缩,以后,即使经过成熟过程,肉质也不会十分软化,这现象就是寒冷收缩 回热:出货前或运输途中,保证空气中水分不会在食品表面上冷凝的情况下,逐渐提高食品温度,最后达到与外界空气相同的温度的过程,即冷却的逆过程 速冻:迅速冷冻使食物形成极小的冰晶,不严重损伤细胞组织,从而保存了食物的原汁与香味,且能保存较长时间 返砂:当糖制品中液态部分的糖在某一温度下浓度达到过饱和时,呈现结晶现象,亦称晶析,流汤:如果糖制品中转化糖含量过高,在高温高湿季节,形不成糖衣而发粘。 转化糖:蔗糖、麦芽糖等双糖在稀酸与热或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为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栅栏技术:把存在于肉制品中的这些起控制作用的因子,称作栅栏因子。栅栏因子共同防腐作用的内在统一,称作栅栏技术 半干半湿食品:水分含量20-25%,Aw0.70-0.85,处于半干半湿状态,中等水分含量食品 卤水:在食盐的渗透压和吸湿性的作用下,使食品组织渗出水分并溶解其中,形成食盐溶液

食品工艺学思考题

食品工艺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影响原料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①微生物的影响;②酶在活组织、垂死组织和死组织中的作用; ③呼吸;④蒸腾和失水;⑤成熟与后熟。 2.食品的质量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①物理因素(外观因素、质构因素、风味因素); ②营养因素;③卫生因素;④耐储藏性。 3.常见食品的变质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控制?以饼干、方便面、冷冻食品、罐头食品、饮料等为例来说明。 第二章食品的热处理与杀菌 1.低酸性食品和酸性食品的分界线是什么?为什么? 答:PH=4.6,Aw=0.85。 因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肉毒杆菌在PH≦4.6时不会生长,也不会产毒素,其芽孢受到强烈的抑制,而且肉毒杆菌在干燥环境中也无法生长。所以PH=4.6,Aw=0.85定为低酸性食品和酸性食品的分界线。 2.罐头食品主要有哪些腐败变质现象? 答:胀罐、平盖酸坏、黑变和发霉等腐败变质现象,此外还有中毒事故。 3.罐头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微生物生长繁殖,由于杀菌不足,罐头裂漏;②食品装量过多; ③罐内真空度不够;④罐内食品酸度太高,腐蚀罐内壁产生氢气; 4.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①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②热处理温度;③罐内食品成分。 5.D值、Z值、F值的概念是什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三者如何互相计算? 答:D值:单位为min,表示在特定的环境中和特定的温度下,杀灭90%特定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D值越大,表示杀灭同样百分数微生物所需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 Z值:单位为℃,是杀菌时间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在计算杀菌强度时,对于低酸性食品中的微生物,如肉毒杆菌等,一般取Z=10℃;在酸性食品中的微生物,采取100℃或以下杀菌的,通常取Z=8℃。 F值:在某一致死温度下杀灭一定浓度的对象菌所需要的加热时间为F值。 三者关系:D=(F/n)×10(121-T)/Z。 6.热加工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影响热加工时间的因素,热加工时间的推算方法? 答:①质构(渗透膜的破坏、细胞间结构的破坏并导致细胞的分离); ②颜色;③风味;④营养素。 因素:①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和酶的耐热性;②加热或杀菌的条件; ③食品的PH;④罐头容器的大小;⑤食品的物理状态。 要确定热加工时间就必须知道微生物或酶的耐热性及热传递率。? 7.罐头加工过程中排气操作的目的和方法? 答:排气的目的: (1)降低杀菌时罐内压力,防止变形、裂罐、胀袋等现象。 (2)防止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 (3)减轻罐内壁的氧化腐蚀。 (4)防止和减轻营养素的破坏及色、香、味成分的不良变化。 排气方法: (1)热灌装法;(2)加热排气法;(3)蒸汽喷射排气法;(4)真空排气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