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期终考试复习

一、选择

1、以下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观点是(A)

A.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

B.“社会心理学可以界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

C.“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D.“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领域(ABDE)

A.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B.人的社会动机

C.民族心理

D.人的社会认知

E.社会态度的改变

3、目前一般认为,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ABE )

A. 被试者自愿原则

B. “风险最小化”原则

C. 对受到重大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

D. 可以允许研究者对被试有适当的隐瞒和欺骗

E.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

4、乔治?米德认为,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必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BC )

A.镜中我

B.主观我

C.客观我

D.本我

E.超我

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 B )的形式出现

A. 初级社会化

B. 预期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6、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C )

A. 初级社会化

B. 预期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7、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B)

A. 国家具象期

B. 国家象征期

C. 抽象国家观念期

D. 国际组织系统期

8、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C)

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

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9、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中,属于认知发展论观点的理论是(A)

A. 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

B. 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发展论

C.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D. J. 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10、以下有关大众传媒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E)

A. 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儿童)的“第二学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

B. 大众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

C. 大众传媒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象,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

D. 大众传媒会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

E. 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个体心目中的权威形象

1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哪几个过程(ACDE )

A. 注意过程

B. 模仿过程

C. 强化和动机过程

D. 行为再现过程

E. 保持过程

12、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

(BD)

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B. “好孩子”定向

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

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13、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后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AE)

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B. “好孩子”定向

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

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14、小王是所在单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会长,请问“会长”这一角色对于小王来说是(C)

A. 规定性角色

B. 期望角色

C. 开放性角色

D. 先赋角色

15、漂亮女孩王琳大学毕业后,有好几家公司愿意招收她为职员。她选择去了自己不太喜欢但职位薪酬最高的公司。这样她平时就可以买更多更好的衣服打扮自己。请问对于王琳来说,这个公司职位给她带来的角色属于(D)

A. 理想角色

B. 领悟角色

C. 表现性角色

D. 功利性角色

16、京剧《赤桑镇》中的包拯,作为法官他要执法如山,要斩包冕,而作为包冕的长者,他又要保持叔侄的亲情,赦免侄子,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之后,包拯还是选择了前者。请问这一故事主要体现下面了哪一种情况(D )

A. 角色紧张

B. 角色错位

C. 角色内冲突

D. 角色间冲突

17、任何一种角色冲突都会防碍人们正常的生活,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消除.下列表述中属于角色间冲突的情况是(ACD )

A. 班上好学生希望班主任王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差学生则希望王老师对他们放任自流

B. 小王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婆媳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妻子要小王和她搬出去单独住,小王的母亲要求他作“孝顺儿子”和他妻子离婚

C. 学生会主席刘胜星期五上午要参与主持校学生会工作会议,而那天上午同时还有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必须要去

D. 一位教师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回家后还要教育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

18、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它们分别是( C )

A.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

B.自我评价、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C.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控制

D.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意向

4.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 B )

A. 自我认知

B. 自我情感

C. 自我意向

D. 自我觉知

19、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 D )

A. 生理自我

B. 物质自我

C. 社会自我

D. 心理自我

20、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A)

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21、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B )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22、赛期临近而恐惧比赛的运动员可能蓄意中断比赛,以便能在失败时将失败归于缺少训练,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D)

A. 自我防御性归因

B. 缺陷补偿

C. 自我暗示

D. 自我设障

23、组成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ADE )

A. 自我意向

B. 自我觉知

C. 自我评价

D. 自我认知

E. 自我情感

24、在社会心理学中,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被称之为自我表现。现实生活中,下列属于个体自我表现的策略有(ABCE)

A. 自我监控

B. 自我揭露

C. 印象整饰

D. 自我觉知

E. 自我设障

25、下图动机(A~E)中,哪个动机决定个体行为的性质和方向(C )

26、下列有关行为目标和动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

B.个体的同一动机,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

C.在一定条件下,动机可以转化为行为目标,而行为目标也可以转化为动机

D.目标本身一定是行为的动机所在

27、根据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下列不属于自我效能感形成和改变的途径有(D)

A.个人的直接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社会环境的影响

D.自我表现

28、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些学生觉得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足以改进学习成绩,所以干脆不再学习;同样在对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感到任何疗法都无济于事,往往会彻底放弃治疗。以上类似的现象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最为直接和贴切( D )

A. 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

B. 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

C. 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期待—价值理论

D. 斯里格曼(M.Seligman)的习得无助理论

29、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霍妮(K.Horney)认为有三种冲突使得现代人更多地产生挫折感,这三种冲突不包括下列( C )

A.竞争与合作的冲突

B.自由与现实的冲突

C.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D.满足欲望与抑制欲望的冲突

30、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联系,下列对二者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BCDE )

A. 动机是行为的原型,行为是动机的外显表现

B. 动机和行为具有依存性

C. 动机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D. 动机产生行为,行为的结果又能增强或减弱动机

E. 人们可以根据动机预测行为,又能根据行为追溯动机

31、下列需要与动机之间关系的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CD )

A.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B. 个体如果没有需要,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动机

C. 只要有需要,就会产生动机

D. 没有需要也有可能产生动机

E.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2、泰勒(Taylor)和克劳克(Crocker)把社会认知图示分为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四种。人们通常认为女人“感情丰富”,“心肠软”,这属于(C)

A. 人的图示

B. 自我图示

C. 角色图示

D. 事件图示

33、社会心理学家戴恩(K. Di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通过外表上魅力大大不同的人物照片来评定每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结果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特性方面(如人格的社会合意性、婚姻能力、职业状况、幸福等),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缺乏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这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中的( D )

A. 首因效应

B. 相似假定作用

C. 类化原则

D. 光环效应

34、实际中,当我们和与自己背景(年龄、民族、国籍、职业等)相似的人初次见面时,常常以我们的个性和行为反应特征来推测他们的个性和行为反应特征,这种现象属于(B)

A. 首因效应

B. 相似假定作用

C. 类化原则

D. 光环效应

35、根据韦纳(B.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是:C

A. 能力

B. 任务难度

C. 努力

D. 机遇

36、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的是下列哪种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C)

A. 原有经验

B. 价值观念

C. 情感状态

D. 积极偏见

39、下列各种说法,明显体现光环效应的有(CE)

A.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则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

B.人们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

C.学有成就的专家在各方面都是十分优秀的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E.相貌丑陋的人往往是愚蠢的、笨拙的

40、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B )

A. 认知成分

B. 情感成分

C. 行为倾向成分

D. 价值成分

41、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B )

A.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仅由多种成分组成,而且成一定的结构

B. 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C. 态度与个体的观念世界密不可分,又包含了相当大的经验成分

D. 态度对于心理和行为能够起到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

42、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会赞许的欲望反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心理现象称为(B)

A. 补偿

B.投射

C. 反向

D. 否认

45、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先后顺序依次为( D )

A. 认同、服从、内化

B. 服从、内化、认同

C. 认同、内化、服从

D. 服从、认同、内化

46、研究发现,被劝说者的原有态度会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较好的劝说效果(D )

A. 个体的原有态度来自间接经验

B. 个体迫于某种压力而形成的态度

C. 原有态度之间自相矛盾、互不协调

D. 新态度和原有态度的差异很大

8、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下列最符合人际关系的是(A)

A. 朋友关系

B. 雇佣关系

C. 法官与罪犯的关系

D. 顾客与商家的关系

49、比起社会关系,下列表述中最符合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特点的是(B )

A. 社会性

B. 个人性

C. 间接性

D. 功利性

50、人际吸引是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包括

①喜欢、②亲和、③爱情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按照吸引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D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形式。下列选项中,属于人际吸引最高形式的是( B )

A. 亲近

B. 爱情

C. 喜欢

D. 同化

54、爱情三角形理论认为,人类爱情包含三种成分:亲密、激情、决定/忠守。这个理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A.弗罗姆(E.Fromm)

B.鲁宾(Z.Rubin)

C.斯滕伯格(R.J.Sternberg)

D.阿伦森(

E.Aronson)

55、“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人们更倾向于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CE)

A.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导致喜欢与吸引的重要因素

B.由于人们的积极性偏见,倾向于对邻近的人产生喜欢

C.由于邻近的人们因频繁接触而熟悉,而熟悉是喜欢的重要条件,所以倾向于互相喜欢

D.当两个人的特征可以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时,两个人就趋向喜欢

57、印度的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经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最有可能是由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B )

A.他们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

B.他们之间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地位障碍

C.他们个性有缺陷

D.结构组织障碍导致沟通不畅

58、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沟通的阐述,这句俗语说明( A )A.职业的不同可能会引起沟通的鸿沟

B.处于不同层次的组织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不同,也会造成沟通障碍

C.文化背景的不同会给沟通带来障碍

D.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会造成沟通障碍

59、“9.11”之后,大多数美国人对阿拉伯裔的偏见加深,在一家公司中一位阿拉伯裔职员觉得越来越难与白人老板进行沟通。这可能是由于(D)造成的。

A.地位障碍

B.结构组织障碍

C.文化背景障碍

D.社会心理障碍

60、美国心理学家摩根对纽约州退休老人做调查,发现凡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保持较多往来并较为协调的老人,比那些很少与人交往的老人,有更多的幸福感,而后一种老人更多地体验到的是悲伤感和孤独感,这体现出了人际沟通的哪种功能( C )

A.认知平衡作用

B.协调作用

C.保健作用

D.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

61、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下列属于人际沟通的是(ACDE)A.眉目传情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鸿雁传书

D.道路以目

E.含沙射影

62、课堂上,历史老师正义愤填膺地讲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忽然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上睡着了,就提问这个学生:“李晓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啊?”这个学生迷迷糊糊地答道:“反正不是我烧的。”在这个小幽默里存在着(BC )

A.单项沟通

B.双向沟通

C.语言沟通

D.非语言沟通

E.假相倚

63、利他行为是指(D)

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B.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64、以下哪一项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B )

A.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B.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C. 自愿的;

65、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D )

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66、父母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这一行为属于(D)

A. 报复性侵犯行为

B.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C.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D.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67、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治罪犯等行为,属于(C)

A. 非侵犯行为

B.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C.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D.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68、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受到了别人的欺侮后,跑到尼姑庵去找小尼姑出气。这一行为属于以下侵犯行为转移与消除方式中的哪一种( D )

A. 社会规范的抑制

B. 对报复的畏惧

C. 置换

D. 寻找“替罪羊”

69、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指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之所以发动战争,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方式,人们相互杀戮其实是为了不让死亡的愿望指向自身。请问这位学者是(C )

A. 伯克威茨(L. Berkwitz)

B. 威廉?詹姆斯(W. James)

C. 弗洛伊德(S. Freud)

D. 康拉德?洛伦兹(K. Lorenz)

70、下列行为中属于“被认可的侵犯行为”的有(BC)

A.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治罪犯;

B.父母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C.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

D.使用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E.一个蓄意杀害他人的人,在仓皇中未能将刀子扎在谋害对象的身上

7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D)

A.社会影响

B.社会促进

C.观众效应

D.社会抑制

72、以下对“暗示”的理解中,错误的是(C )

A.暗示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前提,一般不付诸压力成分

B.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种符号的

C.暗示的发出都是有意的

D.暗示同命令和指示、劝导和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73、以下属于“时尚”的突出特征的是(ABE )

A.短暂

B.新奇

C.持续时间长

D.破坏性强

E.波及面较宽

74、时尚是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之一。下列对“时尚”的理解中,正确的有(ABCDE)

A. 时尚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装饰、礼仪和生活行为等方面

B. 时尚是民俗短暂的变异,是民俗的一种特殊的补充

C. 德高望重或才华出众的人,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信任,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

D.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E. 时尚往往能够体现出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愿望

78、下列对群体压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约束力,它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程度,影响着群体效力的发挥。

B. 群体规范形成后,群体成员会自动地、不加思考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

C. 群体压力和权威命令完全相同,都具有强制性

D. 群体规范是群体内多数人的一致意见,是个体难以违抗的

79、有一种观点认为,群体比个体更容易作出冒险决定,是由于决定的责任广泛落到了每个成员身上,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必对错误的决定承担全部责任,所以群体比个体更大胆。这一对“冒险性转移”的原因的理论解释,被称作(B)

A. 文化价值论

B. 责任扩散论

C. 去个性化理论

D. 领导者影响论

80、以下对群体规模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CDE)

A.群体规模的大小,会影响成员的参与程度

B.群体规模的扩大,不仅使成员参与机会减少,还可能导致机会分配的平衡

C.群体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增强成员的拘束感,进一步影响成员的参与程度

D.群体规模越大,成员间沟通的机会越是减少,人际关系开始转向群内群的沟通,成员间更多以间接方式交往

E.群体规模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将影响群体功能的发挥

二、填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大体可分为__孕育时期、___形成时期、___和__确立时期____。

2、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人是__威廉?冯特

3、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这一历程分为_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和成人期;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认知活动中会表现出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

5、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_期望角色(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6、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三种成分。

7、德国的精神分析学家霍妮(K.Horney)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她认为有三种冲突使得现代人更多地产生挫折感,这三种冲突是竞争与合作的冲突、满足欲望与抑制欲望的冲突、自由与现实的冲突。

8、泰勒(Taylor)和克劳克(Crocker)四种社会认知的图示,即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

9、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称之为归因。

10、所谓社会态度,指的是_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1、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而得以实现的;这三种形式的学习分别以_古典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社会学习三种理论为基础。

12、个体态度的学习过程也是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可以是个体自身所持有的_自我强化____,也可以是外界施加于个体的_直接强化____,还可以是从他人被强化的事实经验中所感受到的__替代强化

13、根据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

14、人际沟通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5、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6、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定义。

17、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以划分三种不同的类型_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18、20世纪60年代中期,查荣克(R.B.Zajonc)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用以解释他人在场的社会影响问题。

四、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需要同学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了解、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比较成熟的观点。这里,我们仅列出本书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3、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5、同化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论,主要从认知的发展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他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同化是把环境因素加以过滤和改变而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7、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8、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9、.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

10、.社会认知

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1、6.首因效应

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的一种认知倾向。

12、态度

指的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人际关系

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

16、人际沟通

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7、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

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18、责任扩散

①“责任扩散”定义。所谓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

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21、社会促进

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这种作用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

22、从众

也称相符或遵从,是指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

24、模仿

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25、暗示

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

27、群体压力

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了一种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这种力量就是群体压力。它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程度,影响着群体效力的发挥。

五、简答

1.社会心理学

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需要同学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了解、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比较成熟的观点。这里,我们仅列出本书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弗洛伊德有关“本我”、“自我”、“超我”的解释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它遵循“现实的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的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2、简述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

① “学校”的定义: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向社会成员传授知识、技能、

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② 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除了传播各种知识、

技能外,学校提供的信息、概念和各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③ 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儿童在入学以前,主要是与家人交往。

步入学校后,儿童才真正初步接触到社会。因为每个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有其独立的地位、亚文化、价值标准、规范等。儿童在学校中学习的社会角色比在家庭中所学的更面向广大社会。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学习各种规范,参加学习上的竞争。所有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进入成人世界奠定基础。

④ 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大量“无形的课程”。他们在这里首次接受与他

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学会服从非个人化的规则,这些对儿童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行为模式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①个体可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尤其是网校的开设更加促进了个体

知识技能的提高。

②网络所创设的虚拟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有助于其对

不同角色的领悟与理解。

③网络的匿名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有助于个体个性的培养以及独立自

主意识的提高。

④网络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会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威胁。

⑤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

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差,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4、请问在个性和行为方面,男女主要有哪些性别差异?

【答案要点】

①侵犯行为。男性的侵犯性强于女性。原因有两个: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②支配行为。很多研究证实,男性和女性相比支配力更强。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

③自信心。一般认为女孩的自信心低于男孩,与此相应,她们的自我评价也低于男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④交际。差异主要表现在交往的方式和交谈的空间距离方面。女性的交际圈子小,感情色彩较浓,而男性交际圈子大,感情色彩较淡;女孩在与密友交往时空间距离小,而与一般朋友交往时的空间距离大,但是男性在交往时,在这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4、人们常用哪些方式来达到自我增强的目的?

【答案要点】

① 向下的社会比较;② 选择性遗忘;③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④ 缺陷补偿;⑤ 自我

防御性归因;⑥ 自我设障;⑦ 降低自我觉知。

5、4.简述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

【答案要点】

①凯利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

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作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时间或形态)。凯利指出,为了准确地判定原因的归属,人们使用了三种基本信息,即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一贯性信息。

②区别性信息告诉人们行为者在对待不同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差别;一致性

信息向人们显示关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者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一致;一贯性信息是人们所要了解的关于行为者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情况。

③上述三类信息的使用情况,决定了我们对行为归因的可靠程度。通过这些信息的组

合,我们就可以断定引发某种具体行为的原因究竟是来自行为者本身,还是来自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5.简述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答案要点】

① 韦纳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个人成就的归因过程是如何决定或影响个人成就行为的。

按照这种理论,在成就情境中,伴随着特定的行为结果,个体有意无意地都会寻找它产生的原因,这种归因又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而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

② 归因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而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的,其规律可概括如

下:a.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b.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成功

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则无助于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6、态度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要点】

态度的形成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环境因素的影响:

a.社会环境

b.家庭的影响

c.同伴的影响

d.团体的影响

②个体的学习:

a.联想学习

b.强化学习

c.观察学习

7、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要点】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劝说宣传法

② 角色扮演法

③ 团体影响法

④ 活动参与法

六、综合分析

1、有人说,社会心理学有一段漫长的过去,有一个充满危机的现在,还有一个并不光明的未来。联系社会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谈一谈你对社会心理学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答案要点】

① 简要叙述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发展、现状;

② 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发表你自己的观点。

2、综合运用你所学到的有关社会化的知识和理论,分析阐释中学生“青春期叛逆”现象的产生原因?

【答案要点】

①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加速生长,生理迅速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另外,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渴望摆脱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控、追求独立、挑战权威,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在发展心理学中,将其称之为“第二反抗期”。但也不排除其中部分学生会有过激的思想、行为现象(恰当举例),对此应当加以注意。

②我国急速的社会变迁,使得中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化内容空前增加,而与此不协调的是,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承担者,学校与家庭的施教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同步提高,家庭与学校作为既定价值的“传播器”慢慢失效。学校教育思想的落后,教师只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和对其人格成长的指导作用乏善可陈;家庭中,家长大多忙于工作,只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心理上的沟通与理解,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难以成为子女的参照榜样。

③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指出对新异文化的快速反应与群体习染的特点。

④大众传播媒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它们对相对稳定的既定价值的冲击,以及对新异文化的产生和快速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相对学校和家庭来说,他们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更具冲击性与诱惑性。⑤总之,以上各种因素作用最终加大了原来固有的青少年与成人间的“代沟”现象,导致出现所谓的“青春期叛逆”现象。

3、运用所学的角色理论的知识,来谈一谈如何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的问题

【答案要点】

①指出现代人出现心理压力乃至障碍,很多是由于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造成的。

②指出角色紧张与角色冲突的涵义,其中角色冲突又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举例说明。

③指出缓解角色冲突的三种方式:角色规范化、角色合并法与角色层次法。并举例说明。

5、先看两则新闻报道:

“南方网讯:一名来自湖南益阳的16岁少女,前日(2003.5.15)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光天化日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于是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中竟无一人上前制止。少女受伤晕倒后,幸好被随后赶来的好心老乡背到

了解放军157医院急诊科。记者昨日采访了这名被砍伤的少女。她的伤势不轻,医生说大约要1个月才可康复。”

“新华网讯:2003年8日下午4时许,一伙歹徒手持凶器在汉口闹市区公然抢劫两名男大学生,遭到两名大学生奋力反抗。百余路人争相围观,无一施援手,歹徒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名大学生捅成重伤并抢去部分财物后从容离去。”

就以上两则报道中“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请运用你所学到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加以阐释。

.【答案要点】

①首先指出以上两则新闻报道中,都涉及了“利他行为”出现与否的问题;解释利他行为概念。

②简要阐释利他行为的唤起条件:

a.指出“助人的得与失”是利他行为的唤起条件之一,也是以上两则事件中决定旁观者是否表现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害怕自身受到伤害,不愉快的体验)。

b.进一步阐释“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责任扩散、集体淡漠);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评价焦虑)。

6、现象一:群众在听说物价即将大幅上涨的消息后,争先恐后地涌向商店、集市,疯狂抢购商品,并将购买到的商品囤积在家中。

现象二:参加宗教聚会活动的教徒们,表现出对本宗教狂热的情绪和行为。

现象三:某地区发生地震以后,本地居民人心惶惶,有关地震的各种谣言四处传播,许多人为了保命毫无目的地四处躲藏。

现象四:美国某城市中,游行的群众发生暴乱行为,用砖块等打砸路边的商铺、车辆等,并与警察发生流血冲突。

请运用课本中介绍的几种有关集群行为的理论,对上述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1.【答案要点】

①集群行为的定义;

②依据集群行为的分类,题干中的四种现象依次为:获取性集群行为、表现性集群行为、逃避性集群行为和侵略性集群行为;

③运用勒邦、弗洛伊德、麦独孤的本能论对其进行分析;

④运用克特?兰(https://www.doczj.com/doc/f812047192.html,ng)和格莱迪斯?兰(https://www.doczj.com/doc/f812047192.html,ng)的“循环反应说”对其进行分析;

⑤运用特纳(J.Turner)和基利安的紧急规范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作者:————————————————————————————————日期: ?

《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期末复习指导 2012.12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试题类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8题,每题1分,共8分)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3.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 4.简答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 5.应用分析题(2题,每题10分,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答题注意事项 各位同学:以下给出的部分复习题的答案请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争取理解。 大家要注意: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与( )。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另一种是()。 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P9-10 第二章社会化 填空题: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化和()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 )角色和() 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单选题: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C.外交官 D.妻子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 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区别见表: 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 3.收集研究数据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 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人种质:是指研究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观察来理解一个团体或一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电大社会心理学试题(三次形考作业)

1 “9·11”事件后,美国人面临着进一步恐怖威胁时,由来已久的种族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和。是因为(D.共同外部威胁)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 2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D.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3 “望梅止渴”的成语说的是一种( A.直接暗示)。 4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 C.内化)阶段。 5 ( A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6 ( B.调查法)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7 ( B.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8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9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10 ( B.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1 ( B.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12 ( C.公平理论)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13 ( C.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14 ( D.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15 ( D.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确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其产生条件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16 (A.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达到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其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 17 (A.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8 (A.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9 (B.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0 (B.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1 (B.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2 (B.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 二, 十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3,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 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 6,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 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在交往时,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 8,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 9,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10,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1,归因: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12,侵犯行为: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利他行为: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 14,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社会促进: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 16,相似性: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 17,补偿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 18,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 十二,简答题5分*6个=30分 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 SSP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代表会人物纽夸姆,墨菲。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有社会生活目标,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 倾向 3)社会交换:霍班斯,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 PSP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行为:勒温B=F(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 3)社会影响: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 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4)人际互动: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 CCSP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 2)性别角色差异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内隐过程+外显过程 研究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文化、互动、人格 社会行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社会刺激:一类为社会情境,与某个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一类为社会文化环境 反应:指广义的社会行为,是一个连续统,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他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吴江霖)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独立的边缘学科 边缘性: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相互渗透的结果 独立性:独特的分析视角 独立边缘学科 (1)社会学(见“林”)

社会学使用社会水平的分析,试图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模式。 (2)人格心理学(见“树”) 根据个人独特生活历史和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强调儿童期经历、能力和动机以及人格或心理调适的个人差异。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家采用“人际分析”水平进行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人当前的社会情境,包括环境中的其他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与个体的关系。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个体层面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2)研究自我意识 (3)研究社会态度(4)研究社会认知 B.人际层面:社会交往和互动 (1)人际关系(2)人际沟通 (3)社会影响(4)侵犯和利他 C.群体心理(去个性化-巴金、费孝通;国民性;民族心理等研究) D.应用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与广告效应;管理心理;宣传效应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1971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 《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将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划分为: 1) 社会哲学阶段 2) 社会经验论阶段 3) 社会分析学阶段 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S-P-K-R(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 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是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A-M-H(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1.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2.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3.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4.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5.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7.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9.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10.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11.内化:指个体响应他人影响完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之成为自己观点的一部分。 12.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做服从。 13.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或某一集群的心态过程或某一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15.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16.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7.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从多人的狂热行为. 18.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或判断,是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意见。 19.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20.时尚:是人类追求独特、标新立异、冒险创新、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社会认同,以及模仿、趋同、服从的心理反应。 21.宗教情感:是与宗教信仰相联系的、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是在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22.基本归因错误/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为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23.经济心理:指经济行为的心理经济准备状态及对经济行为的主观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动力与阻力。 24.差序格局:是就中国横向社会结构而言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种特有格局,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是从自己出发,层层往外推,人际关系也随着外推而越来越不重要。 25.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反应。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 1.夫妻两人外出度假时对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这是一种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错。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 2.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评价更易受别人欢迎。错。由负面转向正面更易受别人的欢迎。 3.在平行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都未能准确地知觉到分歧的存在。错。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这种分歧。 4.在人类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激发了外在动机会增强内在动机。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尔雅社会心理学2018期末考试满分复习资料解析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20)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模仿有()个条件(1.0分)1.0 分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我的答案:C 2把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伦理解释当中的一个副标题的是美国人()(1.0分)1.0 分 A、 莫尔 B、 舍弗勒 C、 鲍德温 D、 文森特 我的答案:C 3R.Weiss在()提出人际关系能给个体六种报酬(1.0分)1.0 分 A、 1978.0 B、 1974.0 C、 1825.0 D、 1991.0 我的答案:B 4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1.0分)1.0 分 A、 爱 B、 喜欢 C、 崇拜 D、 仰慕

我的答案:A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1.0分)1.0 分 A、 态度的构成成分 B、 心理状态 C、 态度改变的过程 D、 怎么样让人去改变态度 我的答案:B 6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1.0分)1.0 分A、 社会阻碍 B、 社会平衡 C、 社会交互 D、 去个性化 我的答案:D 7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效应(1.0分)1.0 分 A、 弱势强化 B、 首因 C、 记忆加强 D、 近因 我的答案:B 8《论表演哲学》是谁的作品(1.0分)1.0 分 A、 莎士比亚 B、 齐美尔 C、 米德 D、 卢梭 我的答案:B 9根据关系所包含的需求性质不同人际关系可分为()情感性关系(1.0分)1.0 分A、 感恩性

促进性 C、 工具性 D、 希望性 我的答案:C 10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1.0分)1.0 分 A、 个体及群体的关系 B、 群体的社会化 C、 个体的成长 D、 个体的社会化 我的答案:D 11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1.0分)1.0 分 A、 价值观念 B、 行为方式 C、 个性特点 D、 反应倾向 我的答案:D 12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一本具有标志性著作的书是()(1.0分)1.0 分 A、 社会学 B、 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心理物理学 我的答案:C 13社会自我分为()个层次(1.0分)1.0 分 A、 三 B、 两

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分) P155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分) P120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分) P92 A、社会分层 B、本能和教育 C、遗传和环境 D、人性 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分) P119 A、印象形成 B、第一印象 C、信息加工 D、印象管 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分) P91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分) P90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分) P123 A、控制点 B、稳定性 C、可控性 D、内外因 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分) P170 A、迷恋爱 B、愚蠢爱 C、浪漫爱 D、空洞爱 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分) P108 A、终身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早期社会化 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分) P118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B)。(分)P155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