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日本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

美国、日本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

美国、日本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
美国、日本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

美国、日本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

李远

作者简介:李远,男,河北人,1966年7月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硕士生导师。曾任惠州学院后勤集团总经理、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兼任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惠州市博士协会秘书长;惠州市理论教育宣讲团及市委宣传部讲师团特聘专家;广东省经济学会、农经学会会员;惠州市科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外向型经济管理、金融理论与政策。曾担任金融机构法人代表、总经理等职务,系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市级课题十余项,参与惠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在《经济体制改革》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二部。曾被评为惠州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惠州学院科研积极分子;广东省高校伙食管理先进个人。

内容提要:现阶段,在吸取美国、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同时辅之以宏观政策,尽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

关键词:美国日本产业政策启示

一、美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分析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崇尚自由竞争和依靠市场机制管理经济。强调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反对采用微观经济政策的干预,所以美国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制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鲜明的美国本土色彩。不是从制定产业政策人手,而是在贸易政策、科技政策上大做文章,推动企业兼并改组、加强管理,并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灵活机制,从而不仅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而且为传统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绝大多数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美国经济实力保持世界领先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是农业技术进步还是原子技术的开发,美国政府发挥了宏观调控的作用。1955年由政府提供的“研究与发展”费用达62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5%,20世纪60年代后都保持在2 2%以上。80年代以来,面对美国经济的颓势,美国历届政府虽然表面上仍奉行自由贸易的原则,但保护主义色彩不断加重,以减轻国内产业竞争压力。1985年里根政府宣布“贸易政策行动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变自由贸易为“自由和公平贸易”,目标在于保证外国市场对美国开放,保证美国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授权总统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可单方面采取制裁措施,这就是所谓的“特别301条款”。1989年布什政府制定了“国家贸易政策纲要”,单方面宣布有关国家为“重点观察国家”,迫使对方向美国开放市场。克林顿执政后,出台了《国家出口战略》。克林顿政府的战略贸易政策主要是指运用出口补贴、优惠税收、进口壁垒等措施,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收益。克林顿还鼓吹所谓“公平贸易”新原则,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来为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寻找出路,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经济产业的国际竞争并不十分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才于1983年成立了总统竞争力委员会,负责监督美国产业竞争

力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提出了“通用的产业政策”,肯定了对新企业提供公共支持可以产生效益,但这种支持必须是“通用的”,而不应当是给予特定的产业或富裕的投资者以贸易和管理方面的优惠和保护,而应支持基础性的研究和开发,或者支持开办新企业的企业家。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是由政府经营或监督的。美国政府对产业的扶持作用最明显体现在对农业和科技产业的扶持上。在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中,农业部专门负责农业支持政策的拟定和管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二战后的30年时间里,农户收人低于全国家庭的平均收人,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政府通过价格保护、直接收人资助等政策,使农民收人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1985年以后,农户收人超过了全国家庭的平均收人。

20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高科技产业政策,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放在突出地位,把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并为此放松了反托拉斯法,允许公司之间合作开发新技术,政府设立专项信贷基金从财政上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通过政策导向,直接或间接增加科技投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发展新兴的信息产业,是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分析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结构设计的国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更多的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的。日本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干预程度很强,其干预的主要手段就是提出明确的产业政策。日本的产业政策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中独树一帜的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科学的产业政策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日本经济发展中国家干预的主要表现之一,它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日本在世界各国中成为以产业政策成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典范。在日本外向型经济初始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依靠政府通过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来实现的。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1946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倾斜生产方式”为主的产业复兴政策。其实质是通过解决能源、动力等部门制约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倾斜生产方式政策,日本的基础工业部门实力得以壮大,为其以后的重化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倾斜生产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封闭的国内资源开发和产业保护政策,受日本自身资源禀赋状况的制约。随着1949年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的矫正,日本重新获得了进人世界市场的机会。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制订了“产业合理化政策”,提出以钢铁、煤炭、电力和造船四大产业为重点,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来降低基础工业成本,大力刺激民间企业对现代化设备的投资,使劳动生产率在1951—1955年期间提高了76%。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产业政策重心从基础工业转向新兴工业。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支持和培育支柱产业和出口导向产业。1955年,日本加入了关贸总协定,开始了贸易与资本自由化进程。日本政府提出发展利益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政策。

195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人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赶超目标下,日本产业政策目标是实现重化工业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此,日本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以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为指导思想,确立了“贸易立国”战略,对工业部门实施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产业政策的思想是推进重化工业化。产业政策的中心目标是尽快适应逐

步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高层次的转变。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法、西德,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紧密相连。日本政府始终以“贸易立国”为基本国策,把扶植本国企业,提高其竞争力,振兴出口作为推行产业政策的出发点。产业政策的制定以“贸易立国”战略为决策依据,因此,产业政策是实现“贸易立国”战略的重要手段。“贸易立国”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鉴于资源贫乏,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先是推行了进口替代战略。60年代中期后,重化工业已相当成熟,而且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成为了出口主导产业。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日本的这种产业政策是超常规的,它没有选择比较优势产业,而是选择了潜在优势产业。这种超常规性恰是日本产业政策成功的原因之一。

20世纪70年代受环境和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政府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了以节省能源与促进替代能源为两大支柱的能源政策,使得日本能够顺利克服因石油危机造成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理念是创造性知识集约化,重点是加强自主的技术开发。日本政府在《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中提出来“技术立国”的方针,这意味着日本决心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1986年的《21世纪产业社会的基本构想》中首次提出了日本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国际协调化和创造性的知识融和化;产业政策主要目标是适应国际协调化的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灵活转换能力,确保就业流动性,维持地域经济活力等。从80年代开始,政府在提出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化要求的同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资,主持或参与重点科技领域的科研工业,建立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流动科研体制”。在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推动下,经过不断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达到了比较合理、先进的程度,其产业的应变能力迅速增强。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从产业角度看,不仅涉及到产业客观正确规划,也涉及到政府产业政策行为本身,以及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1994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的方针。1995年日本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1999年又提出了“产业技术产业创新基本战略”,加大创新产业的力度,促进风险企业的发展,拉动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虽然日本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等方针,但是由于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人了长期萧条的局面,整个日本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被迫推迟。

三、美、日两国产业政策的不同特点

(一)在产业政策目标上,美国仍是市场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相对而言,宏观经济的稳定更为重要。与此相反,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最大目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明治时期政府提出的“富国强兵”、“殖产业兴”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二战以后,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等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日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速经济增长,摆脱经济落后状态。可以说,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在实现政策的手段上,美国很少直接运用行政手段达到政策目标

美国即使使用经济手段也比较谨慎,以防止被支持行业和部门形成对政府的依赖,从而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与美国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要强得

多,对计划重视程度也比较高。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引导。日本战后的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史可称得上是一部国家干预史。战后经济复兴期,日本政府的“倾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此后,日本政府干预手段由直接的行政手段改为间接的经济调节,但政府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仍保留了广泛的计划调节措施,包括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经济复兴、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都要通过计划加以量化,以保证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顺利实现。

(三)在产业政策的重点领域上,美日两国区别较大

美国政府的作用多局限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以及其他公共性较强的产业领域,如农业、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等。政府也侧重于扶持薄弱的产业部门,从而起到协调促进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日本的产业政策实际上主要是工业政策。从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看,其着眼点多集中在工业部门,“重点生产方式”、“重化工业化”、“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政策都是支持和保护主要支柱工业。尤其是为了实现“科技立国”的经济战略和知识密集化的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续加强它在经济运行中的宏观指导作用,使以知识密集化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果,原来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向以高科技产业(如电子计算机、信息、新能源、生命科学、宇航、海洋开发、新材料等)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日本已成为一个能利用高科技大量制造并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的世界经济强国。

四、启示

通过对美国、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适应世界市场、国内市场的发展要求,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和世界经济发展动态,选择适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与模式。现阶段,在吸取美国、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产业政策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同时辅之以宏观经济政策,尽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一)我国产业政策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在目前我国市场格局的条件下,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日本的经验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应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导向进行调整。我国应该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优化和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而提升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进一步完善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是一个系统,财政、信贷、价格等经济政策及工商管理都与之相互关联,因此,加强产业政策与其他各种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系统功能,宏观调控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国家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相配合措施,两项政策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继续研究探讨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外贸外汇政策、投融资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价格政策、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方案,建立相互之间长期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力。

(三)产业政策调整应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它使得跨国企业能够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任何地方生产产品,并且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在这场竞争中能够保证不断增进我国国家利

益、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惟一选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竞争中,只有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繁荣。因此,在调整产业政策中,应当以这次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抓住当前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国际转移的有利条件,树立我国在一些传统产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促进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四)“WTO后过渡时期”的产业政策导向

在“WTO后过渡时期”历史背景下,中国经济必须走出一条新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市场调节为主,并同时辅之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为特征的产业调整模式,具体政策导向是:首先,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体现规模经济,发展特色农业,促进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努力消除农村的隐蔽性失业,使劳动力向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业转移,大力推进农民技能培训,进一步推动农业内部及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合理化、高级化。其次,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工业过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产业的技术升级、合理化组合提供人才保证。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人,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可以大量吸收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分离出的劳动力,大力发展教育,进而才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从而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做好优质高效服务,促进农业、工业等合理化、高级化,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中国白皮书: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情况与发展趋势的报告[R]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②郑伟民 衰落还是复兴[M] 业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③王允贵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0)。

④李林杰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脸借鉴[J] 日本问题研究,2001,(2)。

⑤谭力文,秦仪 美日跨国经营模式比较与借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5)。

⑥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0-1999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⑦Neil Bruce 1998 Public Finance and the America Economy Addison Wesley

⑧Douglas Knoop 1997 American Business Enterprise-A study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汽车行业政策法规

第一章汽车行业政策法规 本章导读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汽车行业被誉为“工业中的工业”同时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并不断在汽车行业中发展起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及汽车服务业的兴起,国家乃至国际上为规范汽车行业的秩序,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汽车行业以及服务业的平稳发展和正常运行,使中国汽车业成为国际上唯一独放的绚丽之花。 第一节汽车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是在快速的上升,这主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也在发展之中。 “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定义是指汽车从经销商出售给顾客的那一刻起.直至该汽车报废送至回收站之前,为该汽车提供

全过程的各项服务,包括车辆保险、上牌、年检、养护、维修、配件更换、装具添置、清洗加油、泊车管理、行使指挥、违章处罚、信息提供等等的一切服务。 1.1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状况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汽车工业将发生深刻的改变,中国汽车也将从封闭走向开放,国外一些先进的汽车理念,也将会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中国汽车行业中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私人汽车消费比重逐年提高,有关专家估计,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私人购车的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最具活力、增长最快速的区域市场的决定性力量。2004-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以16%-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在 6650-8431万辆之间。可以推算2010年汽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00-1900万辆之间。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的前市场比较,比例大约是7∶3。也就是说,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1倍以上。我国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增长期。因为一般情况下,车辆使用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讲到日本就不得不讲到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原型日本的发展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试图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商关系。并且石油危机以来政府干预和控制的想法在产业政策决策者那里在减弱,对价格机制的看法更加的积极。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原因 1.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1)古代日本社会 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实力不断削弱 (2)武士道精神 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无事,使之绝对服从主军,重言诺。 (3)近代日本社会 19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就是日本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何止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意图彻底废除幕番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统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下一年实施)1890年开设国会,日本是的君主立宪体质-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近代天皇制实质上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的范畴。 2.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 日本之所以能在简短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1)日本企业文化的内容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精神包括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其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的就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资源环境中,八个人荣辱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团结,写作,同

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 题目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 文献综述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2010级经济学一班 学生姓名冯敏 指导教师姜鑫 职称教授 2013 年9 月 2 日

目录 中文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前言 (1)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 (2) 1、从产业集群视角探析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2、从竞争力视角探析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3、从产业链或零部件角度研讨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 4、从创新研发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3) 5、从核心区域构建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 (3) 6、从新能源等其他角度研究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4) 7、国外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对策借鉴 (4) 三、总结综述 (5) 参考文献 (5)

关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专业 2010级经济学一班冯敏 指导教师姜鑫 中文摘要:伴随着重庆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在新的时期能否有更大作为值得关注,众多学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笔者发现,国内外有关本领域的现有研究主要包括在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链、创新研发、核心区域、新能源角度等方面,本文通过对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字:汽车产业重庆现状及对策文献综述 Abstract:With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whether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can have a greater improvement in the new period draw more attention. An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do research on relevant aspects. I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bout this field mainly consists in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core area, new energy angle et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 about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ongqing automobile industry,so that it can enlightenment and help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Key words: Automobile industry Chongq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一、前言 汽车产业是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把重庆努力建设为西部经济增长极的新形势下,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在全国的影响里,更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以及重庆整体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汽车产业在重庆市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实践证明,汽车产业产业的发展对推动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的一定的问题,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可能制约着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应研究文献较多,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链、创新研发、核心区域、新能源角度等方面。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系

中国火力发电国家产业政策

我国火力发电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颁布的对火电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具有两个特点。首先是节能,从一次能源的合理利用规划,到发电煤耗要求,再到能源用户端管理全方位的贯彻了节约能源的指导思想。其次是环保,主要体现在对发电工艺的要求上。 ●主要政策: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 《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二五”规划》 《关于降低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促进小火电机组关停的通知》 《关于“十二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 《天然气利用政策》 《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关于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项目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组织开展小煤矿瓦斯专项整治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通知》 《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电力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特别要强调通过关停小火电机组,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优化发展煤电:1.煤电的发展需要综合平衡煤源、水源、电力市场、电力系统、运输、环保等因素,实现煤电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约用水、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性,要积极促进热电联产,利用低热值煤炭、煤层气、高炉气、余热余压发电,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十二五”期间要推进火电机组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加大上大压小的力度,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二是优先安排靠近用电负荷中心的环保项目;三是坑口电站,包括建设褐煤、洗中煤、煤矸石项目,以及港口、路口等运输条件优越的电厂;四是鼓励建设采用高参数、大容量的机组,如60万千瓦及以上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五是火电项目要符合国家的环境保护、用水政策及热电联产政策;六是建设有利于电网安全、多方向、分散接入电力系统的项目。以上是“十二五”期间应该优先安排和考虑的项目。 天然气发电:1.我国现有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1000多万千瓦,到2010年末规划为3600万千瓦。2.由于资源受到限制,我们提出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现在的燃气机组在“十五”期间也投了一些,但发电利用小时很低,主要是气源不足,供不应求,燃气机组开开停停。3.“十二五”期间已经规划了一些LNG 接收站,目前有一些项目正在谈,突出的矛盾是价格问题。近几年LNG资源价格上涨速度比较快,而我们国内天然气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比还有一定差距,各方面对LNG价格的承受能力比较低,国产天然气价格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LNG进口。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尽可能争取拿到一些价格合理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快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样既有利于节约能源,又有利于增加供给。所以,天然气发电要适度发展,天然气的使用要优先考虑城市民用燃气。 提高能源效率:1.我国电力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同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较大。2.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供电煤耗要降到355克。3.厂用电率到“十二五”末要降到4.5%。4.线损到“十二五”末力争要降到7%。5.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发电及输电设备,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实施节能环保调度,加快淘汰能源利用效率低、发电煤耗高、污染排放重的小火电机组以及损耗高的老旧输配电设施,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在热冷负荷比较集中或者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因地制宜的推广热电联产或者热电冷汽多联供技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6.“十二五”期间准备加大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力度,建设规模初步定为450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2000万千瓦,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包括IGCC、CFB,开工建设一批示范工程。 1.加快关停小火电 《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要加快调整电力工业结构,下决心淘汰一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小火电机组,建设一批大型高效环保机组,发展一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为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做出贡献。 明确“十二五”关停机组范围:1.单机容量50MW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2.运行满20年、单机100MW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3.按照设计寿命服役期满、单机200MW以下的各类机组;4.供电标准煤耗高出05年本省(区、市)平均水平10%或全国平均水平15%的各类燃煤机组;5.未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各类机组;6.按照法律、法规应予关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要求关停的机组。 采用差别电量、电价等多种手段压缩小火电生存空间:1.改进发电调度方式,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的机组发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全文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全文 第10号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做如下修改: 一、停止执行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的规定。 二、停止执行第六十条中“对进口整车、零部件的具体管理办法由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的规定。 本决定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 二○○九年八月十五日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业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现予以发布,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根据国务院国函[2004]30号文件批复从即日起停止执行。 附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二○○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为适应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本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政策目标 第一条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创造公平竞争和统一的市场环境,健全汽车产业的法制化管理体系。政府职能部门依据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对汽车、农用运输车(低速载货车及三轮汽车,下同)、摩托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实施管理,规范各类经济主体在汽车产业领域的市场行为。 第二条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汽车使用环境,培育健康的汽车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汽车私人消费。在2010年前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条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2010年汽车生产企业要形成若干驰名的汽车、摩托车和零部件产品品牌。 第四条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 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组成企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扩大经营规模。 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章发展规划 第五条国家依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导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发展规划包括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发展规划。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应根据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本集团发展规划。 第六条凡具有统一规划、自主开发产品、独立的产品商标和品牌、销售服务体系管

最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成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产业政策的导向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效率,产业政策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大量社会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产业政策之间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有效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而合理的产业政策应是对产业结构变迁规律全面的把握。只有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与动因有了充分认识,才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更需要有效产业政策的指导。 https://www.doczj.com/doc/f810626559.html,编辑。 一、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和分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配置扩大到全球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进入全面调整和转型阶段。“八五”期间,由于产业政策领域各项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仍然是最薄弱环节,基础脆弱,不能满足需求;基

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仍未解除;轻纺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动等等。据此,《“九五”纲要》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高轻纺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000年10月11日****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政策效果 调整产业结构一直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前,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是针对重型化产业结构的弊端,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先发展轻纺产业、调整重工业结构作为政策的重点。直至“八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仍以此为主要目标。随着政策的倾斜及国外直接投资进入那些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具备了相当技术基础的传统轻纺工业和家电行业,使轻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观。同时,工业品出口迅速增长,我国也就此告别了“短缺经济”,进入了供给充足、市场繁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美、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占领日本最初的2年中,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到1948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1947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美国占领军的撤离、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早在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这样,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国务院远东司在1946年底1947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到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国务院、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各方在促进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复兴,并使之成为一个对美友好的国家这一问题上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争论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1、缔约的时机问题;2、缔约后美军是否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的问题;3、是否重新武装日本的问题。1947年9月后中共军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美国对中国的未来前景愈感悲观,于是便开始重视日本,并加快了政策调整步伐。1947年10月,三部协调委员会的SWNCC384号文件要求立即把民主改革转变为经济复兴,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对日和约的PPS/10号文件,提出推迟媾和。1948年1月22日,白宫命令麦克阿瑟实施SWNCC384号文件,要求“做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日本在合理生活水准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1948年3月,德雷帕、凯南和麦克阿瑟举行了一次会谈,分别代表三个方面就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意见。他们之间的分歧,特别是麦克阿瑟与凯南和德雷帕之间的分歧较大。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张推迟缔结和约,把美国在日本本土的军事存在问题留待缔约后再另行讨论;确定最低限度的赔偿额;日本工业的非军事化严格限制在武器生产的范围内。而麦克阿瑟则认为,应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在缔约后立即撤出驻日本本土的美军。军方则试图彻底和全面地修改对日政策,主张无限期推迟对日媾和,大幅度减轻赔偿,并允许日本重新进行有限的武装。 凯南在与麦克阿瑟会谈后起草了PPS28号文件,在参考陆军部和国务院的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后以PPS/28/2号文件提交国务卿,并于6月2日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NSC13号文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1948年10月7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其修改稿NSC13/2号文件,9日杜鲁门予以批准,并成为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最高文件。该文件对“和平条约”、“安全问题”、“政权控制”、“占领政策”等都做出了说明。关于缔约的时机,该文件表示:“鉴于有关国家对于条约性质和缔约程序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由于苏联侵略性的共产主义扩张引起的严重的国际形势,美国不应该在此时急于缔结和约”。关于扶植日本经济复兴问题,它明确地提出:“扶植日本经济复兴应该成为将来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关于安全问题,它表示缔约后美国军队的去留视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发展而定。美国已不再把日本作为一个敌国进行改造,而是试图把它由敌人转变

2013-2016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政策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概述 二、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三、大数据重点政策分析 四、大数据政策区域分析 五、大数据相关政策类型分析 六、行业大数据政策分析 七、后期大数据政策方向研判 八、大数据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概述 报告从四个方面对大数据政策进行分析,掌握政策精髓,助力大数据 产业发展。 大数据政策 整理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掌握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的整体方向。 行业大数据政策 了解行业大数据政策,掌握大数据应用情况。 大数据相关政策类型 研究大数据政策类型,找出产业政策支持的侧重点。 政策概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越来越得到公众认可。通过该报告,读者能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到全国各地大数据产业政策布局方向和目标,把握国家和地方大数据政策传统行业的引导。而大数据从业者能够更好地运用政策来辅助决策,把握商机,顺势而为,最终促进大数据产业的科学合理发展。 区域政策分布 通过大数据政策的区域分布,找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大数据发展现状:2009-2011年,是我国大数据市场萌芽期,行业关注度极高;2012-2013年,仍属于起步阶段,随着技术沉淀和应用市场探索,整个大数据生态圈逐渐衍变;此后,随着政策力挺,我国大数据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34亿元,同比增长133%。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不断扩大,大数据产业正在进入成熟期,不但自身正在成为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并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带动市场规模万亿之巨的IT 服务业转型、促进了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飞速发展。 %

三、大数据重点政策分析 国家大数据产业政策 (1)2013-2014年——地方政府积极布局大数据 (2)2015年——国务院着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3)2016年——国家及地方政策的继续深化和落 实

案例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

案例13 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案例13 日本汽车击败美国 日本丰田汽车击败美国 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20周年时,它在美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达到50万辆。1975,丰田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进口汽车品牌,超过了它的最大劲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成为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年产量超过300万辆。 “日本汽车奇迹”的产生,市场营销发挥着显着的作用:首先,日本政府通过行销分析评估和选择具有前景的目标产业——预期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较高的资本盈利率或国际贸易利益的产业,并予以特别扶持;其次,对这些目标产业中的某些公司采取适当的行销观念,设计有效赢得市场的行销策略。 为保护日本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其免于外部竞争。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保护政策: (1)进口关税。对进口轿车课以40%以上的进口关税,商用汽车及汽车配件的关税为30%,这一政策一直实施到1968年。 (2)外汇管制。 (3)货物税。

(4)外贸管制。外资加入日本企业的比例,就公司本身而言,不能超过7%,就整个行业而言,不能超过20%。 同时,日本政府还采取了鼓励汽车外销的政策:优惠政策与奖励、直接援助、支持性措施。一系列鼓励政策实施后,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一、失败的开端 1955年,日本第一次从20000辆年产量的汽车中外销1250辆汽车到海外。到了1980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王国,每年生产1100万辆各种型号的汽车,占世界总产量的31%,而其中的600万辆被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1955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超过900万辆,到了1980年,经济衰退中的美国只生产了800万辆汽车,比它的最高产量少600万辆。 丰田第一批出口到美国的试销车迎来的是一场惨败。首批进入美国市场的是“丰田培特”,该汽车本身有着许多极为明显的缺陷:发动机声音大,内饰十分粗糙,车灯太暗,未达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标准。1957年,“丰田培特”开始正式外销时,它的大部分缺点已经得到纠正,但2300美元的价格却完全无法同德国大众公司的1600美元的甲壳虫汽车竞争。第一年仅销了可怜的288辆。稍后,丰田公司将它重新命名为“丰田皇冠”牌,到了1959年,销售情况才有所好转,而这种所谓的“好转”也非常有限,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1960年,底特律的美国汽车厂商们推出了新型的小汽车,如“老鹰”、“神勇”、“科威尔”等,以同德国的甲壳虫车抗衡。本就不是他们对手的丰田车夹在中间大遭其殃,不得不向后退缩。当时,丰

产业政策:一个文献综述

产业政策:一个文献综述 金融0801-刘丹-1081030114 摘要: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宏 观经济环境与日韩较为相像,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阶段,国家应设定分别针对国内处于工业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目标。而产业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和提高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而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的完备是产业政策功能实现的根本,而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按法治化的思路进行,即围绕产业政策的法律调整和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展开,在产业政策自身完善的基础之上,密切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产业政策实施机制的观念更新前提下,完善统一的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实施保障机制,构建完备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最终达到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律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产业政策的基本知识 1.1产业政策的含义 王先林1????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 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这里的“干预”应该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1.2产业政策的基本构成 国务院在1994年发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2????中指出:“产业政 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这里所谓“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 政策和法规”正是体现了动态、开放的要求。王丹3????认为产业政策的体系不是静 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这里所谓“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正是体现了动态、开放的要求,产业政策应随着产业结构等的变化而变化。当今世界的产业经济的趋向是经济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循环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产业化政策还包括产业国际化政策和产业循环化政策。总之,我们可以认为现在的产业政策应该是针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置、产业国际化和产业循环化的政策。 1.3产业政策的意义 张波4????认为产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它的产生及演 化与国家的干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其间尤其要注意的是对它科学合理的界定及功能的理解。

日本“国家正常化”:美国的对策

日本“国家正常化”:美国的对策 在经过多年的舆论渲染和民意调动后,日本“国家正常化”进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其成为“正常国家”的决心已难以更改。日本期待的“国家正常化”包含多种影响广泛的国内国际目标,这必然会引起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利益的美国的关注。对于在日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美国来说,日本的国家战略转型既是美国不断施压的直接结果,也将对美国的国家利益产生十分复杂、深刻的能动作用。探明美国在日本“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战略期待及对策内涵,对于分析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未来前景、评估美日同盟的走向以及判明中国发展所需周边地缘环境的演变模式,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概念与内涵 日本在二战后被迫接受了国际社会对其国家权利的约束。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不再甘心于此,历届政府都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为摆脱现状进行努力。冷战结束时,世界格局的剧变促使日本政界人士更多地思考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影响最

大的当属民主党首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小泽认为,日本应成为这样的国家,即“对于国际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尽责完成;同时,对为构成富裕安定的国民生活而努力的各国及对地球环境保护等人类的共同课题,也要尽自己所能进行合作”①。他在1992年进一步指出:“世界对日本提出承担责任的要求”,而日本却“不能适应世界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能承担责任的新政治体制”。②小泽提出的所谓“普通国家”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表述为“正常国家”,日本相应的追求也被称为“国家正常化”。小泽虽从未成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但日本政府迄今为止在“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考虑基本都与其设想相符。 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一届日本政府在其政纲中明确提出实现“国家正常化”的具体计划和目标,但从小泉内阁开始,日本政府在思想和舆论准备方面明显加快了步伐,安倍上台后则进入落实和扩展阶段。日本追求的“国家正常化”涉及范围广泛,根据其执政党突出强调的施政目标、高层官员的相关表态、政府国内外议程的显著调整以及民意和舆论的变化来看,主

(汽车行业)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产业发展措施分析

(汽车行业)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产业发展措施分析

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产业发展措施分析 1前言 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水平是壹个国家工业整体水平的代表。随着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其发展水平更多地体当下技术水平上。而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自主开发能力决定的。加人世贸组织后,如何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开发能力,我们仍面临壹系列十分棘手的问题,如开发难度大、投人多、国际竞争激烈等。 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涉及到众多的产业和部门,要使汽车工业能够成长壮大,除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政府统筹解决。因此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汽车工业,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如何制定支持自主开发的产业政策进行了分析。 2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产业政策分析 2.1产业政策对自主开发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由于竞争性市场存在缺陷、当自由竞争导致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出现问题时,为提高本国经济福利水平而实施的政策。保护本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是产业政策的壹个重要方面。汽车产业政策在政策功能和类型的选择上,既要有以加快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力争迅速缩短同发达国家差距为重点的“倾斜型产业政策”,也要有以面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合理配置的“开放型产业政策”,这在2004年6月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特别是在支持自主开发汽车产品方面有3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①明确提出支持自主开发。“自主开发可采取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表明国家在鼓励自主开发的时候,主张的是开放的自主而不是封闭性的自主。“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企业联盟或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发具有当代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或部件总成”,表明了国家在支持大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方面的原则立场和壹贯态度。 ②指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方向。新产业政策的第八章《零部件及相关产业》中指出:“积极参和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壹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这就要求零部件企业大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因为如果没有高性能、高质量的零部件,就不可能有高性能、高质量的整车,就不可能参和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 ③明确提出对自主品牌的支持。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强调了对企业白主品牌的建立,鼓励汽车企业增强产品开发、自主开发的意识,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另壹方面,也鼓励企业创造自己的品牌。这对每—个企业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是非常有利的。 2.2进入壁垒对汽车自主开发企业的影响 影响轿车产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有:规模经济性壁垒、巨额资金壁垒、沉没费用壁垒、技术壁垒和行政性壁垒等。其中行政性进入壁垒是造成我国轿车产业进入壁垒高的重要原因。我国轿车行业的行政性进入壁垒主要是指行政性项目审批和目录管理,它不但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也限制了现有企业进入超出其目录的产品领域。而其他的壹些壁垒均被轿车企业用各种方式绕过。比如技术性壁垒被各厂商用技术引进和散件装配的方式避开,资金壁垒被各厂商采用分期建设和建立小型厂的方式避开。 新政策仍然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同时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该政策条款的壹个大原则,是仍然延续了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建立2至3家有真正实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产业目标和思路。 虽然国家对大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的支持,是优化社会资源,治理行业散乱的有效途径。但行政性进入限制且不能直接让大企业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另壹方面,在目前国外大的汽车跨

专家分析我国产业政策30年成功经验

专家分析我国产业政策30年成功经验 中国产业政策30年成功的经验 令人担心的是,之所以现实中还存在大量政府产业政策失败的案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产业政策被某些政府官员或者少数利益集团劫持,用以保护他们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文| 王勇 “产业政策”是一个让经济学家们十分纠结的问题。大多数受过正规训练的经济学家对于“产业政策”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为什么相信政府会比市场机制本身更能有效地甄别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为什么不依赖“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去自然地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而要去依靠政府来“选择赢家”? 为什么大家怀疑“产业政策” 这是一种合理的怀疑。但是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教科书中已经有不少经典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来解释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比如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存在“外部性”,或者存在协调失灵等等状况,并且还有足够多的实证证据表明这些市场失灵的情形并非经济学家的主观臆造,而的的确确都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大家对“产业政策”如此怀疑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实际政策操作过程。 首先,政府是否有能力比私人更好地判断市场失灵是否存在以及诊断问题的根源所在?其次,政府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去发现并及时诊断这种市场失灵?再

次,政府官员是否有足够的良心去真正帮助提高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借此去谋取私利或者受到利益集团操纵而为少数人服务?第四,即使是一个充分爱民的政府,它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和能力去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最后,也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政府的政策成本是否低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所带来的好处?如果这五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产业政策就可能会失败。 事实上,这些考虑不仅仅只适用于对产业政策的分析。正如哈佛大学的Dani Rodrik指出的那样,为什么经济学家们对于教育、健康、科研等方面的政府政策都普遍比较认同,而偏偏对于“产业政策”就有着先天性的歧视和怀疑?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对“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结论各不相同,缺乏系统性的支持。 中国产业发展的讨论都不可能抛开政府去谈 如果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读相关的产业政策的案例研究,我们却经常又会觉得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很多时候都的确是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对于亚洲“四小龙”的各种产业政策的案例研究已经有很多了,其中政府所起的正面促进作用几乎无人质疑。 即使撇开亚洲四小龙的例子不谈,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成功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在那些成功的具体案例中,由于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同,从而成功的产业政策的具体形式也是不一而足,而且常常富于创造性地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但是在理论讨论中,人们却常常不约而同地将“产业政策”自动归为中央政府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要更加直接和明显。这一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就已经明确地体现了出来。换言之,即使中央政府的宏观产业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