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笔记

马哲笔记

马哲笔记
马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参考)*

第八章认识与实践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答: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品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2、认识的本质同人的社会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是密切相关的。第一,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社会需要推动其进行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第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社会所提供的认识工具提高着他的认识能力,使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第三,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所提供的前人和他人的经验、知识,使能动地反映世界的活动不断扩大和发展。

3、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本质特征。第二,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第三,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以外,还包含、渗透着其他多种关系。

4、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认识结构的积累扩大与自我更新。第二,认识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认识结构相对独立性的不断增强。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

1、认识的两种形式及其内部包含的因素是什么?

答: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有两种基本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接具体性为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2、简述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本质特征是它的抽象化。

第二、另一基本特征是它的间接性。

第三、又一基本特征是它的“理解性”。

3、反思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答:首先,就在于思考的顺序不同。

其次,思考的内容不同。

最后,反思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特征。

4、语言符号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第一、语言符号的运用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变换成为可能。

第二、语言符号是主体进行思维操作的有效形式。

第三、语言符号是表达和交流认识成果的基本手段。

第四、语言符号是人类认识成果得以保存、延续的基本手段。

5、论述整个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及其现实意义?

答:认识的辩证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认识的任务就是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应是具体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际相符合;这个统一应是历史的,就是说主观认同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相适应;这就要求人们,既不要犯思想

落后于实际的“左”的错误,也不要犯企图超越历史、冒险主义的右的错误。总之是主客观、理论实践、知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线发展,既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惟一科学的工作路线,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贡献就是把认识论转化为了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6 对感性材料的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7非理性因素包括:动机,欲望,信仰,习惯,本能等,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

第十章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

1、辩证法、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关系。

第一,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

第二,辨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

第三,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也离不开认识论。

(2)辩证法与方法论的关系。

第一,思维方法本质上是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

第二,辩证法必须转化为方法论。

(3)从历史的演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者的一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现代化实践的产物。

2、思维方法的特征及作用?

答:特征:客观性、主观性、层次性。

作用:首先,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发动,规范着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其次,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最后,直接影响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主体把握客体及其正确性的程度。

3、简述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知性思维是指运用普通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则所进行的思维,形式逻辑是知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辩证思维是立足于概念是辨证本性,通过揭示思维形式的内在矛盾而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法或辩证逻辑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

联系:第一,以不同的方式去研究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

第二,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内容和层次不同。

第三,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限定。

4、思维具体的含义?

答:一方面,它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多种抽象规定的有机综合。

另一方面,它借助于抽象规定又高于抽象规定。

5、如何理解逻辑的和历史的东西相一致?

答:第一,逻辑的发展与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相一致。

第二,逻辑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相一致。

二者一致并不是僵死的、一一对照的历史,逻辑是“修正过”的历史,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有某种独立性。

6、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答:1、相互区别:二者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系列。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它更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而不仅仅停留于某些方面、某些要素上。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世界客观存在、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前提下,从某些方面深入研究世界的关系。

6、相互联系。(1)科学思维方法以辩证思维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前提。(2)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科学

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

第十一章真理价值

1、名词解释:真理逻辑证明价值评价真理原则价值原则?

答: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认识中的正确反映。

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

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题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2、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及其二者关系?

答:真理绝对性的含义:首先,从真理的内容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按期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的含义: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从客观世界的整体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人类认识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其次,从待定事物或现象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该待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有理中包含绝对性。另一方面,绝对真理中有相对性。其次,二者辩证、相互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之中,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3、如何理解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论述)

答: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要判明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号以及符合的程度,不能单独依靠主观范围,也不能依靠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自存的外在客观世界,而只能依靠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沟通起来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人们的社会实践。实践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作为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证和实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使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具有可比性和可检验性。

实践不仅和认识一样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有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它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正是这些优点,使之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从而促使实践和真理也不断发展。在实践检验认识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具有重要作用,但即使它的作用再重要,也不可能取代实践在检验认识之真理性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逻辑证明使用的理论要在实践中加以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及其理论的正确与否要通过实践来作最后的检验。总之,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的性的根本途径、根本标准,其它检验途径都是辅助性的。

4、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人的生存实践的关系?

答:1、前者使人真实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生存实践。2、具有客观有效性的知识能够合理地规划和引导人的生存实践。

5、阐述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特征?

答:价值的客观性:一方面,价值不是由人的需要单方面决定的,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这就是

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另一方面,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这是理解价值客观性的关键。

价值的主体性,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或反映人的主体性的内容,表现在:(1)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2)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二者并不矛盾:主体性是指人是价值关系的建立者和推进者,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具有“为我”和“自为”的性质;客观性指价值关系的形成和产生有其客观的根据和基础,不是随意的,就客体来说,价值关系的基础是客体的属性;就主体来说,价值关系的基础是主体自身的需要。二者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6、引起价值相对性的原因?

答:(1)价值的相对性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一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对客体实际价值的认识和把握是有限和相对的,这使物对人的价值表现出相对性;二是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价值客体的选择和利用也是有条件的,从而使物对人的价值表现出相对性;(2)价值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7、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及其二者的区别?

答: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区别: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第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

8、简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及其统一的基础?

答:二者的统一性:首先,二者相互贯通,表现为一方面,二者在人的活动中互为前提,另一方面,二者相互适用;其次,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实现着相互之间的过度;二者的检验方式也存在着一定行。

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二者统一于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二者通过人的活动所要达到的是真、善、美三种境界以及作为三者统一的最高形态的自由。

第十二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名词解释:社会进步代价必然王国自由王国异化

答: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提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

代价是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的概念,指人类为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或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而承担的消极后果。

必然王国含义: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就具体实践而言,必然王国是指主体尚未认识必然,受必然性奴役的实践状态。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

自由王国含义:

在认识上,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靠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就具体实践而言,自由王国是指认识了必然并驾驭必然,实现预定目的的实践状态。

在社会历史中,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异化: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在其中,人们活动的结果变成统治他并与他敌对的独立力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探讨,充分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明确提出异化劳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2、进步论包括的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进步论包括四层含义:

第一,社会向善论的预设,即认为社会向着越来越完善的方向发展。

第二,人性向善论的预设,即相信社会主体的德性能够不断提高,人性不断完善。

第三,相信人的理性和认识能力,相信人类知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将不断增长。

第四,对力量的追求,相信人类能够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征服自然界,增进人类的幸福。

3、社会总体发展进程中代价不可避免性的原因?

答:第一,人类发展的需要与这种需要的满足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越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人类的发展越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第二,无论社会或人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推开。

第三,合理的社会发展应当是合乎规律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但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活动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价值选择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最后活动的结果很难达到这种统一,因而难免付出代价。

4、代价支付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第一,该付的付,不该付的不付。

第二,该谁付的谁付,不该付的不能让他付。

第三,该付时要适时付,不该付时不能盲目付。

第四,该集中付时要集中付,不该集中付时要分开付。

5、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和最高标准及其二者关系?

答: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状况,最高标准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系:二者关系是相互一致的。

6、试述人的发展历史形态理论及其特征?(论述)

答:?P330—336

7、如何理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论述)

答:?P342—34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篇一: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 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 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 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 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 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2015级2班刘思怡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东方出版社 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哲学,科学,常识这三个不同的世界图景有了新的认识,也惊讶于陈嘉映老师的学识的丰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论述的条理分明,用词的精准度和独到的见解。虽然本人有很多地方由于知识缺陷,对很多章节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像数学化、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等等,但这本书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清晰的脉络。在很多方面扩宽了我的知识面,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文理的界限观。 正如在书的自序中那样写到,“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哲学的工作被科学接过,哲学似乎寿终就寝。哲学何为?何为真理?科学中没有喜怒哀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以不同形式存在。”作者本人关心的是哲学命运,思想的命运。这些问题似乎离现实生活那么遥远,生活是柴米油盐;似乎又离我们那么近,如果一个人连思想都不存在,何以存在于世界,又如何区别于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自己和他人?作者的问题又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更多的问题产生。但似乎哲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或压根不是哲学考虑的问题。哲学是理性的反省,不能建立普适理论,不能提供唯一

正确的答案,哲学无法解决,那么科学就能够吗?难度哲学只是负责引发思考,科学来解决吗?这样看来哲学似乎没有用。答案显然不是,这本书的结尾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虽无准确的答案但是却有了清晰的认识。关于哲学与科学,两个世界图景,基于对本书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和自己浅显的理解,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不能也不敢说自己对哲学和科学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因为这两个图景基本承包了我们思维认识的大半江山,又怎么能说自己通过一本书知道了全部的真谛。所以我只想分享自己或算的上或算不上的领悟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 哲学科学又是怎样的关系,正如书中;“科学革命之后的 哲学,逐渐丧失了哲学-科学的性质,从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退回到概念分析的领域。哲学的自然理解本性不允许哲学成为普适理论。如今的哲学,早已不是哲学-科学。我们生活 在这个经验的世界,依然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以期我们的理解在任何地方变得连贯一致。哲学在克服常识的片段零星,它对经验进行反思,进而揭示自然概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但这种连贯总是局部的、多义的、不固定的。”在书的 结尾写到,也是最为触动我的。“理解从来是与我们变迁不 定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从来也不可能提供普适理解意义上的普适理论,从来不可能对世界有完整的理解。入乎万物一体的通融之境,用巨细无遗的理论为世界提供统一的解释,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篇名: 《共产党宣言》 简要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用德文首次发表。它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万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由于它的问世以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世界上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由于它的问世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著作的发表,马克思被评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的传播非常广泛,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200 多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的著作。 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四部分: 1、资产者和无产者:阐述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 过的作用,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无产者和共产党:揭露了雇佣劳动中隐含着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出无产阶级的 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并勾画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轮廓。 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列举并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种种号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 主义”的思潮的实质,指出它们与马克思所指的“共产主义”的区别。 4、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表明态度:“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 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通常习惯称为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终极马哲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生活与哲学(马哲)笔记整理

期末主观题应试宝典 生活与哲学(马哲)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唯物论部分)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 辩证唯物论核心词:物质、意识、规律认识论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课题: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二、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含义: (2)怎样?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 ④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部分) 【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 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创新) 【世界观】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2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2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3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二节 4 ............................................................................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节 5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5 ....................................................................................................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 ) ............................................................... (4页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4 ..................................................................................................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 .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第一节 15 .................................................................................................. .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二节 16 . ..........................................................................................................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18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四节 20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20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 22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23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 27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马基课堂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 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 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 (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 (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 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从产生过程看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体现在:

马哲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唯物论( 2个核心、 2大原理) 2个核心: 物质、意识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 2个核心、 3大规律、 4对范畴) 2个核心: 联系、发展 3大规律: 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 3个核心、 3大规律) 3个核心: 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 2个核心、 2大规律) 2个核心: 社会、人 2大规律: 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 2个核心、 2大原理) 2个核心: 物质、意识 物质( 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 反映性) 1、 ( 起源) 意识与人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 本质) 意识与客观存在: ( 近似、能动、原形)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 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 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 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经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因此区别

终极马哲笔记 不去听课也不会挂科来源

终极马哲笔记不去听课也不会挂科来源:李博伦T-T的日志 终极笔记:马哲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习笔记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 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 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 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 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 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 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 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 通的。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 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在哲学史

【马哲】学霸笔记,第四部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作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肯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其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历史选择性包括三层意思: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也是一个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人们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019年考研马原冲刺笔记整理

考研政治马哲易错点归纳一 1、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2、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 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4、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的时空观。 5、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6、“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 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9、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10、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 世界。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总结整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 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