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与艺术新结合

科技与艺术新结合

科技与艺术新结合
科技与艺术新结合

科技与艺术新结合——现代建筑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内容结构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主题会馆视频)

师问:同学们,我们看这些会馆,他们属于美术的哪一类?

生:建筑

师: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

生:现代建筑

师:为什么做的这么漂亮?

生:因为科技的力量

师:对,这堂课我们学习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现代建筑(板书)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样的建筑是现代建筑?2现代建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新授部分):

一播放课件:现代建筑的概念一、现代建筑的概念: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课件文字与声音效果)板书概念

师:哪一建筑标志现代建筑的开始呢?

生:包豪斯

二:包豪斯校舍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播放课件)

“包豪斯”德语的音译,由德语中的“Hausbau”(房屋建造)倒置而成,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市成立的“国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这个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奠基人格罗皮乌斯。其目标在于团结建筑师、设计师与艺术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1925年该校迁至德国德绍,建立著名的新校舍。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了这座新校舍。它之所以成为西方现代建筑史上重要的作品,成功地体现新的建筑设计思想,即建筑形式服从建筑功能。

师:我们看它的建筑形式怎样服从建筑功能的(板书)形式服从功能

分别根据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师:我们看它的分布图,有什么特点?

生:相互连接

师:是完全混在一起的吗?

生,连接,但又各自一个独立空间。

师:这就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

师:我们在看一下,它各个区建筑是怎么设计的,实验工厂和教学楼,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有什么好处?

生:能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便于学习。

师:宿舍较小的窗和阳台呢?

生:宿舍是休息的地方,需要安静,所以——

师:它设计思想是建筑形式服从建筑功能,下面我们再看其他建筑又符合什么思想?课件演示

三1:赖特设计《流水别墅》图片,

师:看此作品,你有何感想?

生:好象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师:对,你和赖特有共鸣,赖特提出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就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从它所在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的“有机建筑”理论,再来看这两层楼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交错延伸,更富裕变化。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对,所以这座建筑的形体既富有变化又生动活泼。

2: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赖特另一作品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美国)(1 946年—1959年建,赖特设计)

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是供美国大资本家古根汉姆收藏并陈列西方现代美术作品而设计并建造的。它位于纽约第五街一块仅50×70米的地段上。整个大厅可同时容纳1500人参观。人们进入大厅乘半圆形的电梯直登顶层,然后沿螺旋形坡道向下参观,不像一般展览厅要受到楼层和隔断的空间的限制。而且参观者还可以从各种高度随时看到室内许多奇异的景观。

师:看了赖特的两件作品,总结一下,现代建筑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柰,教师总结现代建筑和环境相结合,并板书

现课件播放

表示图片1这是哪个代建筑还有其他特点吗?我们再来欣赏其他代表作品。

四:《悉尼剧院》国家建设

2生:澳大利亚《悉尼剧院》

3师:下面同学拿纸笔,根据此图片画简单概括一个素描图

4下面那学生讲一下建筑造成的工程,

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1957年—1973年建)

伍重(1918年—)丹麦建筑师。这座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大桥附近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上。它造型奇特,外观不凡,似群帆泊港,又如白鹤惊飞,极富诗意。但是,建成这一建筑也实在不易。1956年澳大利亚总理凯希尔决定筹建这一建筑时,向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30个参加国送来223个方案。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等人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沙里宁因故来迟,初评工作已告一段落。沙里宁看过评出的10个方案均不满意,他从被淘汰的213个方案中挑出丹麦建筑师伍重的方案。但这一方案不过是一个即兴式的草图,其最大特点是造型奇特,堂皇出众,富有诗意,沙里宁认为此方案如能实现,必能成为非凡的建筑。他最终说服了其他评委采纳了这一方案。当把这一方案付诸实

施时,却接连遇到了许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当初伍重设计的这一建筑,仅仅是一幅即兴的素描风景,并不是由工程计算出来的图纸,即这一设计仅考虑艺术效果,未能考虑技术、经济的因素。以后又因凯希尔总理突然去世,经费发生严重困难,后经双方努力,历时十七年,始告成功。耗费的投资超过原估价的14倍。但是,这座建筑终于如沙里宁所预料的,它已成为当今伟大不凡的建筑

5看一下手中的草图,你们画图就是当时建《悉尼歌剧院》被征集的方案

为什么会选中此方案?为什么会实现它?

6因为它美丽,科技术的力量

⑦它这美丽的外形说明现代建筑还有什么特点?

⑦现代建筑具有外形风格多样化的特点。

学生小结、教师帮助归纳

五:下面我们再欣赏其他作品,欣赏的同时,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现代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代表作品的启发,让你设计了一座图书馆,你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思路?

播放其他代表作品视频。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教师归纳(课件播放)(现代建筑重视功能,简化装饰,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同学们在以后的欣赏活动中,就从次出发赏评。)

六:动动手:下面时间让我们一起动手,设计一座图书馆,分为4组,1,2组手绘素描效果图,3,4组制作模型。课堂时间不足,展示学生完成,或半成品,没完成做为课后作业。

小结: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C、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高三《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学法指导: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1)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2)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

意抓住主要特征。 (3)作品展示。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简要总结。 2、课堂发展: 请学生赏析《朗香教堂》,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独特),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水平)。 (1)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教师总结、归纳。 (2)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1)、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2)、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3)、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作家、科普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仅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热情投身于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很可喜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亲密结合,使近大众,走进生活,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这里,我想就科学与艺术怎样融合,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时参考。 一、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些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爱慕、联姻结合,创造和营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科学发现中找到灵感,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都是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启示,它们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和艺术大师,无不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科学家。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构思相对论的时候:从自己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获得灵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自然界的“对称”使他获得美的灵感,他和杨振宇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发现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等,这的确是一种很有趣却又很合乎规律的现象。难怪一些年来,李政道、杨振宁,在向青年人传授科学思想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到文学、讲到艺术。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以极大热情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钟情于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 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的确,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是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案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 2.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难点是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可结合具体的现代建筑加以解释。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学生: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帝造物,给以自然状貌。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由最早的山洞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高楼大厦,也就是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科技和的艺术相结合现代建筑。 新课讲授: 一、现代建筑的概念: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二、欣赏图片,具体讲解 (一)现代建筑的的代表建筑--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是传播现代艺术教育新思想的学校,强调绘画、建筑、工艺三者的结合。他专门以培养新型的建筑和工业设计人才而闻名于西方。"包豪斯"校舍所体现的现代建筑思想非常明确。首先,建筑的功能因素突出。其次,建筑材料比较明显。可见,作为现代建筑代表的"包豪斯"校舍,除了功能上的合理利用外,他的美感则体现在丰富而变化的形体美,以及由材料而透溢出的质地美。 (二)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1、流水别墅:赖特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流水别墅》是他"有机建筑"理论的集中表现,现被确定为美国国家级文物。赖特巧妙利用环境使别墅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其整体的造型新颖别致、构图横竖交错,再加上光影的变化,使这座建筑的形体极富有变化而又生动活泼。 2、古根汉姆美术馆:赖特以它独特的艺术构思将美术馆设计成一个下小上大的螺旋形的建筑。打破了展览厅受楼层和空间的限制,使参观者可以从各个高度随时看到室内许多奇异的景观,整个大厅变成了一个可移动的空间。 (三)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1、朗香教堂:由柯布西耶设计,是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他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朗香教堂的屋顶东南高西北低,这个坡度很大的屋顶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南面的墙被称为"光墙",墙体很厚,上面留有许多大小不异的小窗户,室外开口小,室内开口大,比例奇特,并装上教堂里常用的彩色玻璃。同时,墙体和屋顶的连接处有一定间隙,她的三个弧形塔把屋顶的自然光引入室内,这些做法使室内产生非常奇特的光线效果。 师生互动联想朗香教堂的造型? 2、悉尼歌剧院:50年代后的西方建筑,开始强调象征性表现,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设计。丹麦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其设计恢宏,造型奇特,建筑精湛,设施华丽。她三面环水,一面近山,东南西北有四个漂亮的立面,从上而下还可以看到第五个立面。成为悉尼文化的殿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 以香港会展中心为例提问与悉尼歌剧院的共同点? (四)体育建筑的代表作品赏评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与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并用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艺术。 三.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和没见过的建筑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四.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视频观看。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 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了解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讲述出来,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七. 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的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八. 教师总结、归纳。 九、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吴志平

让科技与艺术相得益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8098591.html, 让科技与艺术相得益彰 作者:张婷婷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2019年第09期 【摘要】美术是一门陶冶人们心灵情操的艺术,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是时代流行的科技,其强大的剪辑功能、演示功能和庞大的资源库可以让学习更直观、更便利,将美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神奇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信息技术;融合手段;教学方法 以往学生在学习绘画的时候,只能是照着老师给的案例图来画,当学生完成绘画之后便算完成了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无法帮助学生领略美术的价值和魅力,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进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美术的发展与意义,让他们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引导之下感受美,可以有效提升美术学习的代入性和趣味性。这种动态十足的课堂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分析如何将美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打造出不同于以往的充满科技魅力的美术课,这无疑是教师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一、借助信息技术,丰富鉴赏质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美术学习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操作信息技术来展现不同时代、地区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另外,有些艺术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小学生遥远,信息技术恰恰可以解决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熏陶。例如赵州桥作为古老的建筑艺术,很多学生都表示“这样的桥是如何造出来的?”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桥的创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直观的体验。又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现代园林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工艺流程,并间接交代出其中包含的人文理念。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还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历史资料片。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欣赏的事物,同时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美学意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包罗万象,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众多资源供学生鉴赏,也可以将其他人的点评出示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分析一下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为之后的教学铺垫基础,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实践欲望。 二、借助信息技术,灵活展现技术 很多美术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单纯地凭借理论讲解很难被学生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美术知识,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增强课堂的代入感。譬如在引导学生认知卡通人物形象的时候,教师间接为学生阐述了卡通房屋建筑的绘画技巧。但是考虑到小学生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摘要:“人类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需仰望繁星闪烁的苍穹,只要看一看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的大千世界就足够了。”这位德国学者路克恩的一席话,点出了我们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包含了科学与艺术的微妙联系。 这个建筑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 材料: 这个建筑主要采用铝合金建成。从外表上看 这个建筑大气、美观。其实就是用我们平常 见到的铝合金建造而成。也许设计者在设计 的时候只是挥动几笔,便把建筑的造型给画出来了,这个是一个艺术的体现,到了要建造的时候,就必须要采用现代工艺采用科学的建筑方法,建筑工人会以铝合金为主要材料建设计师构思中的形状,整个设计才算是结束。当建筑竣工时,你似乎想象不到是用普通的铝合金建成的,这个就是艺术与科学在材料上的结合。

造型: 平面:两个相对的“Y”,边缘线呈流线型,优雅、简洁、大气。 立面:顶棚根据飞机飞行时机翼上方的空气流线来弯曲的,使巨大的顶棚显得轻盈,富于动感和张力。 “当科学爱上艺术,世界会更奇妙!”从效果图上看,建筑的造型相当大气和优雅。这个归功于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造型能力。但是,没有科学的支持,再美丽的造型,也建造不出来。 设计,是将艺术家和建造师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设计师,才能把建筑呈现得如此多彩,这是艺术和科学在造型上的结合。

装饰: 1.红色到黄色渐变的顶棚和周边巨大红色的柱子,映照紫禁城的颜色搭配(金黄色屋顶,红色柱子),其色彩乃至构造,都是中国智慧的反映,散发出了强烈的中国气息,展现了中国的独特之处。 2.内部顶棚色彩的渐变,营造出了云霞一般的效果,给人震撼,使人仿佛置身于宫殿之中。 在装饰上,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成就了这些古老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也许一个建筑,可以用各种方式装饰,但是,没有艺术的结合,这样的装饰,也就缺乏了美的特性,缺少可观性,那这样的建筑肯定是不被世人所留恋的。相反,没有科学的方法,任何美好的想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综上所叙,“设计”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其组成的子系统或要素含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一个好的产品或者建筑,都是需要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艺术与科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建筑类型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

艺术与科学论文

艺术与科学 19 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说的: “艺术越来越科学化, 科学越来越艺术化, 两者在山麓分手, 有朝一日, 将在山顶重逢。”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组成, 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形象地描述了科学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和艺术”。 艺术与科学的相同点在于科学与艺术同源于自然,同属于文化,最初就是一体的,最终也是一体的。二者都需要智慧。正常情况下都能对人类有益。都是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反映。达芬奇认为,真正的科学和艺术一样需要具备一下两个条件:一,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二,能像数学一样严密论证。 而不同之处是科学主要是理性思维,艺术多是感性体验;科学诉诸概念,艺术诉诸形象;科学讲逻辑,艺术讲感受;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要唯一,艺术要多样;科学追求真理,艺术追求真情;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而艺术的目的则是对美的追求;科学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但是艺术的发展则是有阶段性的,循环往复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方面艺术对科学的影响。 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 同样,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也不小。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将管理,科学,艺术做一个比喻:管理就是一座建筑,科学就是建筑的地基,实在的一砖一瓦,正确的建筑构造,使建筑的抗震级别达到最高;而艺术就是建筑的外观设计,内部布局,富有创造力的装饰改造,使建筑换呆板为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成为经典。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在具备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之后,艺术的创造性才能使管理锦上添花。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管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分析与探讨了组织这一系统的管理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客观规律,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艺术的解释之一便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可控因素众多,并不能像一些工程制图等有严格的程式,此时,用灵活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漂亮地解决问题,危机便是管理的艺术之一。作为一名管理者,与员工的良好沟通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沟通也是管理的艺术之一。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4个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这四点无论哪一点都不能单独的说只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或者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单独一方面就能达到的。从此说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犹如八卦图中的黑与白,阴阳互补,相互衬托提升达到和谐完美。 用我们大家熟悉的企业海底捞做例子,海底捞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正是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相辅相成吗?海底捞具有完善严格的奖赏制度,员工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在各种制度体系中注入了真诚,关爱,人情味,让各种规定不再冰冷,灵活多变,正确的在合适的时候运用理性与感性。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管理中,科学为艺术打下良好基础,科学与艺术相互提升转化,科学与艺术在正确的时机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合二为一,既不局限于条条框框,又清晰有条理。因地制宜的将两者运用好正是管理的精髓。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田强 教材版本:美术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分析:本课是《美术鉴赏》的最后一课。高中学生经过一学期欣赏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运用比较法,重点赏析优秀建筑作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学会欣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 2.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要点: 1.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难点是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可结合具体的现代建筑加以解释。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活动方式:综合探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学生: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表一:第小组 案例1: 看建筑、画建筑 设计意图:出示不同造型、风格的建筑,让学生通过用速写的形式概括地描绘,便于发现各自的特点,增加对不同建筑的感性认识。 展示与表述: 我们画的建筑像一个大蘑菇,又像一个杯子; 我们画的建筑像像拿破仑的帽子,像泰坦尼克号的船艏; 我们没画完,教堂结构太复杂了,时间不够; …… 学生的感觉较直观,表述很形象,老师引导学生用美术术语进行描述: 造型──别致、单纯、精致、夸张; 线条──以直线、曲线为主,简洁、多变; 色彩──协调、单纯、纯净; 感觉──神秘、怪诞、捉摸不定;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一、教材分析 以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创造,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虽然方向不同,但更兼具融合相通、互补的一面,从“盘古开天”的神话中,先民的第一声呐喊鉴定了动态艺术的存在,从原始时代敲打出的第一块石器工具开始,不仅揭开了人类的文明史,它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次造型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考古材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期大量出现的彩陶,造型各异,在材料的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科技水平,如:大汉口出土的一件兽形器,整个彩陶造型犹如一只仰首、竖耳、狂吠的动物(配图)动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臂就是陶器的把手,设计非常精巧美观,又如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的造型不但美观,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汲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的生产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逐渐普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纹饰出摆脱了商周时代狞历森然的风格,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如:曾侯乙编钟(配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整套编钟共65件,依大小不同分层排列,至今仍可演奏乐曲,它音律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体现了古代高度发达的铸工艺和科技成就,每个编钟造型独特,以纹饰美化,多个编钟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托举编钟的铜人全身彩绘,束带配剑,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是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在科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2、使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向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现代生活中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 难点:对现代艺术(建筑、工艺设计)形式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师生:图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上一节课古代灯具与本课现代灯具。 老师提冋:有何启示? 学生谈感受。 2、欣赏书本雕塑与国画,问其奥妙之处(学生思考)。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欣赏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作品,感 受现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 2、赏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现代生活中最具有现代意味和气派的作品。认识材料的多样 性及其带来的材质美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扩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敏锐地感受现代生活与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思考现代作品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2)、现代作品:(1)简洁、明快、单纯。 (2)富有艺术魅力,科技含量高 3、分组讨论交流,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欣赏评述的方法,进行书面作业练习。 四、总结1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始终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

2、认识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总体风格,形式的不同区别及其特点。 3、新技术、新材料和出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观念的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艺术的创作。 五、课后延伸 可考查当地资源,进行古今作品的欣赏对比研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熟悉掌握上节课运用的“欣赏一评述”技能。 (进一步巩固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唯一的美感意识)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当初产生「躯体画笔」(Body Brush)这个概念,相信与我一直以来对行为艺术的兴趣有关,就是思考在一个电脑系统中,如何将一个人身体运动的轨迹、在运动过程里表现出潜意识中的原始能量(Primal Energy),及意识中对美学的判断纪录下来。在我自己一直以来的绘画经验中,我发现无论如何绘画都是一个「立体」的过程,这个「立体」的过程包括拿起画笔,之后走到画布前,再用画笔沾上颜料绘画等等,很多时在传统绘画艺术形式里都会将它压缩了,变成一种两度空间的表现。我相信这个过程不单止包括动作过程,还有脑内的思考。我想达致的,就是如何去保留在绘画创作中的立体讯息,之后再将这些讯息在一个立体虚拟的画布上表现出来。 寻找感应系统 实行这个创作概念时,当然牵涉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金钱、技术,另外还要考虑如何找寻合作的伙伴。后来我在麻省理工一个媒体实验室发现一种颇有趣的技术:将红外线投射在一幅布面上,做成一大片光面,之后当人站在前面阻挡著红外线就会得出剪影般的效果,可以看到身体的影像。当然将这种技术转移使用时产生了不少问题,第一就是需要很大的空间去做红外线光面背景,第二点就是这个技术做不到立体的效果,只能得出二维空间、像在旁观察般的影像,欠缺在头顶观察的影像。经过在实验室里不断的尝试,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解决方法,就是将红外线灯放在人的前面照射,发觉人的表面也会很光亮,如果背景的布可以吸去其余红外线的话,一样可以将人的影像在背景里分别出来。另外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我同时在天花板装设一支向下射的红外线灯,而地面的地毡是吸光的话,就可以获得一个人体的立体资讯——这是我在这几年里找寻到的一种新感应系统。 有了新的感应系统,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如何将人的动作,如创作行为等,很有系统地map下来成为一种视觉表达形式。第三个部分,就要考虑如何将那些立体影像投射出来。我为此经历了一个颇漫长的试验时间。 利用数据扩阔空间 我曾经到过很多不同国家去找寻合作伙伴,如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最后联络了城市大学的电脑学系。透过找寻合作伙伴,我发觉一个有趣地方,就是艺术与科技之间常存的相互关系,如当初油画颜料的发展,跟著艺术家不断要找寻油画的表达形式及技术;摄影技术出现后,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到了近代,科技发展得很快,一方面艺术追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一时间,特别在香港的科技人员,对艺术的认识及接受能力,相对外国来说,并不足够。艺术工作者与科技人员之间沟通及合作方面因而有一定难度,一来艺术工作者可能未必认识科技的语言,另一方面科技人员没有办法欣赏艺术的作品,大家缺乏共通语言,做成了艺术与科技间的断层,也阻碍了彼此的结合。我认为这种结合很重要。每当我们设计一样新的事物出来,希望自己觉得有趣之外,也希望科技人员站在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亦觉得有趣,这才是真正艺术与科技结合。这个发展结果不单只是一件作品,某程度上更是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因为语言改变、与创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变的时候,我发觉产生了一种新的脑部运作模式。这种新的思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课题:七年级13册第一单元《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附城中学贺雪东 教材分析 以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创造,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虽然方向不同,但更兼具融合相通、互补的一面,从“盘古开天”的神话中,先民的第一声呐喊鉴定了动态艺术的存在,从原始时代敲打出的第一块石器工具开始,不仅揭开了人类的文明史,它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次造型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考古材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期大量出现的彩陶,造型各异,在材料的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科技水平,如:大汉口出土的一件兽形器,整个彩陶造型犹如一只仰首、竖耳、狂吠的动物(配图)动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臂就是陶器的把手,设计非常精巧美观,又如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的造型不但美观,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汲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的生产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逐渐普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纹饰出摆脱了商周时代狞历森然的风格,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如:曾侯乙编钟(配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整套编钟共65件,依大小不同分层排列,至今仍可演奏乐曲,它音律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体现了古代高度发达的铸工艺和科技成就,每个编钟造型独特,以纹饰美化,多个编钟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托举编钟的铜人全身彩绘,束带配剑,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是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新成就。 秦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配图)造型别致,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宫女跪尘持灯,宫灯的烟气通过右臂进入持灯人头部、体内,烟灰贮留后再排出,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灯座可转动,灯罩可启合,可调节烛光的亮度与方向是古代工艺和科技结合的典范。浑天仪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冶铸技巧、机械构造等多方面的科技与工艺高度发展的结晶。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秦汉时期是一个走向衰落的时期,中国青铜艺术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与战国时代相比,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类上都减少了,造成这种现象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工艺门类的发展,如釉陶和漆器等工艺的发展,它们以其制作简便,质轻且表面光洁等特点优势,逐渐代替了部分青铜器,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工具逐渐代替了铜工具。 唐三彩是烧制的一种低温铅彩釉陶器,当时的科学烧制技术促进出工艺水平

浅探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浅探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依托、彼此联系又有区别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而艺术也是在技术中生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时代敲打出石器工具开始,人类的文明史就已揭开。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的造型各异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与美观兼得。汉代张衡创造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在科学的立场上看是一种科学测量或演示仪器,在艺术的角度看则是一件杰作。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奇是一位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杰出人物,他设计过最早的飞行器[1]。很多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是因为他们懂得科学,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古代的艺人们就既是工匠又是技术专家和艺术家。从设计到绘画乃至制作的全过程往往都集中于一人,艺术与技术也常常是高度一致的。而在雕塑、绘画、诗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也都需要有特定的技术作为支撑,用技巧来建构艺术形式,达到艺术作品的目的。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位艺术设计师要设计好建筑物,除了有美学的观点更要了解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而建筑设计师除了考虑到坚固、经济、安全、实用等诸多因素,也要有美学知识,这样一个完美的建筑物才能诞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电脑和互联网。艺术亦是如此,运用电脑这种高科技手段,能够轻松的实现设计者的意图。动画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制作者既是漫画高手,懂得审美、构图、色彩,又有娴熟的电脑操作技术和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电脑的运用使科学技术与艺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造的是人类物质文明;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创造的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然而物质生产实践所取得成果的多寡,是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第一位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完善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不断的为艺术提供新的载体;科技进步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变化。科技与电影的密切关系,导致了人们美学思潮的变化,又对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黑白到彩色,从宽银幕到立体声,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使电影成为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然而,科学技术和艺术也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方,艺术则是圆。艺术家们表达的方式是图像和寓意,而科学技术表达的方式则是数字与公式。科学是严谨的、理性的,犹如方方正正的立方体,棱角分明,丝毫不含混、模糊。而艺术是感性与跳跃的,像一个圆球体,没有规则和限制。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不限形式、手段,是从共性中发现差异,不断地求新,是从各自语言、手法、形式主观地描述一个全新的自然。艺术使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的意识或者是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科学则是相反,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是人对客观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个性中抽出共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源源不断的认识。 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这样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因为人而产生,都没有离开人类的基本的原则和至上的追求标准——真善美。科学是关于真的学问,艺术是对真的一种虚拟,科学和艺术对待真有所不同。科学立足于现实,在实验数据上对话,艺术相对更注重未来、理想。科学行为化的实验,升华到符合真、善、美的境界

第四章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历史

第四章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 目录 1.裴波那契数列 (1) 2.黄金分割比 (1) 3.拓扑学 (1) 4.机械复制艺术 (1) 5.分形几何学 (1) 6.达达派摄影 (2) 7.超现实主义摄影 (2) 8.时基媒体 (3) 9.成像后合成 (3) 10.集锦摄影 (3) 11.数字摄影 (3) 12.Ps美学 (4) 13.数字流媒体 (4) 14.数字合成技术 (4) 15.先锋电影 (4) 16.后现代电影 (5) 1.裴波那契数列 2.黄金分割比 3.拓扑学 4.机械复制艺术 5.分形几何学 基于计算机编程的“分形艺术”是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美学联系在一起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分形艺术作为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媒体艺术节的热门研究领域,不仅有极高的实用性,而且它代表了自然、数学和“美”的联系。 在数学家曼布劳特1975年出版的专著《分型、机遇和维数》中分形理论诞生。通俗的说,数学分型就是研究无限复杂但具有一定意义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几何学。局部暗含整体的“全息”性质便是自相似。 分形研究对于通过计算机模拟自然非固定几何形体如云雾、火焰、山脉、海浪、书目等造型和动画(如植物生长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形产生的数学图案也是计算机变成艺术创作的典范。 “分形艺术”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展示给人们,使人们认识到该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具有和谐、对称等特征的美学标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称特征,分形的对称性即表现了传统几何的上下、左右及中心对称。同时它的自相似性又揭示了一种新的对称性,即画面的局部与更大范围的局部的对称,或者说局部与整体的对称。它是科学上的美和

美学上的美的有机结合。 分形艺术被普遍认为是二维可视艺术的子类,分形艺术图案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价值,而且可以直接应用到服装、印刷、喷绘和装饰设计中。 由于分形艺术具有描述大自然形态的特点,因此被许多电脑平面设计师和三维动画设计师所青睐。其分形图案发生器或插件是ps、corelDRAW等软件必备功能;而三维动画软件如3d max、maya等也将其作为山脉、地貌、云雾和植物的发生器共设计史在创作自然景观时使用。 6.达达派摄影 20世纪20-0年代,受到文学和绘画领域的达达派影响,许多早起的欧洲摄影艺术家就开始通过暗房特技制作,将属于不同时空的摄影作品拼合在同一画面上,并构成全新的“蒙太奇”或“镶嵌”作品。(达达主义,第三章) “达达派”创建于1916年瑞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其颠覆了多种艺术形式面对传统的艺术审美方式。达达主义的主旨是:以批判的眼光重新研究传统、前提、准则、逻辑基础,甚至秩序、一致性和审美的概念。 达达派摄影的主要特点是:用一些县城的物品,如报纸、入场券、照片等零碎的东西,直接贴在帆布上,组成一定的图形,作为作品展出。它反对古典艺术,提倡形象抽象化。主张“废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为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上,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影响来表达自己的一年。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 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的完整的艺术理论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冲击。 达达派著名摄影家有纳吉和豪斯曼等。代表作品有纳吉《世界的结构》、罗钦可《蒙太奇》等。 7.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师达达派没落使其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徒描述动荡不安的20世纪,有意识地设计场景或通过暗房后期制作来揭示主题。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多表现的形象,虽然是超现实的,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但都使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的,所以能被人们所接受。超现实主义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有点离奇或怪异,并不是现实中人们经常看到的一般形象,但正因如此,就显得更有魅力、更能吸引人。超现实形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创作出来,如剪辑、摆布、抓拍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手法。当时的摄影艺术家们也开始结合暗房特技制作(如多次曝光)技术来实现超现实影像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摄影艺术中的拼贴和暗房特效的使用,代表了摄影家不满足于摄影的“纪实”功能而力图表现摄影家内心世界的努力。

艺术与科技、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技、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发展的,也是相互依存的,用艺术的先进性来推动科技的进步,用科技的理性来平衡艺术的超前意识,从而更加完善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科学的载体。 艺术与科学都把设计当成是自己的载体 现代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载体。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千百次地找寻艺与科学的结合点;科学家也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千百次地找寻科学与艺术的切入点。从艺术与科学各自的发展历史看,它们都是源于一个出发点,不论中间有着怎样的殊途,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终点创造。而设计,正是一种创造。设计,要求科学技术支持人们对事物(或者物体、产品等等)功能(物质性)的最大需要;要求艺术支持人们对事物(或者物体、产品等等)美学(精神性)的最大追求。而且这种要求还在经常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人类的需求,成为设计的原动力;设计,也就成为艺术与科学的载体。艺术与科学在设计这个统一体中,充分证明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硬币的两面”。 艺术的挑战促进科学的更快进步 艺术总是在向科学发起挑战,也就是说,人们的精神追求,总是要求物质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体现。而科学又总是以自身的进步,不断地响应着这种挑战,来支持和体现美的设计艺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迅速地成为“全球车间”,为了扩大世界贸易,于是就有了1851年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需求。博览会的巨型展厅,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把艺术与科学紧紧地拉在一起。由一名园艺师来设计的展览大厅,后来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建筑,就成了艺术与科学的一种组合体。科学技术也很快回应了这一挑战。当时,钢铁和水泥已经大量生产,正好为建筑提供新材料并促进技术革新,使建筑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一—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水晶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科学技术的大胆创新 当然,科学也不是永远被动地接受艺术的挑战,科学也在积极地诱导着艺术的大胆创新。当人类刚刚迈进汽车时代的门槛时,设计最简陋的汽车,也很快就取代了设计最精妙的马车,工业化满足了人们的实用主义心理。于是,科学开始刺激艺术的灵感,要求艺术与自己连起手来,为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变革,创造更美好的产品。 艺术与科学联合开创新纪元 艺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并没有到此停止,当人类从工业社会突然迈进信息社会门槛的时候,艺术家与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舞蹈、音乐、绘画、戏剧、影视……一切视觉艺术都离不开新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