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载](原创)淮南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转载](原创)淮南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原创)淮南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作者:程道流的一方蓝天
淮南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解 析
解析者:淮南六中 程道流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2015年10月5日晚,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急性传染病,以间歇性发高烧为主要病征,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疟疾感染者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肤灼热而干燥、心悸、口渴,痛苦难忍。高热后期,患者的颜面和手心开始出汗,并迅速遍及全身,大汗淋漓。约2—3个小时后,体温逐渐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又开始重复上述过程。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早在人类出现前,疟原虫就在非洲存在了。所以,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这种疾病困扰。在历史长河中,将疟疾列在蹂躏人类最长时间疾病的榜首可能并不为过。在中国,“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释名》:“疟,酷虐也。”《说文解字》:“疟,热寒休作。”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还有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非洲、亚洲等地的部队发生疟疾大流行,尤其是在东非的英军,感染疟疾丧生者达10万以上,当时疟疾的控制足以左右殖民地战争的胜负。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的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新航路开辟后,疟疾很快随冒险家传入新大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疾病

在美洲大陆却找到了它的克星。生长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的功效便被发现了。19世纪末人们终于发现了疟疾致病的真正原因,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越双方因疟疾减员严重,疟原虫对原有抗疟药已经严生了耐药性,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新药的研究,最终也未能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在越共的请求下,1967年5月23日,中国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青蒿素在治疟方面的功效,从而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2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突出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疾病,是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以患者出现间歇性寒热发作为主要病体特征。
C.疟疾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常高达40℃甚至40℃以上。
D.疟疾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会重新发作,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疟疾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显的寒战”错,“都有”过于绝对,原文是“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导致疟疾发病的疟原虫存在于出现人类之前,以致于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疟疾困扰。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
B.疟疾本身会导致贫血的特点使得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的放血法成为了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
C.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灵感,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获得了成功。
D.新航路开辟后,生长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的功效被发现了,疟疾终于找到了它的克星。
【试题立意】本题考

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放血法成为了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错,原文是“简单粗暴的放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在过去的战争中它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可以左右许多战争的胜负,足见当时疟疾之危害。
B.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法国军医拉佛朗发现疟原虫,在印度,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他们都为疟疾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C.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原有抗疟药使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美越双方研究新药没有取得成功,因此中国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
D.1969年1月开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他们通过努力,最终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美越双方研究新药没有取得成功,因此……”错,只是在越共的请求下“中国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累迁部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天复元年正月朔,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侠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昭宗闻外喧哗,大恐。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掷其首入。已而承诲等悉取余党首以献,昭宗信之。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幸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

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太祖即位,以乌银带、袍、笏、名马赐之。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B.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C.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D.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试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断句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能结合上下文疏通句子的大意,再结合句子的具体表述来判定,还可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词语或语法结构等)加以切分。该题难度较大,关键是第二、三两处,有取决于对“之”字意义的理解,应该是动词“到”的意思;“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是并列结构。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官。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试题立

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既”是“表示已经达到的状态”的意思,“既望”即已经过了望日(满月日,即农历月十五日),就是望日的第二天,即农历十六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大义,接受了崔胤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B.孙德昭强悍勇武。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亲出来复位。
C.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当年惟最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且父子俩都因此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D.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像挂在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试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孙惟最只是留在京师处理事务,孙德昭才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5分)
译:
(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5分)
译: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参考答案】(1)(宰相崔胤)暗中派人寻求可以共同成就事业的义士,孙德昭于是和孙承诲、董从实响应崔胤,崔胤撕下衣襟写信来订立盟约。
(2)而孙德昭单独结交梁,于是率兵护卫崔胤以及百官保卫东街,催促梁兵西进,梁太祖颇为感激他亲附自己。
【试题分析】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和语法现象,第(1)句中“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定语后置)“阴”(暗中)、“为书”(写信)、“盟”(结盟)等,第(2)句中的“与”(亲附、结交)、“趣”(通“促”,催促)、“德”(动词,感激)等,译文的句意要通顺。

参考译文:
孙德昭是盐州五原人。他的父亲孙惟最,具有雄才大略。黄巢攻陷长安时,孙惟最率领乡里的子弟,得到义兵一千人,向南攻黄巢于咸阳,兴平州将认为他的行为很雄壮,把州兵两千人增派给他。 因为他参

与破贼有功劳,拜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在京师作乱,唐僖宗到兴元,孙惟最率兵攻击贼军。累官升任墉州节度使,留在京师担任护卫。墉州将吏到京城请求孙惟最到镇赴任,京师百姓几万人和神策军又拦路挽留他,不能出行,改为荆南节度使,在京师处理事务,分管神策军,号称“扈驾都”。 这时,京师动乱,百姓都靠他作为保障。
孙德昭因父亲恩荫被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黜唐昭宗,把他幽禁在东宫,宰相崔胤策谋恢复昭宗帝位,暗中派人寻求可以共同成就事业的义士,孙德昭于是和孙承诲、董从实响应崔胤,崔胤撕下衣襟来书写盟约。天复元年正月初一,还没有天亮,刘季述将要上朝,孙德昭茌路旁埋伏甲兵,拦击他的车马把他杀掉,孙承诲等人分别搜索他的全部余党。唐昭宗听见外面喧哗,非常恐惧。 孙德昭驰马赶到,敲门说:“刘季述被杀了,皇帝应当复位!”何皇后呼唤道:“你可进献逆贼的头来!”孙德昭把刘季述的头扔进去。不久孙承诲等人都取来刘季述余党的人头进献,唐昭宗相信了他们。孙德昭打破门锁救出唐昭宗,登上丹凤楼复位,因功拜为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称“扶倾济难忠烈功臣”,和孙承诲等人都拜为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凌烟阁悬挂画像,都留在京师,号称“三使相”,受到皇帝恩宠,无人能比。
这时,崔胤正打算诛杀唐的宦官,在外和梁交结作为依靠,而宦官也倚仗李茂贞作保护,梁、岐两方交相争斗。冬十月,宦官韩全诲劫持唐昭宗到凤翔,孙承诲、董从实都随行,而孙德昭独亲附梁,于是率兵护卫崔胤以及百官保卫东街,催促梁兵西进,梁太祖颇为感激他亲附自己,拿龙凤剑、斗鸡纱送给他。梁太祖到华州,孙德昭以军礼在路旁谒见。梁太祖到京师,表奏孙德昭为同州留后,将要出行,京师百姓又请求把他留下,于是任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包围凤翔,孙德昭把他的士兵八干人归属梁太祖,梁太祖更加感激他,让他先到洛阳,赐给一处上等住宅。唐昭宗东迁,拜为左威卫上将军,因病免职。梁太祖登位,用乌银带、官袍、笏板、名马赏赐他。病稍痊愈,任命为左卫大将军。梁末帝登位,拜为左金吾大将军而死。孙承诲、董从实到凤翔,和宦官们一起都被杀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鹊桥仙·春日登楼
[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

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如雪的杨花、如雨的桃花、如茵的碧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3分)下片点题,写出了诗人春日登楼所见,同时以乐景写哀情,与下片的抒情形成反衬。(2分)
【试题分析】第一问是意境分析,一般是先概述意象,再分析意境,要注意用词的准确和简洁。第二问“作用”的分析,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该词明显采用了“乐景哀情”的手法,即上阕的美景描写与下却哀情的抒发形成反衬,使哀情更突出。

9.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参考答案】先是间接抒情,眼见杜鹃啼叫、燕子飞回,不禁油然而生思归之意,(2分)接着化虚为实,将自己的春愁比喻成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春愁之多之重,(2分)令人回味无穷。(2分)
【试题分析】简单说,该题就是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所以重在技巧的分析。一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将哀愁比喻为连绵不断的群山;二是借景抒情,选取了杜鹃、燕子等意象来抒发情感。注意每种手法的分析后要有表达效果的分析。

(三)名篇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并由此过渡到“送别”。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殿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参考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有未悔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试题分析】该种形式的默写,不仅考查了死记硬背的功夫,更是对文句意义的理解,难度加大了。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给出的情境,当然还要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等了好久,终于有客车来了。一团人争先恐后地涌进车门,车里,拥挤不堪。客车

摇摇晃晃地走了。
几分钟后,又一趟车过来,车里人很少,那些没挤上或没坐头趟车的人,从从容容上了车,而且都有座位。十几分钟后,这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假如你也是等车人,你会有怎样的选择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故事性材料作文题。理解材料的内容是寻找立意的角度的关键之所在,并能抓住关键要素,如等车人、乘头趟车、后一趟车、“十几分钟后”两趟车行驶的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当头趟辆开来时,人们之所以“你争我抢涌上车门”,就是因为人们急于上车,以便尽快到达目的地;后一趟车过来时,之所以“很空”,就是因为人们都“挤上”了头趟车。可是,其结果却恰恰相反,后一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一般而言,可以从人物的角度切入,有几个有效人物就有几个切入的角度。从材料看,人物主要有前趟车的乘客、后趟车的乘客,立意就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切入。
经常乘坐公交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等了较长一段时间后还没有车来,车站的人会越聚越多,好不容易来了一辆车,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上挤,等这辆车开走不久,就会有第二辆、第三辆接踵而至。材料中不就有“几分钟后,又一趟车过来”这样的叙述。不仅有座位,经过几站后,后面的车就超过了前面那辆车;是因为前面那辆车是间隔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才来的,每个车站都可能聚集了不少乘客,已经满载的车由于人的不断拥挤而上,就会耽误时间,速度也会慢些,经过几个站后就被后面的车超过了,这也是合乎常理的事。但后面的乘客不要高兴,如果有足够长的距离,这种情况会在后面的第二辆或第三辆车中循环出现。当然,材料中并没有的叙述,所以,只需要就前后两辆车的关系来分析,也就是还可以从二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立意。
(1)乘坐头趟车乘客的角度:①盲目的一拥而上只能会弄巧成拙,欲速则不达;②不善于运用经验,或对事情缺少预判,往往不容易取得成功;等。
(2)乘坐后一趟车乘客的角度:①智慧避让,寻找机遇;②瞻前顾后,放眼未来;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④耐心等待,从容应对;等。
(3)两趟车乘客关系的角度:①着眼于快与慢的关系:头趟车拥挤,车速度慢;后一趟车很空,速度快。②着眼于先与后的关系:抢先,不一定能领先;迟后,也未必真的落后。③着眼于

表象与实质的关系:善于运用经验,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