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翻译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翻译
摘要: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社会文化现象的载体之一。
虽然人类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但因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不尽相同,译者要想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必须熟谙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掌握语言的差异之处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让翻译成为促进各国交流,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真正的“介质”。
关键词: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相关概念
所谓文化,笼统地说,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劳动创造所形成的一种产物,同时还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历史、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观、思维观等的总和。
由此可见,在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必定存在着各种差异。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又相互区别。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语言的发展又必须接受文化的制约,二者相辅相成。
要想理解和学习语言,首先必须了解其所在的环境及所反映的文化。
而翻译则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外一种语言形式中的内容重新组合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涉及语言审美情趣、
文化心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活动。
它包含着不同使用者对不同背景文化的理解过程,所以翻译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均受限于译语和源语各自的社会背景文化。
翻译中理解的目的也即是为获得源语意义及所包含的相关文化信息,要求它不能脱离源语言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制约;而后是译语的表达环节,要求以符合译语的规则为前提,并在理解源语意义的基础之上进行翻译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要与译语所属的社会背景文化相关联。
由此看来,“翻译”的使命亦即走出源语的社会文化语境,然后再进入译语的社会文化语境,表面看来是实现两种语言的交换过程,而实质则是两种文化交融的过程。
所以翻译的过程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属于跨文化的交流。
如果译者对不同文化只有肤浅的理解,必将导致翻译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文化误解及错误。
因此,在翻译中遇到了两种文化差异时,译者必须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其相对应的表达方式,通过各种必要的转换,从而传递出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提出:“翻译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真正成功的翻译,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还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文化背景的作用下才有其所属的意义。
”可见,语言翻译和语言所属文化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翻译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
由上文的概念可知,中西方语言必然是各自历史特征、地域风貌、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等的一种反映,因此,翻译过程中必然要
注意区分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归属于汉藏语系,通过不同高低、不同长短的声调,构成不同的意思;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属于非声调语言。
汉语没有“a”、“an”之类的冠词;而英语则没有“只”、“个”、“条”之类的量词,同时也没有如“啊”、“呀”、“么”等语气词。
汉语语言结构通常采用“意合法”,而英语则多用“形合法”。
汉语中常用排比、对偶、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而英语则常用省略、替代等来避免一些无意图的重复,等等。
这些语言表现的差异与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由此,中外学者就英汉的翻译提出了很多相应的标准及主张,但无论是瞿秋白的“等同概念”,还是张培基的“忠实、通顺”,或者是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其侧重点虽有所差别,但其中心结论都要求译文必须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意义,并保持其原作的风格。
所谓忠实原文意义,包括原文中所表达的形象意义、字面意义及隐含意义。
与此同时,翻译过程中仅以词汇之间的等价性作为前提,来寻求词语的对等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译者还必须善用对象语的表现手段,力求再现原文的丰富内涵及语言风格。
只有特别注意原文中所特有的语言色彩及其内涵,才能使所翻译的译文讽喻得当,且不失原文的语言形象。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民族的历史、地理、宗教、传统、政治、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各种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在语言的翻译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1 历史背景存在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经历过历史上的治世和乱世,所以有了后来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纸上谈兵”、“卧薪尝胆”、“三十六计”等说法。
而英国的历史长期处于受国王和教皇的压迫和统治的状态,于是就有了“kings go mad,and the people suffer from it”(君王发狂,百姓遭殃)的说法。
而汉语中的“阴阳”一词在英语里是无法找到其相对应的事物的,因此英译过程中采用的是拼音加英语注释,即yin and yang,并附带英文解释:“yin”即“female”,“yang”为“male”。
由此看来,不同文化的语言在进行互译时,一定要仔细研究和推敲。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习语,如“叶公好龙”、“杀鸡取卵”、“力大如牛”等;英语中的习语和典故大多来自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如rest on one’’s laurels(吃老本)、moses led the jews out of egypt (领袖、领导者)、the eleventh hour(最后的时刻)等。
对于这类翻译,只有在深入了解本民族相关的历史人文文化以后,才能使译文更加贴近实际。
2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而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由于地域的差异,导致两个民族对“东风”和“西风”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在汉语中,东风吹后大地回春,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是褒义词;而在英语中,东西风的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
“西风”从大西洋吹来,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如雪莱的《西风颂》,预示着革命风
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
再譬如,西方欧美一些国家多为岛国,用“from sea to sea”来表示汉语中的“全国上下”之意。
对于这类词语,要想准确表达其意思,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国家相关的地理文化背景。
3 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传承和信仰。
中国人大多受佛教的影响比较深,很多人习惯说“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而西方国家则主要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受《圣经》的影响深远,其习语多与基督教有关,如遇到危险或困难时常说“god save me”,惊讶时常常说“jesus”等。
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差异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英译本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法国汉学家泽尔蒙、英国霍克斯以及中西合璧的杨宪益夫妇等均对《红楼梦》的译本中关于宗教的文化翻译作出了相应的处理。
从他们的翻译处理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中西方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
如:“世人都晓神仙好”,霍克斯将其译作:“all men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人们都晓得灵魂要拯救);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为:“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所有人都渴望做神仙)。
同样是对“神仙”的翻译,因二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遵循的标准及翻译结果也不同。
“神仙”是我国传统道教与佛教中的概念,而“得道成仙”是传统道家一直追求的理想,因此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immortals”;而霍克斯则采用了相对委婉的
译法,将“神仙”译为“salvation”,西方国家salvation是基督教的概念,这一翻译体现出很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与译者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有密切联系。
因此,翻译实践中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异。
4 风俗习惯的差异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民族,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及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
如中西方打招呼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常常会以“到哪儿去”、“吃饭了吗”等作为见面问候语,中国人常常以为这是一种较为友好和随和的问候,但这就不能对等地直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因为西方大多以谈论天气作为问候,因此只需翻译成“hello”、“hi”、“how are you”即可。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文化里有着深厚的谦卑观念,以古人为例,他们在提到自己时有很多谦称,如“小弟”、“卑职”、“在下”、“老朽”、“末将”等,就连皇帝在自称时也用“寡人”、“孤”、“朕”等谦称,但这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翻译成“i”。
对兄长的敬称如“仁兄”、“兄长”等,现代汉语中常用“大哥”表示,而英语只能用“you”来表示。
西方国家对亲属的称谓较为笼统,所以翻译时一定要搞清楚原文中的人物关系。
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也会谦虚一番,常会对客人说“吃个便饭”、“随便几道家常菜,不好吃”,如果将其直译为“i just made some dishes casually and they are not very tasty”,就显得主人对客人不够尊重,而且容易引起误会。
5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即是语言要“意合”;而西方则以为“人物分离”,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也即是“形合”。
这一思维意识的牵制,直接导致中西方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
例如:“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
”用英语就可以用下面两句表示:“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6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及审美观的不同也是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例如“狗”这个词,在汉语中常作贬义,如癞皮狗、走狗等,而英语中除非一部分受特定影响含有贬义外,其他均泛指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被翻译为“谁都有得意之日”。
再比如“龙”这个词,在中国一般都是象征尊贵、吉祥、力量和威严的,汉语中涉及到龙的词语多为褒义,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国家对“龙”(dragon)的理解则是一种能喷吐烟火可怕凶残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和恐怖。
因此,若英语句子中说某人像dragon,则表示此人非常令人讨厌、飞扬跋扈等。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这使得中国人更崇尚集体价值观,如“大公无私”、“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等,这种群体取向也使得中国人的性格多以含蓄、内向为主,多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也就有了“树大招风”、“韬光养晦”等说法;而西方国家的海洋民族思想则不同,如有“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幸福靠自己去争取)的说法。
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英汉互译,因此,掌握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是把握翻译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中西文化的差异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常,在翻译过程中,人们所采用的基本标准为通顺和忠实。
其实,由于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英汉互译的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
汉语作品是依据中华民族的背景文化完成的,翻译成英语必然要参考西方文化背景;英文作品汉译时同样也要遵循此原则,在充分考虑源语文化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译入语文化。
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进行跨文化翻译中能够提高其质量,最大程度地消除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错位”理解,从而实现英汉互译的目的。
注:本文系广东省“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08k-01。
参考文献:
[1] admin :《翻译的文化交流障碍及解决措施》,湖南教育网,2009年5月12日。
/read/53839.html
[2] 卡鲁洛斯:《声调语言》,百度百科,2011年4月12日。
/view/3549368.htm.
[3]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 彭长江、顾延龄:《译海探秘》,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牡,2003年版。
[7] radford,周流溪导读:《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朱晓莉,女,1976—,陕西宜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外语教学,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