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霍宪丹)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霍宪丹)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霍宪丹)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霍宪丹)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霍宪丹Ξ

内容提要: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制度性联系的缺乏,一方面导致了法学教育主

要局限于高等院校内部法学学科体系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致使法律职

业未能走上职业化的发展轨道,存在泛政治化、行政化和大众化的倾向。从事法律

职业的人员应当掌握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具备从

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为了使法律人才的培养符合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必须

从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整体出发,结合统一司法考试制度,重构法律人才宏观

模式。

关键词:法学教育 法律职业 法律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与法律职业的要求之间缺乏制度性的联系,在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需要,并纳入高质量、高层次、高效益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等方面,还存在着两个明显的不足:其一,高等法律院校(系)未能在强调学科建设和构建学术体系的同时,全面重视和充分研究法律职业的发展和法律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由此导致各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使中国的法学教育成为世界上品种最多、形式最繁杂的教育;其二,法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割为一个一个缺乏有机衔接的不同部分,难以整体优化法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谈不上充分发挥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效能。本文主要针对上述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法律职业及职业特点

法律职业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原因。司法官普遍成为一种专业官员,在Ξ中央警官学院教授。

西方“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是与社会分工的增加、社会生活复杂化的趋势相联系的”。

〔1〕法律职业的形成与法学知识的积累和司法程序的细密化、专门化要求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中,法律职业与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职业相同,都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独立的职业,从发展的历程看,其形成的标志主要有:(1)系统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2)正规的法学教育体系;(3)法律职业人员专职从事法律活动,具有相当大的自治性;(4)法律职业作为统一的共同体,内部传承其特有的职业伦理,从而维系着这一共同体成员及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

誉;(5)加入法律职业必须受到现有成员或行业协会的认真考核,获得许可证,得到头衔。

〔2〕法律的职业分工和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决定的,同时,也是随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理论(尤其是人力资源开发配置理论)的广泛运用逐步发展而来的。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在广义上,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一般有三种:应用类,主要指律师、法官和检察官,有的还包括立法人员、仲裁员、公证员;学术类,主要指法律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法律辅助技术类,主要职责是辅助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工作。就我国的情况看,一般分为四种,即法律辅助事务型、法律执行型、基层法律实务型和法律技术型。狭义上的法律职业,主要指律师、法官以及检察官(但在部分国家,检察官并非独立的法律职业,往往是由政府律师或公职律师出庭提起公诉时,担任检察官或公诉人角色)。本文所讲的法律职业是指狭义上的法律职业,即法官、律师、检察官。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法律职业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事法律职业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法律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增长和完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和完善业务技能。尤其是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法律的实践品格更加突出,“在普通法之下,法律还有更重要的角色,即法官通过判例可以

被动创造法律规范,这正是普通法的精髓所在。”〔3〕在法律职业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贯

穿整个司法实践活动。二是抽象与经验的统一。法律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产物,是以抽象规则来解决各种社会争议和矛盾。法律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法律规范总是抽象的行为规范。同时,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法律调整的规范和对象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司法实践总要不断面对新的问题,法律职业者需要通过个体和群体的经验积累和探索总结,不断完善和修订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以应对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挑战。现实主义法学家认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此外,就一个个的个体而言,也都有一个学习实践、总结提高到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可以说,抽象与经验在法律及法律职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过程。三是同一性与复合性的统一,即专业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国家政体的统一性决定了法制的统一性,而法制的统一性不仅决定了法律职业的统一性,也在客观上决定并要求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统一。其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1〕〔2〕〔3〕王振民:“普通法的治理哲学”,《法制日报》2002年4月14日第3版。

孙笑侠:“法律职业及其形成标志”,载《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苏力:“法律活动专门化的法律社会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法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次,这种同一性在客观上不仅要求司法专业化和司法独立,而且要求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高度职业化、同质化和精英化。法律职业的复合性也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趋势。法律职业的同一性和复合性,在目前表现为一种具有内在关联的“双向集成”的有趣现象,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完备,随着国家工业化任务的逐步完成并向管理型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将逐步纳入法治的轨道,各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法律关系和归结为法律问题,社会的各种纠纷和矛盾在经过协商、调解、公证、仲裁等手段(机制)过滤的基础上,最后也将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4〕另一方面,与上述现象相伴而来的是,司法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综合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大量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复合性的特点,解决这些问题,调整这些关系,仅仅依靠高度专门化的法律知识和办案经验已越来越不够了。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现代社会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愈加综合。因此,法学学科的发展需要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财经、管理、人文、艺术等学科的交叉、综合,同样,法律职业也需要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当然,这种复合是分层次的,其层次结构为:跨课程复合、跨专业复合、跨学科复合以及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复合。面对新的时期,它要求律师、法官和检察官既掌握好法律专业知识,又掌握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律师承担的非诉讼领域的法律事务,正在大量增加,其比例已大大超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我国律师的需求量也将大大超过法官的增长量。据美国1994年的司法统计:联邦各州的法官总人数为46000人,而律师人数则达80万,如果律师人数为100,则法官人数仅仅约占律师人数的615%,〔5〕而目前中国法院系统人数为3317万人,其中审判人员21万人,而律师人数仅12.2万人,其中专职律师为7.8万人。二者之间要达到合理的比例,尚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律师队伍发展的空间。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的复合型的律师队伍。四是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统一。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一方面,社会必然进一步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任职条件和要求,进一步严格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要求推进法律职业的精英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人才需求的不平衡,社会各个方面也同样需要大批法律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律职业的精英化与法律事务的大众化相统一,法律本科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精英化趋势相统一。

二、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

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既是对法律职业共同体提出的执业条件和从业要求,也是对法学教育培训、考试和法律部门提出的历史任务。

霍宪丹:“面向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岳麓法学评论》2001年第2卷。

〔4〕

〔5〕王亚新:“民事诉讼准备程序”,《中外法学》2000年第2期。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统一。从专业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大体可分为下列三个层面:

第一,应当掌握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目前,我国法学学科体系主要由法学的十几个二级学科和若干三级学科或基本课程所构成。在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等二级学科内容中,大多都是由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等知识所构成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这些法学子学科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系统的、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和多种学术流派、学术思想。

第二,应当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作为法律人,在面对日益完善和纷繁的法律关系、法律规定和法律制度时,不仅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条和诉讼程序,而且要理解和掌握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社会、道德、伦理和传统等背景;不仅要知道法律是什么,还要知道法律为什么是如此,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进一步创新思维,提出法律应当是什么。具体来说,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法律意识与现代司法理念;法律精神与法治信仰;法律职业伦理与执业规则;法律语言与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法律推理及法律解释;等等。可以说,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有其职业素养,是法律职业有别于社会其他一般职业的关键所在。法学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法律专业知识,更在于培养出在传播法律精神、促进民主政治、维护社会正义与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法律家和法学家。

第三,进入法律职业之后,还必须具备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这一点已成为各国的普遍要求,如:英国上议院议长法学教育与法律行为咨询委员会,在其首份法学教育与培训报告中曾提出七项基本的职业能力;美国律师协会于1992年出版的专门报告中,列举了十项能力;澳大利亚法律改革委员会于1996年公布的有关法律改革的报告,提出了包括协商与调节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看,进入法律职业的人员也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的职业技能:沟通、协商的能力;谈判、妥协的能力;辩论的技巧和方法;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获取、掌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制定规则的能力;起草合同的技能;审核、鉴别和有效运用证据的能力;等等。

法律职业阶层作为社会的中间层,是介于政府和大众之间的第三种力量,在社会结构力学的意义上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一个真正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社会,往往也是司法专业化和法律职业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因此,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往往都把法律职业和法律从业人员看得比一般的职业和一般的从业人员更为重要、更为崇高,在职业准入和职业要求上更加严格(这方面的要求,在西方是与牧师、医师的职业要求相提并论的)。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他们为社会提供的不是一般的服务,而是维护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的运行,是将法治所包含的公平和正义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中。因此,他们不能仅仅是具有法律知识的人,也不能仅仅是熟悉掌握职业技能的人,他们必须具备法律信仰和良好的职业

法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伦理,真正成为能够理解公平正义的完整的人。其次,法律事务涉及人的各种基本权利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律人应该像医师那样,具有比从事其他职业者更为丰富的学识与阅历。再次,在国家的管理结构中,他们都是直接运用国家权力的人员,并因其专业特点而居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位置。比其他一般职业和大众更接近权力,更容易影响和运用权力。〔6〕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维护社会公正、社会正义和防止腐败而言,法律是最后的屏障和保障,其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是一支优秀的高度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高素质的法律家队伍。社会对法律职业提出的这些基本要求,在实质上决定了法律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个以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为主构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知识的共同体,而且还必须是法律精神的共同体,司法理念的共同体,法律思维的共同体、法律语言的共同体、法律解释的共同体、司法伦理的共同体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共同体,换言之,就是要实现法律职业素养的统一性,并使其具备最基本的法律职业资质。

三、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的构成

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与一个国家的法治进程和法律人才、成熟程度相关联。法律职业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规定在内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的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等等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与这种基于职业的特定内涵和特定要求相适应的是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即一整套与法律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相适应的由不同阶段的教育、考试和培训制度相互衔接的一体化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法律学科教育。其主要任务是系统传授法学知识体系。中国高等法律院校的本科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教育,是一种法律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即一种通识教育。它是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职业形成的重要基础。

第二,法律职业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育养成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美国大学法学院是一种典型的法律职业教育,其内容主要是法律专业知识传授和法律职业素养培育的统一。

第三,一元化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它是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中的关键环节,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任务是统一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和基本标准,其目的是为了建设和保障一支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第四,法律职业培训(司法研修)。其主要任务是对通过司法考试准备进入法律职业的

〔6〕黄建武:“中国法学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载《21世纪亚洲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准法律人”开展上岗前的实务训练,实现“同考同训”的要求,使他们初步掌握从事法律职业

“律师教的基本技能。这类培训一般是由法律职业部门承担的,在这个阶段,“法官教法官”、

律师”和“检察官教检察官”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第五,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更新、补充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一般由法律职业部门和普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在知识社会里,终身学习不仅将伴随法律人的职业生涯,而且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与学习型机构、学习型团队的交替作用下,终身教育将成为法律职业者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法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是上述五个阶段的教育培训和考试制度的相互衔接、贯通和统一,应当是法律职业制度与教育培训制度的统一,同时也如部分学者呼吁的那样: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下的素质教育,是法律思维和法律精神相结合的法律职业教育,是法律品格和公正道义等崇高精神的培养。

由于法律渊源、教育体制和教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法律人才宏观培养体制的内部结构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及特点。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大学法学教育主要是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即通识教育,主要教授法学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接触法学教育时,往往是将法律当作科学知识来学习,就如同学习历史、哲学和文学一样,强调的是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为弥补法学教育脱离司法实践的缺陷和知识能力结构的不足,大陆法系国家往往把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放到司法考试之后,由另一个独立的司法机关负责统一组织开展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律实务训练。普通法系国家则强调人文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分开,在大学法学院就开展法律专业知识学习、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律实务的训练。同时,鉴于法律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往往采用“判例教学法”以代替传统的演绎法。如美国,由于实行法律职业一元化,大学法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律师的职业教育。尽管如此,美国并不是不要求学生具备人文素质,而是规定在申请进入法学院之前必须拥有一个学士学位,具备必要的人文素质。但是,如果从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的整体来看,现代法治国家对法律职业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要求是共通的,主要都包括人文教育和法学教育背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律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两大法系国家法律人才培养体制都具有相同的二元结构,即都是由大学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两大部分组成,而连接着这两大部分的就是司法考试制度。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只是由于各国司法制度尤其是司法考试制度和司法官遴选任用制度的不同,二者有的分开,有的合一,有的则既分开又相互衔接,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模式和特点。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广泛影响,法律执业的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法律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各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和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已成为当今各国法学教育的共同选择和努力方向。

在建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之前,我国的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并非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更非唯一途径,其结果导致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缺乏制度联系,长期以来存

法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在一条鸿沟。这一状况,又必然造成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长期分离和办学上的混乱,使中国的法学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法学教育自身的完善,过于强调对基本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解释和分类。美国法学家庞德在本世纪初曾写道:“法学教育不是教授法学知识,而是涵养法律思维。无论教授了多少实定法的知识,也无法追赶上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除的速度。”法学教育必须着眼于法律思维方法的训练和运用。当然,现代法学教育还必须是法学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还必须吸取法学以外各个学科的成果以丰富和培养法律思维,即不仅要从传统的规则角度学习法律,而且要从社会其他制度的角度来学习法律;法学教育不但要将法律当作规范体系进行传授,更要研究法律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并通过这种学习来完善法律的职能,实现社会正义。

四、司法考试制度的创立与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的重构

长期以来,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缺乏,不仅造成了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脱节,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分离,而且直接妨碍了法律职业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其突出表现为法律职业的泛政治化、行政化、大众化和地方化。〔7〕司法考试制度的创立,为改革完善法律职业体系,重新建构中国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内在的动力。

(一)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将对法律职业结构的改革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法律职业结构、法律职业分工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例如,最高法院已经提出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法官管理制度,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理顺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工作关系,建立书记员单独序列,明确法官员额比例,并配备法官助理;严格按照法官法的规定选任法官;试行法官逐级选任制度;建立法官管理新体制,逐步实现法官队伍的职业化、精英化。〔8〕其次,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还将进一步推动和引发法律职业制度方面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如法律职业交换制度、司法人员的职业化和精英化、司法人员身份保障制度、司法官的遴选制度、司法官的统一任用制度、司法官的考核制度、司法官的惩诫制度和法律职业管理制度;等等。

(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高等法学教育制度的重构。不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都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长期将二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过多强调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制度内外都缺乏必要的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律实务训练(几个月的专业实习,并不能替代系统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得接受过大学法学本科教育的学生不会起草合同,不会办案。当然,也有少数法律院系把岗位培训阶段的任务挤进本科教育阶段,但这种错位同样影响法学

有关分析可参见霍宪丹、刘亚:“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中国律师》2000年12期,2001年第1、3期。

〔7〕

〔8〕参见《法制日报》2001年12月22日第2版。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本科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律职业所必需的法律学科知识体系,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面对这样的状况,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我们有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实现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统一。从制度设计看,有两个主要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将法律本科教育调整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现有法学本科专业,属学科教育或通识教育,4年学制,授法学学士学位;另一种为法律本科专业,属专业学位教育(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办的司法考试实验班),5年学制,授法律专业学士学位(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相对应)。法律专业学位本科教育,实行“4+1模式”,即4年本科加1年的法律职业教育,或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揉成一体,相互融通(或为“3+2”模式)。这种设计可以与司法考试的要求和时间平稳衔接。第二种模式是J M(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9〕

(三)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法律职业培训制度和法律继续教育制度的重构。司法考试与法律学科教育、法律职业培训和法律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都是为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法律家队伍,而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在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因此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完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对法律学科教育将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如建立沟通交流的制度和渠道)、导向作用(引导高等法学教育走上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轨道,并与法律职业形成良性互动)、规范作用(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和规格的确立,将积极促进法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法学教育的混乱状况,统一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标准,提高培养质量)、检验作用(由用人部门最终鉴别和评估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提出有效的反馈意见,不仅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正常的竞争秩序,而且也有利于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走上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轨道)和选择作用(面对不同的司法考试的通过率,考生会作出合理的选择,最后形成市场的选择和“马太效应”),另一方面,它将有力地推动法律部门(最好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三家联合行文,或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尽快按照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同考同训”的原则,建立与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相适应、相配套和相衔接的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制度,开展法律实务训练,提高职业能力。法律职业培训制度应明确规定,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必须都在法官培训机构、检察官培训机构和律师培训机构内先后接受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合格后方能进入法官职业、检察官职业和律师职业,即把法律职业培训制度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二次准入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及时建立与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相适应、相衔接和相配套的法律职业培训制度,那么,国家建立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初衷和预期将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另外,对于非法律本科毕业的人员,如在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前缺乏法律本科主干课系统学习的人员,还应按其职业走向,分别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培训机构

〔9〕具体可参见霍宪丹:“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 M)教育的探索与改革”,《中国律师》2002年第7期。

法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在进行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前,首先完成法律本科主干课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法律专业证书。具体说,应由全国人大法工委对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中关于“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中的“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作出法定解释,只有在经过授权的高等法律院校中接受过法学专业本科10门以上主干课培训的,才能被视为“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才能被授予相应的专业证书。

与此相配套,法律职业部门要尽快建立起法律从业人员终身化的继续教育制度,依托社会资源,通过制度规范学习形式,保证学习时间,定期开展继续教育,以制度来保障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目标的实现。

(四)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法律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和法律职业教育共同体的重构。首先,在建立、完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统一法律职业教育制度、统一法律职业培训制度和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制度之后,当务之急就是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布局结构调整,在现有体制下,整合目前分散在不同部门内的法学教育培训资源,进而形成由普通高等法律院校与法律部门的培训机构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法律职业教育培训的共同体。高等院校难以独担开展法律职业教育的任务,它必须与法律职业部门建立共同体,统一开展法律职业教育。如,在中央一级建立由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司法部律师学院(或司法行政学院)共同构建的法律职业教育培训共同体,并由此组建国家司法学院,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共同构成中央一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法律职业教育,共同组织法律职业培训。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央和省(区、市)两级教育培训基地网络,最终实现法律职业共同体与法律人才培训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与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证书结构,即形成统一的由法律学科教育学历文凭、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和法律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法律继续教育注册证书所构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证书制度。

(五)法学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重构。法律职业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法学教育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法律属性,法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法工作。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在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人才和提供各种法学教育培训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其本身已成为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培养、遴选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人才的培养工作不仅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而且还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关于民主法治建设以及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主动适应法律职业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等法律规定的合格的法律人才。

与法学教育的双重属性相适应,法学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法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即普通高等院校中法律学科教育)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的综合管理,对高等教育的共性部分提出普遍适用的规范要求(今后学校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应该按高教法的规定,自主办学),另一方面,法律人才培养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律职业部门有责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同时,法律职业部门还负有管理指导、组织协调和统一开展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的职责。这种行业指导是一种典型的司法行政工作。根据我国宪法第89条和第107条的规定精神和国务院“三定方案”,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司法审判和检察与司法行政事务分离的改革要求,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国务院的司法行政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司法考试的重要职能。这样,在由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与司法行政部门的行业指导构成我国法学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体制的基础上,加上法学院自身成立的行业协会即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的自律性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其中任何一方的缺位、错位和越位,都将影响法学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随着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和法学教育国际化办学进程,尤其是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法律职业部门在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将更加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在世界法治发达国家中均是如此。

Abstract:The lack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link between the legal profession and the legal educa2 tion,for one thing,causes the leg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limited in the universities;and for the other side,limits the legal profession to develop professionally,tending to become pan2poli2 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n a popular style.Those who engaged in the law should master the ba2 sic knowledge of legal science system,occupy the elementary qualities of legal profession,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attainments of the profession.In order to make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per2 sons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legal profession,it is necessary to,started from the macro2view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and the legal education,re2establish the model of legal per2 sons cultivation,together with uniform judicature examination.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报考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以后只有(1)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2)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3)或获得其他相应学位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这三种人可以考试。 建议通过自考获得学位的学生去提意见。这是对自考的歧视。既然国家允许自考,并且发本科文凭有学位,就不应该这样歧视。 二、什么人要考试? 不仅是检察官、法官、律师、公证员要考试,而且以后再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岗位的人也要考试。公安人员以后还是考一个为妙。不然就会越来越落伍了。 三、考试内容 估计要加大案例分析题了。现在的题目也是以案例题为主的,只不过是用的选择题的方式。以后恐怕要以卷四为主了。 四、多久改变? 意见最后一句说:本意见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应予2017年年底前全部落实到位。所以,2016、2017应该还可以苟延残喘两年。2016应该是不变。2017也许考试风格就会变,但可能暂时不要求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司法考试。 另外,如果严格按照意见办,大三的学生是不能考试的。但也许还跟现在一样,大三考试,拿到毕业证后再去领证。因为这个牵涉到大三学生的就业,所以建议大三学生都去提提意见。现在这样先考到资格,然后再去换证对就业是相当好的。如果改过来,法学学生、硕士生都得晚一年就业。这个物质损失、精神损害都是相当大的。

所以,党中央现在只是出台了意见,尚无具体细则。各种可能被涉及到的人都要抓紧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以后在出台细则时,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附: 《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 一、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选拔培养社会 主义法律职业人才。 坚持整体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确保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坚持遵循规律。 遵循法治工作队伍形成规律,遵循法律职业人才特殊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要求,按照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科学设计和实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法 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坚持积极稳妥。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 二、法律职业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 (三)明确法律职业人员范围: 法律职业人员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伦理和从业资格要求,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教育 研究等工作的职业群体。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

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解读

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更好地落实大唐山东烟台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 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 提升烟台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烟台公司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1.1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 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 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烟台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 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1.2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科技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培养, 只有扎扎实实抓培养, 才能拥有和掌握一批各专业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 使我们的科技人才队伍能够面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是加强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每年可有计划地选拔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举办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学习班, 可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合作, 举办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各类继续教育。 二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专家、总工帮教指导制度,可采取“导师带教制,专家促培养”等措施,重

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实施办法》 相关问题 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相关问题近日,司法部发布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实施办法》是我国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第一部规章,对于规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问:发布《实施办法》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2.问:《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实施办法》共7xx28条,具体为: 第一章总则,共5条。 3.问:《实施办法》有哪些新规定? 答: 《实施办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新规定: 4.问: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今年还有放宽条件政策吗?201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还能不能报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答: 为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行放宽条件政策,以解决好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法律职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我们将依据有关政策,对放宽条件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精准扶持、靶向施策,具体规定拟在年度考试公告中发布。关于

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问题,经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委员会(职前培训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确定继续实施这一政策,根据《实施办法》第26条规定,在年度考试公告中明确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的问题。 5.问:考生如何备考今年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如何适应计算机化考试的新变化? 答: 《实施办法》规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命题范围以司法部当年公布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准。也就是说,考试大纲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和备考的依据。目前,司法部正制定今年的考试大纲,拟近期出版发行。今年的客观题考试将在全国各考区全面推行计算机化考试,为方便广大考生提前适应计算机化考试方式与环境,考试公告发布后,司法部网站等平台将发布计算机化考试答题演示、操作指南、模拟答题操作练习系统视频资料等材料,广大考生到时可以登录司法部网站来熟悉、了解和模拟练习计算机化考试答题系统。 6.问:今年的考试报名时间、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考试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答: 《实施办法》规定,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具体考试时间和相关安排在举行考试三个月前向社会公布。根据相关工作部署,今年考试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将在年度考试公告中明确。 相关阅读:

新形势下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索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当前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法学专业人才就业情况等成为了很多高校关注的共同话题,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法律人才既能有效解决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法律人才。 1、目前景德镇法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景德镇开设有法学专业的地方各高校有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从两所法学专业的教学现状看.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上存在有脱离地方社会现实与地方经济现实的现象盲目模仿重点大学把教学重点放在追求升本考研升学率和为公、检、法律师输送人才等方面.忽略了教育要服务于地方建设和为基层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导向。其结果导致了不伦不类的课程安排既没有形成重点大学的办学实力又丧失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2、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有效途径分析 景德镇以陶瓷享誉世界,有“瓷都”之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千年窑火不断”的说法。“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汉唐以来,景德镇就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宋时已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瓷都。因此景德镇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景德镇而言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景德镇各个高校应该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从而根据定位参照国家标准和重点大学的开课模式来确定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 2.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目前.法学院系的课程设置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的课程开设较少。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我们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从综合到专门、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序设置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科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为此.除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14门核心课: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商法学、知识产权法作为主干课外应增开符合景德镇低于特色方面的知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有什么建议

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有什么建议? 对于卓越法律人才,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把他归类为两种,第一类是学术型人才,法学教育的深入需要理论性人才和新理念的支撑,所以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可少。我觉得现在中国培养模式来说,是走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大学法律本科生的课程重点是讲解法律理论,倾向于应然法和实然法的对比,对现有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的批判,培养法律本科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以及对日常法律现象的反思与质疑。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的系统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法学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要领和原理的教导。法学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法学院不是职业训练学校而是将法学当作一门科学来教导的文化机构。法学教学的方法反映了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和法学家立法、释法的传统决定了法学教学方法的理性化和正规性。法律注释主义成为法律教学的主要特色。第二种,是实践性人才,类似于美国的JD培养模式,大学法学院主要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了解与熟悉法律案例,通过掌握必要的法律程序上的技能来培训其解决法律实务的能力。很遗憾,我们中国的教育很少涉及到这方面,当然这和我们是大陆法系的国家有关的。 所以我认为,大学法学教育应该分为两类,培养两种人才。当然这两类学生的分类,需要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我认为我们中国做的还是很好的,我们也是一直是这样做的。首先,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来说非常重要,其实需要有着不同学术观点的老师。法学是个开放性学科,我们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观点,不同观点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辨识能力的考验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多开些讨论课。在讨论学课中,由教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到讨论学课上报告。同班的同学根据他的报告,各自发挥自己的意见,详细讨论,再由教授加以评点。所有讨论的问题,大都是社会上重要的事件。这种讨论课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最后,加强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请老师来开课或来做讲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必要的,高校之间应该多做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实践性人才,我觉得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JD教育,作为普通法系国家,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属于普通法系国家有关。由于受美国的普通法传统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大部分法学学者们认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非逻辑,因此对案例相当重视。学生从业需要“律师式”思维,判例教学法比较适用该种思维的训练。在上课之前老师通常会将选集的许多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预先熟悉案例,然后在正式上课时老师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提问,设定许多不同于原案例的许多假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进行回答。然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破绽并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从论辩中寻找解决案例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法学教育还有一大鲜明的特色,就是由美国律师公会和美国法学院协会两个行业机构控制着法律职业的道德和专业训练的最低标准,对美国法学院进行统一的行业化管理,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行业规章,并为有效地组织、协调和促进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美国的JD教育对于我们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可能不能不能迅速的改革,但是注重实践首先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首先可以建立“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支持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研究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研究 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正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绩效期望值过高,激励方式不当,影响了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科研创新效率。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形成一种具有针对性的相对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签:技术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 0 引言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自主创新成为我国企业的战略立足点与发展导向。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企业要创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的能动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有效的激励,使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提升。因此,在我国大力培养技术创新性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当代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 技术创新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本之一,技术创新人才的管理与激励不能使用与企业中其他员工同样方法。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参与,包括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和具有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管理才能的管理者。他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自身价值在组织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们都应该被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所以,技术创新人才是指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能以其创新性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一个企业若能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活跃的姿态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他们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创新意识强技术创新型人才大都经历长期、大量的知识学习与积累,从事专用性程度高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这个媒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为企业获得一定时期内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刺激,加上技术创新型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创新释放能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1.2 自主性较强技术创新型人才由于其工作特点和所受教育等的影响,具有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法 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 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 构的方式。关于现行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 目前国内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问 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 素质滑坡, 知识结构不合理。有调查显示, 近几年法 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出整体性滑坡。在理 论学习层面表现为,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面过于窄化, 缺乏个性的问题; 在实践层面, 突出地表现为大 学生基本素质缺失, 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薄弱, 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情况。第二, 法学教师忙于 教人 , 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不少法学教师都 以 传道、授业、解惑 为己任, 通过研读教材及各类经典论著、前沿学术成果, 来提升课堂教学的 知识 量 , 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但来自于另一教学主体 学生的冷漠反应, 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热情, 对 课程考分的态度淡化, 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让辛勤的

园丁感到无所适从, 法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长期得 不到满足。第三, 学校管理错位, 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仍被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教育 行政部门的干涉, 制约了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开 展。同时, 在争夺 综合性、研究性 大学的美名过 程, 许多高校都增设了法学,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高校 的法学专业设置趋同, 千校一面情况。第四, 法学专 业的学生就业难, 企事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近 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文科专业乃至法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这里既有社会 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 也有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本身 的特点、有关行业及部门在招聘过程中的制度性障 碍, 以及毕业生自身就业意识不强、准备不足等因素 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目前已经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 就业的增长点, 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但是法学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就业也存在一定的 瓶 颈 现象。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 说, 使用专门的法律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 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 他们需要的是更 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 因此初出茅庐的应届生 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应届法学毕业生在这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我所人才发展的几点体会 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处处长、党支部书记周更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的根本保证,是应对新科技挑战的客观需要,是知识经济的必然抉择,是留住人才的根本措施。 一、探索人才激励的有效形式 采取一定的激励方式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根据我所多年的实践,人才激励方式主要应有以下几种: 一是政策激励。党的正确政策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所以得民心、顺民意。在人才开发中要学会运用政策去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在制定有关规定时,要注意同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相符合,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是目标激励。一个振奋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进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组织生机勃勃,人才忘我工作。但是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太高,叫人们望而不可及,起不到激励作用。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才具有激励作用。所以我们在设置目标时,要注意这些问题。同时要注意把组织的目标分解成每个人的目标,把个人的切身利益同组织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三是感情激励。人的任何认识和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焕发惊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消极的情感则会大大妨碍工作的进行。所以我们在实施人才激励时,必须善于打动人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赖。

四是信任激励。人才在得到信任和关怀后,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心理气氛,就能产生荣誉感,激励责任感,增强事业心。所以对同我们共事的同志,要尊重他、信任他,委以重任,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五是成就激励。满足人才的成就欲望,使他们在事业上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就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一分为二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注意肯定他人的成绩,要注意他人职级待遇的合理晋升,要注意赋予他们适当的权力。 六是竞争激励。利用人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组织竞争激励,可以产生良好的结果,如组织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活动,树立典型,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和成果汇报会,做好对外宣传,搞好竞聘上岗等,在竞争激励中,要注意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七是兴趣激励。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人才体会到工作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后,就会真正为自己从事的工作积极努力,发挥自己最大力量。因此我们在组织工作时,就要深入搞好动员,讲清工作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根据人才的兴趣爱好加强人才培养,让人才自由全面地发展。 八是关怀激励。要真正获得人才的心,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内心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关怀,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九是支持激励。人才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支持,他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加倍努力工作。因此,要尊重人才的首创精神,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给予积极支持,并创造必要条件,尽量使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 十是民主激励。如果一个单位能够充分发扬民主,给予人才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那么这个单位人才情绪和内部氛围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就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各级领导必须学会发扬民主,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司法考试(四)及答案611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司法考试(四)及答案611 简析题 甲为搞运输,决定购买一辆汽车,但需资金10万元。甲向乙借款5万元,并以自己所有的一幅价值5万元的古代名画抵押,双方签订了抵押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物登记。乙仍担心甲不能近期还款,于是甲父又以其所在的中学校舍为其设定抵押,并办理了抵押登记。甲又向丙借款5万元,并以该套古代名画质押,双方签订质押合同后,甲即将古代名画交付丙。甲得款后购买了汽车。汽车在运输过程中肇事,致使甲无力偿还借款,产生纠纷。诉讼到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丙在保管过程中,不慎将名画损坏,送到丁处修理修复,因无力支付修复费5000元,该名画被丁留置,丁有一次拿出该画让朋友戊欣赏,被戊看中,遂出价40000元买下了该画。 [问题] 第1题: 甲、乙之间的抵押是否有效? 参考答案: 甲乙之间的抵押关系有效。 详细解答: 《担保法》第33条规定,本法所称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本法第34条所列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财产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本案中,甲乙之间订有抵押合同,且抵押物不是《担保法》第42条规定的必须登记的财产。《担保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以其他财产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的,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故甲乙之间的抵押合同合法有效。 第2题: 甲父与乙之间的抵押是否有效? 参考答案: 甲父与乙之间的抵押关系无效。 详细解答: 《担保法》第37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1)土地所有权;(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本法第34条第5项、第36条第3款规定的除外;(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6)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中学校舍是教育设施,依法不得抵押,所以甲父与乙之间的抵押关系无效。 第3题: 甲、丙之间是什么法律关系?是否有效? 参考答案: 甲丙之间是质押法律关系。有效。

关于企业引进人才和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于集团公司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集团公司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型员工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摆在集团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谨提出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对人才引进的思考 (一)制定与集团公司规划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集团公司要先应有一个明确的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然后再以此分析这种发展规划需要什么样的职能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财务规划等)来匹配或支撑,也就是说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规划决定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明晰的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也是无从谈起。所以,集团公司要对未来的经营和发展方向有着明晰清楚的预期,再制定清晰、完整的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考虑到集团公司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发展规划导向;而在制定集团公司规划时,也同样要考虑到集团公司现有的以及可能达到的人力资源状况。 (二)制定明确的选聘标准来引导整个人才引进工作。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好人才岗位适应性、人才流失可能性、人才业绩表现、人才对团队影响程度、人才团队磨合速度等各方面的评估分析,不能只看到短期效益,更要注重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但是在人才选聘时,人才还没有被配置到拟

任职的岗位上,当然无法检验其业绩表现。通常做法是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如面试、心理素质测评、知识考试等,来评价候选人才的素质,是否与拟任职岗位的素质要求相匹配。关注人才对集团公司文化、价值追求的认同程度。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人才拟任职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等。强调人才与其拟任职团队的兼容性,应该减少因拟聘人才的个人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突出”,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孤独感”,否则会影响人才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迫使人才流失。 (三)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丰富人才引进的途径。首先集团公司在引进人才时,应不断拓宽渠道,利用媒体、网络、人才交流中心以及猎头公司等多种渠道进行招聘,也可定点与高校的就业中心联系,采取推荐或委托培养等方式,广纳贤才。其次就是在集团公司内部,对优秀的员工进行岗位调整,在内部形成推荐、竞聘的方式,使内部优秀员工得到晋升。再次,还可以采用内部员工引荐的方式。因为集团公司员工对集团公司和被引荐人都非常了解,所以,内部员工更能为集团公司引荐合适的人才,但既要保证“举贤不避亲”,又要避免“沾亲带故”,严格把握好引进关。 二、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竞聘等方式,引入科学的定性定量的人才测评手段,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司法考试(一)及答案225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司法考试(一)及答案225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A.受教育权 B.游行自由 C.出版自由 D.环境权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本题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可见,BC选项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A选项也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正确选项应为D。 第2题: 依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下列选项中哪个是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 A.在澳门连续居住满15年 B.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 C.中国公民 D.在外国无居留权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参见《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68条。 第3题: 法律职业道德客观上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行:为产生规范和约束,对于将公正的法律条文变成公正的实际的法律,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是指: A.规范作用 B.示范作用 C.提升作用 D.辐射作用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法律职业道德建设的作用有:示范作用、规范作用、提升作用和辐射作用,其中规范作用是指:法律职业道德规范本身就在于规范法律职业人员的行为,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法律职业人员履行职务过程中,还体现在法律职业人员的日常活动中。所以A是正确答案。 第4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重要的日常工作,由以下哪一机关处理? A.安员长 B.秘书长 C.专门委员会 D.委员长会议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的职权。《宪法》第68条第2款规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 第5题: 中国某公司以CIF价向瑞典某公司出口一批农副产品,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了一切险,并规定以信用证方式支付。中国公司在装船并取得提单后,办理了议付。第二天,中国公司接到瑞典公司来电,称装货的海轮在海上失火,该批农副产品全部烧毁,要求中国公司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否则要求中国公司退还全部货款。下列选项哪项是正确的( )。 A.中国公司应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 B.瑞典公司应向中国公司提出索赔 C.瑞典公司应向承运人提出索赔 D.瑞典公司应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在CIF价格条件下,货物在越过船舷的时候风险由卖方转移到买方,所以宜该是由买方提起索赔的要求。依此,D项是正确的答案。 第6题: 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在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那些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是检察官职业道德活动的最高价值准则。下列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忠实于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忠实于宪法和法律 C.忠实于客观事实 D.爱检敬业,恪尽职守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A、B、C是基本准则,而D项属于主要规范。 第7题: 下列关于宪法结构的提法哪一种正确( )。 A.各国的宪法典在总体结构上一般包括序言、正文和附则三部分 B.我国1982年宪法把国旗、国徽和首都规定在附则当中 C.附则是宪法的特别规定,其效力比一般条文高 D.我国1982年宪法把国歌规定在正文当中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宪法结构的理解。附则则是宪法的组成部分,其效力与一般条文相同,我国 1982年宪法没有附则,另外我国1982年宪法没有规定国歌。 第8题: 目前,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是由“南极条约体系”确定的。根据南极条约体系,以下哪项不属于南极法律制度的内容? A.缔约方放弃原来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 B.南极专用于和平目的 C.对南极的领土主权不得提出新的要求或扩大现有要求

关于人才培养和激励的建议

关于人才培养和激励的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人才培养和激励这个话题。个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新型培养机制。 培训是永不折旧的投资,培训是企业给职工最大的福利。这两句话,我们经常会听到。 我们基层各单位经过不断摸索,也形成了一套适合企业实际、容可操作性、知识技能性于一体的人才培训体系。 同时也要看到,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培训形式缺乏创新,一味的采取“上面讲,下面听”的形式,呆板而枯燥;培训过于形式化,针对性不强;讲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 建议应围绕提高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切实加大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促进各类人才不断增强素质、提升能力。 一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方式。 现在的职工培训主要以内部培训为主,基本没有外部培训。 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和订单式培养新机制,精选部分有潜力的技能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赴职业院校和高校脱产“回炉”深造。 或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来讲课交流,让广大职工不断接受新理念、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素质,形成效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意识。 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量化人才标准,为青年人才发展做好参谋。 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团委等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青年职业生涯领导小组,根据本单位的青年需求和成才愿望,有重点、分层次地为他们提供锻炼、提高、展示自我的环境和舞台,做到上下联动。 借鉴国际上的通用标准与手段,参考知名人力资源评估机构的做法,针对企业实际,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团委等牵头成立青年人才评估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年人才相关指标体系,规范评估程序。 各单位根据行业专项青年人才指标逐步细化本单位对青年人才的评估标准,逐步推行青年人才评估制度,通过评估合理界定人才,挖掘青年员工潜力,帮助其建立职业规划。 青年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突出改善知识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分布结构等,要结合不同性质单位的实际,重点加强对具有本单位主体专业工作经历和背景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对于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也要适当地加以培养和锻炼,建立后备青年人才信息库,不断完善后备青年人才的管理办法,保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青年人才队伍。 三是建立技术交流的平台。 利用煤化公司内网建立煤化工技术交流网络平台,交流工作成果和生产经营经验。

2020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名

2020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名 条件 一、参考人员有什么条件? 以后只有(1)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2)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3)或获得其他相应学位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这三种人可以考试。 建议通过自考获得学位的学生去提意见。这是对自考的歧视。既然国家允许自考,并且发本科文凭有学位,就不应该这样歧视。 不仅是检察官、法官、律师、公证员要考试,而且以后再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岗位的人也要考试。公安人员以后还是考一个为妙。 不然就会越来越落伍了。 三、考试内容 估计要加大案例分析题了。现在的题目也是以案例题为主的,只不过是用的选择题的方式。以后恐怕要以卷四为主了。 四、多久改变? 意见最后一句说:本意见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应予2017年年底前全部落实到位。所以,2016、2017应该还可以苟延残喘两年。 2016应该是不变。2017也许考试风格就会变,但可能暂时不要求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司法考试。 另外,如果严格按照意见办,大三的学生是不能考试的。但也许还跟现在一样,大三考试,拿到毕业证后再去领证。因为这个牵涉到大三学生的就业,所以建议大三学生都去提提意见。现在这样先考到资格,然后再去换证对就业是相当好的。如果改过来,法学学生、硕士生都得晚一年就业。这个物质损失、精神损害都是相当大的。所以,党中央现在只是出台了意见,尚无具体细

则。各种可能被涉及到的人都要抓紧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以后在出台细则时,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附: 《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 一、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选拔培养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才。 坚持整体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确保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坚持遵循规律。 遵循法治工作队伍形成规律,遵循法律职业人才特殊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要求,按照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科学设计和实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坚持积极稳妥。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 二、法律职业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 (三)明确法律职业人员范围: 法律职业人员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伦理和从业资格要求,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教育研究等工作的职业群体。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及政府部门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政法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政法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决定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主动适应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的需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二、主要任务 (一)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人才培养输出奖励办法

人才培养输出奖励办法 为形成公司人才培养氛围,提升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的人才培养意识及主动性,增加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的人力成本意识及拓展职员的发展空间,结合公司现行人才培养及调动管理办法,制定人才培养输出奖励办法,具体如下: 一、奖励办法 1、培养 职能岗位及其他二线职员晋级不计入奖励办法。 1.1晋升 1.1.1技术类岗位 各板块制定了明确的岗位等级考核体系,并据实实施,根据考核结果晋级的职员的培养人可享受奖励; 奖励标准为晋级职员晋级后当月基本工资的20%(各板块可自行确定,但不超过此上限); 奖金由晋升职员支付,从工资中扣除; 涉及多人培养的则由板块自行决定分配方案; 无明确培养关系则不予奖励。 1.1.2销售类岗位 各板块制定了明确的岗位等级考核体系,并据实实施,根据考核结果晋级的职员的培养人可享受奖励; 奖励标准为晋级职员晋级后当月基本工资的20%(各板块可自行确定,但不超过此上限); 奖金由晋升职员支付,从工资中扣除; 涉及多人培养的则由板块自行决定分配方案; 无明确培养关系则不予奖励。 1.1.3管理类岗位 1.1.3.1基层管理岗位(副主管以下涉及管理的岗位) 各板块制定了明确的升降级考核管理办法,并据实实施,根据考核结果晋升为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人可享受奖励; 奖励标准为晋级职员晋级后当月基本工资的20%(各板块可自行确定,但不超过此上限); 奖金由晋升职员支付,从工资中扣除; 涉及多人培养的则由板块自行决定分配方案; 无明确培养关系则不予奖励。

1.1.3.2中层管理岗位 将梯队培养合格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的培养人及将一般职员培养合格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的培养人均可享受奖励; 奖励标准为将梯队培养合格的奖励培养人当月工资的100%;将一般职员培养合格的奖励培养人当月工资的50%; 奖金由用人板块支付; 涉及多人培养或晋升延期的情况由各板块自行决定分配方案; 无明确培养关系的则不予奖励; 相关管理办法参照公司梯队管理办法执行。 1.2师徒制 按各板块师徒制管理办法执行,对培养合格学徒的师傅进行奖励或收入调配; 2、输出 2.1一般职员跨板块平调或换岗(非中层管理岗位),调入板块按该职员调动后基本工资50%的标 准划拔给调出板块培养费,由调出板块支付培养人奖励金额,建议不低于25%,其他计入调出板块利润。 该费用由调入板块支出; 无明确培养人的完全计入板块利润; 2.2梯队人员调动或调动后担任中层管理人员的,调入板块按该职员调动后实际工资150%的标准 划拔给调出板块培养费用,其中实际工资的100%作为奖励金额由调出板块奖励给培养人,余下的50%计入调出板块利润; 该费用由调入板块支出; 涉及多人培养由板块决定自行分配; 无明确培养人的完全计入板块利润。 2.3输出奖励条件 2.3.1仅限用人板块提出需求,人力资源部选调推荐合格人员的情况方适用本奖励办法。 2.3.2板块间自行商调的人员不计入奖励办法。 2.3.3职员本人申请,人力资源部考核合格调动的人员不计入奖励办法。 二、实施流程 1、各板块人力专员及人力资源部统计每月各板块所有晋级及输出人员情况; 2、每月2日各板块提交《本月人才培养输出奖励统计表》(见附件) 3、人力资源部汇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