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

作者:李彩红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摆在教学的第一位。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用创造的眼光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思维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实践:

一、课堂环境要开放

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就是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与创新。“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因此,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关注在生长、成长的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要多安排学生学习交流,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边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从学习的伙伴、教师及课文文本等对话中,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在对话中,学生也会有新的发现。多为学生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二、兴趣激发要持久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我们要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挥创造性。只要教师能因文制宜,采用有特色的教法,传达其引人入胜之处,就能使每一堂课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器官呈闭滞状态,还有何创新可谈?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开启创新之门。

三、教学作风要转变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向交流过程。一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地想学。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变学生死记硬背为大胆质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二是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多让学生实践,容易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三是变“任务学习”为“发展学习”。许多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不愿更深地探索未知领域,因而学生的潜能被埋没了,结果

培养出了许多知识程度相当、各门功课水平类似的学生。他们由于缺乏独有的兴趣和特长,将来极少能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小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四、质疑善问要鼓励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设疑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设计得科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其三,提问题还要有适当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只有适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辨。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总而言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

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 厦门市集美区坑内小学陈伟东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拜托技术落后的局面。”在当今中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导向,已成为教育内外人士的共识;作为一种观念,需要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当前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努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 一、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对象,进行多方向思索,全方位扫描,力争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学生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后,很容易理解:“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是以为“我”不忍看着战友活活地烧死,忍不住不看是因为有奇迹出现。但是我认为,学生不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于是,我友问他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如:1、这些内容,体现了“我”怎样的矛盾心情?2、这些内容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根据我的提示,学生马上进行小组谈论、交流,有的认为:那些内容正是体现了“我”内心的矛盾,体现了“我”痛苦、不安、焦急的心情,表现了“我”对战友邱少云的关心。有的认为:课文那样写,正是为了从人物的外表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分析问题,就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了解课文当中的一些写法。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经常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才能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辩论问题。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容易引起一件分歧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让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辩论,解疑析难,从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有的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质疑:题目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不是矛盾吗?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并没有矛盾。其实,正是这个“矛盾”体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于是,我把抓住矛盾,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辩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把自己分为“矛盾和”“不矛盾”两组进行辩论,整个课堂也因此活跃起来。矛盾派认为,对于“我”写的那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又能说“糟糕透了”,这是矛盾的。不矛盾派认为,母亲看到七、八岁的“我”能写诗,就赞赏“我”写诗的行为,并不想诗本身的质量如何,所以她说“精彩极了”。这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而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是诗本身的质量。父亲说的“糟糕透了”,给了“我”一些警告,更有助于“我”健康成长。这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痛过这样的辩论,矛盾派的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并没有矛盾。 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容易生产分歧的地方,让学生主动出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广泛地交流信息,最后获得正确的信息。由此,学生就能慢慢地学会创造性学习。 三、让学生学会它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敢问、会问,他们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

巧妙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巧妙引导,让孩子学会学习》 一、导语 很多家长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但越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却似乎求以及越来越不理想,家长们都很焦急,采取了不少办法,有加码布置练习题的,有教学目标花钱请家教的,有无可奈何的,更多的是天天督促孩子做作业,不停口地叮嘱孩子上课要专心听课,但效果并不好。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习好,父母又可以少操心呢?本节共同探讨如何引导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问题。 二、授课目的 1、让家长知道要使孩子学习好,关键是要让孩子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帮助家长掌握防止孩子厌学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及方法。 (一)孩子学得好的关键是爱学习和会学习(二)帮助孩子消解厌学情绪(三)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员分析家长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实际上方法不太妥,对孩子出现的情况,不知怎样处理,感到烦恼。所以,本次的授课,是针对这种情况,共同探讨,采取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孩子学得好的关键是爱学习和会学习 在一座小楼里,住着相处很好的刘姓和王姓两户人家,两家都有一个儿子,同在一所小学上学。可是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差距。小刘总是学得很轻松且成绩名列班级的前矛,而小王却学得很辛苦而成绩考不上去。其实,小王家里的经济条件比小刘家好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小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学习就很有兴趣,而且有较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复习、作业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很重视“改错题”而小王的学习没有一点计划,总是匆匆忙忙做完作业了事,成绩经常是倒数前几名。为此,没少受老师批评,同学也瞧不起他,小王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不想上学,星期一就盼着星期五。爸爸妈妈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小王还是没丝毫改变,小王的爸妈真是烦恼极了。 这两个孩子的情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孩子学习好,关键是要让他爱学习,还要象小刘一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怎样帮助孩子消解厌学情绪 “厌学”是孩子学习的大敌,要引起父母高度关注。 小杨杨上六年级了,但父母对他越来越失望。他从来不捣乱,还很听话,老师说他上课时都老老实实坐着,在家也做作业,但父母逐渐发现儿子只是做做样子,遇到问题并没有认真思考,也不主动问老师和家长。从儿子看电学习习视、玩游戏、与同学交往的积极性与聪明劲来看,父母判断儿子的智商没问题,问题是人在学习,心却不在学习,父母不知道他整天在想什么,他自己又不说,眼看小孩要毕业了,父母很着急,不知所措。杨杨的表现,其实是厌学情绪的反映。 什么是厌学情绪呢?就是指孩子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无趣、冷淡、怠慢、厌倦等消极情绪和行为方式。厌学的孩子所占比例大,成为当代学生的主要情绪问题。厌学的结果容易被家长误解为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家长的教育态度容易变得急噪,并说孩子“没救了” “没希望了!”等等,所以厌学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不仅是学习成绩低于他的能力,还影响孩子的自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片段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是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发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统一长度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新增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类似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本课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的机会,通过“物园里的争执”、“混乱的长度”、“我们的思考”、“标准的选

择”、“用选定的物品做标准量任意物体的长度”几个版快,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动物园里的争执] 师:同学们,小熊和小猴都爱吃玉米棒,饲养员阿姨给它们两个一人一个玉米棒,可是小猴一定要把长一点的玉米棒让给小熊,它两争执起来,不知道到底哪一根更长。 (课件演示;两跟玉米棒比较长短) 生:左边一根长些,右边一根短些。 师:是这样吗?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根长? 生1:放在一起比。 生2:我拿一条线来比………….. (教师课件演示:把两根放在一起比发现------;还可以用一根小棒做标准来比较也发现:它们一样长。) 师:原来—— 生齐答:——一样长! 师:看来我们的眼睛也常常会发生错觉。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就应该去比一比、量一量,我们还可以找一些物品作为我们的标准去量。 [反思] 通过“动物园里的争执”,学生既生动的回顾了比较物体长短的旧知,又真切的感受到测量物体长度的需要,通过学生的比较方

学有所获

千年的“铁树”开了花 我们班有一对特别内向的双胞胎,在她们甜美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难以捉摸的心。 2011年9月,我刚接上这个班,独自走进陌生的教室后先自我介绍了一下,接着我便让全班同学做一下介绍。其中妹妹还勉强站起来说了几句。我等了十分钟,可姐姐始终都没站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这个孩子比较自闭。从次以后,我便默默地观察并试图打开这姐妹俩的心门,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多么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 记得那是一次我讲练习册习题时发现姐姐的那道题做得很好,想让他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我依然等了好久,教室里静得出奇,我似乎能听到我的心跳声。从那以后,我只是小心地呵护他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只是发现字写得好或作业完成得好就大力表扬。他们也一直默默地存在于这个班级里。 学校要举行防震演练,全班同学听到口令后都争先恐后地钻到桌子下面,唯有这姐妹俩依然“沉着镇定”“临危不惧”似的端坐着。我的心里直纳闷,她们的小心心里到底想点儿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最后一次是那次班队会上,我让大家写一写自己的课堂上沉默的原因或者给老师提点儿建议。别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写了一些。当我走到姐姐的座位旁边时,她依旧是若无其事,无动于衷,好像这个课堂跟她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压根就没打算写。我真想放弃她们了。(但真的于心不忍) 就在我出差走了四五天之后回来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就是这个姐姐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这个从来不在课堂上说话的姐姐竟然破天荒地主动举起了右手,而且还是高高的,高过了所有的同学。我简直是欣喜若狂了,那时的心情一点儿也不比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的惊喜逊色,也不输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于是我极尽所能地夸赞她——(向她竖起大拇指)说:“一向沉默的你,今天终于让我看到了高高举起的小手,老师激动万分,真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我此时的心情。我只想说你给了我感动,给我惊喜,给了我希望,给了力量……谢谢你!” 那堂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到家里还喋喋不休地给家人讲述着这“铁树开花”般的奇迹。 事后我想了许多许多……也许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说,而是我们的课堂太沉闷,太枯燥,长此以往孩子们已经丧失了表达的冲动和欲望。 适用有效的简案 简单的教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无拘无束,可以自由调控,可以根据学情增减,而不受束缚。而详细的教案,束缚了自己,制约了课堂,限制了学生。 不管什么养的课堂,只要学生有所收获,能留下一点儿。 绿色课堂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C4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C4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设计方案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来看,这两者同样必不可少。小学语文写作课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其他优良的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不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人格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人格教育与兴趣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创造性学习对自身的学习及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化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体,成为学堂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都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灌输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这种讲课方式学生只是一个“袋子”,是一个装东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发表时间:2015-06-15T11:17:54.130Z 来源:《教育学》2015年7月总第81期供稿作者:任育红[导读] 对定律的来源、条件、范围搞清,这才是第一步,对定律的真正理解才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它将为定律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任育红山西省永济中学044500 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将以《楞次定律》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从而对定律的来源、论证、使用有明确的理解,正确的应用。 关键词:诱思发现探究 一、课题的引入——诱思法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明确,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闭合线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产生,而且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中的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即就是说感应电流的产生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都与磁通量变化有关,那么感应电流存在着怎样的方向,是否与磁通量变化也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用导思、诱思的方法把学生思维展开,有目的,有方向进行探索,和物理学史上很多规律的发现一样,明确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思路,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定律的导出——发现法 首先做好辅助性演示实验,得出通入灵敏电流计的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间的对应关系,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奠定实验基础。然后,把灵敏电流计接入螺线管闭合线路中,用条形磁铁N极插入螺线管,然后拔出,观察两次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寻求感应电流磁场方向。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情况列表比较,归纳总结,看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到底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 I感方向B感方向B原方向B原变化性质 N极插入 N极拔出 最后定律导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这样定律的导出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规律,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经过科学归纳推理,由抽象到具体,由实践到理论,由现象到实质,中学生一定乐于接受。 三、结论的确认——验证法 为了对定律的确认,用S极插入、拔出螺线管再做实验,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 1.把演示实验变作个别的学生实验。 2.先让学生分析插入、拔出时原磁场方向及原磁场变化性质,由变化性质核实“阻碍”二字,得出感应电流磁场方向,进而得出感应电流方向。 3.强调磁通量和磁通量变化是两个不同概念,阐明“阻碍”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磁通量。 4.特别是原磁场减弱时,怎样体现“阻碍”二字。 我认为先发现再验证,比单一发现或直接给结论再验证都好,让学生知道知识形成过程,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师启发、诱导、点拨、注重传授方法、培养能力,学生钻探,勤思多练,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善于猜想,学有所得,学有所创。同时总结出的知识规律,再进行第二次飞跃,指导客观实践,这样知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就会变成学生固有的东西,同时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由要我学逐渐过渡为我要学,由学会逐渐转变成会变,教学质量一定会明显提高。 四、规律的理解——探究法 对定律的来源、条件、范围搞清,这才是第一步,对定律的真正理解才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它将为定律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楞次定律的核心是“阻碍”二字,真正理解并不容易,阻碍并非阻止,止不住,该增强还增强,该减弱还减弱,只不过让其增强减弱幅度小一些,速度慢一些,起到缓冲软化的作用,当然更不是相反的意思。特别是减弱时感应电流磁场是如何进行阻碍,更应理解清楚。 2.阻碍什么,是定律另一个难点,阻碍的是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所以一定要把磁通量变化的性质搞清,才能确定怎样阻碍。 3.楞次定律三种不同表述形式,角度不一,本质相同,若感应电流是由磁通量变化引起的,感应电流磁场就阻碍磁通量变化;若感应电流是由导体、磁体间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流就阻碍这种相对运动;若感应电流是由电流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就阻碍电流的变化。真正认识各种情况,不仅对电磁感应因果关系能搞清弄懂,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 五、教法尝试——知识、方法、能力同步走 当知识形成时教给学生方法。根据楞次定律的知识结构,结合应届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情,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如何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判断,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当知识再次飞跃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在验证楞次定律时,集体分析可能出现的电流方向,说明理由,再动手实验。在可能情况下,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真正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自我找规律,想办法,让学科特点充分发挥作用,让真知来源于实践。当知识应用时,着意培养学生能力。把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设计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对楞次定律三种不同表述形式加以比较,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从楞次定律因果关系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实验观察到定律得出,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目标,教育目标、素质目标都要一一落实。

让小学生从小就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让小学生从小就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莲坑小学黄伟平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小就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1.建立和谐的课堂,激发创造的勇气 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上更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 2.保护好奇心,发展观察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又如学了《雨点》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去观察一下雨点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雨点在花瓣中捉迷藏,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 3.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 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大禹治水》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结果小朋友都争着问,问题有:大禹是谁?他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他成功了吗?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放在课前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除了在初次接触教材是鼓励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在深入学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浅谈课堂活动[内容提要] 小学数学课学教学中,随着新一轮课改轰轰烈烈的展开。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对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灵活解题有相当大的帮组。 [关键词]数学教学经历自然生活知识形成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知识是如何产生及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感受。 一、将数学知识的产生“还原”成自然生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奇妙,学习到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和发展。如何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现某一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情景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当时这一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

产生的过程。列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中,不能光把面积的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学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画、剪、移、拼等几个过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由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又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打破了传统教材中的例题1、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景: 师:(利用幻灯片出示情境图)淘气和笑笑准备去春游,他们一起买了这些食品,请你们帮他们分一分,淘气和笑笑提醒大家,要分的一样多哦,(板书大课题:分一分)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分的每份一样多叫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今天我们在分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平均分这一关键点。(板书:平均分,一样多) 请同学来说说怎么分这些食品呢? 生1;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平均每人分2个苹果。 算式:4÷2=2 (整数) 生2: 2瓶水平均分给2个同学,平均每人分1瓶水。 算式:2÷2=1 (整数) 师:刚才的两个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很好,接下来一块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呢?(大屏幕出示一个圆饼)

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今天,参加了镇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感觉收获很多!武正美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及近段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工作。 两节不同课型的阅读课的展示,更让我感悟颇深。 《槐乡五月》本文文质兼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喜之情正是杜甫爱国情的体现。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老师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激动的泪……,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相机让学生学习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诗人为这样的时局感伤

的见花落泪,听到鸟声都感到心惊肉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谈体会。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伤心的、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泪)。学生就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也流泪了,但这次流得是高兴的、激动的泪水。应该说此时的杜甫是悲喜交集。两首诗中都写了诗人流泪,一悲一喜都关情——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教学这首诗时,老师还联系与这首诗同处一课的《示儿》来教学,两首诗都是爱国诗篇,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喜之狂。《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总之,学然后知不足,学习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本次培训在每位学习者的脑海中应该会留下一些思想,思考!

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论文

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论文 概要: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 信心、提高参与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学会获取知识,并在自主探究中品尝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有创新。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善学、会学,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性地学习。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智 能的重要动力。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并进行自主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学生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上自学。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学生的预习提纲和思考提纲,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课内外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系统。比如:“比的意义”的教学。教师先将预习提纲告诉学生,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再讲授新课“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内容。教师在教学开始时,有意识地不讲授新课,而是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大部分学生均能判断正确。接着,教师再问原因,有的学生说:“自学时发现书中是这样写的,当时还不是十分明白,但从老师讲课中比较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可得知:除数、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零。”教师对于判断正确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对判断错误的学生则加以鼓励,使学生尝试到自学的乐趣,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成为创新精神的基石。 二、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创新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勇于实 践的学习品质。在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就显得特别强烈。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创设问题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演示过程展示给大家看。比如:“圆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学具,在小组中相互演示,遇到疑问则相互交流,创造一个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小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空间里

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观点。“核心素养”是一个崭新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是我思考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涉及方方面面,而我认为“自主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在“自主发展”层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近年来,我一直担任九年级语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语文效率,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根据观察,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语文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兴趣,甚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作业书写潦草,作文页面不整洁,写字不规;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课前不能及时预习,课后不能有效复习;字词听写、古诗词默写中错别字频频出现;作业完成方面,回答现代文阅读题只写几个词或一句话,不能静心阅读文章;文言文阅读不注重积累,考试不会迁移;作业抄袭参考书或他人作业,不愿独立思考……其实,不难发现,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射出的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学会学习”,即学生要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等。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着重从初中语文教学方面来探讨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价值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本文着重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来谈谈如何学会学习,提高素养。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本文不注重理论的界定,主要是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提出具体、细致、操作性强的方法践行“核心素养”。我认为学会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端正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对学习态度的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践行“核心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坚持久了,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由“学会”变成“会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来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自觉地意识到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此外,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该课题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问题和动向,研究总结出具体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的课堂也在不断倡导和推进“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是学生在思维上的参与。在生本课堂的建构中,教师要能够注重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让学生有自主探讨、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时间,对于文本的解读也要遵循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提升课堂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高效;自主 现如今,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在被慢慢引入。所谓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升。 一、先“学”后“教”,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W 习能力,让学生们先“学”,然后教师再进行“教”,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疑问,激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有效指

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所在。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预习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生本”课堂,将预习的效果最大化地体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如下预习作业:(1)阅读课文,读准内容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长句多读几遍。(2)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和绿色通道里的二类字,为生字口头组词,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3)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试着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4)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预习先“学”,学生就会产生一些自己对于文章的想法和疑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就会表现出不同,对于课堂交流也很有兴趣参加,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二、不“教”而“教”,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所谓“不教而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并在思考之后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自己特有的感受。在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在带着学生整体

如何放手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2019年文档资料

如何放手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 把语文课堂变为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真正乐学、会学、学会,我常常这样希望着。如何放手课堂,又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堂实践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堂改革其实不是解放老师,而是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学生“能撬起整个地球”,老师就必须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足够有力地“杠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古文,有的文章篇幅相当长,文言知识点众多,其中大多数篇目都要求全文背诵,并且课程安排在学生要学习九门功课的高一阶段,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思路点拨,化文章、知识点的繁难为简易,从而打消学生的恐惧心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 罗列重点学知识 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基本能疏通简单古文的大意,这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能力,而高一又是打基础的关键一年。可 是,从必修一的《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开始,看到学生见能放手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呢? 到课文第一眼时叫苦不迭的神情,我心里也有点犯嘀咕,如何才经过几节课不同思路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思考出适合我所带 班级班情的教学方法。每个课时,我都会精心做好幻灯片。只要是文言文教学,其中有一项内容亘古不变,那就是罗列、标记该课时的文言知识点,作为学生上课合作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在上《赤壁赋》的第二课时时,我在幻灯片上罗列、标记了第三段的重点句子,并给出提示。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②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课堂上应让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上应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和评价 ——“认识整时”的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刚入学的孩子,大多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他们年龄特征所决定的。由于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致使教师们接二连三对学生进行“物质刺激”(奖金钥匙、聪明星等)千方百计地靠物质奖励来维持课堂上的40分钟,这样做固然有可取之处(笔者认为,在某一环节结束时进行这样的评价是可取的,但绝不能滥用),至少表面上孩子能一时静下来,一部分孩子静下来开始学习,但不能排除另一部分静下来的精力不是集中到学习上来,因为孩子们好表现会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诱人的、在别人面前能炫耀的“金钥匙”、“聪明的一休”或者“勇敢的蓝猫警长”。长此以往,孩子们会滋长一种“功利性”或产生“浮躁”的心理,往往是静不下心来倾听,更不要说静下心来思考数学问题了。他们举着小手的一门心思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急于地告诉老师,目的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奖赏,这样的课堂效率是低下的,因此,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解读、学会评价的能力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这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歇息习惯、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需的条件。 片断一:组织教学 师:请小朋友听清游戏的要求(要求的内容略),哪位小朋友能说说游戏的要求有哪些? 学生:如果别人说的对,请拍拍你的小手,如果别人说得不对,

请摇摇你的小手。如果你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请你这样举小手。 游戏1:11+1=12 12-1=11 11-1=12 老师分别报算式,学生用手势“拍手”、“摇头”、“举小拳头”进行评价。 游戏2:“林林小朋友上午10点钟到校读书”,老师问:刚才老师说什么。 师:请你们用手势表示自己的意见。 课一开始,以游戏的方式出现,揪住学生的心,用手势“拍手、摇头、据小拳头”的评价方式贯穿于这节课的始终,孩子们津津乐道。谁也不甘于落后别人。 片断二: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观察各种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与钟表有关系的知识。 生1:在幼儿园学过几点钟几分钟。 生2:爸爸妈妈教我会看几点钟。 生3:钟会叫醒我。 生4:1点等于60分钟。 生5:看钟表会早睡早醒身体好。 生6:看钟表我会遵守时间,遵守纪律的。 这一开放的问题,既可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又可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便于师生探索新知识时的针对性、实效性。此间,不但解读评价很精彩的信息,还要解读错误的信息,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同时这些理念在下面的探索中会得到有机运用。

巧妙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巧妙引导,让孩子学会学习》 一、导语 很多家长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但越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却似乎求以及越来越不理想,家长们都很焦急,采取了不少办法,有加码布置练习题的,有教学目标花钱请家教的,有无可奈何的,更多的是天天督促孩子做作业,不停口地叮嘱孩子上课要专心听课,但效果并不好。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习好,父母又可以少操心呢?本节共同探讨如何引导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问题。 二、授课目的 1、让家长知道要使孩子学习好,关键是要让孩子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 、帮助家长掌握防止孩子厌学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及方法。 (一)孩子学得好的关键是爱学习和会学习(二)帮助孩子消解厌学情绪(三)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员分析家长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实际上方法不太妥,对孩子出现的情况,不知怎样处理,感到烦恼。所以,本次的授课,是针对这种情况,共同探讨,采取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孩子学得好的关键是爱学习和会学习在一座小楼里,住着相处很好的刘姓和王姓两户人家,两家都有一个儿子,同在一所小学上学。可是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差距。小刘总是学得很轻松且成绩名列班级的前矛,而小王却学得很辛苦而成绩考不上去。其实,小王家里的经济条件比小刘家好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小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学习就很有兴趣,而且有较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复习、作业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很重视“改错题”而小王的学习没有一点计划,总是匆匆忙忙做完作业了事,成绩经常是倒数前几名。为此,没少受老师批评,同学也瞧不起他,小王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不想上学,星期一就盼着星期五。爸爸妈妈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小王还是没丝毫改变,小王的爸妈真是烦恼极了。 这两个孩子的情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孩子学习好,关键是要让他爱学习,还要象小刘一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怎样帮助孩子消解厌学情绪 “厌学”是孩子学习的大敌,要引起父母高度关注。 小杨杨上六年级了,但父母对他越来越失望。他从来不捣乱,还很听话,老师说他上课时都老老实实坐着,在家也做作业,但父母逐渐发现儿子只是做做样子,遇到问题并没有认真思考,也不主动问老师和家长。从儿子看电学习习视、玩游戏、与同学交往的积极性与聪明劲来看,父母判断儿子的智商没问题,问题是人在学习,心却不在学习,父母不知道他整天在想什么,他自己又不说,眼看小孩要毕业了,父母很着急,不知所措。杨杨的表现,其实是厌学情绪的反映。 什么是厌学情绪呢?就是指孩子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无趣、冷淡、怠慢、厌倦等消极情绪和行为方式。厌学的孩子所占比例大,成为当代学生的主要情绪问题。厌学的结果容易被家长误解为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家长的教育态度容易变得急噪,并说孩子“没救了”“没希望了!”等等,所以厌学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不仅是学习成绩低于他的能力,还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个性品德。厌学情绪分为三个等级。轻度厌学表现为孩子不喜欢或不想学习,如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表现为孩子逃学。重度厌学则发展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厌学症,出现动机、品质、个性或躯体上的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矫治。大多数孩子都处于轻度厌学,对孩子的危害隐性且长久,父母要引起足够重视。 导致孩子厌学的因素是多反面的,排除智力因素,大致可分为社会因素(如孩子生活或学习的环境是

浅谈学生的阅读体验

浅谈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对新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人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所不同。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少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往往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即使是过去流行的“谈话法”,仍是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请君入瓮”的阅读模式,根本谈不上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很难在阅读教学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放到重要的教学地位。 一、转变角色,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 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应用学生的心理与眼光来看学生,时时想着“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不要单纯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进行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体验,体谅学生的言行,与学生融为一体。如有位教师上《邱少云》,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的描写是不对的:“我扭头一看,大火已经在邱少云身上烧起来”,“我”不能扭头一看。如果“我”可以扭头的话,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翻一个身把火弄灭呢?这位老师开始仍坚持“我”可能是慢慢地扭头,不会被敌人发现,但学生又提出“‘我’可以慢慢地扭头,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慢慢地翻身呢?”这时,教师意识到书上的“扭头一看”是有些问题,而那个学生的想法的确有些道理。教师马上改变方向,对学生说“你不希望英雄死去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想邱少云也是一个人,他上有父母、下有姐妹,当时他如果有办法肯定也不想牺牲自己的生命,看来‘扭头一看’也许有点问题。”可见这位教师已经做到了转变角色,尽力去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的阅读体验有不唯书的现象。如有一位老师教一篇文章《你早》: 天亮了, 石头对蚂蚁说:“你早!” 小草对露珠说:“你早!” 树叶对毛毛虫说:“你早!” 天亮了,星星说:“我要睡觉了!” 有一个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毛毛虫是吃树叶的,树叶不会对毛毛虫说‘你早’。”这位老师没有以教材来压孩子,而是趁势引导:“如果你是树叶,你会对毛毛虫说些什么呢?”那孩子想了想,说:“我会说‘毛毛虫,请你不要吃我的树叶,好吗?’”这位老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对学生说:“等会儿你就这样读!”结果,那位孩子晚上写了一篇文章《晚安》: 天黑了 蜜蜂对花儿说:“晚安!” 小鱼对河水说:“晚安!” 小鸟对树林说:“晚安!” 石头对大山说:“晚安!” 天黑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