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

常见药物:罗格列酮、盐酸吡格列酮片(艾汀)、盐酸吡格列酮分散片(万苏敏)一、功能主治:

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二、注意:

所有病人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均应监测肝酶,治疗中也应监测。

(如治疗开始前,患者出现活动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或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ALT超过正常上限2.5倍),就不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三、不良反应:

1.水肿:盐酸吡格列酮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时,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与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相仿,唯一例外是与胰岛素合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

2.骨折:服用吡格列酮的女性患者骨折的发生率增加。这个差异在治疗开始一年后就出现了,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持续存在。女性患者所发生的骨折为非椎骨骨折,包括下肢和远端上肢。男性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骨折发生率为

1.7%,女性为5.1%。

3.黄斑水肿(罕见发生):有国外上市后的报道,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发生或加重(糖尿病)黄斑水肿并伴有视力下降,但发生频率非常罕见。尚未明确黄斑水肿是否与服用吡格列酮有直接关系。如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医生应考虑是黄斑水肿可能性。

四、注意事项:

1.水肿病人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时应谨慎。

2.在临床前的试验中,噻唑烷二酮,包括吡格列酮,可造成血浆容积增加和由前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肥大。

3.对肝脏的影响:在此之前,我们建议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肝酶测定。

4.当有症状提示病人肝功能异常,如:恶心、呕吐、腹痛、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时,也应进行肝功能测定,是否继续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在实验室测定基础上进行临床判断。如出现黄疸,应停药。

5.应告知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每日服药一次,服药与进餐无关。如漏服,次日不应加倍服药。

6.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7.其分散片的服用方法是:服用前将其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服用。

五.药物相互作用

1.格列吡嗪、地高辛、华法令、二甲双胍与本药同时使用时,未改变它们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指标。(简单说可以同时使用)。

2.对于同时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和口服避孕药的病人,避孕应更谨慎。可能会使避孕作用消失。

综合:降糖药分类(方便记忆)

1.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药物: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喹酮

非磺脲类药物: 瑞格列奈

2.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4.新型降糖药

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

DDP-4抑制剂:西他列汀、沙格列汀

*格列美脲格列齐特作用的人群有所不同服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二甲双胍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因此对于肥胖的患者可建议用双胍类)。*当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失效后,平均每3-4 年需要使用一种新的降糖药物干预治疗手段,以达到或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一、*可与二甲双胍联用(二者并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能达到协同功效。);不易与磺脲类药物合用。

咱们店面目前上货的降糖西药名称整理

通用名:

商品名:

阿卡波糖片 拜唐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糖类分解抑制剂

伏格列波糖片

倍欣

盐酸吡格列酮片 艾汀 噻唑烷二酮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盐酸吡格列酮分散片 万苏敏 盐酸二甲双胍片 格华止 双胍类

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 利龄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双鹤

格列喹酮片 糖适平 磺脲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格列齐特片 依利唐可 格列齐特片 达美康 格列齐特缓释片 利宁格 格列吡嗪片 迪沙 格列吡嗪缓释片 瑞易宁 格列美脲片 力贻苹 格列美脲片2mg*10片 万苏平 格列美脲片2mg*24片

万苏平 瑞格列奈片

诺和龙

非磺脲类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简介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简介 (一)罗格列酮(文迪雅、太罗、爱能)本品的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一次,每次一片。经8至12周的治疗后,若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单独服用本品8毫克/日或与二甲双胍合用。 适应证经饮食控制和锻炼治疗效果仍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该品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磺脲类或双胍类合用治疗单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 ⒈该品单独应用甚少引起低血糖(<2%)。 ⒉对肝脏影响: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对比试验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大于正常3倍。 ⒊轻至中度浮肿及轻度贫血,皆为老年患者(≥65岁),较65岁以下者为多见,浮肿发生率为7.5%∶3.5%,贫血为2.5%∶1.7%。 禁忌证对该品过敏者禁用。 (二)吡格列酮(艾汀、卡司平)初始剂量可为每次15毫克或30毫克,1次/日。如对初始剂量反应不佳,可加量至每次45毫克,1次/日,如患者对单药治疗反应不佳,应考虑联合用药。 适应证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不良反应禁用于对该品或其它噻唑烷二酮类药品过敏的病人。 禁忌证上呼吸道感染(15%-19%),头痛(4%-5%)。 罗格列酮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和高效的过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PARγ)的激动剂,与PPPARγ结合后,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外周脂肪组组分解,使进入肝脏的FFA 减少,减轻肝脏TG蓄积,改善NAFLD,研究证实,罗格列酮可改善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肝脏脂质含量,并ALT\AST水平下降。此外脂联素可抑制单核细胞向世噬细胞转化,抑制成熟世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具有抗炎症的作用。由此推断,罗格列酮还可能通过升高脂联素水平等机制而具有抑制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发展的作用。此外,罗格列酮可明显减少白色脂肪组织,并促进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过程,从而减轻体重、增加脂肪组织的胰岛素受体数量、改善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状态,其作用与瘦素的减少有关,在治疗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对肾功能、血液系统无影响。少数患者出现双下肢浮肿,罗格列酮联合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血脂情况,且治疗中无明显副作用 采用罗格列酮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的方法对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具有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并发症和副作用少等特点 可改善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肝脏脂质含量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服法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服法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降糖药的服法 二甲双胍的用法用量 品 种 剂量范围╱日 服用次数╱日 用 药 时 间 二甲双胍 500—2000㎎ 2—3次 随餐或餐后服用 二甲双胍缓释片 500—2000㎎ 1—2次 每日一次时推荐随晚餐服 用 噻唑烷二酮类的用法用量 品 种 剂量范围╱日 服用次数╱日 用 药 时 间 罗格列酮 4—8㎎ 1—2次 进食对总吸收量无明显影响,但 达峰时间延迟 吡格列酮 15—45㎎ 1次 与进食无关 非胰岛素促泌剂 双 胍 类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 (TZDs )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α- 糖苷酶 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胰岛素 促泌剂 磺脲类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 喹酮、格列美脲、消渴丸(含格列本脲) 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DPP-4抑制剂 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用法用量 品种剂量范围╱日服用次数╱日用药时间 阿卡波糖100—300㎎3次随第一口饭嚼服,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伏格列波糖0.2—0.9㎎3次餐前口服,服药后即刻进餐常用磺脲类药物的用法用量 品种剂量范围╱日服用次数╱日用药时间 格列苯脲 2.5—15㎎1—3次餐前30分钟 格列吡嗪 2.5—30㎎1—3次餐前30分钟 格列吡嗪控释片5—20㎎1次早餐时格列齐特80—320㎎1—3次餐前 格列齐特缓释片30—120㎎1次早餐时格列喹酮30—80㎎1—3次餐前30分钟 格列美脲1—8㎎1次早餐前或餐时服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的用法:需餐前即刻服用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用法用量(1次╱日,尽可能晨起服)品种剂量范围╱日服用次数╱日用药时间 西格列汀100㎎1次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沙格列汀5㎎1次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维格列汀50—100㎎1—2次可以餐食服用,也可非餐时服用 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PP-4酶而减少GLP-1(肠道里的促胰 素)在体内的失活,从而增加GLP-1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DOC)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汇总 抗糖尿病化学药物按效用机理分类,主要有: 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磺酰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3.双胍类。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奥恬苹(米格列醇,))。 5.噻唑烷二酮衍有生命的物质(吡格列酮(艾汀片)、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 6.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诺和龙、普瑞丁)、⑵那格列奈(唐力、唐瑞)、(3)米格列奈)。 7.中成药七大类品种。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ZDs) 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该类药物与体内受体结合后激活,从而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糖血症代谢紊乱,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预示了效用。 最先开发成功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环格列酮、恩格列酮和曲格列酮。在药效较低、严重不良反映及肝毒性的影响下,这些药物逐渐被淘汰或撤市。今朝临床使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有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葛兰素史克的马来酸罗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独特的地方是能较着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使成为事实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为

其同时具有杰出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潜力。在这一巨大的应用前景的影响下,外洋对噻唑烷二酮系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远未停止,正待上市的药物有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的法格列酮(Farglitazar)和日本武田制药研制的达格列酮(Darglitazoan)。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个不变增长的大类,2003年占抗糖尿病药物市场的比重为3.53%,2004年为4.08%,2005年增长到4.52%。 国产罗格列酮对原研药攻势甚猛 罗格列酮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发上市的品种, 1999年5月25日经FDA审查核定后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Avandia”、“安糖健”。2000年,葛兰素史克(天津市)已经将罗格列酮引入我国上市,商品名为“文迪雅”。 罗格列酮在全球上市后,销售额平稳上升,随即,市场上又陆续开发出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合制剂(Avandamet)、罗格列酮/格列美脲复合制剂(Avandaryl)。 2006年,葛兰素史克的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已经获得SFDA批准在我国上市,商品名为“文达敏”。复合制剂的推出减少了单药的剂量、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更重要的是使效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了协同和互补效验。2005年,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4.19亿美元,成为抗糖尿病药物之首,2006年同比增长了27%,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 2005年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片剂“圣敏”、江苏黄河药业股份的胶囊“奥洛华”也得到许可生产上市,形成了原研药与国产药1:6的市场格式。 国产吡格列酮统领国内市场 吡格列酮是日本武田/礼来开发的品种,1999年7月15日获FDA审批后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Actos”。在2005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

---------------------------------------------------------------最新资料推荐------------------------------------------------------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汇总抗糖尿病化学药物按效用机理分类,主要有: 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磺酰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3.双胍类。 4.-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奥恬苹(米格列醇,))。 5.噻唑烷二酮衍有生命的物质(吡格列酮(艾汀片)、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 6.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诺和龙、普瑞丁)、⑵那格列奈(唐力、唐瑞)、(3)米格列奈)。 7.中成药七大类品种。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ZDs) 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 该类药物与体内受体结合后激活,从而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糖血症代谢紊乱,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预示了效用。 最先开发成功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环格列酮、恩格列酮和曲格列酮。 1 / 25

在药效较低、严重不良反映及肝毒性的影响下,这些药物逐渐被淘 汰或撤市。 今朝临床使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有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葛兰素史 克的马来酸罗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独特的地方是能较着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 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细胞功能,使成为事实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 此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因为其同时具有杰出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 展的潜力。 在这一巨大的应用前景的影响下,外洋对噻唑烷二酮系 - 1 - 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远未停止,正待上市的药物有英国葛兰素史克公 司研制的法格列酮(Farglitazar)和日本武田制药研制的达格列酮(Darglitazoan)。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个不变增长的大类,2003 年占抗糖尿病 药物市场的比重为3.53%,2004 年为 4.08%,2005 年增长到 4.52%。 国产罗格列酮对原研药攻势甚猛罗格列酮是葛兰素史克公司 开发上市的品种, 1999 年 5 月 25 日经 FDA 审查核定后在美国上 市,商品名为Avandia、安糖健。 2019 年,葛兰素史克(天津市)已经将罗格列酮引入我国上市,商 品名为文迪雅。 罗格列酮在全球上市后,销售额平稳上升,随即,市场上又陆续 开发出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合制剂(Avandamet)、罗格列酮/格列美

(仅供参考)列汀类药物(DPP4抑制剂)在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现状和机遇

DPP-4抑制剂在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现状和机遇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正在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高达1.14亿,居全球首位,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同时,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大约为50.1%,即4.93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因此在未来数年内,我国糖尿病总人数还会不断攀升。但是,中国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不到40%。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口服药主要有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双胍类(二甲双胍)、拜糖平类、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胰岛素增敏剂和近几年新上市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最新一代降糖药SGLT2抑制剂等,其中前两类降糖药是最传统的药物, 二甲双胍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线口服降糖药,降糖疗效确切。 不同种类的降糖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二甲双胍更适合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格列酮类可用于治疗合并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患者,而拜糖平更适合降低餐后高血糖。降糖药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高血糖的程度及空腹高还是餐后高或者两者都高、年龄和体质状态、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等。 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的使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BMI水平加以调整。通常,对于BMI<28 kg/m2的患者,可用2.0 g/d剂量;BMI在28-32kg/m2时,采用2.5 g/d;而BMI>32 kg/m2时,剂量可升至3.0 g/d.二甲双胍可与多种降糖药联合,抵消这些药物带来的体重副作用,从而也成为了多种联合治疗的基础用药。 ?GLP-1受体激动剂:提高葡萄糖诱导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分泌,降低餐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在二甲双胍和/或磺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持续30周后,HbA1c降低达0.8%-1.0%.在一项长期随访的研究中,可降低体重达5.8 kg.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近年来发现的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SGLT-2抑制剂是继DPP-IV抑制剂之后的又一新星。 通过阻断肾脏葡萄糖的重吸收而增加尿液中血糖的排泄,进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同时可减轻体重,对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阿斯利康和百时美施贵宝的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 Farxiga, Forxiga)是SGLT2类药物中全球首个获批的药物。强生旗下杨森制药公司生产的降糖药物卡格列净(通用名:Canagliflozin, 商品名:Invokana)

口服降糖药大全

口服降糖药大全 口服降糖药分论 西药类

主要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诺和龙。 磺脲类药物主要用于: (1)胰岛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者;(2)中年以上起病的II型胰岛素患者,单用饮食或饮食加运动治疗不能控制高血糖者;(3)病程不足5年者则效果更好;(4)II型糖尿病患者如用过胰岛素,但每天用量不足40单位即可控制高血糖者,可考虑换用磺脲类降糖药;(5)部分患者单用口服药物不能控制高血糖,此时可采用胰岛素加磺脲类药物治疗;(6)初患病时,血糖已在14毫摩尔/升以上者。 磺脲类药物不适用的患者: (1)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患者;(2)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大出血、大手术等严重状态时;(3)特别消瘦的患者宜用胰岛素治疗而不宜用口服降糖药;(4)特别肥胖患者在体重未下降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不会很好。 优降糖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点:是所有口服药中作用最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强弱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关,血糖越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越高。一般口服12-20分钟血糖开始下降。 规格:2.5毫克/片 用量:一般2.5-15毫克/天(1-6片/天),最大量20毫克/天(8片/天) 用法:每日用量2.5-5毫克(1-2片)者,可早餐前30分钟一次口服 每日用量7.5-15毫克(3-6片)者,以早晚餐前各一次为宜。 副作用:较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昏迷。 禁忌症: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病人。 达美康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温和,作用时间可达24小时,并对防治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有利。 适应症:适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伴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老年性糖尿病患者。 规格:80毫克/片 用法:每日2次 用量:一般为80-240毫克/天(1-3片/天),最大量320毫克/天(4片/天)。老年糖尿病患者剂量过大时最好选择糖适平。 副作用:少量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头晕及皮疹、粒细胞减少等,剂量过大可引起低血糖。美吡达(吡磺环已脲,格列吡嗪)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口服吸收快而完全。有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纠正糖尿病人血脂代谢紊乱,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用量:一般剂量为10-20毫克/天,最大量为40毫克/天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选择

各类降糖药的优缺点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肠促胰素)。各类降糖药有具有各自特点。 1.双胍类 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双胍类可餐前即刻服用,若有胃肠道不适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用药,是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该药主要经肾脏代谢,可于餐时或餐后服用。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其他少见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2.胰岛素促泌剂 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主要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min服用疗效更好,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可进餐时服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早餐最好于早餐前30min服用,后2次餐前或餐时服用均可。 格列奈类药物可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餐时用药能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胰岛素促泌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格列奈类药物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主要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脂肪组织分解来改善血糖,适用于肥胖或伴有“三高”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方式为餐前半小时口服。 其特点为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适用于伴发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其单独使用低血糖发生率低。该类药物可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应同时予以补充钙剂。因有水肿、贫血、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故伴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水钠潴留、肝损害者禁用该类药物。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 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SUs SU是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 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胰腺内作用机制: 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胰腺外作用机制: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 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禁忌症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 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副作用 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 其他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缺血预适应。 1. 2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 Nateglinide (那格列奈) 1.2.1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1.2.2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 2. 1 作用机制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 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 取和利用;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 取的结果;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 脂异常。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一:促进胰岛素分泌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 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磺脲类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 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 型糖尿病。(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吸收。血浆半衰期为1.5小时,代谢完全,其代谢产物不具有降血糖作用,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经胆道消化系统排泄。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且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以上为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强度从强至弱的次序为: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 非磺脲类 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其常用药物有: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zhi 二:双胍类 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它不影响胰岛素分泌,主要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1.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骨折危险性的新证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骨折危险性的新证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类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的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物。临床上常用的TZDs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近年来TZDs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在美国,服用匹格列酮和罗格列酮者占口服降糖药患者的21%。目前已上市的TZDs(尤其罗格列酮)可能存在肝毒性、体重增加、液体潴留、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自从Nissen医生就有关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指出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服用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后,此类药物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就在TZDs增加心血管风险风波未平之时,ADOPT研究在长达6年的随访后证实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二甲双胍及格列本脲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女性骨折发生率有所升高,骨折部位主要是前臂、手腕部、踝骨、足部、胫/腓骨;而男性的骨折发生率3组间无显著差别。另外有关吡格列酮的大量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这些研究均提示TZDs对骨骼的破坏作用可能仅限于女性。这些研究结果的公布无疑为TZDs的处境雪上加霜。 2008年4月28日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一项研究结果,为这类药物对骨骼系统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证据。这项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TZDs(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或其他口服降糖药是否增加骨折(髋骨、腕骨)的发生风险。该研究入选了来自于英国 UK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中1020例、年龄30-89岁(大于60岁者占60%)、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曾发生轻微创伤性骨折的男性或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3728例在年龄、性别、参与日期、基本医疗情况等方面与其相匹配的对照受试者。在调整了年龄、体重指数、其他降糖药物的应用以及伴随疾病的影响等因素后,被随机分为马来酸罗格列酮、盐酸匹格列酮、口服其他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组,比较了不应用、应用8个月或更长时间TZDs(大约12-18个月)后骨折发生的风险比(OR)。校正的OR 为2.43(95%可信区间[1.49,3.95])。结果发现应用TZDs以外的其他降糖药及短期应用TZDs均不会增加骨折的发生风险,但较长时间的应用(≥2年)罗格列酮(OR 2.38; 95%可信区 间 [1.39, 4.09])或匹格列酮 (OR 2.59; 95%可信区间 [0.96,7.01])将使风险明显增加。骨折部位主要发生在髋骨或腕骨,脊椎骨或肋骨很少发生,并且骨折风险与TZDs的使用剂量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伴随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的存在以及糖尿病持续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研究者认为此项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长期口服TZDs可明显增加非脊椎(主要为髋骨、腕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这项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我们应该高度关注TZDs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理性的对待每项研究结果,因为任何一项研究均有其局限性。此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骨折的判定及程度分级存在差异;种族、生活方式、伴随疾病(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的不同等混杂因素的存在均影响了对骨折发生风险的界定。我们期待更多的观察研究及临床对照试验来进一步为TZDs的使用提供证据,而不能因此将其打入冷宫。

七类口服降糖药物的特点和选择方法(图解)

七类口服降糖药物的特点和选择方法(图解)口服降糖药有七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作用、降糖外作用、不良反应有所不同,临床应如何选择?一、血糖:来路和去路血中葡萄糖,来路有三条,去路也有三条。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再好的降糖药,也代替不了饮食控制和体育活动。 食物中的氨基酸等,也能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糖异生(又称葡萄糖异生),指人体将多种非糖物质(乳酸、甘油、氨基酸、丙酮酸等)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通过抑制α糖苷

酶,抑制肠道内多糖、寡糖或双糖的降解,从而减少和延缓糖类物质的吸收,发挥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应在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二、SGLT-2抑制:开通了血糖的另一条去路-肾!每天有180g葡萄糖从肾小球滤过,但又被肾小管上的SGLT-2(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100%重吸收,所以尿中没有糖。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可使70~80g/d葡萄糖从尿液排泄,发挥降糖作用。SGLT-2抑制剂也可通过“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钠离子(Na+)的重吸收,发挥降压作用。——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是第一类,可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心力衰竭风险、具有保护肾脏作用的口服降糖药物。 三、磺酰脲类、格列奈类:为什么会引起低血糖和增加体重?常用的磺酰脲类降糖药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喹酮、格列

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常用的格列奈类降糖药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磺酰脲类为长效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为短效胰岛素促泌剂。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的降糖作用机制类似胰岛素,不良反应也类似胰岛素。——可引起低血糖、增加体重(胰岛素可促进脂肪合成)。四、噻唑烷二酮类:为什么可增加心力衰竭风险?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主要通过激活PPAR-γ受体,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发挥降糖作用。PPAR-γ受体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因此可增加体重;PPAR-γ受体主在心脏也有少量分布,可能与增加心力衰竭风险有关。——但是,噻唑烷二酮类不会引起低血糖。五、DPP-4抑制剂:为什么不会引起低血糖?人类肠道细胞,可分泌一种肠促胰岛激素——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GLP-1能够“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能“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GLP-1非常不稳定,在血液中很快就会被二肽基肽酶-4(DPP-4)降解。DPP-4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从而增加血液中GLP-1的浓度,发挥降糖作用。因此,DPP-4抑制剂不会引起低血糖,也几乎不影响体重。常用的DPP-4抑制剂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维格列汀、阿格列汀。六、二甲双胍:降糖外作用广泛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糖异生、促进骨骼肌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发挥降糖作用。二甲双胍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单药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二甲双胍的降糖外作用:二

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

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适用人群 零售药店里的降糖类产品品种繁多,少则20~30个品规,多则80~100个品规左右,其实口服降糖药物无外乎隶属于以下六大品类。 降糖类 磺脲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体内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而发挥降糖作用,适用于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大多数磺脲类药物所刺激出的胰岛素分泌需要经过1.5小时才能达峰,为使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二代磺脲类药物应该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三代药物格列美脲可以餐前即刻服用)。 代表药物有:(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第三代)格列美脲。 格列奈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化学结构及作用位点与磺脲类药物明显不同,此类药物起效更快、达峰更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却极少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因此服用简便,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不服药。适合老年人、轻度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饮食不规律者。 注意:格列奈类药属于餐时胰岛素分泌调节剂,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能有效的降低基础血糖即空腹血糖。 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使GLP-1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食欲、减轻体重。 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抗糖类 双胍类 此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减少食欲等途径降低血糖,同时兼有降脂、减肥及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的首选药物,而且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该类药物虽不能单独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但1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基础上,如血糖波动太大时可以加用该药,有助于平稳控糖。 此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口苦、金属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此药主要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心衰、缺氧患者慎用。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什么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称格列酮类)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类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的高度选择性及强力的激动剂,PPARγ被激活后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的转录,这些基因的功能涉及葡萄糖的产生、转运、利用及脂肪代谢的调节。增强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降低它们对胰岛素的抵抗,降低肝糖原的分解,改善β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β细胞功能,改善糖代谢。 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哪些?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两大类。临床上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罗格列酮类的有:文迪雅(马来酸罗格列酮),每片2毫克、4毫克(葛兰素史克);太罗(罗格列酮钠),每片4毫克(太极药业);爱能(罗格列酮),每片4毫克(成都恒瑞);维戈洛(盐酸罗格列酮),每片4毫克(上海三维)。 吡格列酮类的有:艾汀(盐酸吡格列酮),每片15毫克(太洋药业);卡司平(盐酸吡格列酮),每片15毫克(中美华东);瑞彤(盐酸吡格列酮),每片15毫克(成都恒瑞)。

以上药物均为医保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哪些特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直接降低胰岛素抵抗,显著改善β细胞功能,实现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减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潜力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起效时间较其他降血糖药为慢。其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非短期内就能达到最理想的疗效。一般需数周乃至数月才能达到最大作用效果。所以,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时,还必须达到足够的疗程。只有在足量以及足够疗程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保护β细胞功能,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延缓病情进展。 早期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哪些益处?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因其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改善并保护β细胞功能,改善糖、脂代谢,因而具有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延缓疾病进程的作用。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对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不肥胖但伴有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优先并尽早给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早期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决不仅仅意味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脂水平的下降和达标,更重要的潜在益处在于对β细胞功能的保护和改善,进而延缓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改善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慢性并发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汇总

抗糖尿病化学药物按效用机理分类,主要有: 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磺酰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3.双胍类。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奥恬苹(米格列醇,))。 5.噻唑烷二酮衍有生命的物质(吡格列酮(艾汀片)、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 6.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诺和龙、普瑞丁)、⑵那格列奈(唐力、唐瑞)、(3)米格列奈)。 7.中成药七大类品种。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ZDs) 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该类药物与体内受体结合后激活,从而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糖血症代谢紊乱,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预示了效用。 最先开发成功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环格列酮、恩格列酮和曲格列酮。在药效较低、严重不良反映及肝毒性的影响下,这些药物逐渐被淘汰或撤市。今朝临床使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有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葛兰素史克的马来酸罗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独特的地方是能较着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使成为事实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为其同时具有杰出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潜力。在这一巨大的应用前景的影响下,外洋对噻唑烷二酮系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远未停止,正待上市的药物有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的法格列酮(Farglitazar)和日本武田制药研制的达格列酮(Darglitazoan)。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个不变增长的大类,2003年占抗糖尿病药物市场的比重为%,2004年为%,2005年增长到%。 国产罗格列酮对原研药攻势甚猛 罗格列酮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发上市的品种, 1999年5月25日经FDA审查核定后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Avandia”、“安糖健”。2000年,葛兰素史克(天津市)已经将罗格列酮引入我国上市,商品名为“文迪雅”。 罗格列酮在全球上市后,销售额平稳上升,随即,市场上又陆续开发出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合制剂(Avandamet)、罗格列酮/格列美脲复合制剂(Avandaryl)。 2006年,葛兰素史克的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已经获得SFDA批准在我国上市,商品名为“文达敏”。复合制剂的推出减少了单药的剂量、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更重要的是使效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了协同和互补效验。2005年,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亿美元,成为抗糖尿病药物之首,2006年同比增长了27%,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 2005年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片剂“圣敏”、江苏黄河药业股份的胶囊“奥洛华”也得到许可生产上市,形成了原研药与国产药1:6的市场格式。 国产吡格列酮统领国内市场

几大糖尿病类药物市场浅析

几大糖尿病类药物市场浅析 作者:佚名终端市场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355 更新时间:2006-9-27 [关键字]:糖尿病市场分析 健康网讯: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更加紧张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久坐少动的生活模式……这些危险因素均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率迅猛增长,肆虐全球。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1985年全世界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到1997年已增加至1.35亿人;据文献报道,于1999年已增加至1.43亿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I型)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为0.07~3 .4/100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Ⅱ型)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为2~4%,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 为5~10%。不同种族之间有差别,城市高于农村。2000 年全球Ⅱ型糖尿病患病数为1.5亿。据国际权威糖尿病流行病学专家预测,到2010 年全球糖尿病人将达2.4亿,2025年则会增加到3亿人。 糖尿病的治疗首先是饮食疗法和适当增强体育锻炼。与此同时,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免疫抑制剂及其它药物,其中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是最主要的。 口服降糖药 Ⅱ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在饮食调节和增强体育锻炼约3个月后仍未得到控制,则可以试用口服降糖药。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酰脲类、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三类。

磺酰脲类主要适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它的作用主要通过增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该类药物中属第一代者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 chlorpropamide)、妥拉磺脲(tolazamide)、醋酸已脲(acetohexamide)等;属第二代者有格列苯脲(优降糖,gl ibencl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达美康,gliclazide)、格列波脲(g libomuride)、格列喹酮(gliqui done)等。 双胍类药有苯乙双胍(降糖灵,phenformin)、甲福明(二甲双胍, metformin)和丁福明(buformin)等。1957年双胍类降糖药始用于临床。最先研制的苯乙双胍有一定降糖效果,后因其可能发生乳酸酸中毒,在一些国家中已停用。目前广泛应用的甲福明控制血糖作用与磺酰脲类同效,并且引起低血糖的可能较小,为肥胖型Ⅱ型糖尿病患者首选降糖药。 α-葡萄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acarbose)、米格列醇(miglitol )的作用主要是延迟了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其它药物 除上述药物外,口服降糖药还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epalre stat)、托瑞司他(tolrestat)等。近年新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是胰岛素增敏剂,如曲格列酮(troglita 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许多Ⅱ型糖尿病患者和有胰岛素耐受性患者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极大兴趣。此外,除了西药降糖药外,还有中药降糖药,已在临床应用的有消渴丸、玉泉丸、金芪降糖片等,并且针对化学合成药的不良反应及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问题,从单味药和复方二个方面进行探索开发。 新型降糖药物正在积极研制中,特别是胰岛素增敏剂,促进胰岛素分泌剂、降低胰岛素拮抗激素的释放或抑制其作用的药物、糖异生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等,将陆续应用于临床。 二甲双胍

浅谈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综述·浅谈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牛瑞仙,李克,朱桂花 泰安市中心医院药库,山东271000 摘要: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旨在了解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 特点、分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是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胰岛 素发挥正常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说明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正是降糖药物研究的新思路,能有效地解决胰 岛素抵抗问题,是较有前景的一类降糖药。 关键词: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97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2-0058-02 胰岛素增敏剂(TZD)又称“胰岛素增敏因子”,它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状态,是使胰岛素发挥正常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对胰岛素的分泌本身没有影响,因而对1型糖尿病无效,单用只能用于2型糖尿病。在我国,2型糖尿病病人占总患病人数的90%以上,而且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胰岛素增敏剂正是降糖药物研究的新思路,能有效地解决胰岛素抵抗问题,是较有前景的一类降糖药。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有双胍类口服降糖药、某些降压药、调脂药和噻唑烷二酮类等。本文仅就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作一简述。 1代表药物 自1982年日本发现环格列酮以来,已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代表药物有:一代曲格列酮,二代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1)第一代曲格列酮。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增敏剂,该药是由日本三共制药公司研制开发的,1996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由三共和葛兰素威康公司在日本、美国和英国上市销售。(2)第二代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第二代罗格列酮是由Smith Kline Beecham公司研制开发,1999年5月被美国FDA批准在国外上市,先后在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销售和使用,我国在2000年上市,目前国内罗格列酮生产企业达十余家,品种包括二甲双胍马来酸罗格列酮、马来酸罗格列酮、盐酸罗格列酮、酒石酸罗格列酮和罗格列酮钠,均为口服制剂。吡格列酮是由日本武田公司研制开发,1999年7月美国FDA批准先后在美国和欧洲上市,并于2004年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中国市场。 2临床应用 2.1曲格列酮曲格列酮能明显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使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口服达峰时间为2 3h,与食物同服吸收较好,血浆半衰期为16 34h,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9%,但服用后不会增加体重,有利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维持在正常水平,用于2型糖尿病。但在临床上发现,该药肝毒性大,并有死亡病例的报告,因此在2000年已停止使用。 2.2罗格列酮罗格列酮可用于初发性或者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可减轻腹部脂肪及内部脂肪,尤其是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水平,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罗格列酮的临床研究表明:罗格列酮开始是4mg/d,可根据血糖调整为最大8mg/d口服,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餐后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维持降糖效果达30个月以上。在糖尿病发病早期应用罗格列酮,有利于保护β细胞功能。罗格列酮和他汀类药物合用可以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症,可以使胆固醇上升,甘油三酯保持不变,游离脂肪酸(FFA)显著下降,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下降。罗格列酮还可以减少偏位二甲基精氨酸,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1]。罗格列酮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性,并可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和胰岛细胞降解,其与磺酰脲类、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及β细胞功能。此外,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可使舒张压降低,尿蛋白排泄率降低。罗格列酮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具有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最近发现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引起的银屑病也有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