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泰山医学院)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泰山医学院)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泰山医学院)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泰山医学院)

第一章绪论

1.物理疗法:应用物理学因子来治疗疾患的方法叫做物理疗法。

2.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

障碍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

3.运动疗法技术的分类:

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

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②神经生理学(NPT):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

Rood疗法等

③运动再学习法(MRP)

④其他

4.常用运动方法:(填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

5.手法肌力检查(MMT):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器材,仅靠检查者徒手对受试者进行肌力测

定的方法。

0级(O):受试肌肉无收缩。评定结果为:全瘫,肌力为正常肌力0%

1级(T):肌肉有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评定结果为:微有收缩,,肌力为正常肌力的10%

2级(P):肌肉收缩能使肢体在去除重力条件下做关节全范围活动。评定结果为:差,肌力为正常肌力的25%

3级(F):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抵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抵抗外加阻力。评定结果为:尚可,肌力为正常肌力的50%

4级(G):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抵抗重力和部分外加阻力。评定结果为:良好,肌力为正常肌力的75%

5级(N):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活动抵抗重力及充分抵抗外加阻力。评定结果为:正常,肌力为正常肌力的100%

第二章

(一)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1.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是指利用各种方法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痉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种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疗法技术。

2. 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

⑴正常的生理性因素:①拮抗肌的肌张力②软组织相接触③关节的韧带张力④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⑤骨组织的限制

⑵病理性因素:①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②神经性肌肉挛缩③粘连组织的形成④关节内异物⑤关节疾患⑥疼痛、保护性痉挛⑦关节长时间制动后

3. 训练方法: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

4.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①用于能引起关节挛缩僵硬的伤病②肢体瘫痪

禁忌症:①肌肉、肌腱、韧带有撕裂②骨折未愈合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或皮肤手术后初期④心血管病患者不稳定期,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⑤深静脉血栓⑥关节旁的异味骨化(二)关节松动术

1.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僵硬、可逆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关节疼痛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2.关节运动的种类:①摆动②关节面之间的运动:是转动、滑移及旋转的组合运动

3. 凹凸定律:滑移的方向取决于移动面是凸面还是凹面。若移动的关节面是凸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反;若运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同。

4. 生理性运动:是关节在自身生理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发生的运动,是患者能够自动完成的动作,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

附属运动:是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具有的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的动作,但是患者无法主动完成,只能被动完成。

5.关节松动术的作用:

①恢复关节内结构的正常位置或无痛性位置,从而恢复无痛、全范围的关节运动

②关节固定时间过长,会导致关节软骨萎缩,关节松动术可使滑膜液流动而刺激生物活动,提供并改善软骨的营养

③关节固定后,关节内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内粘连、韧带及关节囊萎缩,关节松动术及其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

④关节受伤或退化后本体感觉反馈将减弱,从而影响到机体的平衡反应,关节活动可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有关姿势动作的感觉信息

6.关节松动术的适应症:

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

7.关节松动术的禁忌症:

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关节的炎症;未愈合的骨折;恶性疾病等

8.关节松动技术的等级或剂量:有两种分级系统,即分级振动技术和持续转移性关节内

活动技术。

分级振动技术:共分为5级,第1级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2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达到极限时,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3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4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5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以小幅度、快速的推进技术打断粘连组织。第1、2级技术主要用于疼痛所致的关节活动受限。第3、4级主要是牵张技术。所采用的振动技术可以使关节生理性运动或关节内活动技术

持续转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共分为三级,第1级对关节囊未受压处做小幅度关节牵张;

第2级,适度的关节牵张或滑动使关节组织变紧;第3级,大幅度、较大力度的关节牵张或滑动,牵张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

(三)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1.肌力: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2.肌肉耐力: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经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耐力的大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

3.肌力下降的原因:①年龄增大②废用性肌肉萎缩③神经系统疾病④肌原性疾病

4.肌肉收缩的形式包括:

①等长或静力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

②等张或动力收缩: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肌肉收缩,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5.哪些运动为等长收缩?哪些运动为等张收缩?

6.训练原则:

①阻力原则:阻力的施加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阻力主要来自于肌肉本身的重量,肌肉在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的大小,纯粹的外加的阻力等。若在无阻力的情况下训练则达不到增强肌力的效果 ②超常负荷原则:即训练时运动必须超过一定的负荷量和保证超过一定的时间,也称为超负荷原理。 (一般不少于1RM 的60%且坚持6周以上。) ③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

7.训练强度:常用最大肌力的比例或相对1RM 或10RM 的比例为患者选择适当的训练强度。 1RM :(1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仅能完成的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抗阻力重

量。 10RM :(10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能连续运动10次所能对抗的最大阻力。 9. 具体训练方法:根据肌肉现存的肌力水平,分别采用以下几种运动方法:辅助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和等长运动。(具体方法101页) 10.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的关系

肌力级别 选用运动方法 0 1 2 3 4 5 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 辅助运动 辅助主动运动 主动抗部分重力运动 主动抗重力运动 抗轻微阻力运动 抗较大阻力运动 抗最大阻力运动

(四)恢复平衡能力训练

1.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做何种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的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既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能力。 2.正常的平衡功能依赖于以下3种因素:①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稳定力,在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能保持姿势②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③能安全有效的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保持动态稳定性

3.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①静态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静态姿势,自身能控制及调整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两侧肌肉的协同收缩来完成。 ②动态平衡:指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被破环后,人体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 4.影响平衡的因素:①视觉②前庭功能③本体感觉效率④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尤其是手部和足部的感觉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⑥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⑦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动作⑧肌力和耐力⑨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性 5.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①支撑面积由大到小②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③身体重心由高到低④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⑤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不注意下保持平衡⑥从训

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⑦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第三章脊柱牵引疗法

牵引:是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生理效应:①脊柱机械性拉长②关节突小关节等椎体小关节的松动③脊柱肌肉的放松④缓解疼痛

颈椎牵引:三要素:角度,时间和重量

1.角度:屈曲24°是保持牵引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而不出现反弓的最大角度。牵引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获得椎间隙分离的最佳角度是使正常颈椎前凸保留的中立位或0°位。通常关节面水平越低,屈曲程度则越大。在治疗小关节功能障碍时,颈椎处于屈曲位,上颈段(c1~c2)为0~10°,中颈段(c2~c5)为10~20°,下颈段(c5~c7)为25~30°。

2.时间:普遍认为颈椎牵引的机械效应发送在牵引的最初几分钟,故选择25分钟左右的牵引时间较为适宜。

3.重量:在坐位牵引时,9.08-13.62kg的牵引重量就可以达到颈椎病间隙增大的作用

4.作用:①增大椎间隙(C6-C7最大,其次为C4-C5)②牵伸挛缩组织③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正常排序④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压迫症状⑤恢复颈椎的正常排序

腰椎牵引

1.腰椎牵引技术的生理效应:a 增大椎体间隙. B 增加后纵韧带张力c 扩大椎管容积d 增加后侧隐窝的面积 e 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紊乱 f 预防,松解神经根粘连g 解除肌肉痉挛h 促进炎症消退

2.腰椎牵引的目的:a 消除腰部肌肉紧张,痉挛b 松解粘连c 增大腰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d 缓解突出物对神经组织的压迫e 缓解疼痛

3.时间:每次牵引的时间以20~40分钟,平均30分钟比较适宜。治疗频度一般为5~6周4. 腰椎牵引方法:徒手牵引,机械牵引,摆位牵引,家庭牵引,自我牵引

第四章神经生理学疗法(NPT):又称神经发育学疗法(NDT)或易化技术,常用的NPT

Bobath疗法

1.核心:使肌张力正常化和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

2.此训练方法的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RIP)和肢位的适当摆

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

3.治疗原则:(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2)强点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运动模式

(3)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4.运动的发育顺序:从头到脚、由近及远。具体为:仰卧位-翻身-侧卧位-肘支撑卧位-坐

-手膝跪位-双膝跪位-立位。

5.常用治疗技术:(1)反射抑制性模式RIP(2)促进正常姿势反应(3)床上良好体位保

持和体位转换(4)关键点的控制(5)推-拉技巧(6)拍打(7)肢体置放和控制(8)辅助器具(9)患侧肢体的负重

6.偏瘫典型的痉挛模式:上肢-屈曲痉挛为主(肩胛带-上抬、后撤,肘关节-屈曲,前臂-

旋前,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下肢-伸直痉挛为主(髋关节-伸展、内敛、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内翻、跖曲,足趾-屈曲)

7.针对常见的痉挛模式,偏瘫患者的RIP如下:(1)躯干抗痉挛模式,方法是患者健侧卧

位,治疗师站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扶住其肩部,另一只手扶住髋部,双手做相反方向的牵拉动作,在最大的牵拉范围内停留数秒,便可缓解患侧躯干肌的痉挛。(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方法:上肢-使患侧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拇指外展的位置,可对抗上肢的屈曲痉挛模式;下肢-使患侧下肢轻度屈髋、屈膝,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可对抗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3)手的抗痉挛模式,患者双手及上肢同时活动,以健手带动患手。(P298)

8.Bobath式握手:患者十指交叉握手,双手掌心相对,患侧拇指在上。

9.翻正反应:是为了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位置(面部与地面呈垂直位),头与躯干共同为

保持这种位置关系而出现的自主反应。

平衡反应:是维持全身平衡的一种反应。平衡反应使人体在任何体位时均能维持平衡状态。它是一种自主的反应,受大脑皮质的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10.关键点的控制:(1)中心控制点-胸骨柄中下段,主要控制躯干的张力(2)近端控制点

-头部、骨盆、肩部等,分别控制全身、骨盆和肩胛带部位的张力(3)远端控制点-手指、足,分别控制上肢、手部、下肢及足等部位的张力。

11.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

康复阶段患者主要问题训练目标训练计划

迟缓期肌肉松弛

肌张力低下

无自主性运动预防肌肉痉挛的出现

预防关节挛缩畸形的

出现

加强患侧肢体的控制

能力

诱发正常的运动模式

良好肢位的保持

床上体位转移训练

关节被动运动

患侧肢体主动运动

痉挛期痉挛、腱反射亢进

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

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抑制痉挛

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

促进关节分离运动,

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完

成基本动作

关节被动运动

肌肉持续牵拉训练

肢体负重训练

躯干控制训练

矫正异常姿势

恢复期痉挛逐渐减轻

关节出现分离运动

协调性基本接近正常

平衡性基本接近正常加强肢体运动功能协

调性

加强身体耐力

加强动态平衡稳定性

加强步行能力

双侧肢体协调训练

运动协调性训练

提高运动速度训练

精细运动训练

步行能力

Brunnstrom疗法

1.联合反应:是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脑损伤

患者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力运动时,可以不同程度的增高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出现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称联合反应。

2.共同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

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称为共同运动。

3.共同运动模式:上肢屈肌占优势,屈曲共同运动出现早。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

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下肢共同运动:下肢伸肌占优势,主要为伸展的共同运动模式。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是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促进神经肌肉系统反应的方法PNF技术以发育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活动,并主张通过言语和视觉刺激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技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

①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应是肌肉力量得以增加。

②扩散: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

③时间总和: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④空间总和: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⑤连续诱导: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⑥交互支配(交互抑制):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本手法操作

1. 手法接触

2. 牵张

3. 牵引和挤压

4. 最大阻力

5. 扩散和强化

6. 时序

7. 视觉刺激

8. 口令与交流

9. 运动模式

特殊技术

①律启动②等张组合③拮抗剂逆转④重复牵张⑤收缩-放松⑥维持-放松

PNF运动模式(P355-)

Rood疗法:强调有控制的感觉刺激,根据个体发育顺序,利用运动来诱发有目的的反应

个体发育的8个运动模式:

①卧屈曲模式②转体或滚动模式③俯卧伸展模式④颈肌协同收缩模式⑤俯卧曲肘模式⑥

手膝位支撑模式⑦站立⑧行走

Vojta疗法:让患者取一定的出发姿势,对身体特定部位(诱发带)给予压迫刺激,诱发出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个移动运动的促进手法的总称。

7种姿势反射:①拉起反射②立位悬垂反射③仰卧位悬垂反射④Collis水平反射⑤斜位悬垂反射⑥Collis垂直反射⑦倒位垂直反射

运动疗法专业技术学重点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应用力、电、光、声、水、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理疗)的功效: 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运动疗法分类:常规运动疗法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平衡训练技术心肺功能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法 临床应用范围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营养不良,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运动疗法禁忌症 ?绝对禁忌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持续发作的冠心病 ?安静时舒张压在 120mmHg以上者及收缩 压在180mmHg以上 ?重症的心律不齐 ?动脉瘤 –体位性低血压 –高热 –剧痛?相对禁忌 –运动时血压急剧升高者。 –心室室壁瘤 –心传导异常 –严重骨质疏松 常用运动方法 ? 1.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实施,多用于肢体肌肉瘫痪或肌力极弱时,能够预防挛缩和粘连,刺激本体感受器。 ? 2.主动辅助活动(助力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患者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适用于肌肉能够收缩但不足以对抗重力时,可增强肌力和改善肢体功能。 ? 3.主动活动: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又不给予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完成的动作,能够增强肌力,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的目的。 ? 4.抗阻活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活动。 ? 5.牵张运动: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拉的活动,适用于软组织病变所致关节挛缩,可恢复或缓解肢体活动范围受限,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关节活动度评定 ?ROM: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测量工具:量角器,方盘测角计 ?肩关节、肘关节、桡尺关节、腕关节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掌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脊柱 ?注意主动和被动ROM的差异 肌力评定 ?目的: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下降的程度与范围 ?器械检查: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等速测力计 ?手法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MMT) 定义:系根据受损肌肉或肌群功能,使病人处在不同受检位置,让其做一定动作,对动作分别给予助力和阻

泰山医学院诊断学2010级A卷

1、下列不属于感染性发热的是 A 大叶性肺 B 肺脓肿 C 中暑 D 伤寒 E 流行性脑脊髄膜炎 2 、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多大称为紫癜 A<2mm B2-3mm C3-5mm D>5mm E 以上均可 3、“三凹征”是指: A 胸骨上窝,锁骨下窝,肋间隙向内凹陷 B 锁骨下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 C 胸骨上窝,锁骨下窝,肋间隙向外凹陷 D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外凹陷 E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 4、严重的酸中毒产生的深长呼吸称为: A Cheyne-Stokes呼吸 B Biots呼吸 C 抑制性呼吸 D Kussmaul呼吸 E 叹息样呼吸 5、一小孩吃花生米,突然出现惊慌,气促,抱送急诊发现患儿吸气极度困难,出现“三凹征”。最可能诊 断为: A 小儿肺炎 B 胸膜炎 C 气管异物 D 支气管哮喘发作 E 受环境惊吓 6、正常肺野叩诊音为: A 鼓音 B 过清音 C 浊音 D 清音 E 实音 7、异常支气管呼吸音最常见于: A 大叶性肺炎消散期 B 大叶性肺炎充血期 C 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D 支气管肺炎 E 慢性阻塞 性支气管炎 8、下列肺部叩诊可为浊音或实音,除外: A 肺肿瘤 B 胸膜增厚 C 肺硬变 D 气胸 E 肺炎 9、胸腔积液量大于多少有明显症状? A 500ml B 400ml C 300ml D 200ml E 100ml 10、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 右心房增大 B 右心室增大 C 左心室增大 D 左心房增大 E 心包积液 11、门脉高压时,腹壁浅静脉的血流方向为: A 脐以上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血流由上至下 B 脐以上血流方向由上至下,脐以下血流由下至上

运动疗法试题

一、选择题 1、()开始,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发育学为特色的运动疗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于延续至今。A.20世纪20 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下列不属于神经生理学疗法的是() A.运动再学习疗法B.PNF疗法C.Bobath疗法D.Brunnstrom疗法 3、关于物理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关系正确的是( b ) A.物理疗法就是运动疗法B.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种C.物理疗法是运动疗法的一种D.运动疗法是被动的物理疗法 4、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属何种运动方式()A.被动活动B.主动辅助活动C.主动活动D.抗阻活动 5、下列不属于运动疗法禁忌症的是() A.有明确的炎症存在B.身体极度衰弱C.剧烈疼痛,运动后加重者D.肱骨干骨折钢针固定" 6、1907年运动疗法被引入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肢体的训练中,波士顿Lovett和他的助手Wright提出了徒手肌力检查法,后经许多专家多年实践和研讨,到()年基本确定了MMT,即徒手肌力检查法,延用至今。A.1921 B.1930 C.1940 D.1946 二、名词解释 1、物理疗法 2、运动疗法 3、被动活动 4、主动辅助活动 5、主动活动 6、抗阻活动 7、牵张活动 三、问答题1、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什么 " 2、从临床使用角度出发,运动疗法如何分类 3、运动疗法的应用范围如何 4、运动疗法的禁忌症有哪些 5、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如何 6、常用的运动方法有哪些 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B 4、B 5、D 6、D 二、名词解释1、物理疗法: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部分,以徒手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3、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徒手或借助器械对患者进行的治疗活动,患者不能做主动活动。 4、主动辅助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 5、主动活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也不给予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自己主动完成的动作,是运动疗法中主要的活动方式。 6、抗阻活动:由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7、牵张活动:用被动或主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张的活动。被动牵张时,牵引力由治疗师或器械提供;主动牵张时,牵引力由拮抗肌群的收缩来提供。 三、问答题:1、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什么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生活能力,增强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从临床使用角度出发,运动疗法如何分类从临床使用出发,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康复概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实践方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需要边学习,边操作,方能更好的掌握,以获得更确实的临床康复经验。 第一章康复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的概念 2、掌握康复的工作内容 3、掌握康复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康复的内容 2、康复的治疗过程 3、康复的发展史 第二章物理治疗学 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 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 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 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 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 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 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 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 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 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11、熟悉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 14、熟悉运动量控制的内容 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大纲 一、运动疗法的定义 1、运动疗法的定义 2、运动疗法的分类 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分类 1、常规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3、运动再学习 三、运动疗法的基础

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 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 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 四、运动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3、牵引 五、运动中的生理及治疗作用 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他 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禁忌 1、临床应用 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3、运动疗法的禁忌 七、运动处方 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率、治疗持续时间、 3、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规的运动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关节活动基础 2、掌握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的具体方法 3、掌握被动运动具体训练方法 4、掌握不同关节的关节活动具体方法 5、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概念 6、了解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7、掌握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 8、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标准 9、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应用的选择 10、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1、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操作程序 12、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关节松动术的具体操作 13、掌握软组织牵伸的概念 14、掌握被动牵伸的种类及操作 15、掌握主动抑制的概念和方式 16、掌握肌肉牵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7、掌握肌肉牵伸的程序 18、了解牵伸的局部放松技术 19、掌握人体主要肌群的牵伸技术 20、掌握肌力的概念 21、熟悉影响肌力的因素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概述 1.运动(移动)的类型:①平移运动(transl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在水平面上,肢体任何部位运动的距离相同。)②旋转运动(rot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围绕固定轴(旋转轴心)在弯曲的轨道上活动,越靠近圆心的部位移动距离越小,同一部位在不同角度时与圆心距离相同。) 2.力臂与阻力臂的分析 3.组织修复过程与特点: (1)炎症反应期(inflammation phase):特点为出血逐渐停止,局部红、肿、热、痛(特点:夜间痛、静息痛、持续性疼痛)等炎性表现明显,组织修复开始启动,局部抗机械应力能力差。吸烟、高血压和过多负荷是不利因素。 (2)组织机化期(proliferation phase):特点为炎症反应减少,已有组织初步愈合,强度仅为正常组织的20~30%,抗机械应力仍弱,因此不能介入力量训练。而且过多的乳酸易引起局部纤维组织错构,不利于组织愈合。 (3)功能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特点是组织有较好的恢复,强度可达60%左右,适度的应力有助于组织的功能重塑,可介入所有康复内容。 4.过度炎症(定义、表现、评定标准) 定义: 表现: 评定标准:①温度过高(双侧对比>2°;或身体负荷后双侧对比>1°); ②持续性疼痛、休息状态下或者夜间疼痛症状没有减轻。 炎症性疼痛特点: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及夜间痛; 机械性疼痛:活动开始、过程中或者活动后出现疼痛 5.人体常见组织机化时间:①肌肉3周②韧带3-6周③纤维环3-6周④肌腱6-10周⑤半月板约10周⑥骨软骨约12周(故损伤后较难恢复) 6.生物适应原理: (1)SAID原则:人体会对所施加的负荷产生特定的适应性。 (2)Davis原则:软组织会沿着施加刺激的作用力线产生反应。 (3)Wolf原则:骨组织会随着其承载的压力而发生改变。骨骼在需要处多生长,在不需要处多吸收。 肩关节 1.肩复合体:①盂肱关节②肩锁关节③胸锁关节④肩峰肱骨关节(肩峰下间隙) ⑤肩胛胸壁关节(⑥第一胸肋关节⑦第一横肋关节) 各个关节评估均按照视触动量进行,但关节不同具体的评估内容不同 2.肩关节评估: (1)视诊:①姿势(有无头前倾)

运动疗法学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疗法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课程衔接关系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同学们掌握临床运动治疗的方法,并能做到熟练操作。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运动疗法技术学是研究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的科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我们采取理论讲授为先导,PBL教学为主、模拟演示为辅,灵活借助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

教学内容。统一阅卷和评分标准;阅卷时流水作用,规范阅卷标准。《运动疗法学》课程考试管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三、参考教材 四、学时分配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运动疗法概论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应用力、电、光、声、水、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理疗)的功效: 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运动疗法分类:常规运动疗法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平衡训练技术心肺功能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法 临床应用范围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营养不良,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运动疗法禁忌症 ?绝对禁忌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持续发作的冠心病 ?安静时舒张压在 120mmHg以上者及收缩 压在180mmHg以上 ?重症的心律不齐 ?动脉瘤 –体位性低血压 –高热 –剧痛?相对禁忌 –运动时血压急剧升高者。 –心室室壁瘤 –心传导异常 –严重骨质疏松 常用运动方法 ?1.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实施,多用于肢体肌肉瘫痪

或肌力极弱时,能够预防挛缩和粘连,刺激本体感受器。 ?2.主动辅助活动(助力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患者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适用于肌肉能够收缩但不足以对抗重力时,可增强肌力和改善肢体功能。 ?3.主动活动: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又不给予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完成的动作,能够增强肌力,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的目的。 ?4.抗阻活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活动。 ?5.牵张运动: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拉的活动,适用于软组织病变所致关节挛缩,可恢复或缓解肢体活动范围受限,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关节活动度评定 ?ROM: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测量工具:量角器,方盘测角计 ?肩关节、肘关节、桡尺关节、腕关节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掌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运动疗法题库.

运动疗法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T: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中疗法之一。 二、填空: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一般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 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助力运动的完成,部分借助于器械帮助,部分由患者来完成;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3.运动疗法根据动力的来源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4.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 三、问答题: 1.简述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范围。 答: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式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 临床应用范围: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2)运动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或脱位。 (3)内脏器官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 (5)其他: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2.简述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 (1)运动治疗的方案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2)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别对待、明确运动强度。 (3)运动训练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全身运动相结合。 (4)治疗活动内容要有新鲜感,能调动患者主动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5)坚持长期训练,不可随意间断,提高训练效果。 (6)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病情,看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已达到治疗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查明原因。(7)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定期总结。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诊断学习题集

泰山医学院诊断学(本) 交卷时间:2020-04-27 10:00:18 一、单选题 1. (2分)正常心尖搏动位于:() ? A. 胸骨左缘第4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 ? B. 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 ? C. 胸骨左缘第6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 ? D. 胸骨右缘第4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 ? E. 胸骨右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 得分: 2 知识点:诊断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2. (2分)溃疡病急性穿孔时的体征,以下那项错误() ? A. 腹壁板样强直 ? B. 明显压痛,反跳痛 ? C. 肝浊音界缩小 ? D. 可见肠型及蠕动波 ? E. 可伴休克 得分: 2 知识点:诊断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3. (2分) 患者,男,60岁,有冠心病病史,ECG如图所示,诊断是:()

? A.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B. 完全性右束支传到阻滞 ? C. 陈旧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 ? D. 正常心电图 ? E.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得分: 2 知识点:诊断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4. (2分)“三凹征”是指( ) ? A. 胸骨上窝,锁骨下窝,肋间隙向内凹陷? B. 锁骨下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 C. 胸骨上窝,锁骨下窝,肋间隙向外凹陷? D.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外凹陷? E.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得分: 2 知识点:诊断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 E 解析 5. (2分)正常人心尖搏动于第五肋间( ) ? A. 左腋前线内0.5-1.0C.M ? B. 左锁中线外0.5-1.0C.M ? C. 左锁中线内0.5-1.0C.M ? D. 左腋前线外0.5-1.0C.M

影像诊断学

泰山医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2015级业余临床医学专升本《影像诊断学》试卷(A) 一、A 型题(80小题,共80.0分) 1.(1分)女患62岁,体检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孤立性肿块,直径约3.0厘米,有分叶,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并有少量胸腔积液,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周边型肺癌 B 、原发结核 C 、球型肺炎 D 、错构瘤 E 、孤立性转移瘤 2.(1分)女患62岁,体检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孤立性肿块,直径约3.0厘米,有分叶,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并有少量胸腔积液,为确定病变性质或组织类型,目前最好的确诊手段是: A 、DSA 看肿瘤染色 B 、支气管镜并刷检瘤细胞 C 、穿刺活检看组织细胞类型 D 、MRI 看肿瘤血管 E 、痰查瘤细胞 3.(1分)下列情况都适合支气管造影,但不正确的是 A 、支气管扩张——明确程度及范围 B 、肺不张——区别炎症或癌性不张 C 、肺癌——了解支气管阻塞和破坏情况 D 、肺内占位性病变——了解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 E 、急性大咯血——找出血原因 4.(1分)胸部透视时应注意以下各项,但不正确的是 A 、明确检查目的、要求 B 、参考过去的胸片及透视报告 C 、参考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D 、常规做立卧位透视观察 E 、除去体表影响透视的衣饰等

5.(1分)以下是高千伏摄影的优点,但不正确的是 A、肋骨阴影浅淡,肺内影像格外清晰 B、胸壁软组织阴影变淡,减少了对肺内病变的干扰 C、气管、主支气管和肺门支气管显影清晰 D、肺内病变对比良好,显示较为清晰 E、胸椎显示清晰 6.(1分)胸片示“厚壁空洞”性病变,则可除外: A、肺梗死 B、肺结核 C、支气管囊肿 D、叶内型隔离肺 E、坏死性肉芽肿 7.(1分)标准的胸部正位像包括以下结构,但不正确的是 A、胸廓 B、肋膈角 C、全部肺野 D、下颈部 E、双肩关节 8.(1分)以下是关于纵隔九分区法的正确描述,但不正确的是 A、九分区法只适用于胸部侧位像 B、胸骨后、心前缘、升主动脉和气管前壁之间的狭长三角区为前纵隔 C、食管后壁为中后纵隔的分界线 D、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及肺门所占区 E、食管以后和胸椎旁区为后纵隔 9.(1分)胸部平片上关于纵隔的正确描述,但不正确的是 A、纵隔的长短,宽窄随呼吸,体位而改变 B、正常小儿平片亦见一侧或两侧纵隔增宽 C、纵隔内病变存在时一定使纵隔增宽 D、两侧胸腔压力不同时,纵隔可移动 E、支气管发生部分阻塞时可发生纵隔摆动 10.(1分)以下是胸部正位像上关于肺野分区的正确描述,但不正确的是 A、第2肋骨前端下缘水平线为中、上肺野分界线 B、第4肋骨前端下缘水平线为中、下肺野分界线 C、将一侧肺野纵行三等分,称内、中、外带 D、第2肋骨前端上缘水平线为中、上肺野分界线 E、将每侧肺野人为地分为上、中、下野,内、中、外带 11.(1分)下列是关于正常肺纹理的正确描述,但不正确的是 A、上肺纹理细,下肺纹理粗 B、肺纹理呈树枝状,越分越细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 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 程. 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 6 、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 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 它不能主动完成, 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 8 、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 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 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 可以完成所有 的关节运动形式, 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 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 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 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 肌肉的长度缩短, 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 如静止,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 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 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 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人体通过中枢命令, 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 髋,膝, 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 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 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19、社区性步行: 是指可以借助踝- 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21、Raimiste 现象: 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 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 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 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 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 ,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 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运动疗法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疗法概述 一、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 /Therapeutic Training)定义 运动疗法是依据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利用力学的因素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训练,达到保持、重新获得功能或防止继发丧失功能的治疗方法,是物理治疗中最核心、最基本、最积极的治疗方法。其作用包括:改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放松肌肉、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运动疗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疗效明显,是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促进功能恢复与重建的临床康复中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重要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主要适应于以下方面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偏瘫、截瘫、脑瘫、脑外伤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主要问题有明显疗效,如肢体瘫痪、平衡差、无行走能力、功能独立性丧失和眼部受损等,特别是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因此,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章主要介绍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二、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 运动疗法是利用最常见的生理性刺激,对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调整和重塑组织功能。运动疗法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和生物力学作用等途径,对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改变,改善原来失调的机体状态。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和呼吸功能,并维持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新的代偿机制形成。 (一)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影响机体在参加运动时将引起心血管系统复杂的调节作用,调节幅度的大小将取决于参与运动的强度。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对肌肉运动时氧和各类物质的输入以及各类代谢物质的排出。 Gurncy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经过12周的踏车和手臂摇车训练,峰值吸氧量(VO2 peak)显著增加。但停止训练后,VO2 peak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降低,这

临床运动疗法学考试重点

临床运动疗法学考试重点 选择题: 1.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天丧失1%~3%,每周丧失10%~15%;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即可减少一半。 2.天鹅颈畸形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如:双手小关节出现天鹅颈样畸形的疾病是(B)。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关节炎 C.干燥综合征 D.强直性脊柱炎 E.多发性肌炎 3.颈椎牵引的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7%~10%;腰椎牵引重量至少>25%体重才可克服牵引时的摩擦力;腰椎电动骨盆牵引时首次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30%。 4.帕金森病四大典型症状:①静止性震颤;②肌强直;③运动迟缓;④姿势步态异常。 注:典型病例可见面部表情减少,称为“面具脸”;手指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搓丸样动作”;站立时呈头部前倾,躯干俯屈的特殊姿势;行走呈小碎步样前冲,称“慌张步态”;手指的精细运动障碍,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小字症”。 如:①以下哪项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D) A.肌肉强直常从肢体远端开始 B.平衡功能障碍,共济失调步态 C.随意运动时震颤明显 D.“小写征” E.失语 解释:肌强直多自一侧上肢的近端开始,逐渐蔓延至远端、对侧及全身。 ②下列哪项不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A) A.运动性震颤 B.泌汗异常和便秘 C.慌张步态 D.运动减少E.肌张力增高 解释:帕金森病临床常见功能障碍:a.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b.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唾液和皮脂分泌增加,多汗,肢体远端皮温低,排尿困难,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等);c.精神症状(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精神活动缺乏、消极,表现为抑郁、痴呆等);④临床并发症,如压疮,感染等。 5.运动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是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 6.产生肌力最大的肌肉收缩形式是离心收缩。 如:肌肉产生最大力量的收缩形式是:(C) A.等长收缩 B.向心性收缩 C.离心性收缩 D.等动收缩 E.等张收缩 注:各种收缩时产生张力大小的顺序依次为: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 7.关键点的控制主要包括:①中心控制点:胸骨柄中下段,主要控制躯干的张力; ②近端控制点:头部、骨盆、肩部等,分别控制全身、骨盆和肩胛带部位的张力;③远端控制点:手指、足,分别控制上肢、手部、下肢及足等部位的张力。 8.为防止损伤后软组织粘连,常用RICE法进行处理,即休息(rest)、冰敷(ice)、压缩(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 9.桡神经属于的脊髓节段为:C5~T1(由第5~8对颈神经和第1对胸神经的前支进入后束发出而形成的)。 注:临床运动疗法学写的是C5、C8。 10.废用综合症:因长期卧床或石膏固定等造成的综合征,包括肌萎缩、关节挛缩、体位性低血压、心肺功能及消化功能下降等。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 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 6、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 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它不能主动完成,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 8、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完成所有的关节运动形式,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肌肉的长度缩短,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如静止,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 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 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髋,膝,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 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19、社区性步行:是指可以借助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21、Raimiste现象: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 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 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 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运动疗法技术学背诵版

1物理疗法:应用物理学因子来治疗疾患的方法叫做物理疗法 2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 (1)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运动疗法技术的分类: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⑴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⑵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⑶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⑷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⑸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⑹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⑺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2)神经生理学(NPT):⑴Bobath疗法⑵Brunnstrom疗法⑶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⑷Rood疗法3)运动再学习法(MRP)4)其他(如水中运动、医疗体操、牵引、按摩、麦肯基疗法) (3)运动疗法技术应用范围:1)神经系统疾病(病、伤、瘤、退行性病)2)骨科疾病(骨折、截肢、关节炎、关节置换、退行性疾病)3)内脏器官疾病(心脏病、肺部疾病、代谢病)4)肌肉系统疾病5.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及其他障碍6)各种外科疾病术后7)烧伤(4)运动疗法的禁忌症:⑴病情不稳定者⑵炎症发热⑶全身情况不佳、脏器功能失代偿期⑷有大出血倾向⑸身体衰弱,难以承受训练者⑹患有静脉血栓,运动有可能使之脱落者⑺癌症有明显转移倾向者⑻剧烈疼痛,运动后加重⑼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如动脉瘤破裂⑽有明显精神症状,休克和神志不清者⑾运动器官损伤未作妥善处理 (5)常用运动方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主动活动,抗阻活动,牵引活动 1)被动活动:适于肌力0、1级,指肌肉完全放松、不作主动收缩,完全由外力来完成的运动。适用范围:偏瘫的早期、周围神经损伤肌力十分低下时、骨折后固定时相邻未被固定的关节、脊髓损伤时。作用:⑴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⑵维持软组织的长度,防止发

12级泰山医学院诊断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 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3.肝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苯巴比妥) 4.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合成或降低其活性的药物。(氯霉素、西咪替丁) 5.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 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6.稳态浓度(Css):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 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7.药物消除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8.表观分布容积(V 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 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0.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 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12.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3.效能(efficacy):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 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4.效价强度(potency):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15.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 16.耐药性(drug resietance):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 低,也称抗药性。 17.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 成的药物(磺胺类或喹诺酮类等)。 18.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9.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最低抑菌 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20.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 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21.阿托品化:瞳孔不再缩小,颜面潮红、皮肤干燥、肺部湿性啰音显著减少或消失,意识 障碍减轻或昏迷,患者开始苏醒。 22.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 对β受体亦有部分激动作用。 23.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 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运动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运动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运动治疗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进行具体操 练,以促使病人康复的一类疗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动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运动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运动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二、掌握运动治疗技术中各种训练技术的操作要点。 三、掌握常见病的运动治疗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学时分配 序号单元学时 理论实践合计 1 运动疗法概论 2 0 2 2 体位转换训练技术 2 4 6 3 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4 6 10 4 关节牵引技术 1 1 2 5 增强肌力技术8 12 20 6 耐力训练技术 2 0 2 7 肌肉牵拉技术 4 4 8 8 关节松动术10 12 22 9 平衡功能训练技术 2 4 6 10 协调功能训练技术 2 2 4 11 步行功能训练技术 2 4 6 12 呼吸训练技术 1 1 2 13 医疗体操 2 4 6 14 肌肉功能恢复技术8 10 18 合计50 64 114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节运动疗法概论(理论 2 学时;实践0 学时)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授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 重点讲授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 讲授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 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 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 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节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理论 2 学时;实践 4 学时) 教学内容: 1. 介绍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2. 讲授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 重点讲授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换的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换的训练方法。 2. 熟悉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 了解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 体位转换训练技术 第三章节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10 学时) 教学内容: 1. 介绍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2. 重点讲授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3. 讲授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 介绍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5. 重点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6. 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教学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