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钩端螺旋体的分子分型方法

钩端螺旋体的分子分型方法

钩端螺旋体的分子分型方法
钩端螺旋体的分子分型方法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11-05-13T14:13:40.2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高友中 [导读]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高友中(湖南省岳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4100)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106-02 【摘要】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ELISA法及国标法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检测,并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灵敏性、特异性、符合率。结果检测20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经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8.3%,国标法阳性率为6.7%。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与国标法符合率达99.3%。结论 ELISA法可快速、方便的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与国标法符合率高。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初步检测。 【关键词】奶制品肉制品沙门菌 ELISA 沙门菌为常见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一直位居首位,而受沙门菌污染的奶、肉制品为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沙门菌一直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及商检部门重点检验对象之一[1]。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奶、肉制品中沙门菌,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奶、肉制品分别来自本市8家不同超市,包括70份奶及奶制品样本,60份肉及肉制品样本。取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每份样品250ml或250g,经无菌包装后置冷链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缓冲蛋白胨水,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梭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均按国标相关规定进行。 ELISA相关试剂均购自试剂公司。 1.2实验方法 样品按国标法相关规定预先增菌。样品处理后于36°C培养4h,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中,42°C18-24h,另取10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6°C18-24h。 ELISA法简要步骤如下:特异性抗沙门菌单克隆抗体包被,加入待见样品检测。显色于酶标仪上读取OD值。 国标法简要步骤如下:经增菌后,划线接种于亚硫酸铋琼脂平板和EHL琼脂平板。36°C培养18-24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鉴别反应结果。如出现异常结果,按国标相关规定选择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ONPG等。 1.3数据分析 参考田素娟[1]等的方法进行。即利用检验通用的计算方法,并国标法比较实验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 2 结果 2.1ELISA及国标法检测结果 用ELISA法同步检测份奶、肉制品的沙门菌污染情况,采用国标法进一步验证,结果见表1。 表1沙门菌污染情况检测 2.2ELISA法与国标法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计算结果 表2ELISA法与国标法比较 3 讨论 3.1常规检测沙门菌方法 目前,沙门菌常用检测方法有:(1)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包括快速酶促反应显色培养基及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两种方法。VITEK AMS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鉴定是基于细菌的微量生化反应,可鉴定405种细菌。(2)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磁分离技术,如王海明[2]等报道的使用抗沙门氏菌免疫磁珠经增菌后于VITEK全自动生化鉴定仪和荧光PCR分子检测确认;免疫胶体金技术等。(3)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杨俊超[3]等报道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常规PCR比较研究,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依赖PCR的DNA指纹图谱技术;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基因内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的扩增;多重PCR检测技术;NASBA;基因芯片技术等。 3.2本研究采用检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快速检测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其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且与国标法符合率较高。一般24h 之内可以出检测结果。其不足之处在于:(1)不能定量检测沙门菌的含量,只能做定性分析,即是否存在沙门菌污染,但不能测得污染量的大小。后续研究考虑通过设置标准沙门菌对照(蛋白含量已知)的情况下,设立不同稀释度,然后比较样品各组OD值,用统计软件作出标准曲线,进而推算出沙门菌含量。(2)检测结果不太稳定,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ELISA实验普遍存在抗体效价下降很快的通病,如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食源性致病菌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2)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2) 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3) 1.3.1 国际情况 (3) 1.3.2 国内情况 (3) 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5) 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 (5) 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 (6) 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 (7) 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8) 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 (8) 3.2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0) 3.2.1 ATP生物荧光法 (10) 3.2.2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CO2量的方法 (10) 3.2.3 电化学方法(电导率法或电阻抗法) (10) 3.2.4 颜色变化 (11) 3.2.5 流式细胞技术 (11) 3.2.6 热量法 (12) 3.2.7 放射测量法 (12) 3.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12) 3.3.1 显色培养基法 (12) 3.3.2 免疫学方法 (13) 3.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 4 小结 (16)

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不谈的话题。 同时食品引发的中毒事故频发,媒体曝光度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监管力度。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19日发布的通知,国务院已将《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污染,而由病原微生物引 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化学污染监管,将进入长期化和制 度化;食源性疾病,这一食品安全隐患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它也不会再继 续“潜伏”。在由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粮食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制订的《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监控计划。食源性疾病逐渐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刘秀梅教授等在多个场合多 次倡议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链条 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快速而准确检测出被称为“头号杀手”的食品致病菌,是确保食 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项目包括一般性检验项目和致病菌两大类。一般检验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指标。 食源性致病菌,指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长代谢引起食物的变质和破坏,同时有些病原菌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患病。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我国对菌落总数(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大肠菌群限量标准只规定最大限量,致病菌规定“不得检出”。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关于钩虫病的流行病学错误的是( ) A.热带和亚热带为高度流行区 B.病人及带虫者为传染源 C.丝状蚴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D.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 E.农民感染率高于工人 2、男性,农民,发热四天,伴头痛,乏力,轻咳,无痰,按感冒治疗无效,自觉肌肉酸痛,查体:T40℃,P120次/分,R40次/分,BP12.0/8.0Kpa(90/60mmHg),急性病容,咽充血,上腭有3-4个出血点.肺部散在干罗音,肝肋下 1.0厘米,肾区叩痛(+).腹股沟有数个蚕虫大小肿大的淋巴结.轻压痛.WBC14×109/L,N85%,L15%,尿蛋白(±),镜下红细胞0-1/HP,白细胞1-2/HP.诊断以下列哪种疾病可能性最大( ) A.流行性出血热 B.急性病毒性肝炎 C.流脑,普通型 D.伤寒 E.钩端螺旋体病 3、下列哪一种病最易发生后发症( ) A.乙型脑炎 B.慢性活动性肝炎 C.钩端螺旋体病 D.疟疾 E.伤寒 4、钩体病治疗措施中不妥当的是( ) A.抗生素治疗用至退热后3天 B.为尽快杀灭病原体首先应大剂量使用青霉素 C.肺大出血型应尽早使用镇静剂 D.黄疸出血型患者应采用保护肝肾治疗 E.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是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 5、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 ) A.普通培养基 B.含胆汁培养基 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 D.含兔血清培养基 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 6、病人入院后2天,咳嗽痰中带血.应用青霉素3小时后,突然发冷,寒战,高热,1小时后大汗,测血压12/8kpa(90/60mmHg), 该现象的处理原则应首先( ) A.立即改用其他抗生素 B.停止输液 C.应用扩容,纠正酸中毒和血管活性药物 D.用皮质激素,强心升压药物 E.用抗疟原虫药物 7、钩体对下列何种抗生素最敏感( ) A.多西环素 B.庆大霉素 C.青霉素 D.白霉素 E.四环素 8、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 ) A.大便 B.小便 C.飞沫 D.呕吐物 E.鼻咽分泌物 9、钩虫病的传染源正确的是( ) A.病人和带虫者 B.猪 C.鼠 D.猿猴 E.家禽 10、男性,23岁,农民,参加夏收劳累后,5天前畏寒,发热,伴全身肌痛,乏力,加重4小时,感心慌气急,痰中带血,心率134次/分,律整,双肺可闻湿罗音,白细胞15×109/L,中性80%,胸片:双肺弥漫性点状,片状阴影,最正确的用药( ) A.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B.杜冷丁,氢化考的松,西地兰,青霉素 C.青霉素,庆大霉素 D.西地兰,速尿

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一、生物样本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一)粪便样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 表1 粪便样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培养条件 培养基目标病原体温度 细菌标本保 存和运送 1. Cary-Blair 所有食源性致病菌室温 增菌液 1. 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4 ℃ 2. mEC增菌肉汤EHEC O157:H7/STEC 37 ℃ 3. Preston肉汤弯曲菌微需氧42 ℃ 4. SBG增菌液沙门氏菌37 ℃ 5.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弧菌37 ℃ 选择性分离平板1. Mac平板EPEC、STEC、ETEC、EIEC、 EAEC、志贺氏菌 37 ℃ 2. XLD平板志贺氏菌37 ℃ 3. mCCD平板弯曲菌微需氧42 ℃ 4. 耶尔森氏菌选择性平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25 ℃ 5. 科玛嘉O157:H7显色平板EHEC O157:H7 37 ℃ 6. 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平板沙门氏菌37 ℃ 7. 科玛嘉弧菌显色平板 TCBS平板 弧菌37 ℃ 病毒标本 1. 采便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 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 -20 ℃以下

(二)检验方法与流程

(三)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测操作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粪便标本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志贺氏菌(Shigella)的检验方法。 2 检验程序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验程序见图1。 图1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验程序

3 操作步骤 3.1 标本收集 标本包括新鲜的或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或肛拭子。最优标本是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拭子。肛拭子不是最佳标本,仅在病人无粪便标本时采用。肛拭子收集后应当目测,需要在拭子上明显见到粪便。 所采集的标本尽快检验,放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的标本应在冷藏条件下24 h内送检。新鲜的粪便标本置于清洁、干燥、无肥皂或消毒液残留的容器中,冷藏条件下8 h 内送检。 3.2 分离培养 3.2.1 直接分离培养 新鲜粪便:无菌拭子采集少量粪便,尽量从可见血或黏液的部位收集;新鲜拭子在XLD 和MAC一区划线;以1 μL无菌接种环或接种针划线分离。在标本中再插入一个清洁的无菌拭子,将拭子放入SBG增菌液。轻拧管盖。注意:拭子表面有一层标本即可,不可将过量的标本放入SBG增菌液。 肛拭子:操作程序同新鲜粪便。 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拭子:轻搅混合标本;拭子在XLD和MAC一区划线;以1 μL无菌接种环或接种针划线分离;在标本中再插入一个清洁的无菌拭子,将拭子放入SBG增菌液。轻拧管盖。注意:拭子表面有一层标本即可,不可将过量的标本放入SBG增菌液。 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3.2.2 增菌培养 增菌液于36 ℃±1 ℃培养18 h~24 h,采用上述方法于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平板上划线分离,36 ℃±1 ℃培养18 h~24 h。 3.3 菌落特征 3.3.1 选择性平板上可疑菌落的特征见表1。 表1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选择性琼脂平板 沙门氏菌 (大多数) 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 MAC琼脂菌落光滑、无色,直 径2 mm~3 mm XLD琼脂菌落呈红色,直径2 mm~4 mm 科玛嘉显 色培养基 紫色或酒红色紫色或酒红色 3.4 纯培养 挑取3个或以上可疑菌落,划线接种5%羊血琼脂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3.5 初步鉴定 可疑菌落接种TSI琼脂,赖氨酸脱羧酶培养基、动力-靛基质-鸟氨酸琼脂(MIO)、西蒙氏柠檬酸盐琼脂和尿素琼脂。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见表2。 表2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摘要] 目的了解达州市2010年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多级分层抽样市售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鲜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生食类蔬菜、婴幼儿配方米(谷、豆奶)粉、冰激淋、中式凉拌菜、沙拉、鲜榨果汁、皮蛋和生鸭蛋,按照国标和相关方法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157:H7、阪崎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和创伤弧菌检测。结果共检测食品15类256件,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9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9株、单增李斯特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沙门菌4株、阪崎肠杆菌和EHEC ○157:H7各1株,总检出率11.33%,未检出空肠弯曲菌和创伤弧菌。鲜冻水产品、冰激淋、生食水产品、熟肉制品、生畜肉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别是42.86%、33.33%、20.00%、19.04%和13.33%。结论达州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鲜冻水产品、冰激淋、生食水产品和熟肉制品分别主要受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贸易国际化,由微生物危害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倍受世人关注。为科学评估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掌握达州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依照《2010年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于2010年夏秋季采集达州市区多家超市、农贸市场和专卖店的市售食品进行了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与种类本地产食品为主,由专业人员按照多级分层抽样原则采集市售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鲜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生食类蔬菜、婴幼儿配方米(谷、豆奶)粉、冰激淋、中式凉拌菜、沙拉、鲜榨果汁、皮蛋和生鸭蛋等15类食品,无菌采样、包装,4℃保存,8h内送达实验室。 1.2检测项目与方法不同食品分别检测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葡菌、EHEC ○157:H7、阪崎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和创伤弧菌等8种致病菌。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1]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下发的《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所述“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增菌、分离和鉴定,阳性菌株及时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确证。 1.3培养基和试剂培养基、API20E细菌生化鉴定试剂条和诊断血清分别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和宁波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15类256件食品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9株,总检出率11.33%。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5.00%、阪崎肠杆菌11.11%、单增李斯特菌7.55%、金葡菌6.06%、沙门菌1.63%,EHEC ○157:H7 1.28%,空肠弯曲菌和创伤弧菌未检出(见表1),4株沙门菌血清分型:鼠伤寒沙门菌3株、婴儿伤寒沙门菌1株。 2.2不同食品致病菌检测结果15类食品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鲜冻水产品(42.86%)、冰激淋(3 3.33%)、生食水产品(20.00%)、熟肉制品(19.04%)、生畜肉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13.33%)、婴幼儿配方粉(11.11%)、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和沙拉(8.33%)、皮蛋(6.06%),生禽肉、生食类蔬菜、中式凉拌菜、鲜榨果汁、生鸭蛋等未检出目标菌。29株病原菌分布在鲜冻水产品中9株副溶血弧菌,熟肉制品和生食水产品中各3株、生畜肉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中各1株单增李斯特菌,皮蛋中2株、生畜肉和冰激淋中各1株沙门菌,冰激淋中3株、沙拉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以及速冻熟制米面制品中各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1株阪崎肠杆菌,同一生羊肉中受到单增李斯特菌和EHEC ○157:H7双重污染(见

乳腺癌分子分型及治疗选择

乳腺癌分子分型及治疗选择 传统的肿瘤解剖病理分期 (如TNM分期,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远处转移情况)对于预测肿瘤的复发转移价值不可低估,是临床上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但由于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其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反应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传统病理TNM分期相同的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反应及预后可能会有很大差别。近年来,基于DNA微阵列技术和多基因RT-PCR定量检测的方法对乳腺癌进行的分子分型来预测乳腺癌的复发转移风险及其对治疗的反应,目前常将基因芯片技术的分子亚型和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起来,临床上通常应用ER、PR、HER-2 及Ki-67可将乳腺癌划分为4类分子亚型(见附表)。由于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反应和生存截然不同,研究乳腺癌分子标志及分子分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比如临床上比较棘手处理的“三阴乳腺癌”(指ER、PR及HER-2均阴性;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乳腺癌,相当于分子分型的Basal-like型分子表达(特征为基底上皮分子标志物高表达(CK5/6或17,EGFR)以及ER 或ER相关基因及HER-2或HER-2相关基因低表达),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0%~15%。三阴乳腺癌5年生存率不到15%,临床上往往作为一种预后差的乳腺癌类型代表。三阴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前年轻患者,内脏转移、脑转移几率较高,病理组织学分级较差,多为3级,细胞增殖比例较高,且多伴p53突变,p53、EGFR表达多为阳性,基底细胞标志物CK5/6、CK17也多为阳性。三阴乳腺癌预后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况关系不大,复发迅速,1-3年是复发高峰,5年内是死亡高峰,脑转移发生率高,迅速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死亡。“三阴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曲妥珠单抗(Herceptin)靶向治疗无效,治疗上依靠化疗为主,化疗敏感性差并容易产生耐药。 表: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定义和治疗推荐(2011年St.Gallen共识) 分子亚型定义治疗类型注释 Luminal (管腔或 激素受体阳性)A型ER和(或)PR阳性 HER-2阴性 Ki-67低表达(小于 14%)单纯内分泌治疗Ki-67染色的质量 控制非常重要。 这一亚型几乎不需 要化疗,但要结合临 床淋巴结状况及其 他危险因素综合而 定。 Luminal (管腔或 激素受体阳性)B型Luminal B(HER-2 阴性): ER和(或)PR阳性 HER-2阴性 Ki-67高表达(大于内分泌治疗 ±细胞毒性治疗 多基因序列分析显 示,高增殖基因可预 测患者预后较差。 如果不能进行可靠 的Ki-67评估,可以 考虑一些替代性的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1印tos江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最适pH值为7.2一7.4,孵育温度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 即 被杀灭。 全世界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18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有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的 钩体,根据实际情况暂规定13个血清群14个血清型为国内通用标准菌株。其中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长江流域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除西藏、内蒙、西北高原外均已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华南各省多见。好发季节为7~9月。青壮年农民多见,农村儿童亦不少见,男性占80%以上。主要流行形式有雨水型、稻田型和洪水型。降雨连绵,村庄内外积水,带菌 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可引起雨水型;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 而感染,可引起稻田型;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猪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 流行,可引起洪水型。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分布广、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易成为雨水型或洪水型的传染源。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 肤侵入机体。如土壤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与疫水接触时间长、次数多,获得 感染的机会多。进食被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的食物,钩体也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强的同型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 的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员及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发 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的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散 布全身,在侵入局部无炎症反应。钩体在血和组织中大量繁殖,播散成为钩体败血症。钩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

第四节 钩端螺旋体

第十五章其他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特性 对人畜致病的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长16~20μm,宽0.1~0.2μm,螺旋细密而有规则,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整个菌体常呈C、S、问号等形状,故称似问号钩端螺旋体。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螺旋细密而不易看清,常呈细小的串珠样形态,用姬姆萨染色效果好,镀银法染色呈棕色。 钩端螺旋体为需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柯氏液培养基(含10%兔血清、磷酸盐缓冲液、蛋白胨,pH7.4)中生长良好。一般接种3~4d开始生长,1~2周大量增殖,培养液呈半透明云雾状浑浊,实验动物以幼龄豚鼠和仓鼠最敏感。 本菌对热、干燥、阳光等都很敏感,加热55℃10min即可致死,但低温、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它的生存。钩端螺旋体对一般消毒剂、链霉素、金霉素、青霉素、四环素都较敏感。 钩端螺旋体有两种抗原结构,即表面抗原(P抗原)和内部抗原(S抗原)。前者具有型特异性,存在于菌体的表面;后者具有群特异性,位于菌体内部。按内部抗原将钩端螺旋体分为若干血清群,各群又根据其表面抗原分为若干血清型。目前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共172个血清型。 二、致病性 钩端螺旋体常以水作为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眼和鼻黏膜及消化道侵入机体,最后定位于肾脏,并可从尿中排出,被感染的人畜能长期带菌,是重要的传染源。鼠类是其天然寄主,是危险的传染源。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生钩端螺旋体病。家畜中猪、牛、犬、羊、马、骆驼、家兔、猫,家禽中鸭、鹅、鸡、鸽及野禽、野兽均可感染。其中,猪、水牛、牛和鸭易感性较高。发病后呈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多种症状,是一种重点防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三、微生物学诊断 采取高热期动物血液或脏器,或恢复期肾脏组织或尿液,进行暗视野镜检或荧光抗体检查,可发现钩端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可应用凝集溶解试验和ELISA。应用ELISA检查钩端螺旋体时特异性高,可以检出早期感染动物,因而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四、防治 用钩端螺旋体多价苗预防接种,可以预防本病。在本病流行期间紧急接种,一般能在2周内控制流行。治疗可选用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

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分子分型技术主要包括质粒DNA图谱分析、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的染色体DNA 分析、核酸探针杂交、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CR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DNA 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的实用性强、低用费、可再现性好,可用来进行普查工作。PFGE 技术分辨力高,是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的最佳选择。而有更高分辨力和再现力的MLST新技术正在逐渐被使用。这些分子分型技术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常用的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评估分型技术标准的可行性 评估一项分型技术是否可行的标准有2个:完成标准(有效性)和便利标准(效率性)。完成标准包括分型能力、分辨力和分型技术间的一致性,而便利标准包括通用性、快捷性、解释和执行的容易程度。一项分型技术的分型能力意味着通过这项分型技术,分离株被划分为所属类型的比例。再现性是指通过这种技术对同种样品在重复检测时,产生相同结果的能力。分辨力是指拥有一致的或非常相似的相关图谱的分离株事实上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的可能性。2种分型技术的一致性通过使用这些技术把高度相似的分类株分组归类而被评价〔1,2〕。因此,对一种分型技术来说首选标准是有效性〔3〕。当应用于细菌病原菌时,一种分型技术必须要有效率性优点。通用性就是用于任何病原菌的能力,这对于医源性病原菌感染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操作和解释结果的容易度以及所需费用、试剂和仪器的可行性都是选择一项分型技术的重要标准〔2-4〕。 二.现代分子分型技术 1.质粒DNA图谱分型技术 细菌质粒分析是较早被使用的对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的分子分型技术〔4〕。这种技术包括萃取质粒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这是一种容易操作和理解的技术。由于不同菌株质粒DNA序列和大小不同,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得到的DNA质粒图谱也将不同,因此,与流行病相关的分离株能够被分类分型。质粒图谱分析的再现性和分辨力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质粒而提高。支持这个方案的理论是,虽然2个不相关质粒有相同的分子量,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位置和频率是不同的。但此技术也有应用局限,质粒是可移动的非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菌能自发的失去或很容易的获得,结果流行病相关的菌株可以展示不同质粒指纹图谱。许多质粒带有抗性决定因子的基因,存在于转位子上,而转位子很容易丢失或获得,这同样可以迅速改变质粒DNA组成。产生图谱的再现性也会由于质粒空间存在的不一致性(超螺旋的、断口的和线形的)而被影响,而凝胶电泳时具有不同迁移速度。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有质粒,但没有质粒的就不能用此技术分型。此外,由于有些分离株中含有1个或2个质粒,会使菌株间的分辨力降低〔4〕。 2.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 染色体DNA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消化后的片段再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glⅡ和EcoRI等消化病原微生物基因组DNA,因为它们对染色体上的酶切位点非常敏感,可以产生大量短的片段。电泳后,将获得一系列被分离的DNA图谱。通过比较图谱,就可以进行菌相似性研究。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分离株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分型,但由于基因组DNA巨大,酶切后产生的片段众多,且含有大量的重叠片段,这将导致菌株间图谱一致性分析产生困难〔4〕。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人畜共患病,热带和亚热带多见。我国各省市均有报道,以南方疫情严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为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包括23个血清群和至少218个血清型。钩端螺旋体血清型的繁多给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制备带来困难。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鼠和猪;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外来人员比疫区居民易感,患病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2~30d。该病病程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又称钩体血症期,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寒战、头痛以及腓肠肌等全身肌肉疼痛,典型体征为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中期又称免疫反应期或器官损害期,根据主要受损脏器不同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或脑膜脑炎型等。后期或称恢复期,患者在症状逐步缓解的同时,出现后发热及眼、神经系统后发症。从血、尿、脑脊液和组织标本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为诊断“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达16周且检出率低。一系列血清学检测方法可用作辅助诊断。 部分以安慰剂为对照的研究显示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的治疗不能缩短钩端螺旋体病病程或减轻该病症状,因此目前对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多数意见仍主张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病原治疗方案需根据钩端螺旋体病的严重程度选择:轻症患者可予以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或阿莫西林每次500mg、每6小时1次口服;中、重度感染应予以青霉素每次160万单位、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d。青霉素治疗初期可发生赫氏反应,系大量钩端螺旋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加重毒血症所致,应予警惕,一旦发生可予以糖皮质激素等处理。 药敏试验显示钩端螺旋体在体外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敏感,但尚缺乏临床资料。 钩端螺旋体病免疫力呈型特异性的特点使疫苗的开发、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目前主要采取药物预防。研究显示多西环素每周1次200mg口服对在丛林生活人群具有有效保护作用,因此该方案被广泛采纳。适用预防用药者包括:在疫区从事与疫水接触工作的人员,暴雨或洪灾后所有疫区人员,新进疫区的劳动者,接触钩端螺旋体的实验室人员等。

钩端螺旋体(3)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18849366.html, 钩端螺旋体(3) 作者:赵瑜 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年第02期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最常见的诊断方法可以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注重于该菌的检测和/或鉴定,而间接法则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该菌的抗体。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2-0005-02 1 直接法 钩端螺旋体的分离和鉴定,利用银染或暗视野显微镜目测钩端螺旋体,通过荧光抗体试验(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FAT)或免疫组化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抗原,或检测猪组织、体液中的钩端螺旋体DNA,可以对出现急性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的动物进行诊断。胎儿组织样本的相同检测结果也可对钩端螺旋体流产进行确诊。 1.1 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 组织分离和鉴定钩端螺旋体可以对钩端螺旋体病做出明确的诊断,而且可以鉴定感染菌的血清型。该方法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细菌培养通常只能在参考实验室进行,但对流行病学分析仍然很重要。最后,细菌培养对测定它的抗菌素敏感性是绝对必要的。 1.2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该方法是基于检测细菌中普遍存在的不同特定基因或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专有基因。PCR 试验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进行早期诊断,而且不需要活的钩端螺旋体就可以得到阳性PCR结果。最后,确诊是利用PCR方法诊断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最重要的未决事项。 1.3 免疫染色技术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FAT)和免疫组化试验适用于胎儿样本或高度自溶的死亡动物,因为这些样本的病原菌分离可能会很困难。此外,当需要进行快速诊断时,这些方法也非常实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其正确性取决于样本中存在的钩端螺旋体数量。因此,这些方法不适用于对处于慢性携带状况的动物进行诊断,因为这种动物体内的细菌数量可能非常低。 1.4 组织病理学和暗视野显微镜检

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一)

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一) 现代分子分型技术主要包括质粒DNA图谱分析、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的染色体DNA分析、核酸探针杂交、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CR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DNA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的实用性强、低用费、可再现性好,可用来进行普查工作。PFGE技术分辨力高,是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的最佳选择。而有更高分辨力和再现力的MLST新技术正在逐渐被使用。这些分子分型技术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常用的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评估分型技术标准的可行性 评估一项分型技术是否可行的标准有2个:完成标准(有效性)和便利标准(效率性)。完成标准包括分型能力、分辨力和分型技术间的一致性,而便利标准包括通用性、快捷性、解释和执行的容易程度。一项分型技术的分型能力意味着通过这项分型技术,分离株被划分为所属类型的比例。再现性是指通过这种技术对同种样品在重复检测时,产生相同结果的能力。分辨力是指拥有一致的或非常相似的相关图谱的分离株事实上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的可能性。2种分型技术的一致性通过使用这些技术把高度相似的分类株分组归类而被评价〔1,2〕。因此,对一种分型技术来说首选标准是有效性〔3〕。当应用于细菌病原菌时,一种分型技术必须要有效率性优点。通用性就是用于任何病原菌的能力,这对于医源性病原菌感染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操作和解释结果的容易度以及所需费用、试剂和仪器的可行性都是选择一项分型技术的重要标准〔2-4〕。 2现代分子分型技术 质粒DNA图谱分型技术细菌质粒分析是较早被使用的对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的分子分型技术〔4〕。这种技术包括萃取质粒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这是一种容易操作和理解的技术。由于不同菌株质粒DNA序列和大小不同,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得到的DNA质粒图谱也将不同,因此,与流行病相关的分离株能够被分类分型。质粒图谱分析的再现性和分辨力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质粒而提高。支持这个方案的理论是,虽然2个不相关质粒有相同的分子量,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位置和频率是不同的。但此技术也有应用局限,质粒是可移动的非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菌能自发的失去或很容易的获得,结果流行病相关的菌株可以展示不同质粒指纹图谱。许多质粒带有抗性决定因子的基因,存在于转位子上,而转位子很容易丢失或获得,这同样可以迅速改变质粒DNA组成。产生图谱的再现性也会由于质粒空间存在的不一致性(超螺旋的、断口的和线形的)而被影响,而凝胶电泳时具有不同迁移速度。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有质粒,但没有质粒的就不能用此技术分型。此外,由于有些分离株中含有1个或2个质粒,会使菌株间的分辨力降低〔4〕。 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染色体DNA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消化后的片段再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glⅡ和EcoRI等消化病原微生物基因组DNA,因为它们对染色体上的酶切位点非常敏感,可以产生大量短的片段。电泳后,将获得一系列被分离的DNA图谱。通过比较图谱,就可以进行菌相似性研究。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分离株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分型,但由于基因组DNA巨大,酶切后产生的片段众多,且含有大量的重叠片段,这将导致菌株间图谱一致性分析产生困难〔4〕。 核酸探针杂交技术用高效率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消化染色体DNA后,染色体就被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片段,具有一定的片段长度多态性。由于片段太多(包括上述的重叠片段),给分型带来困难。这种分型困难可以通过印迹杂交解决。有报道,以印迹法为基础的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型研究的2次分型法〔4〕,首先是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DNA随机扩增而制备一些探针,再使用几株菌检验探针的特异性,并选择出有效的探针。使用2次筛选到的探针与分离株进行杂交,根据是否杂交,对分离株进行分型,效果良好。 染色体DNA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PFGE分型技术是〔5〕使用对染色体有很少酶

犬钩端螺旋体病

犬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多种形式,主要有发热、黄疽、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豁膜坏死、水肿等特征。 【流行病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源和环境,可使家畜(牛、猪等)和人发病。各种犬对钩端螺旋体均易感,幼犬和体质弱的犬更易感染发病。据国外对健康犬的犬型钩端螺旋体血清抗体调查,某些地区阳性率达20%-8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公犬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母犬。 【临床症状】潜伏期5-11天。 1.急性出血型黄疽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体温40℃,绝食,肌肉震颤、触痛。继而出现呕吐,眼结膜、口腔赫膜充血、出血,口腔内发出与腐臭尿液相似的气味,但并不发生溃疡,呼吸急促,心律不齐,体表淋巴结肿胀,70%病犬出现黄疽和血便,尿液浑浊、色浓,呈豆油样,最后衰竭死亡,病程2-3天,个别的几小时死亡。 2.急牲肾炎型精神沉郁,厌食,体温升高,可见勃膜充血,部分可见口腔溃疡、出血,并有淡黄色或灰色痴屑,有尿臭气。肌肉疼痛,常呈坐姿,不愿活动,病重时出现呕吐,血便,无尿,臭尿和脱水。少数出现黄疽,触诊肠段,收缩如硬囊状。后期常出现虚脱,昏迷。病程约1周,最后多因尿毒症死亡。部分转为慢性,呈慢性肾炎症状。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急性、慢性均有肾炎症状,尿中蛋白质可达0.2%,尿沉渣中有肾上皮和肾管型。死亡率,流行初期高于流行后期,血中尿素量增加,预后不良。幼犬与老年犬易耐过,康复期长达2-3周,有时可遗留后肢麻痹、消化紊乱、慢性肾炎等。 【病理变化】可视勃膜黄疽样变化,胃、十二指肠、大肠、结肠勃膜肿胀,高度潮红,常呈黑红色,偶有出血;小肠和盲肠病变较轻。脾脏、淋巴结急性肿胀,肝脏肿胀,有时有棕黄色斑点和出血。脾脏出血表面有淡黄色的小病灶。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有的呈现肾小球或间质性肾炎变化。 【实验室诊断】发热期采血液,无热期或后期采尿液或脑脊髓液,尿液为常用,死后采取肝脏、肾脏(最好1小时内进行,最迟不超过3小时),制备液滴压片标本,置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当发现典型“O”“S”“C”等多种形态的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 用病犬血液或死犬肝脏、肾脏乳剂皮下或腹腔接种于仓鼠或豚鼠,逐日观察,测体温,潜伏期一般3-5天,先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1-2天出现黄疽,死前体温下降,应在死前扑杀进行剖检,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镜检,若能检出钩端螺旋体时即可确诊。 血清学检验,可采用微量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类症鉴别】 1.犬瘟热类似症状: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厌食,眼结膜充血,有时呕吐、腹泻。区别:钩端螺旋体表现肌肉疼痛,血尿、尿闭或尿呈豆油样(浓茶水样),急性淋巴结肿大,可视豁膜黄染。剖检可见豁膜潮红、出血,呈黑红色,肝脏肿大,有棕黄色斑点和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1.目前国内钩体病病原治疗首选 A.四环素 B.青霉素 C.氯霉素 D.头孢菌素 E.红霉素 答案:B ()2.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是 A.长期持续高热 B.发热、咳嗽、吐白色黏痰 C.发热、头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 D.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E.发热、咳嗽 答案:C ()3.钩体病感染中毒型的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发热、全身疼痛、乏力 B.浅表淋巴结肿大 C.虹膜睫状体炎 D.结膜炎 E.腓肠肌压痛明显 答案:C ()4.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 A.普通培养基 B.含胆汁培养基 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 D.柯氏培养基 E.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答案:D ()5.下列不属于钩体病的诊断依据的是 A.在流行区6-10个月,在近20天内曾接触过可能污染钩体的水 B.急起发热,全身疼痛,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其他原因者 C.血象中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 D.胸片、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漫性点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影 E.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 答案:C ()6.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发生Herxheimer反应的机制是 A.钩体死亡后毒素释放 B.青霉素变态反应 C.感染性休克 D.肾衰竭 E.肺出血 答案:A ()7.男,36岁,农民,因发热、周身酸痛、极度乏力3天,呼吸困难半天入院。查体:体温39.5℃,脉搏122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02/70 mmHg,急性重病容,结膜充血,双肺可闻及湿罗音,腓肠肌有压痛。血象:WBC 13×109/L,N 0.8,L 0.20。尿蛋白(+)。下列哪项措施不妥当 A.抽血培养 B.西地兰静推 C.异丙嗪镇静 D.氢化可的松静滴 E.大剂量青霉素 答案:E ()8.钩体病治疗措施中不妥当的是 A.抗生素治疗用至退热后3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