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 第五课 预防犯罪

八年级 第五课 预防犯罪

八年级 第五课 预防犯罪
八年级 第五课 预防犯罪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节预防犯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的特征。

2、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3、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4、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犯罪的特征,以及怎样预防犯罪

难点:准确判断犯罪行为

三、学习方法

情境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预防犯罪》。

(二)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

(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

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刑法与犯罪

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展示问题)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刑罚。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

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特征

活动二:认清犯罪特征

(展示下列材料)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刑罚含义及种类

活动三:了解刑罚

(展示材料)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

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

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1.思考:周永康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周永康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教师讲述:周永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他受了刑罚处罚,其中无期徒刑是

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是附加刑。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

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

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

(四)预防犯罪、远离犯罪

活动四:预防犯罪

(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思考与讨论:

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3.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教师讲述: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

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

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

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五:杜绝不良行为

(展示表格)

提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教师讲述:

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活动六:防患于未然

(学生阅读教材P56“阅读感悟”)

思考:读了父亲给儿子的信,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

?

????了解罪与罚???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

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加强自我防范???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

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2018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预防犯罪 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含义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和特征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必受刑罚处罚 (1)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2)刑罚的含义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3)刑罚的分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知识点二加强自我防范 1.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杜绝不良行为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出题点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例1】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甘肃某公司非法集资案作出一审判决,其中被告人于某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样判决是因为于某的行为() ①违反了民法②触犯了刑法③具有较小社会危害性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剖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认识。题干中于某受到严厉的刑罚处罚,说明其行为触犯了刑法,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答案】D 【例2】小郑到某县法院工作,第一天受理了以下5个案件,哪一组属于涉嫌犯罪() ①周叔叔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恼怒,将对方打成重伤②法院判决后仍不还债的人被称为老赖,县法院将老赖的照片等个人信息及欠债数额在街头大屏幕上滚动播出,于是其中一个老赖起诉,说侵犯了他的隐私权③在某重点文物旅游景点,小赵骑在文物上拍照,并与管理员发生冲突④高三学生小王厌学,经常逃课上网,钱不够就拦路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⑤王某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出纳,暗地里挪用公款炒股,累计近百万元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 ①④⑤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分,犯罪的三个特性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主要包括杀人、放火、抢劫、盗窃、爆炸等,①④⑤符合标准,故选D。 【答案】D 出题点二刑罚 【例1】王某因容留他人吸毒,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从刑罚的种类看,罚金属于() A.主刑 B.附加刑 C.行政处罚 D.民 事处罚 【剖析】本题考查对刑罚的种类的认识。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故选B项

预防犯罪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目标: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知识目标: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涵义和刑法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重点: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难点: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 学法:主体参与式学习 教法:情境教学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大学生掏鸟窝 “大学生掏鸟窝”案发生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诸多人认为案件的审理不公正,认为两位大学生为了16只鸟付出了太过惨重的代价。你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懂法。有效预防犯罪。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 运用你的经验: 图片展示: 小结:以上行为属于盗窃罪 普及法律知识:《刑法》中有关抢盗窃罪的规定 《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图片展示: 小结:以上行为属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 普及法律知识: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小结:我国刑法规定了对偷盗、抢劫、绑架、勒索、杀人、非法拘禁、生产假冒伪劣等四百多种罪的处罚。 图片展示: 小结:以上行为属于非法拘禁罪 交流讨论:我国刑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探究与分享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 (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归纳小结: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 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教案-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小组教师刘明学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周第课时累计课时课题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 教学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来源:学*科*网] 3.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教学重点: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方法及措施:欣赏歌曲、探究法、讨论、讲授法、概括归纳。 教学过程修订、增减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影《少年犯》插曲,学生观看思考, 通过电影插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探究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 (一)运用你的经验[来源:学+科+网]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 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得出结论:刑法的含义及作用 (二)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得出结论: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犯罪要承担的后果是是什么? 得出结论: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一)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问题: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 对?为什么? 得出结论: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二)探究与分享: 问题: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分析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

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 问题:他为什么会走上违法之路? 得出结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温水煮青蛙问题:想一想:这只青蛙为什么会丧生? 展示一些常见的不良诱惑 杀人蝙蝠的故事 得出结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 教师寄语: 要想不违法犯罪,把握品行是先例;学习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 课堂小结(板书) 预防犯罪 课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 .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2.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表明( ) A.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来源:学+科+网Z+X+X+K]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C.“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差别 D.一般违法较容易发展到犯罪 3.“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 B .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 C .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 D .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 4.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即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 A .违反了刑法 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罪与非罪 加强自我防范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犯罪的三个特征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养成良好习惯,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五课 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_ _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五课第二框发现自己的潜能_ _

的事,但我相信自己有这方面的潜能;从小我就爱拆装玩具汽车,我相信只要尽力挖掘,并不断学习和实践,说不定将来我能发明一辆既节能又环保的新式汽车……) 教师:我感谢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今天老师才真正了解到大家,原来你们是那么优秀,那么能干!你们也用自己的事实证明了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我想至少有以下七个方面的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2.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板书) 活动设计:潜能大搜索。 (让学生联系前面讲到的多种智能,然后再仔细分析、对照自己在哪方面还有潜能。然后先以同桌为单位再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其他同学寻找潜能。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帮助自己或同学发现潜能,增强对自我的信心;二是通过寻找同学潜能的方式,加深了解,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 ’教师:认识到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潜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以判断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自己的人生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3.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板书) 承上启下:那么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呢? (二)发掘自己的潜能。(板书) 录音模拟,请一位声音浑厚、响亮的男同学录一句话:“我感觉一天比一天好,我身体很健康,学习很顺利,我很走运。”在课堂上把它一遍又一遍地放给同学听,然后让同学自己说,且声音越来越响。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越说心情越开朗,越振奋,真觉得自己很棒! 教师:这就是一种发挥自己潜能的好办法,同学们不妨试着去做做。 1.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板书) 出示KP53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讨论:①这个孩子的回答,对他日后成为建筑设计师有影响吗?②你怎么理解他的话?③你身边有没有出现过相同经历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友情点拨,并讲述自己的体会:老师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且我一直为这个理想而努力着。在老师的日记本中经常记着那么几个字:“我要当老师,我要考大学!”终于我如愿以偿。这是一种发掘自己潜能的好办法。 2.想像更好的“自我”形象。(板书) 教师:通过想像更好的自我形象,能够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3.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潜能。(板书) 教师: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掘自己潜能的计划。(4~5分钟) 教师展示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后,认真如实填写,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受全体同学监督,帮助完成自己的心愿。 (1)根据刚才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们的评价,我到底有哪些特长?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课时训练(附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预防犯罪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利用网络对青少年实施诱拐、欺诈和性侵害等案件时有发生,为避免此类侵害,我们应该 ①提高警惕,安全上网②抵制诱惑,拒绝上网③谨慎交友,防止上当④保护隐私,避免泄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A.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有期徒刑 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 D.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 3.法律课堂上,小妹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了案例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2015年5月1日,案例再现李某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交警拦截,经检测,其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为65毫克法律链接注: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小于80毫克为饮酒后驾车;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醉酒驾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对此案例,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小萍:“他的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 B.小忠:“他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小莉:“他会被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罚款。” D.小金:“他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4.演员张某因容留他人吸食毒品大麻,被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5 000元。张某的行为是 A.犯罪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5.家是我们人生的驿站,是我们生活的乐园,也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还是一件旧风雨衣,只有在狂风暴雨之中才能更体现它真正的价值。下列对家理解正确的是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 防犯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目标: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知识目标: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涵义和刑法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重点: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难点: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 学法:主体参与式学习 教法:情境教学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大学生掏鸟窝 “大学生掏鸟窝”案发生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诸多人认为案件的审理不公正,认为 3

两位大学生为了16只鸟付出了太过惨重的代价。你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懂法。有效预防犯罪。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 运用你的经验: 图片展示: 小结:以上行为属于盗窃罪 普及法律知识:《刑法》中有关抢盗窃罪的规定《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 4

节严重的。 图片展示: 小结:以上行为属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普及法律知识: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小结:我国刑法规定了对偷盗、抢劫、绑架、勒索、杀人、非法拘禁、生产假冒伪劣等四百多种罪的处罚。 图片展示: 小结:以上行为属于非法拘禁罪 交流讨论:我国刑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参考学案2

霍峰中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班级:___姓名:__________编号:______主编:______审核 教学札记第五课《预防犯罪》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2.了解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3.掌握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5——57页,结合问题,找出答案, 做好笔记,注意分点标注。) 1.《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规定: 2.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 3.未成年人怎样预防犯罪? 三、合作探究:(小组互查自学情况,并用自主学习知识共同分 析以下案例。) 课本P55:(探究与分享) ①陈某15岁,因犯抢劫罪被判刑,说明了什么? ②陈某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哪些 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③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或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是什 么?) ④陈某从不良行为到一般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这个过程给你哪 些启示? 四、展示质疑: 1.各小组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2.学生提出疑难,教师点拨。 五、总结提升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六、当堂反馈: 1.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一般违法一定会发展为犯罪②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③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④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A.②④ B.①⑧ C.②③ D.①④ 2.青年陈某在校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上闲杂人员一起混在娱乐场所,动辄欧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陈某仍不思悔改。一日,陈某潜入某商厦盗窃被抓,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我们青少年应从陈某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的教训是() ①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②违法.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③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④自觉遵守法纪,注意防微杜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中学生小强迷恋网络游戏,还经常趁父母不在家,上网浏览不健康信息。后来,他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手段持刀抢劫,将一名妇女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刑。这警示我们要做到() ①克服猎奇心理,抵制不良诱惑②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③远离网络,免受其害④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政治生活第五课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备课人:陈大勇检查人:王谨业行政审核人:张永 才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含义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新授内容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国体及政体 (1)含义:国体即国家性质。政体即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组织形式。 (2)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3)我国的国体是: _______________ 。 我国的政体是: _______________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 _______________ 。(2)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____________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政治制度。 (二) 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_______; (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____________,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________机关; (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全面推进_________________,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____。 【合作与探究】 1、“最高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区别 前者在我国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权力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区别 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指行政机关(各级政府)、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 政治认同:1.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2.理解意识活动的特性,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和意义。 3.多了解时事热点,增强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和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树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 意识活动的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1.理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港珠澳大桥是人们借助智慧创造出来的,这说明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意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堂。 明确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三分钟。 讲授新课: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案例】为什么要建设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极大地缩短了三地间的距离。通车后,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这对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师】上述材料体现意识活动的哪个特点?(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什么事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生】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师】体现意识活动目的性的标志性词语有哪些? 动物的活动有没有目的性? (学生思考并回答)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案例】2005年,孟凡超带领团队完成了大桥三种总体设计方案:全桥、全隧和桥岛隧组合方案。但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各类专家意见严重不统一,每一种方案都会被质疑。但最后港珠澳大桥选择了桥、岛、隧三种方式的集群组合方式。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造出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师】上述材料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个特点?(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为什么?(同桌交流并发言) 【教师归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表现在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第五课 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

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意识的作用; 2、理解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意识的作用;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高考考点精讲 1、知识归纳: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 [方法论] [错误倾向] 2、知识归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方法论] [错误倾向] 3、知识延伸: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解析:(1)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表现具有两重性:即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意识的反作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逐步增强;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其正确发挥必须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它是人与物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4)从意识的反作用的方法论要求方面来说,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同时,我们还应既反对片面夸大意识的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反对否认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4、高考精典例题 .[2012年安徽省高考文综]“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图2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课后习题新人教版3

预防犯罪 知能演练提升 1.《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严重超员超速、违法运输危化品等行为列入刑事处罚范围。从犯罪的特征来看,这些行为具有( ) ①刑事违法性②刑罚当罚性③严重社会危害性④法律强制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 A.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有期徒刑 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 D.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 3.赵某为防盗在自家的围墙上架设电网,对此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赵某私设电网是一种犯罪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处以刑罚②赵某私设电网是他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③赵某私设电网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应承担行政责任 ④赵某私设电网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4.小王认为:“我们年龄还小,有一点违法行为没有关系。”这种观点( ) A.正确。我们年龄小,可以任意实施犯罪行为 B.错误。我们可以违法,但不能犯罪 C.正确。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 D.错误。犯罪往往是由不良行为引起的 5.丁某私自在别人家的电话线上搭接线路,拨打信息台,致使他人欠下巨额话费,最终使自己受到法律制裁。丁某的行为( )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触犯了刑法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④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初中生陈某因经常敲诈同学的小额钱财,曾被公安机关拘留过。但他仍执迷不悟,不思悔改,后又因持刀抢劫他人钱财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一事实说明( ) A.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必然走向犯罪 C.陈某的前后行为都应受到行政处罚 D.陈某的前后行为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7.小丁是某中学学生。一天,他持刀将同班同学小王刺死。小丁为何会下此毒手?原来,他经常被小王欺负,但从没有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选择了报复。人民法院审理此案时,小丁因父母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被害人家属谅解,加之其系未成年人,具有坦白情节,获得从轻量刑,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 围绕上述案例,某中学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五课第二框 凝聚价值追求 练习题

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精神脊梁、精神脊梁不硬的民族,是站不起来、扶不起来,更强不起来的。这里的“精神脊梁”指的是() A.民族精神B.创新精神C.法治精神D.团队精神 2、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讲过: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我们的民族精神指的是() A.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B.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拼搏精神 4、早在十几年前,华为就有预判并为如何“极限生存”作了长期艰苦和充分的准备。面对超级大国挥出的封杀大棒,华为公司迅速启用花费十余年投入研发的备用方案,从而确保了华为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与连续供应。华为能绝地反击,主要得益于() A.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战略远见B.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奋斗豪情 C.不计得失,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D.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5、“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流……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全国多地“快闪”、多人激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此刻,你的感想是() ①爱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深厚情感 ②祖国发展我成长,我与祖国共命运 ③我是中国人,我倍感自豪 ④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持续奋斗。下列能体现这一激励作用的诗句是() A. 天翻地覆历沧桑,盛世神州百业昌 B. 再造乾坤新跨越,复兴华夏慰先贤 甲午烟云成旧梦,大洋深处写光辉 D. 为有辉煌堪砥砺,雄关漫道路悠长 7、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 ①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②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③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④自私自利,只追求个人利益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从心底生发的每一点善意都有温度,这样的温度可以化成暖流,让社会少些冷漠,让心灵感受阳光。能对此进行诠释的是() ①暴雨中,年轻人主动请环卫工人上车避雨 ②退休老人用蹬三轮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 ③一些网店为吸引买家雇人刷好评 ④雨雪天,700多名杭州消费者在点外卖的同时为外卖小哥下单暖心食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下列古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应正确的有()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do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设计 学科:高中政治 课程内容:《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学时:一课时 使用年级:高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一、章节名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 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哲学的基本派别。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教学目标 识记:唯物主义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含义及其 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 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意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 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五.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 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事先收集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漫画、情 境材料。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 自学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比较法、讲授法。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第2框预防犯罪教案新人教版

预防犯罪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涵义和刑罚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 3.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二、评价任务 1.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如何预防犯罪。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防微杜渐的故事: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成语解释:防微杜渐是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预防犯罪 (二)自主预习 1.填空 (1)刑法是惩治________、保护_______和________的有力_______。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_______。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的行为。 (3)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________、刑事违法性和应受__。 (4)犯罪的法律后果是______。 刑罚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________的 ________法律制裁方法,以_____或______犯罪人_____为主要内容。 (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_______、有期徒刑、________和________。附加刑包括:罚金、_____________、没收财产、__________。 (6)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_______。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______美好生活,认清犯罪_______,远离______。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__________。

第五课第二框预习清单参考答案

<预习清单参考答案 >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一、体味美好情感 1.美好身心愉悦丰富 2.愿望精神发展 3.自然引发阅读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3)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1)自己喜欢(2)协助他人(3)大自然(4)艺术作品5.(1)人生(2)人生阅历饱满丰盈(3)助力 二、传递情感正能量 1.(或能够问成:我们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意义或作用是怎样的? ) (1)被动热情和行动(2)表达共鸣生命的正能量(3)情感体验更有力量积极情感 2.(1)偏见接纳(2)被接受(3)态度(4)关心(5)接受【小题反馈】 1.× 2.√ 3.× 4.√ 5. √ 要点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一怎样获得美好情感? 答:(1)我们能够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答:(2)不赞同;因为:①美好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的;②情由心生,美好情感的获得不能依靠索取或是强迫,如同我们不愿意被人强迫表现出喜欢或不喜欢,我们也不能强迫他人给予我们美好的情感。 探究二准确理解生活中的负面情感 答:(1)焦虑感、挫败感、失望感等;这是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 答:(2)不是;因为:①生活中焦虑感、挫败感、失望感等负面

的情感体验即使不那么美好,即使会给我们带来不舒服、不愉快的负面感受,但是,体验负面感受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它们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对于我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②学会承受这些负面感受,善于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持续成长。 探究三传递情感正能量 答:(1)助人为乐、正义感、社会责任感 答:(2)生活中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用热情和行动主动关心他人、协助他人,向他人施以援手;用行动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让生命更有力量,让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答:向他们学习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A、对他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协助,能够让我们体验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体味美好的情感,促动我们的精神发展; B、在协助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C、在创造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道德品质,使生命变得更有力量。

五课(2)预防犯罪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 上课时间: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学生笔记栏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2--57,在理解的基础上,补充完成填空部分。 1、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严重、刑事违法性和是犯罪的三 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 和附加刑两大类。 4.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合作探究: 探究一:P52“运用你的经验”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 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探究二:P53探究与分享: 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探究三:P55“探究与分享”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展示提升: 小组代表展示合作探究的结果,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总结归纳】 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达标检测 单项选择题: 1、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只有对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行为。可见,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刑罚当罚性 B.刑事违法性 C.民事违法性 D.严重危害性 2、下列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 ) A.抢劫他人财物 B.骑自行车闯红灯 C.拾到他人财物自觉归还 D.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 3、下列不属于犯罪特征的是() A.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是依法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C.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D.应赔偿损失 4、陈某因违犯了法律,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3万。陈某的违法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犯罪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5、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下列不属于主刑的是 ( ) A.管制、拘役 B.剥夺政治权利 C.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D.此同学遇到挫折时很善于疏导自己 6、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要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 C.都触犯了我国刑法 D.都具有刑罚当罚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优质课教案_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每一位同学能预防并纠正不良行为。 2、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现在同学们都处于十五、六岁,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居高不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一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学习。 1.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据此,在我国,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只对八种较为严重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一部分。 2.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前兆 近几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 讨论交流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 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不良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