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根”与“魂”,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郑国民在《为中国而“读”》中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可见,阅读已经成了我们学习语文,感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之一,而且有利于促进其听、说、写等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分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和课外就如同语文教学的两只翅膀.课内外阅读的相互促进,是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内外阅读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又能把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所以从理论上说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大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课内得法,课外延伸,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即培养整体阅读、深层剖析、理解阅读材料、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在阅读中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的课外阅读,并使之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阅读日”,这标志着阅读已经开始走进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都很重视学生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韩国发行了“世界阅读日”邮票,以推动青少年阅读;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南明教育创办者、新港实验学校校长魏智渊对“儿童阅读原理的解读”和“海量阅读”的实施;“课内海量阅读”的创始人韩兴娥老师以及被授予中国“北派名师”的我们河南省灵宝市的特级教师张建超提

出的“课内增量阅读”,都为我们本次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四、研究目标

1、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使学生既从课外阅读中、生活中学语文,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为生活服务。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带动一批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能有效实施课内外衔接阅读的骨干教师。

五、研究内容

1、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实验教学,对课题组编写的课外阅读校本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教材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操作性,评估和测量教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作用,利用教材开展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实验。

3、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融会

贯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4、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书汇报交流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

5、开展课外阅读价值的研究。探讨课内外衔接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6、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

六、研究思路

1.课内外衔接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2)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3)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

(4)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我们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2.学生自主阅读

(1)设计“阅读摘录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摘录”,并

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旨在监控阅读过程,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

(2)定时定量地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定时阅读,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随意阅读,但要有合适的阅读量;完成摘录卡也要有一定量,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引导家长亲子阅读。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鼓励学生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书架、家庭小图书室。

(4)师生共读。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抓住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模仿的心理,在校期间,教师以身示范,组织、带领学生阅读时,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这样坚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

3.教师阅读指导

(1)课堂教学指导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

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此外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我们开设疑难点指导课和赏析课。高年级重在赏析的指导。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①形象美,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②结构美:好文章无不重结构的紧凑和清晰,赏析时抓住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特点,特别要注意体会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等重点句。③语言美: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可以是句式品析,可以是修辞的欣赏,也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④手法美:文章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欣赏其“美点”,如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等。⑤音画美: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的美,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这些在散文和古诗中是常见的。

(2)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小学生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他们生活的阅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在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经教师的检查、抽查后,提取共性的东西,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释疑。

4.阅读评价

(1)阅读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这种成果展示,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2)阅读考核

①实行积分管理

绘制课外阅读积分一览表,激励学生自觉阅读。表格分为材料积累、阅读摘记、阅览表现几个栏目,满分为一百分。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是一次成绩测验。

②课外阅读积累检测

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因此,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养成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可定期进行综合性阅读检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

七、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成果。

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正面教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评比激励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渗透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优化教学机构,有效地辅助阅读教学。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的创新点

1、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2、内容延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内外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面。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是上好四十分钟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去。 为了真正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 一、确定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阅读层次,制定学生课外阅读目标。如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故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而中年级学生识字量有所增加,因此,以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为主;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所以适合阅读有较高品位的科幻作品等。 二、选取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爱读儿歌、童话等,而高年级学生则喜欢历史故事、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所以,低年级学生可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年级可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等少儿故事、科技书籍等,而高年级学生则可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等。课外阅读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1.“量体裁衣”法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难度不同的读物分别对待:古诗,适合集体吟诵;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原则上不提倡自读,而采取“你讲我听”的学习方式。 2.“逐步渗透”法 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是读课本,还应该大量地收集一些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提供了《空城计》让他们阅读,学生在阅读相关故事的时候,他们就会无意识地进行联系、比较,阅读兴趣也加浓了,而且对故事情节、人物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生活联系”法

课外拓展阅读篇目推荐

课外拓展阅读篇目推荐 第一单元 识字1 春天 林焕彰 春天怎么来? 花开了,春天就从花朵里跑出来。 春天怎么来? 草绿了,春天就从绿色里跳出来。 春天怎么来? 我高兴了,春天就从我的心里飞出来。 识字2 《世界第一运动——足球》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识字3 竹叶小船 竹林里的小溪很亮,亮得溪底的石子都快浮出水面了。 贪玩的风儿,摘下片片竹叶,抛到清亮的溪里,溪水托着这竹叶小船,七弯八拐地驶向远方。 一只红蜻蜓飞了过来,在小溪上盘旋着,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像一架直升机,给这支小船队护航。 在那片两头翘起的竹叶上,有一只花甲虫,它披着坚硬的盔甲,很漂亮,也很神气。 小船啊小船,载着竹林里的童话,驶向远方,把竹林和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选自《山和孩子的对话》 识字4 猜字谜 有口听到声音,

有就有本领; 有毛能够飞走, 有木不是大树。打一字()谜底:支 第二单元 1、春笋 《春天在哪里》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勇敢的小笋》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2、雨点 欢迎小雨点 来一点, 不要太多。 来一点, 不要太少。 来一点, 泥土裂开了嘴巴等。 来一点, 小菌们撑着小伞等。 来一点, 小荷叶钻出水面等。 小水塘笑了, 一点一个笑窝。 小野菊笑了, 一点一个敬礼。选自《山和孩子的对话》《小雨点这样想》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3、小池塘 《我爱门前的小池塘》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荷塘晚会

荷塘里正举行文艺晚会。柔和的月光轻泻在水面上,荷香阵阵,清风徐徐。晚会开始时,只见穿这绿色西服的男高音——青蛙,鸣起了气囊,呱呱地唱着欢快的歌;娇小的萤火虫们在空中跳起优美的集体舞;秀美的红蜻蜓低飞做滑翔表演;可爱的银鱼儿拨动着水藻,弹起了动听的乐曲……荷塘晚会真是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选自《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 4、春到梅花山 《春天的花园》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五色梅 五色梅开出的花非常有趣。一朵花是由多种颜色的小花组成的,黄、绿、橙、红、白,样子像一把花伞。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加上绿叶的衬托显得非常好看。远看就像一棵小树上落了几只小鸟;近看又好象几个小姑娘穿着一身花色的衣服。微风吹来,摇摇摆摆,更加美丽。 选自《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 5、草原的早晨 《迷人的牧场》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草原 春姑娘编织了一幅绿色的大地毯, 上面还织着许多美丽的花。 牛羊,在地毯上打滚。 马儿,踩着花奔向远方。 在这神话般的世界里, 我向明亮的天边走去。 那空中的云雀, 仿佛也在吹着牧笛, 把羊群似的白云, 赶到我的身旁。 第三单元

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当在100万字以上。根据这个目标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确立并实施了《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的课题研究,这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了解本班学生阅读现状 期初,我通过家访、询问、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通过了解,本班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少,平均每个学生每天看书时间不到十分钟,阅读字数不到100字;阅读习惯非常差,每天坚持看书的不到1∕5。原因有以下几点:1、本班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还有部分家长工作忙,孩子缺乏管教,家庭缺乏读书的氛围;2、多数家庭家里图书少,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书阅读;3、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 (二)找准切入点,以课内带课外,指导拓展阅读。 拓展性阅读的实施主要是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关键。这学期,我们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引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阅读类型有释疑解惑型、学法迁移型、比较鉴赏型、课外延伸型几种。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除了学生课外按老师要求自主阅读外,,我还根据第十一册课文八个不同主题,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的优秀的文章印发成阅读材料,发放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如:学习第一组课文后,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大自然》等几篇文章,让学生从描写大自然的散文中大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完第二组课文后,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乡愁》《山乡之路》,让学生感受与《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同样的思乡之情,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心情;学完第六组课文后,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存折》《奇迹的的名字叫父亲》《爱在拐弯处》等几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那伟大的父母之爱,懂得亲情的可贵,懂得感恩、懂得付出……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阅读的目的在于积累运用。因此,我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做阅读记录卡,做手抄报、撰写阅读体会。一学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推荐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现在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符号标出;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3、标出自然段序号,尽可能的多读几遍课文;4、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1、借助于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因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这三个层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明白,阅读落实。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你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 ●同学们真行,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才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书是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根”与“魂”,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郑国民在《为中国而“读”》中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可见,阅读已经成了我们学习语文,感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之一,而且有利于促进其听、说、写等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分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和课外就如同语文教学的两只翅膀.课内外阅读的相互促进,是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内外阅读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又能把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所以从理论上说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大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课内得法,课外延伸,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即培养整体阅读、深层剖析、理解阅读材料、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在阅读中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的课外阅读,并使之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阅读日”,这标志着阅读已经开始走进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都很重视学生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韩国发行了“世界阅读日”邮票,以推动青少年阅读;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南明教育创办者、新港实验学校校长魏智渊对“儿童阅读原理的解读”和“海量阅读”的实施;“课内海量阅读”的创始人韩兴娥老师以及被授予中国“北派名师”的我们河南省灵宝市的特级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全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训练,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

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更好地体会周总理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理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阜宁县合利中心小学顾春娥语文课外阅读是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外,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为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为中心,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研讨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学习活动。它完全以小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导与参谋作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虽然以小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导与参谋作用。但是,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也至关重要。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选书、计划、方法等。 1、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书历来有好坏,或者基本是好的,但有瑕疵。现在的书、杂志、小报多得令人目眩。什么书好,什么书坏,什么书宜读,这就需要选择。小学生对书的好坏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他们往往出于好奇心,越不让看,就越要看,特别是武打小说、言情小说,一旦入了“迷宫”,就不能自拔,我们要讲明读坏书的危害,晓之以理,用一些沉痛的教训启发他们不读坏书,变堵为导。要使学生不读坏书,我们当父母的和老师的,就要多花些时间,查查图书目录,翻翻书,一本书大概浏览一下,好多书都有“前言”、“后记”、“序”、“跋”、“内容提要”一类文字,不外是对书及作者的评价,介绍书的梗概,成书原因。看了这些,对一本书就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成年人鉴别力比较强,据此,就可定下来,学生宜读不宜读,然后再向学生推荐。这种方法简而易行,教师可用少量时间,就完成向学生推荐好书的任务,学生就可以有目的的读书了。 2、指导学生有计划的读书所谓计划,即是在完成课内学业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好书读。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即使是好书、好报,如无目的的滥读,忽视“正业”,比如说上课偷看,集体活动不参加,作业没做完就看杂志、小说,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每人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各个年级有所侧重,计划可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要长计划、短安排、长流水、不断线,灵活机动,循序渐进,争取每学年都有个读书目标。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想使学生课外阅读有收获,就必须教给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就能把书读得更好。读书的方法很多,下面选主要的介绍几种。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 告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很有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鉴于此,笔者认为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

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怎样?我们又该怎样切实加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让农村孩子也“得益于课外”?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并申请课题立项。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整本书”。课标中,还对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这一研究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育在课外阅读这一块的总要求,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太远,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中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研究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拓展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开阔他们的眼界,利用拓展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拓展阅读;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教学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识记能力等重要课程教育形式之一。通过借鉴中外语文的教育经验,拓展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为课堂教学和习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在阅读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升华,通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因为相对于教材来说,拓展阅读的阅读资料更加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其次拓展阅读的阅读资料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培养,没有考试的硬性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态较放松。再次,拓展阅读的阅读范围广,许多阅读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阅读,而阅读虽然在未对语法结构、词汇表达、中心思想提炼等做明显的要求,但拓展阅读通过阅读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积累的目的。小学生的拓展阅读,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比较强,对于一些如生字等问题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拓展阅读的一些经典语言的模仿和学习,能够让学生的语言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拓展阅读的呈现形式多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阅读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拓展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语言的积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习作素材,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增加习作的亮点。 拓展阅读的阅读资料大都是课堂内容的延伸,许多资料的选择也都渗透着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体验亲情的拓展阅读《妈妈的礼物》中,就渗透着丰富的母爱,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 秀山二小孔令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或重教材,无拓展;或把握不当,拓展过度,都达不到语文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打破机械的知识教学,打开拓展视野的窗口,立足教材,向课外拓展延伸,做好课外衔接,不仅能提高拓展阅读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课程标准还对每个学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中进行课阅读拓展,整合课外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一道联通课外学习的桥梁。如何做好课外衔接,让拓展阅读更有效呢? 一、抓好课前拓展阅读,指导学生课外搜集筛选资料。 1.教师要善于帮学生创设学习的期待,让学生对课前拓展阅读和搜集资料有浓厚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源泉所在,因此,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围绕教材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到课外查阅资料的兴趣。如在学习三年级《恐龙》一文时,课前提出预习的问题:你对那一种恐龙最感兴趣?请收集它特有的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去选择收集感兴趣的资料了。

2.指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资料。 一是以课题为拓展点,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学习《卢沟桥烽火》,就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二是以作者为主线,向同一作者的名著名篇辐射;学《莫泊桑拜师》,就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莫泊桑的哪篇小说,或是喜欢他作品中的那句话,说说喜欢的理由;三是以课文容为基础,向相关容拓展。如学习《牛郎织女》,就让学生收集另外的一个民间故事,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3.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筛选资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好的的方法是课前拓展阅读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网络中查阅资料,从生活中搜集资料。在筛选资料时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理清信息和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信息。这样一来,既避免了上课时成为学生资料展示课,又能促使学生采用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二、课找准拓展点,拓展课外知识,丰富教材涵。 1.从课文题目入手,补充拓展。 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要想更好的学习感悟课文,就要对题目有个全面的理解。对于学生难于理解或是不常见的词语,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激发的策略问题,从营造阅读氛围、指导阅读方法、延伸阅读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激发;兴趣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班级是―个小社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少年儿童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二、指导阅读方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粉,才能酿出蜜来。”别林斯基也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读一本好书,就如同跟一位好人,她将对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读好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而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所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宽容的空间,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研究》 的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肥沃的土壤,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则是学生能力发展与提升的双翼。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语文书,传递这些知识的唯一角色是教师,而教室也成了这些知识交流的唯一场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如何把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非常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其实就是他的阅读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终生的发展。所以,如何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是面临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学生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实践的价值。 本课题,着重从有效方面探究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价值和作用。课内外阅读的和谐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情趣”导航扬阅读之帆启学习之舟 胶南市珠山办事处辛庄小学李凤红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杨屹老师“情趣”教学的内涵是: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的方法一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加 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 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要防止集体讨论 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名著童话,我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文中的中心问题,并在文中找 出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主要围绕两个难点贯穿,一是李大 钊是个怎样的人?二是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来突出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在问题抛出后,引导学 生进行第一项环节:独立思考,在文中找出相关 句子圈点批注,时常8—10分钟。 接着进行第二环节:小组长组织组员展开讨论补充完善,时常5—8分钟;最后选派小组展示汇 报,同学互相补充质疑,教师相机引导解疑板书 总结,时常10—15分钟。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合

作探究性学习氛围浓厚,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 阅读,又强调了合作学习阅读中的问题的形式。 结果很明显,学生从不懂从何下手到精准找句、明确句中关键字词、详细写下自身感受体会。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性化阅读,在教学 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要融入自身独特的 想法和理解,从而对阅读材料以及作者的表达思 想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二、课内拓展延伸阅读 阅读视野只着眼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常与学生分享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异同以及每篇文章的出色之处,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时,教学任务结束后,出示文章《丹顶鹤的故事》、《海龟救人》,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外篇物思考这两篇文章与《金色的脚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能够在提示下准确分析出:1.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人与动物关系密切,动物也拥有人一样的感情;2.引导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情境; 前言: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我们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应从课堂、课外的资源开发两方面入手,接下来简单的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

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摘要:课外有效的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课堂学习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光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与课外阅读有机配合,把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都认为课堂学习远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老师只加强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必须与课外阅读相配合。吕淑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的好的人,无不得益课外”。这说明大量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陶冶性情。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每个学段都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可见,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阅读更是无限的。 一、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内容窄,阅读量少,缺乏方法上的指导。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教师,家长认识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分数评价手段,过分看重成绩抑制了课外阅读;阅读只局限于课堂阅读教材,大量的习题练习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其次、教师没有系统、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让他们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再次、一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新教材提倡学生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很难达到。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和深入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对于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做好两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二是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课外阅读的内在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减负增效,有时间可读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阅读顺序有以下三种:循序阅读;变序阅读;以点带面。根据课文特点和个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 (一)循序阅读 所谓循序阅读,指的是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要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二)变序阅读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写作顺序,而是先抓住结尾句或文中的重点句、过渡句,然后串联全篇。篇末点题(或篇末有深刻内涵的语句)或文中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的文章,可以先抓住结尾句或过渡句,然后串联全篇,这就是变序阅读。变序阅读,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如,《一夜的工作》可以抓住篇末点题的句子“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串联全文: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有什么感受?《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和“美观”的语句加以领会。 (三)以点带面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拎起全文的关键词句,然后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以后让学生想想: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老天爷下雨“不确定”,给树苗浇水也应该没有规律;遇到生活“不确定”,要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从而使阅读重点更加突出。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 (一)朗读涵泳 所谓朗读涵泳,就是书声琅琅的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一文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地揣摩体会。如,“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一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而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这一天终于到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