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AS或AS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AS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参与AS病变的形成过程,而且引发血栓、斑块破裂等并发症。炎症驱动的AS发生,伴随着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L)-1、IL-6,激活的炎症渗透物质(特别是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的表达增加,蛋白裂解酶的释放,以及血管的新生。

当各种原因(机械性、LDL、高胆固醇血症、吸烟、毒素、病毒等)引起内皮细胞损伤时,损伤的内皮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聚集病进入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经内弹力膜窗孔迁入内膜,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沉淀而导致内皮功能紊乱。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能通过血管内皮原性因素使之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炎症因素可破坏其稳态水平,促进动脉斑块形成,诱发AS的发生,已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IL-1(白介素-1)

IL-1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和多肽调节因子。

IL-1因子由IL-1α、IL-1β、IL-1Ra组成。IL-1β为主要由单核和巨噬细胞产生的[24]前炎症免疫反应诱导剂,IL-1β前体无活性,经caspase-1 、蛋白酶-3、弹性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颗粒酶A等激活后可增强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参与脂蛋白代谢,增加血管通透性。IL-1α的表达则更广泛,IL-1α前体即有活性,能迅速引起一系列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级联反应,在炎症早期发挥作用。IL-1Ra为内源性拮抗剂,可抑制IL-1β、IL-1α因子的促炎性作用。生理状态下,两种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但在病理状态下其平衡被破坏,是促内皮损伤占优势,IL-1还可通过延迟中性粒细胞凋亡促进内皮细胞损伤。IL-1α和IL-1β是与AS形成有关的的强力促炎细胞因子。[29]IL-2(白介素-2)

IL-2又名T细胞生长因子,主要有活化的CD4+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所有T细胞亚群的生长因子,并可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故为调控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30]。IL-2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节中处重要地位,故鉴定IL-2系统的活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对进一步解释炎症性心脏病的发生机理,及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意义。

IL-6(白介素-6)

IL- 6主要是有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且它的产生可被IL- 1、IFN-γ、TNF-α和感染所调节。IL-6促进冠状动脉粥样化形成的机制大致如下:IL-6介导的白细胞黏附增加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削弱内皮细胞产生内源性一氧化氮的能力,削弱斑块处的纤维帽,加速斑块裂隙,最终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另外IL-6诱导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IL -6 还能增加肝脏纤维蛋白原的释放, 发挥促凝的作用。诱导肝脏合成 CRP 增加。这些生物特性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曾有研究[20]证实,对经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的患者,测其血

IL-6,发现 IL-6 为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IL-6表达越高[21]。国内有关临床研究[22]也显示,IL-6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检测IL-6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IL-10(白介素10)

IL-10是抗炎细胞因子,具有抗AS形成的作用。由Th2细胞,Th0细胞,Th1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等产生。IL-10可通过多种途径抗AS形成。机制如下:①抑制炎症介质,IL-10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下调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把细胞的炎性激活,从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表达TNF-

α,IL-1,IL-6,IL-18等炎症介质。②IL-10可下调粘附分子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附壁,使泡沫细胞生成减少而发挥抗AS作用。

③IL-10可抑制组织因子(TF)的表达,防止血栓形成④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合成,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MP-1)的生成。MMPS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使斑块的纤维帽变薄、促进斑块不稳定的作用。IL-10抑制MMPS合成,促进TMP-1的生成,从而调节MMPS/TMP-1的平衡,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⑤影响细胞凋亡和增殖。AS斑块中存在凋亡,其中氧化LDL,NO和一些促炎细胞因子是凋亡诱导剂。IL-10通过影响氧化LDL的血管壁沉积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并下调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减少NO形成而抑制细胞凋亡。IL-10可抑制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TNF-α诱导的颈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⑥影响血清胆固醇代谢。除了上述免疫和抗炎作用外,IL-10还通过影响胆固醇代谢发挥抗AS

作用。IL-10作为一种抗炎细胞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AS作用。目前已有研究证实IL-10与促炎因子一定水平上的平衡,有助于AS 斑块的稳定。那么外源性补充IL-10,保持IL-10与促炎因子之间适当的平衡,可为防治AS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IL-18(白介素-18)

IL-18是一种具有多向性效应的促炎因子。人的IL-18主要由巨噬细胞系统,内皮细胞系统产生。以往研究中人类血管动脉粥样斑

块中存在IL-18 及其受体的表达,而正常血管则无相应表达。

IL-18可强烈诱导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生成IFN-γ[19]。通过INF-γ介导致AS。IFN-γ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促进IL-12的活性,合成更多的IFN-γ;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进一步激活炎症系统,形成“瀑布”效应;合成和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促进血管和细胞、细胞和细胞之间的黏附。IFN-γ还能够增加T细胞通过内皮细胞迁移至内皮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IL-18还可直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促进分泌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MMP),在斑块破裂中起重要作用。IL-18能诱导中膜平滑肌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L-16,从而使中膜平滑肌细胞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增加。有研究证明敲除小鼠的IL-18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15]。Blan-kenberg 等[17]研究发现血浆 IL-18 水平与 CHD 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因此检测IL-18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tor,简称VEGF),是由多种肿瘤细胞,伤口中角质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产生的。早期也称作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简称VPF),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可在体内诱导

血管新生。VEGF是高度保守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二条分子量各位24KDa的单链以二硫键组成二聚体。VEGF分解的单体无活性,去除N2糖基对生物效应无影响,但可能在细胞分泌中起作用。由于mRNA 不同的剪切方式,产生出分别VEGF121 VEGF145 VEGF165 VEGF185 VEGF206等至少5种蛋白质,其中 VEGF121 VEGF145 VEGF165是分泌性可溶性蛋白,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VEGF通过作用于内皮细胞上相应的受体,VEGFR通过自身二聚化而被激活,今儿激活PI3K是其磷酸化,

p-PI13K可进一步使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活化。磷酸化的Akt

可激活eNOS,促进L-精氨酸生物转变为瓜氨酸,促进NO的生物合成。而NO除作为血管扩张因子外,在调节内皮细胞的生长、凋亡以及迁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血管新生所必需的调节因子。研究表明当血管内皮细胞处于缺氧环境是,细胞内VEGF明显增加,炎症因子也可一定程度地促进VEGF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在TNF-α损伤状态下,VEGF表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增加,加快AS斑块形成,使AS斑块不稳定性增加。VEGF可诱导单核细胞的活化、迁移及多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内膜损伤。VEGF受体尽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存在,能增加血管通透性,有利于血管的形成,对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发展具有极大

的促进作用。[31]。因此检测VEGF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TNF

TNF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炎性细胞因子,是炎症、免疫反应的重要递质,并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TNF-α通过加强血纤维蛋白酶原抑制物-1 的作用及抑制抗凝血蛋白-C 来

促进血栓前期形成[27]。高表达的TNF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促进内皮素(ET)及血栓素的表达,促进血管收缩,同时可通过促进c-fos和c-myc原癌基因表达,调控细胞生长,使VSMC增值,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TNF损伤状态下,VEGF代偿性表达增加,促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值,加快AS斑块形成。TNF可诱导 IL-6、IL-8、IL-10、IL-2、IL-12、CRP 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反过来这些炎性因子又参与冠心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研究示CHD 患者血清 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尤其在AMI患者中升高最为显著,说明TNF-α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冠脉病变程度。因此检测TNF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和预后,更为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项蛋白,与炎性反应有密切关系。健康人血清中的CRP 水平较低,但在出现急性炎症反应时,CRP 就会表现出异常升高的趋势,炎症消失后即迅速下降。CRP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目前大量研究认为CRP可促进AS的形成和发展,其机制大致如下。CRP可直接参与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9]。炎症因子之间会产生协同作用如,IL-1,IL-6,TNF-α,糖皮质激素,补体激活产物等可协同促进CRP的基因表达的上调[10]。CRP可通过下调NOS在内皮细胞的转录水平,使NO的合成减少;使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在内皮细胞表达增加,诱导巨噬细胞吸收胆固醇;促进NF-kB表达,调控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和炎症前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移行、新内膜形成和活性氧的产生;CRP还可激活补体系统,在早期AS损害处固定有膜攻击复合物。PARVEZ等[5]研究结果表明,CRP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CRP可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而帮助预测CHD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因此因此检测CRP的表达水平,将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为动脉粥样硬化(AS,arteriosclerosis)導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冠心病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判断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众多的研究提示,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至斑块不稳定、破裂的最后阶段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炎症反应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冠心病;炎症反应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S,arteriosclerosis)已成为我国成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1]。肯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其他易患因素包括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凝血因子,高半胱氨酸血症,酗酒和精神因素等[2]。冠心病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判断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关于AS 的发病机制先后有很多学说:脂肪浸润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损伤-免疫反应学说。众多的研究提示,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动脉硬化是慢性炎症过程 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均可引起机体细胞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损伤性变化,与此同时,机体局部和全身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通过实质和问质细胞的再生修复损伤,这种机体的损伤和对损伤的复杂反应构成炎症现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和增生。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将导致管道阻塞和器官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病理过程。近年来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以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为基础的疾病,即在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作用下,脂质代谢产物,细胞代谢产物和碎片沉积于大中动脉内壁,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动脉管壁内皮下免疫细胞浸润,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3-5]。疾病始于脂质的堆积,并触发其炎症过程。单核细胞从血液中被吸引过来,随之分化成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增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硬化斑块发展的第一个特征。炎症介质得到了提高,炎性标记物的浓度明显提高,其它的免疫分子也会被吸引过来,平滑肌细胞将被激活并受影响。硬化斑块的进一步发展是以细胞外脂质沉积物、纤维素样物质和坏死物质沉积的增多为特征的。这些巨噬细胞进一步被激活,导致更大范围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生成。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症过程。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精编版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1,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瘀证(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瘀证(一) 50年代以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仅看作是血管内壁的屏障。目前现代医学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是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它能合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从小分子气体的一氧化氮(NO)到肽类大分子内皮素(ET-1)与缓激肽,对血管的舒缩功能与血液的流动性有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对维持正常血液循环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本文试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说明内皮细胞损伤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研究活血化瘀可从调理内皮细胞功能着眼。 脉与血瘀 关于脉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脉是容血和行血的器官。经云:“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指出脉的功能是“令无所避”,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重要条件,故经云:“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另外,《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在脉中化以为血,说明脉在血液的生成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中医学也认识到脉的解剖形态学特点,《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将其分为经脉,络脉,孙络,血络,浮络。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的功能(2)。 脉一旦受到某种影响而闭塞不通或损伤破裂,从而造成血在脉中的循行不畅或瘀塞不流以及血液外溢,《灵枢.经脉》云:“脉不通则血不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 可见,脉的功能正常是保证血液循行正常的重要条件,脉的功能受损必然与血瘀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瘀 中医学所认识的脏象多是功能概念,中医之“脉”与现代医学之“血管内皮”虽不能等同,但较之其他脏腑组织有更大的相关性。血管内皮细胞既有促栓促凝功能,也有抗栓抗凝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EC)表面不会形成血栓,这是因为正常EC具有抗栓抗凝的缘故。EC表面可生成前列环素(PGI2),EC的PGI2合成酶能利用在EC附近或在EC上的血小板所释放的内过氧化物合成PGI2,使PGI2/TXB2的比值维持在一定的平衡水平,PGI2的主要作用使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拮抗血栓烷A2,使血管扩张。PGI2可转变为6-酮-PGF1α,PGI2及6-酮-PGF1α可转变为6-酮-PGE1存在于正常血浆内,也有抑制血小板功能和扩血管作用。EC是体内合成NO的主要细胞,NO除了松弛平滑肌以外,进入血液的NO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层的胶原等基质,使聚集的血小板解聚。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内皮下的粘附及积聚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启动因素之一。NO和PGI2对抑制血小板激活有协同作用。EC还能生成13羟十八碳二烯酸(13-HODE),可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对抗TXA2的作用。 EC可生成抗凝血酶的物质,如粘多糖、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EPI)。硫酸乙酰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加速ATⅢ对凝血酶等凝血因子的灭活;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的促凝活性降低并使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速率大幅度提高,激活的蛋白C与蛋白S结合成复合物后具有很强的抗凝活性,能灭活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激活的蛋白C有促内皮细胞释放出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和灭活PAI 的作用。 EC可合成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u-PA),使纤溶酶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纤溶酶,将已生成的纤维蛋白或血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 EC不仅具有抗凝抗栓功能,还具有促凝促栓功能。EC可产生粘附蛋白如P-选择素(Ps,又称

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2009年第36卷第6期中国肿瘤临床?353? ?综述。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l: 摘要经典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主要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eulogenesis)、均依赖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的增殖、迁移、黏附而形成管腔。CECs不仅与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播散有关,还可能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靶点和反映疗效的标志物。循环内皮细胞膜上可表达多种表面分子,在从幼稚到成熟及活化过程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而不同阶段细胞表达的表面分子有所不同。各表面分子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监测可靠的分子标志物量化CECs尤其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activatedcirculatingvascularendothelialcells。aCECs),来判定肿瘤新生血管和血管靶向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且已成为临床上的迫切需要。 本文就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做一综述。 关键词血管生成血管发生循环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 doi:10.3969/j.issn.1000-8179.2009.06.014 RecentProgressinClassification.MarkersandFunctionofTumor-related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XUWenjing,LIKai Correspondingauthor:LIKai,E-mail:likai5@medmail.com.cn DepartmentofThoracicOncology,CancerInstituteandHospitalof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300060,China Grantsupport:WUJieping’sFoundationSpecialforClinicalResearch(No.04101002) AbstractTwomajorprocessesbywhichtumorbloodvesselsaredevelopedandremodeledarebasedontheproliferation,migration,andadhesionofcirculatingendothelialcalls(CECs).CECsthereforecontributetotumorneovasculogenesisandpossiblytotheprogressionandmetastasisoftumors.CECsarepossibletar-gets forantiangiogenictherapyandpredictorsoftreatmentefficacy.Inthisreview。wediscusstheclassifica-tion.markersandfunctionoftumor-relatedCECs. KeywordsAngiogenesis;Vasculogenesis;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 Endothelialprogenitorcalls(EPCs) 外周血巾的血管内皮细胞称为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包括源于现有血管壁的成熟内皮细胞和源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或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成熟CECs由正常组织血管的内皮细胞经肿瘤分泌的促血管生成凶子激活后进入循环中形成,转变为“活化内皮细胞”(activatedcirculatingvascularendotheliMcells,aCECs),脱落到皿中并迁移到肿瘤部位,参与形成新生血管。另一部分CECs从EPCs分化而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活化的不同阶段,表达不同标志。aCECs是形成新生血管的主要成分,在肿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故了解其特异标志,以监测血管内皮细胞水平可能有助于反映新生血管生成状态及预测抗血管生成疗效,已成为临床之亟需。 1成熟CECs标志物 ‘成熟CECs呈CD45、CD3、CD4、CDl4、CDllh、CDll7、CDl33等阴性表达和CDl46、CDl05、CD31、CD34、CDl44、CD54、CDl06、vWF、CD62E、VEG--FR一2等阳性表达¨-s]。其中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aCECs)呈CD45一、CDl46+、CD54+、CD62E+、CDl05+或CDl06+等表达¨’4】。 1.1共有标志 1.1.1CDl46又名P1H12、S—Endo一1,是粘附分子,表达于所有【ffL管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脐血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f5J】。尽管其无特异性,但可与CD31等阳性表达及泛白细胞标志物、造血干细胞标志物等阴性 ?本文课题受吴阶平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基金资助(编号:04101002)通讯作者:李凯likai5@medmail.corn.cn

回顾几种主要的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回顾几种主要的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发表时间:2016-12-29T16:34:34.7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4期作者:朴艳虹崔兰指导教师 [导读]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心肌缺血而引起。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13300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心肌缺血而引起。冠心病的发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而冠心病发生、发展伴随的重要病理和临床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各种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贯穿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在其过程中不同炎症因子发挥其各自的作用。现就此展开综述。 一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AS或AS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AS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参与AS病变的形成过程,而且引发血栓、斑块破裂等并发症。炎症驱动的AS发生,伴随着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L)-1、IL-6,激活的炎症渗透物质(特别是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的表达增加,蛋白裂解酶的释放,以及血管的新生。 当各种原因(机械性、LDL、高胆固醇血症、吸烟、毒素、病毒等)引起内皮细胞损伤时,损伤的内皮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聚集病进入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经内弹力膜窗孔迁入内膜,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沉淀而导致内皮功能紊乱。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能通过血管内皮原性因素使之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炎症因素可破坏其稳态水平,促进动脉斑块形成,诱发AS的发生,已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二炎症因子 IL-1(白介素-1) IL-1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和多肽调节因子。IL-1因子由IL-1α、IL-1β、IL-1Ra组成。IL-1β为主要由单核和巨噬细胞产生的[1]前炎症免疫反应诱导剂,IL-1β前体无活性,经caspase-1、蛋白酶-3、弹性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颗粒酶A等激活后可增强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参与脂蛋白代谢,增加血管通透性。IL-1α的表达则更广泛,IL-1α前体即有活性,能迅速引起一系列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级联反应,在炎症早期发挥作用。IL-1Ra为内源性拮抗剂,可抑制IL-1β、IL-1α因子的促炎性作用。生理状态下,两种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但在病理状态下其平衡被破坏,使促内皮损伤占优势,IL-1还可通过延迟中性粒细胞凋亡促进内皮细胞损伤。IL-1是与AS形成有关的的强力促炎细胞因子。[2] IL-2(白介素-2) IL-2又名T细胞生长因子,主要有活化的CD4+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所有T细胞亚群的生长因子,并可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故为调控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3]。IL-2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节中处重要地位,故鉴定IL-2系统的活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对进一步解释冠心病的发生机理,及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意义。 IL-6(白介素-6) IL- 6主要是有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且它的产生可被IL- 1、IFN-γ、TNF-α和感染所调节。IL-6促进冠状动脉粥样化形成的机制大致如下:IL-6介导的白细胞黏附增加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削弱内皮细胞产生内源性一氧化氮的能力,削弱斑块处的纤维帽,加速斑块裂隙,最终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另外IL-6诱导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IL -6 还能增加肝脏纤维蛋白原的释放,发挥促凝的作用。诱导肝脏合成 CRP 增加。这些生物特性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曾有研究[4]证实,对经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的患者,测其血 IL-6,发现 IL-6 为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IL-6表达越高[5]。国内有关临床研究[6]也显示,IL-6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检测IL-6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和预后。 IL-10(白介素10) IL-10是抗炎细胞因子,具有抗AS形成的作用。由Th2细胞,Th0细胞,Th1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等产生。IL-10可通过多种途径抗AS形成。机制如下:①抑制炎症介质,IL-10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下调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把细胞的炎性激活,从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表达TNF-α,IL-1,IL-6,IL-18等炎症介质。②IL-10可下调粘附分子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附壁,使泡沫细胞生成减少而发挥抗AS作用。③IL-10可抑制组织因子(TF)的表达,防止血栓形成④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合成,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MP-1)的生成。MMPS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使斑块的纤维帽变薄、促进斑块不稳定的作用。IL-10抑制MMPS合成,促进TMP-1的生成,从而调节MMPS/TMP-1的平衡,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⑤影响细胞凋亡和增殖。AS斑块中存在凋亡,其中氧化LDL,NO和一些促炎细胞因子是凋亡诱导剂。IL-10通过影响氧化LDL的血管壁沉积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并下调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减少NO形成而抑制细胞凋亡。IL-10可抑制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TNF-α诱导的颈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⑥影响血清胆固醇代谢。除了上述免疫和抗炎作用外,IL-10还通过影响胆固醇代谢发挥抗AS作用。IL-10作为一种抗炎细胞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AS作用。目前已有研究证实IL-10与促炎因子一定水平上的平衡,有助于AS斑块的稳定。那么外源性补充IL-10,保持IL-10与促炎因子之间适当的平衡,可为防治AS开辟一条新的途径。[7] IL-18(白介素-18) IL-18是一种具有多向性效应的促炎因子。人的IL-18主要由巨噬细胞系统,内皮细胞系统产生。以往研究中发现人类血管动脉粥样斑块中存在IL-18 及其受体的表达,而正常血管则无相应表达。IL-18可强烈诱导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生成IFN-γ[8]。通过INF-γ介导致AS。IFN-γ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促进IL-12的活性,合成更多的IFN-γ;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进一步激活炎症系统,形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范婧尧聂绍平 基金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Z14110700251401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714100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及梗死的病例现象,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ACS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体系,对ACS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生物标志物在ACS病人的诊断、预后检测及危险分层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证明的最早的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是谷草转氨酶,Ladue报道[2]在心肌梗死几小时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超过参考值范围,随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经历了从谷草转氨酶到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到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的发展过程,近来又有很大发展。除了对传统血浆蛋白的检测,还包括了对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研究。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简要综述。 1、肌钙蛋白与高敏肌钙蛋白 1.1 研究背景 肌钙蛋白由3个亚单位组成,原肌凝蛋白亚单位(Troponin T, TnT)、肌动球蛋白-ATP酶抑制亚单位(Troponin I, TnI)以及与钙结合的亚单位(Troponin C, TnC)。TnT和TnI同时存在于心脏和骨骼肌。心脏特异TnT(Cardiac troponin T, cTnT)及心脏特异Tn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对心肌损伤表现出高敏感性和特异性[3,4]。心脏肌钙蛋白复合体位于收缩单位细肌丝上,在调节心脏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4]。在急性心肌损伤时,cTnT及cTnI作为完整蛋白质及降解产物从坏死心肌组织中释放入血,可定性并定量的衡量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作为心肌受损的生物学治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2007年国际心脏病学术组织对心肌梗死进行了重新定义,建议使用cTn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并以cTn第99百分位值及其动态变化作为主要判断

正确认识冠心病和冠脉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16754911.html, 正确认识冠心病和冠脉病 作者:顼志敏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01期 如何正确认识冠心病和冠脉病? 以前的国内教科书及ICD编码均把冠心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且要求病历中必须写全称。笔者认为,此提法不尽完全,冠心病应该是”冠状动脉性心脏 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尽管冠心病中绝大多数(>95%)由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但还有炎症、痉挛、栓塞及先天畸形等所致。 另外,以前国内许多学者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50%诊为冠心病,可能也不妥当。文献报道,2/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的冠脉狭窄<50%;其次,有些冠造(<50%)病变行冠脉内超声检查,其狭窄可能>50%,而且为有意义的病变。因此,仅仅用冠造形态学诊断容易引发误区。综合文献及经验,以下建议供参考。 ●冠心病的概念:冠状动脉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冠脉狭窄、痉挛和(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和(或)梗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 ●对于临床上无心肌缺血和(或)梗死的主、客观证据,冠脉狭窄<50%的患者,应该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简称冠脉病。一旦出现了心肌缺血和(或)梗死的证据(心绞痛、心肌梗死),CAD便转变成为了CHD。然而,所有的CHD应该同时就是CAD。 ●冠脉病是冠心病的早期病变,而且,前者的临界性狭窄性粥样硬化斑块大多属于软斑块,其更不稳定,更容易破裂,更易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突发,故其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因此,对于冠脉病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尽早发现,尽早防控,这是今后冠心病/冠脉病防治的进展方向。 冠心病规范诊断的基本要点 现在许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在冠心病诊断方面奉行着“宁可错判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原则,一旦心电图有T波低平或倒置,或ST段轻度下移,便诊为心肌缺血,随便给患者戴上冠心病的帽子;也有人将室早、房早等心律失常,若出现在年龄较大者就诊为冠心病,年轻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1,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villin,如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粘液性癌、肾细胞癌和小部分肺癌。也有一些专家报道Villin在部分宫颈内膜腺癌病例中表达。 肝癌的诊断: Vill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毛细胆管结构,因此它也可能在表达部分肝癌的管状结构上很有用。多克隆CEA是用于此目的的第一种试剂,而且CD10 (CALLA)在表达肝癌的该结构上也非常有用。多克隆CEA、villin和CD10 (CALLA)在肝癌病例上的表达,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因此如果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建议将这三种抗体共同使用以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冠心病模式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冠心病模式 2012年3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作为国内心血管介入领域最早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介入心脏病学在中国的发展,缩小了我国在此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训了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專业人才,提高了我国心血管疾病专业队伍的素质。会议前夕,记者采访了本次大会的联合主席,卫生部广西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主任,广西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部部长、心内科主任李浪教授。 关注冠心病的多重危险因素 “近年来,我国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面临快速增长的严峻局面,有人甚至说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了井喷现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根据2010年我们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有超过40%的人死于这类疾病。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冠心病死亡人数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整个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非常高,已经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2007年开始,我国直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支出的医疗费用高达1300个亿,而且目前还在大幅度增长。” 采访一开始,李浪教授首先告诉记者,在我国,近8年以来城市的冠心病死亡率升高了53%,农村的冠心病死亡率升高了40%。并且,我国冠心病发病还表现出了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35岁至64岁的冠心病死亡人数逐年明显增加。李浪教授认为,冠心病的发病由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目前已知的主要因素,首先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三大疾病;其次是诸如吸烟、少运动、超重或肥胖、蔬菜水果摄入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第三个方面,是自然规律,年纪越大,冠心病发病率越高;第四个方面,是遗传因素。其中,高血压被认为是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是首当其冲的。而中青年冠心病发病则主要与吸烟有关,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了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另外,肥胖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因为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可能引发和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这四大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李浪教授认为,防治冠心病,重在预防,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首先,戒烟和控制体重,保持平稳的血压,防止血脂异常,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适当运动增强心肌和血管功能,尽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精神紧张。然后,饮食宜清淡、低盐,尽量减少各种油腻食物、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脂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粗粮、水果和蔬菜。 针对中国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综合防治,李浪教授认为:“中国国情复杂,医疗水平差别大,我们应该针对冠心病的多重危险性,就符合中国国情的最经济的预防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模式,形成一个共识,向政府部门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防控建议。”

2019年整理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引言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为了协助广大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及方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制订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本指南是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采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2年修订的指南、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CP)2004年指南和200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从而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 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试验。 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小型试验结果。 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 胸痛患者应根据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疼痛的特点来估计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的无创检查及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分层危险的评价。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冠心病的鉴别 1、胸膜炎:胸膜炎又称“肋膜炎",是胸膜的炎症,炎症消退后,胸膜可恢复至正常,或发生两层胸膜相互粘连,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肺栓塞等,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冠心病的类似病症的主要的一方面。。.。。。.文档交流 2、心肌炎: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文档交流 3、心包炎: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或呕吐,腹泻,心包很快渗出大量积液时可发生急性心脏填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有腹水,肝肿大等症。.。.。..文档交流 冠心病的诊断 1、看症状:是否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3-5分钟,伴有压榨感、憋闷、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2、心电图:症状异常的患者进行心电图后可出现ST段和T 波的改变,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可进行诱发试验,做运动平板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文档交流 3、心脏超声: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进行心脏超声,查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脏会出现局部的运动障碍,收缩减弱..。。.。。文档交流 4、核素心肌显像: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可反映心肌供血状况,显示患者有无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可作为是否进行冠脉造影 的依据.。.。.。。文档交流 5、CT冠脉造影:CT冠脉造影可以看到血管腔的充盈情况及血管壁上的情况,但有时会受到呼吸、心跳的影响,出现假阳性。。.。...文档交流 6、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文档交流 7、血管内超声:冠脉造影时管壁上出现不稳定斑块时,可进行血管内超声,能看到血管壁的情况。 预防冠心病首先应从生活起居开始,少食胆固醇含量及热量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吃饭不要过饱,控制体重,控制血压和血糖,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冠心病的鉴别 1、胸膜炎:胸膜炎又称“肋膜炎”,是胸膜的炎症,炎症消退后,胸膜可恢复至正常,或发生两层胸膜相互粘连,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肺栓塞等,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冠心病的类似病症的主要的一方面。 2、心肌炎: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3、心包炎: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或呕吐,腹泻,心包很快渗出大量积液时可发生急性心脏填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有腹水,肝肿大等症。 冠心病的诊断 1、看症状:是否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3-5分钟,伴有压榨感、憋闷、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2、心电图:症状异常的患者进行心电图后可出现ST段和T波的改变,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可进行诱发试验,做运动平板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 3、心脏超声: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进行心脏超声,查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脏会出现局部的运动障碍,收缩减弱。 4、核素心肌显像: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可反映心肌供血状况,显示患者有无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可作为是否进行冠脉造影的依据。 5、CT冠脉造影:CT冠脉造影可以看到血管腔的充盈情况及血管壁上的情况,但有时会受到呼吸、心跳的影响,出现假阳性。 6、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 7、血管内超声:冠脉造影时管壁上出现不稳定斑块时,可进行血管内超声,能看到血管壁的情况。

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冠心病相关炎症标志物 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AS或AS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AS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参与AS病变的形成过程,而且引发血栓、斑块破裂等并发症。炎症驱动的AS发生,伴随着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L)-1、IL-6,激活的炎症渗透物质(特别是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的表达增加,蛋白裂解酶的释放,以及血管的新生。 当各种原因(机械性、LDL、高胆固醇血症、吸烟、毒素、病毒等)引起内皮细胞损伤时,损伤的内皮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聚集病进入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经内弹力膜窗孔迁入内膜,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沉淀而导致内皮功能紊乱。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能通过血管内皮原性因素使之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炎症因素可破坏其稳态水平,促进动脉斑块形成,诱发AS的发生,已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IL-1(白介素-1)

IL-1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和多肽调节因子。 IL-1因子由IL-1α、IL-1β、IL-1Ra组成。IL-1β为主要由单核和巨噬细胞产生的[24]前炎症免疫反应诱导剂,IL-1β前体无活性,经caspase-1 、蛋白酶-3、弹性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颗粒酶A等激活后可增强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参与脂蛋白代谢,增加血管通透性。IL-1α的表达则更广泛,IL-1α前体即有活性,能迅速引起一系列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级联反应,在炎症早期发挥作用。IL-1Ra为内源性拮抗剂,可抑制IL-1β、IL-1α因子的促炎性作用。生理状态下,两种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但在病理状态下其平衡被破坏,是促内皮损伤占优势,IL-1还可通过延迟中性粒细胞凋亡促进内皮细胞损伤。IL-1α和IL-1β是与AS形成有关的的强力促炎细胞因子。[29]IL-2(白介素-2) IL-2又名T细胞生长因子,主要有活化的CD4+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所有T细胞亚群的生长因子,并可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故为调控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30]。IL-2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节中处重要地位,故鉴定IL-2系统的活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对进一步解释炎症性心脏病的发生机理,及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意义。 IL-6(白介素-6)

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影响高龄(≥80岁)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我国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亦日益增多[1]。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我国人群2002—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上升,并随增龄而增加,40岁开始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80岁及以上人群AMI病死率增加更为显著。75岁~、80岁~和85岁以上年龄组AMI病死率增幅:城市男性分别是84.68/10万、207.26/10万和685.94/10万;城市女性分别是66.36/10万、215.10/10万和616.25/10万;农村男性分别是225.92/10万、347.04/10万和801.04/10万;农村女性分别是177.62/10万、348.69/10万和804.85/10万。因此,高龄人群冠心病的防治任务日趋严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增龄逐渐加重,由于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常呈多支、弥漫、钙化、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等[2,3,4],易于发生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成功率低、出血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导致患者预后不良[5,6]。此外,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体弱、脏器功能减退等影响定期检查,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高达65%

[7]。 为更好地规范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就高龄老年冠心病常见类型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特点、风险评估及处理原则制定以下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高龄患者稳定性冠心病诊治特点 稳定性冠心病的特点是发生可逆性的心肌需氧和(或)供氧不匹配,与缺血或低氧有关,通常由运动、情绪或其他负荷状态诱发,可重复出现,但也可呈自发性发作。临床表现包括劳力性心绞痛、血管痉挛所致静息性心绞痛、无症状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等。 1 诊断措施选择 1 心电图: 普通心电图是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中的首选项目,但对阴性结果的判读应慎重,因为有可能合并其他问题造成心电图对缺血反应不敏感,与症状相关的心电图动态改变有助于诊断。24 h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建议对疑诊冠心病的高龄患者常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