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第四纪资源开发与区域地质研究;

(2)工程建筑;

(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4)其他:摇杆、测量、土地规划、军事、物探、旅游等。

2、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

(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运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4、第四纪划分方案

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相应的地层分别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中国传统上把第四纪(系)二分,只分为更新世(统)(Qp)和全新世(统)(Qh)。

5、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

(2)成因多样;

(3)岩性岩相变化快;

(4)厚度差异大;

(5)不同程度地风化;

(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6、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标志

(1)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

(2)地貌标志:剥蚀和堆积地貌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的一种特有标志;

A.直接标志:堆积地貌形态;

B.间接标志:剥蚀地貌形态及相关沉积物;

(3)环境标志:物理、化学、生物标志。

A.物理环境标志: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

B.化学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

C.生物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

7、怎样进行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研究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研究对水文地质、工程建筑、砂矿和环境分析都很重要,沉积成因研究从成因标志入手,同时考虑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应该对典型剖面详细研究。

8、地貌学成因的戴维斯三要素学说

戴维斯提出地貌发展的理论即“地理循环说”,认为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和时间三因素的影响。

9、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意义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是造成地表地形起伏的动因,增强地势起伏;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削高填低,塑造多彩多姿的地表形态。

10、地貌形态测量指标主要有哪些

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

11、简述地貌的成因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是造成地表地形

起伏的动因,增强地势起伏;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削高填低,塑造多彩多姿的地表形态。

12、侵蚀旋回、顺地质构造地貌、逆地质构造地貌、正地形、负地形的定义(1)侵蚀旋回:又称地貌旋回,是戴维斯提出的一种地貌发展的理想模式。

指一个平坦地区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其后在长期地壳稳定条件下,地貌受长期侵蚀作用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地貌发育阶段,称一个侵蚀旋回。

(2)顺地质构造地貌: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此两者称为顺构造地形。(3)逆地质构造地貌: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4)正地形:高于周围的地形。

(5)负地形:低于周围的地形。

13、为什么山地地貌往往具有多层性特征

地貌形成发展的多旋回性是一种普遍现象,表现为许多层状地貌,如山岳地区多层夷平面等。

14、简述准平原和夷平面的概念和区别

(1)准平原:山地与平原,是两种形态对立的地貌类型。随着内外营力性质和强度变化,二者互相转化。地壳相对稳定时,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准平原。

(2)夷平原:准平原形成后,如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转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面就称为夷平面。15、断层崖和断层线崖的概念

(1)断层崖:由断层形成的陡峭的斜坡或悬崖称为断层崖。

(2)断层线崖:断层崖形成以后,在构造运动长期稳定的场合下,断层崖会受到各种风化剥蚀作用而逐渐后退和削低,这种受断层构造控制的主要由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剥蚀(侵蚀)构造陡坎地形,叫做断层线崖。

16、土壤、残积物和风化壳

(1)土壤:土壤是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过生物化学作用

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的。

(2)残积物: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3)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17、风化带、残积物、风化壳

(1)风化带:指地壳表层岩石按其风化程度,从地壳表层向下分成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的层带。

(2)残积物: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3)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18、试述滑坡要素和滑坡特征

(1)滑坡要素: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床、滑坡周界、滑坡台阶等。(2)滑坡特征:拉张裂缝、剪切裂缝、主裂缝、羽毛状裂缝、鼓张裂缝等,年轻滑坡特征清楚,老滑坡的许多特征均已消失,但是从斜坡上“人”形冲沟系和其下波状起伏求丘地可识别。

19、如何根据滑坡类型、因素及其发育阶段对滑坡进行防治

(过多,见课本)

20、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特征

(1)雅丹地貌:即风蚀槽谷,在岩性软硬不同,岩层倾角较陡区,或浅湖萎缩或干涸后,出露的湖滩地面干裂,风顺裂隙或岩层走向吹蚀,使地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脊形垄岗和宽浅的沟槽。

(2)丹霞地貌: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21、红层、网纹红土

(1)红层:红层在我国主要指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古近系的湖相、河流相、河湖交替相、或是山麓洪积相等陆相碎屑岩。

(2)网纹红土:指带有白色如指状、管状、虫状或黄白色交织网纹的红色粘土。22、球状风化

块状岩石尤其是花岗岩类岩石受成岩和构造作用形成三组相互近垂直的裂

隙,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23、泥石流产生和诱发的因素有那些

(一)固体物源

1、沟谷处在大断裂、活动断裂带或附近,断层带、断层破碎带的岩体裂隙密集发育,岩体破碎。

2、沟内出露软弱或软硬相间的风化地层。

3、沟谷两岸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发育,分布集中;水土流失、坡面侵蚀强烈。

4、沟内贮集有大量松散土层。

(二)地形条件

1、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300米以上,坡面泥石流的相对高差一般200米以上。

2、沟底平均纵坡降一般在10%以上,泥石流初始起动段沟底坡降一般大于25%。

3、斜坡面的坡度一般大于25度。

(三)水源条件

1、不同地区,进到泥石流形成的激发水量所需的降雨量(称为临界雨量)是不同的。

2、沟内存在冰川或积雪,5—8月日平均气温可达摄氏9—10度以上时,会产生大量冰雪融水,若降雨在沟内同时出现,更易激发泥石流。

3、沟谷上游,存在稳定性差的各种坝体。

4、沟内地下水丰富,有大量泉水出露,沟底水位埋藏浅。

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沟谷,则可以发生泥石流,只是发生的时间早晚和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24、泥石流沟的调查研究方法

绝大多数泥石流沟都有重复发生泥石流的历史。泥石流物质有其特有的特征,它的形成、活动和堆积均会留下遗迹,再加上群众访问工作,则可以泥石流沟谷的鉴别提供直接证据。

(一)堆积物特征

1、泥石流堆积,在平面上呈扇形,纵剖面上呈锥形,地面纵坡降,一般为3度

至12度,横坡一般为1度至3度;表面坎坷不平、垄岗起伏。

2、堆积物岩性,多为粘土、砂、碎块石、砾卵石混杂,无分选性。但详细观察,块石、砾石有定向排列的现象,表面有碰撞擦痕;粘性泥石流堆积物中可见泥球和泥裹石现象;有些地点,在剖面上有成层现象。

(二)泥石流活动遗迹

在同一条沟内、泥石流的规模和运动能量一般都比洪水大,泥石流顶面所到位置比洪水位高,再加上泥石流在流动过程中有超高、爬高现象,它残留的泥石流土和擦痕常在高处在保留。

(三)群众访问

25、洪积物的岩相分带特征

洪积物的穿时岩性扇形分相和扇面辐射状(或辫状)沟道粗粒沉积格局,是洪积物与其他扇形堆积物区别的基本特征。

26、河谷地貌的组成要素

河谷由谷肩、谷坡和谷底组成,谷底由河床及河漫滩组成。

27、试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1)雏形河漫滩:河漫滩形成早期,谷窄,水流速高,只有少量沙砾在河床凸岸沉积,形成雏形河漫滩,不稳定,易被后续洪水冲走。

(2)原始河漫滩:随着曲流侧移,河谷不断展宽,使洪水期水层厚度便薄,主河槽与沙砾堆积体上流速发生差异,有更多的沙砾在凸岸堆积下来,成为稳定堆积体,即原始河漫滩。

(3)河漫滩:当曲流侧移,使河谷展宽若干倍于早期河谷。洪水期主河槽与原始河漫滩上水层厚度和流速差异很大,洪水仅足以把细沙悬移质带到展宽的沙砾沉积体上沉积下来,形成的下部为河床相沙砾、上部为河漫滩相细粒亚粘土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时,形成完成。

28、何谓河流冲积物的二元相结构

下部为河床相沙砾、上部为河漫滩相细粒亚粘土冲积层。

29、试述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以及阶地的研究意义

(1)主要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包括嵌入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掩埋阶地)和两者过渡的基座阶地三类六种。

(2)研究意义:用河流阶地位相图研究新构造运动。

30、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均衡剖面的概念

(1)侵蚀基准面:是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在侵蚀基准面以下河流不发生大规模侵蚀作用。

(2)溯源侵蚀:河流水沟谷、河谷的源头产生侵蚀作用,不断使河流源头向上移动,使谷地延长。这种侵蚀作用就叫溯源侵蚀。

(3)均衡剖面: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的均夷河流的纵剖面即河流均衡剖面,形态上呈圆滑下凹抛物线型。

31、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的原因及袭夺地貌

(1)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的原因:分水岭两侧坡地上岩性强弱不同,坡角大小不一,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不等,以及距基准面距离远近不同,导致两侧坡地剥蚀速度和河流侵蚀速度的明显差异,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有时,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上游可伸进分水岭另一侧流域内,并且迫近相邻的河流,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欺凌”。

(2)袭夺地貌:分水岭的迁移,河流的欺凌结果,侵蚀力强的河流,可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掠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他流域的大量水流改流人切穿分水岭的河流,称为河流袭夺,也叫“掠水”。掠水的河流叫作袭夺河,被掠去水流的河流称被夺河。

3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溶蚀基准面

(1)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解性、水的流动性、溶蚀基准面。

(2)溶蚀基准面:岩溶作用的下限面。

33、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关系

(1)地表喀斯特地貌:小型溶蚀地貌、岩溶洼地、大型盆地、岩溶谷地、岩溶石山和岩溶平原等;

关系:在地壳相对稳定的厚层石灰岩区,上述各种岩溶地貌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和演化规律。最初形成的是溶沟、石牙;逐渐发展成峰丛被分割而成峰林,溶蚀洼地扩大为溶蚀谷地;随着溶蚀作用进一步发展和重力崩塌的发生,峰林不断被蚀低,最后成为兀立于岩溶平原之上的孤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伏流与地下湖等。

34、试述河谷区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1)包气带(垂直循环带)

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水流受重力作用,由上往下渗流,故又称为垂直循环带。水流时间不稳定,通常是在降雨或冰雪融化季节发生,平时干涸。该带厚度视潜水面的深度而定,而潜水面的深浅又与河流切割的深度有关。在地壳上升区,河流深切,潜水面很低,故包气带的厚度大。在地壳稳定区,河流下切较浅,潜水面较高,包气带的厚度就小。

包气带水的溶蚀力虽然在转入地下之前已趋向饱和,但因通过土层时溶入了土壤空气中较多的CO2和有机酸,进入地下管道时又因PCO2增大,加上“混合溶蚀”和“冷却溶蚀”作用,溶蚀力仍然得以保持。但总的来说,溶蚀作用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垂直溶蚀的结果,多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垂直性的溶隙、管道和洞穴。

(2)季节变动带

于包气带之下的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这两种潜水面具有季节变动的特点。雨季或冰雪解冻时潜水面升高(随河水位上升),是为丰水期潜水面。此时水流方向近水平,向河谷排泄,与饱水带相同,溶蚀出水平状洞穴。干季潜水面下降,是为枯水期潜水面,此时水流方向垂直,与包气带连成一起。由此可见该带是上部包气带与下部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带,岩溶作用及地貌多变。(3)饱水带(水平循环带)

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之下,直至可溶岩的底板之上。此带终年呈饱水状态,具有自由水面,水流方向近水平,多向河谷排泄。在流动过程中溶蚀力一般减弱,但当有新的水流汇入或流速加大时,溶蚀强度会增大,甚至有向下游加大的趋势。

①、饱水带上部水流动快,交替较强,矿化度较低,溶蚀较活跃。上部饱水带形成的地貌以水平状溶洞和地下河为主,数量多,规模大,世界上著名的水平洞穴都在该带发育。

②、饱水带下部一般在谷底之下的深处,具有承压性,水的流向虽然仍近水平,但流动不受当地河水位的影响,而是向侵蚀基准面更低或者地质减压方向运

动。水流缓慢,水体交替弱,矿化度高,溶蚀停滞,只形成规模小的孔洞,显示了饱水带的溶蚀作用随深度而减弱的特点。

35、岩溶洞穴的成因

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成,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岩石的溶蚀、冲蚀、崩塌和堆积的总称。作用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物理作用为次。

36、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岩溶发育的差异和特点

(1)潮湿热带的岩溶地貌:潮湿热带岩溶是在气温较高、温差小、雨量多、降雨强度大、地表水量多、水流循环快、生物化学作用活跃和土壤中富含CO2气体等条件下进行。岩溶作用具有速度快、强度大和集中于浅层等特点。地表岩溶和浅层岩溶地貌发育,地貌种类多、密度高和规模大。

(2)半干旱温带的岩溶地貌:该带年降水量较少,部分又为固体降水(雪),故地表径流量较小,水流活动时间较短,气温较低,又有寒冷的冬季,生物化学活动明显减弱,故岩溶作用较弱,地表岩溶地貌不突出,地下溶蚀裂隙和小孔洞较多。在高原或山地里,由于地下水有低的集中排泄基点,故深部常有细长的溶管发育,局部地段有溶洞,但很少有大的地下河。

(3)干旱带的岩溶地貌:该带年降水量很少,风力强蒸发大,地表径流几乎绝迹,地下水深埋,地下径流微弱,地面植被和土壤缺乏,这种环境很不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故岩溶地貌发育很差,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形态极不完全。但一些规模较大的古岩溶地貌,却能在干燥环境下得到长久保存。(4)寒带的岩溶地貌:寒带气温低,结冰期长和冻土分布,都极大地限制了地表水的活动和地下水的补给,从而削弱了岩溶作用的进行。虽然没冻结的低温水能溶入较多的CO2,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石灰岩的溶解量,但因低温减弱了化学反应速度,所以总的溶蚀强度低于热带,但高于干旱带。

37、黄土的岩性特征

呈浅灰黄色或棕黄色,主要有粉沙组成,富含钙质,松散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38、试述我国的黄土地层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1)质地均一,以粉沙 (0.05-0.005毫米)为主,其含量可达60%以上;大

于0.1毫米的细沙极少,小于0.005毫米的粘粒含量,一般在10%-25%之间。早期的黄土比晚期的黄土粘土颗粒含量高,细沙粒级(0.25-0.05毫米)含量较低。

(2)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10%-16%之间。黄土中含有钙质,遇水溶解而使土粒分离,黄土成分散状;碳酸钙在淋溶与聚集过程中,逐渐汇集一起成为钙质结核,称之为砂姜石,在黄土中常成水平带状分布,富集于古土壤层的底部。

(3)黄土结构较松散,颗粒之间孔隙较多,且有较大的孔洞,用肉眼可见;

孔隙度一般在40%~55%。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4)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土崖可以维持百年而不崩坠。垂直节理发育是黄上最普遍而特殊的性质。

(5)黄土透水性较强。黄土遇水浸湿后,发生可溶性盐类 (主要是碳酸钙)溶解和粘土颗粒的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受到上部土层或构造的重压,常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黄土的湿陷性是一个极关重要的问题,因为黄土的沉陷可以毁坏建筑工程。

39、试述黄土的沟间地貌及其演变过程

(1)黄土的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演变过程:主要是由黄土堆积作用造成的。塬受到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同时也变得比较破碎。

40、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

风蚀地貌(石窝、风蚀垄槽、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城)、风积地貌(信风型风积地貌、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对流型风积地貌、干扰型风积地貌)。41、为什么说我国黄土主要是风积成因

黄土形成阶段,物源产生在物理风化强烈的西北区沙漠和戈壁。中国历史上的“雨土”和现代“尘暴”事件可以印证。

42、荒漠的类型

岩漠、粒漠、沙漠、泥漠。

43、雪线与成冰作用

(1)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2)成冰作用: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44、冰川的形成

粒雪盆是冰川的摇篮。聚积在粒雪盆里的雪,经过一系列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冰川冰。

45、冰川作用类型

冰蚀作用(挖蚀作用、磨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46、冰蚀地貌、冰积地貌类型

(1)冰蚀地貌:冰斗、冰川谷(U形谷)、羊背石等;

(2)冰积地貌:冰碛丘陵、终碛垄、侧碛垄、鼓丘。

47、冻土地貌类型

石海、石川和岩屑坡,冻融泥流阶地和堆积物,冻胀丘和冰核丘,热融地形。

48、新构造运动及新构造的概念

(1)新构造运动:晚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

(2)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

49、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和类型

(1)表现:A.地质表现:新地层(新第三系—第四系)的变形和变位;

B.地貌标志:a.直接地貌标志:新构造地貌;b.间接地貌标志:由主要

与水有关地貌的发育过程所表现的新构造运动;

C.沉积物标志:沉积物的分布,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岩相,沉积物的厚度;

D.地震;

E.火山运动;

F.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2)类型:垂直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50、新构造研究的意义

新构造运动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重大灾害关系密切,它的研究对大型工程建设、核电站、地震预报、城市规划、环境及防灾减灾和砂矿研

究等都有实用价值。

51、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及研究方法

(1)标志:

1)地质表现:新地层(新第三系-第四系)的变形变位。

2)地貌标志:a.直接地貌标志:新构造地貌;b.间接地貌标志:由

主要与水有关地貌的发育过程所表现的新构造运动;

3)沉积物标志:沉积物的分布,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岩相,沉积物的厚度;(2)研究方法:定性法:包括地质法、地貌法、历史考古法等;

定量法:主要是指采用仪器测量的方法,如大地测量、地震学

方法等。

52、第四纪生物化石的主要鉴定特征

化石以密度大、燃烧无油脂味和微具吸水性与现代动物骨骼可以区别开来。哺乳动物的头骨、牙齿和角化石有重要鉴定价值,角的形状、分支数及主次支相角度都可作为坚定的依据。第四纪植物化石包括大化石和微体孢子花粉化石。孢子花粉外壁由有机化合物和近似角质纤维素组成,300℃不分解,高压不变形,强酸强碱不溶解,保存广,数量多。

53、第四纪生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和气候及环境意义

一般林中开阔地的封闭性盆地内连续沉积剖面中孢粉组合的演替能较好的反映该区古气候-植被变化。海生软体动物和陆生软体动物可利用种属统计直方图法为环境地层或气候地层划分提供依据。有孔虫可以为海温与古海洋环境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对划分海洋第四纪地层和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54、第四纪地球环境要素及其研究方法

要素:(1)物理:温度(气温和水温)、湿度、降水量、干燥度、大气中的微粒数、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磁场的等;

(2)化学:大气中的CO2、CH4、S、H20,人造的CFC等和降水、土壤水、地下水与海湖水的化学成分;

(3)生物:生物种类、数量等。

主要方法:(1)氨基酸外消旋测温法(2)稳定同位素法:氧同位素研究法、碳同位素研究法、氢同位素研究法;(3)历史气候研究法

55、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和我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划分

(1)根据冰川作用与河流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交替出现,以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代表冰期,以河流侵蚀陡坎和冰碛物化学风化代表间冰期,把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期历史从早到晚分为群智、民德、里斯、玉木四个冰期;玉木冰期之后称冰后期;每两个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2)李四光教授于30年代建立的中国冰期系列,即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4次冰期,已长期沿用。

56、第四纪气候特点

在全球降温背景上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波动,高纬和高山区呈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中、低纬区受高纬冰期、间冰期的影响发生同时间尺度的干冷与暖湿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强度从高纬往赤道方向变小,陆地比海洋的变化更明显。

57、研究第四纪气候的标志有哪些

(1)宏观气候标志(直接气候标志):岩石气候标志、地貌气候标志、生物化石气候标志;

(2)微观气候标志(间接气候标志):氧同位素、粘粒分子率、碳酸钙、微量元素、粘土矿物、沉积物粒度参数、磁化率。

58、海平面变化的标志

59、450万年以来地球古磁场极性变化特征

60、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动因

引起地球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原因有三种因素:宇宙因素、地球因素和人为因素。宇宙和地球因素中都有导致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动因,人为因素仅因其历史短而归入小时间尺度动因范围,但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61、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方法

(1)区域第四纪地层相对顺序的拟定:在研究一个地区的第四纪地层时,首先要按沉积层接触关系、地貌位置高低和风化程度等拟定区域地层形成先后的相对顺序;

(2)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岩石地层学原则与方法;地貌学原因与方法;构造地质学原则与方法;古气候学原则与方法;古生物地层学原则与方法;古人类、古文化和历史考古原则与方法;年代学方法;综合-多重地层划分方法。

62、为什么划分第四纪地层应用综合方法,采用单一的方法会产生哪些问题

由于第四纪陆相地层多为松散堆积物,形成时间短,岩相变化大,地层划分对比方法和原则,一般应用古气候冰期与间冰期、古人类与考古学方法以及综合

应用各种测试手段等。第四纪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重大变化事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利用综合性方法划分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上述各圈层演化历史之间的关系。单一方法判断体现不出各圈层演化历史之间的关系,且地层划分不准确。

63、我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代表、文化和石器时代的划分

(1)A.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更新世动物群、晚更新世动物群、全新世动物群。

B.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元谋动物群、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全新

世动物群。

(2)文化时代划分: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智人阶段、现代人阶段;(3)石器时代划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64、我国各地区第四纪代表性地层名称

南京:雨花台组(雨花台西善桥及江宁、六合、宿迁等地区)下蜀组(下蜀镇附近)

华北区:有生物地层和黄土-古土壤地层

东北区:地表全新世沼泽堆积广布,平原地下更新世冲积和湖积,山地有冰川、冰水沉积

西北-青藏区:第四纪冰川和冻土,山地和山前冰川和冰水沉积物,盆地以洪积,冲积等

西南区:第四纪冰渍层,冲积、湖积、洪积地层,洞穴堆积洞穴地层

华南-东南区:新世-第四纪红土地层

东部平原区:第四纪堆积

65、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的主要方法原理

(1)物理年代方法:古地磁学方法、热发光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法、裂变径迹法;(2)同位素年代法:宇宙成放射性同位素法、铀系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人工核爆炸放射性沉降法、K-Ar法;

(3)其他方法:历史考古法、沉积学法、树木年轮法。

66、第四纪古环境要素主要有哪些(物理、生物、化学)

(1)物理:温度(气温和水温)、湿度、降水量、干燥度、大气中的微粒数、太

阳黑子活动和地磁场的等;

(2)化学:大气中的CO2、CH4、S、H20,人造的CFC等和降水、土壤水、地下水与海湖水的化学成分;

(3)生物:生物种类、数量等。

67、第四纪古环境参数测定的主要方法原理

(1)氨基酸外消旋测温法

(2)稳定同位素法:氧同位素研究法、碳同位素研究法、氢同位素研究法;(3)历史气候研究法

68、试述运用稳定同位素法研究古气候环境的原理和方法有那些

(1)测量并描述记录剖面中各层的厚度变化情况。

(2)颜色:地层的颜色一般用“深浅程度(浅、深、淡、暗)”表示。

(3)按粒组或粒度成分分类。

(4)结构构造:包括各种层面和层间构造,上下层的接触关系,颗粒排列及其外表特征等。除用文字描述外,还应用测量数据说明之。

(5)土状堆积物的可塑性和坚实程度。

(6)风化现象:风化程度,尤应注意观察剖面中的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

(7)砾石层应作为观察重点,研究并记录其粒度成分(一般粒径和最大、最小粒径及所占比例),砾石矿物成分、风化程度、表面特征,磨圆度和产出状况,充填或胶结情况(胶结物,胶结程度)。

(8)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含矿层、化石、文化遗迹的观察、记录和采样。

(9)岩层的划分和命名,名称应体现堆积物的颜色、风化程度、胶结程度,机械组合和岩矿成分的特征,如“灰黄色石英砂层”、“黑色粘土层”、“灰白色钙质胶结砾石层”。

(10)与基岩的接触关系。

69、砾石研究

对大于2mm的砾石应在野外统计研究并记录其粒度成分(一般粒径和最大、最小粒径及所占比例),砾石矿物成分、风化程度、表面特征,磨圆度和产出状况,充填或胶结情况(胶结物,胶结程度),并根据统计数据制成相应图件。

70、沉积结构

(1)流动营力结构:A.定向结构:叠瓦式排列;

B.非定向结构:离散式、弥散式、充填式;

(2)非流动营力结构:A.定向结构:冰楔式、多边形式;

B.非定向结构:架堆式、层间式。

71、冲积物、洪积物、冰碛物判别标志

(1)冲积物:冲积物是河流在河床中或溢出河床的堆积物;

(2)洪积物:洪积物的穿时岩性扇形分相和扇面辐射状沟道粗粒沉积格局,是洪积物与其他扇形堆积物区别的基本特征;

(3)冰碛物:冰碛物粒级范围很宽,是巨砾、角砾、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的混杂堆积物,粒度相差悬殊,明显缺乏分选,冰碛物以棱角、次棱角为主、少数磨圆。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作者: ————————————————————————————————日期: ?

地质学与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 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9.沉积岩: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0.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21.围岩: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22.侵入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23.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 24.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 25.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27.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28.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9.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0.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1.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变形,最后是岩层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 32.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唯一,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3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6.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37.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环形或椭球形。 38.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仪器,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 39.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40.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41.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2.下切侵蚀:又称下蚀,即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钩床。 43.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上有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 44.向旁侵蚀:又称侧蚀,即河水冲刷河床两侧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45.平衡剖面: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河床的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夷的曲线。 4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47.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8.矿物度: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以每升水所含克数(g/L)表示。 49.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 50.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52.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53.岩石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54.可溶性岩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55.风沙流:含有沙粒运动的气流。 56.风积物:经过搬运在堆积的物质。 57.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说明:(1)总分100分。题型可能包括以下五类,各类型可能所占分数的比例并非最终考试题型分数的比例;(2)该重点并不涵盖所有考试内容,所以复习时除针对重点外,还要阅读和理解课件和教程上的其它内容以及回忆课堂讲述内容。为方便大家复习,复习重点中标出了参考页码等信息,有的有参考答案,但并不意味这些是重点中的重点。 一、填空(每空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 _______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起伏形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2.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______动物群,中更新世的______ 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的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二、判断题(每题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属于地球科学,而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历史地质学。(对) 2.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错) 三、名词解释(每组3-5分,可能占共20分) 如: 1.顺构造地形与逆构造地形:地形正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称为顺构造地 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2.准平原/夷平作用/夷平面: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 准平原。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地壳运动处于上升时,使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又会受到侵蚀破坏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就称为夷平面。 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则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这种多层地形是判断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 重点: 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参考教程p2-3)---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生物演化历程及分布规律的科学。 2.山地/平原/高原:(参考教程p46、53)———山地:山分布的地区;平原:地面高程0-600M的广大平坦的地区;高原:地面高程大于600M的平原。 3.山岭/山脉/山系:(参考教程p46)———山岭:具有陡峭的山坡和明显的分水线的呈线性延伸的山地;山脉:具有若干条走向平行的山岭组成的山地系统;山系:由若干条山脉组成的山地系统。 4.河床/河漫滩/阶地(参考教程p69、70或73)———河床:平水期河流所占据的谷底;河漫滩:洪水期才能淹没的浅滩;阶地:沿河流两侧分布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台。 5.石芽/石林:(参考教程p85及课件) 6.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参考教程p86-87和课件)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称解析(20 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 1 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 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A 型线理。 交面线理:交面线理是两组面理相交或层理相交的线理,长平行于同期褶皱的枢纽方向,B 型线理。 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棂柱表面有时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地温梯度:指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以℃表示。 软流圈:地下深度为60-250km范围内的地震波速低速层,是一个具软塑性和流动性的层次。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能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形成凹凸不平的破裂面称为断口。 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和各种地质体发生或形成的先后顺序或新老关系,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即原始产状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或称叠置原理。 化石:埋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称为化石。 生物演化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相同时期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化石组合。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球形风化:在裂隙发育的岩浆岩和厚层砂岩地区,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风化壳: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残积物: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以后,各种矿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可迁移的成分从原矿物中迁移出来随流水带走,剩下的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 洪流:由片流汇集到沟谷中形成的有固定水道的水流。 坡积物:片流将洗刷破坏的物质从山坡上部搬运到山坡下部较平缓地带堆积形成坡积物。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井和泉是它的人工和天然露头。 河流的袭夺:向源侵蚀作用较强的水系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作用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叫河流的袭夺。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下蚀)达一定深度后,接近某一水面时,下蚀作用即停止,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牛轭湖: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水期限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砂,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砂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

构造地质学考试简答题

1。什么是构造地质学 答:地质学中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可由内或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但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3。何谓地质构造 答: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4。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答:研究方法处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外,还有以下几方面:(1)地质制图;(2)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3)实验构造地质学(模拟实验)。 | 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答: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6。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答:(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 7。水平岩层有哪些特征 答:(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 8。什么叫地质图规格齐全的地质图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或花纹将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并绘制到地形图或水系图上的图件。 )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从地核到外层大气圈的整个地球。由于受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在现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上部) 。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 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必须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野外地质记录,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到大自然中去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地质学分析地质历史的推理方法-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过程。历史比较法的缺陷。只认识古今一致性,未认识古今存在的差异性。 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地质作用有什么持点? 地壳运动: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层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到地壳中,或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新的岩石过程。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 5、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晶体与非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 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1)元素的克拉克值并不能反映它在地壳内的局部富集情况。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情况,除与元素的克拉克值大小有关外,还决定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具有天然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称为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不具有格子构造者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本质区别是:内部结构是否规则。 由非晶体调整其内部质点的排列方式而向晶体转变的作用,称为脱玻化作用。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如,T、P)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象。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6、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有哪些?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大题(50): 1、举例说明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4)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沙沟冲击锥。如长江口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这里聚集肥沃的土地让人类聚集于此发展农业种植,,还有用水方便的河岸及冲积的扇形地,形成一种文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低至于零下几十度,成片的戈壁和沙丘,人为活动起重要作用,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境内出现河流断支现象,巨大的沙漠景观是大尺度气流近地面运动的良好写照。 2、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内外营力的概念)(8)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 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 (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4) (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着的气候波动; (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 (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 (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15)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着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退缩),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5、第四系陆相沉积物一般特征?(27) (1)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普遍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因而更容易探索其形成过 程,也易于第四纪矿产的开采。但易发生流动和破坏,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2)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于地表,易遭受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沉积物的风化来划 分地层; (3)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在起伏不平的地表,处于不同气候带,受各种地质营力的影响,故其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 (4)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建立沉积模式,探索沉积规律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今论古”的方法。 6、确定第四系底界选择的依据有哪些?(31) (1)广泛大陆冰川活动的最早出现的时期;(2)人类化石的最早出现的时期; (3)在海相沉积中首次出现北方寒冷型的冰岛北极蛤和有孔虫波罗的透明虫; (4)第四纪特有的哺乳动物如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 7、风化壳的概念及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风化壳是地壳表层岩石,在垂直剖面上,风化作用的强度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弱,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由这些残积物所构成的复杂剖面。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是因岩石在不同深度下,经受着程度不同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按化学作用方式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一)补充简答题 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 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3.蠕变和塑性变形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两者的区别是:蠕变是岩石在一较小恒定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塑性变形是岩石在超过其弹性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蠕变是缓慢发生的,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1、基本概念 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 头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成岩租用—— 软流圈——软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 产状——是物体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地质体可大致分为块状体和面状体两类。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是鉴定矿物常用的鉴定手段之一。 沼泽——陆地上湿度过剩、生长着特殊类型的植物并有泥炭形成的地段称为沼泽。 岩溶水——赋存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又称喀斯特水。 冰川——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 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2017》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冰碛物具有( B ) A.颗粒磨圆度好 B.无层理 C.堆积物中含异源小 漂砾 D.细粒粒上保存有光面和擦痕 2.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 D ) A.玉木冰期 B.大理冰期 C.埃尔斯特冰期 D.大姑冰期 3.暗河沉积物( D ) A.无崩积、溶蚀残余粘土 B.的沉积相有规律变化 C.可塑造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形态 D.没有二元结构4.地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 B )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A. S,T,K B. Z,C-P,Q C.Z,P-T,Q D. O,K, E5.新构造运动是指( B ) A.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B.从第三纪开始至现在的构造运动 C.新第三纪 以来和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D.现在仍 在活动的构造运动 6.从河谷的横剖面看,河谷的组成要素有( D ) A.谷麓和谷肩 B.谷缘和谷肩 C.谷缘和谷坡 D.谷底和谷坡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 C )A.地形坡度及 降水 B. 气候、温度、高度C.温度、 降水和地形 D. 地形起伏及温度高低 8.第四纪采用四分法,其年代界限分别是( C ) A. 0.8Ma,1Ma,12.5 万年,1万年 B. 1.7Ma,1Ma,12.5 万年,1万年 C. 2.5Ma,1Ma,12.5 万年,1万年

D. 3.5Ma,1Ma,12.5 万年,1万年 9.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 B ) A.中、高纬度高山区B.中、低纬度高山区 C.中、高纬度低山区D.中、低纬度低山区 10.阶地分为( C ) A.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B.阶地前缘、阶地后缘 C.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D.阶面、阶坡11.第四纪最主要特点是( A ) A.人类出现 B.部分地壳活动 C.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D.哺乳动物大量绝灭 1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 D ) A.地层及沉积物 B.生物及气候 C.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发展 D.以上全部 13.第四纪一词(Quaternary)是1829 年法国地质学家( B )所创。 A.阿杜努伊 B.德努瓦耶 C.莱伊尔 D.席姆佩尔 14.教材采用的第四纪下限的古地磁年龄依据是( A ) A.松山/高斯极性分界 B.吉尔伯特/高斯极性分界 C. 松山/布容极性分界 D.吉尔伯特/松山极性分界 15. 2014版国际地质年代表规定第四纪下限年龄为( B ) A.0.78Ma B.2.58Ma C. 1.806Ma D. 2.4Ma 16.冰川作用在砾石表面时形成( A ) A.新月形擦口 B. 纺锤状撞痕 C.砸痕 D.泥质胶结物 17.下图砾石概率分布曲线③2 成因属于(D ) A.河流 B. 洪流 C. 风力或海浪 D. 以上成因可能都有

中科院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1应变椭圆:在二维应变中,初始为单位半径的圆,经均匀变形后为一椭圆。 1.2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互层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块段状,即石香肠。 1.3窗棂构造:由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状的大型线状构造,他代表横向上挤压缩短。 1.4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种,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晚期褶劈理,与糜棱面理成小角度(约35°)相交,其运动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A-线理:是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由于其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顾又称A 型线理,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1.7.S-C-C’面理: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 面理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C面理的挤压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皱:指褶皱枢纽与A线理平行的褶皱,常发育于强烈韧性剪切带中。褶皱轴与a线理具有等同的运动学意义,即指示物质运动方向。 1.9鞘褶皱: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1.10.眼球构造: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可分为σ型和δ型。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矿物组成 1.12雪球构造: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双重逆冲构造:它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14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1.15剪应变(shear strain):在二维应变中,某直线与由它顺时针转90o所成直角在变形后的改变量ψ的正切叫该直线的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综合思考题 分析“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将来”和“活动论”这三大地质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对指导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将今论古”:经典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支柱,国际地层序列、国际地质年代表以及其它许多地质成果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2)“以古论今、论将来”:认识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3)“活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活动和演变的,以水平运动为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建立的基础,大陆动力学也是活动论的表现。 2.分析我国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包括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与矿产等等 3.为什么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放射性同位素规律。 第二章矿物学 一、基本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 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三类岩石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km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国际通用.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1克=5克拉。 矿物定义: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矿石的基本单元。 准晶体定义:是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其内部原子或离子既不像非晶质那样完全无序分布,又不像晶体那样呈三维周期性平移有序排列(粒径一般只达微米级)。 二、基本特征Basic features 1. 矿物的六项基本特征 特征1.(最基本特征)天然产出,有序结构,固体

第四纪地貌学与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 1. 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 2.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3. 单面山:指一边极斜一边缓斜的山。 4. 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5. 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6. 水系:指某一干流及其支流的组合。 7. 猪背山:形成于岩层倾斜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两坡较陡且近似等长的山脉。 8. 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急剧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9. 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突起的 地形。 10. 分水岭:指河流之间把相邻两个水系分开的高地。 11. 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12.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13. 风成作用: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对地表岩石、松散沉积物的破坏作用。 14. 风化壳: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 二、简述题 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和灾害、农业生产。(可以少写几个方面) ②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2.简述崩塌形成的条件 1)地形条件:坡度陡和坡底相对高度较高。 2)地质条件:岩石中存在节理、断层、地层倾斜和岩性脆弱 3)气候条件:湿冷的气候可使加速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底坍塌形成的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