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8.4澳大利亚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8.4澳大利亚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8.4澳大利亚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8.4澳大利亚说课稿

《澳大利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认识国家,在地图上指出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自然特点扼要分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澳大利亚》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的第四节,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即①世界活化石博物馆,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③“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三个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且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严重的意义。教材思路清晰,讲授时有利于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思维、知识拓展。本节课主要学习前两个框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较感兴趣于有“挑战性”的任务等心理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生存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来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

(3)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①知道澳大利亚的三个分外称呼;

②归纳澳大利亚有“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之称的原因;

③分析发达的养羊业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教学难点:

①用大陆漂移说解释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之称的原因

②分析发达的养羊业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本课重难点的确定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并产生剧烈的求知欲和深刻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目标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即“不协调——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快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能对一些简单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而且在本学期,也学习了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国家和地区的方法。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盛、表现欲极强,便于开展活动,所以在本节课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来寻找澳大利亚多特有动物的原因,以及通过读图对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它们对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影响。

三、说教法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目的,采用洋思教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交流合作学习法、多媒体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法。注重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理论依据:新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四、说学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探究式学习法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都是严重的学习方式。

本课尝试将这些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力图转变学生以往只是认真听讲、单独记忆、练习巩固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新知和发展能力。对优生给难的问题,学困生给简单的问题,并积极的给与鼓励,通过多媒体课件加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原则,我设计了五个主要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先学、后教;

(四)归纳小结,反馈提高;

(五)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

问题

情境

引出

课题

问题1:我这里有个奇特、美丽又富有的国家,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课件:澳大利亚风光片段)引入课题——《澳大利亚》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它那富丽的风光,开始我们的澳大利亚之旅吧!学生解放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片段,对澳大利亚有个初步了解。

1、激发学生兴趣。

2、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对澳大利亚的探究渴望。

一、出示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知道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一个大陆的国家。2.通过自学课本正文和阅读材料,完成课本活动,能够找到、记住并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分外的称呼。”3.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说明原因。4.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理解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的优势。

二、自主学习,速读课文找出澳大利亚的三个分外称呼

转接: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这三个分外称呼?

今天我们先学前两个,首先学习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出示自主学习二:

因为古老,澳大利亚被称为活化石博物馆,是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有关展示“澳大利亚”地图质疑: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让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学会学习的方法。基本理念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应该说澳大利亚不仅是野生动物“养”得好,牲畜养得也不赖。最值得一提的是——羊。

二、“骑在羊背上”国家

(播放“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提问:视频中为什么把澳大利亚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讲述:除了羊之外,澳大利亚还有其他的农牧业,因自然条件例外形成了四个例外的农牧业区。(出示澳农牧业分布图,其间简单介绍牛粪对澳大利亚牧场的影响)

归纳总结:

1、(1)澳大利亚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中部以平原和低缓的盆地为主,西部则以巍峨的高原为主。

(2)与地形的关系:西部、北部、中部地区是巍峨的高原和大面积的平原,有优良的牧草,没有大型肉食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养。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平原区,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二者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发展混合农业。

2、(气候类型略)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澳大利亚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漠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较为干涸,合适牲畜过冬和繁殖。以粗放为主。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柔湿润,西南部冬季温柔湿润,夏季高温干涸,这样的气候特点合适畜牧业,同样合适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讲述: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正是澳大利亚人充分利用例外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结果。

讲述:澳大利亚平衡人口密度为2.5人/平方千米,仅为中国的,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所以耕地面积非常广漠,由于人比较少,生产高度机械化。

小结:随歌谣学地理:

独占大陆的国家,库克船长发现他;

特有动物大袋鼠,澳洲草原闲溜达;

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化;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

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

见学案部分

观看视频,了解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学生回答。

观看视频,了解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学生回答。

学生看图认识四个农牧业区并观察其分布地区。

完成学案

小组合作讨论回答(前后桌4--6人一小组):

第一、三大组:教材第76页活动1。

第二大组:教材第76页活动2的第(2)、(3)小题。

完成学案三3

学生完成学案的当堂练习

教材P76页的“活动”是学习澳大利亚地理知识的严重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好这一部分的学习,是能否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澳大利亚地理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协作学习的精神来学习。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兼难点,学生很难独立来完成,即使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也未必分析得很到位,这就需要在讨论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积极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在归纳总结完成后,要使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正是因地制宜的结果,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允许发散思维,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更积极思维。)用歌谣来进行小结,是对本节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且也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七节“澳大利亚”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南半球

孤立的地理位置南回归线横穿

四面环海,与世隔绝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板书设计的意义及作用:1、揭示内容,体现重点

2、体现过程,引导思路,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3、便当教师讲课,利用发挥主导作用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说课稿

《极地地区》说课稿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极地地区》,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下面我就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解说。 一、教学理念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理念的设立。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极地的科考和保护。 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载体的高效课堂理念,我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 2、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3、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极地地区》是本册教材最后一章,极地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但却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值。本节教材独立成章。体现了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本章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更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下面的学习目标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掌握我国在南极建立的考察站并知道位置。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确定能力目标:通过读图、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

握基本的读图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为了体现地理思想,确定思想目标: 1.学习探险者勇敢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极的位置、气候、资源。 确立依据:这是本课的中心内容,也是新课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达到的阶段目标。 (2)教学难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确立依据:因为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三、说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前面四章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相互合作,很好地完成极地地区的学习。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对两极地区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比较感兴趣。学生对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方向”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中,我将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这类地图,再通过读图练习和巧妙记图来易化这部分难点。 四、教学策略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主要采用参与度较高的引导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再通过图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气氛。 学法上,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实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经济特点 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农业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 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的说课稿

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极地地区》。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下面我从七个方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了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对极地的保护和和平利用。从整体来看,教材有一个突出特点:一是重点突出,教材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标题,使学生能准确地抓住两极的主要特征和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情况;二是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短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总结归纳;三是学生活动和情感教育有始有终贯穿其中,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既是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它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的编写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图上读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各自的海陆分布。 2.能说出两极地区的特殊的表现以及两地自然环境形成特殊的原因;,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4.培养从地图、图片以及相关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及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险的精神,并增强学生保护两极地区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2.极地科学考察的宝地。 难点:运用极地地图辨别方向。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图示法、阅读分析法 2.多媒体 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六.学法指导 1.让学生尝试自学。 2.课前预习收集,课堂合作探究,课后巩固整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说课稿

《东南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七年级下册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放眼世界、认识世界。东南亚一节教材着重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由于它是介绍区域地理的第一个章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加上它和我国山水相连,又是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世界和平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成因和主要区别。 四、说教法: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所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我主要采用导图、读图、析图、练图完成教学目标,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查询资料—分析探究—意义建构”的课堂模式。 五、说学法: 学生已经学过半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

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 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的第一课时。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大国,与我国山水相连,又是“金砖国家”,本节课选取印度人口、地形﹑气候等几个极具特色的方面来刻画印度。为下节课农作物的分布及服务外包产业扫清障碍,也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地理的学习积累方法,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在地图上能找到印度的邻国和临海;3.通过读图能掌握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及地形的分布特点; 4.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探究新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辩证的看待自然。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目标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情境创设、读图归纳、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 2、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材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沙漠、海洋、山峰、南极、四季景观、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二、课前热身 欣赏所搜集的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耳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人文环境等有何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是为什么吗?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谜。本节课我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留等以后学习中逐一了解。 (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互动2: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与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互动3: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那么地理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业生产也要考虑生产运输等方面的条件。) 互动4:展示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并提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地理在显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可见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 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灵活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地势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亚洲气候类型及特点。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一)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二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 首都。 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前后联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 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 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 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探究问题的能力。(读图技能) 2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及读图分析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日本的位置,范围,说出首都位置及日本河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日本的地势及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六说教法 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我认为初中生对一些图片视屏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本节课一直采用讲授法,同学们不会吸收的很好,因 此我采用图片导入,希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 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 获取知识的目的。通过讲授法,读图法,和讨论法,带领学生从已 知的知识推理未知的知识,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日本的一系列 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有很深的印象。 七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 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八年级地理《人口》说课稿教学提纲

第二节《人口》说课稿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的中国地理的第一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国策。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所以说它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众多的人口是本章第二节,通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两项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突出,学习本节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理解计划生育国策,形成正确的人口发展观,要引导学生学好本节内容。 根据本课的知识量和难易程度,本节教学计划在1-2课时内完成。 然后,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分布不均 2 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黑河——腾冲”这一人口地理分界线 3 理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观察分析能力。 2. 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精品说课稿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 全套精品说课稿 七年级(下) 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第二节非洲 第三节美洲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第二节南亚 第三节西亚 第四节欧洲西部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第三章走近国家 第一节日本 第二节埃及 第三节俄罗斯 第四节法国 第五节美国 第六节巴西

第七节澳大利亚 《亚洲及欧洲》说课稿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第3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第4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第5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第6课时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完整版)关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关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欧洲西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欧洲西部》是初中数学教材第 2 册第 3 章第 2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世界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区域地理部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分布情况通过欧洲的农业产业结构突出重点 难点:欧洲畜牧业繁荣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气候地形地势的分析突破难点 关键:对气候和地形的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说课稿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镇海中学陈志海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板书课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第九章的重点。《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状况。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青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内在联系去分析、解决问题。交往合,互动互学,自主探究,发展能力是本课时学法指导的主要特点。 说学法:这一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起学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更能表现出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现实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1.读图求知,提升兴趣(主要包括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及人口) 聆听了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声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学生通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青藏地区包含那些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说课稿

尊敬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东南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东南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亚洲位置和范围和日本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这为学生以后学习区域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过程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作用与地位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 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下面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如日本、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学习东南亚相关知识还有待加强,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但理解能力不足。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展示相关内容的图片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所学内容,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说 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说课稿 极地地区说课 一.说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海陆的分布. 2.说出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教材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全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增强现代意识,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三.说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相同点 2.两极地区的自然特征不同点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资源的种类 1.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景

2.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3.世界各国对南极的考察 我国对南极展开的考察.长城站,中山站. 课文在极地地区的位置进行讲述后,接着提出南极洲将成为南半球空中交通基地的可能性,进一步评价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可能发生的影响.暖季是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11月到次年3月) 2.德育内容 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中国南京矿产研究所金庆民,1988年赴南极考察时,只身一人在苔原冰海中进行了4天地质考察,发现了一个大型赤铁矿,使五星红旗在南极的铁矿岩上高高飘扬. 1989年7月---1990年3月,中科院兰州冻土研究所秦大河参加了美,日,英,原苏联,法,中六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沿途收集了大量雪样和气象资料.经过5986千米的长途跋涉,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大陆的`万里长征`. 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们感受到探险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为科学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并从思想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投身科学探索的激情,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抚顺市李晓 (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至抚顺市的地理教师李利晓利‘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说课内容:、二个子目“南北气候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 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等值线图在七年级上学期初步学习,但由于时间久远,平时学习中少有接触,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量又有限制,因此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七年级下册地理《中东》说课稿

《中东》说课稿 车前实验小学陈道锋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第一课时的部分内容,下面我将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本节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意某一个国度,而是对于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于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我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其次中东地区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地区,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也是学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课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学收集的课下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目标分析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设计了下列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借助收集的资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战争频发的原因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如何进行重难点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说课稿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继《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区域地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为此打乱教材顺序,整合教材。本节教学共2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1课时。内容是印度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从而为后面人文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为后面国家的学习提供了模式。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更好地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能够归纳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知道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能够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理解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或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其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归纳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板书:《印度》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国家,首先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你知道怎样描述一个国家的位置吗?生: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读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继而找出印度的范围和邻国 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的范围?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克什米尔地区,指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 印度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对印度地形图的阅读, 1.让学生先读出三大地形区的名称,即北部喜马拉雅山、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由学生指出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而成,进而指出南亚次大陆。在此让学生记背地形区名称,加强学生的读图识记能力。 2.分析地形特点:以高原、平原为主,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补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广为后面的农业粮食生产埋下伏笔) 3.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直接引入河流-恒河的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湾)多媒体展示:恒河教徒沐浴图片,引导学生恒河的水位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引入气候 “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引导学生说出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最冷月15度以上,印度比同纬度地区冬季气温高,拓展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削弱了其势力。降水要强调多雨月份指月降水100毫米以上,引导学生指出旱雨两季的月份。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

八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__________》。首先我 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人民教育___出版社出版的《_八年级_地理_书_____》下册第_八_章第__一节。 1、本节课分_2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是在学习___省内区域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跨省区域_____的关键。 3、本节课贯穿了下一节课的______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4、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能力目标:1、在地形图上,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在行政区图上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 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