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岸线共计2万多Km。

㈡、邻国:

1、陆上邻国:朝、俄、蒙、哈、吉、塔、汗;巴、印、尼和不丹,还有缅甸、老挝和

越南。共14个国家。

2、海上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

家。

三、我国的海洋:

㈠、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五部分。

1、渤海:古称沧海,是我国的内海。

2、黄海:因受黄河、长江等河流的影响,加之海水低温低盐和高含沙量的原因,常呈

浅黄色,故称黄海。

3、东海:是我国沿海岛屿最多的海,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4、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深度最大的海,因处于热带,故水温高、盐度大。

5、台湾东侧太平洋海域:

㈡、海区的划分:(见初中地理4册第七章“中国水产业分布图”)

1.渤海:渤海与黄海分界线是: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一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长江口北侧的启东角-朝鲜半岛的济洲岛一线。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是: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南澳岛-广东与福建两省的交界处。

四、行政区划:

㈠、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1、省、县、乡三级: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

政区)。

2、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㈡、各省市自治区的别称和省会(首府):

1、1999年以后,我国一级行政区简称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99年12月20日对澳

门恢复行使主权为止,划分为23个行政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一级行政区,之后数量一直稳定不变。

五、中国的人口:

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人口12.95亿,约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分布极为不均:

A、我国各省区中,人口最多的是河南、山东、广东和四川等;

B、人口最少的是西藏、新疆等。

3.人口增长过快:

A、建国以来,短短的几十年中,人口总数从建国初的5.4亿增长到12.95亿;

B、近十几年来,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每年仍净增1300万或1500万人口;

4.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A、建国后卫生医疗条件改善,使人口增长由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

长率”转变为现在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

B、建国后卫生医疗条件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岁;

C、长期落后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多子多富、养子防老;

5.解决的方法: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㈡、我国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平方千米内的人口数。

2.我国的人口密度:平均为135人/Km2;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

3.我国人口密度大小分界线:东北黑河-云南腾冲一线;

A、该线西北占我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6%,人口密度小;

B、该线东南占我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94%,人口密度大。

4.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A、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B、平原、盆地人口密度大,山区、高原人口密度小;

C、农区人口密度大,牧区人口密度小。

D、城市人口密度大,农村人口密度小。

㈢、华侨和外籍华人:

1.华侨:具有中国国籍,但长期侨居海外的中国人,称为华侨。

2.外籍华人:已经定居国外并加入了居留国国籍的,称为外籍华人。

3.华裔:华侨或外籍华人的后裔,称为华裔。

六、中国的民族:

㈠、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A、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汉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B、除汉族外,我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

a、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达1500万;

b、少数民族中,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和

藏族等;

c、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有珞巴族、高山族、塔塔尔族、赫哲、鄂伦春等民族。

2.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A、维吾尔族:手鼓舞、伊斯兰教、开斋节;

B、蒙古族:摔跤、信奉喇嘛教、那达慕大会

C、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D、苗族和侗族:“芦笙节”;

3.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A、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B、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㈡、我国的民族政策:

1.在我国各民族中,各民族一律平等。

2.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的政策。例如:建立民族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和内蒙古

蒙古族自治区五区的设置。

第3讲中国的地形

[学习要求]

知识:知道:主要地型类型及分布特点、多地震的国家、海底地形的种类和分布

记住: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丘陵的名称和分布、珠穆朗玛峰

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中国地形的特征及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技能:初步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会:在实地和地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类型、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能力:记忆: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丘陵的名称和分布、珠穆朗玛峰

观察:在实地和地图上观察我国地形、地势环境及其要素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观察结果描述我国地形景观特征和某种地形的特点

想象: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想象我国地形、地势的空间状况、想象我国的地形特征,并能用地理语汇加以描述。

思维:根据地理图像和资料综合我国的地形特征

[本讲重点、难点分析]

1.我国地形特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也可通过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地势西高东低(陆上最高处珠峰8844.43米、最低处艾丁湖面-154.31米),呈阶梯状分布从下面地形剖面图不难看出,我国的地形大势和呈阶状分布的基本状况。(下图学生用书《三维设计》中国地形空间定位部分有北纬40、36度剖面图或考试地图册P103)

(补充1:新中国成立后,利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记录,确定了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基准面,并且在青岛观象山埋设了永久性的水准原点。水准原点的高程是以青岛验潮站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经过精密水准测量进行连测而得。以黄海平均海平面建立起来的高程控制系统,通称“1956年黄海高程系”。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中国的高程基准面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原国务院批准启用的“黄海平均海平面”。“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比“黄海平均海平面”高29mm

2:我国陆地最低点:-154.31米据新华社电国家测绘局08年9月28日公布了我国陆地最低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洼地高程新数据为-154.31米。

艾丁湖洼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南,是我国内陆最低处,也是世界著名低地。197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采用传统光机型测绘仪器首次测定了艾丁湖洼地最低点高程数据为-155米。29年来,由于环境及地质结构变化、地壳运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风沙淤积的影响,艾丁湖洼地最低点的位臵和高程发生一定变化。国家测绘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批准重新组织测定新疆艾丁湖洼地最低点高程。)

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和山脉为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低山为主,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水深多在1O0-2OOm,宽4OO-600m,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最东端则为冲绳海槽)和南海的一部分(南海大部为由四周向中心有坡降的海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大陆架上岛屿星罗棋布,以台湾岛和海南岛最著名。(其实每个阶梯可以看成是一个小板块,界线附近地壳不稳定)(2)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均有分布。

平原面积仅占10%多一点。除此以外,还有广阔的高原、盆地等,地形种类齐全,地质构造复杂。

2.我国的主要山脉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中国地形(地貌轮廓)分布格局的骨架,各异的地形(高原、平原、盆地),交错分布于其间;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东西走向的山脉: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自北向南依次为:①天山——阴山;②昆仑山——秦岭(东延为淮阳山);③苗岭—南岭(读我国地形图,明确它们的位置)。其中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综合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A、黄土高原的南界

B、淮河-秦岭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又折向西南终止于江孜附近),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C、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即4500℃积温线

D、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E、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F、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G、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花生主产区和油菜主产区的界线、甜菜和甘蔗产区的界线

H、长江水系(汉水)与黄河水系(渭河)的分界线

西部的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m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我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自西向东,依次为①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这一条线以西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以东以平原、丘陵为主。

补充: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A、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D、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E、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F、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②长白山脉—千山、鲁中低山丘陵—(仙霞岭)武夷山脉

③台湾山脉(玉山海拔3952m,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三列山脉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受挤压、隆起的褶皱山,在山脉之间的地带大多为沉降带,地质历史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质,因此形成了煤、石油(气)等矿产资源。

除此之外:吕梁山,华蓥山—大娄山—乌蒙山、大凉山,武陵山(主峰梵净山),张广才岭、

完达山—老爷岭,黄山、天目山——怀玉山,浙江天雁荡山—福建戴云山—广东莲花山等。(3)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宁夏西部的贺兰山、六盘山等,其中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滇北、川西)的横断山脉主要由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沙鲁里山和玉龙雪山-雅砻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崃山等南北走向的平行高山和深切河谷所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的褶皱山,此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一山有四季,生物资源丰富)

(4)西北——东南的山脉,如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位于新疆北部、中蒙、中俄边缘),祁连山山脉、大巴山、大别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无量山、哀牢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中印、中尼边境),西段也为西北——东南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它是由几列平行排列的巨大山脉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7座山峰集中于此,其中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珠峰是极好的登山、旅游、科考场所;(4)和(5)这些山脉大都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附1:中华五岳:东岳泰山(鲁)、西岳华山(陕)、北岳恒山(晋)、南岳衡山(湘)、中岳嵩山(豫)。中华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道教名山:湖北十堰的武当山、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安徽黄山的齐云山、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道教源地,电视剧青城山下白素贞)。

2、江西西北幕阜山—庐山、九岭山,北面黄山余脉山脉,东北黄山余脉-怀玉山-三清山、东部武夷山、于山—九连山,西有武功山、罗霄山,南有南岭。

3.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及地理环境:(同时适当提醒各地形区的省份和主要城市)

(1)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新疆南部、甘肃西南)。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面积大(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4),是世界上最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又年轻的大高原(世界第二,最大巴西高原)。多大山脉(绝对高度很大),相对高度较小;山脉之间,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雪峰连绵,冰川和冻土广布(山岳冰川面积达)、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湖泊众多(多高原咸湖,纳木错世界最高湖,的的喀喀湖世界最高淡水湖【羊卓雍错位于雅江南,西藏三大圣湖(还有玛旁雍错、纳木错)之一,现建立了水电站。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圣湖之母玛旁雍错。东为马泉河,南为孔雀河,西为象泉河,北为狮泉河】,大河源头,(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此,故青藏高原被称为“中华水塔”)

探究:高原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板块界线位于雅鲁藏布江)

②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和甘、宁、冀、陕的一部分。主要城市:中卫、银川、呼和浩特、大同、朔州。在大兴安岭一次、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狭义范围: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到中蒙边界),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大的特点是地表坦荡开阔,地表起伏和缓,风力作用强烈,流水作用弱,高原面保存完好,经度地带性显著:东部为一望无际的草原,西部地区多荒漠等风蚀地貌典型(戈壁、沙漠)分布。(从西至东:巴丹吉林、滕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

③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包括山西全省和陕甘宁的一部分、青海西宁东部、豫西北。主要城市:西宁、白银、兰州、天水、固原、宝鸡、咸阳、西安、延安、临汾、太原、阳泉、晋城、三门峡、洛阳。在长城以南(内蒙古高原之南)、秦岭以北、太行山(麓)以西、祁连山东端乌鞘岭以东。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区。这里的黄土是地质时期(第四纪冰期干旱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强劲的偏北风从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吹来的,风力减弱,在太行山、秦岭山麓逐渐堆积,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随着冰期气候转向温湿,土质疏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形成三种地貌形态: 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本地气候湿热,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如下图),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广东肇庆七星岩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区。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 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喀斯特地貌发育示意图

岩溶地貌:喀斯特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可溶性岩石:(1)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和泥灰岩等;(2)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3)卤盐类岩石, 如岩盐和钾盐.)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1)幼年期阶段.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常出现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2)青年期阶段.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

路南石林、贵

州威宁草海 桂林山水、肇庆七星岩

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这时,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石柱、石笋、石钟乳)也很发育,有许多地下河(3)壮年期阶段.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洞顶发生塌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同时发育许多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和峰林(4)老年期阶段.当不透水岩层出露地面时,地面高度接近地方侵蚀基准面,地表水文网发育,形成宽广的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

(2)四大盆地:

(过渡)人们常说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三山”和“两盆”分别指定是什么?

新疆地形“三山”是指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盆”是指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这两盆地以天山山脉为界,习惯上称天山之北为北疆,天山之南为南疆。天山内部有许多因断裂下陷而形成的盆地,如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等。

①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介于天山和昆仑之间,是我国最大的盆地。②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北部,介于天山与阿尔泰这间。这两个盆地高山环抱,内部比较平坦,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沙漠和戈壁广布。盆地内石油等矿藏丰富(克拉玛依、塔中、塔北油田、西气东输工程起点轮南天然气田)。两盆地的边缘的天山和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在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夏季冰雪融水,或者地下水出露),分布着一连串的小快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天山和库鲁克塔格山之间的博斯腾湖(中国最大内陆淡水吞吐湖)土尔扈特后裔生活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我国第二大草原,仅次于内蒙古额尔多斯草原,这里有天鹅湖,有最美的九曲十八湾。】,它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垦殖区域。也是古代古代“丝绸之路”(这里在古代是东西方陆路驼队商人往来的必经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沿甘肃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境内(在敦煌一支去哈密、吐鲁番、阿克苏、喀什;一支去若羌、和田),再经伊朗、伊拉克、土耳其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上,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过渡)其实两盆地,存在着很大差异:

塔里木盆地面积53km 2,我国最大的盆地,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形如菱形,因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1,000公尺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公尺),并由南向北缓斜,是全封闭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从边缘往内部,依次为冲积扇(或绿洲)、戈壁、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世界第二大,85%是新月形流动沙丘、高100-150米),盆地边缘绿洲地带,是新疆人口城市交通集中地带,大致呈环状结构分布。【如塔里木盆地绿洲按逆时针排序:库尔勒、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叶城、皮山、(墨玉、和田、洛浦三个绿洲县城靠拢和田河)、策勒、于田、民丰、且末、若羌、库尔勒】。盆地非常闭塞,西部风比较小,但东部风比较大,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众多风蚀墩与风蚀凹地相间组成的“雅丹”地貌、大致与主风向平行)风蚀地貌也很显著,特别是东部新疆若羌县东南,甘肃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库姆塔格沙漠(维吾尔语意为“沙山”)。,主要分布复合型沙垄、新月型沙垄、线性沙垄,有格状沙丘、新月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线状沙丘等沙丘类型,另外,还有世界上独有的羽毛状沙丘。盆地边缘环绕我国最大(世界第五)内流河塔里木河流。

思考:右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及周围地区示意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5-7题。

5.

(A )地形 (B )气候 (C )水源 (D )土壤 6.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 )①是祁连山 (B )②是昆仑山

(C )③是北疆铁路 (D )④是新藏公路 7.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 D

(A )山间低地 (B )山谷地带 11.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交通线从整体看呈A .网状分布 B .“之”字型分布 C .线状分布 D .环状分布

【资料扩展】坎儿井 古代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依据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出了这种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自流灌溉农田的水利系统。史学名著《史记》中就有记载,称为“井渠”,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总数有千条,长度加起来约有5000公里。 坎尔井在吐鲁番多见,主因吐鲁番盆地北部是博格达峰,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就转入地下水了,日积月累,地下水储量很大,这为坎儿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易淹没水渠,在这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坎尔井就理所当然地改为地下暗渠输水了,这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的影响,水分蒸发少,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对发展当地农业起了关键作用。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以及维修时人员出入和出土用的,其井口长1米、宽0.7 米。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位于地下,约高1.6米、宽0.7米。明渠,是暗渠出水流到农田之间的地面水渠。涝坝,是在暗渠出水口修建的小型蓄水池,将水积蓄到一定的量以后用于灌溉农田。

②准噶尔盆地,大致呈三角形。面积为38 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海拔500-1000米,西北部地势低下,有一系列内陆湖泊,如发源於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沿山前断陷平原流向西北,经过俄罗斯的斋桑泊、鄂毕河,注入北冰洋。其余河流如发源于阿尔泰山东部的乌伦古河,发源於天山的乌鲁木齐河、玛纳斯河、奎屯河等分别注入盆地中的布伦托海、玛纳斯湖、艾比湖。艾比湖的湖面海拔仅189 米,是准噶尔盆地最低的地方。由深处内陆,降水少,植被稀少、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长期以来,由于於大量引水灌溉,加之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玛纳斯湖已经乾涸,艾比湖的面积也已缩小。准噶尔盆地地表环状结构不如塔里木盆地明显。西部有许多缺口,属半封闭盆地,大西洋、北冰洋的微弱水汽被天山抬升,降水稍多,植被较密,加上天山冰雪融水浇灌,形成盆地南缘为山麓绿洲,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城镇集中。盆地内中部为草原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准噶尔盆地属中温带干旱地区,年雨量多在150—200 毫米之间,降水量不能满足农业需要。也正因为缺口的峡管效应,阿拉山口风速中国最大(乌鲁木齐东南位于天山和博格达峰间的达坂城的特产是“风”。这里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有150天之多,年平均风速每秒达5.8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从荷兰引进风力发电设备建厂,目前是新疆最大的风力发电能源基地。当然之前曾因王洛宾笔下“达坂城的姑娘”闻名),多风蚀地形,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原因:主要由于西北风携带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被天山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天山北麓及伊犁河谷地区,属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较好,沙丘间低洼处,仍有植被生长,冬季有稳定积雪,对防止大风吹蚀都有一定作用),南缘为蜂窝状沙丘。在准噶尔盆地,雅丹地貌特别出众(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面积大,分布广,且形状和色彩极其丰富。雅丹地貌是对极端干旱区经过亿万年风蚀而形成的地貌的统称。尤以“魔鬼城”具代表性,“魔鬼城”那些被风蚀的土丘高低错落,造型千奇百怪,恐怖怪诞,像一座庞大的古城堡群,“城堡”的砂岩和泥岩在夕阳的照耀下,呈禇红、灰绿、褐黄等颜色,诡秘多变。盆地东部因近期抬升,形成剥蚀高地,为一片戈壁(哈顺戈壁),

补充:伊犁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面博罗科努山,南面天山山脉,形成向西开敞的喇叭形谷地,西来的大西洋湿润水汽和北来的北冰洋水汽得以长驱直入,在天山西侧因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山地降水;另外天山是高大山脉,可以为谷地形成高山冰川冰雪融水补给;本身位于河谷,还有河流水源供给,因此,伊犁地区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山清水秀,物产富饶,是著名的“新疆细毛羊”、“伊犁马”的故乡。被誉为“塞外江南”。

③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为2600-3000m,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坳陷,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等矿产资源(花土沟和冷湖油田、茫崖石棉、大柴旦煤矿、察尔汗和茶卡盐湖、锡铁山铅锌)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足,农业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东部产(黄)河曲马,故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四周被高原、山地环抱,西有青藏高原、邛崃山,南有大娄山、云贵高原,北有秦岭、大巴山(主峰神农顶3105),东有华蓥山、巫山,①中国最大外流盆地,周围山岭、高原环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因:在地质史上是一个大湖盆,后来由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②盆地冬季温暖,夏季炎热,气候温润,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平原),有肥沃紫色土(因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富含磷钾、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灌溉便利(都江堰),物产富饶。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①东北平原:主要位于东北黑、吉、辽三省,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中部稍高,沃野千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低地多沼泽。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舍饲畜牧业(占中国1/4产奶量)。

②华北平原: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秦岭——淮河以北,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自古有“中原之称”。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沙

冲积而成的典型冲积平原(从西往东分别为:山前洪积和冲积的缓斜平原、中部冲积低平原、东部滨海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黄土沉积深厚,海拔多在50米以下,一望无际。平原上有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有洼地。过去这一地区是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第三大平原,它西起巫山,东抵海滨,沿江分布呈狭长形,主要由长江冲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10米以下。由江汉、洞庭湖(两地因隶属湖北湖南又称两湖平原或云梦平原)、鄱阳湖、江淮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田连片),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除此以外,著名的平原还有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是我国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丘陵分布。

④主要的丘陵有:东南丘陵(包括江南、浙闽、两广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等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东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中、低山的两侧,其间错落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红岩盆地,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丘陵。

补充:其中,江南丘陵是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丘陵地的总称。包括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分和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浙江西部边境。低山、丘陵、盆地交错分布,以湘江、赣江流域为中心。盆地中分布着厚层的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色砂岩和砾岩广泛出露,形成“红色盆地”,由于各地岩性不同,这些红色砂岩和砾岩被河流切割成丘陵,则称为“江南红色丘陵”,海拔200~600公尺左右。盆地丘陵周围为海拔1,000~1,500公尺的低山,江西东部有怀玉山、雩山,江西、湖南之间有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湖南西部有武陵山、雪峰山。并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成丹霞地貌,如龙虎山、龟峰、赣州通天岩、江郎山。盆地中农业丰盛,产水稻、麦类、油菜等,低山、丘陵生长亚热带林木,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广布。江南丘陵地区也是柑橘、油茶、茶叶的主要产区。

【资料扩展】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翠微峰;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名称来源)、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灌县的青城山;重庆綦江的老瀛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

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坐落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为著名的暖温带水果区。

我国丘陵海拔多在200~500米之间,多开辟成梯田、果林,或栽培经济林木、畜牧业。少数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挺拔峻峭,成为著名的旅游区。如千山;泰山;庐山、天柱山、黄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武夷山、井冈山、三百山;浙江雁荡山、仙霞岭江郎山、福建泉州清源山;“桂林山水”、肇庆七星岩(石灰岩地貌:孤峰和残丘)、粤北韶关市仁化丹霞山等等。

4、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地势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有重大影响:a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深入大陆内地,北方冷空气长驱南下,有利于形成降水;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碍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削弱或改向),对东亚和世界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

总结: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使气流绕行、分支、爬坡、改变气流方向和速度

如:青藏高原对气候的意义:

①高出海平面4-5km,约占中纬度对流层的1/3,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新疆和其他内陆地区,阻挡西伯利亚干冷空气进入南亚,所以南亚是同纬度,冬季温度较高地区②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南支西南向东北吹,加强了南亚季风夏季风西南风;北支,使气流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吹,加强了东亚季风的西北风。

③自身形成高原季风使我国的冬夏季对流层的厚度加大:夏季青藏高原较周围自由大气升温快,形成热低压(气流西周流向高原),加强了印度低压的势力,使近地面夏季风(偏南风加强);冬季形成冷高压,叠加在强大的蒙古冷高压之上,使近地面冬季风(偏北风加强),其次与南侧的自由大气之间产生明显的气压梯度,高空等压面向南倾斜,使西风南支流加强;

④同时东侧南北向山地,有利于东部平原地区冬夏的南北向冷暖气流的加强,影响范围扩大,使夏季偏南风到达的纬度偏北,冬季偏北风到达的纬度偏南。

b对河流的影响: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同时许多大河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我国一些大型水电站多建在这里),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

c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各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具有特色,我国高寒牧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河谷农业区在西藏南部拉萨河谷和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湟水谷地。一年一熟。

(2)地形的影响:①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高原发展畜牧业的条件良好,山区在发展林业、畜牧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③山区面积广大(占2/3):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另一方面,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农田耕作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只能推广小型山地机械)】,造成耕地资源不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造成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在山区宜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补充: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并发生地质作用,这为我国类型多样,山脉成为数量巨大的金属矿床的成矿带。如:雅鲁藏布江拥有中国绝大部分烙铁矿、班公错—怒江断裂带是中国储量第二大铜矿带。钨矿:我国钨矿分布在三个成矿带:滨太平洋钨矿带、秦岭-祁连山和天山钨矿带、三江-喜马拉雅钨矿带。(3)、地形对气侯的影响(也可放置在第4讲)

a影响气温: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如青藏高原的纬度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相当,但地势却高出4000米以上,因此,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得多。

b影响降水:我国东部的许多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包括山前带)(多迎着夏季风的来向,因而产生地形雨)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例如,台湾的东、北、南三面,降水量都在2000mm以上,中部山地可达3000mm以上,而处于背风坡地台湾海峡,降水量不到1000mm,闽南沿海降水量也较少。海南岛的降水量情况也与此类似,五指山的东、西坡降水量差别很大。南岭山地和闽浙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可达2000mm,一般比附近低地多500mm。川西山地降水量也大大增多。东北长白山东坡降水量可达1000mm以上以上,而背风的辽河平原只有600-800mm左右。

【资料扩展】中国文明中心与降水

我国的文明起源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河的各支流上。从夏、商、周三朝的经济、政治的核心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从河南安阳,经郑州、洛阳到陕西渭河流域的西安这个马蹄形的地区。这个地区,在地形上,恰好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含矿物质多,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作物种植。在气候上,这个马蹄形区恰好是降雨600-650mm的地区。该地区的气温,7月平均为26℃,1月平均为-2℃。这里对作物生长有利条件是,高温条件与雨季相结合,十分适于作物生长。不利条件是春季往往干旱少雨,影响作物的播种和出苗。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谚语。

据我国考古研究,我国早期农业主要作物是黍、稷、粟、稻。黍是粘性的黄米、稷是不粘的黍,粟为小米,稻为水稻。黍、稷和粟生在北方,是旱地作物,黍与稷比粟更耐旱。水稻生长在南方水田里,不过当时技术落后,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北方旱作:这点很重要,正是由于旱作产量高遂导致当时文明出现在北方。在北方黄米虽更耐旱,但产量又是粟高于黍、稷。而黄土高原边缘地区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更有利于粟,这与夏、商、周三代人口、经济、政治亦多

集中于该地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文明出现的时间,因商有甲骨文为证,而夏尚未发现文字记录,故晚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为公元前约2000年。这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

总结:文明中心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如洛阳、郑州、开封等地,此地黄土疏松、位于黄河中下游,土层深厚,含矿物质多,是夏季风迎风坡地区,降水较多,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作物种植,如产量较黍、稷高的粟的生长。

c影响气流运动:我国许多高大山脉两侧地区的气候截然不同。如奏岭东西横亘在陕西南部,冬季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所以渭河平原较华北平原冷),夏季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使其南面的汉中平原、四川盆地与北面的渭河平原、黄土高原在气温、降水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而秦岭是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4)、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a制约河流的流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人海;许多山脉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影响到河海的流域范围。

b影响到河流的落差:河流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峡谷、急流的形成也与地形有密切关系,河流水能资源的蕴藏常与降水和地形有关。

(5)、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对植被的影响一方面反映在山脉的阳坡与阴坡植被的差异、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植被随高度增加而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变化。

5、中国地质灾害

(1)地震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世界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中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于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例如: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0多万人(20世纪伤亡人口最多);1556年陕西滑县8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亡人数超过 6.9 万人, 37.4 万人受伤, 1.8 万人失踪)

b.我国火山分布:“死多活少”,内蒙古高原南部:山西大同的死火山群、浑善达克沙地附近也有、海南岛北部和雷州半岛南部等地是死火山;东北山区:吉林长白山的白头山、黑龙江五大连池都是休眠火山,云南腾冲也有大量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和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山都是活火山;

补充:①活火山: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案例:富士山、维苏威火山、夏威夷的火山、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②死火山:史前喷发过(1万年前),后来未喷发过。案例:大同死活山群,非洲乞力马扎罗山。③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案例:白头山天池(吉林)、五大连池(黑)。

c.滑坡和泥石流:

⑴发生: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及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

⑵危害: 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冲毁路基、桥梁和灌溉渠道,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⑶泥石流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

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爆发泥石流。

⑷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占2/3,地表起伏大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地表结构遭破坏,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部青藏高

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两省的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

出现。

补充:同一地域地质灾害成因上有关联性。案例:川、滇、黔接壤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

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组成。多见地下溶洞、溶蚀残丘。

第三讲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

教学过程

〔板书〕中国的气候

【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看书图2-14,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

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 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录像〕《季风的形成》中节选《影响我国的冬季风》。

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①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②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③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

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温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带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

〔指导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

学生填图。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钢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但是,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各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夏季温度等差异很大,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地区所需的10°C积温也不相同。因此,在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或改革熟制试验上,必须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功。

〔板书〕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副板书〕空间

成因

时间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地区〕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

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的气温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高26.3°C

(1)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比巴黎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二、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板书〕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三、寒潮、梅雨、台风和水旱灾害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2)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

(3)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主讲教师:陈甜

【课题】课程介绍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范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难点: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年问候 二、安全教育 三、课堂纪律 四、课程介绍 课件展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主要内容: 旅游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研究;旅游业的研究;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旅游区划的研究。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及方法: 1、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目的 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 激发爱国热情, 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学习中国旅游地理方法 案例一:西安与桂林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色 导出对比分析法 案例二:某地旅游地图认识 导出地图辅助学习法 案例三:分析东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案例四:学生谈旅游的收获 导出实地考察法 案例五:获取信息的方式 导出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课题】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山东省第2-3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省概况 2.掌握山东省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山东省概况、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难点:运用本节课知识设计旅游线路和模拟导游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立疑激趣 这里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泉城”、“海滨山城”、“世界风筝之都”, 图片展示,猜猜这是中国的哪个省? 导入新课 新授 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山东省 一、概况 1.济南(省会) 同学们看过《环珠格格》吗? 紫薇格格的母亲与皇帝是在哪里相遇的呢? 导入新知识 2.天下第一泉景区(5A景区) 展示趵突泉的图片,感受天下第一泉的气势。分组合作,归纳知识点,完成表格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一、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 内、外流区 2.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3.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时间水量水位结冰期 夏季风盛行时大上涨、形成汛期无 冬季风盛行时小下降、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普遍有(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地区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 东北黑龙江、松 花江水量丰富(流经湿 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 汛、夏汛) 少(森林茂 密) 长(纬度高,位于 寒温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 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 湿润、半干旱地 区) 汛期短(雨季 短) 大(植被 少,水土流 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珠江水量丰富(降水量 大,流经湿润地 区) 汛期长(雨季 长) 小(流域内 植被好) 无(亚热带,冬季均 温0°C以上) (4)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 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主要特征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 ③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增,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二、湖泊 分类(按湖泊所在流域特点)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分布

高中地理_高二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武夷山区为例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1、能利用局部区域图对中亚进行空间定位 2、能利用整体性原理,结合图表资料分析中亚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综合思维目标 1、以农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中亚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三)人地协调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探寻中亚发展的方向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整合:长期一来,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蓝本来组织教学,自由度较小,限制了老师教与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较小,现在我从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出发,整合区域地理和必修自然地理的课程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实际的内容,组织学生探究中亚地区,为学生学习此类地区提供了普遍适应的模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 2、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3、重难点突破:区域的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1)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工业

第19讲中国的工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及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3.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一、工业的分布 (1)沿铁路干线分布:如e京广线、f京沪线、g哈大线等,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 (2)沿河流分布:长江沿岸形成了以h上海、i南京、j武汉、k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带;黄河流域则形成我国一条能源开发带。 (3)沿海分布: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形成了我国工业最集中的四个地区——a长江三角洲、b辽中南、c京津唐、d珠江三角洲。 2.我国基础工业的分布 ①主要 基地 ?? ? ?? 东部沿海:⑥鞍山、⑦本溪、⑧京津唐、⑨上海 长江沿岸:⑩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黄河流域:?包头、?太原 ②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足;铁矿石、水资源、能源、交通等外部条件制约明显。 ③发展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行业的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石化工业:主要以大庆、吉林、辽阳、北京、山东、兰州为中心,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1.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海分布B.沿长江分布C.沿黄河分布D.沿京广铁路分布 2.图中②是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②是 A.辽中南工业基地B.京津唐工业基地 C.沪宁杭工业基地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3.京广高铁连接的我国两大工业基地分别是 A.京津唐、沪宁杭工业基地B.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C.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基地D.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后教过程: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教案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重庆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适用班级:09 1-4 授课时间 3.18 班级09 1-4 授课顺序第 1 次课 课题第二章地文景观 目的要求 基本要求:理解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掌握岩溶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其他地貌的成因。理解一些著名的山地资源和风景名山。 教学内容要点 第二章:地文景观 第一节:我国地貌旅游资源概况 一、类型复杂多样 (一)我国地形特点 (二)主要地形区 二、地形差异大 三、开发现状及前景 (一)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旅游资源之重点 (二)精品倍出.居世界重要地位 (三)开发前景广阔 第二节:我国地貌景观主要类型 一、花岗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地貌景观的突出特点 二、岩溶地貌. (一)岩溶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主要类型:①峰林②溶洞 (二)岩溶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1、桂林山水 2、路南石林 3、主要溶洞. 三、熔岩地貌 (一)熔岩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类型:火山锥、堰塞湖、火口湖、熔岩台地、熔岩隧 道、“地下森林” (二)在我国典型分布 1、东北地区 2、云南腾冲 3、台湾大屯 四、海岸地貌 (一)海岸地貌分类 1、山地海洋 2、平原海岸 3、生物海岸

(二)我国海岸地貌分布 五、流纹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主要景点 六、丹霞地貌 (一)成因与特点 (二)在我国的分布 七、其他地貌简介 重 点难点 重点: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岩溶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以及其他地貌的成因。 难点:地貌的成因。 教 学思路与教法设计 先通过欣赏图片资料,提出什么是地文景观,引入新课;再对地文景观进行概述,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引用一些名胜景区来理解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课后分析教学时间分配、节奏把握比较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合理,教学方法恰当

(完整版)新人教版区域地理农业精心整理超详细学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一农业(种植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 农业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地)。 (1)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2)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4)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3)劳动力:数量、素质。 (4)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呈递减状况。 (5)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6)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 2. 种植业 (1)自然条件 (2)分布 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3.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中国农业发展条件: 生物 水资源土地气候 自然条件 不利 有利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多大风、寒潮、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总量丰富,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径流季节变化大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后备土 地资源不足、垦殖费用高 有些动植物资源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 种类多样 有利于品种的优化和改良 农耕历史悠久、土壤肥沃多山、干旱地区面积广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 【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30%为活火山。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 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教案. - 考试资料

时安平 庐江县第三中学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本课容】 1、东亚沿海与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围 (1)围:中国——临海国(首都)朝鲜和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国(首都乌兰巴托) 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 地区,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图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第五章

第四章中国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 第一节中国旅游交通 一、旅游交通概述 (一) 旅游交通内涵 同时,旅游交通又是构成现代旅游业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被称为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之一。 旅游交通,是“旅游媒介”,对旅游者和旅游对象起着联系纽带的作用。具体地说,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所需交通运输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与现象的总称。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成为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联系在一起。旅游交通提供给旅游者的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就旅游者主体来讲,影响其行为的时间、距离等因素往往通过交通便利程度表现出来,影响着其决策与选择;从旅游目的地来看,旅游交通联

系客源地,使旅游地接待旅游者,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得以实现。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发达的旅游交通业才能使旅游者顺利、愉快地完成旅游活动。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 旅游交通的特性 旅游交通是国民经济中整体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征。旅游交通的主要特性: 1、公共性 2、特殊性 3、层次性 旅游交通按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是指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跨国、跨省的大尺度空间;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和铁路交通。 第二层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地或度假区的交通,

最新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学内容

厦门安防科技学院教师教案编写规范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对教案的管理,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要点》,制定本教案编写规范。 一、教案编写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教学大纲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课程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2. 创新性原则。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消化、吸收别人的经验,精心编写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教案。 3. 艺术性原则。就是巧妙构思自己的教案,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4. 操作性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学思路清晰,能力训练层次分明,文字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二、教案编写的要求 1. 教案编写应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结合所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出符合教师个人独特风格的教案。 2.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教学进度表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与教学进度表相一致。 三、教案编写的内容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授课内容和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等的需要,教师要清楚写出通过教学最终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形成何种技能等。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学重点,编写教案时教师应明确写出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时不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应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哪部分是难点,并通过怎样的讲授,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3. 教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要通盘考虑教学总学时,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各章具体教学时数。 4. 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方法与过程是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过程,抓住重点与难点,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贯彻启发式、讨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地形

第14讲中国的地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2.理解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和特征。 3.能描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1.读“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和“五种地形面积比例柱状图”,完成下列任务。 (1)描图:在“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中找出我国主要山脉。 (2)填图: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 四大高原:①青藏高原,②内蒙古高原,③黄土高原,④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⑤塔里木盆地,⑥四川盆地,⑦准噶尔盆地,⑧柴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D.辽东丘陵,E.山东丘陵,F.东南丘陵。 (3)读图:在“五种地形面积比例柱状图”中,我国面积比重最大的地形类型是山地,其次是高原。 (4)析图:通过以上读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我国山川壮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地形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是( ) 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华北平原 2.下列山脉与大兴安岭走向大致相同的是( A.秦岭B.阴山C.喜马拉雅山D.巫山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四川盆地B.②是塔里木盆地 C.③是准噶尔盆地D.④是柴达木盆地 4.关于四大盆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盆地②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上B.盆地④的位置位于最东面 C.盆地①③都位于暖温带D.盆地②位于我国的季风区

2019-2020年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一讲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2019-2020年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岸线共计2万多Km。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之中国农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分析出我国东北、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自然和人文因素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区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从而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能分析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从而增强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前三个单元教材设计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而本部分知识是中国的人文环境的第一章节。这其实是对自然环境怎样影响人类活动的具体事例的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其实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一种延伸,也是与高中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的结合。因而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是农业的分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产生的问题及措施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读图分析法; 3.自主与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 学生此时已经对中国各区域的自然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农业区位因素也做了详细的学习。 本章节的学习借助的是初中教材,所以很多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会有复习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充分。所以,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另外,由于学生地理思维不够严谨,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片面或者不能站在高中知识的高度来解决问题,因而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教学评价】 1、通过练习1 让学生意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达到能够用地理区位来思考解 决实际问题目的。 2、通过中美之间玉米带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能够对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发达国家之间 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

高中区域地理《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是区域地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初中的基础知识,巩固提升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区域地理的分析。本部分初中地理的学习重在感官上的学习和简单常识的了解,而高中地理对于本部分的学习则注重对其区域的定位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回顾初中地理知识,也是一个归纳提升的过程。总体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强调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其人文地理特征。不同地位位置的区域会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而自然地理特征又会对人文地理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上呈现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本节课的学习也是让学生理解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对于欧洲西部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主要依据初中地理的学习,及高中地理中的补充。而对其人文地理特征部分,重点强调其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区位优势条件的分析。总体上也是在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符合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主线——人地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也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在地图上找出并识记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范围; 2.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掌握欧洲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对其进行区位条件分析。 4.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以及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原因,并学会分析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完成地图填充,让学生知道并识记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的地形单元等,

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区域地理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三讲+中国的气候

第三讲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 教学过程 〔板书〕中国的气候 【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看书图2-14,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 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 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