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T62主战坦克研制渊源

苏联T62主战坦克研制渊源

苏联T62主战坦克研制渊源
苏联T62主战坦克研制渊源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2009011254 王立珂无91 一、陆战之王的辉煌诞生 “Tank”这个划时代的陆战创意最初也曾像富兰克林向拿破仑推荐的蒸汽轮船一样被一言封杀,但幸运的是,这个创意被咱们熟知的一个名人,丘吉尔,重新发掘了出来,最终成就了如今的陆战之王。 坦克的创意起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的一名工师兼专业发明家劳塞罗特·德·摩尔最初构想了一个具有来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的“陆地巡洋舰”,并向英国战争部递交了份装甲车辆的设计图纸,却被当时的英国官员视为无稽之谈。【引自《坦克的诞生、演化及其发展趋势》,张军峰,军事展望【文章编号】 1003- 0166(2008)02- 0078- 0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双方都大量地配备了机关枪,并与战壕、铁丝网相结合,筑成了三位一体的防御阵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对峙战。在英法联军付出大量伤亡以后,一些军事学家开始苦心琢磨,希望能发明一种新式武器来克服这一障碍。英国陆军上校欧内斯特·斯温顿提出了与劳塞罗特·德·摩尔类似的方案。但不同的是,他提出在现有的履带式拖拉基础上设计装甲车辆,在装备防护装甲和火炮的情况下,经过武装的履带式拖拉机将在战争中扮演机动的“机枪破坏者”的角色。但是,与以前澳大利亚工程师方案的命运如出一辙,这项建议也被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基切纳勋爵束之高阁。基切纳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幻想小说” ,并说此设计“可以制成一个自动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可是无法用于战场。直到这项建议传到温斯顿·邱吉尔手中, 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从汉凯处获悉了斯顿和吐洛克的建议后,出于其长远而独特的战略眼光,丘吉尔感到这一创意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胶着的局面,于是他给英国首相乔治·劳埃德写了一份报告,建议立即制这种新式武器,但由于首相批转陆军大臣基切纳,这一计划仍被搁浅。1915年2 月中旬,丘吉尔决定绕开陆军部进行试制。他在海军部成立了一个“创制陆地巡洋舰委员会” ,商请林肯城一家名叫威廉·浮士德的机械制造厂负责试制。设计任务交给该厂的工程师威尔逊和特里顿经过两个月的设计和40天的试制,第一台陆地巡洋舰出世了。它能够原地旋转,越过1.25m宽、两壁陡峭的壕沟。为了躲避当时德军间谍的注意,这种新式战斗机器因为酷似水柜(tank)而被命名为“TANK”。【引自《坦克发明的故事》,《金属世界》2001年第四期】自此,坦克诞生了。 坦克一诞生就发挥了其划时代的意义,当时1916年 1月 30 日第一辆坦克出厂 2月 2日在伦敦某公园深处向陆军部、海军部、最高统帅部的代表作了表演。引起了所有军方人士的重视。新任驻法英军司令黑格立即定购了 40 辆。这40辆坦克被派往当时胶着的索姆河战场,当做秘密武器出场,取得了惊人的战绩,德军吓得溃不成军,英军在5个小时内占领了纵横5公里的阵地(德军当时整个战线的长度仅为6~8公里)。 自此,坦克作为新式陆战之王,正式走上了军事大舞台。 二、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并不是从一出现就一帆风顺,一往无前的往前发展的,实际上,就在坦克第一次取得辉煌战果的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时任战时总司令的黑格不顾丘吉尔和斯温顿的强烈反对,在当时泥泞的战场上派坦克里继续强行出击,导致当时英军的坦克大量陷于泥地和沼泽而被大量击毁,从而导致时人对这一新式武器评价的急转直下,但之后由于新成立的坦克兵团指挥官埃尔斯提出的坦克战争条件使坦克在接下来的康伯列战役中大放异彩,人们终于认可了这一武器并开始对其进行更深程度的研发。 坦克诞生至今,在当初设计的三个主要的方面: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矛“与”盾“的共同发展——如各种穿甲弹、动能弹和合成材料、主动防御装甲;悬挂系统的迅猛发展——从被动悬挂系统到主动悬挂系统;坦克运动领域的扩

世界上最变态的超级巨型坦克:有的一炮能干沉军舰

世界上最变态的超级巨型坦克:有的一炮能干沉军舰 八号坦克鼠式 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的超重型坦克。恐怕也是最著名的超重型坦克。因此做重点介绍。 研发历史 德国开发超重型坦克的历史从1941年克鲁伯(Krupp)公司以掳获的苏联T-35坦克作为研发蓝本为开端,所以到了隔年克鲁勃公司提出“虎鼠式”(Tiger-Maus, VK7001)重型坦克以及七号狮式坦克(PzKpfw VII L?we, VK7201)。不过计划在同年3月初就被取消,但是研发的经验与技术却为后来的重型坦克做了准备。 1942年3月中旬后,保时捷车厂收到一份合约,要求制作新款100吨重的205型VK10001保时捷坦克(Panzer - VK10001 / Porsche Type 205)。4月中旬的时候德国陆军补充要求新坦克载弹量应高达100发,5月时在阿道夫·希特勒的亲自要求下,斐迪南·保时捷教授(Professor Ferdinand Porsche)与克鲁伯公司的穆勒博士(Dr. Muller)开始合作进行整个计划;希特勒还要求坦克应重达120吨,坚不可摧,并且无坚不摧,

搭配高性能的60或者72倍径的坦克炮。研发的结果造就八号坦克鼠式(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设计的最重型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最重型坦克纪录保持者。鼠式坦克不仅仅是完成设计,并且到达产制完成的阶段,一共有两辆原型车问世。 经过设计后的八号坦克的车身为10.1米长,3.67米宽和3.66米高,重达188吨(最初设想重达100吨),可以容纳5至6个乘员。它的主要武器为1门128毫米KwK 44 L/55大炮、75毫米KwK 44 L/36.5同轴副炮,并且以60-240毫米的装甲护身。保时捷答应在1943年5月时会先生产出原型车辆,并且在交付原型车后每月生产五辆。德国原本预计生产约150至200辆八号坦克,但直至二战结束时一共只生产了9辆,其中只有2辆竣工。 1942年4月时原型车最初被称为“猛犸象”(Mammut),不过1942年底又被更名为“M?uschen”(小老鼠),1943年2月时确定命名为“Maus”(老鼠)。八号坦克的底盘、火炮和炮塔由克鲁伯公司负责制造,而组装则由埃克特公司(Alkett)负责。 武装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燕山大学 21世纪武装直升机发展概论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 机械工程学院 09级机自10班 0901******** 孙亚鹏 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直升机概念的萌芽 最早直升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前(B.C. 400)中国已有的竹蜻蜓,竹蜻蜓包含一螺旋桨装在一根垂直轴上,人们以手转动此轴即可使竹蜻蜓升空飞行,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概念直升机。但是此一概念并没有继续的发展,一直到十五世纪,达芬奇(Leonardo de Vinci)绘出他所认为飞行的机器,在图中他建议以旋转一绕垂直轴的螺旋面(双旋翼直升机概念鼻祖)来达到垂直的飞行。 第二节早期直升机的发展 大约在1900年,以汽油为燃料的往复式内燃机开始问世,使得飞机的飞行成真,同时人们亦开始利用在直升机的发展上。于1904年法国 Renard 制造一架横向双主螺旋桨直升机以一双缸引擎推动同时他利用翼片扑动插梢(flap hinge)来解决因翼片升力所造成螺旋桨轴毂的力矩问题。 1907十一月三日法国 Paul Cornu 驾驶自制的直升机,而这也是飞行史上第一架真正只由飞行员操作飞行的直升机 1912年苏联 Yuriev 建造了一架原型机重200千克(下图),这是世上第一架只有单一主螺

旋桨配上一垂直反扭力螺旋桨。而此设计即目前最常见的型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因战争需要高性能的飞机,较佳的引擎被开发出来,直升机所面临功率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有了足够的动力令直升机起飞,先驱们开始可以集中精力在直升机稳定性及控制性的问题上加以探讨。为解决控制稳定的问题,一些以前直接引用飞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修正,如不再以垂直尾舵的方式来控制方向而改以翼面循环倾角和以旋转翼来取代螺旋桨等。旋转翼与螺旋桨最大的不同在其刚性的设计,旋转翼为柔性设计,允许翼片大量的位移及变形。反之螺旋桨则为刚性设计只允许少量的变形。 第一次大战结束的几年后,有三位直升机制造者竞相地号称其完成真正的飞行。事实上他们试飞的日期相隔不久,且各自有其破当时直升机第一次飞行的记录和对直升机的发展有所贡献 I. Pescara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位阿根廷(Argentina)的工程师 Marquis Pescara 建造一架包含两个转向相反的共轴旋转翼直径 6.4米,每一旋转翼有上下两个平面,每一平面有四个翼片: II. De Bothezat一位苏联的科学家于苏联革命时被迫逃离母国到美国,于1916年他写了一本直升机旋翼理论的书。在1921年六月一日他和美国陆军签署一项合约,帮军方发展一架可升高至 100米且可在引擎转速下降情况下降落的直升机,此为美国军方第一次直升机订单的合同。此机为一交叉型铁管梁组成的机身,于梁的四端各有一六个翼片直径 6.6米的旋转翼,旋转翼片的倾角则由一飞轮控制,全机重 1610千克配以一200马力的引擎 典型的武装直升机 III. Oehmichen一位法国工程师 Etienne Oehmichen 在1920年建造一架类似 Paul Cornu 所造的直升机,机身由一水平梁构成,于梁的两端各有一双翼片旋转翼,其直径 6.4米由一20 到25马力的引擎透过皮带来带动。但此机升力不足,他以缆线将一充满70 立方米的氢气球悬吊在上机身架子 第三节直升机发展的起飞期 德国的 Heinrich Focke 教授,他所发展一系列横向双主轴旋转翼直升机不止打破当时的很多记录,完成直升机史上第一次的自动旋转降落,同时对于直升机的应用上亦有相当的贡献。此机通过一连串官方正式的认证,开创以后直升机于山地救难、游览观光及城市运输的商机。于1943年六月十二日在当时德国的统制者希特勒(Adolf Hitler)前的表演后,直升机开始被使用于战争上。虽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不过Focke 教授在直升机发展上的成功事迹激励了各国于大战前对直升机发展的投入。但欧战开始及战后家园的重建,使得各国不得不停止直升机的发展,反观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因为本土未受到战争的洗礼其直升机发展亦进步神速,进而发展成一产值可观的工业。1940年到 1945年期间可说是其直升机工业的诞生,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 Igor Sikorsky(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和 Authur Young (贝尔直升机公司)两人。目前最常见的单一旋转翼直升机亦因西科斯基的成功变成目前直升机型式的主流 第四节武装的开始 纵观直升机的发展史就可以知道武装直升机是必然的趋势。在直升机上加装武器开始于40年代。,德国在Fa-223运输直升机加装了一挺机枪。50年代,美、苏、法等国都分别在直升机加装武器,开始主要用于自卫,后来也用来执行轰炸、扫射等任务。60年代初,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直升机。战争中,其直升机损失惨重,因而决定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第一种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是美国的AH-IG,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并用于越南战场。 武装直升机的地位 在局部战争中日益凸显的独特性能:飞行速度快;反应灵活、机动性好;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机载武器杀伤威力大。在现代战争中,武装直升机主要可遂行以下的一些任务:一

大胆的尝试:苏联260工程IS-7重型坦克

简介 1945年末,苏联科京设计局就开始着手制定一项代号为“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制计划。总设计师虽然仍由科京担任,但实际的项目设计IS师则由IS-2主任设计师,在苏联有着“天才坦克设计师”之美誉的尼古拉·沙什穆林担任。在研制-7的过程中,他一直将KV系列的失败作为反面教材,旨在生产一种集重装甲、重火力、高机动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以超越以往的重型坦克。据现有的资料显示,他在IS-7开发期间,在莫斯科红军装甲兵军事学院进行了装甲钢板和装甲防御相关的研究,并提交了以此为题的博士论文。在论文中,他对以往单纯的“厚装甲=装甲防御力“的传统设计构想进行了尝试性的挑战。他认为,通过增加坦克装甲板硬度导致坦克重量大增,从而大 大降低了机动能力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1946年, 沙什穆林回到列宁格勒。凭借着超人的大脑和该市海 军研究所的各项资源,他开发出全新的“260工程”。 同年9月8日进行了成功的样车测试,12月25日, 第2号样车顺利通过45公里行驶测试,它拥有倾斜 外形的车体和由怪异曲面组成的炮塔,另在炮塔上带有小型机枪塔。1947年,他对整体外形又进行了重新设计:大而扁平的新式炮塔和具有斜面的车体大大改善了它的避弹性能。样车最终于1948年初完成,不久,苏军将其正式命名为IS-7。 性能数据 技术数据 战斗全重68吨乘员5人前苏联的IS-7坦克全长(炮向前)10000毫米车体长7380毫米宽3400毫米高2480毫米车底距地高450毫米主武器1门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弹药基数第一次设计26发最终30发辅助武器2挺14.5毫米КПВТ机枪备弹1000发6挺7.62毫米СГМТ机枪备弹6000发装甲防护车首前上装甲192毫米倾角60度车体侧面182毫米倾角45度炮塔正面305毫米倾角30度发动机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最大公路时速59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300千米过垂直墙高1.5米最大爬坡度30度单位压力0.9千克力/平方厘米电台10-РК-26 基本构造

中印新一代主战坦克大PK

中印新一代主战坦克大PK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军队现代化进展神速,两国新一代主战坦克陆续服役,对其地面力量的发展具有指针意义,因此中印新型主战坦克孰优孰劣,成为外界关注的话题。 在2009年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改进型99式主战坦克引领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方从通过天安门,象征这款坦克在解放军陆军中的王者地位。而印度也在同年8月24日为首批国产化T-90S坦克(印度称为Bhishma,印度教神话人物)举办盛大的出厂仪式,使它俨然成为印度陆军现代化的标志。马来西亚《吉隆坡安全评论》杂志最新一期对这两型坦克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本刊将其编译,供读者参考。 系出同门 T-90S与99式坦克有一个共同的技术源头――苏联T-72坦克。 T-90是T-72BM的改进版,由俄罗斯乌拉尔机械制造厂研制,于1996年问世,1999年又诞生出搭配全新焊接式炮塔与1000马力V-92S2柴油机的T-90S出口型坦克。1999年,

印度陆军引进3辆T-90S进行一系列测试,除法制热成像仪在50℃高温的沙漠里试验时发生故障外,印军对该坦克的火炮可靠性、防护以及快速掌握使用要领等测试结果非常满意,遂在2001年向俄罗斯订购310辆。T-90S服役后,其优异表现与印度国产“阿琼”形成鲜明对比,于是2006年印度再次采购330辆,并从俄罗斯购买许可证,计划在本国阿瓦迪重型车辆厂组装1000辆,从而形成印度陆军未来数量最多的现代化主战坦克群。 中国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有感于“文革”让陆军主战坦克与欧美和苏联已开始列装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决定开展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 中国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起初把苏联T-72坦克定为主要假想敌,各项性能指标均要求超过T-72。当时,一派主张彻底跳脱苏式坦克的巢臼,另一派主张走务实路线,以现有苏式坦克技术为基础做升级提高。直到1984年,项目总负责人祝榆生采纳了直接参考国外现有设计再融入自身需求的研究方式,将三代坦克的技术参考对象确定为苏联的T-72,排除了过于冒进的设计思路。把T-72当作中国三代坦克的设计参考对象,主要原因是中国已通过各种途径吃透了T-72的技术性能。 1989年,解放军正式与北方工业集团签订研制合约,由

二战中的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

二战中的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 毋庸置疑,轻型坦克歼击车是纳粹德国二战中实战价值最高的装甲车辆之一,而苏联红军在这一领域似乎并无明确的概念,在统计装甲力量时甚至对坦克和自行火炮不加区分。因此尽管苏军的坦克歼击车在残酷的战争中殊死拼杀,却因先天不足,始终没有应有的名分。 实际上,苏军坦克歼击车诞生的理由很简单,即面对超强防护的德军坦克,在己方坦克暂时无法安装有效的大威力火炮时,紧急研发一种安装反坦克火炮的装甲车辆。正是由于这种作为权宜之计的思路,苏联红军并没有大量装备轻型坦克歼击车。SU-76等自行火炮虽然兼具反坦克能力,但当它无法对付德军坦克不断加厚的正面装甲时,就基本退出了反坦克作战。 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苏联红军从未试图拥有与德军类似的轻型坦克歼击车。恰恰相反,最早提出固定炮塔的坦克歼击车概念的正是苏联人而非德国人。苏联对轻型坦克歼击车的研究投入的精力并不少,其最典型特征是低矮的无炮塔外形、大倾角装甲和一体化动力-战斗室,以轻量级的体重搭载着不太相称的反坦克火炮。 思路领先 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起源于德国入侵之前的1941年4月。在审查轻型侦察坦克计划(SMK)时,中央同时提出了研制T-50坦克的计划,但原计划为T50配套的57毫米高初速坦克炮却未能接时完成。有人鉴于一年前横扫西欧的德国装甲部队的潜在威胁,提出以T50坦克的底盘安装1941型高初速反坦克炮(ZIS-2),迅速开发一种坦克歼击车,以应不时之需。 当时,T-34坦克和KV坦克已开始批量生产,如果再大规模生产仅重14吨、战斗力远不如T-34的T-50,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因而T-50向坦克歼击车发展的方向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1941年5月19日列宁格勒负责T-50研制的174厂提出了坦克歼击车的初步设计方案,但表示:如果要采自用旋转炮塔,还需要更多的试验和设计,因此快速而现实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固定炮塔。它不仅对采用大倾角装甲、降低造价和重量都有好处,而且安装在前装甲上的57毫米高初速炮采取特殊措施后,仍可提供左右各22.5°的射界,加上保留了车长的指挥塔,因此不会对战场观察带来更多不利。 总之,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出现既有应对潜在敌人装甲力量威胁的原因,也有在当时体制下为重复型号寻求出路的原因。无论如何,是苏联人率先对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功能作出了定位――可以作为坦克的一种简易替代装置,装备坦克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部队,为部队提供基本的反坦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战术机动性和防护。而德国人直到1942年以后才逐渐建立了这种认识。 不过T-50坦克并未留下太多资料。苏德战争开始后174厂销毁了有关资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苏联战争中后期,纵深打击军(每军4个旅) 机械化军:1个坦克旅,3个机械化旅 坦克军:3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 一个坦克旅:3(或2)个坦克营,一个冲锋枪营,约70辆主力战车 一个坦克营:3(或2)个坦克连,每连10辆坦克,每营21辆坦克 1943年坦克旅 旅部2辆T34 6个中型坦克连,总65辆M_tank 3X坦克营[营部(1辆T34)侦察排2X坦克连(每连10辆T34) 坦克旅总计65辆T34 6辆BA64装甲汽车4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 坦克军总计195辆T34 8辆SU76 8辆SU122 38

辆装甲汽车37辆装甲车12门85毫米反坦克炮12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8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16门37毫米高射炮12门76毫米榴弹炮42门120毫米迫击炮40门82毫米迫击炮火箭炮若干战争中后期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总21辆H_tank 团部1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4X重坦克连(每连5辆KV 或IS坦克或自行火炮) 重坦克旅或自行火炮旅12个重型坦克连,65辆H_tank 旅部2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3X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1X摩托化步兵连1X技术保障分队 德军独立重坦克营/重歼击坦克营45 营部3辆虎(王)/ 象tank 3*重型坦克连【14,连部2辆,3×重坦克排(每排4辆)】 苏军二战装甲部队编制 这个只是纸面上的编制至于具体情况各装甲旅或军略有不

同1941年12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辆T34坦克每营3个连1连5辆KV1坦克2连7辆T34 3连10辆轻型坦克 1X摩托化步兵营 侦察连 维修保养连运输连 卫生排 全旅1471人装备20两轻型坦克T34坦克16辆KV坦克10辆军用卡车156辆45毫米反坦克炮4门82毫米迫击炮8门1942年3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X轻型坦克连8辆T-60轻型坦克1X 中型坦克连10辆T-34中型坦克1X重型坦克连5辆KV重型坦克1X摩托化步兵营 防空炮连 卫生排 一共1152人装备16辆轻型坦克20辆T34坦克KV坦克10辆45毫米反坦克炮82毫米迫击炮6门1942年摩托化步兵旅编制 旅部84人、3挺冲锋枪、2挺轻机枪、2辆摩托车、3辆野战汽车、5辆卡车旅部直属连105人、2把手枪、2挺冲锋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 (1917—1918) 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 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 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这是人 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 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 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 多大的作用。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 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 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 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 国的坦克。1916年11月,德军总参 谋部提出了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 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并 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 战斗坦克。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 采用现有的“霍尔特”拖拉机为底盘, 因而设计工作进展迅速,1917年夏 天就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行驶试 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 求生产A7V坦克。尽管样车还存在 不少问题,A7V坦克还是在同年10 月正式投产了。原计划生产100辆, 到1918年9月,德国共生产了约20 辆A7V坦克。 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有许 多独到之处。与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 Ⅰ型和Ⅳ型坦克区别较大。A7V坦 克整体呈箱型铆接结构,没有严格 的战斗室,车上配置1门57mm低 速火炮和6挺7.92mm重机枪,火力 无疑是强大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 180发(后增加到300发),机枪 弹药基数为18 000发,堪称“世界 之最”。但由于战斗全重(30t)过 德国A7V坦克与其众多乘员

二战坦克资料全集

VK后面的4个数字分别代表吨位和方案 例如VK 1602表示16吨级2号方案 VK3601(H)就是亨舍尔36吨实验坦克1号 VK+数字+英文字母 这些英文字母 H 亨舌尔P保时捷 MAN MAN公司DB戴姆勒奔驰 E系列中的E表示“发展”德语Entwicklung E有通用的意思E10型10~15t的轻型坦克。 E25型三号坦克、四号坦克及其驱逐战车的后继车种。 E50型黑豹中型坦克的后继车种。 E75型虎王重型坦克的后继车种。 E100型用以代替鼠式坦克的140t超重型坦克。 黑豹VK3002(MAN) 虎王VK4503(H) 虎式VK4501(H) JgPz-V-Ketten猎豹 PzKpfw-VIB虎王 PzKpfw-VI-Tiger虎式 斐迪南是以保时捷的创始人斐迪南保时捷命名的 猎豹是Sd.Kfz.173 sdkfz代表德语Sonderkraftfahrzeug即特种机动车辆的意思 俘获车辆 俘获的法国编号后缀+(f) 俘获的捷克编号后缀+(t) 俘获的英国编号后缀+(e) 俘获的苏联编号后缀+(r) 俘获的意大利编号为新无任何标示 俘获的美国编号后缀+ (a) 火炮编号 开头为K 意为加农炮 开头为sFH 意为重型榴弹炮 开头为leFH 意为轻型榴弹炮(FH为榴弹炮缩写)

开头为KWK 意为坦克炮 开头为PAK 意为反坦克炮 开头为Stuk 意思为突击炮火炮(与PAK和KWK有不同) 开头为SIG 意为重步兵炮 开头为FLAK 意为高射炮 开头为sPB 意为锥膛炮 后面的数字表示生产年代,所以带有kwk45 46的这种炮不存在 Pzkpfw=Panzerkampfwagen的德文缩写,就是装甲车辆的意思 德国战车炮一般都是口径+种类+定型时间+倍径+备注…很有规律的 加入战斗序列的:后期量产型老虎Sd.kfz181 PzKpfw VI Tiger Ausf.E 虎王(亨舍尔+波尔舍)Sd.kfz182 PzKpfw VIB Tigerking 各种豹Sd.kfz171 PzKpfw V Panther Ausf.A/D/G 猎虎Sd.Kfz.186 Jagdpanzer VI Jagdtiger 鼠式PzKpfw VIII Maus 狮子PzKpfw VII Lowe 没有编入战斗序列 E炮的炮管21 cm Morser 18/2 Morser是迫击炮的意思 美国坦克中 T表示TEST,意为测试 M则表示正式服役的型号 还有许多美国坦克按照著名的将军命名 比如谢尔曼潘兴巴顿 NIA的所有火炮几乎都是以M开头的....并且各种口径各种火炮各种枪械各种车辆都NIA有M1这个编号 苏联坦克中 A表示测试 T则表示正式服役 就比如A-20和A-32没有量产过 而T-34生产了50000多部 还有AT-1这辆坦克 AT表示反坦克的意思,anti-tank 英文中的写法,缩写为AT,anti是抗、防、反对的前缀,所以就是反坦克SU表示非坦克类型战车 快速坦克sv型

中国古代“战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战车”发展简史 在周朝乃至春秋的大部分时间里,战车作战,一直是列 国诸侯争霸战的主要方式。一个诸侯国有多少辆战车,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其大国地位的象征。比如春秋时代的传统大国晋国、齐国,就被称为千乘之国,成语 驷马难追”也是以战车作为形容载体的。曾几何时,战车,是奴隶制时代中国战场决胜的最主要手段。战车实力的高低,对于列国诸侯的意义,不亚于今天高科技武器对现代国家的意义。 然而,当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后,翻阅浩如烟海的战争 史料,我们却不得不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中国的战车 日益消失了。虽然有关战车参战的记录,依然见诸于各类战争中,但是它却越发不再以主流的身份出现,更不是战场决胜的关键武器。列国诸侯的争霸战争,不再以严密的队形,集团式的战车冲锋为主要方式,相反演变成“奇正结合”的多样化作战,兵者诡道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 春秋时代盛极一时的战车,究竟去哪了? 战车作战,兴盛于商周时期,到春秋早期,战车作战达到了极盛,无论从军事思想还是作战方式,都到达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这是当时最有杀伤力的高科技武器,春秋时代的战

车,由4 匹马来拉动,每辆战车上配属3 个战士,一个负责驾车,一个负责射箭,一个负责持长戈和盾牌,能站在战车上的甲士,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贵族成员。每一辆战车都有严密的装甲保护,在广漠的中原大地冲荡起来,可谓锐不可当。与战车配合作战的是步兵,步兵的配合作战人数,从西周到春秋也日益增多,西周时期,配属一辆战车作战的士 兵,大约有10 名左右,到了春秋时期,配属一辆战车作战 的士兵,却已经有了100 多人。 对比同时期欧洲的战车,中国战车无论是在装备的精良程度, 还是设计的精巧程度上,都远远强于这时期的欧洲人。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一辆装甲包裹的战车,具有高速的冲击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是整个战场上的最强武器。 与战车作战方式相对应的,就是中国人在战车作战中各类军事思想的日益成熟。春秋时代的战车作战,已经形成了完备

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简介

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简介 随着70年代T-64的大量装备,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一度引起了西方阵营的恐慌,从T-72到T-80、T-90再到T-14,俄罗斯陆军的主力装备始终是125mm坦克炮,海湾战争中糟糕的表现使用125mm主炮饱受病诟,125mm弹药是否可以抗衡西方主战坦克,我们来系统的介绍一下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的发展历程。本文谢绝非授权转载。苏联/俄罗斯2A46 125mm坦克炮弹药主要分为三类,从左到右依次是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HE高爆榴弹、HEAT-FS尾翼稳定破甲弹,由于125mm主炮采用分装弹药,每一发炮弹分为弹头和主发射药筒两部分。一、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弹头不同于其他两种弹头,由于APFSDS是动能弹,所以弹头上带辅助装药,以提高炮口动能,弹体外部采用可燃桶。 APFSDS弹体基本结构是3片式弹托和5片式尾翼,弹托主要特点是结构非常简单,弹托质量小,脱壳容易,缺点是弹体在内弹道只有一个可靠支点,出口颤动大,射击精度不好,另外同口径尾翼容易划伤膛内表面,125mm APFSDS的后期型号专门对此进行了改进。 BM-9 弹头,与T-62使用的115毫米BM-3弹头从结构上看来几乎完全相同,稳定尾翼的数量从6降至5片,弹芯为钢

制,弹体为钝头,以便防止跳弹,头部有钢板制成的风帽已降低空气阻力,弹尾带曳光管,击发后显示红色轨迹2至3秒。 BM-12弹头,弹头嵌入碳化钨合金穿甲块(红色部分)。穿甲块长为71毫米,直径为20毫米。穿甲块前部有相对较软的金属为阻尼块(黄色部分),阻尼块是为了防止在不利的入射角度下发生跳弹。 BM-15弹头,是BM-12的改进版本,拥有同样71毫米长、直径20毫米的碳化钨合金的穿甲块。在阻尼块尺寸为20毫米长,直径20毫米。苏联后期主要用于出口。 BM-15弹芯结构,黄色为风帽,橙色为阻尼块,红色为碳化钨合金的穿甲块,蓝色为钢套。 BM-17弹头,是一个简化的出口版本,相对于BM-15穿甲性能较差。弹体取消了穿甲块。阻尼块尺寸放大至50毫米长,直径30毫米,以补偿较低的穿透能力。该型号曾大量出口。 BM-22 弹头,在BM-15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在穿甲块的前部,尺寸88×27毫米大尺寸的改进型阻尼块,产生的转正效果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较大的弹丸质量导致初速略有下降,但仍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的BM-22所携带的辅助装药采用3Sh52主发射药筒使用的12/7 V A发射药,发射药截面上有7个小孔。BM-22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大量装备,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U-571》 上榜理由:海战经典,独一无二 二战期间,德国的海上传统力量并不占优,所以德国大量发动潜艇战,用这种幽灵般神出鬼没得战术,让盟军损失惨重。因此,掌握德国潜艇的动向变得异常重要。“U571”就是一艘纳粹潜艇的代号,本来只是德国众多潜艇中的普通的一个,但是通过一次周密的策划,盟军:9人小分队冒死强行登上U571潜艇,从此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水下旅程。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细细的红线》 上榜理由:二战墓志铭: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 与《U571》一样,《细细的红线》是一部一问世就被公认为经典的影片。《细细的红线》描述的是美国与日本在瓜达康纳尔岛的战役。整个影片都是围绕着男主角一个人展开的,士官长威尔士所在的连队负责从日本人手中夺取210号的阵地,在经过了持续数月精疲力尽的斯杀与流血后,他的连队终于攻克了210号阵地,但是这次胜利只是战争中的小小一步,无休止的战火还要继续,而威尔士也在随后的战斗中牺牲。 《细细的红线》绝对是一部值得进电影院观看的影片。很多人惊叹,原来战争片可以拍得如此美丽,在片中多次出现写意的风景尽头,展现了太平洋岛屿的蓝天、碧水、青草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年生命,但是这美丽的大自然却全部笼罩在战争的炮火下,而人类的生命也在自己所创造出的战争中无比脆弱。影片在1999年力压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虽然很多人对《细细的红线》是否超越《拯救大兵瑞恩》表示质疑,但是《细细的红线》的经典地位却早已得到公认。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坦克大战》 上榜理由:二战影片库的巨型坦克 这部影片是公认的描写坦克战最经典的影片,影片该片改编自1944年秋季开始的“阿登反攻”。影片中虽然有大量的虚构情节,但在大的战略上却十分尊重史实。德国的“虎王和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直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电影《坦克大战》就是讲述盟军在坦克战中陷于被动,在坦克战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但是德军坦克耗油量巨大,而由于步步紧逼,也使得德军战线过长,补给发生困难。盟军将领虽然在坦克战中没有办法,但是却发现了德军战略上的弱点,诱敌深入,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最后取得胜利。 该片的导演肯·安纳金很好的把握了叙事节奏,加上老牌演员罗伯特·瑞安、查理斯·布朗森的倾力表演,使得影片不管在娱乐性方面,还是在重现战争方面都成为经典。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地道战》 ?上榜理由:那条地道一直延伸到中国人的心中 这样的音乐是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的,只要看过这部影片就不会忘记。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会记住这样的曲调,记住片中无数的、大大小小的细节。关于影片的情节和内容已经无需再作过多介绍,因为这部影片甚至深入到了国人的生活当中。 在全民备战的时代,这部影片甚至成为每家每户挖掘自家地道的教科书。在1966年至1970年,《地道战》成为全国只放映的三部电影之一。 但是过多的放映,并没有影响他的可欣赏性,因为即使到今天,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看起这部影片还是会津津有味。而《地道战》也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艺术高峰,老一代电影工作者所运用的镜头语言、场面调度以及演员表演,仍然现代中国电影人的学习榜样。 ?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在二战前夕,波兰是世界上第六坦克大国。1939年,波兰军队拥有880余辆坦克。单就坦克装备数量看,波兰排在苏、德、法、英和意大利之后,远远超过居于第七位的美国(470辆)和第八位的日本(450辆)。波兰坦克,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 ◆弱肉的强肋 在欧洲历史上,波兰曾几度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瓜分,成为欧洲列强砧板上的弱肉。不过,波兰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甘自弃,而波兰装甲兵装备的坦克,当是"弱肉中的强肋"。 算起来,波兰也是世界上最早组建装甲兵部队的国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波兰就在法国组建了1个坦克团,装备的是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共150辆。它的第一营参加了1920年的波苏战争。这是东欧第一次使用坦克的战例。1930年,波兰军队组建独立的装甲兵,其装备是以"雷诺"FT-17坦克为主,另有少量从英国进口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轻型坦克。波兰军方对"卡登-洛伊德"的快速性非常满意,于是决定对这种坦克加以仿制和改进。这就是波兰的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来历。 "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

◆TK系列超轻型坦克 波兰于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超轻型坦克系列,包括TK-1、TK-2、TK-3、TKW、TKS、TKS-D、TKF共7种车型,其中以TK-3超轻型坦克最为著名。 TK-1超轻型坦克的车体为箱型结构,顶部敞开,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有防盾,装在车体上部,也可以装到车体后部的支架上,用于防空。动力装置为福特A型4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22.5马力。其生产数量很少。 TK-2坦克主要改进是增大了发动机的功率,达到40马力。发动机的位置后移。主动轮由前置改为后置。机枪下部的散热器百叶窗为其重要的外部特征。不过,这项改进很不成功。这才促使波兰军方研制TK-3超轻型坦克。 1931年,波兰研制出TK-3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5吨,车全长2.577米,车全宽1.778米,车高1.307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乘员2人:车长和驾驶员。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装在车体右侧的球形机枪座上,这一点比起TK-1、TK-2坦克有所改进。无炮塔,顶部是封闭的。动力装置为40马力的福特4缸柴油机。看来波兰是当时世界上最早采用坦克柴油机的国家之一。由于TK-2总体布置上的失败,在TK-3上又改回为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后置的总体布置方案。最大速度4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装甲厚度8毫米,采用铆接的连接方式。TK-3坦克的总生产量达到了390辆。 1933年,波兰军方又研制出改进型的TKS超轻型坦克。主要变化是:部分装甲厚度加厚到10毫米;改进了悬挂装置;采用了波兰制造的"菲亚特"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40马力。TKS坦克的总生产量为390辆(一说700辆,不过似乎不太可信)。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波兰军方已经认识到这些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性能已经落后。但是,一时又拿不出新的坦克来。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采取加强TK坦克火力的应急措施,在少量TK-3和TKS坦克上换装了波兰制造的20毫米加农炮。不过,这种临阵磨枪之举,在战争爆发后根本抵挡不住德军强大的机械化兵团的闪击式的冲击。在德军空袭下遭遇了与下述的7TP坦克一样的悲惨境地:许多TKS坦克被德军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一辆接一辆的摧毁,有些甚至是因为战前汽油和火炮弹药供应不足,导致开战不久就有许多TKS抛锚、弹药不足而被波军自行遗弃或炸毁。相当一部分TK系列坦克被打坏,余下的被德军缴获。德国人甚是精明,认为该车的底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很好,于是将其中一部分TKS的20毫米炮取下,改为弹药运输车和火炮牵

二战德苏两国坦克设计风格上的差别

二战德苏两国坦克设计风格上的差别 首先我对德苏两国坦克的特点概括为两极分化,德国坦克特点是精细,前苏联坦克特点是粗犷。 以下我会根据自己对两国坦克的认识,简单说明一下什么原因造成两国在设计坦克上的区别,我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 第一方面 民族性格和做事风格: 1.德国这个民族做事严谨,一丝不苟,性格上死板毫无幽默感,同时在工作的态度上很有责任心,追求极致的东西。 2.前苏联是一个有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性格上有多样性,他们的建筑有东西方特色,这也影响到他们的性格,有西方的奔放,同时又有东方人的内敛,但是这个民族因为处于地域和气候原因,这个民族的性格上有点懒,而已在做事和行动上有点慢,同时在工作的责任心上没有德国人更加有责任心,他们不追求极致,只要实用就行,投机者典型的特点。 第二方面 两国的地域性和资源民族: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

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民族上:德国的民族是以日耳曼人为主的民族。 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资源上: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石油、天然气,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前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个地区,其他主要油气产区尚有里海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和西岸的巴库及其周围海域、科米自治共和国、北高加索和土库曼,前苏联是一个资源大国。 民族上:苏联有100多个民族,这些特性决定了前苏联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 数据比对分析:

二战经典战术以及二战中各种战术

“封锁战”让日本变“死岛” 1944年,盟军占领大部分太平洋岛屿和菲律宾部分领土后,其反攻战线就开始自东向西、由南向北直逼日本本土。但同时盟军自己也遭受了较大损失。美军仅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就伤亡1.6万余人,而在菲律宾战役中又伤亡6万多人。 根据当时的太平洋战争进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1947年才能彻底打败日本,同时还要付出伤亡100万美军官兵的代价。如何缩短战争进程、减少伤亡呢?经过分析,美军决定在紧缩对日本包围圈的同时,对其本土实施封锁,切断物资供应,瓦解其经济基础,削弱其战斗潜力,使其欲战不能只能投降。于是,便有了二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 之所以使用封锁战,一是因为日本是岛国,本土资源极其有限,大部分资源需通过海运的方式进入日本,其内部运输也有75%依靠海运。切断了日本的海运路线,就意味着切断了日本的战争资源和战争潜力。 另外,日军对使用水雷及水雷封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日本人认为,水雷只是一种防御性武器,水雷封锁也不过是炸沉几艘舰船而已,因此,十分轻视水雷武器和水雷封锁。早在1943年3月,美军轰炸机在缅甸仰光河布雷时,当地日本驻军便嘲笑“愚蠢”的美国飞行员没有炸到任何目标而把炸弹乱扔进了河里。因此,美军决定采取攻势布雷的方式对日本本岛实施封锁,让日本人措手不及,从而完成对日本本土的全面封锁,令日本全国陷入瘫痪,迫其无条件投降。 为了实施“封锁战”,1945年3月27日,美国空军第21联队出动151架B-29轰炸机对日本九州实施轰炸。另外92架轰炸机直接抵达下关海域,将数百枚水雷准确地投入预定海域。与此同时,美军还加紧对日本本土的水雷封锁。截止到5月2日,美军共出动1246架飞机布雷,在目标区布设了2030枚各型水雷。在此期间,日本约有35艘舰船被击沉和损坏。 进入6月份,美军的布雷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天上投雷,海军也参加了布雷行动。这个月中,美军又布设了3500多枚水雷。7月初,美军实施全面封锁。18日,日本主要工业家警告军界人士: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700万日本人将会饿死。在长达4个半月的“饥饿战役”中,美军共布雷12053枚。据日本有关记录记载,日本有670艘舰船被水雷破坏,日本本岛几乎变成一座全面瘫痪的“死岛”。日本人对这次行动却无任何反抗的能力。 除此之外,二战时期,德国也曾对苏联列宁格勒实施了长达900天的封锁战,但与日本不同,苏联人民凭借着顽强意志进行了反封锁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狼群战”血染大西洋 1936年初夏,时任德国海军上校的海战专家邓尼茨来到德国海军潜艇学校,讲授他的“狼群”潜艇战理论:狼群一般分散寻找食物,因为这可以增加发现猎物的机会。如果一只狼发现了猎物,它总是先用嗥叫召来同伴然后跟踪,待出现最佳地点和捕猎时机时,群狼才会群起而攻之。于是,“集团攻击,狼群战术”便成为二战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对付盟军运输船队最有效的战术。1939年9月3日晚,距英法宣战后仅12小时,德军U-30潜艇便击沉了一艘满载1400名乘客的英国客轮“雅典娜”号。10月14日,另外一艘潜艇秘密潜入英国斯卡帕湾,击沉了名噪一时的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全舰883名官兵全部牺牲。德国潜艇部队的不凡战绩,迅速改变了希特勒当初重装甲部队轻潜艇部队的偏见。希特勒极具煽动性地鼓励邓尼茨:“让日耳曼的海军绝无障碍地、快乐地行驶在大西洋上!” 德国占领法国后,将法国的西海岸和比斯开湾的各港口改造成德国的潜艇基地。开足马力的德国潜艇生产线也已经生产出一批新型潜艇交付部队使用。“狼群战”这时步入了它的最辉煌时期。德国也因此诞生了以单艇攻击作战为代表的普里恩、舍普克和奇默尔三位“王牌艇长”。“狼群”战术一时间所向披靡。德国潜艇最高攻击纪录是在两天内击沉盟国38艘商船。在1942年一年内,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军船只471艘,总吨位近220万吨。其中,英国的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