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级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版(鲁教版新教材)

2019级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版(鲁教版新教材)

2019级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版(鲁教版新教材)
2019级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版(鲁教版新教材)

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泰安一中付声国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知识梳理】

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⑴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⑵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⑶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⑷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3.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⑴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淡水资源、土壤、森林、矿产资源。

⑵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战争、历史和地方习俗等。

5.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且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

6.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①原因:为满足生存需求。②特点: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2)15世纪末至19世纪:①原因:受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的影响。②特点: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③流向: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③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国际人口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等。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收入、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变化等。

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⑴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⑵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

9.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

10.人口流动的影响:

⑴有利: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都有积极作用。

⑵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入地的居住、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1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的适度的人口数量。

1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

14.区域资源环境是计算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的重要参数。

15.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合理容量相对稳定是因为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

16.人口合理容量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是因为:⑴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水平等条件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⑵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也各不相同。

17.为使我国人口规模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①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②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问题举例】

1.东非高原1000-1200米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可免受疟蚊叮咬。

2.干旱地区,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3.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⑴东部地区多平原地形,耕地多;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气候优越;经济发达,城镇多,人口多;

⑵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有大面积的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业欠发达,人口密度小。

4.试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较平坦;沿

海地区,海运发达,交通便利,开发历史较早等。

5.分析阿拉斯加州人口多分布在中南部地区的原因。

阿拉斯加州纬度较高,北部地区终年寒冷,属于寒带气候,只有中南部地区,特别是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北部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冷空气,气候较暖;濒临海湾,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

6.分析爪哇岛人口稠密的原因。

历史上的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风化后成为肥沃的土壤;地处热带,雨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好,适宜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印度尼西亚首都在该岛,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国家政策支持;开发的历史比较悠久。

7.简要描述加拿大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或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

原因:纬度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气候适宜;热量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集中,工矿业发达;城市密集;五大湖湖运和铁路等水陆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较早到达和经营的地区,开发较早,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好,就业机会多。

8.外籍劳动的特点是短期性、临时性和季节性,以美国、西欧发达国家以及中东石油生产国最为集中。

9.外籍劳工对迁入地区的影响:

⑴有利: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节省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⑵不利:容易滋长当地的排外情绪,引发种族纠纷等。

10.外籍劳工对迁出地区的影响:

⑴有利:增加外汇收入,缓解本国人口压力;

⑵不利: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对本国造成损失。

11.目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1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经济发达,能提供较好的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稳定,人身较安全;宽松的难民政策。

13.从人口角度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将会给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有利:增加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

不利:影响社会安定;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加重社会负担。

14.说出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的突出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多分布在邻国;分布在多个国家。原因:距离近,交通费用少;走陆路(不走水路),易于到达;同处中东地区,文化、语言、民族、宗教等差异小。

15.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

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

16.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17.日本的资源较少,但日本的人口合理容量较高,为什么?

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较高。

18.试分析造成东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⑴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⑵人口素质的差异;⑶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⑷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

【知识梳理】

1.按照土地利用类型,乡村可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还包括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⑴由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

⑵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功能分化逐渐明显。

4.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的优点:

⑴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⑵体现社会公正;

⑶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

5.影响城镇土地功能分区的因素:交通可达性和土地价格。

6.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可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态区等,有的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教育区和风景名胜区等。

7.城镇功能区的特点:

⑴居住区:面积最大。

⑵商业区:面积最小,由商业街和商场等组成,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镇的核心区。

⑶工业区:分布在城镇外围,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⑷生态区:主要包括休憩用地、绿化地带以及特定生态保护地等,一般不收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束。

8.城镇各功能区的发展:

⑴初期:规模较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尚未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

⑵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功能分区逐渐明显。

⑶后工业社会:城镇功能分区可能弱化。

9.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城镇的内部空间:⑴充分考虑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历史文化基础以及建设发展规模等。⑵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创造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人居环境。10. 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具有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11.城乡景观是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按空间尺度可以分大尺度(如一个聚落)、中尺度(如某城市中轴线)、小尺度(如乡村的一座古建筑)。

12.地域文化往往体现在呈现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等方面。

13.

14.

15.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16.城镇化的描述: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17.城镇化的衡量标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

18.城镇化的影响:

(1)有利:①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②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④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不利:①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②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居民身心健康并造成经济损失;③交通拥堵问题:道路和交通设施长期超负荷,机动车辆过快增长,加剧交通拥堵;④社会问题: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粗放、应急设施滞后、犯罪率上升、种族纠纷、社会秩序混乱等。

19.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1)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达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城市密集地区,形成大城市带;

(3)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特大城市,出现郊区化现象;

(4)十分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智慧城市”等新理念陆续提出。

20.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1)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镇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

21.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⑴原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率低。

⑵特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⑶意义

①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②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③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22.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起步晚、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问题举例】

1.一般高级住宅区的主要区位优势。

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城市河流上游;邻近风景区和教育区,环境优美;位于城镇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靠近公路干线,交通便利。

2.城镇工业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分布特点:位于城镇外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镇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位于城市河流下游。

好处:地价较低,对市区污染较小,便于企业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3.在商业、居住和工业三种经济活动中,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的是哪个?为什么?

商业。因为商业受市场和交通的影响最大,离市中心远,距离市场就远,交通成本增高,获取的利润降低。

4.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的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在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5.

6.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及产业结构有什么不同?

⑴城镇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

⑵城镇化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⑶所处城镇化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发展阶段。

⑷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

⑸产业结构不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7.城镇化进程产生的有利影响?

⑴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⑵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⑶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⑷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8.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哪些主要问题?

资源问题(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9.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空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依据。

合理。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内,由郊区流向市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降低流入城区的空气温度,改善空气质量。

10.试解释城市被称为“混浊岛”的原因。

城市居民燃烧矿物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大量尾气,这些大量尘粒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因此雾天多,阴天多。

1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汛期,容易使城区出现强度大的降水,造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雨岛效应”的形成。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余热和地表的硬化使城市成为“热岛”,促使空气对流上升;城市上空多降水所需的凝结核;城市增加地表空气运动摩擦力,使降水系统停留时间延长等。

12.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

城市建设使绿地减少,造成暴雨损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形成雨涝;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泄下渗的雨水,甚至出现喷涌现象,加剧城市雨涝的形成。

13

14.

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

1.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和降水)、地形(海拔、坡度)、土壤、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技术、交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政府政策、工业基础等。

(1)自然因素

(2)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和布局。例如:城郊地区多种植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产品

交通运输直接关系到农用物资运入和农产品运出,特别是对产品保鲜要求高的乳畜业和园艺业等,更离不开便捷的交通运输。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工业基础提供机械,提高生产效率

(3)技术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良种培育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作物产量

农机使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作物产量

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病虫害

科学灌溉稳定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①科技进步能够削弱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限制;②市场和交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不断增强,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③环境因素成为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1)从宏观角度(自然因素)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图的判读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其次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最后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2)从微观角度(社会经济因素)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图的判读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农业区位因素评价(1)

(2)

6.白色产业

(1)概念:以棉花、羊毛和乳品生产及加工等为主的产业。

(2)区位优势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作物光合作用充分,利于养分积蓄。

②降水量少,气候干燥,病虫害发生概率小。

③日温差变化极大。

(3)地位: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

7.红色产业

(1)概念:以番茄、辣椒、红枣、枸杞和红花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特色的产业。

(2)区位优势

①政策:“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

②市场: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红色产业”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③地理环境:适合喜光的红色作物生长和红色素积累。

④气候:气候干燥,有利于作物晾晒储存。

⑤位置:远离城市和工业污染。

8.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①自然与环境因素:土地、水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地区发展水平、政策等。

9.主要工业类型

10.几种易混的工业类型的判断

(1)石油开采业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而石油加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2)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电子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

(3)普通服装生产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定制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

(4)家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但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则为原料指向型工业。

(5)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6)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11.大型钢铁基地选址的基本原则

(1)充足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特别是铁矿石和煤炭、电力供应。

(2)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与关联工业部门协作方便,经济,合理运输大宗原材料和产品。

(3)水源条件好,并有足够面积的平整、耐压的厂区用地。

(4)技术力量雄厚,高素质劳动力丰富。

(5)附近有充足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生活便利。

(6)国防上较为安全。

12.工业区位选择与原料和产品运费、劳动力成本、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分散)等密切相关。

13.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①在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往往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和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愈加显著;③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知识、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环境质量等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④地区政策与投资环境、文化环境等也对工业区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4

15.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赞同建厂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大方面分析。

如: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③增加经济收入;④增加就业机会;⑤促进经济发展等

不赞同建厂可从环境问题方面分析。

如:①加剧资源紧张状况;②加剧环境污染;③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等

16.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工业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程度不同,其区位选择亦有所差异。

17.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

区位选择要求典例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

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自来水厂、啤酒厂

(2)

区位选择要求典例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库

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

(3)考虑污染类型

①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a.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如下图中A处。

b.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从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c .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如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可布局在图中A 、B 两处。

d .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下图中的A 、B 处。

②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下图河流由A 流向B ,则自来水厂布局在A 处,化工厂布局在B 处。

③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18.工业联系:①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③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19.工业集聚:

(1)有利:①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③利于企业间生产协作、信息交流,促进技术创新。

(2)不利:用地紧张、水电及原材料供应不足、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 20.工业集聚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减少生产建设投资,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21.工业集聚的形式

集聚形式

传统工业的集聚

新兴产业的集聚

集聚原因

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些在生产上有

投入—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的工业企业相互靠近而导致集聚

在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因要获得规模效益而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而导致集聚

集聚结果 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即传统工业区)

形成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地域(即新兴工业区)

工业部门和工业地域

钢铁工业集聚形成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集聚形成石油化工工业区

电子工业集聚形成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日本“硅岛”、德国的慕尼黑、英国的苏格兰等

22.长江沿岸三大钢铁基地的区位分析

⑴上海宝山:矿产资源充足,水源充足,交通发达,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

⑵湖北武汉:矿产资源充足,能源充足,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发达,区域协作和工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文化较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

⑶四川攀枝花:矿产资源充足,能源充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3.服务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服务类产品的活动。具有非物质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特征。

24.服务业分类:

⑴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

⑵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

25.影响服务业的因素

(1)自然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较小,为某些服务业部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很大,市场需求越大,服务产品越多,服务企业发展潜力就越大。

②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③劳动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较高。

④技术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⑤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也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26.服务业空间布局

⑴生活性服务业大多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其布局大多分散进行。例如,宾馆、饭店为消费者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一般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地区。

⑵生产性服务业

①特点: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

②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市场等。

③形式:中心商务区、科技创意产业园、软件与信息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等。

27.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产品出售给企业、居民、社会团体等的商品销售行业。

28.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区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平原地区商业网点规模大。

②气候:各地气候差异及季节变化,影响居民商品消费需求。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

(3)中心地理论

城乡消费者一般选择最接近的商业服务网点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这些网点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多呈六边形,而服务场所多位于六边形的中心地点,并具有等级、层次之分。

【问题举例】

1.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2.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纬度低,光热充足,降水较丰富,一年四季可连续生产。寿光发展蔬菜大棚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3.蔬菜大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试分析寿光发展蔬菜大棚的有利条件。

热量(气温)。寿光冬季晴天多,光照时间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水平高。

4.从社会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环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⑴市场:欧洲的城镇化水平很高,为该地区的“时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⑵交通:发达的交通运输;③技术:冷藏、保鲜技术先进。

5.根据法国和西班牙的农业区位差异,分析两国发展“时鲜业”的优势。

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便捷;科技力量强,工业基础好。西班牙纬度较法国低,热量充足,时鲜花卉、果蔬可提早上市;劳动力成本较低。

6.简析攀枝花市芒果晚熟的自然原因。

纬度位置偏高,且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生长周期较长,导致成熟期晚。

7.分析攀枝花市芒果品质优的自然原因。

地处干热河谷,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成熟较晚,生长周期较长,利于糖分积累,果品优良。

8.攀枝花市芒果价格高的原因有哪些?

攀枝花芒果品质优,价格高;成熟期晚,错时上市;距离东部沿海消费市场较远,运输距离长,运费较高。

9.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当地城郊农业的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有利影响:市场更广阔;品种更多样;规模扩大;信息、交通更通畅。不利影响:农业用地减少。10.太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粮仓”地位明显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保护环境,生态退耕;城市用地面积扩大,非农业用地增加。

11.分析新西兰北岛水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东部的自然原因。

北岛北部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光照时间长,果树生长期长;中东部地区位于盛行风背风坡,阴雨天气少,光照充足。

12.分析我国是新西兰水果主要消费国的原因。

新西兰航空和海运发达,对外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高;水果及其加工产品品质高,国内外市场广阔。

13.简述新西兰发展水果种植业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新西兰水果绿色、安全、品质高,深受我国消费者喜爱;与我国季节相反,水果上市季节不同,利于销售;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

14.阐述新西兰水果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水果产业发展的启示。

安全化(绿色)生产:发展有机农业,少用或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从水果种植、收获到包装进入市场,贯彻绿色、健康的理念。

科技化生产:运用现代科技,培育新品种,改良水果品质,实施科学栽培。

区域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种植业,并形成规模化与区域化生产。

产业化生产:发展水果深加工,增加产品种类,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15.为什么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业生产所耗费的原料不断下降,获取原料的范围不断扩大,替代性原料日益增多,原料的影响逐渐减弱。

16.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17.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18.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19.与在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经营方式相比,分析福耀集团在美国东北部投资建厂的原因。

接近美国消费市场,降低运输成本;美国调节地价、税收等政策支持;在美国国内建厂,避开贸易壁垒,减少关税;天然气、电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较低;地处美国汽车工业企业聚集区,便于信息交流与生产协作;在原有的工厂厂址建厂,基础设施条件好等。

20.说明福耀集团在美国的工厂提高产品竞争力应采取的措施。

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料(能源)消耗;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等。

21.说明中白(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

白俄罗斯政策的支持;附近有机场和铁路,陆路、航空交通便利;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高校众多,科技实力强;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22.分析与中国企业相比,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

俄罗斯距离园区更近,与国内企业联系更便利;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交流和管理,更易融入当地社会;更了解周边市场情况,利于产品设计、生产调整等。

23.简述中白(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的发展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对外交流水平等。

24.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服务业的?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某些服务业部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25.班加罗尔成为亚洲“硅谷”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①政府政策支持;②拥有班加罗尔大学以及国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雄厚;③信息通达性好;

④气候宜人,环境优美;⑤良好的社会环境。

26.山区和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在分布特点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山区和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在分布特点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平原小。这是因为山区交通闭塞,交通线路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所以,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也就很难伸展到

那里。

27.城市中心的百货大楼布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

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便利,客流量大。

28.为什么在城市边缘环路沿线建富居家具城?

城市边缘环路沿线因有便捷的交通,可以吸引大量消费者,同时该地地租较低,商业网点建在该地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9.自行车租赁属于哪种服务业?大小租赁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自行车租赁属于生活性服务业。因为自行车租赁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务。

大型租赁点主要沿主干道分布,小型租赁点主要沿次干道和支路分布。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

【知识梳理】

1.现代化运输方式类型: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

2.现代运输方式新特点:运输工具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货物运输向多种运输方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综合化方向发展。

3.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历史上以水运为主的时期,聚落形态多呈条带状。

(2)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

(3)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铁路线及其交会站点形成的一些聚落,往往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点。

4.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将大小不等、难装卸、易损坏的货物装入集装箱,便于机械化装卸和多式联运,并可实行货物“门对门”运输服务。

5.集装箱运输的优点:保证货物安全、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和理货手续、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货物中转、降低运输成本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都有显著效果。

6.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的优点: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还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7.现代化交通网络的特点:运输速度快、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等。

8.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

①合理规划道路、扩大路网规模;②加强交通管理;③调整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多核心的形成,减少出行距离;④错峰出行;⑤建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平台等。

9.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⑴地理位置:北接环渤海经济区,南临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⑵内部条件

①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②依托黄金水道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⑶外部环境

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10.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⑵有利于保护长江河流,合理开发长江资源;⑶有利于形成长江流域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⑷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⑸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⑹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等。

11.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⑴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

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②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⑵长江航道的价值

①水运价值,是我国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

②为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用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的主要水源。

③是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的水源地。

⑶长江生态环境

①问题:部分地区水污染加剧,中下游地区水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②措施: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

⑷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①综合治理:西部山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中东部平原区以降低洪涝灾害风险为重点。

②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2.

12.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是属于主权性质的权利和由此衍生的部分利益。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等。

13.

14.我国的海洋权益

⑴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⑵在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也都拥有海洋权益。

⑶我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过境通行权。

⑷我国有海岛11 000余个,这些岛屿无论面积大小、距大陆远近,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①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历史证据和法理依据充分证实,自古以来南海诸岛就是中国领土。

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

15.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概念:是指沿海国通过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海上航行安全等,以获取最大海洋利益的指导性纲领。

16

1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域的划分及相应的海洋权益

(1)内水

范围海洋权益

国家领陆内及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内海和历史性海湾等(1)一切外国的船舶非经沿海国许可不得在其内水航行。

(2)外国商船如获准进入一国内水,可遵照该国法律和规章驶入该国指定的港口。遇难的船舶可以进入,但必须遵照沿海国的规章制度。

(3)外国军用船舶必须通过外交途径办理一定手续,才得进入。

(4)沿海国对于进入其内水的外国船舶行使属地管辖权,但通常仅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时才强制执行其法律,对于纯属船舶内部的事务,一般由船旗国管辖

(2)领海

范围海洋权益

是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领海主权及于其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沿海国有权决定本国的领海宽度,并规定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沿海国对其领海享有与领陆、内水一样的主权

(3)毗连区

范围海洋权益

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宽度为12海里沿海国可在其毗连区内,为防止和惩处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其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必要的管制权

(4)

范围海洋权益

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国家享有部分主权权利及其他管辖权的海域。它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沿海国在本国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以及上覆水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特 点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特 点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