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补充: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

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

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三角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三角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

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按时间先后出现的三种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共同行动。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次要责任)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

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主要责

任)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人口战略(1)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a.人口众多; b.人口素质较低; c人口结构不合理; d.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2)措施 a.严格控制人口的数

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 b.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资源战略(1)面对的问题:a.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b.资源利用率低。

(2)措施:a.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b.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

使其增值; c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1)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措施:a.搞好生态建设; b防治环境污染; c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

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

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

补充知识点:

一、西北荒漠化防治(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等地)

1、荒漠化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荒漠化形成:

①自然原因:a、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b、植被

稀疏;c、地表有深厚疏松沙质沉积物;c、大风频繁,风蚀作用强。

②人为原因:a、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压力大;b、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

垦;b、工矿交通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严禁乱砍滥伐、滥牧、滥垦;c、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f、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广喷灌滴灌技术;g、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量。

南方湿润高原山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的治理。(东南丘陵、四川山区、云贵高原等地)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地表起伏大,重力作用强;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冲蚀作用强;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③陡坡开荒。

2、治理措施:① 封山育林,禁止陡坡开荒,乱砍滥伐。;② 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革新炉灶,节省燃料;④ 大办沼气、发展小

水电、营造速生薪炭林);④因地制宜,改变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⑤

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3、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①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与产值较高;② 多石质山地,表土被侵蚀后很难再

恢复;③ 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引起自然灾害损失更大。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等因素。

二.主要的工业部门:

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工业部门及联系:钢铁工业(主导)、

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

业、机械工业

三、存在问题:

问题:传统产业的衰落、生态环境恶化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⑤世界性钢铁过剩

四.整治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旧教材:1、调整整产业

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4、发展科技,繁

荣经济;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补充知识点: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人教版教材)

1、山西煤炭资源开采的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1)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2)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2、有利条件: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②市场广阔;③铁路交通较便利(大秦线、

黄骅线、石太线)

3、目前面临的问题:①煤炭资源、水资源枯竭;②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市场需求下

降;③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

复垦;(4)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基地

1、工业结构:重工业为主;工业部门: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

2、发展初期的区位优势:(1)煤、铁资源丰富;(2)水陆交通便利;(3)辽河

水源充足;

(4)接近消费市场,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

3、现在面临的问题:(1)煤炭资源枯竭;(2)水资源不足;(3)环境污染严重。

4、采取的措施:(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消除污染,美化环境;(3)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4)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5)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西气东输工程

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东部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相对贫乏,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落后,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②为了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比重。

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①带来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

会;③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环境的影响:①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②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

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⑵对东部地区的影响①缓解能源紧缺,促进经济发展;②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

污染;③带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完善用户管网

等基础设施建设;

⑶将西部资源优势与东部经济、技术优势对接,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的南水北调

1.中国水资源的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空间分布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③时间分配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率大”。

2.华北缺水的原因是:自然原因:①华北降水量偏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分配不均;

人为原因:①人口多,经济发达,需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水污染严重。

解决措施:①兴建水库;②跨流域调水;③节约用水;④防治水污染;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⑥发展节水农业。⑦合理开采地下水

3.从长江流域调水的原因:①长江水量全国最大;②长江流量全年较稳定;③地理位置

上与华北西北接近。

4.南水北调

(2)工程评价或者影响:

1.积极意义:①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②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③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1)长江径流减少,引起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②径流

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③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④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

盐碱化。⑤东线工程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从自然方面看:有利的自然条件有: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和水分充足;

③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④水能丰富。

不利的自然条件表现在:中上游地区地表崎岖,工农业发展受地形条件限制;季风气候去洪涝灾害频繁。

(2)从社会经济方面,有利的条件有:①长江航运价值高,沿岸港口众多,水陆交通

运输便利;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③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

高,社会协作条件好。

2、长江上游 (1)开发的重点:水能水能丰富的原因:①降水丰富,流量大;②落差大,水流急。

重点工程: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防洪(首要)、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旅游、南水北调等。

长江三峡的成因:流水的切蚀作用。

(2)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坍塌、滑坡、泥石流。

成因:①地形复杂、坡度大;②自然灾害频繁;③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危害:①破坏了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②导致长江中下游泥沙预计,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

治理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

保护政策;③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

3、长江中游(1)开发重点:①建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水产品基地;②建

成我国重要的冶金、机械基地。资源优势:土地资源、水资源、

金属矿产资源等。

(2)整治重点:洪涝灾害

中游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长江流域春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长江中游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长江水系呈南北对称状分布,流域面积广,雨季汇水量大;④中游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导致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泥沙入江河,导致江河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泄洪能力下降);②围

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治理措施:①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恢复流域内的植被;②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③兴建水利枢纽工程;⑤开挖分洪道;⑥裁弯取

直;⑦加固加高长江大堤。

4、下游地区(1)环境问题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

(2)治理措施: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房地产、

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

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长江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原因是①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通航里程长;

②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稳;③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大;无结冰期;④沿岸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流量大。

黄河航运价值不大:黄河水量小,水位浅;冬春季节有很长的枯水期,甚至断流;降水集中夏季,水位季节变化大;有较长的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泥沙含量大,下游为地上河。

黄河入海口处不易形成城市原因:下游为地上河;泥沙淤积严重,河口经常改道。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地貌格局:半环状。

气候①温带季风气候;②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大;③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农作物南部暖温带: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中部中温带: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亚麻等;

北部寒温带:春小麦、马铃薯,大豆。植被: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有冻土和沼泽。

2.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①气候湿润,降水丰富;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纬

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④存在冻土,影响下渗。

3.东北的土地资源优势:①黑土,土壤肥沃;②土地资源丰富;③平坦开阔,集中连

片。

4.东北的国营农场(商品粮基地、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黑土,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④地形平坦、集中连片。

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量高;②重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高了必要的机械、化肥、农药;③政策支持;④市场广阔;⑤交通便利。

限制性因素:热量不足,土壤过湿

6、东北是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①有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②甜菜产量和木材蓄

积量和产量全国最高;③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7.农业布局自东向西:长白山—林业东北平原—种植业大兴安岭—林业内蒙古高原—

牧业

自南向北:辽东半岛、渤海湾—海洋渔业东北平原—种植业小兴安岭—农林牧交错

8、东北能够种植水稻且稻米质量高的原因:①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水源充

足;③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多;④冬季低温,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绿色天然;⑤土壤肥沃。

9、黑土的开发(1)存在的问题:①黑土壤冲刷,表土流失;②黑土层日渐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治理措施: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

③植树造林,加强坡面沟壑的治理

10、林业的发展(1)存在的问题:①森林资源减少;②林质下降;③覆盖率下降。

(2)原因: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毁林开荒和滥砍乱伐

(3)发展对策:①坚持营林;②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11、湿地

(1)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经济功能:向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等。

其他功能:鹤类等大型水禽的栖息地。

(2)面临的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②湿地面积减少;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恶化。

(3)治理措施:①建湿地保护区;②退耕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快

1、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2)自然条件:①平原广阔;②热量丰富,降水丰沛;③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3)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稠密,城市密集;②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经济基础好,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③国家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发达的工业体系。

4、经济发展特点:外向型经济,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

二、城市化水平高。

1、城市化发展的特点:①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②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增加;③城镇规模扩大

④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2、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2)工

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转移

1、第一次产业转移时间: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80年代)方向:香港、台湾珠三角

企业类型:劳动密集型和污染较严重的企业。

原因:.香港转出企业原因:①经济向高级服务业转型;②劳动力成本上升上升。

珠江三角洲地区承接转入企业原因:①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缺乏;③

临近香港;④土地廉价;⑤廉价劳动力丰富,适合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业。

影响:①珠三角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②产业结构得到调整;③加重了污染。

2、第二次产业转移时间:20世纪90年代开始

转移方向:珠三角粤东粤北等欠发达地区转出企业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

原因:珠江三角洲转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①工资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②土地价格上涨;③环境污染严重;④政策优势消失。

粤东粤北地区承接转入企业原因:①房租、地价相对低廉;②工业原料丰富;③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从而吸引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企业的迁入。

影响:对转出区:利:①降低成本,开拓市场;②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③利于

环境保护;④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弊:减少就业机会,失业人数增

加。

对转入区:利: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②加快工业化进程;③

增加就业机会,

增加居民收入;④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弊:可能带来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问题:①生态环境形势严峻;②人地矛盾加剧;③重复建设突出。

对策:①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②优化产业结构;③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珠三角农业结构的变化

表现:水稻种植业种植面积下降,在农业结构中比重下降;花卉蔬菜在农业结构中比重上升。

原因:①工业化、城市化的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②土地价格上涨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种植农作物成本上升,而稻米价格相对较低,难以提高农

民收入;③该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众多,对花卉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而花卉

蔬菜产值较高,能增加农民收入。

5、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东北模式: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认识大洲 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 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 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 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d) 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 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亚洲高频考点) (1)A山脉, B河, C山脉, D海峡, E运河, F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 B 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 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 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 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 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 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_____(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____和______,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______ ⑶区域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 ⑷区域之间是_______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_______关系和_______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__状;交通运输业—___状、___状;农业—___状;城市群和工业区—___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___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___业和_____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 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 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 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 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 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常用指标:人均___________、人均________、________比值、 综合指标:人文指数即预期_____、_______程度、_______总值. 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二、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 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 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 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 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完整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检测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检 测题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2010年10月阶段性检测 高二地理 注意事项: 1.请把第Ⅰ卷的答案连同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所有特征完全一致 B.区域划分的指标一般都是综合性的,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很少 C.区域划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了解区域内部特征 D.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2~4题。 2.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3.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4.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5. 下图表示我国某种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A.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荒山B.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 林地 C.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D.a水田 b林地 c草地 d 荒山 6.“干旱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总特征,其他地理要素总是与其力求保持协调一致”,这句话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逻辑性7.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8.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9.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10.“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阶段性C.开放性D.综合性11.暖温带、亚热带等热量带的划分指标是 A.气温B.积温C.均温 D.温差 12.有关均质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质区即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 B.按若干自然要素划分出的区域是均质区 C.均质区只能按照人文要素来划分 D.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内在一致性的区域 13.区域再生阶段采取的措施有 A.积极整治环境 B.扩大工业规模 C.加快资源结构调整 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句话显示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层次性

(完整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 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 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 外大量移民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④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 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 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 羊、藏山羊 农业农耕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 业和绿洲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其他重要农耕区牧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 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三角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