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老年心血管的效果分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老年心血管的效果分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老年心血管的效果分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老年心血管的效果分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老年心血管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患者护理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下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患者78例,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9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变化以及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率对照组79.49%(31/39)、94.87%(37/3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血管患者护理中,选择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模式,对帮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且可推动良好护患关系构建,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标签:老年心血管;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效果

心血管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以老年群体发病率居高,若未及时控制治疗,致死率极高。尽管近年来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日益完善,但仍需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模式。本次研究将以老年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下取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患者78例,通过数字随机分组法,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60~79岁,平均(68.5±2.6)岁,疾病类型:冠心病、高血压与心律失常分别为19例、11例、9例。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62~78岁,平均(67.6±2.3)岁,疾病类型:冠心病、高血压与心律失常分别为21例、10例、8例。入选标准:①均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动图检查确诊疾病类型,需住院观察治疗;②患者无精神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③同意配合本次研究。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与病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入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如常规用药指导、定期做体征指标监测,并为患者做答疑解惑等。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模式,实施内容包括:

①情志护理,因机体不适感较强,且对疾病认知与预后了解较少,易产生负性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消极等,护理中应做好心理沟通工作,或选择看杂志、听音乐等方式,使心理状态改善;②合理膳食,如患者有若阴虚火旺耳鸣症,进食选择枸杞子、甲鱼汤、薏仁粥、莲子、百合等,若患者有心烦易怒、头胀痛症状,进食选择应为清凉甘寒类如莲子、冬瓜、芹菜与绿豆等;③运动干预,如结合老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北票市中心敬老院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授课时间:2010年5月授课人:郑丽颖课时:1 第一讲: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 教学任务: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重点: 1、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意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 3、心理卫生的含义。难点: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意义 2.老年人心理健康应具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授课时间:2010年6月授课人:郑丽颖课时:1 第一讲: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 教学任务:了解心理健康的测试方法及老年人心理卫生的特点,掌握使老人达到心理健康的方法. 重点:老年人如何才能达到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提要: 4、老年人如何才能达到心理健康 5、心理健康测试 第二节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1、心理卫生的概述 2、老年心理卫生的特点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授课时间:2010年7月授课人:郑丽颖课时:1 第二讲:老年人心理保健 教学任务:通过本交学习,了解社会在社会转变时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在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重点: 社会转型时期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两种偏激倾向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社会转型时期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1、构建新的心理平衡 2、克服“怀旧感” 3、正确认识角色,坚定生活信念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授课时间:2010年9月授课人:郑丽颖课时:1 第三讲:老年人的家庭角色与心理技巧 老年人家庭变故中的心理调适 教学任务:了解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冲突,掌握老年人在家庭中自身心理调适的方法 重点:1.“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2.老年丧偶的心理调适 教学内容提要: 老年人的家庭角色与技巧 一、少年夫妻老年伴,相濡以沫共晚秋 二、老年人与子女的心理沟通 “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第四节老年人家庭变故中的心理调适 一.老年丧偶的心理调适 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理调适. 三.离异及再婚的心理调适

(完整word版)老年心理护理与康复.doc

《老年心理护理与康复咨询》(1)课程 教学大纲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6 年 1 月

一、课程名称 《老年心理护理》 二、学分 4学分 三、适用专业 2004 级老年服务与管理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养老院老人的心理特点,掌握对养老院老人进行心理护理及情绪疏导的方法;掌握患有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老人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五、教学要求 本课程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训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课时数分配表 课时数分配 作业 章次教学内容总课理实习备注 次数 时数论践题 第一章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护理16 8 8 第二章患有躯体疾病老人的心理特点 16 10 6 及心理护理 老年期常见的心身疾病及其心 第三章理护理16 8 8 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护 第四章理16 8 8 七、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护理(8课时) 内容提要: 了解养老院老人的角色转型、养老院老人常见的角色错位、养老院工作人 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掌握养老院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及心理护理的内容;养老院老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及疏导;养老院老人不良情绪的急救。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养老院老人心理护理的内容 2、心理护理的途径和方法 3、对老年人性格的护理 4、养老院老人不良情绪的疏导及不良情绪的急救 §1.1养老院老人社会角色变化的适应( 1 课时) 一、养老院老人的角色转型 二、养老院老人常见的角色错位 §1.2 养老院老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与心理护理( 2 课时) 一、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二、养老院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 三、养老院老人心理护理的内容 四、心理护理的途径和方法 §1.3养老院老人性格的护理(1课时) 一、老年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老年人性格的护理 §1.4养老院老人的情绪与调适( 2 课时) 一、不良情绪的产生及原因 二、不良情绪对养老院老人的危害 三、养老院老人不良情绪的疏导 四、养老院老人不良情绪的急救 §1.5 相关案例分析( 2 课时) 第二章患有躯体疾病老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10 课时)内容提要: 了解患病老人用药及康复期间老人的不良心理表现、进补老人的心理误区;掌握患病老人的心理特征,患病老人、用药老人的不良心理调适及康复老人的不良心理调适,心理护理的一般程序,心理护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康复复习题 中西医康复 整理版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 总论 1、中医康复的三观:整体观/辨证观/功能观(填空) 2、康复医学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 (1-9可能在同一大题)康复、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的特点、康复医学的组成:康复: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能力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特点:1、功能取向 2、跨科干预 3、社会性强 组成:康复医学理论基础、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 康复范畴、康复服务方式、康复服务对象:范畴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方式:康复机构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和先天发育不良者。 2、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3、功能障碍分类:功能障碍分为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残障 4、康复的最终目标:康复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 5、康复措施:康复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一切手段。 6、全面医学—保健、预防、临床、康复医学 7、康复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常用三个)、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 8、(大题)康复评定定义:是对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 9、肌张力及肌力评定:(1)肌张力定义: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3)肌张力增高的两种类型:痉挛、强直 10、掌握痉挛评定的两个量表:手法快速PROM评定;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课本p34) 11、肌力的定义::指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的力量。 12、肌力测定的方法有哪几类、测量工具:有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检查两大类。测量工具有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和等速测力器等 13、(一定掌握)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Lovett分级法(表格在课本p24下)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14、关节活动范围的定义、分类:指关节运动是所通过的运动弧,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15、常用测量工具:通用量角器、方盘量角器、电子量角器 16、理解ROM异常的常见原因:(1)关节本身疾病(2)关节外疾病 17、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值(参考p20)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1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定义、分类:指人们为了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内容。分为基础性或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与常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改善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组(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护理,实验组除以上还接受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的上下肢功能及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分别为P<0.05和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可以认为实验组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n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unction improvement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Methods 119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control group)a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experimen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also accep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After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on the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ADL score.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P<0.01,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in 1 months and 3 months,respectively,P<0.05 and P<0.01,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 Can be considered improvem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and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han the control group. Key words: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脑卒中患者可出现运动、感觉、言语、认知、颅神经功能方面的障碍[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综合运用护理理论技术,帮助康复对象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专业护理[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119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男70例,女49例,年龄44~76岁,平均(63.2±0.8)岁,其中51例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经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

对老年人康复护理的论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66128007.html, 对老年人康复护理的论述 作者:何敏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介绍康复护理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从老年综合评估(CGA)、加强老年人康复护理日常生活和心理护理和社区康复三点来论述,强调要加强老年康复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度而努力。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老年综合评估;社区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201-02 康复护理学是在专业康復人员的指导和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全面康复,而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学科[1]。康复护理学护理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如伤残,急、慢性病、老年病所致的病残,以 及先天性发育障碍和残疾。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并使其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维持和强化、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 1 康复护理的发展 现代康复医学是20世纪的产物。护理专业把康复作为一门独立的护理专业是在1964年,1987年中国康复护理学会的成立标志我国康复护理进入新的时期,同年我国相继建设一批康 复中心并未病人提供康复。直到1992年,卓大宏教授主编的《中国康复大全》为康复护理在中国康复医学中的作用定位,也是中国康复护理史上的一大要事[2-3]。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 康复中心撰写的《康复医学科临床护理标准、操作规程及优质护理服务规范考评指南》,是我国康复护理第一个统一的标准。 2 我国老龄化现状及老年康复护理的需求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以及死忙率等原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且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也老年人人口占世界的20%。更为严重的是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4.4亿人, 约占总人口的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以及健康意识的转变,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照顾、心理支持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除残疾人外,老年人是康复护理领域中另一重要对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在健康需求、老年医疗的关注和护理观念的改变。老年康复护理巨大的需求和老年人特殊的疾病和心理状态,都增加了康复护理工作的难度。老年康复护理对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心理支持等方面都可以起到改善老年人身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5]。 3 我国老年康复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心理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心理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8-05-21T16:00:59.4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2期作者:丁彦文 [导读] 总结10000余例临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10000余例临床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丁彦文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县医院陕西宝鸡 722400) 【摘要】目的:总结10000余例临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10000余例临床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尤其是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同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康复出院。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尤其是重视和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患者疾病治疗与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疾病治疗与康复;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189-01 常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医务人员日常生活的沟通主要是与患者的沟通,而与患者的沟通主要是体现在心理护理方面,因为对患者而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所以说患者住院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一部分,而对患者的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方面大量的工作绝对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通过对10000余例临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精心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均已顺利康复出院。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恐惧与焦虑 这是患者最明显的表现,也是病人安全感缺失伴随的症状。一是患者对医院环境比较陌生,二是他们对疾病担忧造成的。由于病情重及疼痛使患者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配合治疗;患者希望对疾病尽快作检查,而又害怕检查;还有对各项治疗检查的厌恶及恐惧心理,他们很想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看诊断结果,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则避病不谈,其实也是忧心忡忡。 1.2 缺少归属感 患者希望认识病室的病友以满足个人的归属感。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及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孤独。他们虽已住院,实则还未进入病人角色。患者有这种心理状态则不利于配合治疗及安心养病。 1.3 情绪与心境不佳 人一旦生病,自信心也会降低,自尊心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并变的敏感。比如准备手术时,有的情绪则易激惹,以致焦虑恐惧,睡不好觉也吃不下饭。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就被厌烦情绪所替代。病情重及疼痛使患者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配合治疗。 1.4 猜疑心重 有的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或医疗差错或意外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有的还会担心因病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影响自己的前途等。 1.5 期待康复的心理 急盼早日康复心理促使患者四处求医,他们寄希望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和护理工作的创新,希望医疗出现奇迹,期待康复和生存。 2.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2.1 建立信任感 患者在整个康复过程中,不但有药物治疗,还有各种护理活动相配合,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导管护理等,更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所以首先要做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所以尽快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也是减轻焦虑与恐惧的有效措施和建立信任感的有效途径。 2.2 善于运用沟通技巧 如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使患者感到护士能理解其内心世界和感受,若非必要不要随意中断患者的谈话,交谈中要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和自然放松的姿势,平静友好清楚有序的交谈。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康复。 2.3 重视非语言性沟通 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也要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认真的倾听及点头等。对病人的谈话内容应保密。对非正式的谈话内容,不可表露厌烦与否定对立的情绪,对于办不到的事应耐心解释,为病人进行治疗与护理时均应告诉病人该操作的理由与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4 具体病例特别护理 这适用于临床个别或特殊的病例。如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躯体上突然遭到极大的创伤,不少患者可留有某些神经或精神障碍方面后遗症,如失语肢体瘫痪智能降低,或表现为头晕记忆力减退心悸等功能性表现。为促进患者的康复,要关心患者的痛苦并耐心解释伤情,以免造成患者恐慌心理。同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有效地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并向其介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使患者能够正确地接受现实与医护人员合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外伤性急诊患者的护理 除按一般外科急诊护理常规护理外,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应针对急诊患者恐惧焦虑急躁等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消除了急诊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达到稳定患者情绪和提高抢救治疗的效果。 3.体会 通过对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细心护理,尤其是手术患者除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和鼓励,积极乐观的争取早日康复。同时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以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其情绪以促进病情好转。 4.讨论 手术治疗尽管作用大,但手术可对身体造成创伤和组织的破环,会产生疼痛不适出血等,无论手术的大小,人们对手术的反应普遍是

康复医学的现状和前景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相比,在研究对象及部分康复方法等方面是有相同之处的。但现代康复医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运用矫形学、假肢学及其他人工装置等补偿患者的形体与功能残缺方面占有相当优势;而中医康复学则立足于按照中医理论研究疾病的康复,历史悠久,不仅有独特的康复理论,还有诸如针灸、推拿、导引、食疗等简便谦验的康复方法和丰富的康复医疗经验。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的康复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提高,中医康复学的内容将不断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康复的需求越来越大。从80年代开始,我国以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与世界现代康复医学的潮

流相汇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有博士进入该领域。康复医学是一门以功能障碍为主导、以回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工作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康复对象为损伤、急慢性疾病、老龄所致的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主要有: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截瘫)、颅脑外伤、脑瘫、骨折、运动器官创伤、截肢和手外伤后功能障碍、腰腿痛、颈椎病、烧伤后疤痕、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糖**病、肥胖症、精神发育迟滞的康复等。 (六)、我国康复治疗技术的的现状 由于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核心,因而国内有关单位在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使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以说康复治疗技术是我国与世纪发达国家在康复医学领域差距最小的领域,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治疗技术在我国基本上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运用。但是在康复治疗人才培养领域和康复的效果的评价方面则又是我国与国际差距最大的领域,主要表现为我国康复治疗人才的学历水平较低,在康复效果的评价方面缺少定量的、准确的评价手段,但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部分大医院已经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大型的评价仪器,如红外线步态分析仪、等速肌力测试系统等。在国际“脑研究十年”的背景下,我国神经康复治疗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得到进一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10-28T16:05:54.18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作者:沈雪 [导读]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蚌埠 2334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中的应用。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前后的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均好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脑梗死;肢体功能;生活能力 脑梗死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虽然近年来医疗科技的进步有效降低了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但存活的脑梗死患者中80%以上合并有肢体功能障碍,15%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最大限度的恢复脑卒中患者病残肢体的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和待解决的问题。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其能使脑梗死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有效缩短康复期[1].。本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31例、女9例;年龄50~90岁。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0~8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为所有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护理原理和护理方法,获得其同意与配合。 1.2 方法纳入标准:(1)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2)均符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针灸护理,电针护理,康复训练等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首先是要热情接待,态度诚恳,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和社会角色等给予恰当的称呼;运用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取得患者信任;掌握心理学知识,运用共情技巧与患者交谈[3]讲解本病诱因、治疗、护理、预防、康复知识,使其对疾病有系统了解,消除不良情绪,因人而异,做好辨证施护,耐心向患者进行正面说理疏导,讲解情志相胜。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 1.2.2 针灸护理针灸前评估患者的患侧肢体的肌力及当前的活动情况,做好治疗前准备和解释工作,交待针灸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做好保暖和体位固定的护理,增加患者舒适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观察患者神色变化、效果和反应,如出现晕针、折针、弯针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针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安置舒适体位。 1.2.3电针护理:可按传统针灸理论,循经选穴,辨证施治;也可用阿是穴作为电刺激点,每次治疗前,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给予适度的电流大小,以病人耐受度为宜。治疗时观察病人有无不适,做好治疗的护理。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 1.2.4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肢体被动或/和主动训练,包括①肢体摆放和定时体位转换;②患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 ③健患侧翻身练习;④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和桥式运动;⑤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⑥坐位平衡及站位平衡训练;之后进行稳定期康复护理[4]。如:开始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楼梯等。同时进行语言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餐、洗浴、上厕所、刷牙等)。训练期间多鼓励、肯定患者,注意循序渐进。 1.3观察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正常为100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恢复越理想。根据评估分值分为I~IV级,I级<50分为肢体功能最差,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II级50~84分为肢体功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障碍;III级即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IV级96~99分为仅仅存在轻微的功能障碍或几乎不存在。(2)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内容包括:进食、穿衣、修饰、洗澡、上楼梯、入厕、活动(步行)、转移(床、椅)、排便控制,满分为100分。20分以下为极严重的功能缺陷,25~45分重度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3)采用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F)评价,评分0~45分,其中神经系统及体征大部分消失,可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为0~15分;分神经系统及体征明显好转,可借助工作或在别人的搀扶下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为16~30分;神经系统及体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不能站立,不能自理为31~45分。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肢体运动能力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均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老年人心理与康复方案

暮色行动——康复+心理 1.授医疗护理,习健康之术 年龄增长和综合性疾病带来的身体功能障碍对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康复护理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尤为重要。而且台州地区目前较多的养老院并不配备专业护工。因此,我们医疗实践队送“医疗护理”进养老院,坚持每天去对点养老院为老年人进行按摩、针灸等康复护理,并且开设小课堂对养老院里护工人员进行康复培训,包括理论和手法指导。希望以此让养老院老年人得到长期而有效的康复治疗。 前期准备: (1)学会按摩、针灸等医疗护理和专业手法。 (2)联系好养老院,确定活动时间和听讲的护工人员。 (3)制作宣传资料及活动宣传海报,张贴在养老院和相关街道。 2.行床边关怀,悟生命之重 临终关怀: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去?临终关怀已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然而目前台州多数医疗单位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是以缓解生理病痛为,在精神层面的关怀还比较欠缺。为了为台州的临终病人缓解精神痛

苦,我们通过联系基层医院和社区街道的方式确认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受助者名单,了解受助者基本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关怀内容,来到病人床旁,给予患者最贴心的床边关怀。除此之外,我们还为病患家属带来了护理的经验和技能指导。希望能以此加强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填补台州地区临终关怀领域的空缺。 (1)联系台州地区基层医院和社区街道,寻找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受助者名单。 (2)提前了解受助者的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条件、心理状况) (3)提前准备好所需的物品 3.框青春印记,执岁月之手 高龄老人夫妇(抗战老兵伉俪)年轻时候由于经济方面和物资方面的种种原因,并没有留下一些留念的照片。本次活动旨在联合队员和当地居民的力量,帮他们圆年轻时候拍摄合照的梦。寻找到金婚老人,听他们讲述他们相遇相知,携手相伴的故事。帮助他们换上年轻时候的服装,重回他们最初相遇的地点,拍摄写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年轻时候初遇时的悸动。 前期准备: (1)联系当地社区,寻找到高龄老人夫妇(抗战老兵伉俪) (2)提前准备拍摄所用的材料 4.普智能知识,固年轻之态

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

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中西医组76例与常规组56例。中西医组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并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中西医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94.7%,常规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中西医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7%,常规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儿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护理效果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一种非进行性的颅脑损伤综合征,常常对患儿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1]。我院对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76例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发现其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中西医组76例与常规组56例。中西医组男45例,女31例,年龄0.5~2岁,平均年龄(1.0±0.3)岁,脑瘫程度包括轻度41例、中度22例、重度13例,病程0.2~2年,平均病程(0.9±0.2)年;常规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0.3~1.8岁,平均年齡(1.0±0.5)岁,脑瘫程度包括轻度30例、中度18例、重度8例,病程0.4~2年,平均病程(0.8±0.4)年。两组患儿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如对患儿及其家属定期进行巡视,用药指导,口头叮嘱以及健康知识宣教。中西医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西医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全面评估患儿心理问题,通过建议、抚慰和激励等方式协助患儿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及时纠正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偏差,树立其治愈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护理:由于脑瘫患儿肝肾功能较差,先天不足,因此加强患儿饮食护理十分重要,可建议家长多为患儿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③康复治疗和护理:采用熏蒸浸泡、中药口服;同时针对患儿具体情况予以头针、体针、眼针、面针和穴位注射等多种针刺方进行治疗,对痉挛患儿予以针灸治疗时不宜使用强刺激,穴位注射需关注配伍禁忌;此外通过阶段性按摩、健脾益气按摩以及循经点穴按摩等推拿按摩方法刺激患儿穴位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以及阴阳调节,按摩康复之前不宜过饱或过饥,按摩治疗10 min 后予以患儿及时补充水份和能量[2]。

老年人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护理 随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失落感、孤独感、恐惧感、抑郁、健忘。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①角色转变: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②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且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③家庭环境: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④身心衰老: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然而,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中西医康复复习(广中医针推)

总论 1.中医康复的三观:整体观,辨证观,功能观 2.中医康复核心技术:生命力为本,功能为用,整体疗法,调动自组织能力 3.康复、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的特点、康复医学的组成 康复: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或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特点:功能取向,跨科干预,社会性强。 组成: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康复治疗。 4.康复范畴、康复服务方式、康复服务对象 康复范畴:各种措施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共同构成全面康复。 康复服务方式:机构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和先天障碍者。 5.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与疾病并存或为后遗症。 6.功能障碍分类: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残障 7.康复的最终目标:康复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 8.康复措施:康复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一切手段。 9.全面医学:保健、预防、临床、康复医学 10.康复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 康复评定 1.康复评定定义:是对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 2.肌张力及肌力评定 肌张力定义: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增高的两种类型:痉挛和强直。 掌握痉挛评定的两个量表(P34):手法快速PROM评定(轻、中、重—后1/4、1/2、前 1/4);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 肌力定义: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的力量。 肌力测定的方法有哪几类: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检查。 测量工具: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和等速测力计 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P24):0—5级(肌肉收缩、关节运动、抗重力、抗阻力)3.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康复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8-11-27T11:18:07.3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0期作者:陈莹 [导读] 总结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体会 无锡市中医医院风湿科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总结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结果:经康复训练2周后,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训练4周后,训练组与对照组之间显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有利于类风湿关节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rthriths,RA),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疾病,据统计患病率为0.3~2.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致残率高,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变形,有的生活不能自理严重致残,使工作和个人生活受到很大影响[1]。如何帮助已有不同程度残疾的患者摆脱残疾的痛苦,恢复自信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是当前RA护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自2018年1-6月类风湿科收住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均经临床检验和X线确诊。其中男35例,女65例,年龄44~53岁,平均年龄48岁,平均病程6.5年,X线检查:关节病变分期:2期40例,3期48例,4期12例,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均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分期等方面大致相似,经x2检验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为RA之急性发作期,具有不同程度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及功能障碍等表现,有的严重丧失生活能力及生活处理能力,治疗均按科室协定方案:即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炎和类风湿药酒(雷公藤药酒)。 1.2方法 1.2.1治疗训练前全面检查:包括全身检查、晨僵情况、关节肿痛、肌力、20m步行时间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治疗训练后第2周、4周各复查1次,康复训练内容,见康复护理要点。对照组不加康复训练内容。 1.2.2疗效标准:显效: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晨僵时间明显缩短,肌力及20m步行时间明显好转,自理能力基本恢复。好转:关节肿痛减轻,肌力及20m步行时间有改善,自理能力部分恢复。无效:症状体征较入院前比较无变化。 2结果 经x2检验处理,康复训练2周,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训练4周后,训练组与对照组之间显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比对照组效果好,见表1。 表1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3康复护理要点 3.1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为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功能,首先要正确设定康复目标,即在全面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最终康复目标,详细制定训练计划。 3.2急性期 3.2.1急性期关节疼痛剧烈,有全身症状,应完全卧床休息,为了防止各关节的屈曲挛缩,卧床时要保持正确的体位。床垫不宜太软,仰卧时枕头不宜过高,前臂保持旋后位,髋关节、膝关节尽量保持伸展位,踝关节保持零度位置,避免被褥压迫。为了避免髋、膝关节的屈曲挛缩,每天取2~3次俯卧位,每次5~20min。 3.2.2为保持关节功能位,可选用夹板固定,但固定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 3.2.3经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全身症状改善可适当运动,以床上运动为主,这些运动对于维持和改善关节、肌肉的功能及防止关节的畸形具有重要的作用。应每天坚持,但运动要适量,应以不影响全身症状的改善为标准,运动初始需要对患者进行示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由1次/d,5-10min/次,逐步过渡到2次/d,1~2h/次。 3.2.4局部按摩。对病变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按摩,清洁患部皮肤,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衣着宽松,说明按摩的正常和异常感觉,鼓励患者全身放松,避免紧张,以达到按摩效果,防止肌肉萎缩。 3.2.5针灸阿是穴、足三里,1次/d,20min/次,10d为1个疗程。针灸前做好准备和解释工作,交代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并使其体位舒适,注意保暖,观察患者的变化和反应。施灸时防止烧伤皮肤。针灸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切忌当风受凉。 3.2.6关心体贴患者。详细介绍关节红肿疼痛严重时的制动和症状减轻早期适当功能锻炼以及锻炼的时间、方法、注意事项和重要意义,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稳定期 3.3.1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若受累关节无法充分运动时,给予辅助运动或被动运动,也可做牵引,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前说明牵引的方法、时间、力量以患者仅感微疼痛为限。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以便处理。牵引后适当卧床休息,提高疗效。 3.3.2保持和增加肌力训练。可利用徒手、滑轮、弹簧、沙袋、橡皮条进行锻炼。训练前最好先进行温热疗法,阻力要逐渐增大,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