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的国家价值观及其影响综述 12345

新加坡的国家价值观及其影响综述 12345

新加坡的国家价值观及其影响综述 12345
新加坡的国家价值观及其影响综述 12345

新加坡的国家价值观及其影响综述

任颖(华北电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十几年来,始终不渝倡导并大力实践这一共同价值观,取得理想效果。本文着重阐述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提出的背景,以及与我国价值观的比较及其对我们国家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影响

Summary of common values and their impact in Singapore

Ren y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

Abstract:Singapore government in 1991 published“white paper on common values”,proposes five “common values”,ten years,consistently and strongly advocated the pratice of the common values,the desired effe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mon values of Singapore’s background,and a comparison with our values and our country a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Key words:Singapore;common value;effect

1991年新加坡政府在经过国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力图为新加坡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所共同接受和认可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十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始终不渝倡导并大力践行这一共同价值观,取得理想效果,为推动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保持政局的稳定,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共同价值观》的提出不仅对新加坡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对我们国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共同价值观的提出背景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和政府基于新加坡特殊的国情和变化了的形势而采取的一项积极的应对措施。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较统一,一般都认为有六方面的原因:

1、地缘位置与自然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看,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马亚半岛南端,位于马六甲海峡出口,扼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六七十年以来,新加坡经济飞度发展,但是新加坡领导人清醒的意识到,“不论新加坡现在是多么的繁荣,还必须认清一个基本的现实,那就是,我们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并没有改变。”【2】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小国,其国土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而且其资

源十分短缺,连淡水都要依靠进口,除了少数加工业外几乎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经济发展以转口贸易为主,具有较强的外向型特征,对外依赖程度比较高。“这样的一个自然条件,要想实现国家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要使国民丢掉优越感,不能为暂时的繁荣而忘乎所以,麻痹懈怠,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必须依靠国民的团结统一,齐心协力,自强不息。”【3】这是新加坡政府提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原因。

2、历史原因—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

从历史来看,新加坡自1842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二战期间曾一度被日本强占,战后再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于1959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获得独立。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不仅使新加坡国民饱受欺侮,备受奴役、压迫之苦,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殖民统治,给生活在这个小岛上的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造成巨大地影响,殖民统治者在进行资源和财富的掠夺的同时,还进行制度的输入、文化的渗透和价值移植,不同的宗主国给新加坡带来的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种不幸的历史造成新加坡国民缺乏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价值观念、

国家意识淡薄。”【3】王俊华说:“如果新加坡不采取任何步骤来发展本国核心价值,很难建立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4】

3、多元复杂社会结构

从社会结构来看,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社会。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是三大主要种族,此外还有欧洲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泰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等少数民族。不同的种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和价值观念。在新加坡除了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以及英语这四种主要语言外,还有多元方言,是新加坡成为语言结构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在宗教方面,除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外,还有兴都教、耆那教、锡克教、犹太教、火教、天理教以及华族创造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和“儒、道、释、耶、回”五教合一

的宗教。【5】这种多元的种族结构和宗教信仰,极易产生种族歧见和宗教对抗,

因此各民族间的融合始终是新加坡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将不同的种族调和为统一的整体,形成种族一体化,使新加坡各种族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始终成为人民行动党和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赵兵说:“这种无民族认同作为国家存在基础的状况导致种族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因此无论是从政治稳定保障生存还是从铸造‘新加坡民族’的角度,新加坡都需要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

【6】

可以看出随着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的出现,成为政府主导思想的“共同价值

观”也会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出现。

4、国民构成

从国民的构成特点来看,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在新加坡真正的土著居民很少,其国民大部分为移民及其后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移民为开发、建设和发展新加坡的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应该看到,与美国、加拿大、澳

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相比,新加坡的移民社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在上述地方,移民的主体是欧洲人,他们在移民的同时发生了政治制度的移植和民族国家的创建,而在新加坡,移民的主体是东方人,移民是为了谋生,基本没有政

治动因,【7】这些移民没有定居和扎根的打算,他们对新加坡怀有浓厚的“异乡

观念”,挣钱回家和叶落归根是移民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因此他们对新加坡的认同感低。因此,必须通过构建共同价值观来促使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原始情结,放弃临时观念,强化对新加坡的认同,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

5、快速发展的经济,呼唤价值体系的重构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实现了人均GDP从6000到10000美元的顺利跨越。经济现代化“价值颠覆效应”使得新加坡利益格局分化明显,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最为关键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加坡涌现了大量中产阶级,他们要求分享权力的呼声日益高涨。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急需新加坡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

6、迅速蔓延的西化倾向,强力冲击亚洲价值观

新加坡一直崇尚亚洲价值观,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或者说是根本价值,但是在向西方的学习过程中,新加坡实现了现代化,但在此同时,西方意识形态也在侵蚀着新加坡的“亚洲价值观”。1985年后,随着新加坡转向外国资本的多边联盟,有效抵御西化的腐蚀影响显得更加迫切。新加坡时任总统黄金辉1989年的施政演说中:“传统亚洲价值观里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观念,在过去曾经支撑并引导我们的人民。现在,这种传统亚洲价值观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化、个

人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8】在西方浪潮下,新加坡人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建设,保留住了自己的传统。

二、新加坡与我国价值观的比较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诸多相同之处:都是社会复杂结构中多样价值形式的有机组合;都由社会迅速变革期多重因素推动而确立;都具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内在品格;都以社会和谐与秩序稳定为目标追求。我国学者对于新加坡和我国价值观的比较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个角度是价值观的基本结构上,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诠释为整体主义、威权主义、国家合作主义、种族和宗教多元主义等四方面构成,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无论是新加坡还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都由社会复杂价值结构中的几种价值形式构成,他们彼此联系、相互沟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两国的核心体系。”【9】“新加坡的国家合作主义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模式,国家合作主义认可合作体制之内各社团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独立利益,不鼓励体制之外的利益表达,国家以仲裁人的身份制约利益表达。”【10】

第二个角度

参考文献

【1】《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新加坡南洋出版社【Z】 1990.12

【2】【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96.3.20

【3】郑汉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

【4】王俊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建设及启示【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校报 2001 【5】陈祖洲试论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J】江苏社会科学 2002(2)

【6】赵兵东亚威权政体产生研究:新加坡个案研究文献综述【J】政法论坛 2010 (5)【7】卢展涛新加坡领导人的国家至上观【J】当代亚太 2003(9)

【8】黄金辉总统的施政演说【N】新加坡(联合早报)1989.1.10//自曹云华《新加坡的精神文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44—45

【9】上官酒瑞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J】学术论坛 2008(9)

【10】李路曲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过程、模式与文化选择【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6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

论文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第一章引言 1.1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青年价值观研究历来是青年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在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最高、政治基础最好的一群,是社会中最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保守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出现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及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使西方价值观念在全球蔓延。受这些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等方面出现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而研究进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就成为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1.1.2研究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与转变影响深远,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教育加强针对性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与社会变革要求相适应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念武装今日中国的大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先辈们开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刘文亮 摘要:青少年价值观是青少年评判是非、荣耻、优劣的尺度与准则,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通过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等。为更好地研究青少年价值观,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概念的共识、方法的多元、对象的全面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综述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 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术界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界定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定义的差异和青少年划分的分歧。 1.价值观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有两种。一是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为主。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这一界定较为经典。二是我国学者对价值观的界定。杨国枢(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学者们的价值观概念分析,可得出价值观的共有特点: (1)从价值观的表现上看,它既可能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还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2)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 (3)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在给价值观下定义时应该考虑这些特点。 2.青少年的界定 在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上,对于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存在差异。有些研究根据年龄的量(岁)来划分,把年龄为14岁~18岁、13岁~22岁、12岁~20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根据教育阶段来划分,把中学和大学阶段界定为青少年阶段,或把高中和大学阶段定为青少年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期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一直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林崇 德,2002)。而西方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界定更宽泛一些,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

关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的调研报告(整理)

关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 1. 国家民族认同感强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效显著。 2. 人生信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 社会参与意识强烈。 4. 崇尚快节奏的体验方式,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5. 现实交友为主,网络交友日渐凸显。 6. 道德素质滑坡,道德行为功利化。 7. 消费娱乐标签化,引领消费时尚。 二、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 两极化的价值取向 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主意识是非常强烈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他们对自身的道德评价反映出问题的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在滑坡。渴望开公司、赚大钱、成明星,反映了他们如成人般现实,趋于功利化;其追求个性张扬的想法,也反映出这一代人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但是,这种思想一旦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大行其道,从而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

2. 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失调 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成人和同伴群体中的不良习惯极力抨击,但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青少年在群体社会化阶段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其自我控制力比较差,个人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和同伴群体的影响,难以拒绝不良诱惑。网络信息更加大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其“本我”的监管难度。 3.网络的精神依赖与日俱增 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更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于是沉迷网络游戏(或聊天)往往成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这将导致他们学习精力分散,性格孤僻,背离社会行为准则,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 4. 信仰危机凸显 很多人把经济上的成功作为衡量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质就是导致人们的信仰缺失、心灵空虚及情感荒漠;另一方面,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人生信仰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对一些事物的价值判断还停留在肤浅阶段,对人生意义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如认为幸福就是有钱、快乐、自己过得舒服),这无疑向我们发出了一些警示信号,他们人生信仰的塑造和引导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三、问题归因:

护士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护士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天艳 作者单位:云南大理学院护理学院,671000 刊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7,28(17)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30条) 1.王美荣;庄玉芝护理文化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工企医刊 2004(05) 2.Raths L;Harmin M;Merrill;Simon S Values and teaching 1966 3.Krathwohl D;Bloom B;Masia B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handbook II,affective domain 4.Kurtz R;Warry J Caring ethic:More human kindness,the care of nursing science[外文期刊] 1964(01) 5.Peters T;Waterman R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982 6.Kluckhohn C Values and value-orientation in the theory of action: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1951 7.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8.Schank MJ;Weis D Study of value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and graduate nurses from a secular and a nonsecular program[外文期刊] 1989(01) 9.Schwartz S H;Bilsky W 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外文期刊] 1987 10.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olleges of Nursing Essentials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1998 11.Schank MJ;Weis D Exploring commonality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mong nurse educators in the U.S.and England 2000(01) 12.Mary Jane Shank;Darlene Weis Service and education share responsibility for nurse's value development 2001(05) 13.Elfrink V;Lutz 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essential values:National study of faculty perceptions,practices,and plans[外文期刊] 1991 14.梁玉慧提高招聘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做法[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 2003(09) 15.王美荣;庄玉芝护理文化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工企医刊 2004(05) 16.高玉芳护理理念的制定[期刊论文]-现代护理 2002(10) 17.杨支兰;李秋萍护理专业价值观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6(03) 18.Weis D;Schank MJ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professional nursingvalues[外文期刊] 2000(02) 19.Schank MJ;Weis D A study of value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and graduate nurses from a secular and a nonsecular program[外文期刊] 1989(01) 20.Kelly B The professional values of English nursing undergraduates[外文期刊] 1991(07) 21.Martin P;Yarbrough S;Alfred D Professional values held by baccalaureate and associate degree nursing students[外文期刊] 2003(03) 22.关其英护理人员心身衰竭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护理 2004(12) 23.赵曙光;李晓予用理念指导护理实践、从实践中升华护理理念[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06) 24.张利霞护理管理者领导行为和方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期刊论文]-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04)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摘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国家、社会和家庭,同时尊重个人;儒家传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继承和发展;和谐是重要的价值取向,要通过价值观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要采用多种德育途径开展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启示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价值观涌入各国,对各国的本土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带来了本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同时,当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样和多变的趋势,对各国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可能产生冲击。如何协调本国传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成为许多国家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和经验 经新加坡政府牵头、人民反复讨论,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概念,并经国会批准公布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其特色和基本经验是: 1.尊重人的受教育权利 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首先强调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要地位。“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是指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关系时,应该将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个人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家庭为根,社会为本”是指家庭是社会的根本,要通过维系健全的家庭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1988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在国民中开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政府领导人经常公开发表讲话号召国民要牢固确立国家意识。1996年,吴作栋在发表国庆献词时就指出,“在进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比经济更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使全民达到共识,决定我们要一个怎样的新加坡,然后共同努力达到目标”。他强调,“我们现在必须完成比发展经济和创造美好生活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培养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和建立国家的特质”[1]。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1998年,新加坡总理宣布将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称为“国民教育”,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 同时,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也尊重个人,坚持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的统一。共同价值观中的“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就是强调国家、社会、组织或集团要关心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陈坚连榕 2012-8-14 14:56:54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内容提要】代际工作价值观的发展归结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契合了当前工作场所员工代际差异和冲突的研究趋势,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把握特定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这类研究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代”的主要标准,以社会文化属性作为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目前,多数西方的代际工作价值观研究发现,西方国家的员工在工作中心化、利他观、内在工作价值观和外在工作价值观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而我国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其发展趋势必然呈现不一样的特点。为此,下一步的研究应在严格区别社会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和“代”的划分标准,重点研究工作价值观的“代单位”发展规律,并拓展研究内容深度,特别是加强中国本土化研究力度,这对于中国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代代际工作价值观横断面研究设计时滞研究设计本土化 1引言 国外学者关于代际问题的研究兴趣,出现于上世纪中期,涉及的领域包括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等。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X一代”进入社会后,关于员工代际差异、冲突与管理的话题就成为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心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不过十多年时间,仍有很多尚待澄清和继续探讨的问题。在我国,伴随着“80”后一代进入工作场所,作为新生代的他们与其他世代员工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呈现,给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看待和管理这一代人,成为了中国管理层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相较国外对于工作场代际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而言,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代际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价值观又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因素,因此与工作有关的代际工作价值观问题便成为国外管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首选领域。 工作价值观的定义最早是由Super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表达,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与属性。由于它影响着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工作群体和组织的行为(霍娜,李超平,2009),因此是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变量。目前西方国家有关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在数量与成果上都较为丰富。鉴于国内尚无相关的研究综述,本文将重点对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2代的定义与特征 西方代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代理论是形成于20世纪。不论最初确立,还是进一步发展,代理论得益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促进与推动(沈杰,2010)。20世纪30年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2000)发表的“代问题”一文,至今仍被视为是关于代问题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曼海姆认为,“代”具有生物与社会文化这两重属性。首先,“代”是基于生死的生理节奏。其次,“代”现象有社会文化特征,即因为面临着基本相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与环境,处于同一年龄层的人才会有基本相同的需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概述

任正非: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录音稿) -------------------------------------------------------------------------------------------------------- 编者按:2005年4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中心组进行“广东学习论坛”第十六期报告会,邀请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作了“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的专题报告。广东省委中心组现将报告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在南方网理论频道中心组学习板块 公布,供学习参考。 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 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蕴涵着华为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华为公司的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制造最大价值。战略是四个方面:1、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进展的原动力。2、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底,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盈

利能力。3、持续治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4、与友商共同进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制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下面我围绕华为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讲讲我们公司是如何样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以及我们是如何围绕愿景、使命和战略对内对外进行治理和服务的。 一、华为公司的愿景 在车轮发明前,人们要紧靠步行进行交流,靠声音进行转播,那时候谈不上什么经济。在车轮发明后,人们学会利用车和马进行交流,诞生了方圆五、六十公里的小区域经济,产生了小农经济的集市贸易,使封建成为可能。在火车、轮船发明后,产生了工业经济,由于金融的载体作用以及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使资本主义成为可能。在航空器发明后,工业经济加速进展,到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高峰。那时的经济是以核心制造为中心的工业经济,经济的附加值要紧在产品的制造上,由于那时是供不应求的经济,谁能生产出来谁就能够卖出去。那时,日本、德国的经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报告(最终)

前言 职业,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从“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到“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古往今来,人间处处皆留下了对敬业乐群的吟咏和感叹。而当今大学生正面临着就业的思考,对未来的职业总是充满了憧憬和担忧。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就业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职业价值观不一样。职业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的观念。在当今的高校职业价值思考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职业观也给予很多关注,这就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思考更加“迫切”。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念,理性就业。 本次调查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在排版上,问卷力求做到简洁、美观、适宜阅读,此外问卷采用A4纸打印,要求被试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填写。问卷内容整合自网络,小组成员先后进行了三次讨论、校对,问卷设计比较科学。因此,我们避免了因问卷出现问题而影响调查结果;好的样本是调查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样本选取上,我们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抽样方案(详见附件),确保我们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 第二,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本次调查数据处理运用的是SPSS19.0统计软件包,在数据录入之前我们对不合格问卷进行了剔除,对合格问卷进行编码,在数据录入前对录入员进行了培训。数据录入采取全体集中、分工参与的形式,不仅确保了数据录入工作的及时完成,而且对数据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数据合并后,我们对数据库进行了检查,确保了数据库数据准确无误,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为数据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学习钻研了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阅读了相关书籍。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可靠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我们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遇到不懂之处及时请教学长学姐,这样不仅避免了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也确保了数据分析的正确性,进而确保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本调查报告分为报告主体和附件两大部分,其中报告主体又分为导言、研究综述、研究设计、调查结果与分析、结论及建议等部分;附录部分包括问卷、抽样设计等。具体分工情况:导言(刘英)、研究综述(任艳敏、肖伊)、研究设计(李丽萍、罗梅菊)、调查结果与分析(高蓉、刘莎、黄瑶、陈利娇等全体同学)、结果及讨论(艾博文、许璐、宋佩)、建议(刘烁),问卷整合(全体组员)。此外,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了问卷修改、问卷发放与回收、数据录入、数据分析等工作。 本次调查从4月5日正式开始,4月28日正式结束,历时近一个月。由于调查时间仓促,我们在理论知识和技术层面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刘烁 2014年4月28日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对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人口学特征的问卷调查现实:员工工作价值观与性别、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并且员工工作价值观水平随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这一结论表明:企业应根据员工新时期工作价值观极其个体差异调整以往管理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个体差异、因素分析、企业管理 一、工作价值观的基本论述 工作价值观是西方国家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有很深的渊源。自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930)和理查德·托尼(Richard Tawney ,1926)的著作发表以来,工作价值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Weber曾在其组织理论中提出,人的信仰、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念等思想因素也是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内在驱力,并冠以“传统的权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手段。我国传统哲学也主张从工作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管理,例如儒家思想极力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崇尚绝对忠诚与服从的品德,提倡克己敬业等,可以视为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工作价值观。现代西方工作价值观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分支:结构研究、相关研究和文化差异。 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内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性或属性,可以代表一个人想从工作中获得其渴望的东西。因此工作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一般工作的态度,而非对某一特定工作的态度,且是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积累而成的(Wollack,1971)。另外国内学者吴聪贤(1983)将工作价值观定义为“员工针对某一特定工作所反映的价值倾向、工作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工作中所关系的规范、道德伦理与行为准则”。由此可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的定义,仍难以界定。 工作价值观,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去引导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改善员工的心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认的工作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核心工作价值观、辅助核心工作价值观、全面(且不断完善)的工作价值观,具体又指对工作的认识、明示好的标准和不好的表现、对错误的处理原则。 二、影响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因素很多,像员工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等。另一方面,工作本身的性质、年薪等,也会对工作价值观产生影响。学者Jan 与Romie(2004)更进一步指出,工作价值观也会受到经济变动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员工对于马斯洛层次理论的较低需求会提升,但较高需求反而会下降。 以性别来说,性别与工作价值观呈显著相关关系,女性较男性的工作投入为低。性别是工作价值观的区分变量。男性较女性偏重于外在价值,重视名利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女性职工偏重于内在价值,较重视人际互动,安全感和工作条件。因为男女两性在传统文化上有不同的认同,通常女性性别社会化角色造成工作投入比男性低。此外,女性双重角色的负荷也造成较低的工作投入。研究发现女性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新加坡前内阁总理李光耀曾说:“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清楚基本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应该作还是不应该做,我们就会收到处罚,,将无法把孩子培养成人”。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长期以来致力于培育和践行共同价值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一、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背景 新加坡长期受到国外的殖民统治,直到1959年才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走上自治的道路。在1963年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而存在,由于内部不同政党、种族存在严重的对立和冲突,且无法调和,为此,在1965年新加坡开始脱离马来西亚,从此走上自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经历长期的殖民统治,国民对国家意识淡薄,社会文化很难达成共识,国民没有归属感和对民族缺乏认同感,价值观混乱,政权不稳,国家难以发展。新加坡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主要有三大种族:华族、马来族、印度族。这三大种族又包含很多邦,各个邦又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新加坡政府在对待这些种族文化上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稳。与其同时,新加坡的一些移民缺乏对国家的认同,且西化现象严重,加之国土面积狭小,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殖民统治时期多元种族宗教文化价值观并存,到建国后从西化转变向东方价值的回归,最终形成本国独具特点的“共同价值观”。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是新加坡多元种族价值观的并存时期。各种宗教林立,有佛教、基督教、锡克教、回教等待。多元种族和文化必然产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加坡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迅速。这个时期,新加坡开始从西化向东方价值观回归。新加坡开始从道德教育着手,吸收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对其改造,形成自己一套社会都能接受的价值观。1988年10月,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吴作栋发表重要谈话,他指出,新加坡应树立一套能够得到不同种族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人的认同的价值观,此后,新加坡大力建设并推广自己的价值观。 (三)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内容 在经过曲折的建设过程后,新加坡政府提出五个共同价值观,第一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第二,家庭根本,社会为本;第三,社会关怀,尊重个人;第四,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第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核心是“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在这五大共同价值观中,第一条是核心,第二条旨在促

工作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工作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对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从理论、结构、研究工具、实验研究等方面对工作价值观进行综合的评价,并针对这些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职业跨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员工多元化问题渐渐凸现,学者们开始关注价值观对工作行为的影响,工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理论 针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国外的研究,国内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对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应用,多是根据国外理论进行探讨,或者在国外研究者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国外的理论研究也多是贯穿于人的职业之中,作为影响个体职业的一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或者是把价值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进行论述,没有单独的理论体系。 (1)金兹伯格的理论将职业分为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年龄,在每个年龄段根据其价值观和对职业的需要进行划分。在他的理论中,将工作价值观按阶段划分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且界限分明,容易理解。而且他系统的概括了各个年龄段对工作的理解,将其贯穿到童年时代,与人生的阶段相联系。但同时其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1)忽视了工作价值观的连续性,忽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价值观对后一阶段的影响。2)忽视了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前期积累的基础。3)他的工作价值观的阶段理论仅仅将工作价值观延伸到青年期,并没有对其后的人生阶段进行论述,工作应该是贯穿于人得一生的,即使在老年期,工作也会影响其生活,并且老年期对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并且进一步的去影响其下一代的工作与生活。因此,毕生发展的工作价值观理论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2)Hoppock的职业选择理论指出职业选择与需要紧密相关。他的理论过于简单,而且其理论仅仅适用于职业的选择,并没有将其贯穿到工作之中。工作价值观不仅影响其职业

文献综述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文献综述青少年自杀现象 的社会学分析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The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adolescent suicide phenomenon XXXXXXXXXXXXXXX 【摘要】自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就出现的问题。WHO的统计结果表明,自杀死亡高居人类意外死亡的榜首,每年世界上有逾百万的人自杀身亡,也就是说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有一人自杀未遂。而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每年约有25至30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位居青少年的死因首位。国内一项关于中学生自行报告压抑和自杀意念比例及严重程度的调查显示:有1/3的中学生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16%的承认有自杀意念,9%的承认确实尝试过自杀。很大程度上,自杀并不仅是单纯的个体行为。将自杀现象放到社会学的背景中,就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成为一个公共议题。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社会学 一、引言 近年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因思维方式、情感模式、价值观念、社会压力的加大,导致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不断发生,其中影响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并付诸行动的影响因素多与青少年的自身心理因素有关,但更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社会学原因。在青少年自杀队伍中,每增加一人,就不止一人在遭受生死离别的折磨。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三十年来,青少年的自杀对于一个家庭相当于一次毁灭,其灾难性影响是巨大的。 二、研究现状 自杀指本人自愿或被迫结束自己生硬的一种手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现象,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发生自杀现象。自杀反映个人

浅谈新形势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浅谈新形势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梁启超就在《少年中国说》里面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形成,指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价值评判和追逐取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一、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主观方面: 个人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较浅。成长期的青少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缺乏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意的深入了解和亲身感受,缺乏真实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人与人不同的价值观,显得有些迷茫甚至手足无措。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导致价值观不稳定,可塑性较强。青少年阶段大多数为在校学生,这是一批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情感变化较大的人群,因此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和波动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青少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也越来越大。对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吸收快,效应强,可塑性较高。这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提出的“一打婴儿”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充分说明了可塑性对于一个人的重大影响。 客观方面: 主要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价值形成;而学校是他们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场地,师资力量、同学关系、校园文化等都直接关系着他们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塑造,以及观念的形成。这里我想重点说的是社会,尤其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影响着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网络信息膨胀,势必会有些许封建迷信的歪理邪说、对党不满、崇尚西方的不良信息充斥在青少年眼前,这势必会淡化青少年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倾斜,从而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困惑甚至异化。 二、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成长期的迷茫性。成长都是伴随着阵痛——有多少突破和进步,就有多少汗水和艰辛。破茧成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大学生价值观范文

大学生价值观范文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下面是有大学生价值观,欢迎参阅。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导向和调节作用。在我国,主流价值观可以被归纳和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由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所决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与经济、政治、文化,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指出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对个人未来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参照依据,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观是积极的,多数的政治倾向、人生态度、竞争意识、择业观、婚恋观、消费观等都与时代变革同步,呈现出积极、进取、务实、开放的特点。甚至不乏有像李春华一样为了拯救他人勇敢牺牲的英雄人物。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快速,当代大学生是在求新与守旧、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价值目标也就由理想转向现实,趋向多层次化。

国内关于“友善”价值观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友善”价值观的研究综述 从党的十八大把“友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国内学界对“友善”的研究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介绍并梳理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 标签:友善;道德;价值观;传统文化 “友善”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友善”提升到了价值观的高度。此后,国内学者针对“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思想渊源、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践行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遗憾。本文主要对当前“友善”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彰显其优点,揭示其不足,以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友善词源学意义及内涵的研究 “友善”的内涵是“友善”价值观研究的基础,也是迄今国内学界在“友善”问题上研究最充分的领域。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进行揭示。 首先,一些学者认为,友善的内涵就是与人为善,在与人交往中心怀善念,对他人关心、爱护。黄东桂、何春燕、潘腾腾提到,友善观就是关于友好待人、与人为善的根本观点与根本看法[1]。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友善”也是有原则和界限的,李建华指出,友善是有来源的,因为人们追求善,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友善。人们为了实现友善价值会去相互促进、相互帮助[2]。焦国成也指出“友善”是有界限的,没有原则的“友善”会起到助恶的作用。“友善”既不能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也不能长袖善舞、四处讨好[3]。其次,一些学者认为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和共同奋进。沈壮海指出,友善的内涵应该包括帮扶互助、谦敬礼让,双方在志同道合的同时携手奋进[4]。再次,还有学者将习惯性的志愿服务作为友善的最高境界。焦国成认为,善良不仅是对人友好、亲切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友善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习惯性的志愿服务[3]。 此外,部分学者还认为友善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代表了一种心态与气度。金炎认为,友善包含着关爱他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要苛求于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这体现着人拥有宽广的胸怀,要追求纯净、高尚的精神境界[5]。李建华也指出友善价值观的两大核心内涵分别是尊重与宽容[2]。 也有学者从公民之间的伦理和社会秩序来理解“友善”。夏晓虹、李轶璇、孙大永指出,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包括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和睦相处的态度[6]。 综上所述,从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来讲,现有研究成果对友善内涵的揭示比较全面,但是,专门针对友善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的文章数量很少,能将友善这一传统美德同我国当代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对友善价值观当代内涵进行揭示的研究成

《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读书笔记

《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读书笔记 0153100045 陈诚 书中所谓的亚洲价值观,实质上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价值观,本书以新加坡政治为例,介绍了儒家王道政治在新加坡的创新与发展。作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以及自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诠释了新加坡政治,从而构成了作者所认为的的亚洲价值观。 作者认为儒家的实用理性不同于希腊哲学的抽象思辨和印度哲学的追求解脱,儒家文化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一种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从字面理解,实践或实用强调注重实际,讲求效用;理性则代表着用理智控制行为的能力。向深层开掘,实践理性又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儒家实践理性具有巨大的绵延伸展能力,并对当代新加坡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儒家实践理性注重实际、讲求效用及用理智控制行为的特征,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实用主义。但是,实践理性不是实用主义,并与实用主义具有本质区别。实用主义追求实用但也停留于实用,实践理性注重实用却又有所超越。儒家实践理性承认、尊重、相信甚至强调去符合一个客观的原则、规则或秩序。这一原则、规则或秩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独立于人的思维和经验的天道或天命。这里,人道不能同天道分开,人道必须遵从天道;天道与人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于是,儒家实践理性在讲求实用也即关注人道的同时,又具有为从天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进一步说,由于实践理性所关注的人道是以天道为依归,所以,它并不认为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恰好相反,实践理性认为现实世界是非常不完善的,最好的世界有待于通过人们的努力去创造和复兴。 关于中和思维,作者认为中华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意欲向前和印度文化的反身向后,而是以意欲调和、持中也即中和为其根本精神。西方价值观体现了一种两极思维(或称二分法),亚洲价值观表现出一种中和思维(或称三分法)。李光耀及新加坡政府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中和思维。如果说,两极思维是革命的思维,那么,中

工作价值观综述

工作价值观综述 1.前言: 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工作价值观是个人价值系统的一部分,其涵义是从价值观的涵义延伸而来的因此工作价值观可以说是一般价值观概念的特殊用法,是指个人对于一般性工作的态度,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逐步累积经验而形成。那么,究竟什么是工作价值观?它有怎样的结构成分?本文将其概念结构成分及其常见的测量工具,护士工作价值观做了一些梳理。 2.工作价值观概念的界定: 工作价值观是西方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早期有关工作价值观的定义是由Super 提出来的,他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的表述,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近年来,工作价值观的含义往往包括了从职业伦理道德到工作取向的一系列概念并且开始将以往工作价值观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更多地从基本价值观在工作环境下的反应来解释工作价值观。而工作价值观的定义应该囊括所有相关的概念和研究,同时能够很好地把工作价值观和其它相似概念区分开来。按照这样的标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工作价值观定义。 3. 工作价值观的结构: 因工作价值观内涵与界定分歧,对于工作价值观应如何区分其范畴?应涵盖哪些层面?各学者之间亦末取得共识。 (一)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1.两分法。Herzberg把工作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这种观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且被广泛地加以应用。Miller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下列二大层面:内隐的工作价值观(intrinsic work values);外显的工作价值观(extrinsic work values)。Peterson 和Roscoe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下列两组:直接反应工作与生涯活动的价值(workvalues that directly reflect work and career activity );与个人及情境变项关系密切的价值(work values more closelyassociated with perssonal and situational variables)。 2.三分法。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uper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把工作价值观分为内部报酬价值(intrinsic rewards);外部报酬价值(extrinsic rewards);外部附带价值(extrinsic concomitants)。他的这种分法对以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Wollack 等人将工作价值观分成下述三个维度: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综合性价值观。Alderfer 在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面而简明的划分方法,他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Elizur则从另外的角度将工作价值观划分为情感认知工具三个维度 3.四分法Surkis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四个维度: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Rone通过对七个国家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得出了职业价值观的两个划分维度:个体集体物质精神,并且依据这两个维度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四类:以个体为中心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的职业价值观;以集体为中心人本主义的社会职业价值观;以个体为中心物质主义的自尊职业价值观;以集体为中心物质主义的生理安全职业价值观这四类正好与Surkis 的内在社会威望和外在四类职业价值相对应Johnson 将工作价值观分为内在的外在的利他的以及社会的四个维度。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宁维卫修订了Super的工作价值观量表,把工作价值观分为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全、声望和经济价值五个维度。马剑虹和倪陈明对6家企业的64 位员工的工作价值观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它可分为工作行为评价、组织、集体观念、个人要求三个因素。凌文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