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茹清平高考研究经典资料——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试题分析

茹清平高考研究经典资料——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试题分析

茹清平高考研究经典资料——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试题分析
茹清平高考研究经典资料——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试题分析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试题分析

余闻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一文,原文虽然涉及宋代金融的一些概念,但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

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先看B项,原文第二段说:“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由此可以得出B项的前半句是正确的。“赈贷”主要是救济、抚恤性质的借贷,而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高利贷是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榨取高利的活动。很明显,政府借贷的利率要比高利贷的利率低得多。因此B项的后半句也是正确的。再看C项,原文第二段有:“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通过这两句可以分析出,债务人是在债的关系中承担义务的人;债权人是“债务人”的对称,在债的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人。在宋代,债务人需要钱款时,他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如果到了约定的期限,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债权人可用变卖不动产或动产

的价款,优先受偿。因此C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再看D项,原文第二段有:“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或许学生对“通货紧缩”这一概念有些陌生,但是大家应该比较了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则是缩减了流通中的纸币发行量,这会带来资金不足的问题。赊买赊卖是商家对购买者先交货物、延期收款的交易方法。赊买赊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它满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缓解了生产、消费等领域的诸多矛盾。因此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最后看A项。A项的前半部分表述是正确的,它来自于第一段的“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一句。再来看A项的后半部分。第二段说道:“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这就说明了宋代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其实是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同时并存,即宋代的信用形式趋于多样化。这就并非是A项表述的“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同时本文在第二段只谈到了典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借贷、质、押等其它的信用形式是否在宋代产生,原文没有涉及。事实上,质、押等信用形式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因此A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先看A项,原文第三段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

高……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由此可以推出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A项是宋代在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特点。再看C 项,原文第三段说到:“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由此可以看出,茶引、盐引这种信用工具是政府专卖货物的运销凭证。商人们若想通过销售茶、盐等政府专卖货物获利,需要先交纳粮草或现钱,然后才能领取此类准卖证明。因此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再看D项,原文第三段说:“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以看出,宋代高度发达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所以D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是相符的。最后来看B项,原文第三段提到:“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由此可以推出,宋代纸质信用工具的发行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货币不便携带等缺点,因此B项后半部分是正确的。然而B项前半部分的表述“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是有问题的。原文只能推出,由民间自发力量和官府的强制推行才出现了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但是这些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谁发行的,原文并没有提及。事实上通过查询古代典籍,我们会发现交子、会子最初是由商人发行的,而并非由宋代政府发行。因此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先看A项,原文第二段说道:“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可以看出,质库、解库主要就是进行质和押这两种信用形式的机构。在宋代,债务人需要钱款时,他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抵押物,向债权人借贷。债权人放款后,可以赚取相应的利息。因此A项的前半部分表述是正确的。A项后半部分的表述具有推论的性质。宋代的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样看来,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质库、解库也应该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兴盛的。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再看B项。原文第二段谈到:“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典权人支付典价后,可以暂时占有出典人的不动产而加以使用,并拥有获得收益的权利;出典人有权在典期届满时交还典价赎回典物,并可以不支付利息。同时不动产是“动产”的对称,它指不能移动或经移动会损害其经济效用和经济价值的物,土地、房屋等都是不动产,B项中的“房产”对应的就是原文中“不动产”。B项中的“出租权”对应的就是原文中“收益支配权”。因此B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再看C项,原文第三段说道:“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由此可以分析出,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具有汇票性质,它们还没有变成正式的货币。但是与较为沉重的金属货币相比,新型信用工具更便于携带,而且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这些优点促成了最初的纸质信用工具后来逐步变为正式的货币。由此可见,C项的理解分析是正确的。最后来看一下D项,这是综合考察全文的选项。原文中列举了宋代许多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其中的大部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原文第三段说道:“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这类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也为此后的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但是有些信用形式却起了消极的作用,比如私人借贷中的高利贷。高利贷是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榨取高利的剥削活动,高利贷促使小生产者破产,加深了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第二段也说道:“从实际效果看,它(赊买赊卖)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从中也可看出高利贷的弊端。因此D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是正确选项。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的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孙傅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孙傅传》,原文稍长,有12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故事性强,文字浅易,便于对高中毕业生进行考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

....,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

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臵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

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

..尚书。上章乞复祖宗

法度,钦宗

..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

太子

..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在B、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奏”字属上(相应地在“所论”后点断)以及“使者”属上(相应地让“所过”二字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A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B项的“奏”字属上,下文的“贬蕲州安置”就成了宰相的已经实现了的行为,而且“贬”的权限也应该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这里显然是不合事实的。D项的“使者”属上,割裂了“使者所过”的意义,同时又使“调夫治舟”成了使者的行为,造成上下文语意混乱,也是不正确的。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这也是一种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这一题型在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已经作过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只是尚未引起普遍重视而已。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由于是第一次大面积的考查,不宜太深,因而对难度的考虑稍多,难度的控制也较严格。A项的“登进士第”指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这是最简洁的表述方式,不枝不蔓。至于经过什么考试,考试在哪一级机构进行,全都略去,都是出于降低难度的考虑。B项的“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六部”“兵部”都是考生学习文言文时经常接触到的内容,应该不会陌生,而对“兵部”职守的描述,则紧紧围绕军官、军事等几个主要方面,难度也不是很大,考生不至于感到困惑。C项的庙号由文中的“钦宗”引发出来,选项中还举了三例庙号称谓构成中的“祖”“宗”,这与由“帝”构成的谥号是不同的称谓,该项虽有一些难度,但考生也会有一定的印象。以上三项的表述并无不当之处,是正确的。只有D项说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前面一半关于“太子”的表述没有问题,只是说到“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则是不准确的。虽然古代在并未设立太子制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内部,对于君主的儿子有时也可称太子,但毕竟是不合我国传统礼制的说法,事实上在太子必须经过正式册立“被确定”成为“继承君位的人”这一条件下,是不可能再用“太子”这一特定称呼来指太

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的。这一选项虽然解析起来较为复杂,涉及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王室立嗣制度的异同,但考生解答时无须也不可能考虑这一点,因而解答试题的难度并不大。D项的表述不准确,是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的表述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 项的概括分析是说孙傅任职以后,积极提出建议,他对时任尚书的蔡翛谈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只是他的建议并未得到蔡翛的采纳。B项的概括分析是说孙傅向皇上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高度评价了祖宗的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同时批评了崇、观年间的法度,这些评价被时人赞许为名言。D项的概括分析是,孙傅舍身取义,根据他的生平事迹,死后谥为忠定。当时孙傅随太子前往金营,受到守门者的劝阻,他表示自己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最终被金人召去,死在北方金廷。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C项的概括分析是,孙傅不惧金人,竭力设法保全太子。具体说到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孙傅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并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这一选项有两处不妥:一是“宦者”原文是“状类宦者”,即样子像是宦者的人,二者有距离;二是据原文,“误伤太子之人”并非宦者而是“争斗”中杀死宦者的“都人”。这两处说法,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C项所述有误,应该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参考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给出的分值,对于译出大意的赋分也占不小的比例,说明很大程度上要兼顾对整体文意的考查。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帝”“苟”“死”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帝”在文中用作动词,意思是“称帝”“为帝”,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帝中国”应该翻译为“在中国称帝”。“苟”是一个文言虚词,有连词、副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这里用为假设连词,表示“如果”,较为容易。“死”字的用法也不是单纯的不及物动词,而是“为……而死”的意思,文中表示“为金人另立异姓这事而死”。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不吾索”“面责”“庶或”三处,“不吾索”涉及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不吾索”应理解为“不索吾”,也即参考答案中的“没有点名要我”。“面责”涉及名词用作状语,“面”是当面的意思,“面责之”指“当面指责他们”。“庶或”是语气副词,意思是“或许、也许”,而文中的“万一”表示发生可能性极小的副词,合起来用,如要让原文“庶或万一可济”中的“庶或”“万一”均得到落实,最好译为“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本题选用唐代岑参一首题为《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的诗为鉴赏材料。

岑参(715—770),河南南阳人。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天宝八载(749)随节度使高仙芝入安西,在高幕中任掌书记。天宝十三载(754)又随节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驻轮台。安史之乱后曾任右补阙等职,55岁时客死于成都。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

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不少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在盛唐时代,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的一个诗人。岑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能够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形成对边塞诗发展的又一次新开拓。诗人的出塞之地是安西、北庭,这就是边塞诗反映的地域,由局限于长城内外,扩展到了天山南北;使西域荒漠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于诗中,并成为抒写出塞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的有力衬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就景物描写方面来看,写到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以及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此时的岑参身为北庭都护府判官,诗是在庭州送别其同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实写。

但试题中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则不然,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经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因此不管是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生活环境,还是白草连天、青山逶迤的自然风貌,都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并透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获得。诗的第一句中“闻说”两字透露出诗中的描写也来自于听闻,但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凭听闻所接受的信息也是无法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岑参的边塞诗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征戍诗多写边地苦寒、士卒辛劳的格局,

大大地拓展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与内容范围,举凡军旅生活,征战场面,边塞景物,异域风情,诗人从戎入幕的情怀、感受与多方面的见闻,都在诗中加以表现。众所周知,征戍、行旅是中国诗歌一个源远流长的抒情主题,其中所贯穿的情感常常是征人的辛劳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是思妇凄绝哀婉的牵挂,其感情基调是悲苦的。从《诗经》的《东山》到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从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到沈佺期的《独不见》,大体皆然,鲜有例外。但是到了盛唐,这一主题的情感基调有所改变。这个时期士人辞亲远游,奔赴边塞,很少是一种违背自身意愿的被动行为,而是在一个空前强盛的伟大帝国不断扩大其自身影响力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个体自身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所以,盛唐的边塞诗尽管也保留了一些诸如反映征戍劳苦、亲爱仳离的传统情绪,但更多的是将自身追求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的昂扬气概,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都已经超越了悲苦,俊爽豪迈,英气勃发。

岑参的这首诗也是如此。起、承部分的塞外景物描写不可避免地会带给读者肃杀凄凉的印象,但在尾联作者扭转了这一情感流动方向,强调此行的目的在于“勤王”,是有强烈的爱国热忱作为理性支撑的。这里有必要对唐王朝经营西域作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从史实来看,作为被周边各民族公推为“天可汗”的大唐帝国,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强权一样奴役西域各部族,在西域的军事存在是为了维护中华先进文明的影响力,也是为了维护东西方贸易之路畅通等唐帝国的核心利益。因此,岑参诗中的爱国情怀有着道义上的正确出发点,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不折不扣的正义之举。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2)王维《使至塞上》中“,”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参考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离骚》、王维《使至塞上》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其中《离骚》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王维《使至塞上》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今年的默写与去年相同,题目沿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乙选考题

第三大题

文学类阅读文本《马兰花》是李德霞的一篇小小说,曾在“黔台杯”小小说大奖赛中获奖。小说写的是一个生活中十分普通的故事:在市场卖菜的马兰花借给麻婶600元,但麻婶还未还钱就生病去世了。这让开出租车的丈夫十分不满,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挂在嘴边。但是麻婶的女儿回到上海后,却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母亲借钱并未偿还的事实,主动偿还了欠款。小说在极其简单的日常生活故事中成功地刻画了马兰花的形象,歌颂了普通人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其思想上的正能量,在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细腻,语言简洁明快。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将这篇小说选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为适合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选用这篇小说时在文字上作了部分删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参考答案】E 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试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

【试题分析】A项考察点是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三孬虽是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麻婶借钱、生病住院、死亡,是小说情节构成的基本要素,而麻婶并未直接出现,她的事主要是由三孬这个人物转出来的。因此,本项以三孬这个人物设置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本项的表述却是不正确的。本项认定三孬“爱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依据的是什么?依据小说开头的一段描写:马兰花刚从市场接回一车菜来,三孬就“急忙告知”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这虽然是一个事实,但对事实的认定并不准确,请注意,这里使用了两个词:“急忙告知”与“鼓动”。事实上,原文说的是马兰花接菜回来,三孬就“凑过来说”,只是要告诉马兰花这样一件事,同时顺便告诉她应当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提一提。大家都在一个市场卖东西,麻婶突然生病住院了,互相通报一声,完全符合人之常情;让她跟麻婶的女儿提一下借钱的事,也只是好心的提醒,三孬的这些言行,并无歹意。因此,A项认定三孬“爱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依据的是一个不准确的事实,结论也是错误的。

B项考察点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鉴赏。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确实有助于表现马兰花丈夫的某些性格特征,但是,这是否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从整个小说来看,马兰花的丈夫确实有些性情急躁,但从整个小说的描写来看,这个人并不世故圆滑,他让妻子向麻婶的女儿提提借钱的事,是怕“万一麻婶救不过来,找谁要去”?他的这一担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下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不讲诚信的事与人。为了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主要还是因为家庭比较穷困。至于说收到一千元汇款单后主动为妻子做饭,主要还是觉得自己误解了麻婶母女,也有愧于妻子,所以才用做饭这件事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并非反复无常的表现。所以说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C项考察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因此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小说是结尾的艺术。《马兰花》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因为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出现了矛盾,男人认定还钱无望,因此“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就是马兰花也不认为这事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她对丈夫说:“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就在故事毫无悬念、马兰花一家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的时候,忽然上海来信了,改变了事情的结局。以信作为结局,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确实是颇具匠心的安排。所以C 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因为只是就结尾进行的分析鉴赏,是一个局部性的考察,2分。

D项考察点是对小说细微处写人艺术的分析。麻婶的女儿,是小说情节中的关键人物,但却仅仅在医院中出现了一次,而且没有展开,所以整体形象非常模糊,但通过她写给马兰花的信,却透露出她的某些性格特征,这正是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的一个表现,这是正确的。从来信中我们知道,麻婶的女儿从母亲的记事本中得知她借了马兰花的钱而且还没有还之后,主动给马兰花写信并还钱,知道马兰花一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还提出把母亲的房子让给马兰花一家住,知恩图报,的确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但由此推断出她“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就不合情理。这种说法的背后,意味着麻婶的女儿精于计算,不想让别人以为她沾了别人光。这是不对的,这实际贬低了麻婶女儿的形象。所以说,D项的分析与鉴赏,没有顾及到小说描写的全面内容,是片面的。但由于对小说于细微处写人的艺术有正确认识,也指出了麻婶女儿性格中比较准确的一面,所以只能得1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并非人生中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物欲横行,诚信失落,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道德滑坡现象,没有道德观念,没有诚信意识,借钱不还,甚至还故意骗人钱财的人与事时有出现,造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失落与人际关系的紧张。马兰花并不是有着什么高尚追求的理想人物,她只不过做了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却让人深为感动,说明我们社会中确实存在着道德缺失的问题。小说对马兰花传统道德品质的歌颂,对麻婶女儿诚信做人的肯定,虽然是对社会中正能量的弘扬,但也确实包含着对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忧虑与反思。小说的这一思想主题,与正在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小说虽然看似简单普通,但其蕴含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E项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本项需要结合整个文本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概括,有一定难度,3分。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

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从故事线索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与结构安排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认识小说线索的明暗区别,以及这样处理的好处,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小说明暗两线索是指哪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需要具体回答。什么是线索?所谓线索,是贯串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揭示主题意义的各个事件联系成一个艺术整体,因此,任何小说都必须处理好线索问题。《马兰花》这篇小说虽然篇幅很短,不足1500字,但在线索的设置上却下了很大功夫,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这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这也是小说的次要线索。

设置明暗两条线索的好处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设置两条线索,是为了丰富小说思想主题的需要。小说已经有了一条明线,为什么还要设置一条暗线?所谓暗线,是指在作品中没有正面展开的故事内容。小说中麻婶母女还款的过程,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三孬的话,以及上海来信的方式,间接叙述出来的,在小说中并不占重要内容。但是,这条线索的出现,对小说主题的传达却有着重要意义。虽然麻婶与她女儿着墨不多,但她们母女的勤劳、与人为善、诚实待人、知恩图报等品质,却已经通过马兰花在听说麻婶生病住院后的回忆,麻婶女儿写给马兰花的信中展现出来。麻婶母女的行为说明,马兰花的品质不是个别的,在其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她们与马兰花一起,共同谱写了人间有真情的美丽篇章。正是由于这条线索的存在,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其次,为什么要把麻婶母女的故事作为暗线处理?因为这条线索不是小说的中心线索,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没有直接作用。但是,没有这条线索,那么主要线索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这条暗线的设置又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马兰花的形象也更加突出。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试题分析】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马兰花有哪些性格特征?首先是她的朴实善良。当她从三孬那里听说麻婶生病住院后,“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

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中午还买了一些水果,与丈夫一起到医院探望,这都说明她富有同情心,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其次,善解人意。六百元钱当时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所以当丈夫提出去医院“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时,她没有反对。到达医院后,看到麻婶的女儿十分伤心,就没有提借钱的事。为此丈夫非常不满,常常与她吵嘴,她理解丈夫的心情,知道他是心痛那六百元钱,所以对丈夫的不满,她也尽量忍让,这说明她是一个心地善良、肯为别人着想的人。再次,做人有原则。虽然她靠辛苦的体力劳动谋生,挣钱不易,但决不为区区六百元就做出伤害情义的事情,宁愿自己吃亏,也决不做让自己良心不安的事。对丈夫也是如此,她可以对丈夫的不满容忍,但她决不为了亲情而不顾良知,做出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他人的事情。可以说,马兰花不仅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也有现代意识的当代劳动妇女形象。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马兰花三次流泪,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在描写她的流泪时,也表现出了比较高的艺术性。回答试卷提出的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三次流泪都不相同。这一问题不难回答,在小说中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描写: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其次,每次流泪,心情都不一样。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作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一次流泪时,并没有流出来,只是“在眼眶里打转”。为什么“打转”?这说明马兰花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当丈夫听说麻婶已逝,她的女儿也回了上海,看来还钱已经没有希望时,怒气冲冲地跑来指责她,临走时还踢翻了菜蓝子,这让马兰花很生气,但丈夫的指责与愤怒也确实是有原因的,并非无理取闹,所以,她心里虽然感到委曲,但也并没有与丈夫发生冲突,这表现了她与人为善的品性。第二次流泪时,表现为“含着泪”。为什么“含着泪”?说明她已经无法压抑了。六百元钱让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挂在嘴边,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马兰花是善良的,与人为善的,但也是有做人的原因的,也有着坚强的一面,所以,面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时,她也会表达自己的气愤与不满。第三次流泪时,是“满眼的泪水”。为什么满眼的泪水?这说明她久被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为了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尽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也确实影响了家庭和谐,因此,当着麻婶的女儿来信后,她终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丈夫可以不再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它挂在嘴边了。当然,更让马兰花感动的是麻婶的女儿,她不仅还了钱,还多给了四百,甚至把房子也让给自己住,知恩图报,让马兰花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好人有好报”的意义,这对她也是一种安

慰与鼓励。自然,在这样的时刻,马兰花也会想起麻婶来,她的突然去世,令人惋惜。再次,三次流泪产生的艺术效果。三次流泪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打转”,第二次是“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一次比一次表现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朴实善良、与人为善、做人有原则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这是由两类文本性质的不同所造成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今年在这一命题思路的基础上,选择了学术自传,其意义在于:不仅继续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以使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匹配程度得到提升,而且也使高考更加贴近我们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可能接触和考虑到的各方面信息,如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文本的倾向性、信息的客观性及可信度、文本的文体性质及修辞效果等诸多方面,从而为未来考查实用类文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文体性质和交往功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理解和采信等改革措施提供契机。

本大题选文是朱东润先生的自传,发表于《文献》杂志1981年第7期。为了命题的需要,在尽可能确保文章风格和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了删改,同时增加了两条“相关链接”,一是节选了朱东润先生发表在《星期评论》1941年第15期上的《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一文中关于传叙文学概念的说法;二是节选了傅璇琮先生发表在《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上的《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一文中对于朱东润先生的学术作风的评价。朱东润(1896-1988)原名世溱,江苏泰兴人,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传记文学作家。他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和古代作家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和创作史上,朱先生是重要的倡导者、拓荒者之一,具有令人非常敬佩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根据测试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朱东润自传》,并将原文删节为主要记叙他的传记文学观的形成过程及与其生平的关系,以突出他兼顾传记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风采。

青年学生喜欢阅读传记作品,往往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增益和为人处世的教益,甚至在精神气质上也会受到传主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类似传记文学作品这样的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功能、修辞和倾向性,使学生面对这类文本提供的各种信息时能够理解到位并作出有效选择,是大数据时代相当重要的一项任务。选《朱东润自传》及相关链接作为阅读内容,在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无疑也有利于引导他们在更为宽广的社会情境和更为细致的文本语境中捕捉信息、理解信息、辨别信息和采信信息,使得他们更好地感受实用类文本传递的正能量,更为准确地理解个人、文章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成为慎思、明辨、笃行的当代青年。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

物。(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参考答案】D、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2009年开始,全国课标卷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SA 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分别给3分、2分、1分和0分。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命题思路从前年开始作了调整,即A、B、C、D、E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在相当程度上除去了学生直接确定某一选项为恰当选项的弊病。但在匹配文学类文本方面,还有待于继续调整。因此,本年度本题五个选项的设置,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虽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

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原文第三段写道,“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A项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忽视了细节“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导致不仅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把最重要的原因“兴趣”给遗漏了,所以A项只能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新乡市一中语文组(2018年6月15日)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从文本题材上看,今年节选的是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属文化、哲学范畴,仍旧是千字左右,选文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化内涵深厚。 2.从命题形式上看,本大题依然设置3个小题,均为单项选择,两道选择错误项,一道选择正确项,总分值没有变化,依然是9分。 3.考查内容上,第1题侧重于对主要概念的理解,第2题从2017年开始出现的重大变化依然延续,考查对文段整体论证的把握,这点在备考上尤其需要注意,第3题侧重于对文中观点的正确理解。 4.从考查难度上,整体难度不大,设置陷阱依然是七大类型,因此学生在做题时不能总是停留在找寻原句的阶段,应该特别注意训练自己对文章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 文章从体裁上看,本次所选择的小说与传记类文本有相似之处,在小说的形式下融入了很多真实的历史资料。 2. 从对试题的解析来看,4、5两题较为简单,从文中可直接获得有效信息,题型也较为常见。第6题难度较大,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在小说中并不普遍,学生可能在练习中所见并不多,但是因为本篇小说阅读理解难度不

大,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还是能做出来的。这道题告诉我们,小说阅读做题固然重要,但不能机械,切实提高阅读能力才是根本。 3.从命题规律来看,文学类阅读改成必做以来,小说文本阅读难度有所降低,主题较为明显,2017年的《天嚣》与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理解起来都不太难。另外从主题来看,对正面人物、英雄、正能量的歌颂呈延续状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从文本选材上看,材料围绕“量子通信”,由三则材料组成,就材料选取而言,理科学生在对量子通信发展的理解上更占优势,与论述类文本选取的诸子之学,一文一理,遥相呼应,毫无偏颇。 2.从命题规律上来看,与2017年相比,试题形式变双选为单选,即两道单选题和一道主观题,总分值不变,且该题并未加入图表的考查形式。在考查内容方面,强化了考生对作者行文立场、思维过程的认知,例如第9题,让考生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这实质是让考生站在一个国际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明确不同媒体有着不同定位和出发点,从而体会在国际的舞台上,中国所占的位置,同时通过试题,也向考生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领先性和前沿性,彰显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创造,打文化自信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1.散文的种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四类。这四类散文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四种散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答题时能做到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2.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3.散文的线索 为了做到“形散神聚”,在选择上散文特别注重材料和中心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线索的类别 线索的作用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4.散文的立意 散文立意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5.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考场阅读散文的要求 1.读懂是前提,读懂方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要用细读的方法,认真揣摩一定量的散文,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快速阅读是本领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3.整体把握是关键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写景状物类散文 (一)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

语文新高考研究

2009-9-12 上午8时30分 地点:金陵女子学院贻芳报告厅 人员:吴锦、胡恩泉,蔡肇基,严龙文,潘晨 严龙文(南京中华中学):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拟定和2010年高考作文复习建议 一、评分细则拟定过程 时间:6月8日到10日 人员:领导小组、专家组、小组长共20多人。平均阅卷年限20年左右。 形式:民主讨论,观念碰撞,对应试批卷形成对题旨理解、作文标准、评分细则的共识。 (通过“吵”达到平衡) 任务:统一标尺,制定标准,形成细则;精选样卷,简要评点,充实样卷、试批卷、考核卷;为全面评改提供“法律”文书。 不透露评分细则,不作为正式发表文章的支撑 二、评分标准制定原则 1、科学性:准确理解命题意图,科学划分区分等次,严格选定典型样卷(命题人考查目标不走样,考生作文易考量,阅卷者阅卷易统一(保险分,能力,倦怠)) 2、系统性:涵盖千差万别卷,语言清晰且概括,标准系统有梯次,分类稳固守传统。(出现过度提示会暗示阅卷者) 3、实用性:(标准要求背诵,并知道对应文章)简明扼要易操作,原则灵活易对应,赋分归档理由清,使用随时可参照。 三、为什么标准和媒体分析会出现反差 阅卷特点:公器,代表国家意志。公平公正但不公开,体现科学、稳定、公正。 媒体立场:吸引受众眼球,体现新闻价值;展示独立立场,力求出语惊人。(2009年某报登载“今年作文易走题,会有大量30分”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惊恐。)任何人没有发布权! 媒体上专家评析为什么和实际得分情况出现反差?(小学生得分高,研究生得分低,所谓作家自说自话,考场作文比平常作文要差)(状元没有好文章) 为什么老师都说自己的学生得分吃亏?—交代学生、家长;教师的自我强迫症;教师尽到责任即可,考试成绩关键靠自己。 四、评分标准时怎样统一把握 480人严格执行标准,任何人没有修改修订或随意更改的权力。 加强培训,通过评分标准讲解、学习,熟记样卷常态特征,试批巩固。网上培训卷检验,组内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卷分析

2018高考试卷分析 语文组李坤 2018年的高考在6月8号结束时已经变为历史。斯宾诺莎曾言: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我想这是我们今天聚在一起的意义。 关于试卷:坚持大方向,留有小心机 考前多种预测,谁能料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考题总是会给我们很多措手不及。拿到试卷完完整整做一遍,发现今年全国卷一坚持大方向不动摇,以“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为目标,在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了新探索。但整套试卷处处显示着出题人的“小心机”。 心机1:论述类文本相较去年的“气候正义”简单很多,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审题,由我们常见的正确不正确不正确变成了不正确不正确正确,打破固有思维,考验学生细心度。 心机2:文学类文本考前一直纠结于小说散文到底要考哪一个,结果考了一篇不像小说的小说,第四题直接是送分题,56题看似是小说的常规题型,但并不好得分,以第5题为例,表面上看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由常规的概括人物形象变为筛选对应信息,想要得满分并不容易,尤其是“拔俗的文人气质”,若学生不理解“文人气质”,答案很容易就变成了“用通俗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叙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只能找到这一条,其实文人气质不应局限于文字类文学类,更包含着不俗的情趣、浪漫的情调、聪明智慧等,这道题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答案虽出自文本,但如何筛选整合却需要学生的真本事。 心机3;诗歌选择题由五选二变为四选一,难度降低。但C选项需要学生将背诵篇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与试题材料中“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比较,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但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考查学生平日的积累。同时李贺诗歌“辞尚奇诡”,加大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的难度,整首诗表达了李贺虽不遇于时,但依然乐观自信,不甘沉沦的情怀。考的那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学生非常容易想起考前那些相似的情感类术语: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愤懑,加上尾句的“烟濛濛”理解为对前途的迷茫,素质不错的学生再联想一下李贺生平,越想越觉得自己答得对,其实根本没发现自己早就掉进了出题人的陷阱中,沾沾自喜而不自知。所以平时的诗歌教学,除了术语外,更应该关注读懂诗歌。 心机4:语言文字运用题是今年变化最大的题。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同时学生反映较难的20题启事改错题和图表题都直指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总体来说,我觉得今年高考题选择题难度降低,主观题相对以往的套路题,更灵活,也更侧重对学生思维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考的知识细,能力强,得分并不容易,属于典型的“一看题不难,一写就不会,一看答案都知道”。 关于备考:水石相激雷响万壑 韦应物有诗云: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所以在我看来,要想在高考中实现语文突破,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我们15级教师团队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备考: 一、就高考题紧扣时代的特点,我们编印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关注时代,提升格局。一周一次的《时评》坚持到高考前一周;在周老师建议下,将《人民日报》上所有的“暖闻热评”集结成册,既积累素材,又学习议论;全组通力合作,每个办公室分担相应

高考研究命题方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解读2017高考新修订考纲 【今年二月,一篇文章透露出了高考重点考查的四项内容,大多人将信将疑,参加过2016年高考的人都清楚,这四项内容有多重要!文章的作者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有人认为,他的文章就是高考命题“风向标”。日前,姜钢主任又有一篇重磅文章发布,直指2017高考全国卷的命题。2017高考怎么考?如何确定复习方向?这篇文章是重要的备考参考资料!】 2016年10月11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对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和命题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权威解读,并对2017年乃至今后几年高考的考查目标、考查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具体回答了明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如果说弄清一门门学科的复习内容和备考方法,是解决了战术问题的话;那么,了解命题机构和命题人对“考什么”“怎么考”的宏观意图,就是高考的战略问题! 只有战略清楚、战术正确,高考备考这场战役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2017高考为何特别重要?探索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为此,要通过修订《考试大纲》、改进评分方式及评卷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措施,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一体四层四翼”到底是什么? 从顶层设计上回答 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 高考再怎么重要,它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所以,广大高中生研究高考题、练习高考题、围绕高考题进行复习,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所以大家对高考试题的难度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脱离高考实际的教学和学习,还有没有价值?

(完整word版)高考复习散文阅读六赏析散文语言含义和风格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六赏析散文语言表达特点班级姓名 一、知识归纳。 语言表达特点是作者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特点,它包含三个要素,即艺术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赏析语言表达特点明确三点:第一,要指出语句的艺术手法,如叠字、比喻、拟人、象征、衬托等;第二,要分析该语段的语言特色,如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典雅庄重、含蓄深沉或意味隽永等;第三,分析语言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音韵和谐,气势磅礴,深化主旨等。常见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有:1、词语使用方面: (1)叠字叠词: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2)引用名言警句、古诗成语:恰当表达事物特征,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添文化内蕴。 (3)锤炼动词形容词:词语表现力强,生动形象描绘事物特征;色彩鲜明,描写细腻;用语准确,简洁有力;一语双关,含义丰富,具有哲理;情感浓郁,富于感染力等。 2、从句式使用方面。 (1)长句:流畅匀称,层层修饰、表意严密; (2)短句:简练精美,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 (3)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4) 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5)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6) 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7) 排比句:显得整齐、工稳、典雅; (8)感叹句:情感强烈; (9)疑问句:发人深思,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10)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11)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12)回环复沓句:琅琅上口、音韵美、感染力。复沓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情感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3、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4、语言抒情类型 直抒胸臆,委婉曲折,真挚而烈,深沉冷峻,激越豪迈,婉约含蓄,平和冲淡等。 5、语言风格类型 平实质朴,通俗自然;华丽典雅,字字珠玑;洗炼简洁,准确鲜明;旷达豪放,沉郁悲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整散结合,音韵和谐;真切动人,富于感染力;含蓄隽永,回味悠长;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形象生动,清新明快。 二、典型例题。 例1:(2009 湖北卷)《书房的窗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小说、散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小说、散文) 高三 2012-10-31 11:28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小说、散文)——小说类 试卷一 (分值30分,时间35分钟) 标语佛牛 快到轧钢车间门口的时候,新来的杨厂长忽然停住了脚步。 杨厂长看到了一幅标语,红底黄字的横幅显然是刚挂上去。吸引杨厂长的并不是横幅的新旧,而是横幅上面的字句: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看着标语有点眼熟,后来忽然一拍脑袋,想起来了,横幅上的那几句话正是自己昨天刚刚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传达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挂出来了。 杨厂长认真地回忆了一下昨天参加会议的人员。他初来乍到,一些中层干部还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对坐在“轧钢车间”位置上的那个人,杨厂长还是有一点点印象:大约四十来岁,小眼,但透着一股子的干练。杨厂长记得,自己讲话的时候,那个人一直记录,好像一刻也没有停,全神贯注的样子一度让杨厂长觉得这个濒临倒闭的轧钢厂还是有希望的。现在杨厂长忽然涌起了想见见这个人的念头。 有了这样的想法,杨厂长的脚步不由得转向了轧钢车间的大门,本来这个夜晚,他只想随便走一走,了解一下生产线,可是现在他的兴趣忽然间就被调动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这一趟夜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许是厂房过于陈旧了,白炽灯在偌大的厂房里显得并不明亮,反而有一种幽暗的感觉。想象中的机器没有运转,几个没有戴安全帽的职工散落在长长的轧线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杨厂长看看他们,想说什么,忽然又止住了。他对着一个大眼睛的小个子招招手,“怎么了?怎么不生产了?”小个子看看他,爱答不理地说:“不是出故障了嘛。”“什么故障?”杨厂长追问了一句。“不太清楚,你问领导去吧。”小个子显然有点不耐烦了。“你的领导在哪里?”“你去那边问问吧。”顺着小个子手指的方向,杨厂长看到了一个值班室,透过窗户,他看到了影影绰绰的几个人影。 杨厂长没有敲门,径直推门走了进去,值班室里烟雾弥漫,刺得眼睛好半天才适应了里面的环境。有四个人在打牌,对他的到来根本就没有在意。

2018年高考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试题分析(理科数学) 清苑一中 韩 韬 2018年全国Ⅰ卷理科数学试题,整张试卷非常注重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综合性、应用性,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探究意识。 试卷结构跟往年高考试题相似,考查了复数的运算和模(第1题),集合的补集运算(第二题),等差等比的基本量的运算,n a 与n S 的关系(第4,14题),平面向量的加减法(第6题),三视图及几何体表面两点间最小距离(第7题),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第8题),双曲线的渐近线(第11题),线性规划问题(第13题),排列组合(第15题),函数的切线(第5题),分段函数与函数零点(第9题),几何概型(第10题),正方体截面面积(第12题),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第16题),17题平面四边形中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8题翻折型的立体几何问题,19题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20概率统计,21题函数与导数综合题,22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23题不等式选讲,与其年份不同的是圆锥曲线与概率统计位置互换了一下并且没有考查算法和程序框图,二项式定理,定积分。具体来说,今年全国I 卷理科试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保持稳定,注重通性通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全面考查基础,突出考查主干,如多数试题都是以学生最熟悉的知识和问题呈现,只要对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有最基本的认知就可作答,这类试题有利于稳定考生的心态,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此外,试题注重对高中所学内容考查的全面性,如集合、复数、函数、数列、平面向量、概率、线性规划、排列组合、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都得到了有效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试卷还强调对主干内容的重点考查,如在解答题中考查了函数与导数、解三角形、概率统计、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等主干内容,这体现了试卷对数学知识考查的基础性、全面性和综合性。试卷在强调通性通法的同时,还坚持能力立意,试卷往往以一道题为载体,呈现给考生的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如第8、11题考查了解析几何中求交点的基本方法----联立方程组,第18题考查了证明面面垂直和求线面角的一般方法,重点考查考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 复习目标:1、了解散文语言特色,赏析角度2、掌握赏析技法,赏析答题模式,规范答题思路 一、高考典题感知【典题】(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问题】以第?~?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答案】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悲痛、更强烈,使文章的语气更通畅,更流利;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艾比湖比拟为人,从而让读者将心比心,更真切地体会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性,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破坏环境者愤怒;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委婉地对这些文章进行批评;④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使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影响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⑤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鸟要“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问题,让读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使文章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二、知识回顾与梳理 (一)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思路 1、从用词的角度:看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从句式选用角度:有无连续使用的短句,或长短句结合;有无对偶、排比等整句形式;或整散结合;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答:①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②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音节和谐,有助抒情。(整散结合: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语言灵动多变。)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借代、引用、双关、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②某种表现手法答:某部分运用了对比(白描、象征等)表现手法, 如※※,语言鲜明、晓畅如话(婉转含蓄)③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答: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如※※。④从人称使用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抒情性。 (二)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步骤: 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风格) ②举例分析(结合文本)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 ③指出效果(运用术语)【附】常用术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有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三、拓展练习1、(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才子赵树理汪曾祺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 【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泰山之思 蔡家园 (1)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2)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3)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4)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5)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

2018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 今年试题题型与去年相同,包括6道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中有4道必考题,1道选考题。共计90分。试卷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侧重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注重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考点内容分布 2018年生物各小题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如下: 1.人体中蛋白质的功能 2.物质的跨膜运输 3.人体内的激素调节 4.种子风干处理的作用 5.病毒 6.癌细胞的特点 29.动物激素调节 30.光合作用 3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2.遗传的基本规律 37.消毒和灭菌 38.基因工程 选择题中只有第3题属于必修三内容,其余为必修一内容,必考题中29、31属于必修三内容,30为必修一内容,32为必修二内容。必修部分试题分布情况为:必修一占38分,必修二占12分,必修三占25分。可见必修一的比重非常大,必修三次之,与知识点分布的密集程度成正比。 ●核心考点,适当兼顾知识的覆盖面 今年出现的核心考点包括:蛋白质的功能、人体激素的变化及功能、垂体的功能、光合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微生物培养、基因工程等。核心考点每次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所以建议2019届考生复习过程中应继续重视对历年试题的变式训练。 除核心考点外,今年的考题还以一题多角度的形式考查了非核心考点。如第3题,比较了种子风干处理前后的4个方面的变化,第4题列举了高中所学一些病毒的特点,要求考生能对知识进行归类、辨析相关生物结构或生物学现象的异同点,体现了科内综合的特点。 试题难度不大,只要复习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勤整理,善归类,以教材为“本”,以考纲为“纲”,应对这种类型的问题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注重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科特色 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高考生物学科所定义的关键能力,是生物高考中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018年试题的设计在围绕教材展开的同时,对生物学科的素养、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也进行了考查。 如第31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体现了生物学科素养当中的“理性思维”。题中引入了“恐惧生态学”的名词,并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知识,要求考生能解释一些生态现象。此题是整篇考题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道题,也是考生作答时文字量最大的一道题,共计11分,只有3个空,这就要求考生能对生态现象进行详细的解释,体现多个采分点,对而全,才能得满分。 如第29题,是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的体现,对考生进行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此题难度不大,只需填充实验组、对照组的处理,及简单步骤。但考生要注意题中要求A组是对照组,还要使用切除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这些细节也会决定考生能否得分。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完美版)知识讲解

文学类文本复习教学案——散文 散文鉴赏的基本常识 一、散文鉴赏的基本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散文的基本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散文鉴赏的要求: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的构思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就是散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所谓“形散”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 表达方式的特点: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线索:散文的线索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的凌乱材料就是被一根中心线,或者思想线索,或者情感线索,或者时间线空间线牢牢地牵引着。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 三、散文的类型 (一)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春》)《白杨礼赞》 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1)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用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时间、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2)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二)叙事散文(《背影》《金岳霖先生》《纪念刘和珍君》)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叙事散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情的本质,或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记叙事件常往往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断;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以记叙、描写为主,也有议论、抒情,情感多含蓄,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三)哲理散文(《人是思想的苇草》)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三、散文表达技巧的基本常识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散文阅读语言类题

专题突破练10 散文阅读(语言类题) (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 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 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缥缈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 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黏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淡淡地落下。字形依旧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 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粝。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 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 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含答案)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天气渐渐转凉,本来稻子该是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了谷粒,显得低调而又成热,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问我:“我们的水稻不会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不会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花在上面的汗水和心血都会白费。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有关系,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专家说,问题不大——看起来,水稻才刚开过花,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便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的,只能等了。”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会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还比他们要早两天,但我们的还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去年我们试种了一点新品种的黑糯稻,不知是缺乏种植经验还是品种原因,也是灌浆不良,最后半亩田的水稻收割起来,只得了二十来斤稻谷。因是试种,面积不大,但说起来,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而汗水与辛劳的损失,就无从计算了。 周四清晨,父亲又去田间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2017年高考之散文阅读

2017年高考之散文阅读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考情解读 《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

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回顾高中阶段读过的重要散文篇目 《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想北平》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最后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专练(季羡林专刊)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季羡林专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