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意见

2017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意见

2017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意见
2017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意见

2017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意见

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趋势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气候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 气候如何变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直接温度观测。气温观测资料证明20世纪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温度已经上升了0.3摄氏度到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几百名著名专家撰写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0.6℃。许多专家预测,如果人类能源消费格局不发生根本变化,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近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由于使气候变冷的二氧化硫排放将减量,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减少措施,预计到2010年,全球变暖温度可升高1.4~5.8℃,较1995年预测的1~3.5℃高出40%,海平面将明显上升,较严重的干旱将影响农业和供水,森林和珊瑚系统将遭受更严重的破坏,热带和亚热带谷物减产,干旱地区洪涝灾害和传染性疾病增加。不少国家的首脑对全球变暖十分关注,美国将重新修订清洁大气法。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世界每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损失将超过3000亿美元。 21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可能将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这种高频率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如果各级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另有其他证据表明气候确实变暖: 海洋温度: 据测量和估算,自1955年到1996年世界海洋的混合层有0.15℃的绝热增温。 大气温度:对流层及平流层低层的大气温度观测序列较短。探空资料显示对流层低层自1958年以来有0.1℃/10a增温趋势。而1979年以来的卫星微波探测则显示增温趋势为0.05℃/10a。但是,1976~1999年全球地表气温的增温趋势为0.19℃/10a,可见对流层低层气温上升幅度不如地表面温度大。而平流层温度则下降趋势明显,而且高度愈高温度下降幅度愈大。 钻孔温度:根据有关学者整理的616个钻孔温度剖面,200-1000m深的地下温度在20世纪上升了0.5℃。大约80%钻孔的温度是上升的。 陆地雪盖:1966年以来的北半球年平均雪盖面积有减少趋势。但是下降是不均匀的,在下降趋势上迭加有7~8a振荡。前期下降明显,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约减少10%雪盖面积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这可能是气温上升的结果。雪盖面积与积雪区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60。重建的雪盖序列表明最近10a春夏雪盖可能是20世纪的最低值。但是北美冬季的雪盖可能有增加的趋势,前苏联雪盖也有类似的变化。这可能反映由于气候变暖北半球中纬度冬季降水增加。 海冰:1973年以来卫星观测北极的海冰面积也有下降趋势。同时有5-6年的振荡。自1978年至今,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2.8%。 山岳冰川:冰川的前进后退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冰川所在高度较高,一般那里缺少气温观测。因此是研究气候变化的良好代用资料。但是无论冰碛石还是过去的绘画、照片大多只反映了某个时期的冰川状况。因此很少可能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序列。不过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世界范围冰川资料,20世纪之前只有缓慢的后退,20世纪初后退加速,到20世纪末不少冰川后退了1-3km。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有10-70a的滞后,从冰川后退来判断,气候变暖的开始应不迟于19世纪中。但是实际温度观测说明变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矛盾。值得指出的是,近20-30年热带的冰川后退迅速。有报告说近20年热带雪线上升约100m,大约相当温度上升

2020年9月份气候预测

2014年9月份气候预测 三十三团2020年9月份气候预测 三十三团气象 站 签发:蒋友 文 预报员:陈莉李书李 玲(2020) 09 一、8月份天气气候概况: 温度:8月平均气温26.9℃,与历年同期值相比偏高 0.7℃;其中最高气温39.1℃,出现在8月16日;最低气温14.1℃,出现在8月15日。 降水:月总降水量0.0mm比历年略偏少。 日照时数: 主要天气过程:本月主要出现4次天气过程,8月1日、10日分别出现了阵雨气候,降水量均为0.0mm;17日出现了扬 沙气候,瞬间最大风速11.1米/秒;18日相继出现了浮尘、 扬沙天气,最小能见度不足100米,瞬间最大风速11.8米/秒;2

7、28日出现了扬沙和弱降水气候,瞬间最大风速8.8米 /秒,累计降水量0.0mm。 二、9月份长期天气趋势预报: 历年9月平均气温20.1℃;预计今年9月份气温与积年 相称,平均气温在20℃-21℃之间;最高气温:上旬约33℃左右,中旬约30℃左右,下旬约28℃左右;最低气温:上旬约13℃左右,中旬约11℃左右,下旬约8℃左右;历年9月降水量为2.2mm,预计今年9月降水量靠近常年,初霜期略偏晚。 三、主要天气过程: 1日,有弱降水天气,风力3-4级。 5日左右,有微到小雨,风力4-5级,阵风6级,伴有扬 沙或浮尘。 8-9日,有微到小雨,风力3-4级,阵风4-5级。 17-19日,有微到小雨,风力4-5级,阵风6级,伴有扬 沙或浮尘。 22-24日,有沙尘天气,风力4-5级,并伴有扬沙或浮尘。 30日前后,有微到小量雨,风力3-4级,阵风5级。

四、对策与建议 1、进入9月份,棉花处于吐絮和采摘期,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积极做好田间管理和抢收霜前花。 2、积极做好林果业的采摘工作。 33团气象站 2020年8月20日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高考海南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南北半球升温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四个选项中最符合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因海洋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故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答案:1.A 2.B (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3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3.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选B。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

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 (2020·长沙长郡中学调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11 km;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 每十年向西迁移15.4 km,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回答4~6题。 4.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土壤 5.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A.年均温降低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D.土地开发利用 6.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解析:第4题,裸子针叶植物能够耐寒,一般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主要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以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A对。第5题,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蒸发量更强,故A、B错;美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影响树木分布,故C错,D 对。第6题,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即自然因素引起,故C对。 答案:4.A 5.D 6.C (2020·晋江四校模拟)下图示意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候、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

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

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日程 (2007年1月25-26日) 1月25日上午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09:00-09:30 开幕式主持人:李维京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巢清尘副司长致辞 大会合影 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李维京亚洲夏季风的多尺度变化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 近千年中国气温序列的建立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关于ENSO可预报性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穆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Climatic Regime Change and Decadal Anomalous Event in China 钱维宏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气候变化问题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林而达研究员,农科院环境发展研究所12:00-13:30 午餐午休 1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 1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 (分会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人员) 1月25日18:00开始招待会(地点:育园餐厅,中国气象局北气院二楼) 1月26日下午17:10 大会总结 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 1月25日下午13:30-17:45 (一)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李栋梁张祖强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Semiannual Oscillati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张祖强,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ong Yang,Qin Zhang,V ernon E. Kousky,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USA 2006年汛期主要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柳艳香王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和ENSO循环的关系 李栋梁,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系数研究 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东亚夏季风指数及其应用 吕心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秀芝,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 1、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最早提出 全球变暖的概念是美国气象学家詹姆士·韩森于1988年6月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最早提出的,当时他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气温会上升0.35℃,但是实际上只上升0.11℃。气候变暖的确是被越来越多的观测、研究所证实,但并非全球所有地区都在变暖。确切地说,北半球变暖明显,南半球变化较小。即使是北半球,在某些地区创下高温纪录的时候,也有不少地区正在经历创纪录的暴风雪侵袭。在澳大利亚甚至出现罕见的12月(盛夏)下雪现象。 2、全球变暖研究收获体会? 就人体感知而言,在变暖背景下,一次极端冷事件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譬如去年的寒潮,若要把它放在历史同期相比较,强度和频率其实都比往年要弱。”孙颖告诉记者,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不论是气候模式还是观测结果都能清楚看到极端暖事件的增加、冷事件的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冷事件不会出现,只是它的发生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少。 可以显见,由气候变暖引发的暴雨、高温、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增多。2017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年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8%;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刚刚结束145天无有效降水日数的历史最长纪录。今年3月,全国共有38个气象观测站点发生极端现象 3、全球气候变暖论文要求有参考文献!回答好追50分! 全球变暖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为控制温度升高,人们设想了一些方法: 1. 撑起“太阳伞” 研究表明,在空间支起一把“太阳伞”,把太阳光遮挡掉即可。伞需要依靠太阳光压和星球引力维持在空间规定的位置上,这个空间位置也不是任意选择的。据研究,这个位置位于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1%处的某点上。在这个点上,任何物体相对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2. 竖起“反射镜” 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温度。 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3.制造“尘埃云” 4.编织“激光网” 科学家提出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状态及2016年气候趋势预测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状态及2016年气候 趋势预测 摘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目前的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已进入第20个月,暖水区主要位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区,中心强度超过4.0℃。受其影响,秋季以来,我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7成,超过30%县市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最多记录。 预计,此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2016年春季。受其影响,今年冬季我省气温将较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多,且有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预计2016年春季有强对流和阶段性低温连阴雨天气;梅汛期降水略偏少;夏季降水量全省大部接近常年略偏多;盛夏高温干旱较明显;影响和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略偏多。 一、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指标,ENSO事件期间各月海温距平之和记为其强度指数,厄尔尼诺强度可分为5个等级,如表1所示,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其强度越大,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越显著。 表1 厄尔尼诺事件强度等级的划分 此次厄尔尼诺事件为极强标准。截至11月底,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强,仅次于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该极强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较长,从2014年5月开始至今已持续20个月,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12月第2周(12月7-13日),厄尔尼诺指数(Ni?o Z)为2.4℃(图1)。美国监测指数(Ni?o3.4)为2.8℃。目前暖水区主要

位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区,中心强度超过4.0℃。 图1 2015年3月以来厄尔尼诺指数逐周演变图 二、厄尔尼诺事件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事件是当前科学预测气候的主要因子,一般2至7年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能够通过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全球气候,如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非洲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而太平洋中东部和南美沿岸国家多暴雨洪涝灾害。 强厄尔尼诺事件易导致我国秋、冬季南方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少,次年夏季长江流域、江南降水偏多。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冷空气活动易偏弱,严寒、大雪和冰冻天气易减少。此外来自南方强大的暖湿气流易与北方弱冷空气结合且维持较长时间,造成江南地区冬季降水量偏多。 厄尔尼诺事件之后次年夏季,主要雨带位置偏南的可能性较大,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常常会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共发生14次,发生当年,浙江冬季降水以偏多为主(图2),气温偏暖或暖冬的几率达10/14=71%。 厄尔尼诺事件之后次年,我省夏季降水量偏多、偏少年份相当,如1998年夏季为超强厄尔尼诺次年,我省降水量接近常年,

短期气候预测

短期气候预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气候系统及其预测的基本概念(第1章);分析:第一章(孙)主要是名词解释和简答(简答为主)。 短期气候变化及其预测基础理论(第2—5章);分析:重点考察部分,名词解 释、简答和论述题均会涉及,着重掌握论述题。第二章(孙) (大气环流)是论述题考查的重点;第三章(李)重点考察名词解释;第四章(李)考察重点在ENSO等相关内容;第五章(邓)名词解释或简答,无论述题。短期气候预测的基本方法(第6—9章);第六章(邓)考察可能性不大,名词解释或简答,无论述题;第七章只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分值不多;第八章重在论述,掌握影响夏季降水的因子(东西南北中);第九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考,那就认为不考吧,考到认栽。 短期气候变化的年代际背景(第10章)。第十章没东西可考。 本课程的目标:掌握短期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预测的基本方法,具有制作业务短期气候预测和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一、名词解释 1?现代气候:指气候系统在较长时间内的平均状态及其变化和变率, 一般可用气候系统的平均值和高阶矩统计量(例如:方差,协方差等)来表示。 2短期气候预测:目前,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把月、季和年 的气候变化和预测称为短期气候变化和预测。 3?大气环流:指大范围(水平尺度几千公里以上)长时间(几天以上)的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考察可能性较小) 4?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大约每隔1年,北半球平流层具有西风的极地冷涡出现中断,仅仅几天时间,冷涡就出现变形而崩溃,与此同时,极地平流层大尺度增暖很

快地使得经向温度梯度转换成相反方向,并 建立一支绕极的东风急流。在500hPa上有时候几天之内增温能达到40k。这种现象就称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5?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冬季位于我国南海上空,夏季北移至青藏高原及伊朗高原上空,并发展成为一个西起大西洋,横跨亚非大陆,东至太平洋的巨大高压系统。 6.大气低频变化:大气中10天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为大气低频变化。 7.SI0(MJ0): MJO是热带ISO (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指大气中时间尺度为30-60天的准周期变化,因此也称为大气中的30~60天振荡;MJO:热带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指热带大气中时间尺度为30-60 天的准周期变化,也称大气中的30~60天振荡。 8.QBO(TBO):对流层中大气环流及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中几乎普遍存在着准两年振荡(QBO)现象。人们通常把季风环流、降水和海温等具有2~3年周期的年际变化称之为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 9.大气遥相关:指相隔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气象变量或天气气候过程之间稳定相关的地理分布型。 10?厄尔尼诺(拉尼娜):赤道中东太平洋每隔几年(3-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的大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增暖(变冷)现象。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其实是自然界中同一物理现象在两个方面的表现,体现在海洋中即为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在大气中即为南方涛动现象。ENSO是二者(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综合。11?南方涛动指数(SOI):塔希提与达尔文港标准海平面气压差。当南方涛动指数为正时,东太平洋气压高于印度洋气压;当南方涛动指数为负时,东太平洋气压低于印度洋气压。

气候分析方法

气候分析方法 本文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1901-2012年的亚洲地区的距平温度进行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通过空间图和时间图结合分析得出在研究的112年期间,亚洲整体温度呈现变暖的趋势结论,并且在1980-1999年温度增长趋势最为明显,速率较研究期间其他时间段上升较快,且冷季增温趋势总体上较暖季更强。在2000-2012年温度增长趋势渐缓,趋于停滞。冷暖季增温趋势不明显,基本保持不变。 变暖最显著的区域在中高纬度的俄罗斯地区,其次在中亚地区,中低纬度的东亚地区对亚洲区域变暖的贡献并不显著。 引言 基于器测时代对全球尺度温度和其他变量的观测始于19世纪中叶,1950年以来的观测数据更为全面和丰富。 1850年以前及工业革命以前主要以自然变率为主的气候波动变化,结合工业革命以后 在自然波动基础上因人为影响而导致的气候趋势变化,对揭示年代—百年尺度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依据Mann等重建过去1000 年北半球温度序列(常称“曲棍球杆曲线”),得到了“1998 年是过去千年来北半球温度最高的一年,20 世纪90 年代是温度最高的10 年,20 世纪气候增暖在过去千年中是空前的”结论。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 世纪(特别是最后几十年)的温暖程度可能已超过过去1300 年的任何时期;特别是20 世纪 增暖之前的百年际温度变幅也并不像“曲棍球杆曲线”估计的那么小。第五次评估报告又通指出:对北半球平均而言,1983-2012 年很可能为过去800 年最暖30 年的结论具有高信度;而可能为过去1400 年最暖30 年的结论只有中等信度。过去三十年地表已经连续偏暖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在北半球,1983年-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40年。这些结论为IPCC深入明晰20 世纪增暖的原因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中 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观测到的许多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时间里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气和海洋已经变暖,积雪和冰量已减少,海平面已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已增加。 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北半球各大洲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温,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对全球年平均增温的贡献率为44.46%。中纬度地区寒季平均增温为1.53℃,相比起全球的数据为1.13℃要显著得多。在过去的20年内增温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增温分别为,分析原因为认为隐私,耕地面积等。其中人为因素方面主要因为亚洲工业革命开始得较晚,

2016年高考气候专题真题

2016年高考气候专题真题 (2016?江苏地理卷)2016 年1 月24 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图3 为该日8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 题。 1. 此时我国 A. 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 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 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 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2. 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A. 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B. 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 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 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2016?上海地理卷)(十三)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3.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A.日本 B.泰国 C.智利 D.秘鲁 (2016?江苏地理卷)图6 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5 ~6题。

5. 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 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 A. 北京时间8 点 B. 北京时间11 点 C. 北京时间14 点 D. 北京时间17 点 6. 图示5 个城市中 A. 有4 个城市受季风的影响明显 B. 有4 个城市受台风(飓风)影响 C. 巴黎和的成因相同 D. 有3 个城市属于温带气候 (2016?天津卷)7.(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地理小组查阅了巴西和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相关资料,结合对巴西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2)据图8、图9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短期气候预测

短期气候预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气候系统及其预测的基本概念(第1章);分析:第一章(孙)主要是名词解释和简答(简答为主)。 短期气候变化及其预测基础理论(第2—5章);分析:重点考察部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均会涉及,着重掌握论述题。第二章(孙)(大气环流)是论述题考查的重点;第三章(李)重点考察名词解释;第四章(李)考察重点在ENSO等相关内容;第五章(邓)名词解释或简答,无论述题。 短期气候预测的基本方法(第6—9章);第六章(邓)考察可能性不大,名词解释或简答,无论述题;第七章只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分值不多;第八章重在论述,掌握影响夏季降水的因子(东西南北中);第九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考,那就认为不考吧,考到认栽。 短期气候变化的年代际背景(第10章)。第十章没东西可考。 本课程的目标:掌握短期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预测的基本方法,具有制作业务短期气候预测和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一、名词解释 1.现代气候:指气候系统在较长时间内的平均状态及其变化和变率,一般可用气候系统的平均值和高阶矩统计量(例如:方差,协方差等)来表示。 2.短期气候预测:目前,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把月、季和年

的气候变化和预测称为短期气候变化和预测。 3.大气环流:指大范围(水平尺度几千公里以上)长时间(几天以上)的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考察可能性较小) 4.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大约每隔1年,北半球平流层具有西风的极地冷涡出现中断,仅仅几天时间,冷涡就出现变形而崩溃,与此同时,极地平流层大尺度增暖很快地使得经向温度梯度转换成相反方向,并建立一支绕极的东风急流。在500hPa上有时候几天之内增温能达到40k。这种现象就称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5.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冬季位于我国南海上空,夏季北移至青藏高原及伊朗高原上空,并发展成为一个西起大西洋,横跨亚非大陆,东至太平洋的巨大高压系统。 6.大气低频变化:大气中10天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为大气低频变化。 7.SIO(MJO):MJO是热带ISO(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指大气中时间尺度为30-60天的准周期变化,因此也称为大气中的30~60天振荡;MJO:热带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指热带大气中时间尺度为30-60天的准周期变化,也称大气中的30~60天振荡。 8.QBO(TBO):对流层中大气环流及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中几乎普遍存在着准两年振荡(QBO)现象。人们通常把季风环流、降水和海温等具有2~3年周期的年际变化称之为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 9.大气遥相关:指相隔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气象变量或天气气候过程之间稳定相关的地理分布型。

2020年春运期间气候趋势预测及未来七天天气预报——春运专题气象服务(一)

2020年春运期间气候趋势预测及未来七天天气预报——春运专题气象服务(一) 一、春运期间气候趋势预测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春运期间全国平均气温总体偏高,其中华南地区和贵州、湖南等邻省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北方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南方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小。 根据自治区气候中心预测,预计2020年春运期间(1月10日至2月18日),广西各地平均气温7~16℃,大部地区比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30~180毫米,桂北偏多、桂南偏少。春运期间阴雨日数较多,部分地区雾、霾天气较多,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桂北部分地区可能有雨雪冰冻,高海拔地区可能出现道路结冰,但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较小。春运期间主要有5次降温降雨天气过程:1月中旬前期,桂北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1月下旬前期和中期,全区大部有小到中雨,桂北部分地区有雨雪冰冻;1月底到2月初,全区有小雨,桂北部分地区有雨雪冰冻;2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全区有小到中雨;2月中旬后期,全区有中雨。 二、未来七天天气预报 预计未来七天(1月10~16日)前期和周后期分别有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将带来降温天气,并伴有小雨。具体预报如下: 1月10日,阴天到多云,气温19~27℃; 1月11~12日,受冷空气影响,阴天有小雨,气温明显下降,风力3~4级,阵风5~6级; 1月13~15日,多云,气温回升; 1月16~17日,受冷空气影响,阴天有小雨。 三、关注和建议 1、春运期间冷暖空气对我市交替影响,容易形成阴、雨、雾等对交通高影响的天气,请相关部门注意收听、收看最新的天气预报警报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2、未来七天有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气温波动幅度大,请注意增减衣物,并做好防火、防一氧化碳中毒工作。 (本资料仅供参考,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2012年安徽省、淮河流域汛期气候趋势预测

短期气候预测 安徽省气候中心2012年4月2012年安徽省、淮河流域汛期气候趋势预测 3月下旬以来,省气候中心先后参加了华中区域、华东区域和全国汛期气候预测会商会。从全国会商情况来看,九大单位对2012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比较一致,有六家单位认为汛期全国有两条雨带,其中主雨带位于黄河到长江以北,此外,华南和东南沿海降水也比常年偏多。但是对主雨带南北位臵的预测有一些差异,国家气候中心、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大气所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预测主雨带南边界位于长江沿线,气科院、南京大学预测主雨带南边界位于江南北部。寒旱所、总参、北京大学等三单位预测意见与以上意见不同,寒旱所、总参预计长江下游降水偏多,北京大学预测主雨带位于华北到黄河流域。 现将全国会商会综合意见和全省、淮河流域汛期预测意见以及主要预测依据汇总如下: 一、2012年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综合意见 预计2012年夏季(6~8月)主要多雨带可能位于黄淮,具体偏多的区域为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东南部、河南、山东、湖北大部、安徽大部、江苏、浙江大部、福建、广东、广西东南部、海南、云南、贵州西部、重庆西部、四川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其中山东和河南东北部等地区偏多2~5成,上述地区可能出现洪涝;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其中新疆北部偏少2~5成。

夏季平均气温除广东、海南、福建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东南部、山东等地较常年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新疆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上海、四川东部和重庆等地偏高1℃左右,四川东部、重庆、浙江、江西北部地区出现高温(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较常年偏多。 二、2012年安徽省和淮河流域汛期气候预测意见 1、安徽省 2012年汛期(5~9月)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以正常偏多为主。降水主要集中在6~7月,部分地区可能会有内涝或洪涝发生。 淮河以南地区6月中旬入梅,比常年偏早,7月中旬出梅。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梅雨量比常年偏多。 汛期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全省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接近常年,南部部分地区偏多。 图1 2012年全国夏季(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左)和气温距平(右)预测图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气候变化》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2.4《全球气候变化》测试题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1~2题。 1.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有野象分布,而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据此推测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2.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1830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答案】C 【解析】从不同时期的野象分布地点可看出,图中所示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北界不断南移,说明气温不断降低,是个变冷的时期,与现代气候变暖恰好相反。变冷时,雪线不断降低,我国1月0 ℃等温线位置不断南移。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的波动,总体上气温呈上升趋势。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明显增加。据此回答3~4题。 3.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是( ) 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大 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答案】C 【解析】全球气温升高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强烈,将会变得更加干旱;南北温差则不会变大,但1月0 ℃等温线将北移,水稻种植的北界也会北移,经济结构会有变化,但是总体上是弊大于利。 4.为减轻因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减小二氧化碳排放量 C.减少煤炭的使用量,降低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答案】B 【解析】煤炭和天然气均属于化石燃料,应该减少使用;为控制使用量,应该采用经济手段,提高能源污染税费;为了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能源。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5~6题。 5. 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6.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5.D 6.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点。第5题,由两幅图的对比可知,2003年冰川面积比1992年明显缩小,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大面积消融。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从海陆相互作用看,海洋作用强于陆地作用,所以海岸侵蚀加剧。

福建省南安市2017年高考地理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练习

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2.四地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 最可能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欧洲的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读图完成3~4题。 3.两地的夏季气温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 A.受盛行西风影响 B.受沿岸暖流影响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D.受沿岸寒流影响 4.冬雨率是指冬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比。雅典的冬雨率高于里斯本的主要原因是雅典( ) A.受大西洋影响大,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B.受西风影响的时间较短且集中在冬季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的时间短 D.年降水总量大 下图中的四地代表拉萨、昆明、重庆和贵阳。读图完成5~7题。

5.③地夏季气温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位置最低 B.位于盆地 C.太阳高度角大 D.距海洋近 6.②地冬季气温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高 B.距冬季风源地近 C.纬度位置高 D.太阳高度角小 7.④地气候的主要成因是 ( )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B.森林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D.较低的纬度和较高的海拔 下图1是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差(甲地各月气温减去乙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差(甲地各月降水减去乙地各月降水)示意图,图2是四种不同气候类型的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能正确表示 甲、乙两地气候类型的是( ) A.①—甲、②—乙 B.③—甲、④—乙 C.③—甲、①—乙 D.④—甲、②—乙 9.影响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 主要因素中,相似的是( ) A.大气环流 B.纬度 C.下垫面状况 D.沿岸洋流 下图为“世界某地海陆分布示意图”(M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盛行西南风)。读图完成10~ 11题。 10.M地的气候类型是( )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规范特训:1-2-4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含解析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2015·海南高考]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选A。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故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选B。 [2016·北京丰台质检]据估算,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升高2~4.6 ℃。据此,回答下题。 3.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 A.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B.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将推迟 C.全球生物物种增多 D.全球陆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答案 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全球极端灾害天气出现的次数增多,越冬作物的抗寒性减弱,因此低温冻害损失增加,A错误;观赏香山红叶应在气温开始下降的秋季,因气温升高,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将推迟,B正确;海平面上升,全球陆地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而陆地淹没后部分物种因找不到合适的生存环境而灭亡,C、D错误。 [2016·吉林模拟]下图为我国中部某省区1961年以来冬季日数统计曲线图,据此回答4~5题。 4.该省区大部分年份冬季“缩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B.冬季风势力减弱 C.距海近D.纬度较低 答案 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气候变化问题。从图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省各年实际冬天日数与常年平均日数相比,在波动下降。距海远近、纬度位置对该省都是相对不变的,故C、D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暖冬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冬季风势力减弱只是该省较其他地区冬季时长缩短的可能原因,故B错误。 5.2013年该省区夏季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0.6天,利于() A.冬小麦的成熟与收获 B.冬小麦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避免病虫害灾害

中国气候未来变化的趋势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第四季地质学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气候未来变化的趋势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姓名:刘俊源 学号: 10130506

摘要 地球上的一个大的地区或小的地点长期的时间段形成大气的普遍状态被称作气候,是在该时间段形成不同天气现象的过程的综合性的表达。气候是一种构成地球大环境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良好的气候环境是生命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通常来讲,我国气候的变化是指我国气候普遍的情况在某时段,年代中,产生的改变,即气候的通常属性和离差(距平)两个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数据的意义上的明显差异。气候和环境变化是气候系统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最终结果。目前,全球的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性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对中国气候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主要联系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分析中国气候变化的因素,并对未来气候进行一个科普性的大致预测。 关键字:气候,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中国,未来趋势

摘要 (1) 第一章述论 (3) 1.1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3) 1.1.1 研究意义 (3) 1.1.2 研究内容 (3) 第二章中国气候变化的因素 (4) 2.1气候变化的相关国情 (4) 2.1.1气候条件 (4) 2.1.2生态环境 (4) 2.2人为造成的因素 (5) 2.2.1能源结构 (5) 2.2.2人口因素 (5) 2.2.3经济发展 (5) 2.3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 (6) 2.3.1 气温变化 (6) 2.3.2降水变化 (7) 2.3.3极端气候事件 (7) 第三章中国气候未来发展的趋势 (8) 参考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2、分析说出气候变化的原因; 3、分析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应该采取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图表分析的方法,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2、通过小组讨论,列 举出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教学难点: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极端天气)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按列分析发、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图片导入]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上课之前呢,我想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我问问同学们你们在这图片上看到了 什么? 1、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 (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 雪30 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 的雪面高程33 年持续下降了约1.3 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 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 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 没的危险。 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 万对减少到目前的

9000对左右。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企鹅数量减少)对,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那么这些图片反映了我们人类目前面临的什么问题呢?(全球变暖)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全球变暖问题,那么他是如何产生的,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共同探讨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化 【新课学习】 [ 讲解]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大气的存在,然而最初的大气并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从古至今我们的大气都在变化之中。全球气候的变化可以分为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现代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趋势 1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的气候变化: 请大家看教材p46图2、28的黄色和蓝色那两条线其中黄色代表气温、蓝色代表降水。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两条线是波动起伏)这说明气温在地质历史时期有降温也有升温,降水也有降水多和降水少的时候。总的来说气温曾反复出现过3 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2 、近现代气候变化:请大家看教材图2、29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请同学回答图旁边的读图思考1、在哪些时段,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2 、近百年来气温变化总趋势?(19 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虽有波动,但总的来说是在变暖。1860 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 [ 过渡] 刚刚我们学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大气气温会上升呢? (二)气候变化原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请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 [ 过渡] 看了这些图片同学们再结合前面我们学到的大气的保温作用(首现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同时,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向式(与地面辐射相反)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这就是大气的保温做作用)说说这两张图片的现象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工厂排放的废气是温室气体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热带雨林的破坏减少了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的温室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