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综合征出血热特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特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特点

●汉坦病毒引起,鼠为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颈、胸潮红;眼结膜充血或出血,腋下和胸背部条索状、抓痕样或点状瘀斑。低血压、少尿,后期出现多尿。

●检查:白细胞升高,有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下降。尿蛋白(+++)-(++++),血尿毒氮及肌酐升高。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乙脑特点

●乙脑病毒引起,猪为传染源,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病。

●7、8、9三个月发病,多见于儿童。

●病理脑实质损伤。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重者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率高,可有后遗症。

●检查:白细胞升高,可有异型淋巴细胞,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钩端螺旋体病特点:

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起病急、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肿大等。重型可有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大出血。确诊有赖于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伤寒特点: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起病缓慢,体温逐渐升高,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确诊依靠血培养或骨髓培养。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菌痢特点:

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确诊依靠便培养

霍乱特点: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为甲类传染病。

霍乱典型表现为剧烈吐泻,从而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确诊需细菌培养阳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特点: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感

染中毒性休克、脑实质损伤,危及生命。

皮肤淤点或脑脊液涂片、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可找细菌。

疟疾特点:

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经蚊叮咬传播

患者和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

临床周期性突发寒战、高热、大汗,继以症状明显缓解的间歇为特点,反复发作脾大、贫血。

恶性疟可表现为脑型疟或肾功能衰减。

确诊有赖于血涂片查找疟原虫。

血吸虫特点:

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脉系统所引起;

通过接触含尾蚴疫水而感染;

急性期有发热、荨麻疹、肝肿大及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

慢性期以腹痛、腹泻、肝脾肿大为主;

晚期以门静脉高压、巨脾与腹水为主;

粪便或直肠粘膜活检查虫卵确诊。

囊虫病特点:

因食入猪带绦虫卵而感染;

猪带绦虫患者为传染源;

囊尾蚴常寄生在人皮下组织、肌肉、眼、脑,以脑实质最常见,癫痫为最常见症状;

病理活检可确诊。

头颅CT或MRI对脑囊虫有重要诊断价值

肾综合征出血热名词解释

肾综合征出血热名词解释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简称HFR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和东北亚地区,随着外来入侵性疾病的传播,包括非洲猪瘟,该疾病在西欧和美洲也遭受威胁。肾综合征出血热具有多种形式,可归纳为尿毒症型、轻微血热型、神经症型和出血热型。其中,尿毒症型主要表现为血清尿素氮升高、尿量减少、尿糖或蛋白质出现异常以及肾功能紊乱等症状。轻微血热型与尿毒症型相似,但除了尿量减少外,体温也出现普遍升高。神经症型则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肌痛、胃肠炎等,此外,皮疹、睡眠障碍和停止排尿等症状也可能出现。出血热型的典型特征是突然出现的发热,并伴有呼吸性、心肌梗死性或神经性出血。 HFRS主要通过宿主(尤其是野鼠)排泄物中传播的hantavirus,经过空气传播或接触宿主排泄物、血液、皮肤等传播而滋生。因此,预防HFRS的措施主要是消除hantavirus的滋生环境,加强野生动物的消毒、清除和除害工作,以及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关键的预防措施也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定期检查以及严格的抗病毒治疗。在饮食方面,应当增加含钙、钙吸收和免疫系统促进的食物,以及降低宿主肝细胞氧化受损的食物。同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在必要时采取消毒措施,而且及时补充水分。 在治疗方面,HFRS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和抗凝血药物进行治疗,以及对肾功能异常进行辅助治疗。病毒治疗时,应给予多肽类药物、

细胞增殖抑制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以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细胞内入侵。抗凝血药物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出血热型的血液凝结异常,以减轻临床症状并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对肾功能异常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减少肾脏损伤,提高治愈率。 总之,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疾病,其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体检,以及及时的抗病毒和抗凝血治疗,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HFRS的发生和蔓延。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主要内容 一、概述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不同鼠种携带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HV)引起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 2.我国为HFRS高发国家,病例数占全世界的90%,在病毒性疾病中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居第2位,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3.1997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出“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二、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不同型别的HFRS有其相对的固定宿主动物,目前世界报导190余种。小型啮齿动物为本病毒主要宿主和传染源(鼠类)。我国73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家畜、家禽中猫、犬、兔、牛、羊、猪、鸡均有一定水平的HV感染。 2.传播途径 本病具有多途径研究的特征,可能的传播途径有三类即:动物源性传播、螨媒传播和垂直传播。 a、动物源性传播 皮肤粘膜伤口传播: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HV 经污染皮肤或粘膜伤口而受到感染。 呼吸道传播: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b、虫媒传播 革螨:在野鼠间传播、维持疫源地上有重要作用,在鼠传人上作用不大。 柏氏禽刺螨:在鼠传人方面可能有一定作用。 恙螨:可作为Ⅰ型HFRS的传播媒介并兼有储存宿主的作用,维持疫源地上有重要作用。 c、垂直传播 患病孕妇:通过胎盘传给婴儿。 带病毒孕鼠:孕鼠经胎盘传给胎鼠。 螨类:经卵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HV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1。隐性感染与HV型别密切相关,家鼠型隐性感染率在5.17%,姬鼠型1.11%,混合型3.27%。病后可获得稳定而持久免疫力,极少发生2次感染。隐性感染抗体滴度低,持续时间不及显性感染。 4、流行特征 a、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HV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78个国家和地区。亚洲:HV 分布于中国、前苏联远东、朝鲜、韩国、日本、土耳其、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 我国分布:山东、陕西、湖北、安徽、湖南、黑龙江、江西发病率和绝对病例数较高。到目前除青海、新疆无病例发生,全国各省直辖市均有HFRS病例。包括香港和台湾。 b、流行病学分型 姬鼠型疫区又称野鼠型疫区,汉滩型病毒又称Ⅰ型病毒引起 家鼠型疫区主要宿主是褐家鼠,汉城型病毒又称Ⅱ型病毒引起。 混合型疫区是由这两种病毒引起。 c、时间季节分布 HFRS在全国呈周期性流行,一般10年左右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HFRS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野鼠型疫区的发病季节高峰在秋冬之间(从10月~次年1月)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百科名片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 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目录 疾病名称: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1]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FarEasthemorrhagicfever,hemorrhagic disease,epidemic,Korea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nephropathiaepidemica,Nidok odisease,Songofever 疾病分类:感染科 疾病描述:冬春季多见,出血热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本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 中国为重疫区。 疾病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 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 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 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 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 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 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 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 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 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肾综合症出血热护理常规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点 概念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既往也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出现三大症状(发热、 充血出血、肾损害)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1]。其病理改变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可见内皮肿胀、变性和坏死,引起各脏器病变[1]。 病原学 汉坦病毒:布尼亚病毒科,呈圆形或卵圆形,双层包膜,负链单股RNA病毒,我国流行者有I型(汉滩病毒型,姬鼠型),其次为II 型(汉城病毒型,家鼠型)。不耐热、不耐酸,高于37℃或pH<5.0易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如乙醇和碘酊均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 1.主要为鼠类 ①黑线姬鼠:农村 ②大林姬鼠:东北林区 ③褐家鼠:城市 2.病人仅在病程早期3-5天 内血液和尿液中携带病毒,因 此,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3.病毒的动物宿主:猫、狗和 家兔等。 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传人 罕见,尚未有人与人之间的 水平传播的报道。可有多种 传播途径包括: 1.接触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呼吸道传播 4.虫媒传播(螨媒传播) 5.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1.普遍易感,但多见于青壮 年 2.隐性感染率低 3.感染后终身免疫 1.地区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 有相对固定的疫区,农村多,常 见村庄或城镇边缘地带,尤其见 于野外作业者(如看渔塘、看田、 看鸭等)。 2.季节性:野鼠型多在秋冬季, 家鼠型则在春夏之间 检查方法 1.血常规: WBC↑,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PLT↓,红细胞及Hb均↑(血液浓缩) 2.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尿中膜状物(凝血块、蛋质及坏死脱落上皮细胞)。 3.生化检查:BUN、Cr ↑,低血压期pH↓ 4.凝血系统检测:DIC:血小板↓;PT延长;Fbg↓,三项中二项阳性时 5.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IgM 1:20阳性,IgG 1:40阳性,相隔1周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呈世界性流行,我国疫情严重,全国除青海外均有疫情发生。 一、病原学 本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 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其基因组包括L、M、S 3个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衣壳蛋白。 由于抗原结构的不同,汉坦病毒至少有20个以上血清型。不同鼠类携带不同血清型,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也不一致。其中能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有:Ⅰ型汉滩病毒(Hantavirus,HTNV,野鼠型、较重)、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家鼠型、次之)、Ⅲ型普马拿病毒(Puumala virus,PUUV,芬兰棕背鼪、轻型)、多布拉伐病毒(Dobrava,DOBV,类似Ⅰ型)。 汉坦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不耐热和不耐酸,高于37℃及PH 5.0以下易被灭活,56℃30分钟或100℃1分钟可被灭活。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他动物包括猫、犬、猪和兔。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的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等形成的气溶胶通过呼吸道传播。 3.消化道感染: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传染。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经胎盘传染给胎儿。 5.虫媒传播:从恙螨等虫媒分离到汉坦病毒,但传播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我国疫情最重,经病原学或血清学证实31个省市自治区有病例报告,近年来伴随家鼠型的出现,疫区也迅速蔓延,并向在大、中城市、沿海港口扩散已成为一个严重而急待解决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介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注解 •附: o1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中成药 1拼音 shèn zōng hé zhēng chū xuè rè 2英文参考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3注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首先由韩国李镐汪等在1978年从该国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并根据分离地点称为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此后各地相继从不同动物及病人体内分离出许多株病毒,现国际上通称为hfrs病毒。根据此病毒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目前已将其归入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 ,另立为一个新属,命名为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病毒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90~110nm,有囊膜,囊膜上有突起。hfrs病毒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为l、m、s三个片段。分子量分别为2.7×106、1.4×106和0.6×106道尔顿。三个片段的碱基序列互不相同,但都具有同样的3′末端,为“3′aucaucaucug”,这一序列不同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他属病毒。hfrs病毒具有四种蛋白组成,

即n、g1、g2和l。n为 ... 白,由s片段编码,其主要功能是包裹病毒rna的三个片段,该蛋白免疫原性强。g1和g2均为糖蛋白,由m 片段编码,上面有中和抗原位点和血凝活位点。这二种抗原位点是独立存在的,但也可部分重叠。l为rna多聚酶,由l片段编码,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hfrs病毒的成熟方式为芽生成熟,其成熟过程与细胞的高尔基氏体和内质网有关。病毒在ph5.6~6.4时可凝集鹅红细胞。多种传代、原代及二倍体细胞均对hfrs病毒敏感,实验室常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等来分离培养该病毒。病毒在细胞内一般不引起可见的细胞病变,通常需采用免疫学 ... 检测证实。易感动物有多种,如黑线姬鼠、长爪沙鼠、小白鼠、大白鼠等,但除了小白鼠乳鼠感染后可发病及致死外,其余均无明显症状。hfrs病毒抵抗力强。对酸(ph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新洁尔灭等也能灭活病毒。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6~60℃30分钟可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50cm、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水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环节尚未完全搞清。目前一般认为病毒直接作用是发病的始动环节,而免疫病理损伤也起重要作用。病毒感染造成病毒血症以及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高热、寒战、乏力、全身酸痛、皮肤和粘膜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重者还可有腔道或各脏器出血、肾脏损害出现血尿、蛋白尿,电解质紊乱。广泛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 ... 渗出和微循环障碍等造成低血压或休克。病程早期血液中lge水平增高,提示ⅰ型变态反应可能通过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小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另外在早期病人体内即可出现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血小板、肾小球及肾小管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补体水平下降;血清中也可检出抗基底膜和抗心肌抗体,这些现象表明ⅲ型和ⅱ型变态反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也参与了hfrs的致病。 人对hfrs病毒普遍易感。人群感染后仅少数人发病,大部分人呈

肾综合征出血热特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特点 ●汉坦病毒引起,鼠为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颈、胸潮红;眼结膜充血或出血,腋下和胸背部条索状、抓痕样或点状瘀斑。低血压、少尿,后期出现多尿。 ●检查:白细胞升高,有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下降。尿蛋白(+++)-(++++),血尿毒氮及肌酐升高。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乙脑特点 ●乙脑病毒引起,猪为传染源,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病。 ●7、8、9三个月发病,多见于儿童。 ●病理脑实质损伤。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重者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率高,可有后遗症。 ●检查:白细胞升高,可有异型淋巴细胞,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钩端螺旋体病特点: 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起病急、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肿大等。重型可有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大出血。确诊有赖于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伤寒特点: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起病缓慢,体温逐渐升高,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确诊依靠血培养或骨髓培养。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菌痢特点: 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确诊依靠便培养 霍乱特点: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为甲类传染病。 霍乱典型表现为剧烈吐泻,从而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确诊需细菌培养阳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特点: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感

5.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历年考点串讲 肾综合征出血热 历年必考.考查重点为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应熟练掌握.考试的细节有: 1.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主要为汉坦病毒。 2.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 3.典型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一般为发热后期或热退时全身症状加重。 4.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人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5.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最致命的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是高钾、低血钠、酸中毒。 6.患者有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 7.毛细血管损害,颜面、颈、胸部潮红(三红)。 8.肾综合征出血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水肿。 9.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 10.典型病例:中年男性,农民。4d前出现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连续发热4d,鼻出血1次。用对乙酰氨基酚后退热,但出现头晕、尿少、排尿痛。血白细胞18×10/L,中性粒细胞0.60,形态不规则,单核细胞0.12,淋巴细胞0.23,血小板50×10/L,尿中有膜状物,该病应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二、考点笔记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记忆口诀: 农民工人条件差,黑线姬鼠到处爬; 流行发热尿蛋白,三痛三红很厉害, 汉坦病毒找到家;三早一就搞定它。 考点: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1.汉坦病毒:单链RNA病毒。 2.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5种传播途径。 4.易感性。

考点: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1.发热:弛张热 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 头痛、腰痛、眼眶痛 3.毛细血管损害: ①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 ②眼结膜、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咽部充血。 ③腋下和胸背部皮肤出血,常呈搔抓样或条索状。 (二)低血压休克期 多数病人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发生。 (三)少尿期。 (四)多尿期。 (五)恢复期。 考点:诊断 1.临床特征性症状。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尿检:蛋白尿(+++~++++)、管型尿。 (3)血生化:BUN、Cr、血钾等。 (4)凝血功能检查。 (5)免疫学检查 ②特异性抗原检测:早期血清、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 考点:治疗 本病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健康教育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二)健康指导 1.高热期给于物理隆温,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皮肤充血出血。鼓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挂面、稀粥、米汤、菜汤、糖水、鱼、肉汤);和含钾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做好口腔护理,发热时要适当增加饮水量。 2.低血压期注意保暖。切忌搬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播抓弓起皮损 3.少尿期要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低蛋白质(限制鱼肉蛋),可采用漱口或用湿棉签擦拭口唇的方法缓解口渴。 4.多尿期病人应摄取高蛋白(如鱼肉蛋等)、高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注意钾的摄入。 5.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忌随意搬动病人。以免加重组织脏器出血。恢复期注意休息,一般为1~3个月,加强营

养,逐渐恢复劳动。 6.灭鼠防鼠;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常采用机械法和毒饵法等,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前进行。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安装防鼠设施,防止鼠类进入屋内。 7.疫苗接种;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预防出血热发病,有效保护率达95%以上。 8.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干燥,用湿式清扫,必要时使用消毒液消毒灭螨。 9.注意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并煮透后方可食用。 10.做好个人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流行季节避免坐卧草地,不在草地上晒衣服;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应及时消毒包扎伤口;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肾综合征出血热 [诊断] (一)流行病学 全年均可发生,多数地区以11月至次年1月及5-7月为流行高峰期。老幼可患,而以20〜40岁者为多,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发病率高。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有的期可以交叉重叠,轻型和非典型病例五期经过不明显,可越期。 1.发热期:以感染中毒症状及毛细血管损害为主要表现。 (1)发热:急性畏寒、发热,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多持续3-7天。 (2)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三红:颜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重者呈酒醉面容。 (4)胃肠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腹痛、腹泻,可类似于急腹症和急性菌痢。 (5)神经精神症状:重者可有嗜睡、兴奋、烦躁、澹妄。 (6)出血:球结膜、软腭、颊粘膜、咽后壁、腋下、胸背部可见淤点,如呈搔抓样较具特异性,注射部位可见大片淤斑。可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 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病程第4-8天,表现为热退但全身症状反而加重,出血倾向、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加重。可呈一过性低血压直至休克,个别病人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9天。可由发热期越期发展而来,亦

可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重叠。尿量<400πι1∕24h为少尿,<50m1∕24h为无尿。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加重,尚有钠水潴留和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少数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并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9〜14天。本期又可分为: (1)移行阶段:为尿量在400〜200OnII的一段时间,症状、体征同少尿期。 (2)多尿早期:为尿量增至200OnII以上的最初几天。此期由于肾功能未能恢复,其体内血BUN和Cr继续升高,故表现与少尿期相似,甚至较少尿期为重,危险性和并发症发生均较大或较多。 (3)多尿后期:随尿量继续增多,氮质血症缓解,中毒症状消退,但易发生脱水、低钠、低钾,可发生继发感染或休克。 5.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消退,食欲增加,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肾功能及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逐渐升高,开始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幼稚细胞及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第4-6天起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末期和低血压休克期升高。 2.尿常规:第3-4天出现尿蛋白。强调逢尿必查,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对诊断有帮助。尿沉渣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其管型。部分病例尿中可见膜状物。

肾综合征出血热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肾综合征出血热中医诊疗方案 (2020年版)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低血压性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温病中“伏暑”范畴,主要因外感温热疫毒所致。温热疫毒侵犯肺卫,继之可燔灼于阳明气分;由气及营入血,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毒热留伏,可耗伤气阴,损伤脏腑,甚则可致内闭外脱等危重病变。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87年卫健委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的诊断及分型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卫营同病 主证:恶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潮红,目赤,斑疹隐现,心烦,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卫营两清。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方:金银花30g,连翘30g,荆芥10g,竹叶10g,桔梗9g,牛蒡子10g,芦根12g,生地24g,丹皮10g,大青叶10g,甘草6g。 加减:恶寒等卫分证消失,而见壮热、口渴、脉洪数者,去荆芥加石膏(先煎)30g,知母15g;斑疹显露,衄血者,加白茅根20g,水牛角(先煎)10g,赤芍20g。 疗效评估:卫营同病证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常见证型,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对脏腑的损害越重,故治疗的关键就是清热解毒,阻止热邪进一步内陷,这是防止出现以后各期被动局面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2、气血同病 主证: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腰痛、眼眶痛加重。斑疹色显,吐、衄、尿血,或痉厥,神昏谵妄,口干唇焦。舌绛,苔黄燥,脉数。 治法:凉血清气,化瘀和营。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方:黄连6g,黄芩9g,石膏(先煎)30g,栀子10g,竹叶12g,水牛角(先煎)20g,生地20g,玄参12g,丹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规范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规范 一、定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2)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3)低血压休克。 (4)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5)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实验室检测 (1)血常规 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血生化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敌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增高。 (6)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DNA。 (7)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中至少一项加上发热、充血出血两大主征至少一项,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伤、典型五期经过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异常中至少一项者。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找到

某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地区、发病时间与鼠密度分布特点答案

某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地区、发病时间与鼠密度分布特点 答案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本病常见于农民,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地区: 本病疫区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3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欧部分国家,疫源地则遍及世界五大洲70余个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HFRs发病人数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90%以上。年发病人数波动在4万至6万这一较高水平,是除病毒性肝炎之外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 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外,全国其余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道。传染源啮齿类动物包括鼠类,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狗、猫、猪,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带毒的鼠排泄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传播,HFRS具有季性和周期性。 鼠密度分布特点: 黑线姬鼠:11~1月、大林姬鼠:7~9月、褐家鼠:3~5月。每隔数年周期性发作一次。 发病时间:

姬鼠传播者11月至1月为发病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月至5月为发病高峰。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7~14天,发病前两个月内进入疫区并且与鼠类或者其他宿主动物接触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此病 防鼠灭鼠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手段,在流行区预防接种也会使发病率大大下降。 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临床表现复杂,临床类型多样,典型病例呈五期临床经过,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渗出、出血、肾损伤。易和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肾衰竭等多种疾病相混淆。 病死率与诊断、治疗迟早密切相关,故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病史采集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疾病流行季节(黑线姬鼠:11~1月、大林姬鼠:7~9月、褐家鼠:3~5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特别是职业特征,着重询问患者当地有无该传染病流行,是否接种过出血热疫苗及接种时间。病前是否有鼠类或其他宿主动物接触史。 临床特征关键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三种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前者包括发热及伴随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周身关节肌肉酸痛类似感冒,这些症状于热退后反而加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特征;尿量情况及他院诊治情况对该病诊断也有帮助;在体格检查中,血压的测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及急性肾衰竭。此病过去在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建议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1 护理评估 1.1 健康史 1.1.1 传染源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鼠,城市疫区以褐家鼠为主,农村疫区以黑线姬鼠为主, 林区以大林婀鼠为主。 1.1.2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含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经皮肤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或排泄物感染。 (3)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4)虫媒传播:经由鼠类的寄生虫(如螨虫),亦可能传播本病。 (5)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1.1.3 流行特征城市疫区3~5月为高峰,农村疫区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林区夏秋季为 高峰。我国流行趋势由北向南,由农村向城市扩展。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较多。 1.2 身体状况 潜伏期4~46天,一般为1~2周。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类症 状和五期经过,轻型病人分期不明显,重型病人前三期可相互重叠。 1.2.1 发热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39~40℃,以稽留热或弛张热多见,持续3~7天, 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关节肌肉酸痛。多数病人出现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剧烈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腹症。部分病人出现嗜睡、兴奋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充血性皮疹表现为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皮肤“三红”),重者呈醉酒 貌以及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渗出与水肿表现为球结膜水肿。皮肤出血多在腋下和胸背部,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瘀点。黏膜出血可见于软腭及眼结膜。 (4)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重者可出现管型尿。 1.2.2 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或热退后发生,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 低血压倾向、低血压,最后发展为休克,常发生于病程4~6天,一般持续1~3天。其持续 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正确有关。轻者一过性低血压,重者可为顽固性 休克,易发生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及脑水肿等。 1.2.3 少尿期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一期,亦是本病的极期,多发生于起病的第5~8天,持续2~5天,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成正比。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临床表现:潜伏期2周(4~16天),典型病例可有发热期、低血容量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这5期。 发热期:病程为1~3天,除发热外主要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伤,多数起病急骤,体温常在39~40℃之间,以稽留热多见,热程多在3~7天,较少见超过10天[2]。一般情况下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症状则表现为疲乏,全身酸痛、腰痛等,少数患者也出现头痛、腰痛及眼眶痛,及多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是由于胃肠道充血,水肿所致,重症患者可出现嗜睡、躁动不安、谵妄等神经症状,毛细血管损伤一般出现于发热2~3天后,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的表现,可见面部、颈部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球结膜水中,轻者眼球转动时结膜有漪涟波,重者成水疱样,发热2~3天可见出现肾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及蛋白尿。 低血容量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后4~6天,多数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其特点为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的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开始可表现为面热潮红,四肢温暖之后转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等。 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有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严重可有头晕、头痛、嗜睡、甚至昏迷等,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或深大呼吸,电解质紊乱则以高钾、低钠、低钙为主,水钠潴留则组织水肿加重,可出现腹水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 多尿期:一般发生在病程9~14天,通常持续7~14天,短者1天,长者可达数日,随着尿量的逐渐增加,氮质血症逐渐下降,精神食欲逐渐好转,到后期每日尿量可达400~800ml,甚至更高,若不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则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低钠、低钾等。 恢复期:在病程3~4周后,尿量逐渐减少至正常,精神食欲基

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鼠类)传播给人类。该病的特点是高热、出血、肾 功能受损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HFRS的传播,制定一个全国范围的监测方案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份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 监测方案,以便及时应对疫情。 1.监测目标: -监测HFRS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监测疫情的暴发和传播情况。 -监测病例的分布和高风险区域。 2.监测内容: -病例监测:建立完善的病例报告系统,包括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进行登记和报告。 -病毒监测:对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患者、啮齿动物和环境样品进行汉 坦病毒的检测。 -知识监测:监测公众对HFRS的认知水平和疫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疫苗供应监测:实时监测疫苗的生产和供应情况,并做好储备工作。 -卫生设施监测:监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设施的防控措施是否得到 有效执行。 3.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暴发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病例的相关信息,并确定病例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 -病例报告和通报:建立HFRS病例的报告和通报机制,确保病例能够及时上报和公开。 -采集样品:对医院、农贸市场、居民区等可能存在汉坦病毒的地方进行采样,并发送到指定实验室进行检测。 -调查表和问卷:设计调查表和问卷,了解公众对HFRS的认知和防控措施的掌握情况,以便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宣传。 4.监测机构和责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国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制定监测方案和政策。 -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监测方案的具体实施,建立和维护病例报告系统,协助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 -实验室:负责样品的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医疗机构:负责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并向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病例情况。 5.监测结果的利用: -及时通报:将监测结果及时通报给社会各界和公众,提高大众对HFRS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针对性干预: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和政策,针对高风险区域和人群进行重点干预。

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呈五期经过。 广泛流行于亚、欧洲国家,我国为重疫区。 【病原学】★☆★☆ (1)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HTNV) (2)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 ) (3)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 (4)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 其中前三种可以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吸入带病毒鼠排泄物形成的气溶胶 (2)消化道传播:被鼠偷吃及其活动污染的未经消毒的剩菜剩饭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4)虫媒传播:恙螨、柏次禽刺螨 (5)垂直传播:鼠类经胎盘、螨类经卵传播,孕妇也可将病毒传给胎儿。【病理生理】: 1. 休克: ⑴原发性休克(病程早期3-7天常出现的低血压休克): 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有效血容量减少; ②血液浓缩、粘稠度升高,促进DIC发生,血液循环淤滞,血流受阻,有效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③心肌损伤。 ⑵继发性休克(少尿期后): ①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②继发感染-感染性休克; ③多尿期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有效血容量不足。 2. 出血: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 3. 急性肾衰竭: 肾血流障碍;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阻塞。 【肾综合征出血热出血的机制】★☆★☆ 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肾综合征出血热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肾血流障碍;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阻塞。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考察形式:1.出血热的临床分期及主要特点2.出血热的发热期临床表现3.出血热毛细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4.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哪五期,简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 EHF )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 ,HFRS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 SPA 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特异性 IgM 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效价递增 4 倍以上,

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 发热期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 1000 ~2000ml静脉滴注。疗程3 ~4 日。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并能稳定溶酶体膜、降低体温中枢对内源性致热原的敏感性等。早期应用,对降热、减轻中毒症状、缩短病程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氢化可的松 100 ~200mg 加入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每日 1 次。也可用地塞米松等。疗程 3 ~4 日。 (四)免疫药物治疗用以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 1.环磷酰胺为免疫抑制剂,主要抑制体液免疫反应。早期应用,可减少抗体产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