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下组冲积扇类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下组冲积扇类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下组冲积扇类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下组冲积扇类型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代号

1. ml--人工填土 2. pd--植物层 3. al--冲击层 4. pl--洪积层 5. dl--坡积层 6. el--残积层 7. eol--风积层 8. l--湖积层 9. h--沼泽沉积层 10. m--海相沉积层 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 gl--冰积层 13. fgl--冰水沉积层 14. b--火山堆积层 15. col--崩积层 16. del--滑坡堆积层 17. set--泥石流堆积层 18. o--生物堆积 19. ch--化学堆积物 20. pr--成因不明沉积 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山区的残

(整理)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文提要 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 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 一、逆牵引构造带: 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单个的逆牵引背斜常为短轴背斜,也有穹隆构造。一般背斜的长轴平行主断层,两翼不对称,近断层的一翼陡,远断层的一翼缓。陡翼比缓翼的倾角大1.5-3倍。单个逆牵引背斜的闭合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背斜构造很平缓,闭合度一般

南海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及工程特征

南海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及工程特征 江飞 一、区域地质背景 南海海盆面积约350 x 104km 2,由于它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汇处,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既受控于NE 向的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同时它也受控于NW 和EW 向的古特提斯海的封闭作用的影响。所以,南海构造和海底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既有水深较浅的平坦的南海北部陆架区,也有海底地形、地貌复杂的南海陆坡区和平坦的深海平原区。在不同的地形地貌背景上,它又沉积了厚度不一,各种不同类型的现代(Q 4)海洋沉积物。由于海洋细粒土是一种分布较广,具有其固有特性而且对海底工程建设和海洋开发有重要影响的一种软弱地基土。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南海北部陆架浅海相淤泥质细粒土 (一)基本特点 南海北部陆架浅海相淤泥质细粒土,主要分布在水深小于30m 的内陆架现代沉积区,水深大于30m 的中陆架混合残留沉积区的部分地段也有分布。它们主要是华南大陆水系将陆源物质搬运入海沉积而成,主要由淤泥质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砂质粘土等类型构成。沉积物颗粒较细,中值粒径介于0.1-0.005mm ,分选差,沉积韵律明显,一般多呈深灰色,含有机质、铁质高,频率曲线都呈双峰或多峰状。碎屑矿物、重矿物含量远比南海陆坡半深海相细粒土为高。它们和一般淤泥质细粒土相似,其工程特性具含水量高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压缩性大、强度小、处于汗流状态的特点。据C 14、Pb 210测年,其沉积速率大,一般为0.1-0.25cm/a 。 (二)物质组成 1.颗粒成分与团粒成分 根据风干土样颗粒成分(加分散剂)及团粒成分(不加分散剂)分析结果,该土主要由粘土颗粒、粉砂颗粒、细砂颗粒组成。天然状态下,大部分粘粒呈0.01-0.005mm 的微集聚体形式存在(表1)。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 一、第四纪的时间范围 最初,人们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分为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史的最新阶段,时间范围从上新世末(距今 248万年)直到现在。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第四纪一词是J.德努瓦耶于1829年提出的。第四纪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再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世是1839年提出的,他把巴黎盆地含软体动物化石70%为现生种的地层称为更新世地层。全新世和近代为同义词。近代(Recent)一词是1833年由莱伊尔引进地质学中,含义是从此地球被人类所居住。全新世是1850年P.热尔韦提出的,1885年正式通过。 第四系下界的确定是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仍有不同意见。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的标志。陆相地层以意大利北部维拉弗朗层,海相以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层的底界作为更新世的开始。中国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泥河湾层作为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其后,应用测定了法国和非洲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地层底界年龄,约为180万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为距今180万年。1977年,国际第四纪会议建议,以意大利的弗利卡 (Vrica)剖面作为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其地质年龄为170万年左右。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大约距今248万年黄土开始沉积,反映了气候和环境的明显变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定在距今350~330万年。总之,第四纪下限尚未最后确定,本文暂以距今248万年作为第四纪的开始。 二、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及工程性质 第四纪沉积物的是沉积在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或有机物质,如砾石、砂、粘土、灰泥、生物残骸等。多来源于母岩风化产物、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宇宙物质等。第四系的划分,普遍采用1932年第二届国际第四纪会议上提出的四分原则,即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相应的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划分第四纪地层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和地质年龄,测定第四纪地层年龄的方法主要有放射性碳法、热释光法、钾- 氩稀释法、裂变径迹法、氨基酸法等。此外,第四纪地层中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孢粉化石、微体动物化石以及沉积物的古地磁特性、氧同位素特征、古土壤标志、天文学标志等都可用于划分第四纪地层。根据这些标志,许多国家建立了本地区的第四系典型剖面。 第四纪沉积物记录了第四纪发展历史和自然环境变化,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厚度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个别地区可超过1000米。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相变剧烈。根据所造成沉积物的主要动力条件,主要有: 单一成因:一种动力,如冲积物(al); 复合成因:两种以上动力,如洪冲积物(dlp)、冲洪积物(alp); 成因不明:pr。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2002年6月11日16:42:18 已访问次数:2 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5年01月18日1995年07月01日ICS分类号采标情况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未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1995-07-01 实施 xx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 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 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 2.1.2 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 次级构造单元 2.2.1 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斜坡

2.2.1.2 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 斜坡。 2.2.2 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 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凸起 b. 凹陷。 2.2.2.2 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 断阶带; b. 断鼻带; c. 断裂构造带; d. 单斜带; e. 次凹。 2.2.2.3 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背斜带(长填); b. 单斜带; c. 超覆带; d. 构造带(阶地); e. 凹陷 2.2.3 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沉积物取样方法

沉积物取样技术 人类对深海沉积物与古海洋历史的认识,是随着适当船舶的使用和相应取样设备的研制而发展起来的。深海钻探和库伦堡活塞取样管的研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9世纪60年代,对深海沉积物的性质实际上并不了解。“Challenger”号的考察(1872~1876)标志着对深海沉积物系统研究的开始。沉积物制图主要由John Murray(Murray和Renard,1891)承担。尽管Murray及其同事们的工作为后来所有海洋地质研究打下了基础,但由于当时缺乏取芯设备而无法研究深海沉积物的地质记录。在以后半个世纪中,这项研究仍然无法进行。 最早的取芯和对深海沉积物记录的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由荷兰“Sne-lius”号和德国“Meteor”号船的考察开始的。是Schott (1935)第一个证明了浮游有孔虫组合的变化记录了第四纪的冰川相。这些成就,后来又被瑞典深海考察队队员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Kullenhery (1947)发明的活塞取样管提供了更长的第四纪层序,从而开辟了第四纪古气候学、沉积学和火山史的研究。采用活塞取芯器的更广泛的调查是随着调查人员的不断增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例如,在拉蒙特,M·Ewing、B·Heezen、D·Ericson和G·Wollin 对晚第四纪的古气候和沉积记录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与此同时,C·Emiliani(迈阿密大学)开创了应用氧同位素于第四纪古气候史的研究。这些工作为70年代第四纪沉积记录的更全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者主要基于几个研究所在60和70年代所收集的大量活塞岩芯资料,其中包括“Eltanin”号船环南极考察采集的岩芯。这些调查主要限于第四纪记录的研究,原因是取芯器的穿透深度很少超过20 m。因此只有通过钻探才能获取据信存在于深海盆的长的地球史记录。莫霍钻探计划的试验性钻探是获取这种记录的初次尝试,虽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但却第一次在下加利福尼亚外海获得了一个有用的钻孔剖面。“Submarex”号考察在加勒比海也获得了一个钻孔层序。虽然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些考察得到的材料是很少的,但是,对证明深海钻探的可能性和常规石油工业技术的应用是很重要的,也为后来深海钻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7月28日,当新建的“Glomar Challenger”号钻探船驶离得克萨斯奥兰治港进行首次深海钻探考察时,这种可能性已成为现实。这项计划开创了海洋地质的新时代,提高了我们对地球及其生物群演化的认识。它的出现适逢60年代中期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现,这两个学说为地球的定量研究和预测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除少数顽固派以外,深海钻探计划本身的早期钻探成果(Peterson等人,1970;Maxwe11等人,1970)确实说服了所有的人接受了大洋扩张和大陆漂移与碰撞的思想。莫霍钻探计划的失败,为制定以国家和国际性合作为基础的计划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这种合作确实是成功的。深海钻探计划最初八年的经费完全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但后来则由国际海洋钻探计划(IODP)所属的、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个六国国际组织提供。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在几个国际顾问委员会(地球深层取样联合海洋机构)的指导下一直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计划的最初几个阶段主要是勘察性的,钻探的目的主要是各种海底地形的大范围年代测定,后来又转向回答各种海洋学问题。已建立的几个主要咨询委员会可以反映出所要回答的问题。它们是:洋壳委员会,被动边缘委员会,主动边缘委员会和古环境委员会等。IODP使我们对大徉历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该计划所得到的大部分资料已在深海钻探计划初步报告中,发表(华盛顿特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旗坝地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_陈雪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旗坝地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X 陈雪珍,黄林军,白晓寅,黄 玉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 摘 要:地震解释方法是有效地利用区域地质、钻井、测井以及试井资料来指导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方法。本文充分利用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从井点出发,通过地质基础研究,进行构造建模,采用邻区三维引层技术、多线联合解释技术以及层拉平技术,解释断层和地震反射层位,对红旗坝地区油气藏圈闭的发现和进一步认识该区油气分布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红旗坝地区;二维地震资料;断层解释;圈闭形态 红旗坝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东段,西与夏子街油田相邻,东接三个泉凸起,北以哈拉阿拉特山及红郭镇为界,南邻玛北油田,面积约700km 2。构造上位于夏红推覆体前缘断褶带及玛湖东北斜坡接合地带。该区发育多套地层,从油气勘探情况看,三叠系、二叠系勘探前景良好。1  层位标定 图1 红旗坝地区玛东1井合成地震记录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是确定地震层序的地质层位,将钻井分层与井旁地震层序匹配起来,依据井资料提取地震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建立时—深关系,实现地质层位的标定。本文采用Landm ar k 中Synto ol 进行粗标定,再用Str at a 软件进行精细标定。第一步:校正井的声波、密度值;用L ANDM ARK 的Synto ol 做出每口井不同频率、正、负极性一系列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优选出正极性合成地震记录并结合地震剖面对目的层粗标定。第二步:用St rat a 对目的层进行细微标定。从井旁地震道中提取地震子波,通过对子波的谱分解,优化子波,选最合理的子波与测井反射系数序列褶积,求取合成记录;将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进行相关,求取相关系数,其相关值做为质量控制的依据。本次层位标定中12口井 的相关系数值均大于85%以上,层位标定准确性相对较高。单井层位标定后,通过邻区连片三维引层,全区追踪闭合,最后根据地震界面特征对测井地质分层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测井-地震标定达到最佳匹配。主要单井标定结果见图1,联井标定结果见图2。 图2 过旗3-旗10-玛东1井连井对比剖面 2 地震层序及层位解释 本区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层序地震资料较好,反射波组特征明显,多数探井钻遇控制,这三套层序确定十分可靠。二叠系及其以下层序钻探井资料较少,除个别井钻揭层序相对较多,其余基本为浅层钻探井,所以三叠系以下层序划分主要依据西边乌夏邻区引层,结合井及深层地震资料较好的剖面综合确定。此外,结合夏72井、夏76井等乌夏三维连片资料及区域地质特征,划分出12套地震层序,地震反射层位波组特征见图3。 T k1:相当于白垩系底界反射,中-强振幅,连续性好,易追踪,与下伏地层(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层序由南向北超覆减薄明显,东西向变化稳定。 T J3:相当于侏罗系西山窑组底界反射,中-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分布趋于简单,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单斜状,在工区北部有部分尖灭。 41  2009年第21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 收稿日期:2009-06-12 作者简介:陈雪珍(1979-),女,2002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专业,助理工程师,从事于地震解释、储层 预测以及地质工程制图工作。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

沉积体系(组)、相、亚相和微相划分及名称* 沉积 体系组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亚相 微相 大陆 沉积体系组 风化残积 残积物、古土壤、喀斯特风化壳 冲积扇 扇根 泥石流、河道充填、筛积 扇中 辫状河河道充填、漫流 扇缘 漫流沉积为主

河流 废弃河道充填(牛轭湖) 下部河床滞留沉积、上部湖泥沉积 溢岸 河漫滩、河漫湖、岸后沼泽、串沟坝 堤岸 天然堤、决口扇 河床(河道) 曲流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边滩(点坝) 辫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网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湖泊 滨湖 滨湖砂滩、滨湖泥滩、滨湖砂泥混合滩、滨湖生物滩 浅湖 浅湖砂坝、浅湖砂滩、浅湖席状砂、浅湖泥滩、浅湖生物滩 较深湖-深湖 浊积扇(湖底扇)、深湖泥 近岸水下扇 扇根 水道、水堤、滑塌堆积 扇中 水道、水道间、扇前缘(叠覆扇舌)

扇端 浊积、湖泥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 三角洲 三角洲水上平原 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滩、洪泛湖泊、沼泽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质沉积 河口湾 河道/潮道、潮坪 潮上、潮间、潮下、水下舌形体、潮道、河道 海洋 沉积体系组 滨海 滨岸

后滨、前滨、近滨、岸后沼泽 潮上、潮间、潮下、 有障壁海岸 潮坪(萨布哈)、泻湖、障壁岛、潮道 潮上、潮间、潮下、后滨、前滨、近滨、冲溢三角洲 陆棚 碎屑陆棚 内陆棚、中陆棚、 外陆棚 陆棚泥、浅滩、点礁、风暴流 灰质陆棚 混积陆棚 缓坡 同斜缓坡

内缓坡、中缓坡、 外缓坡 潮坪、泻湖、浅滩、点礁、潮下低能、灰泥丘、滑塌堆积、碎屑流变陡缓坡 台地 局限台地 潮坪、泻湖、萨勃哈 开阔台地 浅滩、点礁、潮下低能 台地边缘 台地边缘浅滩 内碎屑滩、鲕滩、生物碎屑滩 台地边缘生物礁 礁前、礁后、礁翼、礁坪、礁基、礁核、礁盖

准 噶 尔 盆 地

准噶尔盆地 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80°E~90°E 42°N~50°N (85°E,45°N穿过盆地中部)。 2、范围:南部天山,北部为阿尔泰山,天山西侧有伊犁谷地,天山中部有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 地。 3、地势:盆地南高北低。 4、地形:盆地,海拔500米以上,位于地势二级阶梯。 5、地貌及成因: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6、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30°~-10°。西北有缺口,可以接受到大西洋,北冰 洋的水汽,相对湿润。天山北麓降水多,成为半干旱地区。属于我国中温带,积温 在1600 ℃~3200℃之间。生长期为100~160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准噶 尔盆地冬季温度低,盆地积雪,由于雪面反射和日照不强,近地面温度低,形成逆 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 7、河流及水文特征: 外流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北冰洋 内流河→伊犁河→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8、植被:耐旱植物:胡杨、骆驼刺 9、资源:克拉玛依油田、太阳能、风能 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 农业生产:山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有良好的山地牧场。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风蚀作用强烈,热量不足,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 农作物: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 2、工业: 工业生产:在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3、交通:兰新线。从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 4、城市:乌鲁木齐——天山北麓,新疆省会。 ※补充资料: 1.天山位于43°N 2.吐鲁番盆地位于(90E°、43N°)附近,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155米)。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变干 热,晴天多,日照强烈,沙漠吸热多。) 3.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阿拉山口) 4.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由于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易于糖类的积累。

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沉积物类型之综述

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沉积物类型之综述 摘要:冲积扇是河流出口处的扇状地貌堆积体,作为流水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经济发展有着实际意义,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其特征差异较大。本文从不同条件下的冲积扇沉积物类型,沉积相组成及垂向序列方面做一简要探讨,以期对冲积扇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冲积扇沉积物类型沉积相垂向序列 引言 冲积扇是河流从山地进入盆地时在山前形成的一种扇状地貌堆积体,是流水地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1)。在不同气候状况下形成的冲积扇在地貌上和物质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异。前人尤其是国外学者对此作了较多的研究[1-2],并提出了干旱气候条件下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沉积模式以及“干旱扇”和“湿地扇”的概念。总体来说,冲积扇通常发育在那些地势高差起伏较大而沉积物补给充分的区域,那些地区降水量可能很少,但很猛烈。所以侵蚀作用进行的相当迅速。在垂向上一般发育于沉积旋回的下部,同时往往分布于湖区或盆缘的最外缘。 通常冲积扇发育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几乎都是由暴发性洪流形成,在一些山间盆地区更为突出,通常被认为是荒漠地形的特征。冲积扇有几种重要的类似物。例如河流三角洲,不同之处是后者形成于河流入海处或其他水体处的水下;再如深水海底扇,形成于洋底,由通过海底峡谷搬运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研究现代冲积扇的特征,可以辨认古冲积扇,从而为研究地质历史提供线索。冲积扇对人类有实际经济意义,尤其在干旱与半干旱区,它是用于农业灌溉和维持生命的主要地下水水源。有些城市,例如洛杉矶,整座城市都建在冲积扇上。 1冲积扇沉积物类型 按照冲积扇沉积物的成因,一般有以下两种沉积物分类: (1)泥石流沉积物:主要由泥流沉积或泥石流而成; (2)阵发性水流沉积物:包括片流、水道、筛析三种沉积。 1.1泥石流沉积物 在植被覆盖稀少、突发性洪水和坡度较大以及充足碎屑物供应的前提条件下,由于重力作用,泥石流开始流动,含有大量的泥基,流体的强度大,可以搬运巨大的砾石。一旦流速减慢,迅速将大小不一的负载堆积下来,就形成分选性较差的砾、砂、泥混合沉积物。这种沉积特点表现出颗粒大小混杂,粒度相差悬殊。砾石很少呈平行或叠瓦状排列;泥石流混杂砾石层与上下岩层一般呈突变接触关系。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位置:80°E~90°E42°N~50°N(85°E,45°N穿过盆地中部)。 范围:南部天山,北部为阿尔泰山,天山西侧有伊犁谷地,天山中部有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 地势:盆地南高北低。 地形:盆地,海拔500米以上,位于地势二级阶梯。 地貌及成因: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30°~-10°。西北有缺口,可以接受到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相对湿润。天山北麓降水多,成为半干旱地区。属于我国中温带,积温在1600℃~3200℃之间。生长期为100~160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准噶尔盆地冬季温度低,盆地积雪,由于雪面反射和日照不强,近地面温度低,形成逆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 河流及水文特征: 外流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北冰洋 内流河→伊犁河→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植被:耐旱植物:胡杨、骆驼刺 资源:克拉玛依油田、太阳能、风能 农业生产:山地牧业和绿洲农业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有良好的山地牧场。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风蚀作用强烈,热量不足,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 农作物: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 工业生产:在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交通:兰新线。从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 城市:乌鲁木齐——天山北麓,新疆省会。 ※补充资料:

1.天山位于43°N 2.吐鲁番盆地位于(90E°、43N°)附近,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表面的最低点(﹣155米)。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变干热,晴天多,日照强烈,沙漠吸热多。) 3.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阿拉山口) 4.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由于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易于糖类的积累。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地势的二级阶梯。 位置:75°E~90°E之间,35°N~42°N之间(85°E,40°N穿过盆地中部)。 范围: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部为天山,山中有断陷盆地吐鲁番(90°E,43°N)。 地形: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 地貌特征:周围高山环绕,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全年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 该盆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盆地中心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属于暖温带,积温在3200℃~4500℃之间,生长期170~218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 地貌及成因:盆地地形,沙漠广布。 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侵蚀地貌: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地貌:沙丘(荒漠地区典型的景观)、沙垄(沙丘的缓坡表示风的来向)。 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自西向东流 河流及水文特征:塔里木河 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植被:地表景观为荒漠和荒漠草原。

第四系沉积物成因代号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代号 1. ml--人工填土 2. pd--植物层 3. al--冲击层 4. pl--洪积层 5. dl--坡积层 6. el--残积层 7. eol--风积层 8. l--湖积层 9. h--沼泽沉积层 10. m--海相沉积层 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 gl--冰积层 13. fgl--冰水沉积层 14. b--火山堆积层 15. col--崩积层 16. del--滑坡堆积层 17. set--泥石流堆积层 18. o--生物堆积 19. ch--化学堆积物 20. pr--成因不明沉积

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第四纪符号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Q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风化特征,如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多以沿节理裂隙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当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风化,使其结构、矿物成分、物理、力学、化学性质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则称为风化岩。岩石已达到完全风化而未经搬运的碎屑物称为残积土。我国南方花岗岩分布较广,如深圳地区约占60%的面积,花岗岩残积土的厚度在15—40m 之间,是该区城市建筑物基础的主要持力层。 花岗岩残积土是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淋滤形成的产物,其矿物成分与原岩虽有本质的改变,但多保留在原位并具有它的原始形状,其中不易风化的石英颗粒更是如此。所以花岗岩残积土一般仍保持其原岩粒状结构,具有相当高的结构强度,外表看起来很象岩石。对其采用一般的室内土工试验方法测得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工程性质是较差的,表现在高孔隙比、高压缩性等方面。但从原位测试分析,它表现为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低。 坡积物(Qdl)

第四系沉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层) 1. ml--人工填土 2. pd--植物层 3. al--冲击层 4. pl--洪积层 5. dl--坡积层 6. el--残积层 7. eol--风积层 8. l--湖积层 9. h--沼泽沉积层 10. m--海相沉积层 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 gl--冰积层 13. fgl--冰水沉积层 14. b--火山堆积层 15. col--崩积层 16. del--滑坡堆积层 17. set--泥石流堆积层 18. o--生物堆积 19. ch--化学堆积物 20. pr--成因不明沉积 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 el)(Q 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由于残积

准噶尔盆地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准噶尔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总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 2.1万亿立方米。据有关统计表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综合探明率为百分之十八,盆地油气勘探尚处在早中期,油气勘探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对于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研究则有助于油气勘探的深入进行,本文浅析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准噶尔地质特征研究 准噶尔盆地处在新疆境内,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脉之间。该盆地的面积达十三万平方千米。其地形的平面形态是南宽北窄,三角形状。截止目前,对于准噶尔盆地共完成探井四千余口,总进尺七百万千米;完成二维地震二十余万千米,测网密度达到6km×8km;完成三维地震187块四万余平方千米。现已探明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总量为86亿吨,资源探明率百分之二十;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2.1亿万立方米,探明率为百分之四。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综合探明率为百分之十八,且钻探程度较低,每十平方公里尚不足一口油井。由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尚处在早中期,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领域广阔。下面,笔者谈谈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 一、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分析 1. 准噶尔盆地基底结构分析 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准噶尔盆地的上部是晚海西期的褶皱基底,盆地下部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从准噶尔盆地和周边岩石的磁性分析,泥盆系以下的古生界及上元古界磁性都比较弱,难以形成磁性界面,只有比它们更老的太古界及下元古界磁性比较强,可以形成磁性界面。经历了加里东与早中海西两个时期,准噶尔由稳定路块完全变成了岛弧区,准噶尔盆地开始形成。 2.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央地层平缓,有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西北部是成天山北缘前陆盆地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吉思汗逆冲断褶带,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馅。盆地演化可划分。前陆盆地阶段、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二、准噶尔盆地储盖组合和储层特征分析 1.准噶尔盆地区域性盖层和储盖组合。所谓区域性盖层,即在盆地内大面积分布,对含油气盆地内大部分地区的油气起封闭作用的盖层;所谓区带性盖层,则指在盆地内一个或数个二级构造带分布,对其中的各油气藏起封闭作用的盖层,对形成油气聚集带有重要作用。准噶尔盆地共发育四套区域性盖层和两套区带性盖层。区域性盖层有: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上部泥岩、上三叠统白碱滩组、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区带性盖层有: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部泥岩。准噶尔盆地油藏主要油气层大都和其上的白碱滩组泥岩盖层有关。 2.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储层。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分熔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成岩后生作用强烈,次生溶孔发育,储集空间为裂缝孔隙型,中低孔、低特低渗、非均质性极强的储层,储层的好坏取决于原生和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产量取决于裂缝的发育程度。腹部石西地区石炭系储集层为中性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和中酸性的英安岩、英安质角砾熔岩。储集空间为与裂缝连通的溶孔,储层物性与岩性、岩相无明显关系,属中高孔、低中渗、非均质性极强的储集体。东部中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储层,压实强烈,原生孔隙消失殆尽,后期构造裂隙与溶蚀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孔隙包括裂缝、溶缝、溶孔、气孔,属中低渗裂缝型储层。 3.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储层。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余为辫状河三角洲浅湖、半深湖。储集砂体主要位于火烧山至沙南一带的辫状分流河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其次为阜东西浅湖——半深湖相。辫状分流河道斜坡中北部的河道砂体、三角洲分流河道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