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word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word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word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word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石家庄市藁城学区岗上镇岗上小学李景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一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重视,成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并列的四部分内容之一。而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基于平均数的重要性我比较了苏教版的相关内容。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二、学情分析

在上课之前,我对班内的不同程度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平均成绩,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平均数的很少。只有一部分同学对平均成绩有所了解,大概占10%,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中接触不多。但看到平均

数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平均分,平均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充分理解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基础,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这一点可能会使学生造成困惑。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知识与技能)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学生理解还是有困难的。因此)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四、教法学法

(一)说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四个同学收集废弃矿泉水瓶情境图的展示,引导学生提出“平均没人收集多少个?”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3.观察比较法。通过图表演示,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制造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突破重难点。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资源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需要一定的程序来推进。接下来我向评委老师介绍我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学校环保兴趣小组同学收集废弃矿泉水瓶的情境,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次是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教学重点;第二层次是通过两个组比赛成绩的比较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即教学难点。

一)第一个层次: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让学生充分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当学生回答出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时,教师追问: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关注“移多少补”的方法和过程。紧接着追问:这种方法对吗?当学生做了肯定答复后,再问: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这个追问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方法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个13是每个人真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看大屏幕。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

(完整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练习题

1、丽丽在学期末的5门功课测验中分别得分是95、87、9 2、98、93。求丽丽这5门功课的平均分。 2、5个人轮流背两个行李包,走了15千米,问平均每人背多少千米? 3、合唱队里有18位男生,平均年龄是15岁,有12位女生,平均年龄是10岁。合唱队成员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4、某同学一次测验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3分,后来英语考了92分,科学考了90分。他这4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5、某服装厂,上半年一共制衣4800套,下半年每个月制衣700套。这一年中平均每月制衣多少套? 6、王师傅做一批零件,3小时完成,前1小时做46个,后2小时共做74个,他平均每小时做多少个?

7、某生产小组生产一批零件,一个星期中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125个,到第6天时,平均每天生产127个,第6天生产了多少个? 8、汽车往返于相距180千米的甲、乙两地之间,去时速度是每小时行30千米,返回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行60千米。求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9、小红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89分,外语的平均分公布后,平均分提高2分。小红外语考了多少分? 10、宁宁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自然的平均分91分,外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降低了2分。宁宁外语考了多少分? 11、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甲与乙的平均数是42,乙、丙、丁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那么乙是多少? 12、五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这五个数排成一列,那么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2,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1。问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13、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龄是20岁,其中甲和乙的平均年龄为19岁。乙为多少岁? 14、有七位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31,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9,后五个数的平均数为34.求第三个数。 15、有五个数,平均数是9,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16、有5个数,其平均数是38,若划去其中两个数,这划去的两个数的和恰好是124,求剩下数的平均数。 17、小丁参加了4次语文测验,平均成绩是68分,他想,再通过一次语文测验,将5次的平均成绩提高到最少70分,那么,在下次的测验中,他至少要得到多少分? 18、甲、乙两数的和为176,如果加上丙数,这时三个数的平均数比甲、乙两数的平均数多3,求丙数是多少?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8.1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 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 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 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蓝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 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 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 高?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 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 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 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 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 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例1、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数字华容道比赛,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会用“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求平均数; 2.通过分析第二、三组的平均积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范围,感受个别数据和平均数的关系,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了解平均数的应用,积累生活经验。 [学习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能用“计算法”求平均数 [学习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计算第三组的平均积分和平均水量的选择题,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评价目标1; 2.通过估平均数以及说出平均积分算式中每部分的含义,体会平均数是虚拟的数,借助对比平均积分和个人实力以及红包问题,评价目标2。 3.利用比较口算水平,人均水量和日均客流量的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数字华容道”分组对抗赛的比赛视频,出示积分情况表。

第一组:4、5、5、6 第二组:6、2、7、9 通过比较总分,得出结论:第二组实力强 继续出示第三组:4、9、8 也用比较总分的方法,引起学生质疑。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总分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比“平均每人多少分?” 二、分析体会,探究方法 第一组成绩:4、5、5、6 活动一:直观操作,移多补少(出示课件)(评价目标1) 1、引导学生用“移一移”的方法求平均数,得到平均每人多少分。(课件演示) 小结:匀一匀,把多的分给少的,使不同的数据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相当于每人的积分同样多,相等的这个数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4,5,5,6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就是5,用虚线标出平均数5的位置。 2、提问:平均积分是5分说明这组每个人的实际积分都是5吗? 第二组成绩:6、2、7、9 活动二:体会感受,总结算法(评价目标1、2) 1、观察数据,获得信息。先估一估平均数可能是几?引导学生用“移一移”或“算一算”的方法求平均数。(评价目标1)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

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2、例3,第29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问:①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问: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问: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四稿) 陈洪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第93页做一做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期中英语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8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李书涛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师:班级平均分是李书涛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80分”是什么意思吗?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把握好教学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数据分析,作出合理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

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意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 第1课时平均数(1)……………………………………………………………1课时第2课时平均数(2)……………………………………………………………1课时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活动课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平均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意义,知道求平均数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作用。 3.在轻松愉快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学好数学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方法。 【教学准备】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教案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常用的统计量。教材中把平均数安排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里,明显加重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能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平均数(一) ⊙讲故事,激趣导入

1.通过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师: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师: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老大、老二和老三这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它们各自数了数自己钓到的鱼,老大钓到7条鱼,老二钓到6条鱼,老三钓到2条鱼。老三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于是老三哭得特别伤心,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老二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老二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位猫兄弟一起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吗?你能用小棒代替鱼,摆出老大、老二和老三分别钓鱼的条数吗? (1)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老大、老二和老三钓到的鱼同样多呢?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2)汇报。 方法一:老大拿出2条鱼给老三,老二拿出1条鱼给老三,这样老大、老二和老三各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作移多补少法。 方法二:把老大、老二和老三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位猫兄弟都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作先合并再平均分。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甘立群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周,大家可以叫我----周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 平均数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 第一课时平均数 课题名称平均数 科目数学年级四年级设计者周曦 课型新授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平均数”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一部分内容,它与我们在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意识,对平均数的学习有帮助。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经历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探究过程,理解平均数地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估算在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经历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探究过程,理解平均数地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统计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喜欢掷圈游戏 吗?胜利小学举行了一场掷 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吧! 看图,发现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讨论:如 何比较两组在成绩? (2)小结 2、教学例2 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1、获取信息 2、交流如何比较两 组在成绩 3、小结求平均数的 方法 动手实践,发现方法 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课堂活动”1、同桌交流 2、集体汇报 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自由汇报小结知识 一、复习引入1、孩子们,求平均数的方法 是什么? 2、今天我们用平均数知识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 回忆公式引入学习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 (1)出示题目,学生自己解 决第一个问题 (2)第二个问题,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3)活动交流 1、自己解决第一个 问题 2、交流第二个问 题,找出数量关系 3、汇报解决方法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练习二十四”3、7 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解决问题 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自由汇报小结知识教学流程图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精编版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P90——P10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P90——P92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教案

第2课时平均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例2及“做一做”第2题和第94页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明和小刚俩是同桌,小明有课外书5本,小刚有课外书9本,怎样才能让他们两人的课外书一样多呢? 生:可以将小刚的课外书给2本小明。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动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那应该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学生回顾交流。 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那么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2)。 【新课讲授】

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说说题中所给的信息。 1.出示例2情景图。 男生 女生 2.分析信息。 师: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每个人踢毽的个数。 生:男、女生队比较哪个队成绩好? 师:怎样来比较他们的成绩呢? 生:用总个数来比较。 生: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 师:为什么应该用平均数比较呢? 生: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一人。 师:大家讨论一下,对不对呢? 生:对。 师:怎样求他们各队的平均数啊? 生:先求他们每队踢毽个数的总数,再除以每队的人数。

(完整版)最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内容: 数学书第90页例1、91页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组拍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女生队拍的多。老师宣布女生队获胜。男生感到不公平,该怎么比公平?那么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怎么求平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二年级1班的第二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出示课件) 自探提示: (1)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小红比小兰多1个,小明比小亮多2个)(2)从图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是怎样看出来的?(移多补少)

(3)你会列式计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必须先求出什么?请试着解答。(总个数) (5)你觉得怎样求平均数?(列式计算) 思考:在例1中,我们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4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瓶子吗?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和平均数13有什么关系? 2、练习: 小明身高135厘米,河中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3、学习例2:观看两队的身高记录 (1)先看欢乐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 (2)观看开心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4)总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练习:(选择) (1)三(1)班学生植树,第一组种18棵,第二组种20棵,第三组种25棵。平均每组种几棵? A、20棵 B、21棵 C、19棵 (2)玩具店卖玩具车,第一天卖54辆,第二天上午卖23辆,下午卖25辆。平均每天卖多少辆?正确列式是: A、(54+23+25)÷3 B、(54+23+25)÷2 三、实践应用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13、8、13、13、8、8、14、8、11、 5、14、14、8、8、13、8、5、21 14、13、5、8、5、8、14、8、13、 8、13、8、8、14、8、8、14、14、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优质教案【新版】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13、8、13、13、8、8、14、8、11、 5、14、14、8、8、13、8、5、21 14、13、5、8、5、8、14、8、13、 8、13、8、8、14、8、8、14、14、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