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

《杠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与科学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生活中有太多的模型,学生易于去接受和理解。此外,《杠杆》作为机械与功的第一节内容,既验证了杠杆是最简单的机械,同时也可以为之后的《滑轮》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与功能的理解作知识铺垫。因此,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描述、利于运动的关系、压强和浮力等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了力学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对物体受力分析等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物理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力学体系还不够完善,物理思维也不够严谨,所以在一些比较抽象的名词理解上还是存在很大的障碍,但是,学生整体求知欲较高,特别是对于亲眼看见,亲身体验的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及其分类;理解杠杆的五要素以及能画出杠杆的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

【教学难点】

会画出杠杠的力臂

【难点突破策略】

通过自制教具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影响杠杆平衡的两个因素,力和力的作用线到支点的垂直距离,从使学生能自主生成力臂的概念

【教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观察比较法、分组实验法、探究式合作学习法。

【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课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激---问---探---练----拓”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器材】

教师:自制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铁架台

学生:剪刀、钢丝钳、镊子,天平、扳手、指甲剪等

【健全人格的渗透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1、存在与规律:通过自制杠杆的分组实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善于思考的正确观念。

2、现象与本质:通过对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对杠杆的影响探究,认识到两者都不是影响杠杆的本质,通过现象结合二者的共性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

3、自信:在实验过程中得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结论时要相信自己,不人云亦云。

4、理智感:在实验中对不同的现象能有全面的分析,不以点概面。

5、坚毅:通过自制杠杆模型的研究,让学生在设计实验中有机划,有目的,遇到困难时能自觉调整计划采取适当措施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

6、人际交往: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帮助,活动中相互协作,尊重他人的活动方式,在自己行动时顾及他人感受,学会分享。

【教学过程】:

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杠杆为我们的生活带

来了巨大的改变,在

课前,同学们已经自

主学习了杠杆,并记

录了一些大家身边的

杠杠,下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

组织学生展示课前

搜集的资料

展示给自小组的资

料(重复性的不在

展示)

小组暂时,使学生获

得荣誉感,促进人际

交往,培养学生的果

敢与坚韧,使学生更

为自信。

提出

问题对比同学们找到的杠

杆,一定要是直的

吗?

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讨论交流,思考问题讨论交

流,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

交流,自主生成知

识,形成杠杆概念,

理解杠杆模型。

讨论

交流讨论交流一根杠杆需

要具备哪些条件指导学生理解杠杆

模型,提出支点概

得出问题答案,并

总结出杠杠的定义

师生

互动

认识杠杆的平衡介绍杠杆平衡的含

义——水平位置的

平衡(其他情况学

生不问就不用解

释)

了解什么是杠杆的

水平平衡

实验器材介绍展示自制的杠杆实验

器材

介绍基本的使用方

学习如何使用为学生探究做好准备

提出

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杠杆

的平衡

指导学生调节杠杆

平衡,提出研究问

结合调平过程(力

的大小、方向、作

用点)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敢于质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杠杆(第一课时)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撑点转动的坚硬物体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3、画力臂步骤:

一定点、二找线、三作垂线、四标

附:自制杠杆简易说明

模型如图所示:

1、本模型采用亚克力板加磁性面板制成,支点采用小型圆柱体,可直接固定于铁架台

上使用。

2、红色点均为开孔处,开孔后可方便悬挂重物或者直接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开孔处施加

力的作用

3、配重为强磁铁,可用于杠杆的调平

4、本模型在配以刻度线贴在表面,也可用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利用本器材建立力臂概念的简介:

1、学生探究活动1:感受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首先为学生展示杠杆模型,介绍其基本使用方法,然后学生活动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通过学生实践调节杠杆平衡,结合实际感受引导学生猜想可能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学生可能的猜想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等等)

2、学生探究活动2:探究力的大小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将钩码挂在不同左右两侧,调节配重使其平衡后,改变某侧悬挂的钩

码数量,更学生小组对比研究后可得出结论:力的大小会影响杠杆的平衡

3、学生探究活动3:探究力的作用点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将钩码挂在不同左右两侧,调节配重使其平衡,然后引导学生保持钩码数量不变(控制大小、方向不变),只改变右侧扇形面上的钩码悬挂位置(横移、竖移、斜移等方式),观察

杠杆能否平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对比实验现象可发现:钩码所悬挂的位置(力的作用点)横移和斜移时,杠杆不能保持平衡,而作用点竖移时,杠杆能保持平衡。这时需要教

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力的作用点变化,有时会影响杠杆的平衡,有时又不会,说明力的

作用点不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本质因素。而影响杠杆的本质因素在力的作用点发生改变时有

时随之改变,有时又没有随之发生改变。那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大家觉得当力的作用

点怎样的改变时,影响杠杆平衡的本质因素是没有变化的呢?从而使学生发现,作用点竖

直移动时杠杆仍能平衡说明此过程中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没有发生改变,进而引入下一步

猜想:除了力的大小外竖移时还有什么没有变使杠杆仍能平衡,提出进一步的两个研究方向:I.力的方向II.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通过激光笔演示)。进而提出下一

步的研究问题:这两者中谁在影响杠杆的平衡

4、学生探究活动四: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在明确的下一步的研究内容后,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

不改变力的方向,能否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不能平衡,说明支点到力

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对杠杆平衡有直接影响。

5、教师演示实验:改变力的方向但不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实验现象:利用定滑轮改变了的方向,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通过激光笔演示)不改变后,杠杆还能平衡,进一步证明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在直接影响杠杆平衡。

最后教师归纳,通过以上实验论证,我们发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力和支点到力的作用

线的垂直距离,为了我们更方便的描述这个距离,因此我们就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

距离称为力臂。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北苑中学吴艳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在学习了力的基础上,再来介绍简单机械—杠杆。为下一节滑轮的学习埋下伏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平衡条件及分类,有很多物理方法渗透其中,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会画力臂.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四、学习重难点 1、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2、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五、学习用具 铁架台、钩码、杠杆、刻度尺 六、学习过程 模块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船桨、剪子、核桃夹、跷跷板等得出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点击链接九年级物理杠杆图片 - 豆丁网 小组交流有疑问的问题,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解决措施:先让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以图的形式进行讲解。

2、力臂的概念可能会提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用实验说明,在杠杆一段固定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另一侧竖直向下拉和斜拉,发现示数改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在这时在引入力臂的概念。 板书: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决措施:大部分同学会想到静止时平衡,想不到水平位置,在学习完力臂后再告诉他们。这样方便读出力臂,便于读数。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 解决措施: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然后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点击链接杠杆平衡条件实验_百度文库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要做好几步,所以把实验分成很多小步,要理清思路,不要忘了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实际作用,对杠杆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点击链接杠杆应用图片素材._百度文库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反思总结: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能根据一定标准对杠杆、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能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出实验方案,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容 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杠杆概念和杠杆平衡 条件的应用过程。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 铁架台、光滑圆轴、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称、铅球、自制杠杆(能 够让一质量为50 克的钩码吊起一铅球) 2、课件准备 古代埃及金字塔图(导入新课用)、猜测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图、“大力士推小男孩”的(供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一段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录

像)?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出一幅金字塔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师:作为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200 多吨的石块呢?(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 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 克重的钩码)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师:好,咱们就让实验现象来证明吧,谁上来操作一下?(一生上讲台演示,钩码把铅球吊 起,当学生吊起铅球时,教师指着这一装置问其 他同学。)师:谁知道我们在物理上如何来称呼这类装置? 生:杠杆。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板书课题:12、4 杠杆) [ 从学生熟悉的金字塔入手,并通过自制教具的模拟实验,成功地创设了情景, 既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自豪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册《跷跷板》一课中,学生已经对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有了一定的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不会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跷板的经验,所以,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感到相对比较轻松。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杠杆所蕴含的科学规律以及这种科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创新,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特点,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在操作体会和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类只有了解到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五、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带钉子的木条、羊角锤、大石头、小垫石、撬棍。 2、分组材料:杠杆尺、钩码以及实验记录单 3、课件

一、激趣导入(室外现场) 1、先问班中谁力气最大?请问大力士同学,能否帮我个忙?用手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好吗? 2、学生下来拔钉子,拔不出来。 3、看来用手是拔不出来的。那么能否想个办法,看看用什么工具能够把钉子拔出来呢? 4、学生说用羊角锤或钳子。师:恰好老师这里有一把羊角锤,还是请大力士同学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 5、同样的一个钉子,用手拔怎么也拔不出来,用羊角锤却能很快地拔出来,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谁能说一说?(学生可能说“杠杆”,教师说:你的知识真丰富,锤子之所以能把钉子拔出来,确实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谁能说说什么是杠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6、教师:看来,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杠杆并不是真正了解,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机械——杠杆。 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杠杆。 你们看这是什么?一根棍子,当一根棍子用它来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要用棍子翘起石头还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就是要再有一个小石头在下面垫着。 请一个同学下来试试,看是直接拎起费劲还是用棍子翘费劲? 刚才这个同学说了,用棍子翘省劲是吧,那我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你再试试看怎么样?(改变支点的位置和力点的位置) 学生会觉得费劲。这又是怎么回事了呢? 我们现在回到教室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好吗? 3、一根棍子,当用它来翘物体时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杠杆)请同学们注意看图请同学们思考:他在撬石头时都有哪些地方在起作用?能不能给这些地方起个名字?引导学生认识杠杆上的三点:力点、支点、重点并课件出示。讲解: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用力的那点叫力点,起支撑作用的那点叫支点,撬动重物的那点叫重点。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看清这三点的位置。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

课题滑轮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教具铁架台、滑轮两个、长细绳、钩码四个、 滑轮组(由两个滑轮组成的)两个 教学过程互动与反馈 第一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一、初步认识滑轮 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 做一做:选择合适的器材做一个模型,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的设想。 2.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观察使用时的情景: 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 滑轮称为定滑轮; 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 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 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 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 1 2 3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旗杆顶端的滑轮、塔吊提起重物时下端的动滑轮、电梯上的滑轮等。

三、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 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 1 2 3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四、课堂练习和作业: 1.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2.如图所示,用滑轮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拉同一重物在相同 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A.F1=F2=F3B.F1<F2<F3 C.F1<F3<F2D.F3<F1<F2可以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是生活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扩展,也是我们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教材的整体结构来看,杠杆这一节起到了一个联系前后知识点的纽带作用。作为力的应用——杠杆,是一种最简单机械之一,后面介绍的其他简单机械也是由杠杆引出,而复杂机械正是由简单机械所组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喜欢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和运动以及弹力、重力、摩擦力之后编排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力的知识. 杠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会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重心地、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教师给予指导。 (三)教学环境分析 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多媒体教学能创建物理情景,可以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得过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态度与价值观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关注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3、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4、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规范作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19 杠杆的秘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7-59页。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杠杆类工具有的能省力,有的能让人工作更加方便。 (2)了解古代杠杆类工具的一些知识。 2.科学探究 (1)能用实验模拟杠杆类工具的工作方式,探究其工作原理。 (2)能用实验体会杠杆类工具的设计原理。 3.科学态度 (1)能体会杠杆类工具带给人们的帮助和便利。 (2)体会从古至今,人们探究科学、发展科技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的探究,培养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在超市的工具柜旁,主题人物分别拿着钢丝钳和食品钳提出疑问。 产生问题:为什么都是杠杆类工具,差别却这么大呢? 驱动任务:比较研究两种不同杠杆类工具的特点。 二、活动1 都能省力吗 1.提出问题:钢丝钳和食品钳都是杠杆类工具,但它们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差距很大,它们都能省力吗? 2.模拟实验。 (1)用书本代替重物,用小铁棒代替杠杆,再用塑料块代替支点。

(2)通过改变杠杆支点位置,分别把塑料块放在不同的位置尝试撬起书本,看是否都能把书本轻易撬起来。 (3)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哪种情况和操作食品钳时相似呢? (4)完成实验记录表。 3.小组汇报:根据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三、活动2 延长的手臂 1.提出疑问:如果某些杠杆类工具不能省力,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制作和使用它们呢? 2.动手操作:用瓦楞纸片、报纸团等物体模拟糕点、面包,再分别用钢丝钳和食品钳夹取这些物体。体会哪种工具使用起来更方便。 3.思考:如果用食品钳夹钉子,能夹得紧吗? 4.讨论:人们设计制作杠杆类工具,都是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的?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更明确地认识两类杠杆的特点,体会人们从实际需求出发应用杠杆原理制作工具的思路。 5.阅读课本第59页。 了解古代的杠杆类工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杠杆》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 1知识内容 《杠杆》杠杆是一种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简单机械,涉及力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一节从内容设计上看,既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又是力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扩展。本节课主要研究杠杆的基本概念及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理论结合实践,讲述杠杆的应用。 2知识地位 《杠杆》一节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课的学习安排在力和运动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内容之后,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力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力及二力平衡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通过对杠杆的学习,能够为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机械运动及功和能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杠杆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简单机械之一,是力的一种基本应用,教材后面讲述的其他机械均可以由杠杆引出,从内容安排上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讲解起来容易被中学生接受。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九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杂志、电视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接触过杠杆,对于杠杆现象有比较充分的生活感性认识,但可能描述不够科学严谨,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画面,加深体验,强调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2能力方面 学生对物理现象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能加以正确引导,能够相对正确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3 情感方面 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水平使他们对操作实验和趣味故事情有独钟,课堂上结合生活中的趣事或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故事或魔术,极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知欲,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课堂。 (三)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力臂的定义及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 初三学生要记住杠杆的定义并不难,难的是真正的理解。他们对杠杆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动力杠杆、阻力杠杆往往混淆不清。有时找不到动力和阻力,有时画不出力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杠杆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在教学当中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杠杆及其五要素,包括力及力臂的正确画法,就是该节课设计和讲授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讲解中,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做严格标准的画图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耐心细致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用逐步启发的办法让学生自己理解“力的作用线”、“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等概念及画法。通过例题,习题,讲练结合,层层深入。 二教学目标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需求,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我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杠杆,了解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②能识别常见的工具及简单机械中应用的杠杆及其类型。 ③理解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 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 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 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 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 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 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 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设计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由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调试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第十三章 力与机械 【知识点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理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判断是否有弹力的条件: A 、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B 、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3、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 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知识点二】重力 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重心的检测——垂线法 【知识点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 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 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 开(加润滑油)。 【知识点四】杠杆 1、杠杆 ⑴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⑵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

杠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 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演板) 四、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五、新授 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 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

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最新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12.1《杠杆》教学设计 下关中学赵鹏飞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在学习了力的基础上,再来介绍简单机械—杠杆。为下一节滑轮的学习埋下伏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平衡条件及分类,有很多物理方法渗透其中,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会画力臂.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四、学习重难点 1、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2、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五、学习用具 铁架台、钩码、杠杆、刻度尺 六、学习过程 模块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船桨、剪子、核桃夹、跷跷板等得出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小组交流有疑问的问题,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解决措施:先让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以图的形式进行讲解。 2、力臂的概念可能会提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用实验说明,在杠杆一段固定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另一侧竖直向下拉和斜拉,发现示数改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在这时在引入力臂的概念。 板书: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决措施:大部分同学会想到静止时平衡,想不到水平位置,在学习完力臂后再告诉他们。这样方便读出力臂,便于读数。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 解决措施: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然后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要做好几步,所以把实验分成很多小步,要理清思路,不要忘了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实际作用,对杠杆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反思总结: 师: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生:学生先进行整理,不会的问题可以老师讲解。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游戏一:你能把两个拳头放在一起而保持不动吗? 用这个游戏可以和力气比你大的人开个小小的玩笑。方法简单极了,请你的对手把两臂向前伸直,两手握拳,一个拳头放在另一个上面。你的任务就是把两个叠在一起的拳头分开,要是分不开,对手 就赢了。 你也许以为对方力气大,很难分开。其实,这简单得如同儿戏,你只需用两个指头迅速地把对方的手背往两边一拨,拳头就轻而易举地分开了。(如果这个办法不灵,检查一下对方是否在捣鬼,比 如用上面的拳头握住下面拳头的大拇指。) 这个游戏妙就妙在对方越是使劲把拳头并在一起,你就越容易把它们分开,所以别忘了叫对手使 劲。 为了使双拳保持并在一起的位置,对方必须在上下方向用力,几乎没有往左右两边用力,而你的进攻正是从左右两边发起的。你手指的作用力与对手的力来自不同的方向,所以你的手指用力虽然不 大,却能发挥明显的作用。 游戏二:你能折断一根火柴吗? 游戏三:三人抵挡不过一人。 这是一个四人游戏。找一根长棍或竹竿,再用纸做一个靶子放在地上。三人握住棍子,把棍子竖着举起,一端对准纸靶子,保持50厘米的距离。另一个人趴在地上,手掌对着棍子的下方。 现在各就各位:手握棍子的三个人齐心协力直捣靶心;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在其他三人使劲时,把棍子轻轻往旁边推。最后谁赢了呢?是握棍子的那三个人吗?不是。他们三个人不管怎么使劲,也抵不过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劲用得再大也无法使棍子头碰到靶子,不信你试试。 这个游戏说明不同方向的力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把棍子往旁边推的力和把棍子往下捣的力是相互独立的。趴在地上的人用的力的方向与其他三个人用的力的方向并非相反,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他只要轻轻地一推就能使棍子远离目标。而其他三人使多大的劲,也无法达到目标。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能根据一定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能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容 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杠杆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过程。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 铁架台、光滑圆轴、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称、铅球、自制杠杆(能够让一质量为50克的钩码吊起一铅球) 2、课件准备 古代埃及金字塔图(导入新课用)、猜测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图、“大力士推小男孩”的漫画(供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影片(一段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录像)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出一幅金字塔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师: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 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 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师:好,咱们就让实验现象来证明吧,谁上来操作一下?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荔堡镇小寨小学李志兴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节杠杆

第一节杠杆 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一节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一一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一一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1.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2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1.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 地方都能省力? 2.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 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 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实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实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实行分类。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水平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水平,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水平。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升探究的乐趣。 2.使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 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初中物理《杠杆》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在之前学习了力的基础上,再来介绍简单机械—杠杆。为下一节滑轮的学习埋下伏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进行分类,有很多物理方法渗透其中,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思辨中完善、设计中创新、合作中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运用“引、研、结、用”物理教学

法,通过老师的步步引导,由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现象或者自己设计实验进入物理知识的研讨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 形成过程,来自己总结物理概念或规律,并会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即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支点、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 等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寻找杠杆以及画出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 据和现象。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经历和操作杠杆,使学生产生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使学生乐于在生活周围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中必须有的合作精神。 四、学习重难点 1、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2、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五、学习用具 铁架台、钩码、杠杆、刻度尺等 六、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阿基米“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的图片,感悟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引入杠杆这个机械,并引入课题。 模块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