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

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

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
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

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

前 言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逐步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缓解和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构建和健全各项扶贫政策体系,努力探索和完善扶贫推进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道路。

易地扶贫搬迁,亦称生态移民,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经国务院批准,自2001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十五”期间累计安排国债投资56亿元,搬迁122万人。通过实施试点工程,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搬迁群众增收渠道逐步拓宽,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划:“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

实行易地扶贫”,并把易地扶贫搬迁确定为“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据此,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范围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重点是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家扶贫重点县)。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一、易地扶贫搬迁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十五”期末的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十五”期末的2.5%。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以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在2004年5月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我国政府庄重承诺“用10年时间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到2020年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小康”。要如期兑现这一承诺,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为此,必须继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完善扶贫开发机制,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对于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存和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积极稳妥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一)困难和挑战

——贫困人口生存环境恶劣,搬迁任务艰巨。截至“十五”期末,在剩余的2365万贫困人口中,有1000多万人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以及地方病高发区。这些地区地处偏远,生态失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帮助这部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靠传统的就地扶贫方式不但投资成本大,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安置资源分布不均,后续发展有待加强。总体上,西南贫困地区土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突出;西北贫困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地干旱贫瘠。西部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70%。这些地区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致富渠道狭窄,需要通过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措施,拓展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需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搬迁群众的致富途径问题。

——政策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易地扶贫搬迁既涉及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多个行业工程建设,又涉及民族、税收、土地、户籍、教育等多方面配套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社会重建工作,需要发展改革、民族、财政、扶贫、国土、公安、民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实施。

(二)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和扶贫工作高度重视。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中央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并决定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不断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央安排的支农投入不断增加。进入新世纪,国家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上进一步向“三农”倾斜,支农投资逐年增加。党中央提出:特别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也在逐年增加。同时,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障。

——土地后备资源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规划实施一批大中型水利建设、农田整治、草牧场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及耕地保护、农牧业科技推广等措施,将有效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一定的资源条件。

——各地积累了一定的移民搬迁经验。多年来,各地通过实

施“三西”移民、京津风沙源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等扶贫移民工程,在组织领导、搬迁方式、安置模式、项目管理、后续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摸索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促进扶贫移民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调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自愿搬迁的积极性,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使安置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恢复和改善迁出区生态环境,为贫困地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指导原则

——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在政府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相衔接,积极引导相关工程项目共同扶持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群众自愿、积极参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群众自愿搬迁的积极性,鼓励群众自建家园,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不搞强制搬迁。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依托迁出区和安置区的资源

特点和环境容量,合理制定实施方案,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和安置方式,避免“一刀切”。

——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涉及面广、投资量大、操作复杂。各地按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视资金筹措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进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本阶段重点解决西部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农村贫困人口。

——重视发展、讲求实效。坚持生产与生活并重,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的增收和发展问题。农区以“耕地”安置为主,发展种植业,牧区以“草场”安置为主,发展畜牧业,并根据当地实际,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因地制宜扶持产业发展、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增收渠道,实现自我发展。

——消除贫困,改善生态。坚持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并重,迁出区生态恢复和迁入区生态建设并举,实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效益。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

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包括:

——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生活在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亟需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地方病严重威胁,亟需

避险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二)搬迁方式

分为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集聚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三)安置方式

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开发耕地集中安置、依托大中型工程安置、插花分散安置等不同的安置方式。不同的安置点可以从实际出发探索不同的安置模式。

四、搬迁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 实施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扶持和群众努力下,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稳定解决搬迁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总体上,确保搬迁人口稳定后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

(二)搬迁任务

2006-2010年搬迁农村贫困人口150万人。

(三)主要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安置区的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草牧场和棚圈、乡村公路等基本的生产设施。

——生活设施:安置区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人畜饮水、农村沼气等必要的生活设施。

——社会事业设施:安置区的学校、卫生室和文化室等必要

的社会服务设施。

——经济发展:安置区的劳动力培训等涉及群众长期发展的项目和设施。

——生态建设:安置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

五、资金筹措

(一)投资来源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共同承担。

中央专项安排易地扶贫搬迁投资,属中央补助性投资,在国债投资或基本建设投资中统筹解决。

地方政府结合自身财力安排一定的配套投资。条件允许地区,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搬迁群众就住房等直接受益工程适当承担部分费用。

(二)中央补助标准和投资规模

中央对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补助标准为:人均不超过5000元。

各省在不超过中央分省人均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搬迁项目的具体补助标准。

(三)中央补助资金投向

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中央补助投资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等,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

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开展,由各省政府负总责,项目县组织实施。跨县的搬迁工程由省级政府统一协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制定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编制下达年度投资计划,提出政策建议和实施意见,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本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二)尽快制定地方规划,依据规划开展搬迁工作

各地根据中央有关政策要求和本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在摸清土地、水利等安置资源的前提下,科学评估,广泛论证,处理好需求与可能、近期与长远、扶贫与生态的关系,尽快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相关行业规划相互衔接,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突出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规划建立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开展搬迁工作。

(三)合理编制实施方案,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

各地依据规划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迁出地安置地选择、搬迁对象确定、搬迁方式、安置模式、安置地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后续发展途径、配套政策措施,以及搬迁和安置工作的组织实施,重点解决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途径问题。对少数民族人口的搬迁,统筹考虑传统生活方式和民族习惯。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项目管理,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建设程序对实施方案履行审批手续。对于住房、道路、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生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进行分类审批。其中,规模较大的单项工程按照管理权限单独审批;对于群众搬迁安置、配套政策等搬迁安置方案,由地方政府提出审批意见。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计划执行、资金使用、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干部群众、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发挥中央支农投资优势,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生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住房、产业结构、劳动力培训等多方面建设内容。中央补助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只能满足搬迁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涉及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后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需要其他相关资金支持。各地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中央关于积极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央支农投资渠道,以安置点为载体,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引导生态、扶贫、水利、交通、农业

综合开发等资金共同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资金整体效益。同时,各地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合理开发安置区资源,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五)落实配套政策,促进后续产业发展

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税收、土地、宅基地、户籍、子女入学、就业、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要与财政、土地、农业、民政、水利、劳动、公安、教育、税务、计生等部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扶持安置区产业开发、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增长点等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增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六)充分发挥自力更生精神,调动搬迁群众“自建家园”的积极性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群众是主体。地方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在做好宣传引导、组织服务、落实政策工作的同时,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搬迁群众意愿。鼓励和吸引搬迁群众积极参加直接受益工程建设,发挥群众自力更生精神,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深入掌握全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防范扶贫领域各种廉政风险,遏制扶贫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座谈交流、现场调查、入户核查等方式,对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就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如何规范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上级精准扶贫决策部署,当前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对象确定不精准。一些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还没有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有的甚至用危房改造替代了易地搬迁,可能造成部分群众“二次搬迁”;一些可以按危房改造政策改善居住条件,却又被纳入易地搬迁范围,造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扩大。 二是搬迁规划变动多。一些镇办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录入过程中,移民、扶贫干部内部沟通不及时,审核把关不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变更申报程序执行不到位,基层干部随意变更信息数据,造成扶贫、移民系统的信息不对称,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变动多次,给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人房精准对接造成困扰。 三是项目管理不规范。已全面启动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规划审查意见、用地批复、招投标工作、“一书两证”及

施工许可证等项目手续不完备的问题;一些镇办的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未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分类建立规划评估、行政审批、公开招标、工程管理、决算审计等“五卷”资料;个别安置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资金管理有漏洞。一些镇办未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进行物理隔离、专账管理要求,搬迁专项资金支出控制不规范,甚至存在以借代支现象,财务支出公开公示执行不到位;一些镇办未按照基本项目建设要求分项目规范建账,记账不及时、科目设立不规范;个别镇办在专项资金支出中超范围列支办公费、差旅费、误工费以及加班补助,甚至有个别镇办挪用易地搬迁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项目建设,未做到专款专用。 五是政策执行有偏差。一些镇办对分散搬迁审核、审批不严谨,没有严格执行“五不准”和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要求。个别群众存在原址建房、后村搬迁前村、超面积建房问题,个别镇办还存在提前收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筹资金,未及时结决算,未按照“一房一价”来核算群众自筹资金,而是简单、错误地将“人均不得超过2500元、户均不得超过10000元”的红线标准做为群众自筹资金的收取标准。 六是旧宅腾退推进慢。“一户一宅”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没有落实“即搬即拆”要求,相当一部分已经搬迁入住3年以上的搬迁群众还存在“住新房占旧房”现象,全区移民搬迁旧宅腾退工作进展缓慢。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xx乡地处平顺县西部台地,周边北依潞城,西邻郊区,西南与壶关结界。全乡辖25个行政村,36个自然庄,国土总面积102986亩,耕地面积27414亩,5081户,16085口人。其中:秦家后等7个村地处西岭沟两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十年九旱,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民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生。 根据上级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充分调研,现申请秦家后等7个村,13个自然庄,117户,417口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具体情况如下: 一、迁出村的基本情况 北社乡共有秦家后等7个村涉及申请移民搬迁,其中秦家后(2个自然庄)整村搬迁42户,125人;西北坡村东头自然庄5户,25人;庄上村北岸自然庄22户,82人;牛家后村西麦、东边2个自然庄8户,38人;东河村新农村、常家后、南岸上、东河4个自然庄19户,71人;集林村后沟自然庄3户,13人;北社村西南沟自然庄18户,63人。 迁出原因:

通过对秦家后等7村的实地调查,实行易地搬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条件落后。欲搬迁的村民中有117户地处残垣沟壑区,居住地方坡陡、路窄、弯多,天晴尘土飞扬,下雨道路泥泞,大中型货车无法进入村内,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农产品运销难,群众出行难,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和信息沟通严重滞后。 2、吃水困难。由于地域偏僻,村民们吃水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村民吃水仍靠降水,遇到天气干旱经常缺水,且水源较差,安全用水无保障。 3、居住条件简陋,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需搬迁群众大多住在六七十年代土窑洞或土坯房中,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群众房屋存在窑洞裂缝,房顶梁、掾朽烂,墙体掉土,时常漏雨。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4、上学就医难,通讯网络难以覆盖。所搬迁7个村中距周边学校都在3公里以上,远的在6公里以上,孩子上学困难,致使个别孩子因故辍学。大部分另迁他处觅学。在医疗方面,

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工程”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现将全区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省下达我区搬迁安置任务340人,根据各乡镇实际搬迁需求和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安排,340人具体落实在9个乡镇,分别是椿树镇7户24人,马头镇24户66人,东桥镇24户69人,三十铺镇10户29人,横塘岗乡25户63人,张店镇9户20人,东河口镇14户45人,翁墩乡6户20人,木厂镇2户4人,合计121户340人。 二、主要做法 1、立足于早抓好对象确定 xx年底,区易扶办下文,对x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部署安排。xx年2月中下旬,区发改委组织人员,深入到各个乡镇,进一步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动乡村对辖区内需要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摸排,及时上报搬迁对象名单,同时印发了《**区x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3月2日,区政府召开各乡镇、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就xx年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明确目标任务,细化

推动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经过区、乡镇、村共同努力,xx年省下 达我区的搬迁安置计划全部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搬迁规模和投资计划分解到乡镇和安置点,其中集中安置点10个安置44户134人,分散安置77个安置77户206人。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6个,安置点的选择从方便贫困群众搬迁后实际生产生活,有利于后续脱贫发展角度出发,多选择在中心村或交通便利之处建设。 2、立足于快推动项目建设任务明确后,为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 搬迁各项具体工作,区委区政府要求乡镇尽快开展安置房建设工作,并通过加强督查、责任包保等措施抓好落实。3月21日—23日,区 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士银、副区长黄媛媛分别带队,对有搬迁任务的9个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督查时特别强调红线、底线等原则问题的把握,要求乡镇要充分认识到位,严格执行政策,在此基础上切实尽快建设安置房。4月中下旬,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各乡镇开工建设情况进行了督查。5月下旬,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区5月份脱贫攻坚工作专项督查内容,从区效能办、区住建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督查组,采用全覆盖方式,即搬迁对象户户户到,搬迁安置点点点到,逐点逐户实地查看了安置房开工建设和面积控制情况。同时根据 __“倒排工期、节点管控、责 任到人、严明纪律”要求,制定了各个安置点工程进度分月安排计划进度表,每个安置点都落实了包保责任人,全面负责工程建设各项事宜,直至搬迁户搬迁入住。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宁县新庄镇颉家村地处董志塬南端,距县城公里,镇内自然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全镇还有个行政村,XX个村民小组生活在缺水、少电、无路、信息闭塞,基础设施极端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极差的沟、湾、梁、峁、掌等地方。这些区域是干旱山区,也是贫困区,这些地区的群众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下,难以摆脱贫困,为了彻底改变他们的居住生存环境,必须下决心实施以工代赈扶贫移民搬迁项目,这对改变生存条件,稳保扶贫成果,促进社会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建设,改变生态环境节约建设资金,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提高人口素质,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扶贫治本之举措。 二、项目概况 新庄镇位于宁县西南部董志塬南端,东涉马莲河,与中村分界,西南至泾河之滨,与陕西省长武县、宁县长庆桥镇毗邻,北靠太昌乡。海度米,相对高差米。北纬°′,东经′。年降雨量0—0MM,平均气温,光照时数.时,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镇共辖个行政村,0个村民小组,户,总人口0人,其中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人口窑度每平方公里,钱镇总土地面积方公里,耕地面积。 ㈡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提供,,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粮食总产量0吨,人均粮食产量XX公斤。全镇通电户数户,街区及个村通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受益农户户,受益人口。镇村道路总长公里,柏油公路里,砂石路面.里,全镇村村通车、通邮。行政村通上了有线电话,全镇固定电话装机量达到,建有移动通讯基站。 三、项目区基本情况 搬迁原因 迁出区自然村均处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山区,居民基本上都生活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沟、湾、梁、峁、掌等不利于人群生存的地形地貌上。农户居住极其分散偏僻,水电路基础设施条件极差,经济收入低,极端贫穷,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人口素质普遍低,且呈下降趋势,居住条件落后等。总之,干旱缺水,无电无路,停息闭塞,上学困难,就医看病难,这些因素是我镇贫困移民搬迁的主要原因。 迁出方式 新庄镇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采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迁出区不留一人一户,使迁出区域能够封山禁牧,植树造林,迅速恢复生态植被。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x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x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90号)文件精神,促进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以下简称搬迁劳动力)就业,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开展职业培训、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劳务输出、提供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加强权益保障等多种渠道,引导和促进x—x年已实施搬迁或计划搬迁的4.13万名搬迁移民中0.94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以下简称搬迁家庭)的劳动力就业,确保每个搬迁家庭有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二、工作措施 (一)摸底调查,建立健全搬迁劳动力就业精准台账。 一是周密准备,落实经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情况,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各类要素调查论证,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力量和相关工作经费,印制调查表格,做好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组织开展摸底调查。组织开展搬迁劳动

力情况摸底调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居民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联系电话以及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培训协议等情况。对已实现就业创业的搬迁劳动力,要摸清就业创业地点、从事行业类别、薪酬待遇、创业项目、带动就业情况;尚未就业创业的,要掌握其就业创业和劳务输出意愿、培训和就业服务需求等,做到“调查一户、登记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三是做好信息录入。要及时将调查采集的相关信息录入广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系统,建立已就业和未就业人员电子化动态台账,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为开展精准培训、就业帮扶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制定集中安置点就业工作方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移民工作管理、扶贫、农业、财政等部门,做好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就业要素的调查论证工作,逐个编制集中安置点的搬迁劳动力就业工作方案,把搬迁劳动力就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项目和具体搬迁家庭,于x年12月底前将工作方案报自治区、市两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发展改革委、移民工作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完成期限:x年9月底前完成首次调查摸底〕 (二)开展搬迁劳动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1.培训目标。组织开展搬迁劳动力专项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能够享受至少1次免费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2.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筹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X市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X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细化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更加有效开展,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现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X年,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围绕新“三率一度”(实际入住率、旧宅基地腾退率、后续帮扶措施落实率、群众融入度),加快安置点工程综合验收,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搬迁人口实际入住,跟进后续帮扶措施,促进安置点规范化建设,持续做好各级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确保既定目标顺利实现。 二、目标任务 全面完成“X”移民搬迁3223户10840人任务,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523户8542人、避灾移民搬迁700户2298人。X年10月底前,10个集中安置点大、小配套全面完成,实际入住率达到100%;X年底前建档立卡搬迁户旧宅基地腾退率达到100%;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后续帮扶措施落实率达到80%;搬迁群众融入度全面提升。 X、X年度避灾生态搬迁户实际入住率达到100%;X年度避灾移民搬迁X三期216套安置房实现主体封顶。 三、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核实工作。由国土分局牵头,区扶贫局、移民办全面参与,各镇街具体负责,集中利用一个月时间,通过“三对三查”,即对照搬迁对象,核查是否超范围搬迁;对照三项协议,核查实际入住;对照入住台账,核查私自出售转让行为,全面核实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确保搬迁政策精准落实到位。一是对照国家搬迁政策条件要求,按照“依据政策、应搬尽搬”的原则,对搬迁对象逐一核对信息,逐户甄别核实,对不符合搬迁政策而实施搬迁的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取消搬迁资格,做到应搬尽搬,精准搬迁。二是对照搬迁“三项协议”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入住期限,实行干部包户的办法,逐户动员督促未入住的搬迁户尽快入住,提高搬迁实际入住率。三是对照入住台账,认真比对安置和入住信息,严查私自出售或转让转租安置房,对出售或转让安置放的上报区移民办,无条件收回安置房,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二)完善安置社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安置点的水、电、路、讯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以及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搬迁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围绕X、X、X、X四个安置点,加强社区等公共服务建设,全面完成安置点绿化、亮化、美化,配套建设商铺、停车场等功能设施配套,确保安置社区设施齐备、功能齐全。围绕城区X、X、X安置点,大力引进社区、扶贫爱心超市、卫生室药店等服务性机构和公益服务场所,方便搬迁群众生活,将安置点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典型材料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重点移民安臵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根据国家、省、州扶贫开发的总体安排部暑,今年我县扶贫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精力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基础倾斜,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最有效、最根本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分析县情,理情思路明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

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最基本的特征是“旱、苦、少、缺、穷”。面对现实,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县上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其中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定方案 为了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县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

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案-优秀word例文 (8页)

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案-优秀word例 文 (8页) 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案-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案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案【1】 北社乡地处平顺县西部台地,周边北依潞城,西邻郊区,西南与壶关结界。 全乡辖二十五个行政村,3六个自然庄,国土总面积102986亩,耕地面 积27414亩,5081户,16085口人。 其中:秦家后等七个村地处西岭沟两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十年九旱,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民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 劳务输出为生。 根据上级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充分调研,现申请秦

家后等七个村,十三个自然庄,117户,417口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具体情 况如下: 一、迁出村的基本情况 北社乡共有秦家后等七个村涉及申请移民搬迁,其中秦家后(两个自然庄) 整村搬迁42户,125人;西北坡村东头自然庄5户,25人;庄上村北岸自然庄 22户,82人;牛家后村西麦、东边两个自然庄8户,38人;东河村新农村、常 家后、南岸上、东河四个自然庄19户,71人;集林村后沟自然庄3户,13人; 北社村西南沟自然庄18户,63人。 迁出原因: 通过对秦家后等7村的实地调查,实行易地搬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0xx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案-优秀word范文 1、交通条件落后。 欲搬迁的村民中有117户地处残垣沟壑区,居住地方坡陡、路窄、弯多,天晴尘土飞扬,下雨道路泥泞,大中型货车无法进入村内,造成群众生产、生 活困难,农产品运销难,群众出行难,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和信息沟通严重滞后。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工作,实现搬迁对象稳定脱贫,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部署,根据《X 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导意见》和《X区易地扶贫搬迁“X”规划》有关要求,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先业后搬、以业定搬”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扶持,整合政策,精准落实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措施,确保到X 年全区2524户搬迁群众都有一项稳定脱贫产业或有一人稳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增收问题,实现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目标,为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助力。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结合精准脱贫产业配套扶持政策,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区域性产业。 (二)坚持群众自主原则。着眼长远,注重实效,以搬迁户自主为前提,以搬迁脱贫为目标,充分调动搬迁户自主创业积极性,发挥搬迁户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引导搬迁群众根据自身条件和

能力自主选择发展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坚持分类扶持原则。根据搬迁安置社区实际条件、资源状况和搬迁户自身能力,找准切入点,坚持分类指导,采取有效扶持措施,切实构建区镇村三级产业扶持工作机制。 (四)坚持市场引导原则。立足市场需求,依托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山地苹果、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保障搬迁户实现稳定增收。 (五)坚持政策整合原则。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保障资金,整合做好产业扶持、劳动就业、医疗保障、教育扶持、低保兜底等资源,优先向搬迁集中安置对象倾斜,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资金不足问题。 三、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措施 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就业是核心、产业是根本”的总体要求,通过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各类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培训劳务输出,发展第三产业,社会兜底保障等办法,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利用安置小区配建门面房发展社区工厂,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扩大搬迁贫困群众劳务输出,多渠道打造就业创业支撑平台,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脱贫一批。依托镇区安置点,以山地苹果、设施蔬菜、香菇、特色养殖为重点,通过土地租赁、流转等办法,

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招标公告(适用于公开招标) 鲁甸县新街镇坪地营村溜溜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项目名 称)/(标段)施工招标公告 .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鲁甸县新街镇坪地营村溜溜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项目名称)/(标段)已由鲁政复(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机关名称或单位名称)以【】号(批文名称、编号及文件等)批准建设,项目业主为鲁甸县新街镇人民政府,建设资金来自财政资金及贷款(资金来源),资金落实情况:已落实,招标人为鲁甸县新街镇人民政府。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施工进行公开招标。 .项目概况 . 项目建设地点:新街镇坪地营村溜溜塘。 . 计划工期:日历天。 . 质量要求:按国家行业标准一次性验收合格。 . 其他内容:项目投资金额约.万元(包括招标项目的建设地点、计划工期等内容的详细说明)。 .招标范围及招标规模 招标范围:施工图及工程量清单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招标范围应涵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中的承包范围的主要内容等详细说明)。 招标规模:施工图及工程量清单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招标规模应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中从业标准,包括招标项目面积、高度、跨度、金额等内容的详细说明)。 .投标人资格要求

投标人必须是在中国境内合法注册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 具备有效安全生产许可证; 当前未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取消投标资格; 投标人应具备承担本项目施工的资质条件、能力和信誉资质条件。 项目负责人资格:市政公用工程或房屋建筑工程专业,贰级及以上含贰级注册建造师;拟派项目负责人具备有效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在本企业注册(省外企业拟派遣项目经理须是入滇备案证或云南省省外施工、监理企业基本信息登记证上所列人员)。 技术负责人:须具有年以上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经验,并具备市政公用工程或房屋建筑工程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证;。 财务要求:年至年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机构审计的(年份要求)有效的财务报表。 企业业绩要求:年月至今提供份单个合同金额在万元及以上的类似项目业绩,需提供合同协议书和工程竣工验收登记表。 项目负责人业绩要求:年月至今提供份单个合同金额在万元及以上的类似项目业绩,需提供合同协议书和工程竣工验收登记表。 人员配备要求:详见《施工现场专业(管理)人员配备表》。 其他要求:.参加投标的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及以上资质或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及以上资质; .公司注册所在地人社部门出具并经我市劳动监察部门核实签字盖章的无拖欠农民工工资证明材料(原件),时限要求为近年,对不能提交证明材料的单位不得参与本项目投标。(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近三年无拖欠农民工工资证明须知》下载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f59622456.html,/Pages__.aspx) .施工单位应在与甲方签订合同后,开工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凭工程建设项目承包合同到项目所在地银行开立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且实行人工费用与其他工程款分帐管理并按规定作出承诺(承诺书需装订在投标文件内); .在“信用中国”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59622456.html,/)中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投标人,不得参加投标. .云南省省外企业基本信息登记原件(省外企业)。(要求投标人其他资格的应详细明

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附件2 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结合省情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发挥优势。依托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 2.坚持分类指导。找准切入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筑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链条。 3.坚持群众自愿。加强政府引导,以群众自愿为前提,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充分调动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积极性,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4.坚持市场导向。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同时强化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工作要求,实现集中安置区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到2020年,初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搬迁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确保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结合,依据不同的搬迁安置模式,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因势利导发展富民产业。 (一)发展特色农牧业。支持搬迁群众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产业,努力实现增收致富。发展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落实好地膜实物补贴政策,实施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优先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苹果、蔬菜、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要重点支持安置区富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油橄榄、茶叶、花椒、核桃、百合、玫瑰、油用牡丹、甜高梁、青稞、油菜、藏中药、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鼓励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建设。合理调整迁出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将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从基本农田中退出进行退耕还林(草),鼓励推广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果结合的牧草生产方式,加快推进优质牧草产业化,使搬迁群众在发展草产业和保护生态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方案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XX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 脱贫同步”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全市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目标,特制订 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坚持哪 有产业往哪搬、哪能就业往哪搬的总体方向,积极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围绕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六个关键环节,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保障体系,把后 续产业发展同步纳入全市产业布局,列入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总体规 划,通过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帮扶,让搬迁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增强搬迁贫困户的归属感、获得感, 确保实现搬得出、住得下、有就业、能脱贫的目标。 二、安置规模 X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涉及XX民族乡3个XX村,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户7户、24人。 三、建设内容 (一)安置住房建设

1.建设指导标准。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 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要求控制住房面积,确保搬迁群众不 因住房面积扩大而增加投入。按照安置地实际和每户人口数,安置房屋占地面积分为两种类别,3人(含3人)以下每户不得超过70平方米,4人(含4人)以上的不得超过80平方米,由市住建局制定具体方案。 2.科学选址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小城镇、中心村建设,科学选择安置点,选址不占基本农田。建设规模适度,兼顾产业培育、劳动就业和乡村旅游,凸显小而特、小而精。积极落实政府主导代建、企业微利建设等降低建房成本措施,切实减轻搬迁群众投资压力。 3.建房补助政策。暂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建房补助2万元补助,如果上级政策调整,按新政策执行;基础设施建设或相关配套设 施由长期贷款和专项基金解决。 (二)完善配套设施 1.集中安置点红线内。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乡镇 政府实施投入建设。 2.集中安置点红线外。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采取本级投入和整合项目方式实施。 (三)注重产业培育 落实安置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扶贫行动,围绕特色生态产业确定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产业基地,促进就业增收。

河北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实施计划-河北发改委

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实施计划 2016年2月25日 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委工作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安排部署,结合《河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特制定2016年实施计划。 一、总体安排 重点针对“十三五”时期国家确定的我省需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万人的任务要求,按照“五年任务、两年完成,首年启动、压茬推进”的工作总基调,2016年全面启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万人及同步搬迁人口9万人,共计1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合考虑规划选址、前期论证、土地整理、建设周期等客观因素,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4月份全面启动,6月份具备开工建设条件,力争2017年上半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万人左右,确保到2017年底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万人左右。 二、搬迁对象与安置方式 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重点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起

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万人,以及确需与之同步搬迁的其他人口9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对象的最终确定,以县级进村入户调查造册、经户主签字同意、列入县级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的名单为准。 安置方式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 (一)集中安置 依托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安置。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建设47个集中安置区,安置搬迁对象1.9万人左右。 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依托新开垦或调整使用的耕地,在周边乡镇或行政村规划建设移民新村53个,引导搬迁对象就近集中安置4.1万人左右。 依托旅游景区安置。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引导周边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发展乡村旅游,建设23个集中安置区,安置搬迁对象0.7万人左右。 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依托靠近交通要道、自然条件较好、生产生活便利的中心村,引导本行政村内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村搬迁对象就近集中安置,建设245个集中安置区,安置搬迁对象7.6万人左右。 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及其他类型安置2.2万人左右。 (二)分散安置 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地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二○二○年一月

目录 前言 (1) 一、任务由来 (1) 二、评估工作依据 (1) 三、主要目的和任务 (1) (一)评估工作目的 (1) (二)评估工作主要任务 (2)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况 (3)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3)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 (3) (二)地理位置及交通 (3) (三)征地范围 (3) 二、以往工作程度 (3)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 (一)工作方法 (4) (二)完成工作量 (4)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6) (一)评估范围的确定 (6)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6) 五、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8)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区域地质背景 (9) (一)地层 (9) (二)构造 (9) 二、气象、水文 (9) (一)气象 (9) (二)水文 (12) 三、地形地貌 (12) 四、地层岩性 (13) 五、地质构造 (14) (一)地质构造 (14) (二)地震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15) 六、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16) (一)斜坡类型及特征 (16) (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17) 七、水文地质条件 (18) 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8)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9) 一、地质灾害类型特征 (19)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19)

三、现状评估结论 (20)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1) 一、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1) 二、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3) 三、预测评估结论 (24)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5)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25)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5) 三、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26) 四、防治措施 (27)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29) 一、结论 (29) 二、建议 (29)

2011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南丹县2011年度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建设实施方案 为组织实施好我县2011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确保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使项目工程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充分改善迁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本着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建民心工程;通过试点工程的实施,改善生存环境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实现脱贫至富,促进“老、少、边、山、穷”地区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南丹县2011年度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副组长:**** 县政府办副主任 张日文县发改局局长 成员:莫洪东县发改局副局长 苏亮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莫仁东县民政局副局长

张剑伟县监察局副局长 龙满秀县审计局副局长 **** 县财政局副局长 周正明县扶贫办副主任 胡质祥县安监局副局长 谢湘勤县公安局副局长 邓庆文县建设局副局长 李军县水利局副局长 黄浩胜县交通局副局长 梁林忠县电业公司副总经理 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工程项目实施乡(镇、扶贫林场)及有关部门抓好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组织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莫洪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县发改局抽调。 三、试点工程实施单位 有项目建设任务的乡(镇、扶贫林场)政府为试点工程实施单位,要成立以乡(镇、扶贫林场)长为组长的本乡(镇、扶贫林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扶贫林场)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各乡(镇、扶贫林场)可根据本乡(镇、扶贫林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报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

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

关于省市反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问题 的整改方案 4月21日至28日,由市国土局与市移民办组成专项稽查组对我县2016年国家易地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5月2日、3日省移民办联合发改委、扶贫办、国土厅对我县2016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为进一步落实中省市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精神,集中整改省市督导检查中反馈问题,全面提升我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整改目标 坚持目标问题导向,对标省市专项督导检查反馈问题,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面提升我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对标反馈问题,精准整改措施 (一)对象识别不精准。要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相关程序,认真开展移民搬迁政策宣传、入户核实、公示初审、主机联合上报、标注数据修改等工作,确保我镇“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名单、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名单、当年计划搬迁人员名单、已入住搬迁人员名单闭合,准确无误。并由移民办按照扶贫局提供的易地扶贫搬迁花名册制定年度搬迁计划,分解到户到

人,指导镇办组织项目实施,签订“三项协议”,完善“一镇一册”、“一点一册”和“一户一档”。 (二)政策执行有偏差。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面积、自筹资金控制标准,严守“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建房成本控制在1500元/平方米以内、群众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25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政策红线,确保易地搬迁对象建房不举债,能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效精准脱贫。 (三)资金管理不规范。严格执行省市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筹集、拨付、使用相关规定,坚决落实“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相关要求,落实《X县移民(脱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拆旧补偿办法》、《X县移民(脱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X县移民(脱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等四个办法,切实提高移民(脱贫)搬迁资金使用效率。 (四)档案资料不精细。按照全市移民(脱贫)搬迁档案精细化管理“五个一”要求,如实、准确、规范填写“一镇一册”、“一点一册”、“一户一档”、“小区档案”、“明白卡”和“登记表”等相关表册,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信息真实、内容准确、填写规范、逻辑清楚。 三、整改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明晰搬迁形势。各村及相关部门要把移民(脱贫)搬迁作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如期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和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整改提高,确保我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

全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推广使用新型洁净炉具和鼓励群众实际搬迁入住补助政策实施方案(最新)

全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推广使用新型洁净炉具和鼓励群众实际搬迁入住补助政策实施方案(最新) 按照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暖冬行动”安排部署,结合市政府办《关于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推广使用新型洁净炉具的通知》(X政办发〔X〕53号)和市移民办《关于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推广新型洁净炉具的实施方案》(X移民办发〔X〕89号)精神,为切实做好全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型洁净炉具和燃料推广工作,确保搬迁群众如期实际入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安置在X双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47户136人和X石林景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85户251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最终以实际发生为准。 二、目标要求和入住标准 (一)目标要求。按照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暖冬行动”安排部署,以推广使用新型洁净炉具为抓手,X月底前全面解决X双碑、X石林景区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安置房采暖需求,X月X日前搬迁群众全部实际入住,杜绝出现新房旧房“两头跑”现象,在“稳得住”方面有质的提升。 (二)入住标准。搬迁群众搬入安置房,室内有必备的生活物品,有实际生活痕迹,视为实际入住。具体标准是:室内有沙发、桌凳、衣柜、床(被褥)等必备家具,安装了窗帘;厨房有做饭必备的各类灶具、生活必需品,新型洁净炉具安装到位并正常使用。 三、炉具型号、炉具型煤补助和搬迁入住补助标准 (一)炉具型号及炉具型煤补助标准

1.炉具型号。按照市政府办《关于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推广使用新型洁净炉具的通知》要求,本次推广使用的新型洁净炉具由X中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生产,并提供清洁型煤生产所需技术支持。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户型和采暖面积,坚持“经济、环保、实用”的原则,主要推荐以下几款炉具:安置房屋已安装水暖设施,面积在80㎡以上的户型,推荐使用8号水暖炉,面积在80㎡以下的2人及2人以上户型,推荐使用7号水暖炉;1人户安置房,推荐使用小号单烧炉。 2.补助标准。①炉具补助标准。炉具由X镇、X镇进行统一采购,炉具及安装费用由区财政承担;报警器费用由群众自行承担。炉具所有权归安置点所在镇人民政府,搬迁群众只具有使用权,不得自行转让和买卖。②采暖型煤补助标准。区政府对搬迁群众购买型煤进行价格补贴。X-X年采暖期(当年X月X日至次年X月X日共4个月),群众购买型煤价格原则上不超过600元/吨,“交钥匙工程”实行全额补贴。具体补助流程如下: ⑴由X镇、X镇负责,做好安置点搬迁群众冬季采暖型煤的发放统计和使用工作(详见附件3),每2个月进行一次使用情况汇总和资金核算,核查无误后报区移民办。 ⑵由区国土资源分局(移民办)负责,根据X镇、X镇上报的搬迁群众型煤使用情况进行汇总检查。 ⑶由区财政局负责,根据搬迁群众型煤使用汇总表,按照型煤900元/吨(交钥匙工程1500元/户)补贴标准,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区国土资源分局账户。 ⑷由区国土资源分局(移民办)负责,联系购置采暖型煤。 ⑸群众自行承担的费用,由X镇、X镇负责,根据每户型煤使用数量和600

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doc

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2018年工作总结及 2019年工作计划 老乡家园XX区移民安置小区是贵港市XX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位于XX区根竹镇根竹村17队(根竹二街),项目总占地面积56.598亩,建有12栋住宅楼(住房面积分别是25㎡、40㎡、50㎡、70㎡、100㎡、120㎡)、1栋服务中心大楼,配套设施完善,总投资10590.46万元,目前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 XX区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任务为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0户1246人(其中2016年35户177人、2017年202户879人、2018年53户190人)。今年3月底已全部搬迁入住,入住率达100%。 二、强力推进后续扶持和管理,取得初步成效 后续扶持工作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 措施,XX区根据自治区、贵港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XX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加强了对后续扶持工作的指导。 (一)成立一部一会一社平台。为解决XX区易地扶贫搬迁后出现的综合治理难、劳动就业保障难、脱贫难、易返贫等问题,

XX区在老乡家园XX区移民安置小区成立了党支部+管委会+合作社的一部一会一社平台,将根竹村综合服务中心迁移到老乡家园,构建起小区党支部领导、管委会主导、监委会监督、物业企业管服、产业合作社发展的五位一体治理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成立了老乡家园党支部,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老乡家园党支部班子,现有中共党员9名。为了推进老乡家园党建工作,XX区实施红色一家工程,设置了红色议事站、老乡家园服务中心、红色书屋、天乐好家园、健身活动室、博弈趣味室等功能室,不断丰富搬迁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二)开展就业创业扶持。搭建就业平台,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一是2月8日在老乡家园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活动,活动期间,全区共免费发放春风行动宣传资料、农民外出务工培训读本等资料1000份(本),有35家入场招聘企业,招聘会共提供就业岗位2500个,涉及食品、电子、服装、机械、家政等行业。活动期间前来应聘和进行政策咨询800人次,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210人。 定点培训机构在老乡家园开设初级美发师和美容师技能培 训班2期,参加培训人数69人,其中贫困人员59人,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创业技能。二是创建老乡家园扶贫车间,解决闲散劳动力问题。3月份老乡家园成功引入广西港雄劳保用品有限公司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