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摘要】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16 例肠内营养发生误

吸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并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严密监测胃内残余量、保持正确的体位、合理固定胃管、气囊的管理、口腔的护理、呕吐的预防等。认为通过相关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关键词】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护理

随着营养学的发展和研究,胃肠内营养(EN)的优越性

日渐显著,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且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应用已成为ICU 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在维护肠道功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及应激状态下肠源性高代谢等方面,显示出特殊的优势[1] 。虽然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其中误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2] 。为此,我科针对肠内营养误吸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其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降低肠内营养误吸的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用我科2012 年6 月2013 年6月收治的其中128 例机械通气的患者。其中,男68 例,女

60 例,年龄28-86 岁,平均57 岁;留置胃管及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均给予肠内营养,每日摄入量遵医嘱给予。在喂养期间出现误吸16 例,占12.5%。其中胃潴留致呕吐4 例,体位不当3 例,营养管位置不当1 例,营养液输注过快3 例,气囊气压充气不足3 例,药物的影响2 例。

1.2肠内营养方法患者入ICU 留置胃管并且胃肠功能

符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指征即开始肠内营养。应用营养泵控制鼻饲速度,营养液根据病人胃肠功能情况选用百普力、瑞能、

能全力、瑞代等。鼻饲最初的速度是30ml/h,每间隔4h评

估病人的胃残余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反流等发生,判断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4h 后患者如无不适,胃排空良好,鼻饲速度一般逐渐增加至60-90ml/h ,最快速度为

100ml/h,以患者胃肠功能能耐受为准。每天间隙6-8h,有助

于恢复胃肠道的正常酸碱状态及维持上消化道正常菌群[3]。

1.3误吸的判定标准①出现明显的气促,肺部??音多。

②患者有明显的呕吐症状,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心率加快。

③从患者的气道中吸出胃内容物。④影像学可见早期由于异物刺激

支气管发生痉挛,为不完全堵塞,表现为肺气肿和支气管炎性改变,肺门影增宽,肺纹理增粗或出现炎性反应斑片影[4] 。

2误吸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2.1胃潴留主要原因为病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差,

胃排空较差,当吸痰或剧烈咳嗽时,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其次是因为滴入速度过快导致胃内营养液残留,增加患者胃肠负担,肠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当腹胀或咳嗽、吸痰刺激导致腹内压增高,引起胃内容物反流。本组因胃潴留引起呕吐致反流误吸有4 例。

2.2体位不当有研究报道鼻饲时体位不当是引起吸入

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容易引起反流误吸致吸入性肺炎。

连续仰卧或平卧位及床头角度过低都是增加反流误吸入呼吸道的重要因素[5] 。本组患者中有3例因为鼻饲过程中未抬

高床头,导致反流误吸。

2.3营养管移位机械通气患者,鼻面部油脂分泌旺盛,

可使胶布失去固定作用,因此在给患者翻身、胸部物理治疗时容易使营养管脱出或患者受激惹时自行将管子拔出。营养管移位后没有及时被发现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本组患者中有1 例因未及时发现胃管移位,发生反流误吸。

2.4营养液的选择和灌注速度肠内营养可维护肠道细

菌的生态平衡,维护肠壁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完整[6] 。因此营养液的选择尤为重要,营养液的选用不当均可导致腹泻、反流、误吸的发生。鼻饲速度过快,注入量较大均会使胃内的压力升高过快,刺激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末梢,产生恶心呕

吐,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2.5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不足气囊压力不足,以至于气

囊上声门下的引流物容易下移。当患者在鼻饲过程中剧烈咳嗽,气囊压力不足就容易使胃肠营养液及分泌物反流至气道,引起误吸。在本组患者中有3 例气囊充气不足,患者出现反流误吸。

2.6 口腔护理不到位机械通气患者长期不能经口进食,

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口腔内及口咽部细菌

移定植至下呼吸道,成为肺部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7]。

2.7 ICU 常用药物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常使用镇静剂、

肌松药、制酸剂、多巴胺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均可降低食管

端括约肌的张力,损坏抗反流屏障,可使患者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及下呼吸道的纤毛运动消失,使胃食管反流次数明显增多。本组患者中有2 例气管插管且镇静剂使用过度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发生反流误吸。

3护理措施

3.1定时监测胃内残余量采用60ml 注射器抽吸营养管

来测定胃内残余量每4 小时一次,根据残余量调整营养泵的速度,临床上常用150-200m 胃残余量来衡量胃肠功能是否紊乱。当残余量大于150ml 时,证明胃肠蠕动差,应暂停泵入,使用胃动力药,必要时给予胃肠减压,避免发生误吸。

本组有2例患者在鼻饲输注期间胃内残余量大于150ml,暂

停泵注营养液 8-12h 后好转。

3.2 保持正确的鼻饲体位 长期卧床的患者, 胃肠蠕动减

慢,胃肠排空延迟,而且长期卧床患者的胃呈水平状态,容 易发生食物反流引起误吸。有权威文献报道,在喂养时最好 抬高床头 30-40 °,利用地心引力作用减少胃内容物从扩张

的胃向食管反流。因此,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鼻饲患者抬高床

头 30° -40 °,可有效地预防误吸引起的肺炎。本组有 患者为气管切开能自行吞咽者,进食前将气囊维持充气状 态,抬高

头 60 度,给予半坐位,防止食物反流,减少呛 咳和误吸的发床生。

3.3 确保胃管位置正确 放置胃管后用 3 种方法证实其

在胃内,妥善固定胃管,我科用 3M 自剪工形鼻贴固定,效 果佳,并注意勤更换鼻贴,以确保固定效果。翻身前后和交 班时检查胃管置入的深度,检查胃管有无脱出或盘留在口腔

内,每 4h 评估一次。对于躁动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防止 量 我科较多选用能全力、瑞能或百普力作为鼻饲营养液。

能全力和瑞能是整蛋白肠内制剂, 营养全面均衡, 符合生理, 患者耐受性好。百普力为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具有脂肪含 量低,渗透压较低,耐受性更强,适用于胃肠功能障碍的患 者。输注时注意病人的耐受情况,遵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 和由稀到浓的原则,一般最初开始鼻饲从米汤或葡萄糖盐水 开始, 30ml/h ,如无胃肠道反应,第 2 天开始鼻饲营养液。 每 4h 听诊肠鸣音,判定患者有无胃肠动力不足 [8] 。我科现 选择间歇持续输注法,在持续匀速的营养输注期间有一定的 间歇期,若患者胃肠功能正常胃排空好,输注速度可加快至

100ml/h ,使其在16-18h 内输注完毕,每天间歇 6-8h ,以保 持胃液 PH 处于正常范围,抑制上呼吸道细菌增长,此法能 明显降低

2例 -+z 误拔管。 3.4 合理选择营养液及严格控制泵注速度和

机械通气患者肺炎的发生率。

3.5气囊压力的检测每4h 检测气囊压力,鼻饲及口腔

护理前检测气囊压力,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及实际情况,般使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mmH2O 。长期使用气管套管且又能进食的病人,在进食或饮水前保证气囊压在30-40?LH2O ,避免呛咳及误吸。患者如有漏气情况及时使用气囊测压表充气,若气囊破裂及时更换气切套管或口插管。气囊放气时应两人协助,一人吸痰,一人放气:吸痰者先将患者呼吸道及口鼻腔的分泌物吸尽,放气者放气的同时立即再次吸痰,确保将口咽部气囊上方内滞留的分泌物全部吸尽[9] 。本组有1

例气囊破裂更换气切套管,严格正规操作,无反流误吸的发生。

3.6加强口腔护理每班一次口腔护理,3 次/天,每班护

士对患者的口腔情况进行动态评估,按需增加口腔护理次数。采用4%的碳酸氢钠溶液和0.05%氯已定液清洁口腔,擦拭棉球要拧干,防止擦拭过程中棉球内多余的水分进入呼吸道而引起误吸。

3.7健康教育对于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

惧心理,鼓励患者进行咀嚼运动,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其需求,向患者宣教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对于气管插管使用镇静剂患者,在每日唤醒时间内,积极给予心理支持[10] 。本组有1 例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开通第一天,不配合,自行拔除胃管,经过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开导后,重新留置胃管,顺利实施肠内营养。

4小结肠内营养是危重患者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危重

患者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咳嗽、吞咽及呕吐反射异常,甚至消失,患者不能进食造成营养不良或食物易吸入气道,而引起误吸。因此在肠内营养过程中,一定要警惕误吸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护理措施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应注意检测胃残余量、体位的护理、营养管和气道的管理、营养液的选择及输注速度和量、气囊压的检测、口腔护理以及药物的影响等,重视肠内营养期间鼻饲与误吸的关系,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预防护理措施,可减少误吸的发生,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救治率、缩短住院时

间、减少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王慧.机械通气病人致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探讨

[J]. 现代护理,2006,12(8):707-709.

[2] 张志刚,马芳丽,魏花萍,等. 重度颅脑损伤行机械

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 .中国实用

护理杂志,2008,24(11):8-9.

[3]王桂梅.鼻肠管在重症患者空肠营养之护理新进展

[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13(1B):326-328.

[4]李静.ICU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原因分析及

护理[J].当代护士,2013, 2 (2): 147-149.

[5]贾会哲.ICU 机械通气患者鼻饲反流误吸的原因分析

及护理对策[J] .中国应用护理杂志, 2010, 20(9):100.

⑹ 华卓君.机械通气病人胃肠营养的实施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3,9(3):229.

[7] 金艳,张春和,郭爱兰,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

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439-1441.

. 颈髓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的预防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 28 1A):44-46.

[9] 林敏,龚仁蓉,朱小红.机械通气患者鼻饲反流误吸

的护理干预[J]. 华西医学,2009,24( 3):753-754.

[10] 肖定琼,李小洁,向明芳,等.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吸入性肺炎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报,2013, 20

9B):38-39.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相关因素 (1)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疾病治疗而需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水和营养物质的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临床情况。 (2)患者近期或既往有无消化系统手术史、较大的创伤、烧伤、严重感染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2、身体状况 (1)有无腹部胀痛、恶心、呕吐、腹泻、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2)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休克、脱水或水肿征象。 3、辅助检查 了解患者的体重、血浆清蛋白、细胞免疫功能等检査结果,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营养支持的耐受程度。 4、营养途径:包括经口腔、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管道位置是否正确,对于不能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5、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的认知程度、对营养支持的接受程度和对营养支持费用的承受 能力。 二、护理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包括瓶装管饲、袋装管饲、输注设备或能引起腹泻的导管。输注设备每天更换,开瓶后应储存于冷藏处不超过24 小时,通过瓶装系统进行导管输注应该在 8 小时内结束。 2、鼻部护理:为保持鼻黏膜的敏感性,移除旧的固定胶布后毎天用棉纸和水清洁鼻部,并应用润滑乳剂于鼻孔周围和内部。 3、口腔护理:经鼻插管的患者不能口服进食,正规的口腔护理非常重要。包括用牙刷和牙膏清洁牙齿;用规定的漱口水冲洗口 腔;口腔黏膜脱水会导致感染,人工唾液的使用对唾液分泌失调有 帮助。 4、导管护理 (1)每天按标准重新实施导管固定。 (2)防止导管扭曲、折叠、受压。 (3)规律冲洗导管避免管道堵塞。导管冲洗 20-30 毫升温开水,管饲输注前后、胃液误吸后、药物输注的前、中、后均应冲洗 导管,长期没有管饲输注者导管至少每天冲洗一次。 5、预防误吸: (1)通过标记导管长度检测导管位置,防止移位。对胃排空迟缓、由管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的患者取半卧位,防止因反流 而误吸。 (2)测量胃内残余量,在输注营养液过程中,每 4 小时抽吸 1 次胃内残余量,如大于 150 毫升应暂停输注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最新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 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 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 (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 五、干预措施 (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 (二)营养管的维护 1.妥善固定营养管,鼻肠管应该列入特殊管道给予加固,防止脱出。 2.空肠营养管应每班检查缝线是否牢固,必要时及时加固。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 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 一) 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 二) 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 三) 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 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 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 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 天,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 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 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1.腹泻/ 腹痛/ 腹胀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 四、评估 (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 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 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 二) 营养液类型 (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 五) 胃肠道 1. 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 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观察

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观察 发表时间:2014-07-15T16:08:47.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丁玉召1 郑喜胜2 李长力2 [导读] 众所周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 丁玉召1 郑喜胜2 李长力2 (河南省内乡县人民医院ICU 474350)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473009)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473009)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危重57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鼻饲注入百普力,逐步加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鼻饲流质饮食,均采用一次性肠内营养泵序贯输入,持续12日。分别于第1、6、12日监测患者胃肠道反应、血清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结果经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后,观察组胃肠道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观察组TP、TLC、AL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患者的预后有显著临床意义。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危重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58-02 众所周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因此尽早实施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有助于维持肠道的生物、机械、免疫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同时还能够抑制多种前炎症介质释放,改善内脏器官灌注,尚可以降低肝脏、胆囊等相关脏器并发症的发生;此外,EN还具有并发症少、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1]。 而百普力(纽迪希亚制药公司产品)作为唯一短肽型营养制剂,具备无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的特点,故适用于吸收面积减少、胰液分泌不足或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另其渗透浓度低,可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低脂肪含量,更适宜脂肪代谢障碍、腹部手术后和消化道功能不全的患者[2-3]。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57例南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病人进行监测,患者APACHE II评分均大于10分;男性为32例,女性为25例;年龄为24~75岁,平均为55岁;感染性疾病者为5例,创伤者为35例,心脑血管疾病者为17例,均具有部分胃肠功能。采用复尔凯鼻胃管鼻饲。依随机数字表法将5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均知情同意。观察组给予百普力鼻饲液(纽迪希亚制药公司产),对照组给予普通自制鼻饲液。 1.2 方法 1.2.1 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48小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以12.5kJ/(kg.d)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共计12d。其中肠内营养前两天分别给予总热量的1/4,1/2,第3日开始给予全量。均采用一次性肠内营养泵控制滴速在100-120ml/h。 1.2.2 免疫及营养指标测定分别于肠内营养治疗后第1、6、12日观察患者消化道症状,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 x-±S)表示,采用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化道症状观察组发生消化道症状共7例,腹胀4例,呕吐反流3例。对照组发生14例,其中腹泻6例,反流3例,腹胀5例。两种消化道症状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营养及免疫指标测定两组第一天检测血清总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日、第12日观察组血清总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含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1 两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消化道症状 观察组 29 7 对照组 28 14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 组别 n TLC(x109/L) TP (g/L) ALB(g/L) 观察组 29 第1天 1.48±0.44 56.45±5.02 27.12±4.56 第6天 1.65±0.52■ 61.31±4.89■ 32.78±4.82■ 第12天 1.81±0.47▲ 67.46±5.14▲ 34.87±5.30▲ 对照组 28 第1天 1.46±0.51 55.92±5.74 26.75±4.23 第6天 1.52±0.49 56.78±4.96 28.51±4.78 第12天 1.60±0.46 60.51±5.37 29.71±5.01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缺乏,而相关有创操作和治疗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而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肠内营养并发症处理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1.胃肠道并发症 (1)腹泻:发生比率为5%~30% (A)、主要原因: A.伴同用药: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H2受体阻滞剂改变胃液的pH值而致细菌繁殖、 含镁的抗酸剂未经完全稀释即经喂养管注入,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 B.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乳糖、脂肪、膳食纤维的种类和含量都可能影响肠道对营养液的 耐受性。 C.营养液的渗透压:高渗液致肠道分泌增加、血流不足。 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肠水肿?肠萎缩? E.营养液污染:肠道细菌繁殖,菌群失调,23.8%饮食——输注系统在24h可达105cfu/ml F.营养液的输注速度过快或温度过低:低于8~10度更易发生。 (B)、处理措施: A.注意观察病人腹泻出现的时间,记录大便的次数、量、颜色、性状、及气味,并正确留 取和及时送检粪便标本。同时应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末梢循环及尿量的变化,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B.营养液要新鲜配制,低温保存,肠内营养液开瓶后可在常温下保存8小时,低温保存 12小时,使用不超过24小时。 C.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切忌用力擦拭。清洗后充分暴露臀部皮 肤,然后外用石蜡油或润肤油。 D.腹部护理:卧床休息,要避免腹部按摩,压迫和增高腹压等机械性刺激,以减少肠蠕动, 同时有利于减轻腹痛症状。腹部冷刺激会使肠蠕动加快,所以注意腹部保暖,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伴出血者禁用)等减少肠蠕动。 E.对于感染性腹泻,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后加强手部的清洁消毒,对于病 人的物品应单独消毒处理,预防交叉感染。 (2)恶心、呕吐:10%~20% (A)、主要原因 A:与肠内营养配方及选择有关 ?要素制剂中的氨基酸和段肽多有异味 ?营养液的输注速度过快、温度过低。 ?营养液的渗透压高——胃潴留。 ?乳糖含量高,脂肪比例高 B:与病人情况相关: ?胃潴留 ?胃肠道缺血、肠麻痹 ?胃十二指肠周围炎症 ?乳糖不耐受 (B)、处理措施: ?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输注 ?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宜从小量开始,6~7天内达到全量(1500kcal/d) ?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滴注温度:应在37℃左右

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护理【试题】

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护理复习题 单选题 1、肠内营养的最常见并发症是( D ) A恶心B呕吐C腹胀D腹泻 E 吸入性肺炎 2、肠内营养最严重并发症( E ) A恶心B呕吐C腹胀D腹泻 E 吸入性肺炎 3、肠内营养小于6周,有高度肺吸入风险应选择哪种管喂途径(B )A鼻胃管B鼻肠管C胃造口术D空肠造口术 4、肠内营养大于6周,有高度肺吸入风险应选择哪种管喂途径 ( C ) A鼻胃管B鼻肠管C胃造口术D空肠造口术 5、允许性低热卡的初始能量选择一般为( B ) A 10-20千卡/KG/DAY B 20-25千卡/KG/DAY C 30-35千卡/KG/DAY D 40-45千卡/KG/DAY 6、肠内营养无菌配置后在4℃冰箱内可存放( D ) A 4h B 8h C 12h D 24h 7、鼻饲前抽取胃残余量,大于( D )应减量或暂停鼻饲 A 50ML B 100ML C 150ML D 200ML 8、肠内营养液在常温下可以保存( C ) A 12h B 4h C 8h D 24h 9、肠内营养时应将床头摇高( D )灌完后()h可放平 A 15°,1/2 B 20°,1/2 C 30°,1/2 D 30°,1

10、早期肠内营养指:进入ICU( B )小时或()小时内,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情况下开始肠道喂养 A 12,24 B 24,48 C 48,36 D 36,72 11、下面哪项可判断不能开展肠内营养治疗( d ) A 胃残余量<200ml B 美蓝吸收实验阴性 C 无肠鸣音 D 严重腹胀 12、腹泻临床阳性体征不包括( D ) A 水样便>300ml/天 B 肠内营养后明显腹胀及反流 C 大便失禁>4次/天 D 导管或创口污染风险 13、EN是指( B ) A 完全肠内营养 B 肠内营养 C 肠外营养 D 完全肠外营养 14、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包括( D ) A 呼吸急促 B 心率增快 C 急性肺水肿表现 D X线表现出浸润哑铃状阴影 15、最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为(D ) A 口服B管喂 C 肠外营养 D 管喂+肠外营养 多选题 1、肠内营养的重要作用有(ABCDE ) A、维持和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 B、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摄入,降低病人的住院费用,早日痊愈。方法自2004年1月~2005年3月我科28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经鼻胃空肠营养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液主要选用费森尤斯公司的能全力。结果 27例病例治愈出院,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结论全胃切除后经鼻胃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主要是让病人快速恢复体力,患者平均体重较术前相比无减少,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平均住院费降低20%~30%。所以说全胃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是使患者早日达到康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 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细心照料病人的饮食,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全胃切除术病人,一般均采用肠外营养,也就是静脉输入营养液,但是长期禁食或肠外营养支持会使肠道处于无负荷的休眠状态,缺乏食物刺激会使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肠外营养一般费用都较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为避免肠外营养的不足,我们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以帮助病人尽早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04年1月~2005年3月28例在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在手术当日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同时留置胃空肠营养管1枚,这样既避免了反复留置胃管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又方便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胃空肠营养管的位置,使其放置至蔡氏(Treitz)韧带下20cm,然后用胶布在病人面颊部固定好。 肠内营养输注开始时间一般在术后12h,首先给予5%葡萄糖盐溶液,开始时缓慢滴注,每小时20~40ml,24h维持输注,术后24~36h 如病人肠道得以适应,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后,给予要素饮食能全力(能全力为500ml/瓶,费森尤斯公司生产),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经鼻胃营养管缓慢滴注,速度为由20ml/h逐渐增至100ml/h,滴入量由每日500ml逐渐增至每日1500ml,维持5~7日。滴注过程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可视病人习惯而定,一般以接近体温为宜。过热可灼伤肠黏膜,过冷可刺激肠道,引起痉挛或腹泻。 2 结果 本组全胃切除术后病人采用鼻胃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方法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27例病人痊愈出院,1例因高龄在术后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死亡。患者医疗费用平均下降20%~30%,平均住院日为13天,出院时体重与入院时无明显减轻。 3 讨论 病人术后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既往这些病人无营养支持或依靠胃肠外营养,但胃肠外营养有许多并发症。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状态,有利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以及操作简

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影响的研究

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组。在肠内营养实施前测量腹内压作为基线水平。将腹内压>15 mmHg作为腹内压升高组,腹内压15 mmHg as the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group,15 mmHg作为腹内压升高组,腹内压200 ml)、呕吐、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中断营养的时间及次数等。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腹内压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所有研究对象在入ICU24 h内完成Apache Ⅱ评分。腹内压正常组与腹内压升高组ApacheⅡ评分结果,见表1。 2.2腹内压水平与肠道耐受情况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观察指标腹泻、腹胀的情况,见表2。 3讨论 危重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为保持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往往导致肠道血流急剧减少,肠功能受到损害[3]。国外研究发现约1/3进入ICU的危重患者存在腹腔高压[4],而肠道对腹腔压力升高最敏感。许多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缺血、缺氧、低灌流情况,肠道耐受性相应下降[3]。因此,有必要对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开展常规腹内压监测,可准确预测患者病情变化,为营养支持的合理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3.1腹内压水平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腹内压正常组相比,腹内压升高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acheⅡ评分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而腹内压水平随之升高,肠道缺血缺氧严重,肠道功能损害。提示肠道功能和耐受性受到整体病情的影响,与徐文秀[5]等人的结果一致。危重患者由于乏力、昏迷、镇静等因素,长期限制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均可能增加腹胀、胃潴留、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发生,导致肠内营养的减缓甚至暂停。因此促进基础病情的改善是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3.2腹内压水平对肠内营养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腹内压升高组患者腹泻的发生率较高,与腹内压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IAP为10 mmHg时肠系膜和肝脏血流减少,当IAP超过20 mmHg时肠系膜和肠黏膜血流下降。IAP 升高还减少腹腔内和腹膜后其他器官的血供[1]。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受阻,胃肠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疾患。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给予肠内营养之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内营养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理解和配合。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肠内营养液。 (1)一般患者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的流质饮食。腹泻患者宜选择低脂制剂加收敛药物。便秘患者宜选择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按要求配置营养液。选定制剂后,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有效期。配置液宜现配现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4小时。 3.规范实施肠内营养操作。 (1)选择合适的体位。对于年老体弱、卧床、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者取半坐卧位,以防反流和误吸。 对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 (2)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 (3)使用营养液前充分摇匀,正确连接管道。 (4)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开始。浓度从8%~12%开始,一般不超过25%;速度以20~40ml/h至维持滴速为100~120ml/h,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为佳;控制总量为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5)对于经鼻饲或胃早瘘管给予营养液者,注意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抽吸胃液并估计胃内残余量每4小时1次。若残余量>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6)在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呛咳,咳出物类似营养液时,考虑有喂养管移位致误吸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注,鼓励并刺激患者咳嗽,并及时报告医师。 4.保持喂养管通畅。 (1)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扭曲、折叠和受压。 (2)每日更换输液管。 (3)药丸经碾碎、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管,以免药丸在营养液中不能溶解而黏附与管壁或堵塞管腔。 20

各种肠内营养剂临床应用及护理

各种肠内营养剂临床应用及护理 张洪芝 王婷婷 李 丽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9689(2005)0720525202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用口眼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支持方式[1]。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学术交流的推动,以及多种新型肠内营养制剂的更新问世,使得肠内营养越来越方便。而且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越来越显著。但不同肠内营养剂在成分、适应症等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做为护理人员在临床使用时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肠内营养剂的成分、适应症、并发症及护理要点等。下面就各种肠内营养剂的临床应用特性及护理要点综述如下。 1 肠内营养剂分类 111 粉剂 代表有Novcartis nutrition corporation的维沃(Vivonex),8014g/袋;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的白普素(Pepti-2000),126g/袋;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的能全素(Nutrison), 430g/桶。 112 乳剂 代表有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的瑞代(Fresubin dia2 betes,500ml/瓶)、瑞素(Fresubin,500ml/瓶)、瑞能(Support2 an,200ml/瓶);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的能全力(Enteral nutri2 tional suspension,500ml/瓶)。 2 肠内营养剂组成成分 211 相同的主要成分 各种肠内营养剂都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 212 不同的成分 百普素含大量纤维素。瑞代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一类多聚糖复合混合体,基主要作用是降糖、降脂、抗饥饿、减肥、调节胃肠功能和通便、解毒防癌等作用[2]。但不含乳糖。瑞能含胆碱、ω-3脂肪酸(Omegα-3脂肪酸)、膳食纤维、临床实验证明,ω-3脂肪酸可延长烧伤后的存活,减少创伤后感染并发症,减少输血后的免疫抑制作用[3]。 3 肠内营养剂适应证 3.1 瑞素 适用于有营养摄入障碍,但无严重消化或吸收功能障碍的病人。因不含膳食纤维,还适用于需减少肠内容物的情况。如直肠、结肠检查手术准备期间;瑞代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瑞能主要适用于癌症病人,还可用于对脂肪酸和ω-3脂肪酸需要增高的患者。 3.2 能全力(能全素) 适用于消化道功能完整的病人,如厌食症及其相关疾病、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危重疾病或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也能用于糖尿病病人。 3.3 维沃 适用于重症代谢障碍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病人,这种营养剂不经消化便可吸收[3]。百普素适用于轻度或中度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如炎性肠道疾病、消化道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肠过敏、短肠综合征、胰腺功能障碍、重度营养不良以及分解代谢状态等[3]。 作者简介:张洪芝,女,1971年出生,本科,主管护师。 作者单位:100032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4 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 可根据所需病情及应用时间而定[4]。短期肠内营养可通过细腔鼻饲管,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空肠管等,进行肠内营养。长期肠内营养可通过会厌部切开经颈-食管切开术、胃造瘘术、十二指肠造瘘术、空肠造瘘术进行营养支持。 5 肠内营养剂禁忌证 5.1 瑞素所有不适用于肠内营养的疾病及有严重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如急腹症、腹膜炎、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 5.2 瑞代、瑞能禁用于所有不适于用肠内营养的患者,如胃肠道张力下降、急性胰腺炎以及有严重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对果糖不耐受的患者禁用。 5.3 能全力、能全素禁用于肠道功能衰竭、完全性肠梗阻、严重腹腔内感染者禁用。 6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可以是机械性、感染性、胃肠性、代谢性[5-7]。 611 导管堵塞 由于导管的护理不当或肠内营养制剂的质量不佳及配制有关,其发生率为10%[3]。 612 胃肠道并发症 较为多见,如恶心、呕吐、胃潴留、腹痛、腹胀、腹泻,其中以腹泻较为多见。Kelly等[8]报道腹泻在危重症病人中发生率为68%,于健春等[3]报道腹泻发生率为213%~3016%。 613 代谢并发症 高渗性脱水、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 614 感染并发症 肠内营养剂制剂在封装前的污染,肠内营养剂在稀释、配制、放置时细菌污染或吸入性肺炎。 7 护理要点 为避免因护理不当而出现肠内营养并发症,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而更好地发挥肠内营养的营养支持效果,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如下: 711 肠营养前的准备 使用前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营养状况。评估肠内营养剂的性状、包装是否完好及有无过期。肠内营养剂粉制剂使用时应现用现配,并充分溶解,无凝块,配制浓度要准确。操作前将肠内营养剂加温至38~40℃,并利用加温工具维持该温度。肠内营养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712 肠营养时护理 每天评估管饲管道是否通畅,每隔6~8小时用10~20ml水冲洗管道,如有条件最好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如Kangaroo胃肠营养泵),以避免导管堵塞。 初次使用前应注意滴速及用量。灌注速度过快或灌注量过大也会引起腹泻[9]。因此,应遵循从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浓的原则,使肠道更好地适应。导致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应特别注意。输入肠内营养剂时,不能向营养袋中混入其他药物或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及污染肠内营养剂。有鼻饲或空肠造瘘管,应每日冲洗,一般4次,防止堵管。注意观察使用肠内营养剂后的反应,严格记录出入量及每天大便次 ? 5 2 5 ? 现代护理2005年第11卷第7期 综 述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1:建议对所有重症患者使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推荐强度:8.3±1.0分) 推荐意见2:建议排除EN禁忌后,对重症患者于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4-48小时内启动EN支持治疗,外科术后患者可提早至24小时内。(推荐强度:8.1±1.0分) 推荐意见3:对于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无EN禁忌症的重症患者,应尽早启动EN。(推荐强度:8.9±0.5分) 推荐意见4: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在液体复苏完成、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后尽早启动EN。(推荐强度:8.4±0.9分) 推荐意见5:对于大部分重症患者,不建议早期单独使用肠外营养(PN)或补充型PN联合EN;对于基础营养不良或胃肠道大手术术前已进行PN的重症患者,建议EEN。(推荐强度:7.6±1.3分) 推荐意见6:对于重症患者,目标喂养量为104.6~125.5kJ/kg.d(25~30Kcal/kg.d),目标蛋白需要量为1.2-2.0g/kg.d。(推荐强度:8.3±1.0分) 推荐意见7:建议对有EEN适应症的重症患者,建议尽早建立EN通路。(推荐强度:9.0±0.0分)

推荐意见8:建议对重症患者以低剂量起始喂养;而对于可耐受EN的重症患者,建议尽快达到目标喂养量。(推荐强度:8.9±0.5分) 推荐意见9:对于喂养不耐受患者,可考虑滋养型喂养。(推荐强度:8.4±1.1分) 推荐意见10:喂养过程中需注意能量监测,以避免能量摄入不足和能量相对过剩(如再喂养综合征)。(推荐强度:8.4±1.1分) 推荐意见11:建议对重症患者,尤其是喂养相关性腹泻患者,实施EN时将营养液调节至接近体温。(推荐强度:7.7±1.4分) 推荐意见12:建议对大多数的重症患者,建议选择标准配方EN制剂。(推荐强度:7.7±1.7分) 指南主要推荐意见(二) 推荐意见13:建议重症患者留置鼻胃管经胃喂养;喂饲时将床头抬高30°~45°。(推荐强度:8.4±0.9分) 推荐意见14:建议对经胃喂养不能耐受、胃排出梗阻、胃瘫或者有高误吸风险的患者,采用幽门后喂养途径,如鼻肠管等。(推荐强度:8.6±0.8分) 推荐意见15:对于重症患者,建议盲法留置鼻胃/鼻肠管;对于置管失败或者置管困难的患者,建议在内镜引导下放置;对于无法耐受内镜引导置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31T14:51:10.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穆玉兰[导读] 肠内营养(enteral nurtritionl,EH)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的一种方法。 穆玉兰 (黑龙江省依兰县迎兰乡卫生院 1548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294-02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护理 肠内营养(enteral nurtritionl,EH)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的一种方法。胃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是人体的第三屏障。实施肠内营养,不仅供给营养全面、均衡,而且能够维持肠道和肝脏的正常功能,刺激肠黏膜增生,保护肠道屏障,防止细菌异位。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应尽量使用肠道。 (1)明确肠内营养输注途径 经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很多,在输入前要了解各类管道的性质,并注意与腹腔其他管道区别。在了解各管道的性质时,不仅要注意各种管道进入体内的部位点,而且还应知道其前端所在的部位。同是鼻饲管,有的末端是位于胃内如鼻胃管,有的是位于十二指肠内如鼻十二指肠管,有的则是位于空肠上段如鼻肠营养管和空肠营养管。所以,在进行EN时要弄清导管性质及用途。 (2)减少胃肠道不适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和渗透压。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恶心、呕吐、肠痉挛和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因此,应从低浓度开始,待胃肠道适应后再逐步递增,如能量密度从2.09kJ/ml起,渐增至4.18kJ/ml或更高。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d内逐渐达到l400~1800ml:输注量和浓度的交错递增有益于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输入速室从20ml/h起.逐步加速并维持速匿在100~120ml/h,可用营养输入泵控制滴速; 3)调节营养液的温度。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这黏摸,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瞠痛或腹泻:可使用加热器或在喂养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 4)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理用,并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自制的营养液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应小于5~8,当营养液内含有牛奶或其他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入管。 5)伴同药物的应用: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药、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需经稀释后再经喂养管注入。 (3)保持营养管固定、通畅 1)妥善固定喂养管,定时检查空肠造口管在腹壁上的固定是否牢固,在管道进入腹壁处作好标记,以识别喂养管有无移位。 2)避免喂养管扭曲、折叠、受压。 3)定时冲洗喂养管,输注营养液前后及特殊用药前后,用20~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连续管饲时应每间隔4h冲洗一次。 (4)严密观察病情及监测水电解质状况。 1)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尤其是尿量及胃肠道丢失量。严密监测水电解质变化,及时发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观察糖代谢状况,测尿糖2~3次/日,测血糖1次/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肠内营养液的配制 防止细菌污染是肠内营养液配制过程中的要点之一。由于肠内营养液均含蛋白质和糖类等高营养物质,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故一旦被细菌污染,将会大量繁殖,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等肠道感染症状,影响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实施。因此,配制肠内营养的容器要消毒;配制的液体用注射液,不能用等渗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因一般肠内营养制品中已充分考虑了患者体内葡萄糖和钠等电解质的供给。如患者血生化结果提示需补充,则根据医嘱补充电解质;如肠内营养制品为粉剂,则应搅拌均匀,以防止小颗粒堵塞导管;肠内营养液要现配现用,配制后的营养液放置在4℃冰箱,于24h内用完。 (6)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机械性并发症。置管位置不当、置管失败或导管脱出:应由操作熟练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导管堵塞:选择颗粒小、混悬性好、少沉淀的肠内营养制品。 定时冲洗导管;肠黏膜的损伤:避免选用过粗的饲管,插入操作时动作轻柔。 2)感染性并发症。避免制品受细菌污染;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胃肠道并发症。恶心、呕吐:胃排空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输注的速度和输注量;腹胀、腹泻、痉挛性腹痛:避免输入过快,避免营养液温度过低并防止其被污染;便秘:输注含纤维素的营养制剂,增加水分的摄入;过敏反应:根据患者体质筛选和调整制剂。 4)代谢性并发症。部分肠内营养制剂中糖类或脂肪含量较高,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患者可出现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异常,应了解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配方或输入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国豪.脂肪乳剂与脂质过氧化[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1):60-63. [2]黎介寿.加强对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9,79:581-582. [3]未明,吴蔚然,王秀荣.肠内营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1. [4]新裕,刘寒.肠内营养与胃肠动力.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81-82.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胃肠内营养是补充营养的主要途径,当病人因原发病不能或不愿经口进食时,如胃肠功能良好或可耐受时,应首选胃肠内营养。胃肠内营养途径,一般有鼻饲、胃造口、空肠造口或经肠造瘘管输注营养液。 1.选择合适的体位:取30o低半卧位,以防反流、误吸。 2.估计胃内残留量:每4h抽吸并估计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大于100-150ml, 应延迟或暂停输注,或加用胃动力药物,以防胃潴留引起反流而致误吸。 3.控制营养液的浓度和渗透压:应从低浓度开始,再根据胃肠道适应程度 逐渐递增,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肠痉挛和腹泻。 4.控制滴注量和速度: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d内逐渐达到全量; 输注速度以30~4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 100-120ml/h。以输液泵控制滴速为佳。容量、速度和量交错递增将有益 于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 5.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37~39℃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粘膜, 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可用加热器或暖瓶在喂 养管近端加热营养液,注意防止烫伤病人。 6.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 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应小于6-8h,当营养液内 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滴注输液器。 7.口服药物的应用:药丸或药片经研碎、用30~50ml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 管,以免与营养液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堵塞管腔。 8.妥善固定喂养管:如置鼻胃管或鼻肠管,应将其妥善固定于面颊部;作 胃或空肠造瘘时,应用缝线将之固定于腹壁;在喂养管进入鼻腔或腹壁 处应作好标记,每4h检查一次,以识别喂养管有无移位。若病人突然出 现腹痛、胃或空肠造瘘管周围有类似营养液渗出、或腹腔引流管引流出 类似营养液的液体,应怀疑造瘘管移位、营养液进入游离腹腔。应立即 停输营养液,尽可能清除或引流出渗漏的营养液并应用抗生素避免继发 性感染。 9.避免喂养管扭曲、折叠、受压:告知病人卧床、翻身时应避免挤压喂养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I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的营养支 持方式,它是一种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的营养方式。 二、临床营养支持目的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是通过营养支持维持氮平衡,保存瘦肉体,维持细胞、组织器官的 功能,促进病人康复。通过营养支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 整,明显减少肠源型感染的发生。 三、肠内营养的特点 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维持肠黏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 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符合消化生理,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对循环干扰较少,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操作方便,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肠内营养治疗是疾病治疗基础。 四、对肠道功能的重新认识 在8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机体应激时,肠道只是处于一个“休眠状态”。80年代后对肠道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机体应激时,肠道是一个中心器官,而且认为肠道是机 体的免疫器官,含有全身60 %的淋巴细胞。 由于观念的转变,对于肠道的功能也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认为肠道功能仅仅是营养物 质的消化和吸收。而现在认为,肠道功能除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外,还是人体最大的免 疫器官,是器官的中心,是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将营养从肠

伤性的治疗。所以,目前对于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五、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是,当胃肠道有功能,能安全使用时使用它。这是我们近年来对于 肠内营养及肠道功能的正确认识。 六、营养途径选择 经口营养不足或不能经口营养时,需要肠内营养治疗。如果肠内营养治疗可能,短期(小 于30天)或限期未定时,可以先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是判断为长期(大于30天)的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内窥镜做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PEG )进行肠内营养,或通过 剖腹手术进行空肠细针穿刺造口。如果肠内营养治疗不耐受,可选择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短 期者可以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长期者通过中心静脉给予。 七、肠内途径的选择 PPT10图片中绿色的是鼻胃管,黄色的是鼻空肠管,红色的是PEG经胃到小肠的造口管,紫色的是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后进行的造口管。 八、肠内营养用法 肠内营养用法包括以下几种:推注法、重力滴注、间断泵喂养和持续泵喂养。小肠内喂养建议米用喂养泵喂养方式。| 一次性输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并发症多,适应证是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间歇性重力滴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活动方便,但并发症较多,适应证是鼻饲喂养。持续胃肠泵输 注的优点是并发症少、营养吸收好,缺点是活动时间少,适应证是危重空肠造口。 九、肠内营养治疗操作的方法 (一)一次性输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