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30T16:33:39.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黄志明

[导读] 方法对全56例病例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

黄志明(江西抚州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 344100)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040-02

【摘要】目的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及总结。方法随机抽取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56例,其中男性317例,女性25例,对全56例病例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结果溃疡性结肠炎临场特征中一般表现以腹痛(82.1%)、腹泻(78.5%)为主,场外表现以骨、关节病变(21.4%)口腔病变(16.1%)等为主,肠镜表现为连续性病变,血沉(30.3%)及血红蛋白(30.3%)变化仍是主要实验室检查相关项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征主要还是以腹痛腹泻等一般临床表现有关,骨关节病变、口腔病变、皮肤黏膜病变等为主要的场外表现,肠镜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以连续性病变为主,实验室检查中血沉、血红蛋白等项目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小板的变化并无明确的特征性变化,有待研究。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征症状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随机抽取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5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14-58岁,平均年龄37.6岁。

1.2临床资料

1.3方法对全56例病例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

2.结果

3.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征主要还是以腹痛腹泻等一般临床表现有关,骨关节病变、口腔病变、皮肤黏膜病变等为主要的场外表现,肠镜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以连续性病变为主,实验室检查中血沉、血红蛋白等项目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小板的变化并无明确的特征性变化,有待研究。

4.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并未完全清除,有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免疫学机制有关,并有一定遗传性,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呈增长趋势。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痢疾相类似,发病时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粘液脓血便,但与痢疾不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存在全身及典型肠外表现,大约有13%-17%的患者有明显的全身及场外表现。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主要有①关节病变包括:骨质减少、骨质疏松及炎症性关节病。关节病变为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肠外表现。本组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2例出现关节病变,其中骨质减少7例,炎症性关节病5例。②口腔病变:口腔病变常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首发症状而出现,主要表现为牙龈炎、唇炎、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泻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常用药物:一般将敛

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 (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 3)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4)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结肠炎症状及治疗

结肠炎症状及治疗 一、疾病概述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二、结肠炎病因 1、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变化,如饮食、作息等,都提示可能和结肠炎发病相关 2、遗传因素。结肠炎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其遗传倾向。通常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3、感染因素。结肠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一些结肠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相似,因而有些人认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虽然在粪便中未能检致病菌、病毒或真菌。但每当发病时,使用抗生素则有不同程度控病情和治疗效果,这说明抗生素具有抑制大肠杆菌及其它致病菌,可减低临床症状,故一般认为都与感染有关。 4、免疫因素。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本病并发自身免疫病者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病情缓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所以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另外,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损伤结肠粘膜,从而引发结肠炎。 三、结肠炎症状 1、腹泻 结肠炎早期的主要症状,以粘液脓血便最为常见,每日数次至10次不等,常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诱发。 2、腹痛 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 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右下腹亦可出现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 3、便秘 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至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里急后重 常有便意,腹中疼痛有重坠感,如厕时又无便感或排的很少。 5、其他症状 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 严重者有发热、心跳加速,以及衰弱、贫血、失水、电解质平衡推敲和营养障碍等表现。 四、结肠炎类型 一、按病情分 1、轻度型 此症型最多见,通常只累及结肠的远端部分(即乙状结肠),起病慢、症状轻。 可见轻度腹泻,每天少于4次,或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 无全身症状。 2、中度型 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起病突然,腹泻每天多于4次,多为稀便和血便,腹痛较重。 有轻度全身症状,表现为低热,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可有肠道外表现。 3、重度型 起病急骤,有显著的腹泻,每日多于6次,伴血便或粘液脓血便,腹痛严重。 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二、按病程分 1、初发型 无既往病史而为首次发作,病情轻重不等,可转为其他类型。 2、慢性复发型 临床最多见,病变范围小,症状较轻,往往有缓解期,但易复发,预后好,多数以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有效。 3、慢性持续型

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1-23T14:40:44.7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上第11期作者:张钰晨李佩华 [导读] 对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收的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给予西医诊疗护理以及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单位时间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湖北省十堰市国药东风总医院湖北十堰 20009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收的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西医诊疗护理)与实验组(34例: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4周后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P<0.05。结论:对于消化性结肠炎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医诊疗护理。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西医诊疗护理;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胃肠疾病,本病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长期腹痛腹泻、排泄粘液脓血样便,西医诊疗护理主要是给予患者柳氮磺胺砒啶以及饮食护理、心理护理[1]。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痢疾”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胃肠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本次研究为论证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收的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给予西医诊疗护理以及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单位时间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34溃疡性结肠炎中男女比例为10:7(20/14),患者年龄在35岁至68岁,中位年龄为(49.28±1.27)岁,患者病程最短为6天,病程最长为3个月,平均病程(1.41±0.26)月。对照组34溃疡性结肠炎中男女比例为19:15(19:15),患者年龄在32岁至67岁,中位年龄为(49.24±1.25)岁,患者病程最短为5天,病程最长为3个月,平均病程(1.45±0.24)月。参与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出现腹痛腹泻、排泄粘液脓血样粪便,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患者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2)排除参与本次研究前服用其他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药物的患者。(3)排除对本次用药依从性低患者。(4)排除对本次临床诊疗护理不耐受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柳氮磺胺砒啶(生产厂家: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57)以及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疾病基础知识,并列举临床成功案例,缓解患者入院后紧张、焦虑情绪,嘱患者卧床休息,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食用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物,禁食生冷、油腻、奶制品以及富含纤维度的食物。柳氮磺胺砒啶患者每日给药3次,每次口服3g,连续给药4周。 1.3.2实验组患者给予中医护理:(1)膳食指导: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辩证分型,判断患者体质,若患者形体丰腴、舌苔黄腻、头重如裹,为湿热型日常饮食可增食马齿苋、大麦等清热泻火的食物;若患者肢体瘦小、面色微白、食欲不振、小便清长,为脾肾阳虚型可增食莲子、糯米等健脾温肾的食物。(2)艾灸:采用骨度量法对患者中脘、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约5分钟,艾条应距皮肤3厘米左右,以患者自感局部温热为宜,在艾灸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将食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温度,从而避免患者艾灸局部发生烫伤。(3)中药灌肠:自拟败酱草30g、青黛20g、黄柏30g、金银花50g,将上述药物洗净后,置入清水中久煎,药汁用纱布过滤,患者每晚睡前对药汁加热至38摄氏度左右,每日灌肠1次,灌肠后应嘱患者充分卧床休息,灌肠前排便,以利于药效渗。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治疗5天后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消失,各项症状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治疗10天后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消失,各项症状均恢复正常水平。无效:未达有效标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治疗效果其相关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用X2验证;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分别为20例、13例,对照组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分别为17例、10例,实验组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n/%] 3讨论 西医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原因不明,中医将本病归属于“泄泻”、“肠癖”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患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水谷精微难以转输至其他脏腑,又感外邪,外邪传变入里,损伤脾胃,从而致使肠道失司,患者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便质改变[2]。中

中西医病名对照

.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感冒(普通感冒)、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212 3、麻疹(麻疹)、痢疾(细菌性痢疾) 1、湿阻或伤湿(湿阻、风或风痧(风疹 1、湿或湿瘟(肠伤、水痘(水痘副伤寒 1、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白喉 1、温毒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百日咳(百日咳 1、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烂喉丹痧(猩红热 1、疟疾(疟疾、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或吸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 8 、蛔虫病(蛔虫病)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寸白虫病(绦虫病) 310 、鞭虫病(鞭虫病)、囊虫病(囊虫病)411 、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包虫病) 5 12 、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丝虫病) 6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多寐(发作性睡病)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不寐(神经性失眠)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 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 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 .

急性肠炎临床路径

急性肠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10: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有暴饮暴食、食物中毒或特殊用药史等诱因。 2.肠道感染常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可有发热、水样便或粘液脓血便。 3.实验室检查异常,如大便常规见白细胞增多、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大便培养病原菌阳性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急性肠炎疾病编码(ICD-10:K5 2.904)。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为4-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血沉 (3)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X线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大便培养+药敏 (2)血淀粉酶、出凝血功能、D-二聚体、CEA、Ca199、甲状腺功能、心肌标志物 (3)腹部平片(立卧位) (4)腹部及盆腔CT (5)结肠镜检查(一般不作清洁灌肠,急性期重型者应列为禁忌,以防穿孔) (6)X线钡剂灌肠检查(急性期不宜作钡剂检查,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可能。临床静止期可作钡灌肠检查。)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证据,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治疗。 (2)其他如因服药所致的急性腹泻应及时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纠正营养失衡。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目的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三种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及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三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方法最佳,有效率高达98.4%(P<0.05)。結论临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明显效果,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在各种肠道疾病中,临床中的溃疡性结肠炎也位数不少,其患病比例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日益受到中医相关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普通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情况下,都难以了解该疾病的具体情况,这主要是因平时不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而有关症状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中属于非特异性的一种炎症性肠病,目前还未明确其具体致病原因。病变一般都处于结肠黏膜及其下层,在病理方面具有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及形成溃疡等特点,多累及对患者直肠与远端结肠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患者还将扩展到近端甚至整个结肠。 在中医临床中,属于“肠癖”、“肠风”等范畴。容易导致患者腹痛或便血等,严重患者还将产生癌变,对患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定要在临床中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关研究人员在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近年来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获得显著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中医治疗方法 1.1口服中药方法目前,在中医临床中还没有固定的辨证分型施治处方,单纯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太子参、陈皮、葛根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共对1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好转。 有研究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五种类型,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参答白术散进行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理中汤进行治疗;肝郁脾虚型患者采用痛泻方进行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者采用四神丸进行治疗;脾虚湿盛型患者采用葛根苹连汤进行治疗。共对40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29例患者显效,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5%。通过分析汇总很多研究结果发现,大肠湿热证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证型,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白头翁汤与香连丸进行治疗。 很多研究人员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具有比较复杂的分型,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临床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积累的多年经验,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慢性虚弱及邪留正虚三种类型比较合理。止血止泻、健脾柔肝、燥湿清热等类型患者可采用黄连、当归、白芍等中药材进行治疗,胜湿祛风类型患者可采用白芷、葛根、白岌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在临床辨病论治方面,溃疡性结肠炎可采用专方专药进行治疗。共对2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6%。此外,在免疫调节及肠粘膜局部免疫炎症

最全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的病名对照 说明:中西医的病名对照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实践技能第一站时还是要以主症辨病为主。中医的病名基本是以主症为主,中西医考生对于中医病名的理解,详见“中医病名的概念”。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 3、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 4、支气管哮喘:哮病 5、肺炎:咳嗽,喘证 6、肺结核:肺痨 7、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胸痹(真心痛) 8、心律失常:心悸 9、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中风 10、急性胃炎:胃痛,血证(吐血),呕吐 慢性胃炎:胃痛 11、消化性溃疡:胃痛 12、溃疡性结肠炎:泄泻 13、急性胰腺炎:腹痛 14、细菌性痢疾:痢疾 15、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郁证

16、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血证(尿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腰痛,血证(尿血) 17、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 18、尿路感染:淋证,腰痛,虚劳 19、糖尿病:消渴 20、缺铁性贫血:虚劳 21、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紫斑) 23、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24、脑梗死、脑出血:中风-中脏腑/中经络 25、癫痫:痫病 26、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 27、急性阑尾炎:肠痈 28、急性胆道感染:胁痛,腹痛 29、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 30、前列腺增生症:癃闭,虚劳 31、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带下病(中西医大纲的中医病名直接用的就是“盆腔炎”,传统中医病名是“带下病”) 3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崩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崩漏,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未被列入中西、中西医实践大纲中的中医病种) 33、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 34、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腹痛,不孕症 35、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西医没要求,但“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有要求) 36、小儿肺炎:肺炎喘嗽 3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38、小儿腹泻.:小儿泄泻 39、颈椎病:颈椎病 4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 中医西医病名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久痢”、“肠澼”、“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少数病人上述治疗无效,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2例,根据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龄25~45岁,平均36.2岁。轻度患者42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次,腹痛、便血较轻或少见。中度患者60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5次,为稀便或血便,腹痛较重,伴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重度患者20例,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血、高热、体重减轻等。 2辨证施治 2.1湿热下注型症状:发热,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挟有脓血、粘冻。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1)内服方:

白芍10g,炒槐花10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红藤3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a:上述内服方煎成200ml,每晚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进行下一疗程。b: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每晚睡前做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2.2寒湿下注型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则:温化寒湿,行气和血。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木香9g,炮姜9g,枳实9g,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厚朴15g,茯苓15g,泽泻15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白芨、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3脾虚肝旺型症状: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缓急止痛。方药:(1)内服方:柴胡15g,白芍20g,防风15g,木瓜15g,白术15g,陈皮12g,苡仁30g,焦山楂2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芨各15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4脾胃虚弱型症状: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治则:补脾健胃。方药:(1)内服方:党参20g,白术15g,山药20g,莲子15g,茯苓15g,车前子15g,马齿苋30g,炒谷麦牙各15g,黄芪30g,扁豆20g,砂仁10g,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护理

2012年第9期 若长期处于高压,机体得不到放松和恢复,必然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因而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是根本解决问题方法。2.1.1正确对待工作压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急诊护士要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自觉地学习,养成对急诊工作的特殊敏感性,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把紧张的抢救变成熟练有序的工作。当我们感到自己有压力时可自我评估,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以释放和调节情绪。如作深呼吸,向关心信任自己的亲人、朋友倾诉,体育运动,散步或听音乐等。 2.1.2不仅要注重生命的抢救,也要注重护患沟通:在急诊中,患者亲属会出现焦虑、攻击和否认等一系列身心反应。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这样既使病人及其家属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保护医护的自尊。 2.1.3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急诊科护士需不断学习,掌握较全面的医疗护理知识,熟练掌握急救程序,这样才能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得心应手。另外,急诊医学进展迅速,急诊护士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更新,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了解、学习急诊医学领域的新进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配合医疗急救。2.1.4培养健康人格及工作态度:护士要认识造成工作倦怠感的因素,还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释放内心的压力。 2.2管理者的支持:管理者在临床管理中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的理解和支持是缓解护士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护理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工作情境中可引起护士工作倦怠感的因素,具体如明确护士的工作职责、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减轻护士的负荷等。管理者还应注重对护士的支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两方面,如优化医院的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管理者还应组织护士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内容包括人际沟通技巧、正确应对方式等。 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因此我国应大力开展该领域研究,提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护士职业倦怠理论及结构模型、测量工具及干预措施,保障和促进急诊护士及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2]Duquette A,Kerouac S,Landhu B K.Factors related to nursing burnout:a review of empirical knowledge [J].Issues Ment Health Nurs ,1994,15(4):337-358. [3]刘晓荣.部分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现状调查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2OO2,49(2):155-156. [4]肖祖芬,丁俊英,袁小平.年轻护士心理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1,15(3):177.[5]Visintini R .Campanlni E ,Fossati A ,et a1.Psy -chological stress in nurses'relationships with HIV-infected patients :the risk of burnout syndrome .AIDS Care.1996,8(2):l83一l94.[6]Coffey M ,Coleman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ort and stress in forensic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ursing .Adv Nuts .2001,34(3):397-407.[7]Gabris GT ,Ihrke DM .Does performance appraisal contribute to heightened levels of employee burnout?The results of one study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001,30(2):157-172. [8]潘慧,玄英哲.护士组织承诺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5):72-74. [9]Zellars KL ,Perrewe PL .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ocial support:Coping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86(3):459-467. [10]McCarthyP .Burnout in psychiatric nursing .J Adv Nurs ,1985,10(2):305. [11]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l1(3):l70-l72. *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2012年2月7日收稿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9-0171-0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护理 权 力 *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辨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住我院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生、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结果:入院时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分为湿热壅滞、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及寒热错杂型4型进行辨证施护,经过治疗,治愈36例,好转38例,未愈6例,有效率为92.5%。结论:和其他慢性内科疾病护理一样,在治疗的同时,若能做到辨证施护,具体体现在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医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痢疾”、“肠癖”、“滞下”、“肠风”等范畴,临床上主要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该病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临床辨证施护在治疗及康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探讨本病辨证施护的方法,现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科收治 的溃疡性结肠炎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39.12±3.45)岁;病程4个月-23年,平均(13.24±2.56)个月,诊断参照《内科学》中的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1.2方法: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生、责任护士共同探讨。 171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5-05-07T13:27:59.76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4期供稿作者:郭太春王小英徐琼杨苗[导读] 中医疗法与中医护理对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郭太春王小英徐琼杨苗 大英县中医医院四川大英 629300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中医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 年3 月至2014 年3 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8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单纯西药治疗与一般护理,实验组实施中医疗法联合中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1.18%)明显优于对照组(58.8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疗法与中医护理对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中医疗法;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37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231-01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直肠、结肠炎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明,病变部位多处于大肠黏膜及其下层,以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等为临床主要表现,易发于20-40 岁。该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多应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但疗效短暂,具有极高的复发率。为了深入探究中医疗法与中医护理对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我院68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 例为研究对象,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 年制定的炎症性肠病临床诊断标准[1],中男性占有37 例,女性有31 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在(52.56±2.31)岁之间;病程5 个月-20 年,平均为(12.01±1.34)年;45例左半结肠,14 例左半结肠及横结肠,9 例全结肠。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8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美莎拉嗪缓释颗粒,急性期每次1g,4 次/d;缓解期每日2-3g,持续2 个月,并施以消化科疾病常规护理。 实验组:予以中医疗法联合中医护理:(1)中医治疗:①艾灸灸法:取生姜(厚约2cm)数片,于中心处穿刺数孔,将黄豆大艾炷于穴位(中脘、足三里、天枢、神阙等穴)上施灸,持续灸5-7 壮,1次/d,30min/次,持续10 次;②中汤药:方药:补骨脂、山药、炒槐米、党参各15g,五味子、诃子、肉豆蔻、炒白术各12g,炙草、肉桂各6g,仙鹤草30g、吴茱萸9g,升麻10g。文火煎至300ml,1 剂/d,分两次服用;③中药保留灌肠:葛根、山药各30g,苦参、炒槐米、白芨各15g,蒲黄9g,土茯苓10g,黄柏12g,加水浸泡30min,煮至150ml 左右后留取滤出液,予以保留灌肠,1 次/d;(2)中医护理:①情志护理:主动关心、照顾患者,掌握其心理变化情况,消除心理顾虑,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隔姜灸护理:于操作前告知其治疗目的,获取其配合;于治疗过程中预防艾灰脱落,避免灼伤皮肤;③饮食护理:进食营养、清淡、易消化食物,坚持少量多餐原则;④症状护理:叮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便后擦拭肛门口并涂上油膏。详细观察大便量、次数、色、气味、质,发现异常时即可予以针对性处理;⑤口服中药护理:于饭后半小时服药注意分析腹痛、腹泻等症状改善状况;⑥中药保留灌肠护理:确保灌肠药物温度为41℃左右,灌肠前排空大小便,其深度在18cm 组哟偶,速度取60 滴/min;开始灌入时择取左侧卧位,滴入后择取膝胸卧位,当患者出现心悸、面色苍白等时,应停止灌肠,予以及时处理。 1.3 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1993 年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评判标准[1],评估两组疗效:(1)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完全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提示黏膜处于正常状态,6 个月后无复发;(2)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经纤维结肠镜复查提示黏膜伴有轻度炎症;(3)有效:临床主要症状部分消失,通过纤维结肠镜复查提示黏膜出现中度炎症,存在假息肉;(4)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P<0.05 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在接受上述治疗与护理后其中治愈21 例(61.77%),显效6 例(17.65%),有效4 例(11.76%),无效3 例(8.82%),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患者中治愈12 例(35.29%),显效5 例(14.71%),有效3 例(8.82%),无效14 例(41.18%),总有效率为%。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即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据有关研究发现,每年我国发病率达11.6/10 万,多表现为腹痛、腹胀、泄泻,大便次数增多等,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多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等,但由于短暂疗效,故难以推广[1]。中医观点认为,该病归为中医学滞下、久泻等范畴,多因脾肾阳虚、通调失畅所引起,治疗当以助阳益气、温肾健脾为原则。现代医学认为,隔姜灸治疗经由经络传导,可发挥温通经络、扶正祛邪之功效,实现治疗与保健目的[2]。艾灸可扩张血管,改善代谢,加速炎症吸收。目前,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艾灸能增强白细胞数,改善抗体形成,增加机体防御功能,提升肠黏膜防御功能。口服中药汤剂,可补骨脂、助阳,肉豆蔻、吴茱萸可涩肠止泻、温脾益肾;肉桂可温经通脉、补火助阳;炒槐米止血化瘀;白术、党参益气健脾。诸药联用,是现实标本兼治目的。而中药灌肠方中葛根可止泻止痢;黄柏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山药、苦参补脾肾、清热燥湿;白及消肿生肌、收敛止血;蒲黄、炒槐米、土茯苓化瘀止血、解毒除湿。诸药联用,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管通透性,疗效颇佳[3]。同时,积极配合中医护理,强化中药灌肠护理、隔姜灸护理等,可实现扶正祛邪目的。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中医疗法与中医护理对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综上,强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能保证其治愈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02),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活动,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华消化杂志,2018年)。 1.诊断标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 (3)黏膜活检:建议多段、多点取材。组织学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 ②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③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4)其他检查: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肠腔狭窄时如结肠镜无法通过,可应用钡剂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检查显示结肠镜检查未及部位。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可见上述UC的特点。 2.在排除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2)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3)如再具备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密切随访。 3.病情评估 (1)临床类型:UC临床类型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 (2)病变范围:采用蒙特利尔分型,分为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广泛结肠型。 (3)临床活动性的严重程度:依据改良Turelove和Witts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①轻度:排便次数<4次/日,便血轻或无,体温和脉搏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