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6 透镜和视觉1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

2.6 透镜和视觉1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

2.6 透镜和视觉1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
2.6 透镜和视觉1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6节透镜和视觉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辨认凸透镜和凹透镜,能叙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照相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明确“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情景: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暴风雪,把火柴丢了。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呢?如果你是考察队的一员,能找到生火的办法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中也会有学生提到用冰透镜。没有就自己提出。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的眼睛相当于凸透镜,大脑中90%的信息来自眼睛,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透镜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27页,回答这里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凹透镜:

B D E F

师问:透镜对光线起什么作用呢?

(生:光线经过透镜后会发生偏折)

活动: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白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2、换用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不能得到光斑)

得出结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问:我们如何在图上把它表示出来呢?

教师讲解凸透镜的画法:

O

F

结论: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两边的焦距相等。

想一想: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将会? ? ? ? ? ?

结论: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练习: F F F

F

F F F F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接下来看看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影片:演示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光线变化。

结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师:学以致用,凸透镜跟凹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生活中的例子。如:照相机的镜头、显微镜的镜头、眼镜片上的镜头、望远镜上的透镜、台式电子彩色摄影机上的透镜。

(三、教学小结)

请你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说出一点你最大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A11-12页

教与学20页A 组

(五、板书设计) F

F O F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8木兰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 3.体会文中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象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朗朗上口,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①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熟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或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至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为何如此安排材料的详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音频、《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播放关于木兰代父从军的影视节目片段。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闻名全球的迪士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位奇女子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魅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透镜和视觉-练习题知识点

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 知识建构: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称为_____,对光有____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称为______, 对光有______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 2.光学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胶卷相当于_____,成___立、____的____像。放大 镜是一个短焦距的______,成_____立、_____的_____像。 3.眼的结构中,主要的折光结构是晶状体,它相当于一枚______。虹膜中有______,可以 调节进光量,光变强的时候,它会_____以减少进光量。 4.` 5. 6.人的视觉是在_________________中形成的。 7.人类的视觉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具体表现为近点、_____和_______。 近视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像于_________,可佩戴________矫正,远视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像于________________,可佩戴_______矫正。 7 .色盲是一种______性色觉障碍 基础练习: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作 用。 2.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将会聚成一点,这一点称为凸透镜的_____,该店到凸透镜的距离 称为________。 3.,

4.下列光学元件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一组的是() A.凸面镜、凹面镜B.凸透镜、凹透镜 C.凸透镜、凹面镜 D.凸面镜、凹透 镜 4. 请画出如图所示光路图的折射光线。 … 5.请画出如图所示光路图的折射光线。 6. 一束光由空气射向凸透镜,则折射光线 ( A.一定是平行光线B.一定是发散光线 C.一定是会聚光线D.比入射光线会聚 些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实验探究前对实验器材的摆放及调整方面的要求是: ①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桌面或光具座上,并保证三者在 ________ ②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__ (2)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左侧如图位置,在右侧适当位置的光屏上会成像(填完整的像的性质),这一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 _______(写出一种器材即可)。 (3)把图中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则要想使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方向移动,光屏所成像的大小与上一次相比 ______(选填“变小”、“变小”或“不变”)。 (4)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当给“眼睛”戴上一个近视眼镜,这时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女真族何时建立的金?首领是谁?都城设立在哪里? 学生: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 展示《大金国志》 女真 四、金的建立1、建立者:2、时间:3、定都:4、民族:女真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12世纪初期 会宁(阿城) 《大金国志》记载,说女真人“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 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女真有什么品质呢? 学生:骁勇善战、彪悍、好战。 教师:当然资料展示的有些夸大的成分。除了这些品质之外,女真族同时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的祖先。 教师:女真建立了金,随着金的壮大,金灭辽,后1127年,金灭北宋。 展示:历史事实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这就是岳飞词中提到的“靖康耻”。同年南宋建立。 教师: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 学生:赵构,临安。 教师:赵构是谁的儿子?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后来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 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 学生:岳飞。 活动:岳飞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大家思考一下,为 什么岳飞抗金节节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并被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912 13 1110 ①916 ②960年③1038④1115⑤①②③④辽10世纪初 西夏11世纪前期金12世纪前期北宋960年 南宋 1127年 ⑤1127 ①916年②960 ③1038④1115年⑤1127年 感悟一: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 感悟二: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最理想 感悟三:岳飞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思考,少数民族对我国有什么历史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 女真族兴起,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先后灭了辽和北宋。南宋开始后,金兵数次进攻南宋。南宋军民在抗战派将领岳飞等领导下,奋起抵抗金兵,给金兵以重创,特别是在郾城大捷后,抗金斗争一度出现很好态势。但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却杀害了岳飞,向金求和,后达成了宋金和议,从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岳飞抗金是本目的重点,而对岳飞本人及岳飞抗金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二、课程标准 掌握金的建立;了解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基本史实和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金的建立;了解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基本史实和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史实景儿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内民族战争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女真政权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五、教学流程

真人 “ 俗勇悍,喜战斗,耐 饥,骑马上下崖壁如 渴苦辛 ,济江河不 、金的建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八 千 里 路 云 和 月 三 十 功 名 尘 与 土 教师: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和 爱戴,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女真族何时建立的金?首领是谁?都城设立在哪里? 学生:12 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 展示《大金国志》 四 说女 飞用舟楫,浮马 而渡。 ” 真 女 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女真有什么品质呢? 学生:骁勇善战、彪悍、好战。 教师:当然资料展示的有些夸大的成分。除了这些品质之外,女真族同 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的祖先。 教师:女真建立了金,随着金的壮大,金灭辽,后 1127 年,金灭北宋。 展示:历史事实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这就是岳飞词中提到的“靖康耻”。同年南 宋建立。 教师: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 学生:赵构,临安。 教师:赵构是谁的儿子?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后来南宋与金之间的战 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 学生:岳飞。 活动:岳飞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岳飞抗金节节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并被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A

《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人的视觉上的限制。 3、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4、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功能。能说处视觉的形成过程。 5、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6、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体验和感悟我们眼睛的功能,并发现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3、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对透镜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 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3、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知道目前人类对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3、视觉的形成与用眼卫生意识的逐步树立。 三、教学难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刻度尺、照相机、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眼球结构模型、变色卡、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问:显微镜为什么能够看到微小的物体?人眼为什么能够看见物体?照相机为什么能够照相?照相机照相原理和人眼看物体的原理有相似之处吗? 新课讲解: 一、透镜 常见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实验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 实验2: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观察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凸透镜具有什么性质?凹透镜又有什么性质? 结论:凸透镜具有会聚的性质;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 设问:平行光线从右侧射入,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吗? 焦点:凸透镜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透镜的光心与主轴:透镜的中心叫光心O;通过透镜两边圆心的直线O1O2。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虚象与实象:能够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实象;不能在光屏上接受到的像叫虚象。 物距、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透镜的距离。 思考:你能用瓶取火吗? 再设疑:放大镜能够用来看较小的物体,照相机能够照相,他们都是凸透镜,都能成像,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成像的大小、倒正、远近与什么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实验器材,说明各器材的作用:光具座上面放置 凸透镜、蜡烛、光屏,前面的刻度尺测量物距、像距,告知焦距,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屏是用来接受像的,点燃的蜡烛烛焰作为成像的物体,注意:应该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过程: 移动蜡烛,使它与透镜的距离,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倒与正、放大与缩小、虚与实的情况,并侧此时的物距、像距,将观察情况记入表内。 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女真族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宋金对峙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片《女真人像》,了解女真族的活动区域和生活特点;观察《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了解金与南宋对峙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搜集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民风民俗和宋朝军民抗金的故事,尝试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体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岳飞严明治军、精忠报国的精神和廉洁正直的品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 难点:南宋的偏安。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贯穿三部分内容的主线是金的发展壮大,以及金与两宋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金的发展及其与辽、宋的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教学过程]

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呀嘛在街头。 提出问题:这是自南宋以来流行于江苏一带的地方民歌。大家能够从歌曲中感受到什么? 教师总结:这首民歌出现在南宋建炎年间,即1127—1130年,讲述了当时民间离乱之苦。 为什么在那个时期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从北宋到南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近一千年前的那个年代。问题。起学生的兴趣,进 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女真族的崛起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猜一猜: 仔细观察图片,从中你能获取哪些 信息? 女真族像 教师讲解: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 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 活,他们擅长骑射(唐朝后期疆域和边 疆各族的分布)。11世纪末,完颜部的 首领阿骨打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学生观察图片,思 考问题,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识 图的能力,从图片 获取有效的历史信 息能力。 材料研读 材料一及天祚嗣位,责贡尤 苛……稍不奉命,召其长加杖,甚者诛

透镜和视觉练习题

透镜和视觉 1. 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不能在水中传播 B .近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C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D .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2. 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 A .变浅的虚像 B .变浅的实像 C .变深的虚像 D .变深的实像 3. 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 .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 .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 .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 2014年最为特别的天象之一——“超级月亮”出现于8月11日凌晨,它比正常时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于是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 .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 .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 .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5. 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 ,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 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 A .一直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cm 和20cm 的凸透镜L 1和L 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凸透镜是L 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B .若凸透镜是L 1,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C .若凸透镜是L 2,小明将光屏移到60 cm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D .若凸透镜是L 2,小明将光屏移到70 cm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7. 小吴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画了个头像如图甲。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它替代蜡烛。实验操作中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头像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成清晰像为止,如图乙所示。则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 0c 51 9876 4321 c m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 第1课时憧憬美好集体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愿景的内涵及美好集体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美好集体所具有的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此材料) 中国航天工程的数据展示:直接参与单位百余个,间接参与单位三千多个,共有数十万人参加这一工程。 想一想:材料表明了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 提示:学生从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等角度思考阐述。 教师总结: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集体将大家团结到一起,促使大家共同进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集体。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共同的愿景 (一)我们的集体 活动一:描绘我心中美好的班集体 (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1)学生自行写出自己心目中憧憬的或者喜欢的班集体特征。 (2)小组内收集、归纳本组成员所绘集体特征,并分享出来。 讨论:美好集体的特征是怎样的呢?我们怎样建设这样的美好集体呢?

提示: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等。制定共同目标,每个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做贡献。 教师归纳:集体的愿景 大家对美好集体表达了一致的目标和追求,这就是集体的愿景。相信大家在拥有共同的梦想,向往美好的前景时,也能承担共同建设美好班集体的使命,引领我们班集体成员团结一致、开拓进取。 (二)集体中的我们 活动二:记者眼 (多媒体播放班级小记者采访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的微视频) 场景一:甲同学,请问你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时,摔了一跤,是什么力量促使你马上爬起来,并且奋起直追呢? 场景二:乙同学,你这次考试进步很大,能分享一下前进的秘诀吗? 场景三:丙同学,你的人缘好像特别好,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和你玩呢?你一旦有需要,总是会有很多同学环绕在你身边。 思考: (1)上述采访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说明了美好的集体引领我们成长。 (2)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它给你带来了什么? 提示:学生按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教师归纳:美好集体对我们成长的意义 美好集体是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成长。在美好集体中,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感受集体的关爱和吸引,凝聚拼搏向上的力量,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 目标导学二:良好的氛围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集体中的异见 (多媒体展示材料) 张聪经常给班级提合理化建议。为了保持教室卫生,他建议每位同学准备一个废物袋装废纸、杂物;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同学的学校生活,他建议建立家长交流群;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他建议用竞选方式产生班委。他的建议大都被班级采纳,有的甚至在全校推广。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集体建设建言献策。 思考: (1)在集体生活中,你会像张聪一样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吗?为什么? 提示:按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2)为你所在的班集体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思考这些建议会给班集体带来哪些变化。 提示: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建议。 教师讲述:美好集体是民主的、公正的。对于集体事务,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应得到尊重和重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共同的规则,在规则面前没有特权和例外;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没有偏见与排斥。 活动四:电影分解——集体中的友爱 (多媒体播放《谁的青春不迷茫》中高翔被殴打的视频片段) 思考: (1)如果易地而处,你是高翔,面对同学的陷害、侮辱、打骂,你会怎样想? 提示:我会觉得想离开这个班集体。 (2)如何评价视频中同学的做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金政权的建立和统治,以及金灭辽、灭北宋相关史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相关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金、西夏、南宋并立图》,运用比较法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灭辽及北宋、岳飞抗金 难点: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来揭开这些谜团。 (二)、讲授新课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的崛起 女真即隋唐时期的靺鞨,又名女贞、女直,满族的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 当时,女真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相关史事: 女真族勇敢勤劳,擅长狩猎。打猎时,他们用桦树皮做的号角,吹出呦呦的声音,把鹿引诱出来。他们住的房屋,门窗向东或向南开,室内垒有土炕,炕下烧火。至今,中国北方地区还在使用火炕。

浙教版 七年级下2.6 透镜和视觉知识点和练习

第6节透镜和视觉知识点与练习 〖知识整理〗 一.透镜:

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三.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注意: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⒁,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四.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熟记、并理解)

五.近视与远视原因与矫正

〖例题解析〗 〖例题1〗在烈日下洗车,水滴所产生的效果会使车身局部产生高温现象,时间长了车漆便失去光泽,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水滴相当于平面镜,能使车漆发生折射而失去光泽 B.水滴相当于凸透镜,能使光聚在车身的局部而产生高温 C.水滴相当于凹透镜,能使光聚在车身的局部而产生高温 D.水滴相当于凸透镜,能发散光使车身的局部产生高温 ?解析:由于水的特点,水滴类似球形或半球形,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使光聚在车身的局部而产生高温,因此答案为B 。 〖例题2〗[2015宜宾]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⑴他第1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 cm 。 形成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 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得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⒆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使得远处 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⒇ 原理图 矫正图 次数 1 2 3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2.6 透镜和视觉 教案

第6节透镜和视觉(1) 《透镜》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初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中第6节“透镜与视觉”第1课时的内容。透镜是一种简单的光学元件,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是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透镜这节是本章的基础,为后面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包括透镜的分类、主光轴和光心、透镜对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以及会作光路图,集概念建构、规律探究和物理知识应用于一体,是充分体现物理思想方法的一节课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观察实验。我所教授的学生的总体成绩一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多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易接受知识,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们去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思维,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形成物理规律。所以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加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完成教学内容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作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图片展示,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

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 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发散作用。 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作图方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六、教学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近视眼镜、激光、白纸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 《木兰诗》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木兰诗》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提供者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标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

透镜和视觉(一)

透镜和视觉(一) 知识点1.凸透镜与凹透镜 (1)概念与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2)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例1:如图所示四个透镜中,与其它三个不是同一种透镜的是() A. B. C. D. 例2:取一段铁丝,绕制一个内径约为3mm左右的圆环,如图所示.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圆环上布满水膜,此时辨别水膜相当于“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最可靠方法是() A.用手摸 B.透过水膜看物体 C.用强光照射 D.用刻度尺测量 例3: 如图所示,拿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改变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是10cm,则凸透镜的焦 距是() A.5cm B.15cm C.20cm D.10cm 知识点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凸透镜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应用:投影仪、幻灯 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应用:放大镜。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教案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八课 美好集体有我在 一. 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内容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教材内容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 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等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本课教学内容是选取了“集体”这个核心主体,完全遵循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内容鲜活,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集体,勇于为集体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①怎样的集体生活有助于我们实现愿景;如何在共建中尽责;如何在担当中成长?在担当中成长的重要性。 ②本课内容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价值升华,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集体有愿景并为之而努力,也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共建中尽责,在担当中成长,培养集体荣誉感。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对集体的愿景 憧憬美好集体 美好集体的重要性美 好集体有我在 怎样的集体的有助 于我们实现共同愿 民主的、公正的 充满关怀与友爱的 善于合作的 充满活力的 共同商定、共同协商、共同选举我与集体共成长 需要自治精神 集体建设需要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怎样在担当 中成长各尽其能,发挥所长 在担当中成 长 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透镜和视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能描述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会作出相关的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不同的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突起程度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 重点: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会做图。 教学准备:凸透镜6个,凹透镜6个。凸透镜成像实验器具一套。老花眼镜。 教学过程: 引入:1、旧知识复习。 2、展示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新课展开: 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给学生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说说不同点。 凸透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例:双凸透镜,平凸透镜,凹凸透镜 凹透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例:双凹透镜,平凹透镜,凹凸透镜。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活动:课本75页 任务: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粗略地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焦距。(因天气不好,没有太阳光,只好将蜡烛拉得远一些,然后移动光屏找最小最亮的点,但不是那个缩小的像。) 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读图:76页。(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活动:75页。研究对光的会聚作用,证明有两个焦点。

活动:75页,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测它们的焦距。 画图说明: 得出: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汇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汇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偏折大。);而凸透镜表面的突起程度决定了他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焦点。 3、光过光心。 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 换用凹透镜实验,找不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让学生透过凹透镜观察,会有一个蜡烛的像。这是为什么呢?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虚焦点。 3、光过光心。 活动:凸透镜成像。 回忆:放大镜就是凸透镜,物和像在同侧。 活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先让学生再次观察刚才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然后将光屏往外移动,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像。 实像: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孔成像。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如: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 物距: 像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民歌特色,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赏析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读一读,找回一点民歌的“味”。 1.巧加“衬字”读民歌。 我国民歌多有衬字的习惯,比如:“一道道地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等等,句中的“那个”、“呀”等就是衬字,它起到了丰富语气、增强节奏感的作用。《木兰诗》山北朝的一首民歌,在当时是可以唱的,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无法欣赏到那美妙的原生态乐曲,但我们可以借鉴民歌的一些做法,在朗读中嵌入衬字,找回一点民歌的味。 示例: 东市(那个)买骏马,西市(那个)买鞍鞯…… 旦辞(哟)爷娘去,暮至(哟)黄河边…… 万里(呀)赴戎机,关山(呀)度若飞…… 请同学们仿照示例自由朗读全诗。 2.结合刚才的朗读,请用“我发现民歌的特点,表现在”这一句式进行表述。 明确: (1)运用口语,明白如话,琅琅上口。 表现如“唧唧复唧唧”、“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不知木兰是女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些诗句简直就是地地道道、原滋原味的口头语言。其中“磨刀霍霍”从此凝固味一个成语流传开来。

(2)气势豪迈,粗犷雄浑。 运用排比、夸张等手法,大刀阔斧地表现北方民歌的豪迈气概。通过排比和夸张,我们能感受到: 军情之急、征战之遥 生活之苦、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赏赐之重、团聚之欢 (3)描摹声音如临其境。如有: 织布的唧唧声 流水的溅溅声 战马的啾啾声 磨刀的霍霍声 (4)运用诙谐俏皮的比喻,使故事在欢快喜庆的气氛中结束。“扑朔迷离”从此凝固为一个成语流传开来。 【第二板块】 品一品,感受一点民歌的“美” 请用“‘’这组句子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示例: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组句子好,好在通过排比句渲染了木兰及其一家人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 【第三板块】 说一说,把握木兰形象的“魂”。 请以“我喜欢木兰的品质:他”这一句式,说说自己眼中的木兰形象。 示例:

七年级科学下册2.6透镜和视觉3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2.6 透镜和视觉⑶ P78—P79 1.如图表示近视或远视的成像特点及其矫正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①②③④ (第1题) A. 图①表示近视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B. 图②表示近视的成像特点 C. 图③表示可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D. 图④表示配戴凸透镜后,远视眼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2?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 形眼镜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成的,其中心厚度只有0.05毫米,则近视眼患者配戴的该超薄镜 片的边缘厚度(C) A. 小于0.05毫米 B.等于0.05毫米 C.大于0.05毫米 D.任意值 3?“老花眼”的主要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依次是(D) A. 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凸透镜 B. 晶状体曲度过大,配戴凹透镜 C. 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凹透镜 D. 晶状体弹性变小,配戴凸透镜 4. 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眼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C) A. 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老花镜

B. 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C. 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5. 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如图所示的情形,关于该眼镜镜片的类型和可以矫 正的视力缺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 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 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D. 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6. 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 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 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A. 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 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 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 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7. 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谷歌眼镜”,它是一个戴在眼睛上的微型电脑(如图所示),使用时要 盯着眼前12毫米处的镜片屏幕,上网阅读、观看视频等。它的推出让人惊叹科技的进步,但也带来 诸如电磁辐射等负面影响,长期使用会导致近视。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填“前方”或“后方”),需要配戴凹透镜(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第 5 题) T (第 6 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