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外交政策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重点

宪政主义:是指通过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和规定公民的权力。

总统的权力-法律上:总统权力有四个来源:1宪法的授权,主要是五个方面,即总统作为国家元首的权力,行政权,立法倡议权和议案否决权,外交权和军事权。2国会授权。3先例。4最高法院裁决,最高法院拥有最后的解释权,通过对宪法作出新的解释,扩大或限制总统的权力。5总统职位的特殊性质也是总统权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美国总统执掌外交政策,主要因为:1在外交领域,总统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2社会认可。3政治和制度上的优势。4外交工作的专业性。5处理危机的需要。

总统的外交权力:正式的权力主要包括战争权,缔约权,任命权和外交承认权。非正式的权力:主要是在实践中总统实际行驶的约定俗成的权力,主要包括:制定国家对外战略,选择外交手段,引导公众舆论和整合行政力量。

总统对外交政策机构的领导

总统议事议程以及介入的程度的选择,总统越是积极参与行政部门的工作,他就越有可能影响并管理该机构。

政府工作人员与顾问的任命,总统任命的人员应该知识渊博,与总统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还应能与总统和谐相处并对总统忠心耿耿。总统必须依赖这些人来管理机构并行使总统的领导权力。

组织外交政策的制定

国家安全委员会其机构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有高级外交政策官员组成的决策委员会,一个小型的配合工作的班子。

总统对于政策程序的管理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1通过使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及其工作班子的一种正式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机构间程序;2在总统最亲密的顾问之间的非正式程序。

官僚机构的共同特征:等级制度,专业化和墨守成规。

宪法确定了总统的行政首脑地位,行政机构服从总统领导,对总统负责。然而,行政机构又相对独立于总统。

行政机构重要的决策作用:1直接决策,他们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条例。2通过提出问题和制定供选择的方案、参加政策方案的选定以及执行政策等方式,参与总统的外交决策过程。

制度文化:指一个团体或组织中每个人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目标和规定这些信念和规范产生了某种激励或约束作用,从而影响了该组织内的个人行为。1趋向于成为精英分子;2偏重于国外的工作经历和认同外国的观点;3强调把谈判和外交手段作为政策工具;4趋向于成为通才;5趋向于忠诚和谨慎。

国务院的工作有六种弊端:效率低下和行动缓慢;工作差劲;反应迟钝;拒绝变革;不能负起领导重任,不能把内部秩序整顿好。

美国军队的三个现代模式:1接力促使军队更加集中化;2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的职业化常规军;3军方在规模和活动范围上得到极大的扩展。

美国国防部通过直接和间接地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通过信息和政策建议,国防部对美国外交政策发挥着重要影响。

情报:20世纪初期,情报单纯地系指信息、资讯、消息。到40年代,情报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用来指那些得到评估的消息。50年代以来,情报则用来代指美国政府中某些机构所进行的三肿类型的活动:资料收集和整理;反间谍活动;政治和军事干预活动。

情报机构的作用: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反间谍活动”即保证情报资源、情报人员

和国家安全机构免遭窃听、间谍或双重间谍的损害。情报机构为支持美国对外政策,也经常承担隐蔽的政治或准军事活动。

情报机构的问题:1协调困难,情报机构如此庞大复杂;2供求问题,总统经常发现情报机构没有为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而情报人员又往往从他们的上级和总理那里得到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的指导。

情报对外交决策的影响:1美国情报机构最主要的工作是通过收集情报为外交决策服务。2尽管理论上决策应该与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分开,以便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能够保持价值中立,不受决策者倾向的影响。3情报部门提供的情报并非决策者的唯一信息来源。

决策刻划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阶段,制定阶段,执行阶段。

决策模式:1理智的行为者:总统在决策中全权负责。整个决策过程的性质是一种依照总统信念和意愿行事的“理性过程”。一旦总统作出决定,行政机关会依照他的意愿忠心耿耿地执行政策。2集团决策:美国外交决策经常为以总统为中心的集团所把持。但集团决策缺少获取信息、提出多种方案、最终选择一种政策以求得最大目标效果的公开、理性化过程。集团决策的特征:高估集团的能力和内在优势,对集团以外的人和事怀有偏见,对集团的决定文过饰非;还常通过自我检查的方式迫使成员保持一致,并力图给人一种毫无争执的表象。3政府决策学:既非总统又非理智化的决策过程,多元决策过程,是分散的,整个决策程序围绕着决策者们彼此间的竞争和妥协来进行,没有一个决策者或机关占有优势地位。4组织过程:一种分权的政府,其间关键角色是各种行政组织,而不是总统或集团。

两种决策方式:1总统政治学方式:适用于对象是总统关心并积极参与的问题。总统既可以亲自参与,也可以由其助手或顾问以其名义参与。总统政治学方式指的是行政机构的高层决策。2官僚政治学:总统及其助手相对插手不多或无法全面控制决策过程时起作用。

确定议程模式:1人们认为某一问题越重要,这一问题就越可能引起总统的兴趣,最终因总统参与而出现总统政治学方式的决策。2人们越是认为某一问题无足轻重,不过是例行公事,总统就越有可能置身事外,结果出现官僚政治学方式的决策。

政策制定方式:1对于重要性不大,按例行办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参与决策的官员和机构是相对较少的。2与按例性办法无法解决,且总统兴趣不大,也未参与此事,就会有较多的官员和组织要参与决策。

执行政策模式:执行政策一般按官僚政治学方式进行,其间某一专门组织控制着执行过程。

就外交领域而言,宪法赋予国会的具体外交权力主要有以下方面:1外交立法权2对外宣战权3对外活动经费拨款权4与外国条约批准权5外交活动的监督权和调查权6外贸管制权7外交机构设立权和外交人事任命批准权。

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提出议案,委员会审议,全院辩论和表决,两院协商,总统签署影响议员投票倾向的因素:1国会的组成特点对投票的结果有影响2议员仕途前景和政治倾向对投票行为有影响3党派对国会决策有一定的影响4利益集团的作用国会参与和影响外交政策的手段:1立法权,作为一个立法机构,国会影响公共政策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立法。2控制“钱袋子”,拨款的权力。通过控制拨款,国会可以影响包括国务院、国防部等有关部门的规模、财政状况和运作,国会可以通过控制开支来左右美国的外交进程。3通过决议案,国会还经常使用通过决议案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外交立场。4对行政部门的监督,作为民意代言人,国会通过不同方式来对行政部门执行政策进行监督,以确定国会通过的法律被认真执行(举行听证会)。5进行政策辩论,6直接参与外交活动,通过出访来与外国政府领导人进行沟通。7教育公众、影响公众舆论。

制约国会参与外交决策的不利因素:1国会权力极度分散阻碍了它有效的参与外交决策。2由于受到国内利益集团和选区选民利益的巨大影响,国会难以从全局出发来平衡国内

外的需要。3国会的决策速度迟缓,不能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4国会处理对外事务的专业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限。5总统拥有“杀手锏”——否决权。6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影响国会的决策。7总统可以造成既成事实,使国会处于被动反应的境地。

美国国会在对外决策中的作用:1国会的参与妨碍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不利于实现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2国会的参与有助于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国会的参与可以为决策提供更多的视角和信息,减少决策的失误,并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外政策的支持,可以提高美国外交政策的质量。

影响外交政策决策的国内因素:公众及其信念,公共舆论,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

公众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1传统看法:公众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中起的作用比较来说是无足轻重的,认为公众对对外政策问题有些什么看法无关紧要,因为它对政府和决策过程几乎毫无影响。

公众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1传统看法:公众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中起得作用比较说来是无足轻重的。公众对对外政策问题有些什么看法无关紧要,因为它对政府和决策过程几乎毫无影响。公众对对外政策问题既不感兴趣也不甚了解,他们的意见左右摇摆不定,如果不是时时也是天天在变,并且受到政治领袖们的影响,在危机时期更是如此。但是,美国公众及其信念要比这幅简单的画像所能表现出开的复杂得多。2公众在外交决策上的作用是复杂的,有精英群体和大众群体之分,公众成员持有不同类型形态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公众是通过若干不同的行为发挥影响的,通过民意测验、参与选举和团体政治直接发挥影响,大多数人还可以通过政治的社会化间接发挥作用。传统看法把自己限于研究公众舆论,当公众舆论在美国政治文化和思想体系范畴里摇摆不定是会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进程。

精英群体可以分为两类:1舆论引导者是“社会中的这样一些人,他们占有能使他们经常向其职业领域外的陌生人传递地方或全国的有关任何问题的舆论信息的位置,或向陌生的专业同行传递有关多种问题的舆论信息的位置”。一般是国家和国际事务的消息灵通人士。舆论引导者通常在整个美国社会地位显赫,他们的看法常常被社会其他人士认为是更可信和更合理的,2热心公众也比较关注国家和国际事务,并且消息也比较灵通,但他们的看法不似舆论引导者的看法那样被广泛地传播。大众群体是被传统看法所强调的美国人口中的那部分。一般对国家和国际事务没有多少兴趣。在国家和国际事务上一般是消息闭塞的。

区分精英群体和大众群体的因素包括两个:1教育水平,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可能对国家和国际事务兴趣盎然,消息灵通;2社会经济等级,虽然美国人通常认为他们都属于庞大的中产阶级,但在财富、职业和地位上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公众舆论指的是美国人对特定问题和论题普遍持有的态度,这主要通过民意测验,有时也通过投票来表达。即公众表示出来的意见。

美国公众舆论特点的模式有三种:1公众舆论反映了美国人的想法,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对国家和国际事务兴趣不。2多数美国人对国家和国际事务知识贫乏3一种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剧烈变动的趋势。由于多数美国人对国家和国际事务兴趣不大,知识贫乏,所以他们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往往“温和”易变。

公众舆论可能可以间接和直接的参与决策过程的政治官员起到制约作用。这是因为:1制度因素2政治竞争3文化传统4技术进步。

公众舆论对国内政治和决策过程的较为“间接和长期”的影响。1公众选举决定重要政府官员2政治领导人在任期期间影响决策过程的能力主要是他们的公众威望起作用的结果3公众舆论常常规定了合法的政治言论和国内政治的范围,限制了决策者所考虑的决定的种类。

公众舆论对外交决策的影响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民意测验2选举投票3集会、游行和写信等其他行动4通过媒体

美国社会在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上的看法从四个方面影响对外政策的进程:影响公众舆论,影响选举过程和投票人的选择;影响团体和社会运动在国内政治中的活跃程度;通过社会化进程影响美国新一代。国家利益和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受到思想力量——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观点的力量的极大影响。

1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观点上的一致:对外政策上反共产主义兴起,自由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出现,2越战后年代里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观点上分岐: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变得更加多样化。自由主义、新左派、保守主义兴起。意识形态上的多样性的兴起又导致对立的对外政策观点和思想派别的发展。在越战后的年代里,主要有三种相互对立的对外政策观点: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保守主义的国际主义、孤立主义。3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观点上的趋向: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正逐步成为美国的两大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观点。保守主义主张增加军费开支,加强美国的军事力量,巩固同盟关系,建立美国优势下的地区力量平衡。在对外政策的实际操作中更倾向于单边主义,自由主义认为美国应把推进民主、维护人权和扩大自由市场体系作为对外政策新的指导思想。保守主义理念经常与共和党联系在一起,大多数民主党人持自由主义。

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及他们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关的国家。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美国文化和民族风格:1美国人日益子女相信,美国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是“清白无罪”的2当美国真正开始涉足国外时,美国的行为被认为是“乐善好施”的,美国卷入世界事务是为了使世界摆脱罪恶,并促进所有人的自由和和平。3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例外”的,例外论意味着上帝是站在美国一边,美国代表着进步和未来世界最好的社会模式。

对外交政策的影响:1美国民族风格促成了美国人对于美国历史以及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持有一种非常幼稚和颇具“玫瑰色”的看法。2美国的民族风格要对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道德说教负责。3美国领导人通常不得不通过使他们的政策简明易懂并给其加入道德目标的方式,来向公众兜售他们的政策。4道德说教和吹嘘对外政策成就的倾向常常在国内外产生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及偏执情绪。5往往对于公众在涉及美国外交政策问题上情绪的重大波动起了作用,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形成。

政治参与:就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公众参与政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参加投票选举,回答民意测验,给他们选出的代表和报刊杂志的编辑写信,给某项事业捐款,参加跟政治有关的组织和团体,为某个政党、候选人或观点工作,参与院外活动集团,参加游行、示威和群众运动等等。

政治参与的特征:1大部分美国人不太经常参与政治进程,如果参与的话,主要是参加投票。事实上,许多美国人彻底放弃了任何形式的政治参与。2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参与形式是:选举政治——参与政党和投票,集团政治——参与利益集团和社会活动。3美国人的投票率在20世纪呈下降之势,进入21世纪有上升趋势。4尽管参加利益集团和群众运动的美国人是少数,但是这种人数却在成倍增长。

选举政治有两种主要方式来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1选举结果决定了总统和国会议员,因为被选出的官员是重要的决策者。2选举结果也确立了影响国内政治的长期选举模式。

集团政治的影响:1集团通常在决策过程中游说制定者,其手段是提供信息和金钱,动员追随者提供支持会制造麻烦。2以同样的手段来影响政治议程、大众的信念和行为,以及选举。3一些集团成员,尤其是组织完善、同政府机构和官员有密切联系的团体成员,经常起咨询作用,实际上参与了决策过程。4组织完善的团体常常准备进入政府,作为充实公职职位的重要来源。大部分总统任命的官员通常来自商业、法律和科研机构。5在国际上极其

活跃的团体如跨国公司,因其知名度和全球活动而影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决策过程。

利益集团又叫“特殊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是一个有共同态度、向社会其他集团提出要求的集团,如果它通过和向政府的任何机构提出要求,它就变成一个政治性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兴起的政治保障:1美国政治体制的总体特征是开放性的,鼓励不同利益、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2由于美国三权鼎立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使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政策影响力成为美国政治的中心特色,造成整个社会决策中心和权力中心的不明确。3电视、电脑与互联网等应用技术使得美国政治更加基层化、地方化,国会议员必须不断地与自己的选民保持联系,方能在激烈的政治竞争中成功。4金钱政治是美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特征。5周而复始的竞争性选举使得利益集团的影响得以延续。

决定利益集团影响程度的自身因素:1利益集团实际成员与潜在成员之比例2利益集团经济实力的大小3利益集团的声誉4利益集团的公众表达能力和动员能力5利益集团影响社会秩序的能力6利益集团的好斗程度7利益集团提供信息的权威性8利益集团的选战实力。

思想库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策选择为目标的非盈利机构

主要对外政策思想库:对外关系委员会,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传统基金会。

美国的思想库在对外政策上至少能够起到三种作用:生产思想,储备人才,教育作用。方法:出版书刊杂志等,与主流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各种讨论会、演讲会、餐会等形式发挥作用,和决策机构之间保持人员流动关系,直接出席国会听证会或应政府部门之邀参加讨论、撰写报告。

大众媒介的作用:1新闻媒介是美国人了解国内外事务的主要来源,因此,它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2由于新闻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所以新闻报道通常会影响“政治议程”即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那些问题予以关注或不予重视3新闻报道也影响“舆论导向”4由于在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介的这种作用,使社会集团和个人,包括政府官员、国家首脑、当权派及其反对派以及社会活动家们都在为左右新闻媒介而展开竞争,以便使其各自关注的问题得到有利的社会舆论。

美国主流媒体: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时报》,《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福克斯电视台。

美国主流新闻媒介报道的国际新闻是以美国和西方国家(而不是以全球)为中心;以政府官方(而不是非政府团体和民众)为焦点;突出政治和国家安全问题,强调诸如战争等“消极事件”,主流媒体不仅具有选择性,而且往往故意渲染事件的某一方面。

左右新闻媒介的因素:1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要做出选择。每种新闻媒介所扮演的都是事实的“过滤器”的角色。新闻报道需要有选择性,需要简明扼要,其结果就是对事实的里的扭曲。2新闻事业的特性,媒介的集中优势,主流媒体的报道往往呈现出“类同性”大众得到“加工过的事实”的范围越来越窄,种类越来越少。媒介的商业性,经济因素取代政治因素成为新闻事业的原动力。优先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观众、加强对国际国内政治进行选择性和类同性的报道。媒介的激烈竞争。传播媒介官僚化和新闻行业专业化。3政治环境与传播过程;主流性媒介的新闻报道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决定着新闻记者观察世界的能力;正因为传播媒介对美国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内外的个人和集团都企图影响和操纵新闻报道。

新闻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新闻媒介是非常密切的共生关系新闻事业的本质和美国社会的政治环境使新闻媒介更多地依赖于政府,同时政府也变得越来越

有求于新闻媒介2总统和行政机构在促成积极的新闻报道方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在新一届政府的初期。在对外政策问题上,在危机期间,以及当总统的合法性和支持率处于最高峰时,情况尤为如此3尽管有这些优势,在越南战争以后,总统已经不能再想在冷战时期那样左右和影响新闻报道了4后越战时代的美国对外政策学使不同的个人和集团竞相接近和影响新闻媒介,从而影响美国的国内政治和决策过程。

大众媒介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在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对美国人的生活有着广泛影响的情况下,美国人需要对国际国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20世纪由于通讯技术的革命,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认识和想象都是通过新闻媒介获得的。

多元论:权力分散到社会的许多集团,而每个集团竞相争夺对政府的控制权。多元社会包含着许多精英和大众,精英在数量上相对较小,他们在生活的不同方面起着作用,而大众则分入到组织的集团和群体中。多元论是相互竞争的集团政治的一个类型,各个集团代表着不同的目标和信仰,在整个社会和政府中竞相争夺影响。多元论者并不赞成共和式民主政治存在。他们坚持认为权力分散到具有竞争目标的各个集团之间代表着不同的民主实践。多元政治有助于使全体统一,有助于和平解决争端。多元政治也被看成是一种手段,用来防止有大众社会、大众媒介金和超凡感召力领导所导致的民主崩溃。

精英论:他们大多数人认为在决策过程中,权力集中在精英手中,他们只代表社会上的少数,占据权力部门的关键位置,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其他人则强调阶层差异,强调美国社会中上等阶层拥有不对称的权力。不管焦点是盛行的体制上还是普通阶层上,广大公众在政府社会的政治体制中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影响,政治制度本质上是精英政治。

超多元论:超多元论强调社会和政府里官僚机构的兴起以及他们之间在公共政策上的密切联系。国防中的军事—工业—科学复合体的存在经常作为超多元政治的典型例证。超多元是多元论的一种夸张的或扭曲的形式。

在冷战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决策过程性质的流行解释为多元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作出了新的解释:在冷战期间,政治过程往往是精英论,在越战后,则日益表现为多元论。

所谓政策,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政党或集团为了实现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体计划而具体制定的行动准则。因此,外交政策指得就是外交实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为实施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外交战略人而具体制定的行动准则。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特朗普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其政策包括:1、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提升贸易壁垒;3、通过税收政策使得企业回流美国。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会使消费品价格上升,从而引发通胀,并且会使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等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将受损。 对于中国来说,对美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初级品制造业和机械产品出口将受到冲击 主要将会影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加拿大进口的商品有60%来自于美国。墨西哥进口商品的80%以上来自于美国。 ? 贸易保护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自身而言,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可能使得关税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进口产成消费品价格上升侵蚀消费者剩余,美国国内供给不足或价格更高导致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价格上升,而消均衡的费数量则减少,这对美国低收入者影响较大;进口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带来通胀,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会通过成本加成定价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上,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可能引发通胀;进

口数量减少会导致低效率和寻租,美国国内效率较低的企业受贸易保护也得以存活,经济整体的效率下降。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8贸易政策日程和2017年报告》,明确提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有五大支柱:一是通过维护经济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巩固美国经济,惠及所有美国人;三是达成让更多美国人受益的贸易协定;四是加强执法力度,让不遵守规则者不再获利(占美国便宜);五是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有效市场间推广规则,推动国际贸易,为世界创造更大福祉。 美国公布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消息称,已向国会提交特朗普政府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议程主要内容为:第一, 制定支持国家安全政策的贸易政策;第二,巩固美国经济发展;第 三,推进利于全民的贸易谈判;第四,实施并捍卫美国贸易法律法 规;第五,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 ??????????????????????????????????????. 1. ???????????????????????? 2. ????????????????????????????????????????? 3. ?????????????????????????, ??????????????? [??]???????, ???????|?????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奥巴马总统就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发布会演讲稿

奥巴马总统就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发布会 演讲稿 Good afternoon, everybody. Happy Friday. I thought I’d take somequestions, but first, let me say a few words about the economy. This morning, we learned that our economy created over 200,000 new jobs in July. That’s ontop of about 300,000 new jobs in June. So we are now in a sixmonth streak with at least200,000 new jobs each month. That’s the first time that has happened since 1997. Over thepast year, we’ve added more jobs than any year since 2019. And all told, our businesses havecreated million new jobs over the past 53 months. That’s the longest streak of privatesector job creation in our history. And as we saw on Wednesday, the economy grew at a strong pace in the spring. Companies areinvesting. Consumers are spend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 energy, technology, autos allare booming. And thanks to the decisions that we’ve made, and the grit and resilience of theAmerican people, we’ve recovered faster and come farther from the recession than almost anyother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历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五、互不干涉内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

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 方向发展。 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 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 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 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 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 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 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 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10+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 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 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视角综述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视角综述 武大政管院国际政治 摘要:本文收集了四种分析、解读美国外交政策的视角,分别从历史和外交传统、宗教和文化的视角、国家需求层次的视角和族裔群体影响的视角,试论述这四种视角的主要观点、依据、内涵以及从该视角出发能够解释的美国外交政策现象,以期对当前分析美国外交政策的视角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俯瞰。 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视角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collected four perspectives of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diplomacy tradition, national hierarchy of needs, influence of ethnic groups. Explaining the main idea, basis and connotation of these four perspectives, in the purpose of reviewing the perspectives of analyz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Key wor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perspective review 人们在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阐释和预测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以一种适当的方法来解读错综复杂的当代美国外交政策。本文试图收集、整理、归并现有的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解释力和较完备体系的分析视角,展示目前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各种工具与方法论。 一、历史和外交传统的视角 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审视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一种传统而又严谨的视角。该视角的典型代表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1]。该书作者——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阐释方式。 米德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正确理解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关键在于承认并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传统。米德认为,自美国独立以来,对外政策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对外政策史总体上是一部成就显著的历史,美国有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传统。米德的这种历史视角对我们的美国外交政策研究颇具启发意义。米德通过对美国独立以来的外交历史的考察,总结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四个学派,并以此作为阐释美国政策的方法,这为我们解读、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一种选择。 以历史视角为基础,米德归纳出一套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外交政策原则,以此来阐释美国的对外政策,并为美国后冷战时期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米德将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这些原则分为四个学派,,即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米德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是这四个学派共同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 (一)汉密尔顿主义 汉米尔顿主义者代表美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独立初期,他们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和银行系统。这一派的外交政策观深受贸易立国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欧洲“大陆主义”的安全政策是一种零和游戏,而贸易则是一种双赢活动。以全球贸易为关注焦点,汉密尔顿主义的外交政策传统包括这样一些

中国历代外交政策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外交有哪些特点? 自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与政权之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政策和策略是它的生命。因此,积极在理论、实践和历史中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上溯夏商周秦,下迄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曾有不少帝王、贤臣和有识之士,适应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制定和产生过很多较好的外交政策。 以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外交流的一些著名事件: 秦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虽然甘英出使大秦没有成功,但以后的交流提供了条件。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开创了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东汉日本倭努国王遣使来函,受到光武帝的赠赐。 隋唐:我国东与朝鲜、日本,西与印度、伊朗、阿拉伯诸国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唐太宗时就与天竺见互派使者;651年(唐高宗时)大食遣使来华,此后百余年间来华使者多达30余次。 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进入最频繁时期,那时的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来大都得亚洲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明朝后期至清朝,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及清前期海上抗清力量的活动,转而实行闭关,限制了对外贸易,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历史告诉后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总得来说,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先开放后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推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中国现代的外交政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中苏交恶. 当时世界上存在两个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存在两条道路, 苏联主导的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美国主导的自由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并坚持有所区别的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这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必然要服从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也要服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坚决反对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和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民族利益甚至国家利益要服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需要。 二. 第二阶段中苏交恶到改革开放 这时虽然中苏交恶, 但还是存在两个阵营和两条道路, 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改革斯大林主义的行动和理论,也就是所谓苏联修正主义,为了防止孤立无援, 保护国家免于苏联的攻击, 向美国伸出和解友好的手。 国内推行空想的社会主义运动,大跃进, 人民公社,导致饥荒,经济困难,提出一系列错误的理论, 1。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2。以阶级斗争为纲。3。世界大战迟早要打起来,早打比晚打好。4。毛的反修防修理论,资产阶级司令部理论,发动悲剧闹剧的文化大革命。虽然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分裂,但是在毛的坚持下,继续做着支援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事,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无偿的援助越南、朝鲜等,还有远在天边的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等。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摘要】:由于二战苏联在乘美国实行战略收缩之机大规模扩充军备和在世界各地扩张,严重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增强实力,"遏制"苏联的扩张,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结果恢复了美国的实力,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冷战"气氛,但同时也加深了美国自身的困难。 美国的外交战略面临新的抉择。 键词】:遏制战略,冷战美国外交政策难民政策. 一. 美国遏制战略 一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二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手段:针对前苏联、东欧以及西方盟国,诱压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遏制或经济援助,以服务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大战略 (一)经济遏制。遏制战略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大战略,它强调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并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其中,贸易管制战略就是遏制战略手段的具体化。贸易管制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遏制战略。 (二)经济制裁。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战略加剧了前苏联的困难,延缓了前苏联的发展。的。它不像法国和日本那样在重商主义道路上走得很远,美国的商贸一直与开放市场为伍,开放的市场又和政治自由相关联,政治自由则伴有民主,而民主还连同有和平。”[ 三美国遏制战略的实现条件: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在外交上孤立前苏联的同时,迫使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以拖垮其经济,从而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作为美国外交传统的延续,对经济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是其重要目标。二是经济手段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而言,既保持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又成为了遏制前苏联的有效工具. 二.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 对美国来说,难民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选择问题,即接纳什么样的人入美的问题。一般而言,难民的流动标志着人心向背。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逃亡,起到了毁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削弱其凝聚力的作用。接纳难民入美,则可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加强美国国内的凝聚力,树立美国是“人心所向”的自由国度的形象。因此,利用难民的象征作用、宣传价值,打击共产主义成为美国制订难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反共意识形态主导了冷战时期美国对难民的选择。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意加深,难民问题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 杜鲁门先是呼吁美国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国家推行的“解放政策”是其扩大强权政策的具体表 现。美国企图通过对东欧国家进行敌对宣传. 然而,美国在慷慨接纳古巴难民的同时,却对逃离亲美反共的杜瓦利埃独裁 政权的海地难民表现出冷漠和吝啬。古巴革命胜利后,一方面,美国担心海地成 为第二个古巴从而引起社会主义影响在拉美的扩大;另一方面,美国在拉美的战 略也需要海地的支持。例如,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中投票赞成将古巴开除出 该组织,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提供港口和机场供美军使用。考虑到海地在美国 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双方的友好关系,美国没有抨击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所 以,在所有前往美国的古巴人都被美国视为“逃避共产主义迫害”的难民的同时, 逃离海地前往美国的人则从未被认为是通过“用脚表态”反对本国独裁政权的人。越战结束后,美国由于国力衰弱,被迫实行战略收缩,转而推行维持强权政 策。总的来说,美国并未始终一致地在难民问题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说冷战时期美国推行难民政策是“以力假仁”似乎也不为过。

当代美国外交重点

当代美国外交复习题 1、名词解释(21个) 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 “天定命运论”是19 世纪4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种扩张主义思潮。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即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其对新大陆的统治和主宰是一种天意的安排,种族优越论和扩张是其思想核心。“天定命运”有三层含义:一、美国建国的必然性。二、美国领土扩张的合法性。三、传播民主制度的神圣性。“天定命运论”迎合了当时美国国内进行领土扩张的需要,在美国盛极一时,成为早期美国的主流思想,迄今仍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自由国际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自由国际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大战略思想。它深受威尔逊理想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在民主自由国家之间,建立以国际机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支撑、以大国自律为条件,以开放经济、集体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秩序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 孤立主义政策不是真正的孤立和闭关自守, 而有着特殊的内涵。首先, 这项政策的实施只针对欧洲。第二, 所谓孤立! 是指在政治和军事上远离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纠纷, 而在经济上继续与各大洲保持正常的贸易往来;第三, 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盟, 不为任何国家承担义务。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符合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 为以后美国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孤立主义政策的最大作用在于为美国崛起提供了所需的国际空间。 新孤立主义neo-isolationism(P10) 新孤立主义是由美国最早提出的,它指的是美国从1990年开始的孤立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大辩论,其中心思想是:美国便是一切,一切便是美国。代表人物帕特里克?布坎南在1992年的大选中打起孤立主义的旗号,反对向海外派兵,反对对外经济援助,反对大量向美国移民,提倡贸易保护主义,强调凡事都要“优先考虑美国的利益” 遏制Containment 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7年3月,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威慑Deterrence(P81) 威慑是一种通过让对手意识到武力行动的成本和代价大于利益,从而使对方国家停止使用武力的战略,它是美国军事力量的主要意图。【威慑可“软”可“硬”。“软”威慑主要针对敌人的心理防线和认知体系,使敌产生心理恐慌和认识上的混乱】 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contact (engagement) 选择性接触战略主张有选择地介入冲突, 以有限的资源和现有的能力完成一些关键性任务。该战略要求将美国政治力量和物质资源首先投人到那些生死攸关和极为重要的利益之中, 同时寄希望于其他一些重要利益至少能部分地得以实现。 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P11) 新保守主义是政治思想、动向及运动的一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从先前的自由派观点转向保守目标和方法的美国意识形态。美国总统里根和小布什在执政期间均推崇“新保守主义”,它的鲜明特征是“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现代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政府已经超载,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