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南通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苏南通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苏南通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苏南通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苏南通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1. 规划概况

1.1 规划背景

根据通委[2012]2号文,南通滨海园区于2012 年1 月12 日正式成立,控制区范围包括通州三余镇全境及其对应的海域、如东县大豫镇全境及其对应的海域,总面积约820 平方公里(包含代管区)。

随着园区总体规划的推进,园区更名为通州湾新区(南通滨海园区),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园区更名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通州湾新区)。

为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快南通沿海开发,实现南通城市空间由沿江向沿海拓展,打造港口、产业、新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2013年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管委会委托编制了《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通州湾新区)规划(2013-2030)》。

2014 年9 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

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苏政复[2015]42号)(见附件),同意开展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前期工作。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控制区范围包括通州区三余镇全境及其对应的海域、如东县大豫镇全境及其对应的海域,总面积约820平方公里(包含代管区)。其中代管区范围包括通州区三余镇和如东县大豫镇部分区域,总规划面积约585平方公里,代管区陆域部分包括原通州区三余镇全境、原通州滨海新区、原如东县大豫镇闸东村、东岗村、东凌社区、东安科技园区以及东安闸内部分围垦区域(如泰运河以南部分),总面积约292 平方公里;海域部分约293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腰沙-冷家沙海域。

2015年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管委会委托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代管区)陆域部分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江苏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通州湾新区)陆域部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15年12月3日通过原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现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审查(苏环审[2015]142号)。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通成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城效应显现,经济发展提速,南通将成为国际资本及上海产业转移新的空间载体。借助与上海一体化发展优势,以上海为开放平台,南通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将有较大发展,为建成重要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支撑。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字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点,南通市域东部,黄海之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具有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叠加优势,是南通沿海前沿区域承南启北的中心节点。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是江苏沿海开发、南通陆海统筹改革试验的核心区和先导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战略支点,上海市中心往北90 公里之地,其战略位置引人注目,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溢出效应”的经济腹地。

2018年,根据《省政府关于设立江苏南通通州湾经济开发区等26家省级开发区的批复》(苏政复[2018]82号),为全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落实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突出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在区域中的港口、产业、生态潜力和优势,将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管委会委托编制了《江苏南通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规划(2018-2035年)》,通州湾经济开发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规划范围北至江新路、海晏大道,南至漓江路、观景路、328国道,西至东园路、临海高等级公路、淮海路,规划总用地面积共约170.85平方公里。规划开发区将重点突出“3+1”主导产业,延伸发展3大相关配套产业:借助优良的港口条件,发展临港经济—钢铁新材料产业、航运物流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挖掘湿地景观和海洋文化资源,突出水岸经济—旅游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发挥支撑作用—配套产业(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2 规划范围

江苏南通通州湾经济开发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本次规划范围北至江心路、海晏大道,南至漓江路、观景路、328国道,西至东园路、临海高等级公路、淮海路,规划总用地面积共约170.85平方公里。

1.3 规划期限

规划期与江苏省通州湾示范区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为2035年。

1.4 规划目标

发展成为具有滨海特色、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经济发达的现代化滨海生态港城。园区要全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落实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突出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在区域中的港口、产业、生态潜力和优势,将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通州湾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长江下游北翼江海联动开发新平台,逐步放大南通江海联运与陆海统筹优势,成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及现代物流发展、江海产业联动、陆海统筹改革等方面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助推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

1.5 规划布局

(1)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东港、西产、南城、三湾、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东港:为通州湾港区中的综合物流园。重点完善现代物流功能、综合贸易功能。

西产:为港区西侧、遥望港以北、328国道以东的产业功能区,是通州湾钢铁新材料等重大战略性产业的承载空间。预控三个规模在5—18平方公里之间、空间完整的产业组团,在西侧形成一个生产配套组团。

南城:为南部城市综合功能区。主要为遥望港以南、328国道以东的片区,是通州湾科创产业功能、城市生活功能及配套服务功能的主要承载空间。依托既有的城市发展基础,着力发展科创文教、商业办公等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有序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功能集聚,加强入海河口、省级生态公益林等的生态管控,打造韧性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与东灶港之间一体化发展,行成宜居宜业现代城市风貌。

三湾:包括北湾、中湾、南湾三大特色海湾。北湾依托南通海洋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潮汐湿地特色景观的生态旅游功能湾;中湾以现代滩涂为生态本底,保留湾区生态面貌,形成海滨生态特色景观湾;南湾以团结河河口为起点,三夹沙、东灶港为两翼,以港区城市景观为依托,形成南部城市特色景观湾。

多组团:共10个功能组团,组团内部功能相对完整,空间疏密有度,组团之间由绿廊、水系和湿地、重要交通线隔离。

①港口:综合物流园组团。

②战略项目组团:包括钢铁新材料组团、高端装备产业组团、高新技术产业组团;后方支持配套包括:东安产业园、流通加工组团。

③生态旅游组团:滨海生态旅游区。

④城市功能组团:科创园区:通州湾集聚高校及科研院所并承担商务金融、休闲居住等功能的组团;创新创业综合组团:包含行政、文体、休闲服务、商务、商贸、居住、科教研发等综合功能;

南部制造产业园组团:通州湾产业发展提升的主要区域,延续现状良好的产业聚集态势,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及制造业落地;

三夹沙组团:规划期以工业、港口功能为主,留有转型可能性。

(2)功能布局

规划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钢铁新材料产业、金属制品加工产业、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及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十大产业园区。

(1)综合物流园

二号港池西侧、南侧规划为综合物流园,占地规模约15.87平方公里。

发展临港物流,主要为液化品、粮油食品、集装箱、煤炭铁矿石散货等物流产业。积极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扩区,争取上海自贸区通州湾分区建设,可结合大型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与上海协作错位探索开展专业化口岸业务、跨境电商业务、涉海金融业务等。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与出口加工业,与商贸流通、批发市场、交易中心等载体相互作用,形成集联运、仓储、配送、加工、保税、报关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区。

(2)钢铁新材料产业园区

位于东安产业园东侧。总占地规模约17.74平方公里。

按照首期建设规模800万吨左右,远期预留1500-2000万吨的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国际先进的现代化沿海钢铁基地。

(3)东安产业园

位于新328 国道东、江新路南侧,占地规模约8.83平方公里。

通州湾产业优化提升的重点区域,园区内部用地增存并举。提升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功能配套,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区内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包括特种工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特种汽车、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设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港口机械、医疗器械、通用航空器制造等;园区内适当布局金属制品产业。

园区南部以生物基纤维材料及应用、生物基塑料及深加工制品产业为主导,重点生产生物基纤维系列产品、生物基纤维高端纺织品、绿色环保产业用纺织品、生物基塑料系列产品、生物基塑料深加工制品、生物基复合材料等等。

(4)流通加工产业园

位于综合物流园西侧,占地规模约6.88 平方公里,为综合物流园的后方配套产业区,主要为物流加工功能。

(5)高新技术产业园

位于通海大道南、旅游示范区东侧,占地规模约5.03平方公里。

通州湾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的主要承载空间,内部以自然水网为基底,随形就势,形成中央绿谷,向南沿绿轴指向海湾,向西与生态湿地产生联系,面向北湾与中湾的界面以研发功能为主,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营造优美的园区环境。构建产业型科创空间,培育创新型企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学联盟等创新主体,为周边大规模的产业空间提供创新支撑。

(6)高端装备产业园

位于一号港池西侧,占地规模约11.9 平方公里。

主要发展特种工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特种汽车、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设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港口机械、医疗器械、通用航空器制造等。

(6)三夹沙临港产业园

位于中湾南部,占地规模约9.77平方公里。

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现代汽车物流等临港产业,辅以滨海休闲等配套功能。受限于用海政策,规划近期以产业功能为主,借助港口发展临港高端装备制造,远景预留向生活功能转型的可能。预控东部向海轴线及西部500 米宽的生态廊道。近期鼓励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引进,确保三夹沙地区产业管控科学、有序。在确保生态环境及景观风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培育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集群。

(7)南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位于团结河以南、淮海路以东,占地规模约10.24 平方公里。

通州湾产业发展提升的主要区域,延续现状良好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及电子信息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特种工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特种汽车、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设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港口机械、医疗器械、通用航空器制造等产业,园区南侧发展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

工业组团主要位于综合物流园组团、钢铁新材料组团、高端装备产业组团、东安产业园组团(包含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组团、金属制品组团、生物基新材料组团和物流组团);高新技术产业组团、流通加工产业组团、三夹沙临港产业园组团(包含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组团和物流组团);南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组团(包含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组团和电子信息组团)。

2. 区域环境现状

2.1 地表水环境现状

历史资料及本环评的补充监测结果表明:

(1)如泰运河(W1、W2、W3)、西匡河(W8)各监测因子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要求;遥望港(W4)、团结河(W5、W6)、纳潮河(W7)各监测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要求。

(2)根据2014~2019年地表水质监测比较,如泰运河各监测因子中除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余总体均呈下降趋势;遥望港各监测因子中氨氮有所增

加,其余各监测因子总体呈下降趋势;西匡河各监测因子中除石油类呈下降趋势,其余各监测因子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团结河新区边界各监测因子中,总磷变化较小,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呈下降趋势,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呈上升趋势;团结河入海各监测因子中,石油类变化较小,总磷、悬浮物呈下降趋势,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

2.2 大气环境现状

历史资料及本环评的补充监测结果表明:

(1)2018年PM2.595%保证率日均质量浓度存在超标现象,故本项目所在区为不达标区。

(2)2016~2018年,通州湾区域环境空气常规因子SO2、PM10、PM2.5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NO2年均浓度总体略微上升。SO2、NO2、PM10、PM2.5、O3保证率日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CO保证率日均浓度总体略微上升。通州湾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

(3)2019.05.20~26日对项目区域大气进行了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分析可知,6个监测点各监测因子TSP、非甲烷总烃、苯、甲苯、二甲苯、甲醛、HCl、硫酸雾、H2S、NH3、二噁英、氟化物、汞及其化合物、苯并芘和氰化氢均满足相应的环境标准要求,区域环境质量较好。

2.3 声环境现状

区域环境噪声状况良好,各监测点位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标准要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

2.4 底泥环境现状

评价区域河流底泥各监测点监测因子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风险筛选值要求。将本次监测与2017年6月、2014年11月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如泰运河底泥各监测因子中除砷外、其余因子总体呈上升趋势;遥望港、团结河、西匡河底泥各监测因子总体呈下降趋势。

2.5 土壤环境现状

园区范围内布设的16个土壤现状监测点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或《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中风险筛选值要求。对比本次监测与2017年、2014年的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原东安工业集中区及原滨海工业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汞、铅、镉、镍、铜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砷、铬含量呈下降趋势。

2.6 地下水环境现状

项目区域的地下水监测点监测因子中,pH、亚硝酸盐、六价铬、汞、铅、镉、锌、铜、氟化物、苯、甲苯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类标准;铁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类、II类或III 类标准标;硝酸盐、硫酸盐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 类或II类标准;氨氮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类或III 类标准;挥发性酚类、耗氧量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总硬度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类、III 类或V类标准;氯化物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类、II类、III类或V类标准。

对比本次监测与2017年、2014年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结果,港新村附近地下水氨氮、耗氧量、砷、氯化物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汞含量变化较小,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硬度、氟化物、石油类呈下降趋势。

原东安工业集中区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耗氧量、汞、砷、钾、钙、硫酸盐、氟化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总硬度、钠、镁、氯化物、重碳酸盐、石油类呈上升趋势。

2.7 海洋水环境现状

2018年秋季监测,各监测站点监测因子中,除磷酸盐及无机氮有超标外,其余各监测因子均能满足相应水质功能要求。除1#、4#、8#~12#、17#、18#、21#、24#、36#站位外,其他各站位磷酸盐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标,最大超标倍数1.73。3#、7#站位无机氮存在超标现象,最大超标倍数0.05。

3. 环境保护目标

依据评价区资源开发特点和现状调查情况,确定本次规划环评的环境保护目

标如表3.1-1。

表3.1-1 规划期环境保护目标

4. 规划环评结论

4.1 规划相符性分析

从区域发展看,园区选址、定位与《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通港总体规划》等规划和文件的相关要求。《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由于编制时间较早,当时还未考虑滨海园区的规划建设内容,因此用地布局不完全相符,建议在下一轮的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调整用地规划布局。

从环境保护看,园区的产业定位符合《江苏省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江苏省主体功能区划》、《南通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等对该地区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本规划园区用地范围内有南通滨海园区海洋旅游度假区、南通滨海园区平原水库水源保护区、南通滨海园区沿海生态公益林、如泰运河(南通滨海园区)清水通道维护区和如东县沿海生态公益林。紧邻的有遥望港(南通

滨海园区)清水通道维护区、如东县如泰运河入海河口重要湿地、遥望港-四贯河清水通道维护区、海门市沿海堤防生态公益林和蛎岈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等。规划在在南通滨海园区海洋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度假用地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过程需符合海洋特别保护区二级管控区的要求。其它保护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重要湿地等)的一级和二级管控区属于禁建区和限建区,均维持现状,不进行任何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开发建设。

4.2 环境影响预测

4.2.1 大气环境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表明:规划期排放的所有大气污染物短期及长期最大落地浓度达标,污染物对保护目标的短期及长期最大浓度贡献值均能达标。

4.2.2 地表水及海洋环境影响

园区实施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园区污水处理厂实施深海排放。海洋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表明:经严格比选后,园区污水厂排污采用深海排放的形式,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好,排污口所在区域水环境容量能够满足污水处理厂排污需求。

4.2.3 地下水环境影响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表明:

①总体来说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速度缓慢,对周边环境的地下水有影响,高浓度的污染物主要出现在废水排放处范围内的地下水中。

②污染物扩散范围主要与地层结构及其渗透性、水文地质条件、废水下渗量以及某种污染物浓度的背景值等因素有关。其中地层结构及其渗透性、水文地质条件为主要因素,从水文地质单元来看,项目所在地水力梯度小,水流速度慢,污染物不容易随水流迁移;二是研究区地层以粉细砂为主,透水性大,污染物在其中迁移距离较远。

③突发情况下,高浓度污染物在短时间内扩散范围较大,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污染指数较高的区域逐渐被稀释。但污染物迁移扩散范围将扩大。

建议:

①根据园区功能布局,工业区距离居民区较远,虽然污染物的扩散对附近村庄影响很小,但为了安全起见,在工业区周边布置观测井,以确定污染物向周围扩散的范围和浓度大小,保护园区所在地周边的地下水水质。

②由于污染物扩散范围与废水下渗量大小有关,因此园区建设项目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应加强污水设施的防渗性能,以减少污水池中废水的下渗量,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渗入地下水中。

4.2.4 声环境影响

声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工业企业主要设备噪声源若采取隔声、消声、吸声等措施,在距声源10~60m处可以衰减达到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2类标准要求,主要社会噪声源若采取隔声、消声、吸声等措施,在距声源10~30m处可以衰减达到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2类标准要求。因此,只要加强南通滨海园区工业区噪声源和敏感点的规划布局,并对各类声源采取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就可以将声环境质量影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会对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对居民区等声环境敏感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隔声防护措施,则工业企业噪声和交通噪声对它们的影响也不大。

4.2.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生活垃圾:根据园区社会服务区规划,南通滨海园区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至园区现有的天楹环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统一处理。

一般工业固废:对确定不易综合利用或者需要暂存处置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采取一般堆存、围隔堆存、填埋、焚化和生物降解等处置方法进行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危险废物:目前南通滨海园区配套的集中固废处置中心具有焚烧和填埋的处置能力和资质,能够对园区产生的危险废物实现集中处理。

4.2.6 生态环境影响

(1)陆域生态影响

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

通过新区绿地系统的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区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占用所造成的生态功能损失。规划构建形成“四横三纵”生态廊道,并对原有生态节点进行修复和保护,可以进一步补偿新区建设造成的生态损失。

②土地类型变影响

随着南通滨海园区的建成,土地利用转型,原有生态系统的大气净化功能、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以及土壤对污染物的降解功能将大大削弱;新区污水经过处

理并达到排放标准后,排至通州湾海域,将对排污口附近海域的海水水质、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规划范围内未发现保护动植物。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将对鸟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新区范围内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重建。

③水土流失影响

建设区内降雨形成的径流对地面的冲刷、区域底层结构特征、施工过程对地面的扰动和施工组织管理活动等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以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根据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按照“先治坡面、后治沟底,先治毛沟、后治干沟,先治上游、后治下游”的原则综合治理。对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养护管理,严禁随意开挖,有计划地封育,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2)海域生态影响

①围填工程的影响

圈围工程取沙区域和工程吹填区附近内,悬浮物浓度会明显增加,因此施工期间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将受到明显的抑制,施工的结束后,水域中的叶绿素a 的含量、初级生产力及浮游植物生物量恢复。而规划围填海建设将造成占用的潮间带面积内的潮间带生物完全损失且无法恢复。

②深海排污的影响

规划实施后,规划区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均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通过排污管道深海排放。污水排放导致排污口附近海域水质中的石油类污染物、COD和悬浮物等浓度升高,影响附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但对整体海洋生态系统和三场一通道的影响不明显。

4.2.7 环境风险评价

园区陆域主要事故风险来源于:天然气使用过程中的爆炸;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制造企业化学品泄漏导致的扩散排放,风险预测结果表明:钢铁基地等发生风险或事故排放时,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

码头区可能发生的事故有:船舶泄漏事故、码头泄漏事故,最终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泄漏的物质对海域的影响。风险预测结果表明:当油品在强风作用下,油膜漂移速度较快、影响面积较大,油膜扩散的路径也与无风条件下有所不

同。在加油作业时严格执行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在作业前布设围油栏,把溢油事故污染控制在围油栏所包围水域内。

在采取有效事故预防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前提下,事故的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4.3 公众参与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相关规定,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开展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形式主要有网上公示、发放调查表等,本规划环评已于2019年5月14日在江苏环保公众网(https://www.doczj.com/doc/f56848335.html,/hpgs/201905/t20190514_432981.html)开展了第一次公示(见图4.3-1)。本次为第二次公示。

图4.3-1 第一次网上公示截图

4.4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1)总体规划目标的合理性

发展成为具有滨海特色、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经济发达的现代化滨海生态

港城。园区要全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落实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突出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在区域中的港口、产业、生态潜力和优势,将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该目标符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总体规划目标合理。

(2)总体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评价

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形成“东港、西产、南城、三湾、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基本合理。但通州湾经济开发区用地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完全一致,建议对规划进行调整。

根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原东安科技园用地为镇建设用地,通州湾经济开发区总规中规划成工业用地和少量居住用地。由于《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编制时间较早,当时还未考虑滨海园区的规划建设内容,而且东安科技园现已开发建成,实际用地为工业用地,建议在下一轮的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调整用地规划布局,园区工业用地应控制在已建区和适建区,禁建区应禁止与禁建区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现状部分企业与规划的用地性质不符,均需搬迁。

(3)环境功能区划合理性分析

(1)东凌水库为园区的备用应急水源,遥望港为平原水库水源地的主要补充水来源,团结河为新区内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区,江苏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确定为Ⅲ类水标准。故东凌水库、遥望港、团结河确定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合理。

如泰运河为如东工业、农业用水区,近期为Ⅳ类水标准,远期为Ⅲ类水标准合理。园区内其它河道为景观河道,规划为Ⅳ类水标准合理。

根据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蛎蚜山海洋保护区执行Ⅰ类海洋水质标准,农渔业区执行Ⅱ类海洋水质标准,港口码头区和特殊利用区执行Ⅳ类海洋水质标准,建设用海区执行Ⅲ类海洋水质标准。通过海洋环境影响预测可以看出,近期基地开发排水处理达到标准后在排污区排放,基本对海洋环境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该功能区划充分体现了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的原则。远期基地污水深海排放管道建设后,污水排口位于保留区,需调整近海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2)通州湾新区全部为二类大气环境功能区,总体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规划期内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90%。此目标基本合理。

(3)规划的声环境功能区划与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充分体现了发展与保护的和谐理念,总体上是科学合理的。

4.5 优化调整建议

(1)根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原东安科技园用地为镇建设用地,规划中并未明确城镇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中规划成工业用地和少量商业用地,东安科技园现已开发建成,实际用地大多为工业用地,建议调整用地规划布局。

(2)根据《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东安科技园吕洋铁路以东、临海高等级公路以西规划为一般农业发展区,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原规划中规划为工业用地和少量居住用地。评价建议对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进行调整,将该部分用地调整为一般农业发展用地。

(3)受评规划对固体废物规划不明确,尤其是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规模、占地、处置方式、依托情况等,建议在规划补充此部分内容。

(4)规划文本中有多处提到了石化新材料的内容,根据江苏省新增化工园区的相关要求,规划环评建议取消石化、化工的产业定位。

(5)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与现有已批复通州湾港区规划环评范围有冲突,存在部分重叠的情况。

(6)通州湾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内有部分区域(规划为二类住宅用地)与南通滨海园区沿海生态公益林存在重叠的情况。

(7)规划范围包括了部分现状海域,如一港池西侧规划的工业用地现状为海域,根据国家严控围填海的政策要求,围填海用地需要严格的审批手续和办理周期。建议规划考虑围填海用地手续取得周期,将围填海区域的用地规划为远期发展产业用地。

(8)未对再生水厂的规模等进行规划,建议规划对再生水厂的规模等进一步明确,后期可考虑进一步加大再生水回用率。

4.6 综合评价结论

通州湾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符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战略定位高,发

展目标明确;通州湾开发区的发展对于南通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评价认为,在通州湾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切实保证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在引进项目时严格把关,确保满足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对进入项目加强环保监督管理力度,将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和建议的前提下,通州湾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可以缓解和接受的,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情况汇报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情况汇报 ——2009年7月24日在南通市第十三届 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局长马啸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南通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将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30)成果向市人大常委会议进行汇报,请予审议。 上一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委托江苏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南通市规划设计院于1994年初开始着手编制,1996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区范围46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用地规模100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城市。随着南通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加速发展,在21世纪到来之际,鉴于交通条件改善、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市于2002年组织对1994版总规进行了调整,在保持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局部地区的用地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综合平衡,这次总规调整于2004年4月经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 一、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背景与修编原因 1、1994版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1994版总规成果有效指导了南通市城市建设,是一个内容全面,研究具有相当深度、广度的优秀规划,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十多年来南通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方面有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基础性文件。从规划实施的情况看,1994版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动态和总体结构把握较准,城市各大功能分区合理,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组团结构在城市建设中基本得到体现,为城市发展构筑了整体框架。 2、城市经济发展指标和城市建设与1994版总规预测基本吻合。2008年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与1994版总规设定的远期目标(2010年)相比,人口、用地,城市化水平等主要指标均已超过远期目标,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基本得到了落实。南通市中心城区的用地功能布局、路网结构、用地时序以及市域城镇体系建设等基本上遵循了1994版总规确定的标准和原则。 3、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因和背景。随着南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交通条件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上海经济圈的辐射影响,南通城市发展的内部、外部动力发生重大变化,1994版总体规划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求,我市于2005年5月份向政府提出进行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请示并获批准。在修编过程中

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的通知2003.12 (较《南通市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总体规划纲要》2002之沿江部分更新更详)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省委、省政府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依托南通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沿江开发,实施江海联动,进一步拓展南通经济社金发展空问,更快、更好地接轨上海和融入苏南,全面提升城市和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在苏中率先快速崛起,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向现代化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南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南通的区位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南通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本规划以2002年为基期,见划时间至2010年(近期至2005年,远期延伸至2020年),并明确沿江开发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本规划报市入民政府和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审定后,即成为全市沿江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南通拥有长江岸线的地区(以下简称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沿江开发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区包括南通市区和如皋、通州、海门、启东4个县(市)。2002年人口572.88万人,面积5160平方公里,GDP721.4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3.4%、64.5%和81.3%;人均GDP12584元,比全市人均GDP高出1200元。 2010年前,南通沿江开发的重点是沿江前沿区域,即南通沿江至宁通高速公路南通段沿线的地区(以下简称前沿区域)。本区包括市区和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的43个乡镇及其8个经济开发区(名单见附件一),2002年人口317.5万人,面积2535.7平方公里,GDP440.3亿元,分别为沿江地区的55.4%、49,1%和61%,全市的40.7%、31.7%和49.6%;人均GDP13868无,为沿江地区人均GDP的u倍、全市人均GDP的1.2倍,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本规划范围总体上是沿江地区,但侧重于前沿区域。 根据南通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沿江开发将实施江海联动。为此,包括如东县、海安县在内的整个南通市域,均为江海联动开发区域。 第一章沿江开发基础与目标 一、开发基础 南通沿江地区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经济带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沿江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海交汇的三角洲顶端区位。本区地处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江海交汇的北部顶端,与南部顶端的国际都市大上海隔江相望,兼具滨江与临海两大战略优势。南通港为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一,拥有万吨级以上码头29个,5万吨级8个。依托江海河贯通、水陆空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本区从长江出海可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通过沿海大通道和新长铁路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广袤的苏北大平原及欧亚大陆桥相连,溯江而上,可到达苏、皖、赣、鄂、湘、渝、川等省市,具备广阔的腹地基础。 较为充裕的资源容量。本区在土地资源、江海岸线资源、环境容量等方面具有江苏其他沿江地区都不可比拟的优势。除了淡水资源十分丰沛外,本区土地资源丰富且连年增加,局部地区海工滩积向外淤涨25-30米,增加土地面积约5000亩。本区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沿江和沿海岸线资源的市,江岸线219公里(含洲堤),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有33.6公里,目前已利用17.7公里;海岸线203公里,其中具备建设5万吨级以上大型海港泊位条件的岸线40多公里。此外,位于江尾海头的区位,水气环境容量优势明显,危险品和污染物进江危害较小。这些都为临江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裕的资源保障和空间支撑。

南通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1 为加强南通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以及国家、省、市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办法》、《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性规定,在南通市区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其它地区按本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1.3 南通市区行政区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综合防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城市亮化与美化工程、室外广告发布等各项建设工程,须执行本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港口、公路、河道、各类管线等适用于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批后公布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批后公布 组织单位:南通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16年7月1日 一、规划范围 市域:南通市域行政辖区范围,陆域土地面积800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港闸区、崇川区、开发区全部,通州区的金沙镇、五接镇、平潮镇、平东镇、兴仁镇、兴东镇、先锋镇、张芝山镇、川姜镇,面积约853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江面面积)。 城市规划区:包含港闸区、崇川区、开发区、通州区,海门市的三星镇、江心沙农场,面积约177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2011—2020年。 三、城市性质: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8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609万人,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5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8.3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853平方公里。 五、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南通中心城区及其辐射影响下的海门城区和如皋长江镇为中心的地区。 “三副”:“掘港—长沙”城镇组群、“汇龙—吕四”城镇组群、“如皋—海安”城镇组群。 “多点”:市域范围内的多个重点镇。 六、市域城镇体系 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包括:1座中心城市(南通中心城区)、5座二级中心城市(海门城区、启东城区、如皋城区、如东城区、海安城区)、15座重点镇、50座一般镇。 七、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市级、区级、片区级3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市级中心由老城区中心和城市新区中心共同组成。 规划市北新城中心、观音山新城中心、能达商务区中心、苏通科技产业园中心、通州城区中心5个区级中心。 规划唐闸片区中心、港闸东片区中心、老城西片区中心、老城东片区中心、老城北片区中心、通州城西片区中心、通州城南片区中心7处片区级中心,为各片区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等配套服务。 八、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建设“三环、五廊、四心、多点”的网络化绿地系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行资源,促进旅行业的快速增长和连续进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行整体形象鲜亮、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行强市,依照《旅行进展规划治理方法》和《旅行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行进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行进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行区在编制旅行进展或旅行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畴 本规划范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进展时期。近期:2006~2018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8~2019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连续(成熟)进展期。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行局《旅行进展规划治理方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行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行资源分类、调查与评判》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行进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行业进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2005; 6.《江苏省沿江旅行进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都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行业进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连续进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和谐进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通州湾新区总规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区域协调 (7) 第三章发展定位与目标 (8) 第四章港口发展 (11) 第五章产业发展 (12) 第六章陆海统筹 (14) 第一节四区划定 (14) 第二节资源统筹 (17) 第三节空间统筹 (19) 第七章空间布局 (21) 第一节总体布局 (21) 第二节用地布局 (22) 第八章综合交通 (29) 第一节目标与策略 (29) 第二节对外交通体系整合 (31) 第三节内部绿色交通网络构建 (33) 第九章景观特色 (43) 第十章生态保障 (50) 第一节生态建设 (50) 第二节环境保护 (57) 第十一章公用设施 (59) 第一节给水工程 (59) 第二节能源工程 (60) 第三节污水工程 (61) 第四节通信工程 (63) 第五节环卫工程 (63) 第十二章综合防灾 (65) 第一节防洪(潮)排涝 (65) 第二节防台风海啸 (65) 第三节消防 (66) 第四节防震减灾 (67) 第五节人防 (68)

第十三章近期建设 (69) 第十四章政策措施 (73) 第十五章附则 (74) 附表一:通州湾新区城乡用地汇总表 附表二:通州湾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录一:对论证意见的答复 附录二:部门意见落实情况说明 附录三:关于南通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规划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要求的回复 图纸 01、区位图 02、南通市域协调规划图 03、代管区空间利用现状图(2013) 04、代管区空间利用规划图(2030) 05、代管区四区划定图 06、代管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07、代管区公用设施规划图 08、代管区生态建设规划图 09、用地现状图(2013) 10、远景结构图 11、分期发展图 12、用地规划图(2030) 13、空间结构图 1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5、旅游度假规划图 16、区域交通衔接图 17、港口及集疏运系统规划图 18、综合交通规划图 19、交通分区图 20、公共交通规划图 21、绿地系统规划图 22、水系规划图

南通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为加强南通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以及国家、省、市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是《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办法》、《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性规定,在南通市区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其它地区按本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南通市区行政区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综合防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城市亮化与美化工程、室外广告发布等各项建设工程,须执行本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港口、公路、河道、各类管线等适用于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 2.2.4 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南通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2035)

南通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 一、前言 、规划背景 南通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型结构交汇点,“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水运发展优势。近年来,在江苏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两大战略的推动下,特别是在近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新战略的带动下,南通市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综合交通和沿海沿江港口发展迅速,正在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年月,南通市委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交通转型”三大转型任务。推进交通建设由单一体系向综合枢纽转变、由基本通达型向集成运输型转变、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智能型转变,是交通转型的三大工作重点。内河水运作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引导重大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根据《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内河港口作为内河水运的关键节点和充分发挥水运效益、构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必须加快发展。年月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交水发〔〕号),要求进一步做好港口转型升级工作,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升级。此外,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网建设等重大工程都将在年全面建成,为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江河联运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宏观形势的发展,上述意见的出台,南通区域交通格局变化,以及内河水运条件的持续改善,提升内河港口发展综合效益,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成为未来内河港口行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南通市坐拥江海之利,境内水网发达,内河航道总里程仅次于盐城居全省第二位,具有发展内河港口的天然优势,连申线和通扬线等主要航道沿线内河港口在能源物资和大宗货种运输方面,对南通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历史原因,南通市内河港口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内河港口发展缓慢,存在分布散、规模小、等级低、功能弱、基础设施和装卸水平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综合交通运输的发

(推荐)南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通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第一章总则 1.1 为加强南通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以及国家、省、市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办法》、《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性规定,在南通市区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其它地区按本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1.3 南通市区行政区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综合防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城市亮化与美化工程、室外广告发布等各项建设工程,须执行本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港口、公路、河道、各类管线等适用于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滨海新区开发的SWOT分析

南通通州湾滨海新区开发的SWOT分析 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背景的SWOT分析 通州滨海新区位于南通通州东部的黄海之滨,成立于2007年1月,是市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新开发的一片沃土。对通州经济发展和提升通州城市形象起着双重作用。通州滨海新区的定位目标是以工业、旅游业为特色的滨海生态型产业区,远期目标是建成滨海新城。它总体规划面积400平方公里,首期启动面积7.5平方公里。如今滨海新区正在强势推进沿海开发战略,充分利用16.27千米的海岸线和沿海滩涂的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的进行招商引资活动,以期创造更好的价值,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更快更好的拉动通州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滨海新区位于南通市东部黄海之滨,处于南通市滨海区域的中心位置,是南通市沿海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前沿阵地,是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的重点基地之一。新区以“苏东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为总体发展目标,以“打造通州湾、建设新港城”为指引,全力打造南通东部现代化港口新城。它经江苏临海公路和沪崇启通道至上海浦东约1.5小时车程,经江海大道至南通主城区约40分钟,规划中的沿海铁路和扬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它也是南通市即将开发的通州湾(规划面积5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0万以上)的核心区域。 2.功能优势。 滨海新区具有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功能聚集优势。滨海新区的通州湾将建江苏沿海第一港口,依托周边港口的辐射,形成南通沿海独具特色的港口群,充分利用集聚优势和广袤的滩涂,发挥港口功能优势。 3.产业优势。 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优势比较突出的加工、海洋化工、船舶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辐射功能强。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入驻新区,有南通洪源地质工程材料有限公司、通州滨海新区污水处理厂、通州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南通恬恬置业有

南通港总体规划

南通港总体规划 时间:2010年01月15日来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南通港地处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8′54″,北纬32°45″。距入海口195.5公里,距吴淞口102公里,距南京264公里。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狼山海轮港区的建设,南通港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内河封闭式港口向沿海开放型港口转变。《南通港总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198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联合批准实施。按照《规划》重点发展了狼山、南通、江海等公共港区,随九十年代以来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富民、任港、天生、如皋等港区亦相继发展,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010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490.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8.2万TEU。 港口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其规模和空间上均突破了原《规划》的范围,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港口功能日益拓展,港口的发展要适应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的要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实施,江海转运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港口面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任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布局已初步形成,进一步研究南通港的地位与作用非常必要;南通市已知明确稳定深水港口岸线已基

本得到开发,急需解决港口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问题。 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未来南通港的发展方向,优化港口的规划布局,合理、有效地开发港口资源,促进港口与城市、腹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主枢纽港的作用,南通港务局与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共同开展了《规划》的修编工作,编制了《南通港总体规划》。该规划描绘了港口发展的宏观蓝图,是南通港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制订中长期规划、建设计划及选择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呈报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批准后实施。 第一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地理位置 南通港地处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8′54″,北纬32°45″。距入海口195.5公里,距吴淞口102公里,距南京264公里。港口处在海、江、河的交汇处,是海轮进江后长江北岸第一个可停靠的港口,是水上中转的重要枢纽。从长江口出海可达我国沿海和世界各港;上溯长江,可通往苏、皖、赣、鄂、湘、川六省及滇、黔、陕、豫等省,位于沿海和长江两条经济轴线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的经济辐射都极为有利。内河运输通过长江、引河与通扬、通吕等苏北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相贯通。疏港公路与国道、苏北公路网

南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1 为加强南通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以及国家、省、市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办法》、《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性规定,在南通市区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其它地区按本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1.3 南通市区行政区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综合防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城市亮化与美化工程、室外广告发布等各项建设工程,须执行本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港口、公路、河道、各类管线等适用于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执行。 2.2.6 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年)

附件 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一、线网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南通市规划远景年形成城市轨道交通“放射型”线网,由8条线路组成,总长约324公里,设换乘站14座。线网中,市区线4条,长170.8公里;市域线4条,153.2公里。规划2020年,南通市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比例为58.6%,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例为 23.4%。 二、近期建设规划 (一)基本原则 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基础,以解决近期城市发展中突出的交通矛盾为重点,加快构建主城区网络骨架。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发展,近期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交通方式密切配合与衔接。 (二)近期建设方案 建设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全长约59.55公里,形成轨道交通基本骨架。 1号线一期工程自南通西站至振兴路站,线路长39.15公里,设站25座,投资257.92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4~2018年。

2号线一期工程自幸福镇至先锋镇站,线路长20.4公里,设站16座,投资139.21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三)主要技术标准 采用B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在规划实施阶段,进一步深化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 (四)资金安排 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97.13亿元,其中资本金比例40%,计158.85亿元,由南通市财政资金解决。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五)实施保障 近期建设项目由南通市政府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把握节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项目业主为南通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优化近期建设项目线站位方案,深入论证部分路段线路敷设方式;注重优化综合交通衔接,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效率和吸引力;统筹协调地铁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建设工程的关系,深入研究规划线路选线问题;专项规划设计车站周边土地利用和交通接驳,重点控制好车辆段和停车场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利用土地开发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发展的途径。 附: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年)示意图

南通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1为加强南通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提高人 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以及国家、省、市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1.2本规定是《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办法》、《省技术规定》相配套 的实施性规定,在南通市区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其它地区按本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1.3南通市区行政区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道路桥 梁工程、综合防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城市亮化与美化工程、室外广告发布等各项建设工程,须执行本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港口、公路、河道、各类管线等

适用于本规定。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第二章 城市用地分类2.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2.1.1 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2.1.2 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2.2.1 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2.2.2 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2.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表2.2.42.2.3 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 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执行。 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2.2.6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建设基地控制指标2.3 的规定。 2.3.12.3.1建设基地最小面积应不低于表 建设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2.3.2 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 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2.3.2.1 无法调整、合并的;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2.3.2.2 合并的。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2.3.3 的规定。2.3.42.3.4城市各类建设基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应不超过表 编制核心区及城市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以及特殊工艺的工

南通港总体规划

港总体规划 时间:2010年01月15日来源:省交通运输厅 港地处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8′54″,北纬32°45″。距入195.5公里,距吴淞口102公里,距264公里。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狼山海轮港区的建设,港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由河封闭式港口向沿海开放型港口转变。《港总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联合批准实施。按照《规划》重点发展了狼山、、江海等公共港区,随九十年代以来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富民、任港、天生、如皋等港区亦相继发展,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010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490.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8.2万TEU。 港口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其规模和空间上均突破了原《规划》的围,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港口功能日益拓展,港口的发展要适应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的要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实施,江海转运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港口面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任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布局已初步形成,进一步研究港的地位与作用非常必要;市已知明确稳定深水港口岸线已基本得到开发,急需解决港口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问题。 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未来港的发展方向,优化港口的规划布局,合理、有效地开发港口资源,促进港口与城市、腹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主枢纽港的作用,港务局与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共同开展了《规划》的修编工作,编制了《港总体规划》。该规划描绘了港口发展的宏观蓝图,是港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制订中长期规划、建设计划及选择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呈报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批准后实施。 第一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地理位置 港地处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8′54″,北纬32°45″。距入195.5公里,距吴淞口102公里,距264公里。港口处在海、江、河的交汇处,是海轮进江后长江北岸第一个可停靠的港口,是水上中转的重要枢纽。从长江口出海可达我国沿海和世界各港;上溯长江,可通往、皖、赣、鄂、湘、川六省及滇、黔、陕、豫等省,位于沿海和长江两条经济轴线的交汇处,对对外的经济辐射都极为有利。河运输通过长江、引河与通扬、通吕等北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相贯通。疏港公路与国道、北公路网衔接,民航已通航,铁路已接轨,水陆交通均十分方便。港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第二节自然条件 一、气象 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较好。 (一)气温

南通港总体规划

南通港总体规划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南通港总体规划 时间:2010年01月15日来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南通港地处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8′54″,北纬32°45″。距入海口195.5公里,距吴淞口102公里,距南京264公里。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狼山海轮港区的建设,南通港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内河封闭式港口向沿海开放型港口转变。《南通港总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198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联合批准实施。按照《规划》重点发展了狼山、南通、江海等公共港区,随九十年代以来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富民、任港、天生、如皋等港区亦相继发展,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010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490.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8.2万TEU。 港口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其规模和空间上均突破了原《规划》的范围,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港口功能日益拓展,港口的发展要适应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的要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实施,江海转运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港口面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任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布局已初步形成,进一步研究南通港的地位与作用非常必要;南通市已知明确稳定深水港口岸线已基本得到开发,急需解决港口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问题。 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未来南通港的发展方向,优化港口的规划布局,合理、有效地开发港口资源,促进港口与城市、腹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

主枢纽港的作用,南通港务局与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共同开展了《规划》的修编工作,编制了《南通港总体规划》。该规划描绘了港口发展的宏观蓝图,是南通港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制订中长期规划、建设计划及选择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呈报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批准后实施。 第一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地理位置 南通港地处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8′54″,北纬32°45″。距入海口195.5公里,距吴淞口102公里,距南京264公里。港口处在海、江、河的交汇处,是海轮进江后长江北岸第一个可停靠的港口,是水上中转的重要枢纽。从长江口出海可达我国沿海和世界各港;上溯长江,可通往苏、皖、赣、鄂、湘、川六省及滇、黔、陕、豫等省,位于沿海和长江两条经济轴线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的经济辐射都极为有利。内河运输通过长江、引河与通扬、通吕等苏北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相贯通。疏港公路与国道、苏北公路网衔接,民航已通航,铁路已接轨,水陆交通均十分方便。南通港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第二节自然条件 一、气象

南通滨海新区简介

南通滨海园区概况 南通滨海园区,由南通市委、市政府组建成立,负责统筹推进通州湾区域开发建设。园区近期代管范围总面积约58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部分约292平方公里,包括如东县大豫镇闸东村、东岗村、东凌社区行政区划范围;如东东安科技园区(按原规划面积);东安闸内部分围垦区域(如泰运河以南部分);通州区三余镇全境、通州滨海新区。海域部分0米线以上滩涂面积约293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腰沙-冷家沙海域。远期规划控制总面积约820平方公里。 园区规划定位是:港口、产业、新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功能定位是:苏东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即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化发展,成为上海北翼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港口新城。产业定位是:中国东部沿海大型临港产业基地,长三角北翼综合性物流基地和重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江苏沿海地区重要能源基地,江苏沿海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南通滨海园区具有港口资源优、发展空间广、地理位置佳、联运条件好等开发建设的综合优势。为积极策应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早日实现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奋斗目标,南通市委、市政府从培育全市沿海开发新的增长极、打造沿海开发新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角度,经过认真研究作出了由南通市本级投资建设“南通滨海园区”的

科学决策。 2012年1月12日,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南通滨海园区及管理机构的通知”(通委[2012]2号),标志着南通滨海园区正式成立。中共南通滨海园区工作委员会和南通滨海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代表南通市委、市政府在核心开发区域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能。2012年2月,南通市委、市政府从全市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了“南通滨海园区建设指挥部”,进驻沿海开发建设前线。2012年5月2日,南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南通滨海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的批复”(通编办发[2012]75号),同意设7个内设机构: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发展局、招商局、规划建设环保局、财政金融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和社会管理局。南通滨海园区(通州湾)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是南通沿海前沿区域承南启北的中心节点。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的相继贯通,园区已全面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和经济圈,是中国沿海承南启北的中心节点,是长三角又一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南通市水利局 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年三月

项目名称: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 设计编号:2009G022 委托单位:南通市水利局 承担单位: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咨询证号:工咨甲11120060040 报告编写:刘新华喻福涛张东华陆建平 陶晓东吴国泉汤仲仁张守贤 冯晓拥何红伟黄莉刘谭琴 王飞跃吴倩云赵狄邱旭东 朱炼金炜胡大伟陈旭坤估算编制:冯晓拥周小平 报告校对:汤仲仁张守贤 项目负责:陶晓东 审核:喻福涛吴国泉 批准:刘新华陆伟 编制时间:2010年03月

目录 1 总论 (1) 1.1 规划目的意义 (1) 1.2 规划指导思想 (1) 1.3 规划原则 (1) 1.4 规划依据 (2) 1.5 规划范围 (3) 1.6 规划基准和水平年 (3) 1.7 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工作程序 (3) 1.8 规划主要成果 (4) 2 城市水系规划区域概况 (5) 2.1 自然条件 (5) 2.2 经济社会发展 (6) 2.3 供水排水 (7) 2.3.1 城市供水 (7) 2.3.2 城市排水 (7) 2.4 污染源分析 (7) 2.5 水污染防治 (9) 2.6 河道水环境质量状况 (9) 2.7 河道生态特征 (10) 3 城市水系现状及分析 (11) 3.1 现状水系 (11) 3.1.1 河道概况 (11) 3.1.2 配套建筑概况 (11) 3.2 水系历史演变 (11) 3.3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系布局的要求 (12) 3.4 水系存在问题分析 (13) 3.4.1 部分河道淤积、缩窄及切断 (13) 3.4.2 河道断头,水体呆滞 (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