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有影响的有机化学方面杂志简介

国内外有影响的有机化学方面杂志简介

国内外有影响的有机化学方面杂志简介
国内外有影响的有机化学方面杂志简介

百度搜:有机化学杂志

国内外有影响的有机化学方面杂志简介

点击数:733次录入时间:2009-3-26 11:20:00 编辑:zhuofuyu

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Article/0903/65472.shtml

国内外有影响的有机化学方面杂志简介国内:

1. 中国科学B 辑中国科学院主办, 国内最高水平的杂志 SCI 收录期刊

2.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主办 SCI 收录期刊

3. 有机化学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办,是有机化学国内水平最高的杂志之一. SCI 收录期刊

4. 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办. SCI 收录期刊

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和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合办,是国内化学水平最高的杂志之一, SCI 收录期刊

国外:

1.Science(科学) 1880年由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了Science 周刊。如今 Science 周刊每星期向世界各地的16万订户提供有关科学和科学政策的最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全球科学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精选论文。其影响因子高达 29.162 出版国家(美国)

2.Nature(自然)周刊Nature 1869年创刊。主要发表最高质量的科学论文。投稿形式也可以是通讯、新闻、综述等。其影响因子高达 30.979 出版国家(英国)

3.J Amer Chem So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创刊于1879年,是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会刊,在业界有极高的声誉。其宗旨是想通过发表全世界化学领域最好的论文,来追踪化学领域的最新前沿。其中包括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应用性方法论、新的合成方法、新奇的理论发展和有关重要结构和反应的新进展。每年可以发表13,000有关化学的科学论文。其影响因子 6.51 出版国家(美国)

4.Tetrahedron(四面体) Tetrahedron 发表的是具有突出重要性和及时性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结果,主要是在有机化学及其相关应用领域特别是生物有机化学。期刊包含领域为有机合成、

有机反应、天然产物化学、机理研究及各种光谱研究。来稿必须是全文,且是原著。同时也发表一些综述性文章。其影响因子 2.16。我国科学家有多人是该杂志的审稿人。

5.Tetrahedron Letters(四面体快报)Tetrahedron Letters期刊属于周刊,发表实验和理论有机化学在技术、结构、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其影响因子 2.641

6. J Org Chem (有机化学)创办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的目的是为了向全世界的化学工作者展示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除了正规的论文,还有小的专题综述及国际会议文集. 其影响因子 3.297

7. Synthesis (合成)Synthesis 是一份报导有机合成进展的国际性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有机合成的综述和论文,包括金属有机、杂原子有机、光化学、药物和生物有机、天然产物、有机高分子和材料。其影响因子 1.985

8. Synlett (合成通讯)报导研究结果和趋势,有机合成及短篇幅的个人综述和快速的工作简报。其影响因子 2.741

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anic Letters (有机快报)Organic Letters 是提供最新有关有机化学的重大研究的简报,包括生物有机和药物化学、物理和理论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分离及合成、新的合成方法、金属有机和材料化学。其影响因子 4.092

10.Natural Product Reports(天然产物报告)NPR 是双月刊,主要目的是通过发表对生物碱、类固醇、脂肪酸及杂环类的、脂肪族的、芳香类的、酯环类等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来记载和刺激对天然产物的研究。为了反映天然产物与各学科之间日益加强的渗透,也收录有关光谱的最新发展和生物学研究的综述。另外,某些著名科学家的前瞻性的论文也被收录。其影响因子 5.772

11. Polymer (高聚物)Polymer 发表所有高分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创性的研究工作成果,重点在于对分子结构解释的研究。其影响因子2.340

12. Chemical Reviews (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 的宗旨在于发表广泛的,专业的,重要的和可读性强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涉及有机、无机、物理、分析理论及生物化学等各个化学领域,投稿者来自于全球的化学工作者。其影响因子21.036。

13. Heterocycles (杂环)从1973年创刊始,Heterocycles为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的杂环化合物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期刊发表综述,通讯及一般的科研论文。论文在被接受日起两个月内将被发表。其影响因子1.082

14. Organometallics (金属有机)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有关金属有机化学的期刊。收录的是有机金属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等最活跃领域的文章。形式以论文、通讯、小综述为主,含有关合成、结构、成键、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应用。其影响因子2.875。

农学类 中文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类 级别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 一类 1 昆虫学报北京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135 2 昆虫知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71 二类 3 中国生物防治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 1.046 4 植物病理学报北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0.998 5 农药沈阳沈阳化工研究院0.731 三类 6 植物保护学报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0.682 7 植物保护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0.561 8 植保技术与推广(改名为:中国植保导刊)北京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0.191 农业科学――水产、渔业类 级别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 一类期刊 1 水生生物学报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1.194 2 水产学报上海中国水产学会 1.019 3 中国水产科学北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0.941 4 海洋水产研究青岛(山东)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0.714 二类期刊 5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上海上海水产大学0.643 6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大连(辽宁)大连水产学院0.436 7 淡水渔业荆州(湖北)中国水产学会等0.415 8 水产科学大连(辽宁)辽宁省水产学会0.385 9 水产科技情报上海上海市水产学会等0.334 三类期刊10 水利渔业武汉水利部水库渔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0.309 11 科学养鱼无锡(江苏)中国水产学会等0.207 12 中国水产北京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0.153 农业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类 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 1 畜牧兽医学报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0.845 2 蚕业科学镇江(江苏)中国蚕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0.618 3 动物营养学报呼和浩特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0.611 4 中国兽医学报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0.582 5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哈尔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0.562 6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福州中国微生物学会0.505 7 中国兽医科技兰州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0.39 8 中国饲料北京中国饲料工业协会0.382 9 畜牧与兽医南京南京农业大学0.376 10 中国畜牧杂志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0.317 11 中国家禽扬州(江苏)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0.203 12 中国兽医杂志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0.201 13 中国动物检疫青岛(山东)农业部动物检疫所0.175 14 黑龙江畜牧兽医哈尔滨黑龙江省畜牧局,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0.141 15 养禽与禽病防治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0.049

化学:2.1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教案

化学:2.1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案

————————————————————————————————作者:————————————————————————————————日期: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学案 课标研读: 1、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纲解读: 1、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反应的数目繁多,但其主要类型有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几种。认识这些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将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化学2(必修)》和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3节以烃为载体的具体反应事实,以及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2节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讨论的基础上的。本节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为后面三节有关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本节教材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本模块教材的学习枢纽。 教学重点、难点:对主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的认识;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 学情分析: 通过对《化学2(必修)》第三章及本模块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官能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 1、结合已经学习过的有机反应,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初步形成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的思路,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的类型,也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别从加(脱)氧、脱(加)氢和碳原子氧化数变化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够根据氧化数(给定)预测有机化合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3、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有机化学反应,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一般程序。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二课时: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第三课时:典型题目训练,落实知识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 课堂引入: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化学反应类型。 乙烯与氯化氢反 应:; 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 液:; 乙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高中有机化学重要的反应整理

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 2/H 2O )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 、—C ≡C —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 2 + 6OH - == 5Br - + BrO 3- + 3H 2O 或Br 2 + 2OH - == Br - + BrO - + H 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I -、Fe 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 —、—OH (较慢)、—CHO 的物质 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 (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Br -、I -、Fe 2+ 3.与Na 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 、—COOH 的有机物 与NaOH 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 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 2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 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 3; 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 2气体; 含有—SO 3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 2气体。 与NaH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SO 3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 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 2 Al 3+ + 3H 2↑ 2Al + 2OH - + 2H 2O == 2 AlO 2- + 3H 2↑ (2)Al 2O 3 + 6H + == 2 Al 3+ + 3H 2O Al 2O 3 + 2OH - == 2 AlO 2- + H 2O (3)Al(OH)3 + 3H + == Al 3+ + 3H 2O Al(OH)3 + OH - == AlO 2- + 2H 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 3、NaHS 等等 NaHCO 3 + HCl == NaCl + CO 2↑ + H 2O NaHCO 3 + NaOH == Na 2CO 3 + H 2O NaHS + HCl == NaCl + H 2S ↑ NaHS + NaOH == Na 2S + H 2O (5)弱酸弱碱盐,如CH 3COONH 4、(NH 4)2S 等等 2CH 3COONH 4 + H 2SO 4 == (NH 4)2SO 4 + 2CH 3COOH CH 3COONH 4 + NaOH == CH 3COONa + NH 3↑+ H 2O (NH 4)2S + H 2SO 4 == (NH 4)2SO 4 + H 2S ↑ (NH 4)2S +2NaOH == Na 2S + 2NH 3↑+ 2H 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 2NCH 2COOH + HCl → HOOCCH 2NH 3Cl H 2NCH 2COOH + NaOH → H 2NCH 2COONa + H 2O (7)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 和呈碱性的—NH 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 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 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 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 3)2+ + OH - + 3H + == Ag + + 2NH 4+ + H 2O 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 3 + NH 3·H 2O == AgOH↓ + NH 4NO 3 AgOH + 2NH 3·H 2O == Ag(NH 3)2OH + 2H 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 3)2OH 2 A g ↓+ RCOONH 4 + 3NH 3 + H 2O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刘晓 (西北大学化学系06级材料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 摘要: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贯穿着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故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我仅将所学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整理小结,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位阻效应 一.引言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都碰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死记硬背,但有些问题的解答则有章可循.比如亲电加成的方向性,芳香族化合物的酸性,消去反应的方向性等,只要我们掌握了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在这些反应中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么电子效应,位阻效应到底在有机化学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二.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的简介 电子效应是指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诱导效应 1.诱导效应的定义 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电子偏向取代基,这个取代基是吸电子的,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Inductive effect )表示; CR 3 X Y H 3 CR 3 -I 效应 标准 +I 效应 2.诱导效应的特点 诱导效应是沿σ键传递的,离吸(或斥)电子基团越远,效应越弱。大致隔三个单键后,诱 导效应就很弱,可忽略不计了。例如C H 3CH 2 CH 2CH 2 CH 2 Cl δ δ δ δ δ δ + ++, 其中δ表示微 小,δδ表示更微小,依此类推。 诱导效应有叠加性,当两个基团都能对某一键产生诱导效应时,这一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互减。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不改变键的本质。无论所受诱导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如何,σ键仍是σ键,π键仍是π键。 3.诱导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斥电子能力的大小。 下列是一些能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 吸电子基团:带正电荷的基团,如:-OR2+、-NR3+ ;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2、>C =O 、-COOH 、-OR 、-OH 、-NR2;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 -C 6H 5、-C ≡R 、-CR =CR 2 斥电子基团:带负电荷的基团,如:-O-、-S-、-COO-;饱和脂肪族烃基,如: -CR 3、-CHR 2、-CH 2R 、-CH 3

四大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四种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资料介 绍 对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以下几种版本: 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限理工科期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 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2000年出了第二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在《引证报告》和《要目总览》中每次都被评为核心期刊的期刊在其刊名前面加注了“#”,共597种。被《要目总览》1996年版,2000年版都定为核心期刊的社科类期刊,加注“=”,共434种。此外,被1999年EI和SCI收录的期刊,分别注以“+”(71种)或“ &”(28种)。 第三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http://159.226.100.178/html/lyqkb.htm,限于理工科期刊)。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 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的刊物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第四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库,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国内核心期刊,我院以最新版(目前以200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核心期刊分为A、B、C、D四类。 国际国内重要检索系统简介

有机化学重要期刊及影响因子

有机化学重要期刊及影响因子 判断一篇学术论文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这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不能片面的只看影响因子的高低。许许多多的伟大科学贡献也不是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的。在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后,通常会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出来。以下这些刊物都是与有机化学有关的较为重要的国内外期刊。(括号内数字为该期刊2004-2007年的影响因子) Science(Impact factor: ; ; ; Nature(Impact factor: ; ; ; Aldrichimica Acta(Impact factor: ; ; ; ACS Publications (美国化学会) 网址: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 ; ; ; 2. Organic Letters(OL: ; ; ; of Organic Chemistry(JOC: ; ; ;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 ; of Medicinal Chemistry(JMC: ; ; ; Review; ; ; of Chemical Research; ; ; ; ; ; of Natural Products; ;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英国皇家化学会) 网址: Communications(CC: ; ; ; Society Reviews; ; ;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1 (1972-2002)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2 (1972-2002) & Biomolecular Chemistry(OBC: ; ; ; Chemistry; ; ; Journal of Chemistry; ; ; Product Reports; ; ; Reports: Section B in Organic Synthesis John Wiley 网址: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 Synthesis & Catalysis; ; ; - A European Journal; ; ;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 Chimica Acta; ; ; - An Asian Journal; ; ; Journal of Chemistry; ; ; Chemistry; ; ; Encyclopedia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有机化学重要期刊

有机化学重要期刊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 (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现在的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提出的概念。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就是该期刊在统计当年的“影响因子”。 例如,某期刊2007年影响因子的计算 A=2007年的全部引文(指定数据库中的记录) B=2007年引用某期刊发表在2005和2006的论文的总次数(B是A的子集) C=某期刊2005 和2006 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总和 D(期刊1992的影响因子)=B/C 意义: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 影响因子不仅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某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的期刊,不仅是该学科研究人员经常翻阅的期刊(体现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而且,也是人们在论文投稿时经常考虑的重要期刊。因此,这些期刊十分丰富的稿源和更加严格的审稿制度(对论文质量的同行评议)为其刊登高水平的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多数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著名期刊。在这里,影响因子和论文质量(指期刊论文平均质量水平)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可见,影响因子所体现的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是以期刊内容,亦即论文质量为基础的。没有高质量的论文,何来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我们认为,期刊的有用性、显示度和论文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影响因子的局限性: 如果评价对象是期刊,由于影响因子指标与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关系,因此,将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指标之一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因子指标在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与其他指标相比,影响因子指标占多大权重的问题。 不同领域研究论文的引用度往往不同。比如医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论文常常在发表后不久就得到引用,而经济学和数学方面的成果甚至需要几年几十年来积累引用率。一个非常热门的学科中期刊的最小影响因子可能超过另一个不活跃的学科中期刊的最大影响因子值。因此,正如ISI所反对的一样,影响因子不应该用来进行跨学科的期刊对比、排名等,因为那样没有太大的实在意义。同一领域内的不同期刊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论文质量的评判: 将影响因子与论文水平相挂钩,实质上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这里,对论文作出评判的标准是同行评议过程中的专家意见。

基础有机化学反应总结

基础有机化学反应总结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 33H 32 3H 32 CH CH 2C H 3 2 CH CH=CH (CH 3CH 2CH 2)3 - H 3CH 2CH 2C 22CH 3 CH 2O CH 2CH 2CH 3 3CH 2CH 2C 2CH 2CH 3 + O H - O H B - OCH 2CH 2CH 3CH 2CH 2CH 3 H 3CH 2CH 2B OCH 2CH 2CH 3 CH 2CH 2CH 32CH 2CH 3 HOO -B(OCH 2CH 2CH 3)3 B(OCH 2CH 2CH 3)3 + 3NaOH3NaOH 3HOCH 2CH 2CH 33 + Na 3BO 3 2 【例】 CH 3 1)BH 32)H 2O 2/OH -CH 3 H H OH 3、X 2加成 C C Br /CCl C C Br Br 【机理】

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

序号期刊名称影响因子 1 经济研究8.619 3 会计研究5.475 4 中国社会科学4.309 11 中国工业经济3.099 14 中国农村经济2.952 16 高等教育研究2.88 17 教育研究2.811 21 农业经济问题2.705 25 金融研究2.649 41 世界经济2.247 47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158 57 国际金融研究2.019 58 经济科学2.014 61 中国软科学1.968 80 中国高教研究1.841 89 管理世界1.713 98 国际经济评论1.675 101 中国高等教育1.66 102 南开管理评论1.659 104 教师教育研究1.638 106 中国远程教育1.633 109 教育与经济1.625 111 国际贸易问题1.619 112 经济学家1.614 11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574 134 世界经济研究1.497 148 经济地理1.452 149 改革1.449 154 财经研究1.433 157 管理科学学报1.411 169 课程.教材.教法1.364 172 高教探索1.355 178 教育发展研究1.338 180 外国经济与管理1.337 185 财贸经济1.322 20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259 210 南开经济研究1.256 21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41 220 农业技术经济1.233 228 求是1.215 232 经济评论1.2 244 财经科学1.174 249 比较教育研究1.166 253 国际贸易1.158 25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151 263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1.14 26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139 26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129 274 财经理论与实践1.108 277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102 279 宏观经济研究1.097 288 世界经济与政治1.077 295 金融论坛1.067 297 教育学报1.065 301 财经问题研究1.061 308 当代经济科学1.055 320 审计与经济研究1.035 32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 1.025 324 人口与经济1.025 330 商业经济与管理1.011 335 现代大学教育1 34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0.988 35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 0.985 353 农村经济0.982 354 经济学动态0.982 357 经济纵横0.975 363 中国经济史研究0.961 380 财经论丛0.94 381 上海经济研究0.939 417 农业经济0.906 420 财贸研究0.902 425 当代财经0.897 444 外国教育研究0.878 450 黑龙江高教研究0.873 451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872 462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0.856 474 管理评论0.848 497 经济与管理研究0.82 504 中国教育学刊0.814 50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 学.社" 0.814 511 教育研究与实验0.805 523 证券市场导报0.793 53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787 550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0.771 561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0.76 567 世界经济文汇0.755 575 经济问题探索0.748 576 财会研究0.748 580 上海金融0.746 593 教学与研究0.74 594 国际经贸探索0.74 59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739 59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0.737 611 经济体制改革0.728 619 消费经济0.723 623 经济问题0.721 631 教育理论与实践0.715 694 国际商务研究0.674 710 经济经纬0.662 729 国际经济合作0.651 731 教育探索0.65 778 辽宁教育研究0.622 832 中国金融0.593 887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 0.565 949 宏观经济管理0.539 952 亚太经济0.537 1024 商业研究0.508 1061 金融理论与实践0.493 1070 南方经济0.49 1098 生态经济0.477 1123 教育评论0.469 1159 商业时代0.457 1174 财会通讯(综合版) 0.453 1191 税务与经济0.444 1192 广州化学0.444

有机化学十种反应类型详细小结精美版

有机化学十种反应类型详细小结 复习方法提示: 1、全面了解有机物所具有的反应类型有哪些?熟记相关名词,确保表达准确。 2、把握准每一类反应的概念,牢牢掌握反应中的结构变化特点。这是分析判断的依据! 3、认识相似的同一种反应类型的“归属”关系,如取代反应可以包括什么?区分相近的不同反应类型在结构变化上的“差异”性及规律,如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等等。 以下概要回顾有机的五大反应,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在中学化学中,取代反应包括卤代、酯化、水解、硝化和磺化等很多具体的类型。分例如下: 1、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发生该类反应的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酚等。例如: (1).(在适当的条件下,烷烃的取代反应是可以逐步进行的,得到一系列 的混合物)。 (2). (3). CH 2=CH -CH 3 + Cl 2CH 2=CH - CH 2-Cl + HCl (4). (5).+ 2HCl 2、与混酸的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1). + HNO 2 -NO 2 + H 2O (2). (3). 环己烷对酸、碱比较稳定,与中等浓度的硝酸或混酸在低温下不发生反应,与稀硝酸在100℃以上的封管中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环己烷。在铂或钯催化下,350℃以上发生脱氢反应生成苯。环己烷与氧化铝、硫化钼、古、镍-铝一起于高温下发生异构化,生成甲基戌烷。与三氯化铝在温和条件下则异构化为甲基环戊烷。 低碳硝基烷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在使用原料上,以丙烷硝化来制取是合理的途径。在工艺方面,国外较多的是以硝酸为硝化剂的气相硝化工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业经验。有代表性的反应器则是多室斯登该尔反应器。国内迄今有关硝基烷的生产和应用研究均进行得不多,这是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 + 浓硫酸 △ 光照

有机化学期刊网

有机化学常用期刊网址 1. ScienceDirect (SD)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 (1)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催化通讯) (2)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分子催化A:化学) (3) Tetrahedron (T) (四面体) (4) Tetrahedron: Asymmetry (TA) (四面体:不对称) (5) Tetrahedron Letters (TL) (四面体快报) (6)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应用催化A) 2. EBSCOhost数据库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 (1) Synthetic Communcations (合成通讯) (2) Letters in Organic Chemistry (LOC) (3) 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 (4) 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 3. Springer数据库 网址:http:// 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 (1) Molecules (分子) (2) Monatshefte für Chemie / Chemical Monthly (化学月报) (3)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中国科学B) (4) Catalysis Letts (催化快报) 4. ACS Publications (美国化学会)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 (美国化学会志) (2) Organic Letters (OL) (有机快报) (3)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JOC) (美国有机化学) (4)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JMC) (美国药物化学) (5) Chemical Reiew (化学评论) 5.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英国皇家化学会)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Publishing/Journals/Index.asp (1) Green Chemistry (绿色化学) (2)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C) (化学通讯) (3)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化学会评论) (4)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化学会志)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1 (1972-2002)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2 (1972-2002)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B: Physical Organic (1966-1971)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C: Organic (1966-1971) (5)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OBC) (有机生物化学)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publishing/jo ... p?type=CurrentIssue 6. Wiley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56234423.html,/ (1) 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ASC) (先进合成催化)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整理版)

1.A rndt-Eister 反应 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然后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酸。 反应机理 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1),(1)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2),(2)发生重排得烯酮(3),(3)与水反应生成酸,若与醇或氨(胺)反应,则得酯或酰胺。 反应实例

2.Baeyer----Villiger 反应 反应机理 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 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 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 醛氧化的机理与此相似,但迁移的是氢负离子,得到羧酸。 反应实例

酮类化合物用过酸如过氧乙酸、过氧苯甲酸、间氯过氧苯甲酸或三氟过氧乙酸等氧化,可在羰基旁边插入一个氧原子生成相应的酯,其中三氟过氧乙酸是最好的氧化剂。这类氧化剂的特点是反应速率快,反应温度一般在10~40℃之间,产率高。 3.Beckmann 重排 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

反应机理 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例如: 反应实例

学习参考: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是影响有机化合物反应活性和反应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理解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可以对有机化学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方向发展。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有时三种效应同时存在,表现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一、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 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是由路易斯(Lewis )首先提出。路易斯认为,对于有机化合物,诱导效应是由一个电负性较强的原子X 取代了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后,在C -X 键上产生一个极性分布,这个极性分布通过电性诱导作用,在分子中其它键上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结果在整个分子中产生一个向着X 原子方向的较大范围的电子运动,这种电子运动称为诱导效应: C δ- 电负性比碳弱的元素原子也可以在分子中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只是所产生的诱导效应的方向刚好相反。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一个基团或原子后,由于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导致σ键电子的移动,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碳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如氯丙烷分子中,取代在碳上的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 C -Cl 键产生偶极,使与氯原子连接的第一个碳原子(α-碳原子)产生部分正电荷(δ+),也使第二个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第三个碳原子带有更少的正电荷,依次影响下去。这种影响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或消失,一般传递到第三个碳原子就可忽略不计。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并不能完全转移到另一原子,只是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亦即键的极性发生变化。 δ + δ+ δ+ δ- CH 3—CH 2—CH 2→Cl 1.静态诱导效应(I s ) 诱导效应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静态诱导效应是由分子本身结构决定的,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极化效应,与由极性溶剂或反应试剂等产生的外电场无关。 ⑴ –I 效应和+I 效应 静态诱导效应通常采用烷烃H -CR 3上的氢作为比较标准,规定其为0。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大的X 取代了H -CR 3中的氢原子后,化合物X -CR 3中-CR 3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H -CR 3中小,X 叫做吸电子基团。由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用-I 表示。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小的Y 取代了H -CR 3中的氢原子,化合物Y -CR 3中-CR 3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H -CR 3中大,Y 叫做给电子基团。由给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 表示。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总结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总结 1、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1)能发生取代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OH)、卤原子(-X)、羧基(-COOH)、酯基(-COO-)、肽键(-CONH-)等。 (2)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有机物种类如下图所示: 2、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叫加成反应。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或三键的化合物,一般能与H2、X2(X为Cl、Br、I)、HX、H2O、HCN等小分子物质起加成反应。 1.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双键、三键、苯环、羰基(醛、酮)等。 2.加成反应有两个特点: ①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的键上,不饱和键中不稳定的共价键断裂,然后不饱和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结合。 ②加成反应后生成物只有一种(不同于取代反应)。 说明: 1.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醛、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3.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 3、消去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个分子相邻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合物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是连有—OH(或—X)的碳原子有相邻的碳原子。 (2)是该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H原子。

(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物质:醇、卤代烃;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卤素原子。 (2)反应机理:相邻消去 发生消去反应,必须是与羟基或卤素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上必须有氢原子,否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OH,没有邻位碳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4、聚合反应 定义:有许多单个分子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有两个基本类型: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1)加聚反应: 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加成,又不缩掉其它小分子的聚合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烯烃、二烯烃及含C=C的物质均能发生加聚反应。 烯烃加聚的基本规律: (2)缩聚反应: 单体间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聚合反应,称为缩合聚合反应。 酚和醛、氨基酸(形成多肽)、葡萄糖(形成多糖)、二元醇与二元酸、羟基羟酸等均能发生缩聚反应。 (1)二元羧酸和二元醇的缩聚,如合成聚酯纤维: (2)醇酸的酯化缩聚: (3)氨基与羧基的缩聚 (1)氨基酸的缩聚,如合成聚酰胺6: (2)二元羧酸和二元胺的缩聚: nHOOC-(CH2)4-COOH+nNH2(CH2)6NH2 =[CO(CH2)4CONH(CH2)6NH]n+2nH2O 5、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就是有机物分子里“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能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和官能团:烯(碳碳双键)、醇、酚、苯的同系物、含醛基的物质等。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3 3 H3 2 3 H3 2 CH CH2 C H3 2 CH CH=CH (CH3CH2CH2)3 - H3CH2CH2C 22 CH3 CH2 B O CH2CH2CH3 3 CH2CH2C 2 CH2CH3 +O H- O H B-OCH2CH2CH3 CH2CH2CH3 H3CH2CH2 B OCH2CH2CH3 CH2CH2CH3 2 CH2CH3 HOO- B(OCH2CH2CH3)3 B(OCH2CH2CH3)3+3NaOH3NaOH3HOCH2CH2CH33+Na3BO3 2 【例】 CH3 1)BH 3 2)H 2 O 2 /OH- CH3 H H OH 3、X2加成 C C Br 2 /CCl 4 C C Br Br 【机理】 C C C C Br Br C Br +C C Br O H2+ -H+ C C Br O H

有机化学10种反应类型

有机化学10种反应类型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在中学化学中,取代反应包括卤代、酯化、水解、硝化和磺化等很多具体的类型。 分例如下: 1、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发生该类反应的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酚等。例如: 2、与混酸的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3)注:环己烷对酸、碱比较稳定,与中等浓度的硝酸或混酸在低温下不发生反应,与稀硝酸在100℃以上的封管中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环己烷。在铂或钯催化下,350℃以上发生脱氢反应生成苯。环己烷与氧化铝、硫化钼、古、镍-铝一起于高温下发生异构化,生成甲基戌烷。与三氯化铝在温和条件下则异构化为甲基环戊烷。 低碳硝基烷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在使用原料上,以丙烷硝化来制取是合理的途径。在工艺方面,国外较多的是以硝酸为硝化剂的气相硝化工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业经验。有代表性的反应器则是多室斯登该尔反应器。国内迄今有关硝基烷的生产和应用研究均进行得不多,这是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

3、与硫酸的磺化反应(苯、苯的衍生物,几乎均可磺化)。如: 4、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 5、水解反应(卤代烃、酯、多糖、二糖、蛋白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如: 6、与活泼金属的反应:(醇、酚、羧酸等均能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生成氢气)。如: 7、醇与卤化氢(H X)的反应。如: 8、羧酸或醇的分子间脱水。如:

二、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在中学化学中,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如烯烃、二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及其甘油脂、单糖等。通常参与加成反应的无机试剂包括H2、X2(X为C l、B r、I)、H X、H2O、H C N等小分子(对称或不对称试剂)起加成反应。 说明:i.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i i.醛、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i i i.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 1、和氢气加成 2、和卤素加成 3、和卤化氢加成 4、和水加成 三、消去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个分子相邻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 X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又称消除反应。 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合物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i.是连有一O H(或一X)的碳原子有相邻的碳原子;i i.是该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H原子。中学里常见的两类有机物是醇和卤代烃。1、醇的消去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