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制动系统布置指南

汽车制动系统布置指南

汽车制动系统布置指南
汽车制动系统布置指南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5

第 3 章制动系统布置

3.1 综述

制动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件之一,制动系统分为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行车制动

分为制动踏板、真空助力器、制动器、ABS 系统。行车制动的功能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让

车轮减速或停车。驻车制动分为驻车操纵机构和拉线。功能是使停止的汽车保持不动。

3.2 布置过程

3.2.1 布置原则

该布置的功能要求:产生足够的制动力

3.2.2制动器的布置形式

以旋转元件来分类的

盘式制动器

优点:散热条件好;制动力矩输出平稳,其大小与管压成线性关系,制动感觉良好;

摩擦块的磨损较均匀,更换方便;摩擦表面受潮,沾水后对制动效能影响小,并能很快

恢复。

缺点:制动器效能因数低;摩擦块使用寿命短。密封性差,易受尘粒磨蚀和水分侵

蚀;价格高。

制动盘的分类:

通风盘

图 3.1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36

实心盘

图 3.2

鼓式制动器,见图 3.3、图 3.4

效能因数较高,可减小控制力,但效能稳定性差,高速制动时易发生衰退.

图 3.3

制动鼓,见图 3.5: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图 3.4

图 3.5

37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8

盘中鼓式制动器如T11,见图 3.6

旋转部件

盘同时内圆为制

动鼓的外表面

图 3.6

3.3 设计输入:

3.3.1 制动器的参数:

盘式制动器的参数见表 3.1:

表 3.1

鼓式制动器的参数见表 3.2:

表 3.2

3.3.2 轮胎、轮辋的数模和规格,轮辋的偏置距。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9

3.4. 布置过程

制动器的布置是与其他件如制动盘、转向节、轴承、轮胎、轮辋、传动轴、轮毂等

一起在整车上布置的,我们可以简单的称其为“轮边布置”。见图 3.7。以下分别对盘式

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的布置过程说明。

图 3.7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40

3.4.1 盘式制动器的布置

1)将轮胎和轮辋装配在一起,做出轮胎的中心线和轴线,定义出轮距。前、后轮距

的定义是在设计状态下定义的。车轮外倾角要体现出来。见图 3.8

图 3.8

2)轴承的选择及计算:

轴承的选择是关系到整车的使用寿命,与轴承所能承受的轴荷及寿命来说的。

目前的结构型式主要有:深沟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图 3.9为圆锥滚子轴承在制动

鼓中的装配)、一代轮毂轴承单元(图 3.10为其在制动鼓中的装配)、二代轮毂轴承单元(图 3.11和图 3.12)、三代轮毂轴承单元(图 3.13)等,现在轿车应用最多的为一代和二代轴承单元,三代轴承单元的使用正方兴未艾。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41

图 3.9 图 3.10

图 3.11 图 3.12

图 3.13

按照轴承滚动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轴承简单的分为球轴承和滚子轴承,轮毂轴承单 元既可以是球轴承,也可以是滚子轴承。球轴承的摩擦阻力小,旋转精度高,可以达到 较高的转速但承载能力较小;滚子轴承的摩擦阻力较大,但承载能力大,在转速较低, 要求载荷较大或有冲击载荷时宜选用滚子轴承。

轴承的寿命主要与轮辋的偏置距有关。由轴承厂家来算。轮辋上安装车轮的螺栓的 个数是由轴承上的螺栓个数来决定。这一般是对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来说的。

确定轴承的中心线。轴承的中心点是在轮辋的轴线上,距轮辋的偏置距中心线的±

10mm 以内的范围(见图 3.14,使用寿命要超过 30万公里。

图 3.14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42

3)传动轴的装入:

如上图所示,选用的是双列深沟球轴承,那就需要加上一个轮毂轴(上图绿色的部

件)来连接轴承和传动轴。轴承的内圈端面是与传动轴相接触的,外圈是与转向节相连

的。

如果用的是一代轮毂轴承单元、二代轮毂轴承单元,则还需要增加一个轮毂来连接

轴承和传动轴。

如用的是三代轮毂轴承单元,轴承和传动轴直接相连。外圈是与转向节相连的。

4)将制动盘的摩擦面的外端面与轮胎的中心线对齐,。

制动盘的安装面的厚度为6-6.5mm。通风式制动盘的摩擦面厚度是20-22.5mm,实心

式制动盘的摩擦面厚度是10-13mm之间。

5)将制动钳的两个摩擦块的中间与制动盘对好,间隙为1mm。制动钳的活塞缸径中

心到轮胎轴线的距离等于摩擦块的有效半径。

在整车上,制动钳的中心线位置在前轮车轴的前方60°-90°左右或后轮车轴的后方

60°左右。见图3.15(S11)、3.16、3.17、3.18、3.19(B21后轮)。

图 3.15(S11)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图 3.16(M11前轮)43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图 3.17(M11后轮)44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图 3.18 45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46

图 3.19

制动钳位于轴前可避免轮胎甩出来的泥、水进入制动钳,位于轴后则可减小制动时

轮毂轴承的合成载荷。

制动钳与轮辋的距离要不小于5mm。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图 3.20 M11前轮47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48

6)挡尘板的布置:因制动盘的缺点之一是易受尘粒磨蚀和水分侵蚀,对此才增加一

个挡尘板。挡尘板一般布置在转向节上,除制动钳处外,全部要遮挡避免外物接触制动

盘。

图 3.21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49

7)传感器的布置。

轮边布置时,大多数的车上带有ABS(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需要时刻采集车轮

旋转速度信号。目前广为采用的是感应式指状传感器,如图 3.22 (S11),金属轮齿是装在

传动轴上,需要将传感器布置来采集信号。

图 3.22

一般,传感器布置在转向节上,垂直于轮齿并与轮齿保持一个小间隙.

如果是用三代轮毂轴承,则可将传感器集成于轴承上。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50

3.4.2 鼓式制动器的布置

1)将轮胎和轮辋装配在一起,做出轮胎的中心线和轴线,定义出轮距。轮距的定义是

在设计状态下定义的。车轮外倾角要体现出来。同上

2)轴承的选择。同上

3)制动鼓的布置:

制动鼓内径的选择

为了保证制动器能产生足够的地面制动力和具有足够的能量,可试选较大的值。但要

保证制动鼓外表面与轮辋内表面之间有适当的间隙,否则会影响制动器的散热。轿车制

动鼓内径一般比轮辋外径小125-150mm。设计时可按轮辋直径初步确定制动鼓内径。

如表 3.3

表 3.3

4)鼓式制动器的布置。

据QC/T309选择制动蹄片宽度。据制动蹄片和轮缸缸径来选择鼓式制动器。

在轮边布置上,鼓式制动器的中心线与Y轴向后成20度角。便于布置驻车拉线。

5)传感器的布置:

鼓式制动器与制动鼓组成一个箱体,需要将传感器的头部插入到制动器里面来采集

信号。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51

传感器

图 3.23

5范例:

盘式制动器的布置:

B12在做布置时,沿用B11的轴承和制动钳

B11的轮胎偏置距是49。

轮辋B11是16英寸。B12是17英寸。

满载时,轴承的承重前面重40Kg,后面的重157Kg。需要考虑重新布置了轴承的位

置。兼顾前、后轴承两者与偏置距的关系。

B12的轮胎偏置距是45。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后轮的布置:后轮的质量变化大,轮辋的中心线与轴承的中心点有 1mm 。

前轮的布置:轮辋的中心线与轴承的中心点有 7.5mm

图 3.25

52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经由厂家计算,轴承寿命可行。此布置可行。

3.5 驻车制动布置 3.5.1 驻车制动的形式

1)驻车制动系统的布置形式 a 手拉驻车

采用传统的布置,见图 3.26。

图 3.26

b 脚刹驻车

在某些高级的车上应用,见图 3.27、图 3.28。

图 3.27

53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图 3.28

2)手刹的形式,见图 3.29、图 3.30:

图 3.29

54

汽车悬置系统设计指南

悬置系统设计指南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动机工程研究二院 动力总成开发部

主题与适用范围 1、主题 本指南介绍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到的基本流程文件核技术文件。 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奇瑞所有装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的M1类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

目录 一、悬置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4) 1.1 悬置系统设计时的基本概念 (4) 1.2动力总成振动激励简介 (6) 二、悬置系统的作用 (8) 2.1 悬置系统的设计意义及目标简介 (8) 2.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整车NVH性能的影响 (8) 三、悬置系统的概念设计 (10) 3.1 悬置系统的布置方式选择 (10) 3.2 悬置点的数目及其位置选择 (11) 3.3 悬置系统设计的频率参数 (13) 四、悬置系统相关设计参数 (14) 4.1动力总成参数 (14) 4.2 制约条件 (15) 五、悬置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文件 (16) 5.1 悬置系统VTS (16) 5.2 悬置系统DFMEA (17) 5.3 悬置系统DVP&R (17) 5.4 其它技术及流程文件 (17)

一、悬置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1.1 悬置系统设计时的基本概念 1:整车坐标系:原点在车身前方,正X方向从前到后,正Y方向指向右侧(从驾驶员到副驾驶),正Z方向朝上如图(1-1)。 (图1-1)整车坐标系 2:发动机坐标系:原点在曲轴中心线与发动机和变速箱结合面的交点处;正X方向从变速箱到发动机,沿着曲轴中心线,正Y方向指向右侧如果沿着正X方向看,正Z方向朝下如图(1-2)。 (图1-2)发动机坐标系 3:主惯性矩坐标系:原点在动力总成的质心位置,正X方向从变速箱到发动机,沿着最小主惯性矩轴线,正Y方向通常沿着最大主惯性矩轴线,正Z方向朝下并且沿着中等主惯性矩轴线如图(1-3)。

汽车转向系统布置指南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6 第2章转向系统布置 2.1 简述 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使时,还要保 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 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2.2.1 转向系的基本形式 可根据转向轮、转向器、转向杆系布置以及动力转向能源进行分类。 表 2.1 2.2.2 电动转向系统 电动转向系统直接利用电动机完成转向助力功能,它由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 控制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和减速机构等组成。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7 根据电动机布置的位置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轮助力式、单独助力式及齿条助力式 四种形式。 a)转向轴助力式 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固定在转向轴一侧,由离合器与转向轴相连接,直接驱动 转向轴助力转向。如下图中所示。 b)齿轮助力式 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与小齿轮相连,直接驱动齿轮助力转向。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8 c)单独助力式 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固定在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小齿轮相对另一侧,单 独驱动齿条助力实现转向动作。 d)齿条助力式 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与齿条为一体,电动机转动带动循环球螺母转动,使齿 条螺杆产生轴向位移,直接起助力转向作用。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9 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机、转向管柱、动力转向储液罐、转向泵、以及转向 管路等几部分组成。 储液罐转向泵 转向管柱 转向机 转向管路 图 2.1 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应满足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2)传动效率高,力矩波动小。 3)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护乘员安全。 2.4、布置设计过程 2.4.1 转向梯形的确定 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转向机构转向直拉杆内点B、C的位置,直拉杆 外点A、D的位置,优先考虑的是沿用原有平台车型的相关数据。如下图 2.2中所示。

汽车气弹簧设计指导

汽车气弹簧设计指导 1.简要说明 1.1 基本的原理 在密闭的缸筒内充入和外界大气压有一定压差的惰性气体或者油气混合物,进而利用作用在活塞上的压力差完成气弹簧的自由运动。 该件为标准件,可以从产品系列目录中查询缸筒、活塞杆等匹配参数。 1.2 气弹簧和一般机械弹簧的最大区别: 一般性的机械弹簧,其弹簧弹力随着弹簧的运动有着非常大的变化,而气弹簧在整个运动行程中力值变化相对较小。1.3 其主要零部件及名字(如图所示)。 1.4零部件材料及工艺 序号零件名常见材料外观要求/表面处理 1 球头销45#渗氮、镀锌、达克罗(耐腐蚀强)处理 2弹簧卡片65Mn 3活塞杆 35# 镀铬(银色)或渗氮(黑色)〈出口欧洲 的车必须渗氮处理,以满足其环保要求〉 4缸筒精轧钢管20 喷漆处理5导向环Q2356 密封件 NBR(丁晴橡胶) 球头 球头销 支架 缸筒 活塞杆 弹簧卡片

7活塞Q235 8球头PA66+30%GF 1.5机构原理 1.5.1同样尺寸的气弹簧可以根据缸筒内部存储的气体压力大小来调整举力的大小。 1.5.2气弹簧举升速度的大小可以根据活塞上的过油孔的大小来调整,一般分为¢0.3mm¢ 0.5mm¢0.6mm等,过油孔越大,举升速度越快,造成的冲击越大,比如:举升速 度过大可采用¢0.3mm。(阻尼油在气弹簧运动到阻尼区时才通过过油孔,此前只有 气体流过,该特性由油的运动特性:高压区低压区决定)。 1.5.3阻尼油、举力、密封圈材料影响气弹簧低温性能,例如:出口俄罗斯的气弹簧所用 阻尼油型号HS32,凝固点-50℃;密封圈材料丁晴橡胶的低温脆性温度由原来的 -40℃改为-50℃。 1.5.4如有支架,建议料厚为3mm,可以根据力的大小对支架进行工艺处理如:冲压出凹 槽来增加强度。 1.6安装方式 1.6.1气弹簧整车布置位置分为:前机盖支撑和后备门支撑两种。前机盖支撑有B11、T11 等车型,后备门支撑有A15、S11、B14等车型。 1.6.2气弹簧支撑方式的布置可分为:直立支撑和旋转支撑,目前我公司采用直立支撑的 有:S21S22旋转支撑的有:S11S12A11A18B11。支撑方式的布置是由后备门 铰链轴所处的位置来决定的。 1.6.3尼龙球头可根据与气弹簧联接的两个钣金平面进行设计:分为普通直式和斜倾式 (下图),当球窝转动角度小于20°时,选用直球窝;当球窝转动角度大于等于20° 小于35°时,选用斜球窝;当球窝转动角度大于等于35°时,选用支架。一般尽 量不用支架,支架容易出现晃动,定位麻烦,且增加价格。

悬置设计指南

1 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指南

1.1 悬置系统的设计意义及目标简介 现代汽车发动机无一不是采用弹性支承安装的,这在汽车行业称之为“悬置”,在力学及振动工程中则是个隔振问题。如果不用中间弹性元件而直接将发动机刚性地固紧在汽车车架(底盘)上,则当汽车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将导致机身由于车架的变形、冲击而损坏;而当汽车在平坦光滑的路面上行使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将导致车架、车身产生令人厌恶的结构噪声。此外弹性悬置还能补偿在发动机安装及运动过程中由车架变形导致的相对位置的不精确。 由此可知,悬置系统的设计目标值: 1) 能在所有工况下承受动、静载荷,并使发动机总成在所有方向上的位移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与底盘上的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 2) 能充分地隔离由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向车架及驾驶室的传递,降低振动噪声; 3) 能充分地隔离由于地面不平产生的通过悬置而传向发动机的振动,降低振动噪声; 4) 保证发动机机体与飞轮壳的连接弯矩不超过发动机厂家的允许值。

1.2 悬置系统的布置方式选择 每个隔振器(悬置系统)不论其结构形状如何都可以看作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弹簧组成,按照这三个弹簧的刚度轴线和参考坐标轴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悬置系统弹性支承的布置可以有常见的三种不同方式: 1) 平置式。这是常用的、传统的布置方式,其特征是布局简单、安装容易。在这种布置方式中,每个弹性支承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刚度轴各自对应地平行于所选取的参考坐标轴。 2) 斜置式。这是一种目前汽车发动机中用得最多的布置方式。在这种布置方式中,每个弹性支承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刚度轴相对于参考坐标轴的布置是:除一个轴平行于参考坐标外,其他两个轴分别与参考坐标轴有一夹角。一般斜置式的弹性支承都是成对地对称布置于垂向纵剖面的两侧,但每对之间的夹角可以不同,坐标位置也可任意。这种布置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它既有较强的横向刚度,又有足够的横摇柔度,因此特别适用于象汽车发动机这样既要求有较大的横向稳定性,又要求有较低的横摇固有频率以隔离由不均匀扭矩引起的横摇振动。此外,它还可以通过斜置角度、布置位置以及隔振器两个方向上的刚度比等适当配合来达到横向——横摇解耦的目的,这是平置式较难做到的。 3) 会聚式。这种布置方式的特点是弹性支承的所有隔振器的主要刚度轴均会聚相交于同一点。除了有良好的稳定性外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节倾斜角度和布置坐标的关系来获得六种完全独立的

客车动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布置及常见问题分析模板

客车动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布置及常见 问题分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国内大部分客车都是在货车底盘上加装车身而来。由于货车底盘的前悬较短而且发动机前置, 造成车内空间利用率不高, 车内噪声较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高速公路也在飞速发展, 人们对出行及旅行的舒适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交通密度的增加和车速的提高对客车的转向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车转向系统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客车的驾驶稳定性、安全性和操纵灵活性。下面简要介绍客车动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布置及常见问题的分析。 1、客车动力转向系统的设计要点 1.1 客车动力转向的设计要求 (1)转向轮转角和驾驶员转动方向盘的转角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动力转向系统失灵时, 仍能用机械系统操纵车轮转向。 (3)减轻驾驶员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 同时还应有路感, 并随转向阻力的增加而增大。 (4)方向盘应能平稳回位, 保证汽车的直线行驶能力。 (5)转向系统应能在车辆转弯时灵活平稳地将扭力传到前轮。 (6)不允许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造成方向盘回跳或方向失控。

1.2 动力转向器的选择 动力转向系统由于具有转向操纵灵活、轻便, 能吸收路面对前轮产生的冲击, 设计时转向器结构形式的选择也灵活多样等优点, 因此, 已在各国的汽车制造中普遍采用。中国大客车一般采用的是整体式-液压动力转向器, 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液压式动力转向以液体的压力作动力来完成转向加力。其特点是油液工作压力可达6-10MPa, 甚至更高, 因此结构紧凑, 动力缸尺寸小、重量轻; 因油液具有不可压缩性, 故灵敏度高; 油液的阻尼作用能够用来吸收路面冲击; 动力装置无需润滑。其缺点是结构复杂, 对加工精度和密封要求高等。动力转向器型号的选择须根据前桥负荷、整车的布置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转向器选择的合适与否对整个转向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转向器及中间过渡臂的布置 转向器及中间过度臂的合理布置对于整车的行驶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种转向器对其安装都有要求, 在满足转向器安装要求的情况下, 应根据整车的前转向桥和前悬挂的特点, 保证转向拉杆和前悬挂的运动干涉在允许的范围内。这需要作运动校核图, 以确保不影响整车行驶稳定性的运动干涉。另外, 需根据前轮允许

发动机悬置设计

发动机悬置设计 5.1 概述 汽车的乘坐舒适性——NVH(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 Harshness-声振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为噪声、振动和舒适性,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 综合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觉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作为汽车动力源的发动机是汽车 主要的振动激励源之一,其气缸燃气压力、转速及输出转矩的周期性波动及不平衡惯性 力(矩)既激起发动机动力总成本身的刚体振动和弹性振动,又激起汽车动力传动的扭 转振动和弯曲振动等,从而导致十分严重的振动、噪声及结构问题,最终传递给车身, 引起整车振动与噪声。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指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及变速箱等)与车架或 车身之间通过弹性悬置元件连接而成的系统,发动机动力总成的振动与路面激励力是通 过弹性悬置元件传给车身,该项系统性能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动机振动向车体的传递,影响整车的 NVH 特性。因此,最大限度的减小发动机动力总成所产生的振动及噪声 向车身传递,是汽车减振和降噪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5.2、悬置系统功能介绍 5.2.1 悬置总成的功用 a)悬置系统的首要作用即最基本的作用是支承动力总成的动、静载荷,并使发动机 动力总成在所有方向上的位移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与前舱内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 b)隔离发动机动力总成的振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从发动机动力总成传递到车身/车架 上的振动,能有效的降低振动及噪音; c)在汽车做紧急制动、加速或受其它外界负荷的作用下时,发动机不应有过大的位移; d)隔离由于轮胎及车身的抖动而产生的振动和噪音通过悬置系统而传向发动机动力 总成,降低振动及噪音; e)悬置系统元件需有足够的使用寿命。 5.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方法 5.3.1 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a)主要起支撑减振的作用,因而,悬置必须要能够支撑起动力总成,并且保证其三

车架设计指南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底盘部设计指南 编制: 审核: 批准:

1、架的主要功能: 车架是整个汽车的基体,汽车上绝大多数部件和总成都是通过车架来固定其位置的。如: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架、转向、驾驶室、货箱和有关操纵机构。车架的功用是支撑连接汽车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 2、车架的类型: 主要类型 目前,汽车车架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边梁式车架、中梁式车架(或称脊骨式车架)和综合式车架。其中以边梁式车架应用最广。 边梁式车架由两根位于两边的纵梁和若干根横梁组成,用铆接法或焊接法将纵梁与横梁连接成坚固的刚性构架。通常用低合金钢板冲压而成,断面形状一般为槽形,也有的做成Z字形或箱形断面。其结构特点是便于安装驾驶室、车厢及一些特种装备和布置其它总成,有利于改装变型车和发展多品种汽车。被广泛采用在载货汽车和大多数的特种汽车上。近代轿车为了保证良好的整车性能,尽量降低中心和有利于前后悬架的布置,把结构需要放在第一位,兼顾车架加工工艺性,所以车架形状设计的比较复杂而实用。 中梁式车架只有一根位于中央贯穿前后的纵梁,因此亦称为脊骨式车架,中梁的断面可以做成管型或箱型。这种结构的车架有较大的扭转刚度。使车轮有较大的运动空间,便于布置等优点因此被采用在某些轿车和货车上。 综合式车架比较复杂,应用比较广,一般轿车上使用。 车架的几种结构 车架主要有以下结构形式: 1.箱横梁和发动机支撑梁 横梁总成支撑发动机、水箱、保证车身的扭转刚度 发动机支撑梁和水箱横梁均有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发动机支撑梁为封闭断面。 发动机支撑梁与车身连接处通常装有橡胶缓冲块。

材料:支撑梁上下体材料常采用为SAPH440其它BH340 表面处理为电泳。 2.车架 副车架带控制臂总成承受前轴载荷、支撑车身、动力总成、转向机、前悬挂、制动器等 副车架、控制臂均为钢板冲压焊接而成为封闭断面。 控制臂与副车架连接处采用橡胶衬套,起到改善行驶性能和舒适性。 材料:副车架上下体材料为常采用SAPH370(370为抗拉强度)其它为SPHE、SPHC,表面处理为电泳 3、纵梁 发动机纵梁总成支撑动力总成 1、动机纵梁总成均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为封闭断面。

转向系统设计

标题 转向系统设计与优化 摘要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按照驾驶员的意志经常改变行驶方向,即所谓汽车转向。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称为汽车转向系统。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就是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汽车转向系统对汽车的行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对转向系统进行优化,从而使汽车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安全。本次设计是EPS电动转向系统,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该系统是由一个机械系统和一个电控的电动马达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动力转向系统。EPS系统主要是由扭矩传感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减速机构和电子控制单元等组成。驾驶员在操纵方向盘进行转向时,转矩传感器检测到转向盘的转向以及转矩的大小,将电压信号输送到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转矩传感器检测到的转距电压信号、转动方向和车速信号等,向电动机控制器发出指令,使电动机输出相应大小和方向的转向助力转矩,从而产生辅助动力。汽车不转向时,电子控制单元不向电动机控制器发出指令,电动机不工作。该系统由电动助力机直接提供转向助力,省去了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所必需的动力转向油泵、软管、液压油、传送带和装于发动机上的皮带轮,既节省能量,又保护了环境。另外,还具有调整简单、装配灵活以及在多种状况下都能提供转向助力的特点。因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系统,扭矩传感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减速机构,电子控制单元。 概述 汽车在行使过程中,需要经常改变行驶方向,即所谓的转向。这就需要有一套能够按照司机意志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它将司机转动方向盘的动作转变为车轮的偏转动作,这就是所谓的转向系统。转向系统是用来改变汽车的行使方向和保持汽车直线行使的机构,既要保持车辆沿直线

两厢车后背门支撑杆的布置及运动分析

两厢车后背门支撑杆的布置及运动分析 【摘要】气动支撑杆开启机构是目前轿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构。由于气动支撑杆生产技术成熟、性能优良等原因,在本次两厢车开发中,后背门的开启机构采用气动支撑杆。工作中借助三维设计软件CATIA和计算和分析优化工具MATLAB,对支撑杆进行了布置,并且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上掀式后背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力和力矩的关系,进而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对后背门开启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了仿真分析,满足后背门的平稳开启/关闭平稳、助力轻松、使用安全等功能要求。 【关键词】CATIA,后背门,气动支撑杆 Abstract: The opening mechanism of gas damper is a kind of structure which is often used in cars. This time when developing the hatchback, use the gas damper。With work on CATIA and MATLAB, from kinematics and dynamics,I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of forces and moments during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hatch back’s backdoor,and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installation point。As result, the performance of hatchback’s backdoor meet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which is the steady of backdoor when open or close, and assist, safety. Keywords: CATIA; Backdoor; Gas damper; 1 轿车用气动支撑杆介绍 1.1 构造及支撑力 气动支撑杆由活塞、气筒、导杆等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气动支撑杆结构简图 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gas damper 气动支撑杆的支撑力:气动支撑杆运动中提供的总支撑力包括两部分:压力差产生的支撑力和相对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力。由波义耳定律可知,一定质量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的乘积为定数,即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体积变大,压强减小。当施加外力时,导杆在气室内体积增大,致使压缩气体的有效容积变

汽车总体设计说明书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系):机械工程系 专业:车辆工程 题目:一汽大众宝来乘用车总体设计及各总成选型综合成绩: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2013年 12 月 30 日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 学院(系):机械工程 专业:车辆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课程设计题目:一汽大众宝来乘用车整体设计及各总成选型起迄日期:12 月20 日~ 1 月 3 日 课程设计地点: 指导教师 系主任: 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3 年12月20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课程设计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专业思想。使学生了解以前所学理论知识和参加过得金工实习、工艺实习及专业生产实习等环节,都是为今后的专业设计、生产做准备,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培养一名合格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而设置,车辆工程专业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2)提高结构设计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汽车驱动桥的主减速器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培养独立的、全面的、科学的工程设计的能力。 (3)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学会查找、翻阅和使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相关技术资料等。 2.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一汽大众宝来乘用车整体设计及各总成选型 2、具体参数: 车型7 长宽高 /mm 前悬/后悬 /mm 前轮距/后轮 距 / mm 轴距 /mm 总质 量/kg 整备质 量/kg 一汽大众宝来4376 1735 1446 873/990 1513/1494 2513 1830 1280 额定 承 载人数发动机 型号 排量 /mL 发动机功率 /kW 轴数 最高车速 /(km/h) 轮胎规格 5 BJH 1595 74 2 182 195/65R15 3、要求: 为给定基本设计参数的汽车进行总体设计,计算并匹配合适功率的发动机,轴荷分配和轴数,选择并匹配各总成部件的结构型式,计算确定各总成部件的主要参数,详细计算指定总成的设计参数,绘出指定总布置草图和乘员舱布置草图。(1)驱动形式及主要参数的选择:驱动形式,布置形式,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2)发动机的选择 (3)外形设计及总体布置: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面)—零线的确定,各部件的布置3.课程设计成果形式及要求: 完成内容: (1)总布置草图1张(1号图) (2)驾驶舱布置草图1张(3号图) (3)零件图1张(3号图) (4)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汽车电器系统布置指南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00 第 10 章电器系统布置 10.1 概述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子在整车性能及舒适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而前舱布置了发动机、变速箱等重要系统,是整车各类系统的终端,同时工作 环境恶劣,因此电器系统在前舱中的布置要求很高,下面将详细介绍。 10.2 空调管路及冷凝器 空调是改善车内环境的系统,在前舱中有压缩机、冷凝器、干燥瓶及管路四个部件; 压缩机通过支架固定在发动机上,如图 10.1 图 10.1 图 10.2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01 冷凝器是一个换热设备,一般布置在散热器前方,在车辆行驶时使风能够通过进气 隔栅吹到冷凝器表面;冷凝器的布置没有过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与散热器集成为一个 系统布置在前保横梁后方,有时因前保隔栅通风孔比较大,在车外会透过前保隔栅看到 银色的冷凝器,不是很美观,只需令供应商将其涂成黑色即可;干燥瓶一般布置在冷凝 器附件,为的是减少干燥瓶到冷凝器的管路长度,干燥瓶与冷凝器均固定在车身上,因 此以硬铝管连接,目前应用与S18的过冷式 冷凝器 图10.3 冷凝器已将干燥瓶与冷凝器集成一体,减少了管路,布置时已不需要考虑干燥瓶; 空调的管路由高低压两根管路组成,高压管连接HVAC到干燥瓶,低压管连接HVAC 到压缩机,其中低压管中间部分采用橡胶管来滤除发动机的抖动;在总布置工作中,关 于空调管主要考虑布置后期的加注操作,如下图: 图10.4 空调管路走向的设计建议尽量 贴着钣金走,不要弯折过大的角 度,以免供应商的供货尺寸不精 准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02 一般的空调加注设备尺寸:R :20mm ,H :120mm ,在管路布置结束后需要校核加 注操作的可行性; 空调管路在前挡板上的接头处需要50mm 折管路,此处需注意管路和发动机的间隙要在以免发动机抖动碰撞到空调管路图 10.5 图 10.6 一般空调高压管全部采用硬管,需要添加两个固定点,低压管橡胶管距离发动机轮 系比较近,在设计时需考虑此处的间隙要大于 30mm ; 10.3 灯具与喇叭 大灯的法规性及安装性方面的校核是由电器专业工程师完成的,总布置方面的工作 主要是检查大灯调节及更换灯泡的便利性: 图 10.7 目前三院开发的小型乘用车因成本较低,采用的灯具均为手调大灯,在汽车出厂前 需要调节配光,如上图所示,在调节时需要保证工具能够伸入到红色的调节机构内,因

知名汽车公司转向系统设计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6 知名汽车公司换挡系统设计 2.1 简述 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使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 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2.2.1 转向系的基本形式 可根据转向轮、转向器、转向杆系布置以及动力转向能源进行分类。 表 2.1 2.2.2 电动转向系统 电动转向系统直接利用电动机完成转向助力功能,它由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控制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和减速机构等组成。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7 根据电动机布置的位置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轮助力式、单独助力式及齿条助力式 四种形式。 a)转向轴助力式 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固定在转向轴一侧,由离合器与转向轴相连接,直接驱动 转向轴助力转向。如下图中所示。 b)齿轮助力式 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与小齿轮相连,直接驱动齿轮助力转向。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8 c)单独助力式 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固定在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小齿轮相对另一侧,单 独驱动齿条助力实现转向动作。 d)齿条助力式 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与齿条为一体,电动机转动带动循环球螺母转动,使齿 条螺杆产生轴向位移,直接起助力转向作用。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9 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机、转向管柱、动力转向储液罐、转向泵、以及转向 管路等几部分组成。 储液罐转向泵 转向管柱 转向机 转向管路 图 2.1 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应满足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2)传动效率高,力矩波动小。 3)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护乘员安全。 2.4、布置设计过程 2.4.1 转向梯形的确定 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转向机构转向直拉杆点 B、C 的位置,直拉杆 外点 A、D 的位置,优先考虑的是沿用原有平台车型的相关数据。如下图 2.2 中所示。

汽车总布置设计说明书

目录 目录 ................................................................ I 摘要 .............................................................. I II 第1章、汽车形式的选择 . (1) 1.1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1) 1.1.1汽车载客量和装载质量 ................................... 1 1.1.2质量系数ηmo ............................................ 1 1.1.3整车整备质量m o ......................................... 1 1.1.4汽车总质量m a ........................................... 1 1.2汽车轮胎的选择 ............................................... 2 1.3驱动形式的选择 ............................................... 2 1.4轴数的选择 ................................................... 3 1.5货车布置形式 ................................................. 3 第2章.汽车发动机的选择 (4) 2.1发动机最大功率 max e P (4) 2.2选择发动机 ................................................... 4 第3章、汽车主要参数选择 .. (7) 3.1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7) 3.1.1外廓尺寸 ............................................... 7 3.1.2轴距L .................................................. 7 3.1.3前轮距B 1和后轮距B 2 ..................................... 7 3.1.4前悬L F 和后悬L R ......................................... 8 3.1.5货车车头长度 ........................................... 8 3.1.6货车车箱尺寸 ........................................... 8 3.2轴荷分配及质心位置的计算 ..................................... 8 第4章.传动比的计算和选 .. (13) 4.1驱动桥主减速器传动比0i 的选择 (13) 4.2变速器传动比 g i 的选择 (14) 4.2.1变速器头档传动比 1 g i 的选择 (14) 4.2.2变速器的选择 .......................................... 14 第5章.动力性能计算 (15) 5.1驱动平衡计算 (15) 5.1.1驱动力计算 ............................................ 15 5.1.2行驶阻力计算 .......................................... 15 5.1.3力的平衡方程 .......................................... 17 5.2动力特性计算 (17) 5.2.1动力因数D 的计算 (17)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 第1章绪论 1.1 汽车转向系统简介 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它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组成。 转向系统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转向特性、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目前汽车转向技术主要有七大类:手动转向技术(MS)、液压助力转向技术(HPS)、电控液压助力转向技术(ECHPS)、电动助力转向技术(EPS)、四轮转向技术(4WS)、主动前轮转向技术(AFS)和线控转向技术(SBW)。转向系统市场上以HPS、ECHPS、EPS应用为主。电动助力转向具有节约燃料、有利于环境、可变力转向、易实现产品模块化等优点,是一项紧扣当今汽车发展主题的新技术,他是目前国内转向技术的研究热点。 1.1.1 转向系的设计要求 (1) 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任何车轮不应有侧 滑。不满足这项要求会加速轮胎磨损,并降低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2) 汽车转型行驶后,在驾驶员松开转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能自动返回到 直线行驶位置,并稳定行驶。 (3) 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都不得产生共振,转向盘没有摆动。 (4) 转向传动机构和悬架导向装置共同工作时,由于运动不协调使车轮产生 的摆动应最小。 (5) 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具有迅速和小转弯行驶能力。 (6) 操纵轻便。 (7) 转向轮碰撞到障碍物以后,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力要尽可能小。 (8) 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的球头处,有消除因磨损而产生间隙的调整机构。 (9) 在车祸中,当转向轴和转向盘由于车架或车身变形而共同后移时,转向 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0) 进行运动校核,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转动方向一致。 -1-

后背门布置及结构设计指南

后背门布置及结构设计指南

目 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后背门简介 (1) 4 后背门设计输入条件 (1) 5 后背门设计流程 (2) 5.1 市场调研 (3) 5.2 造型确定 (3) 5.3 法规校核 (3) 5.4 零部件设计 (3) 5.5 工程分析 (3) 6 后背门结构设计 (3) 7 设计检查 (15) 8 设计检查 (15) 9 失效模式及相应措施 (16)

前 言 为保证本公司后背门布置及结构设计指南设计开发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参照国内外汽车设计公司及汽车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编制而成。

后背门布置及结构设计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介绍了后背门设计的输入条件、设计思路和步骤、结构设计。 本指南适用于本公司M1类车型的后背门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5086—2013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5741—1995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 ECE R26.03 关于就外部突出物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1003/2010/EU 机动车辆及其挂车后牌照板安装空间和固定型式批准 SAE J686 Motor Vehicle License Plates 3 后背门简介 根据目前市场主流的SUV后背门结构分类,后背门可分为:侧开式后背门、侧对开式后背门、上下对开式后背门和上翻式后背门,因市场主流结构为上翻是后背门,所以本设计指南只对此类结构的后背门结构设计和布置展开详细的阐述。 4 后背门设计输入条件 后背门设计输入条件包括: a)造型输入:后背门3D CAS数模 b)边界输入:后围3D数模、顶盖3D数模、后保险杠3D数模、扰流板3D数模、后大灯3D数模、后背门亮饰条3D数模。 c)其它文件:性能描述书、设计FMEA和失效案例、参考样品信息(包含样件、图片、拆解工艺)等与设计相关资料文件

发动机悬置设计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73 发动机悬置设计 5.1 概述 汽车的乘坐舒适性——NVH(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 Harshness-声振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为噪声、振动和舒适性,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 综合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觉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作为汽车动力源的发动机是汽车 主要的振动激励源之一,其气缸燃气压力、转速及输出转矩的周期性波动及不平衡惯性 力(矩)既激起发动机动力总成本身的刚体振动和弹性振动,又激起汽车动力传动的扭 转振动和弯曲振动等,从而导致十分严重的振动、噪声及结构问题,最终传递给车身, 引起整车振动与噪声。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指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及变速箱等)与车架或 车身之间通过弹性悬置元件连接而成的系统,发动机动力总成的振动与路面激励力是通 过弹性悬置元件传给车身,该项系统性能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动机振动向车体的传 递,影响整车的 NVH 特性。因此,最大限度的减小发动机动力总成所产生的振动及噪声 向车身传递,是汽车减振和降噪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5.2、悬置系统功能介绍 5.2.1 悬置总成的功用 a)悬置系统的首要作用即最基本的作用是支承动力总成的动、静载荷,并使发动机 动力总成在所有方向上的位移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与前舱内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 b)隔离发动机动力总成的振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从发动机动力总成传递到车身/车架 上的振动,能有效的降低振动及噪音; c)在汽车做紧急制动、加速或受其它外界负荷的作用下时,发动机不应有过大的位 移; d)隔离由于轮胎及车身的抖动而产生的振动和噪音通过悬置系统而传向发动机动力 总成,降低振动及噪音; e)悬置系统元件需有足够的使用寿命。 5.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方法 5.3.1 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a)主要起支撑减振的作用,因而,悬置必须要能够支撑起动力总成,并且保证其三

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 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 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 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 GB11556-1994 :A、区 GB11565-1989:B区 GB11562-1994:前方视野 GB/T13053-1991:脚踏板 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 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 3.2设计硬点 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 4.1整车的外廓尺寸; 4.2轴距和前、后轮距; 4.3前悬和后悬长度;

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 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 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 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 4.8前簧中心距; 4.9后簧中心距; 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 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 4.12前簧作用长度; 4.13后簧作用长度; 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 5.1参数确定原则 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 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 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 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 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 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7)对方案进行评审; 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 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

车架设计指南

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底盘部设计指南 编制: 审核: 批准:

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1、架的主要功能: 车架是整个汽车的基体,汽车上绝大多数部件和总成都是通过车架来固定其位置的。如: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架、转向、驾驶室、货箱和有关操纵机构。车架的功用是支撑连接汽车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 2、车架的类型: 2.1 主要类型 目前,汽车车架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边梁式车架、中梁式车架(或称脊骨式车架)和综合式车架。其中以边梁式车架应用最广。 边梁式车架由两根位于两边的纵梁和若干根横梁组成,用铆接法或焊接法将纵梁与横梁连接成坚固的刚性构架。通常用低合金钢板冲压而成,断面形状一般为槽形,也有的做成Z字形或箱形断面。其结构特点是便于安装驾驶室、车厢及一些特种装备和布置其它总成,有利于改装变型车和发展多品种汽车。被广泛采用在载货汽车和大多数的特种汽车上。近代轿车为了保证良好的整车性能,尽量降低中心和有利于前后悬架的布置,把结构需要放在第一位,兼顾车架加工工艺性,所以车架形状设计的比较复杂而实用。 中梁式车架只有一根位于中央贯穿前后的纵梁,因此亦称为脊骨式车架,中梁的断面可以做成管型或箱型。这种结构的车架有较大的扭转刚度。使车轮有较大的运动空间,便于布置等优点因此被采用在某些轿车和货车上。 综合式车架比较复杂,应用比较广,一般轿车上使用。 2.2车架的几种结构 车架主要有以下结构形式: 1.箱横梁和发动机支撑梁 横梁总成支撑发动机、水箱、保证车身的扭转刚度 发动机支撑梁和水箱横梁均有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发动机支撑梁为封闭断面。 发动机支撑梁与车身连接处通常装有橡胶缓冲块。 材料:支撑梁上下体材料常采用为SAPH440其它BH340 表面处理为电泳。

汽车设计-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模板

I 汽车设计- 车门把手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

汽车车门把手设计规范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XX公司汽车侧开式车门塑料外开把手(以下简称“外把手”),其他车门外把手(如:后背门把手)也可以参考使用。 2.术语 外开把手:装在汽车车门外侧,用来开启车门的装置。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 GB/ 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 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4.外把手分类和结构 4.1 从外观看,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1所示。 外把手的外观形式完全取决于造型,工程设计需满足造型。 因人的审美要求提高,近年来新开发了“隐藏锁芯”式把手。即取消左前门把手端盖锁芯圆孔,更改为可反复拆卸式端盖,需要用锁芯时候用机械钥匙片撬掉端盖即可(见图2) 翻转式外拉式 图1 外把手结构形式 4.2 从外把手与锁的连接方式看,可分为压杆连接和拉线连接,具体形式取决于锁体外开摇臂的要求以及锁体布置时摇臂与外把手摇臂旋转轴线的夹角。 4.3 外开把手组成部分 外拉式外把手包括:手柄外部,端盖,底座,大垫片,小垫片,摇臂及配重块和弹簧等,如图2所示:

图2 翻转式外把手包括:底座、掀盖、摇臂、垫片、销轴和弹簧等,如图3所示: 图3 以上为外把手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各车型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这些结构上扩展而形成的,例如:外手柄扩展为上盖、下盖两部分,底座上设计有侧碰安全机构。 5.外把手人机要求

整车部设计手册总布置图

第一章整车集成 1.1总布置图绘制 1.1.1意义 根据新产品规划和概念设计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然后再绘制总布置草图,然后开始进一步的 造型设计。其中整车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对后期的开发设计起到依据和指导作用。 1.1.2总布置草图的绘制 1.1. 2.1第一版总布置图-概念草图 1.1. 2.1.1相关输入及流程 为了给造型提供工程依据和下一步设计提供指导,绘制出总布置概念草图。总布置草图的绘制 开始于项目预研阶段,根据新产品的规划,对竞品车进行扫描分析,根据发动机舱初步布置数据得 出初步的整车限制尺寸和人机工程目标;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现有产品尽可能的考虑 通用化的前提下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 总布置概念草图的绘制时间及相关流程见图1-1所示。 图1-1总布置草图绘制时间及流程 1.1. 2.1.2总布置草图内容 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主要是对造型的输入,体现总布置的基本硬点参数,其中最重要的是H 点的位置,H点是整车的设计参考点,必须在早期准确地确定,一旦更改将对整个前期的布置设计 及项目进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中,主要体现如下内容: 1、H点坐标,人机内部空间等相关参数; 2、整车外廓尺寸,包括长、宽、高、轮距、轴距、前悬、后悬; 3、法规要求及设计目标; 4、COP零件的状态; 5.三种载荷状态的地面线; 6、各种限制面; 7、其他,如车门形式、玻璃曲率等。 1.1. 2.1.3绘制概念草图步骤 在绘制概念草图之前,是在已经了解项目定位、对项目有了初步策划方案,并且对竞品车或对 标车进行了大量分析的前提下开始绘制。 通常,概念草图的绘制需要如下步骤: (1)首先建立车身坐标系,“国标”定义的“整车坐标系”。通过空载或设计载荷时车轮中心(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及地板门槛纵平面来确定整车坐标系。然后摆放车姿,如图1-2所示。 图1-2 (2)确定踏板和踵点位置,如图1-3所示。 踏板组 后踵点 前踵点 图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