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作者:李华富源县第一中学)

1、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技术分析教学问题,确定解决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计划过程。由于教学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视听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占中有重要地位,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因此,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视听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认识论和教育哲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①学习理论是指在阐明行为变化何以产生,并揭示学习依据的心理机制而形成的理论,它是从学习的实际和实验研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传统的学习理论,基本上分为联结派和认知派,联结派基本上是美国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注重学习者的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其代表理论有:桑代克的“试误说”、华生的“刺激反应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说”等等。认知派是德国格式塔派的观点,它强调知觉的整体性,认为学习是个体对情景的了解,是认知的结果。其代表理论有:柯勒的“顿司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莱温的“场”理论等等。认知学习理论,其代表理论有:加涅的学习的层次与条件。加涅将智慧技能的学习分为连锁——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六个层次,每个高一级的层次都以低一级的层次为基础。他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学习条件是不同的;在他的学习结构模式中,明确地指出了认知策略同智慧技能的区别②。这些理论对教学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在教学中常用的“发现学习”或“指导发现学习”,是指由例证到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法。但是这一方法的外部条件是:教师必须列举若干体现概念或规律的例证,内部条件是学生已掌握相关的概念为基础,学生的心理过程要经过辨别、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进行概括几个阶段。

传播理论:教学中的大量事例表明,学生所接受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授的信息输出量,即教学信息在传输与转换中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传播学,通过对传播模式、传播者和受播者的研究、传播的信息、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等的研究,使人们对大众传播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给教育研究者以启示,因为教学过程也是信息传播过程,是特殊的传播过程,它遵从传播学的规律。所以,教学设计体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传播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视听理论:视听理论产生于40年代,比较成熟的是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他将学习分为活动的(直接经验的)学习模式、图像的(模糊经验的)学习模式、符号的(高度抽象经验的)学习模式三种类型,并按由具体到抽象排成一个塔状③,形成了从实际活动到观察、再到抽象的完整过程。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对教学是很有启发的。首先,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随着学生知识和年龄的增长,逐步走向抽象,抽象的概念,应以具体经验为基础。其次,塔中的视听教具,它比语言更具体和易于理解,而且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的经验不足,所以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

系统科学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统称为系统科学。近几年来,三论的许多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在教育系统分析、课堂教学的信息加工、反馈与控制等方面。这些研究使人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反馈与控制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①冯学斌,万勇.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②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P101~P103

③尹俊华.教育技术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18~P20

认识论、教育哲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必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必须符合认识规律,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教与学、直观与抽象、直觉与逻辑知识与方法、理论与实践、重点与全面、集体与个别的各种关系,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哲学无疑对教育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但对教学设计更直接作用的是教育哲学,到现在,五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起着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传统的文科教育、进步教育、学科结构运动、新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心理学①。对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的还有美育理论,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学科知识的科学美渗透出来,还应提倡教学美艺术美,从而使学生在振奋、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参与式”教学设计

2.1参与式教学的涵义②

“参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60年后逐渐形成“参与式方法”。.在《语言大典》(王同亿主编,1990年版)中,“参与”一词有八种含义,其中最基本的含义为“参加(指事业或活动)”。《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中“参与”一词的含义是“参加到里面去进行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中“参与”一词的解释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从这些工具书的解释可知,“参与”意为“参加”(Participate in)另外还有“同别人一起干或分享某事(Partake )”等意思。

“参与式方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用于一些国际发展组织和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当地群众自立、自强和自我解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发展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性、非政府性机构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指参与者主动积极地投入进去,与其他参与者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方法。它是一种培训和教育的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将一般的参与式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具体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领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关注教学的过程,更确切地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教育和教养因素的发挥;同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给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地位。它强调运用参与式方法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生成的过程、个性养成的过程等。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作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的伙伴;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主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

参与式教学的宗旨是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个性、态度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摸索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

“参与式教学设计”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倡导平等参与的一种教学设计。它是围绕研讨的问题,以活动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教学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教学的结果,共同促进师生发展,树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学习观念。

2.2参与式教学的主要特点③

①美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②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③祁丽娟.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1)参与性。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身体一心理一精神高度投入,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让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因此,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教学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

(2)互动性。互动性指主体行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而活动是这个课程场的载体,离开活动就谈不上互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是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

(3)民主性。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在交流中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交流中教师如果有错要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男生与女生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4)合作性。参与式学习提倡分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5)开放性。从教室内桌凳的摆放、墙壁的布置、教师的行为举止到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形式是活泼的,气氛是活跃的,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参与式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现与创造的机会。

(6)激励性。参与式学习评价注重发挥激励功能。这里没有失败,只有不断的探究。每个学生在大家的热情期待中体验了学习的全过程。

(7)发展性。参与式学习过程期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要你努力探究了,只要你在他人的帮助下进步了,只要你在学习中获得了自信的体验,你就获得了发展。发展有快慢之分,却没有高低之分。

(8)反思性。参与式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反思,在于顿悟,在于通过群体交流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世界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

3.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的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莫定基础。有学者提出:①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③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其中,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在对知识的看法问题上,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唯一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答案。学习活动要发生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学习活动发生后: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在自己原有背

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多元智力理论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认为智力并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据此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包括八种)①.

它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它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②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

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后现代知识观:

后现代知识观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反思与超越。后现代主义认为,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4)情感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C.R.Rogers 1902-1987)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教学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的;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设置、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包括三个方面:真诚、接受、理解。其中,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品质。情感教学的理论是参与式教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5)活动教育思想。

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强调“做中学”,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欲知必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流行“开放教育”,其具体实施有许多与杜威的“做中学”相似。英国、日本的“开放教育”源于杜威的“做中学”。杜威的这些思想,对我国当前开展的活动教学与素质教育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皮亚杰正是在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基础上,重新肯定了活动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教育要发展儿童的主动性;重视儿童的实际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正式将活动课程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4、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意义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4.1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师方面:通过反思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方面:促使学生切实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经验得到激活和提升,智力得到开发和运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作为促进者、指导者,在课堂上要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具体表现在:

①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将外在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和保证教学效果。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主体参与教学,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使得课堂教学中充满学习的热情。

(4)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5)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参与式教学提供许多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得到更多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之间的认识更加深刻。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学生在主动参与的交往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其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会得到提高。

(7)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8)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强烈的参与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外部的教学活动逐步内化成为自身内部的努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2参与式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活动设计问题

参与式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引导活动,围绕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潜力,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

(2)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评价体制也影响着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活动难以实施,参与式教学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善,对参与式教学的结果还不能做出标准的评价。

(3)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存在形式化的倾向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体验。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华丽生动”,远离实效性的情形。

(4)小组活动缺乏实质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上常见的形式,而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是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出现的.但有的教师由于对问题、目的、时机、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学斌,万勇.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2]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P101—P103

[3] 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祁丽娟.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5] 尹俊华.教育技术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18—P20

[6] 美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7]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于各位老师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所帮助,同时希望老师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案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规划,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起来分享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教案.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涉县宇庄小学王苗利 使用范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课是六上科学《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课,学生已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初步了解到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之分。本课中学生将对生活中的一些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通过研究,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本课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杠杆类工具的比较,主要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杠杆类工具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讨论、分析、比较, 区分杠杆的类别。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准杠杆的三个点,从而判断是否省力。但是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而学生对于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所以我希望用较多的常见杠杆类工具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第二部分是小杆秤的研究,这是杠杆类工具的运用,通过学生的亲手制作,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教学目标:

精品教学教案 1、科学概念: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 对不同类型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判断是否省力的情况。 教学准备: 学生:1支长竹筷、螺帽或其他重物、钩码、棉线或钓鱼线、塑料圆盘。 教师:杆秤、撬盖的铁片、开瓶器、镊子或夹子、油漆桶、汽水瓶、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工具叫什么吗?(杠杆) 2.根据我们对杠杆尺的研究,杠杆按省力情况可以分成几类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根据市、县教育 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曾经承担了县总课题中的子课题《有效教学各 学科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模式研究 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 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 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变成了学困生,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噱头多,课件多,语文味淡。自主、合作、 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0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 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 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把课堂真正 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

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 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有效教 学各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学区全体语文教师 愿意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成功 模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 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 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 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在 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 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会探 索新知,愿意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且正确率 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 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 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基地是学校,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堂。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学会学习,进而形成实践能力,就必须聚焦课堂、关注学生。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要使学生掌握历史思想,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的提问是获取效益的重要方法。教师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实施的今天,我们的历史课堂中仍然充斥着“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机械的提问方式,仍然存在教师问了半天最终还得是自问自答来圆场,仍然存在学生“对”“是”式的集体作答。 而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通过提问,可以巩固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从局部认识发展为系统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说,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重要环节确实又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脱节,或易或难,有些特别简单或者和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特别有的说的问题设计由于不到位,以致使学生参与回答的深度不够,虽热热闹闹,但却难免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甚至出现乱堂现象;有时因问题难度过大或时间安排上的问题,造成学生参与度不够,影响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适应初中新课程改革,有必要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研究。 二、目的意义 1、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2、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问设计方案,将有实效的、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提问方式在校本教研共同体中推广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新教材改革已经六七年了,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于问题教学模式大家都是实践者,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由先后有序、首尾相接的五个环节构成的,“提问”便贯串了这个过程始终,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开展教和学的一种双边活动,它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提问”能够贯彻教学原则;“提问”能够组织教学和调整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提问”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既然课堂提问教学有如此之功效,作为教师就应该设计好课堂提问,有效贯彻教学意图,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师生教学相长。

环境保护研学教案

小学生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 所属年级:四年级指导教师:XXX 课题组成员:四年级学生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加强对广大少年 儿童的环保知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指导他们从自我做起,投身到日常的环保行动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学习主要是了解目前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析学生 在生活中存在哪些关于环保的误区和问题,并研究解决,促进更多的学生关注身边一些环保的小细节,同时学会如何参与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增进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教育其从身边日常生活做起,将环保落到实处,在小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呼吁更多人关注生活中的环保,起到宣传倡导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观察,合作学习,查找资料,以知识竞赛、手抄报、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课外综合实践课程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自主查阅资料能力。 三、资源设计 教师提供的资源: 环保竞赛题(附录)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 网上查找、自行翻阅图书、报刊:如小学生环境保护手抄报资料。 四、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一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班讨论决定研究内容及形式,并汇总。 2、指定任务,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随机组成学习小组,推选出小组负责人。 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做出一张关于环境保护手抄报一份 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准备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演讲稿,并推荐一位组员演讲。

第二阶段收集资料阶段:(时间一周) 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途径收环保知识 第三阶段整合阶段:(时间一周) 将收集好的资料进行比对分析,讨论研究,整合资料。 第四阶段展示阶段:(时间一周) 1、制定出环境保护手抄报。 2、撰写出关于环境保护演讲稿。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活动。 第五阶段评价总结阶段: 对这个活动进行分析总结。 附录:知识竞赛题目 1.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D )A地球日B节水日C爱鸟日D世界环境日 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所后,逐步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A盐酸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氯氟烃 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 B ),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热量 4.我国有许多世界珍稀动物,金丝猴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国家( A )保护动物。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5.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3章 研究设计

第3章研究设计(4学时) 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研究目的 社会研究者在对各种特定现象进行研究时,其研究的具体目的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但是,所有这些研究的更为一般性的目的,都可以归结到以下三种之一,这就是:探索、描述和解释。 一、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探索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进行考察,达到对这—现象的初步了解。同时,它还可以为更深入、更系统、更周密的研究提供指导和线索。探索性研究的直接成果包括:(1)形成关于所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2)发展和尝试可用于更为深入的研究中的方法;(3)探讨进行更为系统、更为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探索性研究常常成为一种先导性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成果往往为后继的研究开辟道路、指示方向和提供途径。 探索性研究在方法上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不大严格。所研究的对象的规模通常都比较小,从资料中所得出的各种结果,并不用来推论研究对象所取自的总体,也不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而主要用来“探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一项探索性研究所得到的各种结果和结论都只是有关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初步印象”,它难以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提供比较系统、比较肯定相比较满意的答案。或者说,探索性研究的结果,往往只是新的、更为系统的、也更加专门的研究的一种背景或起点。 二、描述性研究 社会研究最经常地被用于对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的目的。这种描述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特别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描述性研究在方法上与探索性研究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突出地表现在描述性研究所具有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上。 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描述的难确性;二是描述的概括性。淮确性的要求指的是对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等等,都要作出定量的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

微型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微型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1.课题名称“活动单导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策略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方法 资料文献法 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教学实验法 4.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 1 课勾股定理 5.教学目标 6. 教学准备 7.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4规律猜想→直达快车集中规律,概括描述,关注焦点。 活动5数字验证→拼图效果 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 探索精神。 活动6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巩固应用培养实践技能。 活动7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 8.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 国际数学家大会,这就是本届大会 会徽的图案. 它象一个转动的风 车,挥舞着手臂,欢迎来自世界各 国的数学家们.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教师说明: 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的赵爽在用来证明勾 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的。 教师应重点关注: a.学生对“赵爽弦图”及勾股定理的历史是 否感兴趣。 b.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 通过欣赏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自然引出 本节课的课题。 活动2故事场景→发现新知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 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 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 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 边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 地面图18.1-1 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 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教师讲述故事、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观察这个砖铺的现场的? (从基本砖铺材料、图形单元、位置形态 进行观察:铺设材料是正方形砖块,其中 丰富的图案都是由等腰Rt△色块作为基本 单元构成。) A B 由于对角线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或 者手工拼图可以发现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拼 正方形的基本方法(充分展示出了等腰直 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结构关系)。 (3)在课堂上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亲手操 作:对正方形进行剪切、拼贴然后再将它 们关联(由正方形的边长关系到等腰直角 三角形)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现 ----合围(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 长建立正方形,而且它们之间有面积关 通过讲传说故 事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引导 学生进入学习 状态。 分别以等腰直 角三角形的三 边为边长建立 正方形,不仅能 体现出数形结 合的思想还能 启发我们进一 步地讨论直角 三角形的有关 性质。

历史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王春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

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

环保酵素的使用实验与推广(选题课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环保酵素的使用实验与推广(选题课教学设 计)

“环保酵素的使用实验与推广”选题课 增城区增江街第二小学何丽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环保酵素”话题资料收集活动,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相关知识。 2.通过提出“环保酵素”探究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关于环保酵素问题的筛选,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4.通过共同确立主题,学会正确表述主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环保酵素”选题系列活动,由话题——主题——课题的选题方法,学会提出探究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并与他人合作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环保酵素”选题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关注身边事,从身边提取研究课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问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筛选、归纳整合问题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以身边自身参与环保酵素公益活动的故事为引子。 二、阅读 (一)照片阅读 照片小资料。 (二)阅读环保酵素的视频报道及图片资料。 (三)交流环保酵素话题 师:阅读了这些材料后,你对环保酵素有没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生: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小材料、观看了视频的情况畅谈对环保酵素话题的看法。) 三、引发环保酵素话题思考,提出研究问题 1.分享问题 (1)回顾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环保酵素的问题,提出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 (2)根据部分学生问题表述不完整或者不规范的现象指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的小技巧。

二年级上探究教案

二年级第一学期探究学习方案 1、学习目标 (1)对探究活动有兴趣,善于观察研究事物。 (2)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并作简单整理 (3)能利用感观,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4)能够在观察、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能与他人友好合作 (6)能使用绘画、语言初步表达和展示探究结果、经历简单实验过程2、主题单元安排 单元学习方案

[学习目标] 1、利用学生好学、好问的特点,给学生充分提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发挥学生自 主探究的能力,为学习新知指明方向。 2、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了解鞋底的秘密和适合旅游的鞋 子,使学生对鞋子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 3、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发现或疑问,培养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探究身边问题的兴趣。 [学习时间]三周 [活动网络图] (1)以小组的形式共建一份完成任务的计划。

(2)针对本次活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3)根据采访内容、过程撰写采访日记。[评价标准] 鞋子的学问背景介绍:

学生对鞋子非常熟悉,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对《鞋子的学问》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初步尝试小组合作形式的学习、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单元目标: 1、利用学生好学、好问的特点,给学生充分提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 力,为学习新知指明方向。 2、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了解鞋底的秘密和适合旅游的鞋子,使学生 对鞋子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 3、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发现或疑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探究身边问题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鞋底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习惯,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到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2、通过观察鞋底,了解鞋底的秘密。 3、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发现或疑问,培养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 二、课前准备:各种鞋子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引入:提问:我们知道鞋子有哪些种类? 教师:旅游鞋、拖鞋、运动鞋、舞蹈鞋……鞋子的种类真多啊,你穿过什么样的鞋子? 教师:有关鞋子的问题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主题。 揭示探究的主题——鞋子的学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过程研究开 题报告 宁夏青铜峡市第五小学李思国 课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展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更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科研的主平台。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过:“只有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才真正有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师生交往的方式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方式。”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者,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

过程。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创新。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需要 从客观原因上说,小学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大,有的教师执教多门学科。要求这些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存在有许多困难。不少教师是草草地看教材,进课堂,尽管教学任务完成了,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到底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能不能向学生揭示数学的本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很难说了。大多数教师不进行教学设计或设计低效的教学设计,其客观原因是工作量大,事实上,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准备,只有有准备的教学行为才能为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可能。 3、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新课程标准中更突现这一特点。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需要教师从课程整体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去把握课程内容,他们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上,仅仅通过教学用书上的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缺乏对课标内容学习的整体理解,各年级的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材和教法分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八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四单元第16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后。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仅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也在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人人参与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再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肯定、补充和点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探究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铺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驶主权及港澳回归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②②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想象抓本质的能力过程方法:①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②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目标:①“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②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学习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学习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式讨论法、学生自讲法课型新课教具与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播发的歌曲《七子之歌》齐唱,之后问同学们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创作的,诗人以比拟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感受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提问: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政府是怎样谋求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唱歌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齐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温故知新 二、进入新课,自学探究(一)“一国两制” 的构想与实践问题探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全实现,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大量工作?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展示教师用多媒体显示:①毛泽东、周恩来的肖像及其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主张②《告台湾同胞书》

做环保小卫士教学设计

篇一: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教案 禾丰片区2011-2012学年(下) 品德与社会教研课教案 【教学内容】 我是环保小卫士 【教学目标】 1.通过“绿色使者”事迹,激励学生积极投入环保事业。 2.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3.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开展环保活动。 【教学重点】 1.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2.能用自己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们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从这首歌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2、集体反馈后,教师:对,我们要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摘花,做个环保小卫士,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 我是环保小卫士(板书课题) 二、人人争做“绿色使者” 1、播放一组图片,让学生观看后说说他们的感受。(课件展示) 2、指名说,教师作评价:讨论回答得真好!同学们,从刚才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而这些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该怎么办呢? 3、教师:对,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人在默默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朋友,一起来看看他是谁?(课件展示,教师介绍)像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你能回忆一下,给大家说说吗? 4、讨论:把你了解到的“绿色使者”和他们做的好事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5、集体反馈后,教师作小结:正是有了这些“绿色使者”,我们的家园才会绿色满园,生机盎然,充满希望。对呀,作为一名小公民,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唤醒家乡的人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为了唤醒更多人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为环保事业做广告)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为环保事业做一则广告呢?(课件展示要求) 7、小组合作,一起制做广告(教师巡视,给予学生帮助) 8、集体交流,教师作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做环保事业的有心人,还会想到很多为环保做广告的方法。为了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引起人们对环保事业的重视,我国还确定了许多以环保为主题的纪念日。你们知道有哪些吗?(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 三、怎样处理身边的垃圾 1、教师:同学们,你留意过每次逢场后街上都扔满了什么?(垃圾)我们可不可以乱扔垃

概念课教学设计课题研究

志丹高级中学校本课题 申报表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自主高效概念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主持人张瑞萍 申报日期2016年10月 志丹县高级中学教科处印制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和实验时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策略;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改革基于课程,课程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设计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目前推行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三单”导学案是否就是上课的全部依据,“三单”导学案能否代替教学设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设计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因此,教学设计与“三单”导学案不同,教学设计是在“三单”导学案的基础上 加了一些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设计的教学思想理念、课后说课反思等栏目。 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保障,所以在自主高效教学模式背景下,生物概念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使教师教学的理论依据更加的完善,有更加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2.客观的分析学习者,按照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解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教育理论为依据,用教育科学方法对生物教育领域

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

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 王英姿名师工作室陈华东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历史教学设计》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下面我从“历史教师为什么更要读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对我们的历史教学的指导性在哪”这几个方面来谈。 一、历史教师为什么更要读书 (一)、专业优势的原因。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的基本定理与公式不会变。而历史的思想性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调整。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变化要多于其他学科,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读书学习,才能保持专业优势。 (二)、深入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需要。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世江在《读书与教学研究》中表述“历史学的两大功能,一是把事实搞清楚;二是解释的时代性。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变化。同样的内容写入教科书已经与过去有很大区别,颠覆性的解释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理解课程内容的改革。” (三)、能夯实“灵动历史课堂”现实基础。多读书才能给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历史“鲜活”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反思历史,才能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灵动,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一)《历史教学设计》集北京、广东、上海等七地历史教育研究者的智慧,围绕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设计问题,跨区域精诚合作撰写的研究性教材著作。全书由何成刚担任主编,夏辉辉担任副主编。何成刚:现就职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师大历史学博士。 《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4期刊载了周仕德、何成刚撰写的《历史教学设计观的转型探析》一文指出“新课程视野下的历史教学设计观转型不仅是一个适应外在系统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走出传统历史教学设计范式困境的过程。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读这本书。(二)这本书可以大幅提升历史教师自己的历史素养,同时转嫁到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学设计》这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重在探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分类以及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流程; 第二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史学理论”“课程资源”“学业评价”“史料教学”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三篇重在探讨基于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指引下,不同历史教学设计的共性与个性,诸如:按照教学目标为分类标准的“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等;以指导思想为分类标准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教学方法为分类标准的“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等等。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发学生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4.学会与别人交流,体验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快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定调查样表三份。 2.学生准备:纸、笔。 一、亲情谈话,真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想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注意搜集信息,利用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别人交流,从小培养科学家的研究素质。 2.请大家阅读一下课文,明确今天的学习要求。 3.刚才,我们阅读了课文,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课文有哪些要求。 【学生交流,要求有三点: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②可以合作也可以自己进行研究。③通过阅读报刊、书籍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获取资料。④从搜集的资料中,找出对解决问题特别有用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⑤认真阅读下面的两篇研究报告,讨论一下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和同学交流。】 二、阅读《奇怪的东南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2.小组合作,说说两篇报告主要研究了什么问题? 3.看看作者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把两个报告的调查步骤、方法列出来。 4.交流讨论: (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有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再读,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合作找。 (1)相同点:都有明确的结论,都需要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2)不同点:写作思路不同,但过程相似。

怎样放得更大研究课教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研究课 教学设计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怎样放得更大》 研究性教案:缙云县溶江乡中心小学钭永华 【教材分析】 《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第四课。本课将将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内容共两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做个简易显微镜”,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第二部分为“显微镜的发展”。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从16世纪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第一架光学显微镜到20世纪德国制成第一架电子显微镜,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不满足现状,对自然规律善于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根据教材本研究课教学活动延伸了一个水滴放大镜的制作和进行比较观察的活动加以拓展。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放大镜的功能和构造有了了解,并使用放大镜观察到了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到了放大镜比肉眼观察更有利。这样学生很顺势的就能进入本节课内容,显微镜比用放大镜更有利于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微生物和细胞,并认识到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是一段不断改进的历史。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材提供的列文虎克的资料谁最早发明出显微镜和在发显微镜展史上是几世纪出现显微镜容易混存在概念混淆,特别是使用简易显微镜进行观察在操作上

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给予解决。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先安排展开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史进行研究,而后再安排学生制作简易显微镜并展开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词汇:凸透镜显微镜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螺纹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科学方法: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核心价值观:激发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螺纹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焦距。完成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进行观察活动。 【器材准备】 分组器材: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制作学具包、简易显微镜观察记录单 教师演示:课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