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

高考政治学问点复习资料1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长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颜色。我国古代建筑成为呈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首先观念。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

⑴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

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详细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亮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剧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假如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意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乐观作用。反之,假如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乐观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盛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制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乐观向上的内容,要连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定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觉和创造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制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考政治学问点复习资料2

一、发展生产、满意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制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消失,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消失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制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乐观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安排、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安排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需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缘由。

A、解决主要抵触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抵触是社会的主要抵触)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E、才能不断增加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需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需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高考政治学问点复习资料3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意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留意:有使用价值不肯定是商品,商品必需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留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高考政治学问点复习资料4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详细表现。

(2)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3)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会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

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富强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富强的必定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需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公平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富强。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

只有在民族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个更加丰富多彩,布满

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肯定的方式传递学问、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全部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③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学问。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含义及发展

①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肯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这些传播的媒介,就是传媒。传播媒体、传播技术是文化传播的物质保证和实现方式。

②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对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合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交流的态度: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忱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汲取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

高考政治学问点复习资料5

专题一物质和运动

20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0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03.物质世界是肯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05.规律不能被转变、毁灭、制造。

206.人可以制造物质的详细形态,但不能制造物质。

专题二物质和意识

207.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08.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

20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10.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

211.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21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13.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1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脑的仿照,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215.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需依靠于物质。

216.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制造性、自觉选择性。

217.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18.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19.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20.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专题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21.实践决定认识。

22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阅历和间接阅历。

22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22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2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

22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2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专题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28.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22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谬误。

230.真理的详细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

231.认识有多个,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公平,真理具有客观性。

232.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33.真理和谬误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34.认识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35.实践—认识—实践......

236.量变—质变—量变......

237.特别性—普遍性—特别性......

238.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专题五联系观

239.联系具有普遍性,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40.人可以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41.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42.联系具有客观性,拘束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等于主观臆造的联系。

243.整体的功能不肯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44.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的局部。

245.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专题六发展观

246.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47.发展具有普遍性,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48.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49.新事物不等于新消失的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的事物。

250.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

25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预备,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量变达到

肯定程度必定引起质变。

专题七抵触观

252.抵触双方是详细的、多种多样的,不能把抵触双方简洁理解为好不好、优点与缺点。

253.抵触的斗争性是肯定的,抵触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54.抵触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不能由此认为抵触越多越好。

255.抵触双方在肯定条件下转化,抵触普遍性和特别性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6.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5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抵触。

258.抵触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59.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抵触的普遍性。

260.抵触的普遍性和特别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抵触的普遍性和特别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抵触问题的精髓。

261.解决抵触并不是毁灭抵触。抵触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毁灭,但可以被解决。

262.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抵触的关键。

263.抵触普遍性寓于特别性之中,并通过特别性表现出来。

264.抵触的普遍性和特别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抵触的

精髓。

265.主要抵触——改造世界,解决问题: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

266.主要方面——认识世界,评价事物:主流、性质、主体。

267.主要抵触的主要方面的决定事物的性质。

专题八辩证否定观

268.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69.辩证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7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71.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272.创新要求否定,并不是否定一切。

27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7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专题九社会历史观

27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76.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乐观的推动作用。

277.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78.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肯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7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80.社会基本抵触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8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g特T 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8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制造者。

28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8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专题十价值观

285.人的价值就在于制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意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286.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87.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288.价值观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并不是说不同的人价值观肯定不同。

289.价值观对人生起导向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290.价值推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91.正确的价值推断与价值选择必需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阔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92.社会供应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高考政治学问点复习资料6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创造,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缘由,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涵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缘由: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涵性。

(2)包涵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乐观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涵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才能制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连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

6、

7、8点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制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制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汲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颜色。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制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分散力。

高考政治学问点复习资料7

一、国体

1、国家(含义;属性)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属性: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

(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详细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把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推断标志:国家政权把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推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肯定阶级范围内(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公平的原则和少数听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肯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根据公平原则和少数听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亮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职能:

(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

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2)分类: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5、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夫、学问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高考政治学问点复习资料8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整理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

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篇二】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整理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9篇 高考政治是每位考生都要面对的一门科目,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匡助泛 博考生更好地复习政治知识,本文将为大家整理9篇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资料。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 济基础决定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强调在生产力 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点,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特点。科学性表 现在它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革命性则表现在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 完善阶段。初创阶段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段;发展阶段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阶段;完善阶段则是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其基本特征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份。它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强调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的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其任务是团结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任务,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强调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5篇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5篇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5篇 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政治教师要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更注重实效。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政治复习课件,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篇1 《哲学生活》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第4、5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第6课) 1、用“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观”分析材料: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两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也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强调整体的原理内容):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强调部分的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必修三的政治内容都是理论知识点,很好理解。考试的时候主要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所以平时我们要加强知识的背诵。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篇1 1.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 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三政治知识点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三政治知识点 高三政治知识点篇(1):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为什么:世界各民族间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的社会实践决定了文化是世界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文化是民族的。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一】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三、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篇二】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 3.财政的作用(依东城模拟最后一题):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4.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5.消费类型: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 6.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7.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8.就业观,择业观(依东城综合练习,海淀模拟) 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整理归纳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整理归纳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整理归纳篇一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个属性:价值和交换价值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越大,价格也越高,越小,价格也越低,成正比 3.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铅笔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写字,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充饥,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比较特殊,它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苹果与面包价格不同,用货币衡量出来的货币有两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需要符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印的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印的过少,导致通货紧缩,影响商品流通,所以钞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出现商品太少,买商品的人多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大于求是,出现商品太多,买的人少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7.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比如李凯生产一部汽车需要花30天的时间。李凯生产一部手机的时间需要花10天时间,那么这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是这部手机的价格的3倍(可以假设汽车3万元,手机1万元)。也就是说生产一件东西,如果花的时间越多,那么它的价格也就越高。但是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市场上卖汽车的很多,卖手机的相对少的时候,这时候汽车价格可能会稍低于3万,手机稍高于1万,但汽车价格基本还是手机价格的3倍 8.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时,买它的人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相应地减少;价格下降时,买它的人会增多,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会增大 9.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因为系数低,说明花在吃饭上的钱很少,剩下的钱可以用在娱乐上、装修、购买奢侈品 10.中学生的消费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度消费,同时不可以盲从别人,消费的时候要理智,平时消费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尽量少买或者不买对环境有危害的商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意挥霍。 11.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地位2019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2019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7篇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7篇 关于绝对、无条件的观点:篇一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3个考点篇二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大放送篇三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高考政治的难点主要是在记住这些知识点后还要自己去理解和应用,观察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大部分都是以理解题为主,需要死知识的题越来越少了,所以在高考政治的复习时一定要掌握好方法,在政治题时也一定要有技巧才能获得高分。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在文科高考中,最令人头痛的科目莫过于政治了,因为政治科目需要复习的知识点真的很多,参加高考的学生知道哪些知识点需要加以重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的归纳篇1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基本权利)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 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不能代替。)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2.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只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13.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1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1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略。(基本方式) 17.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的归纳篇2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

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 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特别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 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弥补知识、技能的空白。作 者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助你金榜题名!【篇一】一、国体 1.国家(含义;属性)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 利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属性: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 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 (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控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 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判定标志:国家政权掌控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动哪个阶级服 务的政策,这是判定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一定阶级范畴内(统治阶级内部),依 照同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畴”,即统治阶级 内部)和政体(“依照同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 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分、相互对峙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证。 4.国家职能: (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应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2)分类: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应国家性质。 5、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2)重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重要标志。工农同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同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益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证。【篇二】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高考政治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政治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2023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3篇)

2023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1.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④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于落实,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1)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③诚信是企业塑造形象、赢得信誉的保证,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2)怎样建立和完善 形成以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当前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2)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则。 (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4)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4.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及手段 ⑴原因: 第一,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第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⑵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⑶手段: A经济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表现:包括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哲学篇归纳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哲学篇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6.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每年的政治高考试题中,哲学占据的分值是非常大的,不管是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涉及到哲学的内容,那么你对哲学的知识内容掌握得够深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篇1 专题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组;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强调意识)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总之,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3.联系含义及客观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客观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2008河北高考试题)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强调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强调结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结构”。 强调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性能状态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甚至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因果联系原理 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的。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发展的观点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发展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结合的方法。 8.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新的事物时“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坚持适度的原则”) 一切事物发展都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2023年高考政治知识点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三篇)

2023年高考政治知识点高考政治必考知识 点归纳(三篇) 高考政治知识点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篇一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

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 6、 7、8点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高三政治选修一知识点归纳2022

高三政治选修一知识点归纳2022高三政治选修一知识点归纳1 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 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 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 践证明:只有在中国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 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 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