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图)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图)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图)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图)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图)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伟大的智慧。拥有伟大智慧的。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但作为肩负起历史脉络勾联的教师,他们不仅仅是承载着文化与科学的传播,而是双足踏之平凡之中,踞于伟大之上。肩负着人类的历史使命,将风唤成风暴,将雨滴成磅礴,以教师为媒介而改变着历史。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教师成为名人,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凸显出价值来,在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世界历史名人,不仅显赫,也很神圣,成了人类的骄傲,他们的伟大无与伦比。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伟大的智慧。拥有伟大智慧的。教师,将成为伟大的教师。伟大的教师,创造出伟大的教育奇迹。

古希腊,人们称教师为“智者”;古代中国,教师必须具备“智者”和“仁者”。

教师是人类智慧的使者、是智慧的化身,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教师的智慧贯穿教育的始终,拥有智慧才能教育好“人”。中国古代学生对自己的老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师,教师的统称。《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

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

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

授。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后来用夫子尊称教师。《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先生,对教师的尊称,《礼记》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孟子·告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教授,学官名,宋代始为教师的称谓。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州、县学均置教授,用经术行义教导诸生,并掌学校课试等事。今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最高一级的职称。助教,始于晋,协助博士授学生经学。后来国学中均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等。现为高等院校教师的初级职称。学官,汉代尊称太学教师为学官,又称教官,主持学校教育工作。《史记·儒林传序》:“公孙弘为学官。”学长,对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的敬称,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乃命耆(张耆)为学长,张景宗观察为副学长。”后来,“学长”也用作对比自己年长或比自己年级高的同学的尊称;也用于尊称一般同学。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教师。其职务是协助博士教学,并做训导工作。元代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生员。监学,清末中学以上学堂设监学官,

称教师为监学或学监,负责考察学生出入、功课勤惰和起居生活等工作。司业,官名,兼教公卿大夫等贵族子弟,故后世用作教师称谓。隋朝始设国子监司业,帮助祭酒教授生徒。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这里的司业就是明代国子监中的教师称谓。函丈,《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书函中常用作对师长的敬称,犹言讲席。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自丙午奉教函丈以来,不相闻问,盖十有一年矣。”

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

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 一、提出问题:目前国家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真的感到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感到怎样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成了一大难题,感到现在的学生难管,不服管,逆反心理严重。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时间里,我也在一边体会一边学习一边成长,当我和学生们能够推心置腹的谈心时我开心过,当我和学生们不能正常谈心交流时我也沮丧过。我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许多多烦琐的小事,都需要用心去分析去处理,在我班主任工作中一件件的小事,给我带来了诸多启示。在成功和失败中收获了很多,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二、问题的解决:教师与学生谈心是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也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行新标准的今天,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多与学生交流,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教师应怎样与学生谈心呢? 1、要平等对待学生,不可厚此薄彼。教师与学生谈心一定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往往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同学生交心结友,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2、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只讲大道理。与学生谈心要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讲真话、实话,不要只讲大道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要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3、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能三言二语完事。即使谈心不顺利,产生了一些误会,甚至碰到钉子,也不要灰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更不能计较和报怨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对一些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如在学校不方便,也可选择家访的方式谈,场所变了,气氛变了,有利于推心置腹地交流感情,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4、要善于倾听,不要自以为是。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其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指点迷津,哪怕是静静地听完诉说,学生会觉得心情舒畅得多了。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5、要做好事前引导,不要事后批评。对于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易出现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与学生共同想办法,找对策解决问题。让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古代文化常识之帝王称号

古代帝王称号区别 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是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据自己思想起的用以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学习促进者,课程发展者和研究者”的高新要求,为使我校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新的发展要求与标准,有机地把教师师德与提高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水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声誉,塑造教师新形象,引导教师潜心于“爱生、敬业、奉献”,增强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我们在学习其它学校经验、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的前提下提出“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师德命题,我的看法是:教师要把尊重、宽容、欣赏、保护、理解、带给学生成长中的快乐等看作是师爱的一部分,并对每位学生隐含着美好的期待,对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确实负起责任。在实践中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学会关注,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师施教的过程中。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空间。积极关注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应为学生创设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

生渐渐地拥有教养、拥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二、学会宽容,建立学业上的指导关系。 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越来越多的思考与激励。在学生学习时,教师主动与学生一起讨论或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动。教师要努力当好学生的顾问与参与者,要敢于和学生一块探讨,一块成长。在学生发生问题时,教师要给予诉说的权利,真诚地看着对方,对于学生值得称赞的观点,应表明支持的态度,或了解事实的真相后,再进行妥善处理,并善于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对智力发展好的学生,应把握机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暂时落后的学生不冷嘲热讽,不灰心丧气,应看到学生存在的价值与潜能,激励学生去挖掘智能,展示才华。学会赏识,理解、信任每位学生。学生需要教师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学会倾听,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倾听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艺术。教师只有专心倾听学生的心灵之音,才能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要做出倾听的姿势;用眼睛“听”,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学生,

古代君主的称谓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1.皇帝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历史由来: 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 秦始皇并非姓秦,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庄镶王的儿子,姓赢名政。13岁的时候,庄镶王去世,被立为秦王。他22岁举行加冕,从此亲理朝政。他执政后,首先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他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结束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一年,他39岁。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并没有以此满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咸阳宫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时候就说:“寡人如今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也该换个名字了,若不更换名号,仍然称“王”,同原六国的国王还有什么区别?又怎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于是,大臣们便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大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有的说,就是把三皇五帝加起来也比不上大王;还有的说,干脆把三皇五帝的尊称合二为一,称作“皇帝”好了。秦始皇不复时机的说,“称皇帝好”。寡人在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如果在皇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始字,叫作“始皇帝”不就更好了吗?因为它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故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便规定皇帝自己称“朕”。“朕”原意是“我”的意思,任何人都可以用,可是自秦始皇称“朕”之后,这个字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还规地皇帝下的“诏书”,并让参谋大承蒙毅找来玉石工匠,选择一块称和氏璧的玉石,刻成大印,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专用玉质,叫作“玉玺”。他认为只要有了这块打印,以后传位就不会有人假冒了,秦家王朝就会代代相传。以上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由来。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

作为教师应如何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应如何教书育人? 教育,即教书育人。做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 教书又育人呢?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分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 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 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 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 着21 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教育成为优 先发展的战略要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科学文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否处于世界先进之列,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科技发展、教育发展,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能在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上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通过师德师风培训班的学习及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的启迪,我认为,教师的思想道德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 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用感。要认识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是知识创新、

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创新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还要认识到,教育的发展,关系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衰。教师从事的是光辉而神圣的事业,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而努力、自觉、主动工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商品经济的些负面效应冲击着社会、波及到校园的时刻,仍要有“春

中国皇帝的称呼

中国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尊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及其功能研究

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及其功能研究 师生关系稳定,彼此的称呼也理应处于稳定状态,可现今学生对教师的称呼 语既有西方称呼的缩影,也有网络流行语地加入,变得五花八门。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学生对教师使用了哪些称呼、这些称呼发挥了何种功能,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我国教师称呼语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典型事例,分析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教师的称呼语现状和称呼语发挥的具体功能;最后,基于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和称呼语发挥的功能,为学生合理使用称呼语,规范“老师”这一称呼提出建议。历史考察发现,我国教师的称呼经历了从不普遍到普遍,从普遍到专属再到泛化的演变过程。 在“官师”、“僧师”、“父师”合一时期,对教育者的称呼往往不是对教师的普遍称呼。自唐以降,“先生”、“老师”渐成我国学生对教师的普遍称呼。新中国成立至今,“老师”这一称呼最终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对教师的专称。但是在近二十年来又从教育界泛化出去,成为一种通用的尊称。 问卷调查及事例分析表明,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教师的称呼语复杂多样,不 同称呼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通称与尊称通常在正式场合作为面称使用,通称指示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角色、权势关系以及语言环境;尊称指示交往距离扩大,发挥正向功能以积极行事。昵称、蔑称及其它特殊称呼高度依赖语境,通常在非正式场合作为背称使用。昵称指示私人关系、交往距离缩短;蔑称表现学生隐蔽、伪装的反抗;戏称和绰号能够传递复杂的信息,却极易引起教师的误会。 重点访谈及文献资料显示,无论古今中外,尊重都是称呼教师的内核。基于我国尊师传统及称呼语的功能分析结果,本文建议指导并训练学生无论当面或背后对教师均使用尊称,以发挥尊称的正向功能,规避使用特殊称呼、昵称的风险,促进师生交往得顺利进行;同时倡议社会完善称谓系统,推出一套为公众普遍认可 的通用的尊称体系,让泛化滥用的“老师”这一称呼回归专称。

教师,一个神圣的称呼(1)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夜阑人静,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任风/翻阅背影的日子/烛光将记忆/摇曳成孩子的身影/夕阳/便凝重了教师魂……曾经怀着对远方神圣的热切向往,为了朝拜远方那心目中的圣地,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他们,犹如辛勤的农夫,钟爱自己的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我永远忘不了读大一时的第一节计算机网络工程课。那天我们提前到了指定的教室,预备铃响了,大家叽叽喳喳的聊天声并没有停下来。这时,有同学注意到进来了一位杵着双拐的人,背着笔记本点脑,正微笑着看着我们,大家都好奇地看着他,他就是我们的老师?不会吧!几个比较捣蛋的男生在后排嘀咕着。前排的几个同学赶忙跑上前想帮他把笔记本电脑接过来,并上前搀扶他,可是他笑笑拒绝了。他走上讲台,并没象我们所想的那样坐到椅子上,而是站在讲台边,这时候教室里已经是鸦雀无声了,“大家好,我叫王峰,从今天开始将由我为大家讲述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他广博的知识,流利的讲解很快就吸引了我们,而且在两个小时的授课中他没有一分钟是坐着的,一个健康的人站那么久也会很累,不要说是一个没有双拐就连站都站不起来的残疾人。每次上课他都准时到教室,无论刮风下雨。由于他不方便写黑板,他都是在电脑上演示,所以每次上课都要背一个沉甸甸的笔记本电脑,有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个投影仪。他给我们上了两年的课,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坐在椅子上讲过课。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同学。后来我们还知道,他是思科网络学院的负责人,计算机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是云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我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到他也让我们感到惭愧,一个残疾人能够取得这样得成就,我们却连他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他只是轻轻地笑了笑。——我承认,王峰老师是我最为尊敬的一位老师,也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一位老师。——从王峰老师身上,我读懂了“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用言和行诠释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呼,它如磁石吸引我游离的目光,安抚我躁动的心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自然会有收获和回报。我逐渐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甘于寂寞是成熟的标志。因而我感觉自己在前进,在成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峰,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史烟飘过,回看今天。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皇帝的称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

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谥号是周朝开始出现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

浅谈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浅谈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老师称呼学生,不是很简单吗?直呼其名即可,哪来得什么艺术?许多同仁看到这个题目,自然会这样发问。这里,笔者先不回答各位的反问,先来说一个人。 这个人是全国特级教师,名叫于永正。他曾经来到笔者所在的地区讲学。当时,笔者很荣幸,得以听了他的精彩的讲学。在讲学的过程中,于老师谈到了这个问题。于老师称呼他班上的学生很少直呼其名,听起来有些让人难以明白。为什么?原来,于老师根据他班上学生的不同特点,给每一位学生都起了一个外号。什么“小胖”、“大胖”等,还有很多有趣的称呼,由于时间长了,笔者已经记不清了。也许各位会问:这不是在侮辱学生的人格吗?笔者要说的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在学生群体中,彼此相互起外号和叫外号而不生气的学生,他们的关系怎样?一定是比较要好的朋友。所以,在这里,于老师给学生起外号,并叫学生的外号,并不是在侮辱学生的人格,因为他所起的外号是善意的,并无恶意。他其实是在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位极为友善的人,是自己的朋友,这样一来,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就能更容易地让学生受到教育。老师称呼学生有艺术吗?笔者想,大家应该清楚了。其实,笔者当时也和大家一样,很惊讶。但是经过于老师一说,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是一门大有学问的艺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去仔细发现,不断总结,对我们的教育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笔者

在这一方面的一点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称呼学生的语气语调应该随教育教学的不同目的而定,温和、严肃或者语调激昂,但不管你运用哪种语调,都必须包含着自己的感情色彩,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笔者从以下两种形式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称呼学生整体 在读师范时,一位老乡的班主任老师称呼他们全班同学为“你们班”或“你们”,让人听了一点亲切感也没有,一点儿也不舒服。作为一名班主任,而且是一群年轻人的班主任,这样称呼自己的学生,也难怪他们班学生对她也没有感情,而笔者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班整体的称呼都是“我们班”或“同学们”,听起来十分亲切,所以毕业后,所有的人对她都记忆犹新。两者相比,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所以,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与学生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应该有“你们”与“我们”之分,而是应该用一些让人听起来十分亲切的称呼去称呼学生整体,让老师与学生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不同之处,就像在家里与自己的孩子探讨某一个问题一样,从而能在学习中享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努力学习,将班级各方面的成绩有所提高。 二、称呼学生个体 可以从以下几种形式来看: 1.只称名。这种称呼只适用于三字以上的学生,而且只能用于谈心、平时交往等场合。这样称呼学生就像是在家里称呼自己的孩子一样,而且这样的称呼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切感,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你的教育教学的效率。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礼貌得体的称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一个得体的称呼能起到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使用称呼语的一些体会。 教师称呼学生的语气、语调应随教育教学的不同目的而定,或温和或严肃或激昂。但不管运用那种语气,都应饱含感情,让学生清楚地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还是老师内心要有对学生的真诚的爱。 另外,恰当的称呼也能增强称呼语的感情色彩,大体说来,称呼在形式上有以下两种: 一是称呼学生整体。许多老师除了上课时喊一声“同学好”,课堂上就再也听不到对学生整体的称呼了。即使用,不少老师也是顺口地说“大家……”“你们……”之类,而这些称呼是明显不如“同学们……”的情感效果。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称呼全体学生的时候,最好用“同学们”,而不用你们。 二是称呼学生个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姓、名连称。这种方式除在一些正式场合使用外,一般场合较少使用。(2)只称名(双字姓名除外)。这种方式多用于上课提问、个别谈心、平时交往等场合。只叫名字常常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3)雅称。有些同学有好听文雅的绰号,若在一些娱乐、游戏、郊游等场合以绰号称呼学生,会让学生觉得平等亲切。(4)特称。可以学生的专长称呼,如“我们班的歌唱家某某”、“我们班的画家某某”、“我们班的数学家某某”、“我们班的演说家某某”等。这些称呼,既能活跃气氛,又可起到激励后进的作用。 总之,怎样称呼学生不是一件小事,每位老师都应给予重视。

皇帝的称谓

皇帝的称谓 1、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 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 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 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 了庙号。 2、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 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 曰“秦皇”。 3、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 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 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

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 是常见的。 4、称谥号: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 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 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 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 了。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 “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 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 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 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个性差异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个客观的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无法改变。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要埋怨学生不聪明、不要埋怨家长不教育,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平常人,每一个体的知识、能力、思维等发展各不相同,个体差异的存在理所当然。春秋时期,教育先贤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不要强求每一个学生都优秀,不要强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是积极主动的,不要强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考出高分,都能全面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何况是充满生命力的人呢?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人”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对于学生来说,他的某一方面不如其他学生,他的心理肯定是难过的,或者说不舒服的。哪一个正常的人不渴望成功,不渴望他人的赞赏和掌声呢?然而,个体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体育好,有的学生文艺好,有的学生性格好,有的学生动手强,有的学生会做家务……只要教师用一颗明亮的眼睛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你都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如金子般有着闪光的一面。让我们带着对孩子的欣赏、引导他向着对于他个体来说的合适目标前行。或者有的学生层次高些,或许有的学生步子大些,但是,教师都要引导他们向前。教师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达到这样的层次,教师的教育就有了意义,就算是成功的教育。 对于家长而言,自己的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孩子,他们在老师面前也会觉得有些没有面子。这时候,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和家长,家长只能会迁怒于孩子,对教育孩子的效果来说,可能是适得其反。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比大部分普通家长应该更多一些专业知识,所以请不要埋怨家长和学生,而是要告诉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正确的人才观,帮助和引导学生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前行。 在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无数次遇到所谓的“差生”、“后进生”,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称呼自己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有时会为他们着急,有时会觉得他们不听话,但是首先他们是孩子,他们还没有能够管理自己,所以只有靠教

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

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 汉字之多,谁也没法说清到底有多少,有说10万余字的,也有说12万字以上的。因为古代不像咱现在这样有电脑,所以历朝代“自己开心了就造个字”的现象就非常多,比如武则天,就给自己起了个“曌”。如此积累下来,十万以上的数量倒也不是没可能。 如今一般的常用字典里,也就是两万的字数,而平常人所认识的字,一般不超过一万字。于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经常碰到不认识的字,也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偏的皇帝所用的名字——从汉代开始。 刘奭:念ㄕˋ。是汉元帝的名字。《说文》里其意思为“盛”。另外这个名字也不是元帝首创,前面有燕召公用过。刘奭不太讨他老子喜欢,差点被废。只因为是汉宣帝危难时发妻所生,最终没忍心废掉。

刘骜:念ㄠˋ。《吕氏春秋》注解有千里马的意思。刘骜是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的名字,这个名字不出名,但汉成帝却非常出名——说起赵飞燕就想起他。亲手杀了自己儿子后,只能传位给弟弟刘欣了(这刘欣也是个牛人,竟然要把皇位传给他的同性恋对象董贤)。 刘衎:汉平帝的名字,衎念ㄎㄢˋ,有快乐的意思。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可怜的傀儡少年皇帝。 刘炟:念ㄉㄚ′,有「火起、爆」的意思,是汉章帝的名字。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把「火」换成「女」的话大家就容易记了:妲——商纣美女妲已。两个字同音。 刘肇:这个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念ㄓㄠˋ,初始之意,是汉和帝的名字。汉和帝是刘炟之子、刘秀的曾孙。在位时灭匈奴,拓疆数千里,又有蔡伦发明造纸术,在世界上地位重要 刘祜:念ㄏㄨˋ,有“福”的意思,千万别念成ㄍ

ㄨ。刘祜是东汉安帝,是刘肇的孙子。他在位时查办谋反案,导致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自杀。 刘缵:念ㄗㄨㄢˋ,容易被人念成赞(ㄗㄢˋ)。《说文》里解释:缵,继也。刘缵是东汉第九个皇帝,在位时间仅1年,便被毒死,仅活了8周岁。 曹髦:ㄇㄠˊ,这个字大家都知道怎么念,不过用作名字就比较少了。曹髦是曹睿的孙子,为高贵乡公。公元206年曹髦率数百宿卫攻司马昭,兵败,被杀。嘿嘿,有血气。 曹奂:念ㄏㄨㄢˋ,有“盛大、众多”的意思。曹奂是曹操的孙子,立为帝后,司马炎代魏称帝,废其为陈留王。 曹睿:念ㄖㄨㄟˋ,有“深明、通”的意思。曹睿是曹操孙子,为魏明帝。 司马邺:念ㄧㄝˋ。邺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最牛的城市之一。司马邺是司马炎的孙子,311年即位于长安,后降于刘曜,西晋四代而亡。

教师,一个神圣的称呼(演讲稿)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夜阑人静,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 任风/翻阅背影的日子/烛光将记忆/摇曳成孩子的身影/夕阳/便凝重了教师魂…… 曾经怀着对远方神圣的热切向往,为了朝拜远方那心目中的圣地,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他们,犹如辛勤的农夫,钟爱自己的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我永远忘不了读大一时的第一节计算机网络工程课。那天我们提前到了指定的教室,预备铃响了,大家叽叽喳喳的聊天声并没有停下来。这时,有同学注意到进来了一位杵着双拐的人,背着笔记本点脑,正微笑着看着我们,大家都好奇地看着他,他就是我们的老师?不会吧!几个比较捣蛋的男生在后排嘀咕着。前排的几个同学赶忙跑上前想帮他把笔记本电脑接过来,并上前搀扶他,可是他笑笑拒绝了。他走上讲台,并没象我们所想的那样坐到椅子上,而是站在讲台边,这时候教室里已经是鸦雀无声了,“大家好,我叫王峰,从今天开始将由我为大家讲述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他广博的知识,流利的讲解很快就吸引了我们,而且在两个小时的授课中他没有一分钟是坐着的,一个健康的人站那么久也会很累,不要说是一个没有双拐就连站都站不起来的残疾人。每次上课他都准时到教室,无论刮风下雨。由于他不方便写黑板,他都是在电脑上演示,所以每次上课都要背一个沉甸甸的笔记本电脑,有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个投影仪。他给我们上了两年的课,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坐在椅子上讲过课。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同学。后来我们还知道,他是思科网络学院的负责人,计算机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是云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我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到他也让我们感到惭愧,一个残疾人能够取得这样得成就,我们却连他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他只是轻轻地笑了笑。——我承认,王峰老师是我最为尊敬的一位老师,也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一位老师。 ——从王峰老师身上,我读懂了“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用言和行诠释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 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呼,它如磁石吸引我游离的目光,安抚我躁动的心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自然会有收获和回报。我逐渐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甘于寂寞是成熟的标志。因而我感觉自己在前进,在成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峰,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