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5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市适宜水面率研究

005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市适宜水面率研究

005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市适宜水面率研究
005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市适宜水面率研究

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市适宜水面率研究

——以古雷半岛城市设计为例

王卫红

【摘要】水系网络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生态基础设施,城市适宜水面率已成为城市居住适宜度评价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控制性指标。本文以古雷半岛城市设计项目为例,基于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和绿地水系网络的生态效应来确定城市水面面积。从水资源综合利用、土地开发生态效益影响、区域行洪排涝功能、功能组团土地价值合理利用四个方面研究了城市适宜水面率确定的方法。

【关键词】适宜水面率;生态效应;古雷半岛;城市设计

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负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因此探索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乡发展模式与空间策略成为城市生态规划的前沿课题。城市中的绿地水系网络是承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服务功能,适宜的水面面积不仅能调节温度和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城市小气候,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适宜的水面面积会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与旅游业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地区生态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提高两大目标。因此成为城市居住适宜度评价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控制性指标。

在城市新区规划时如何确定适宜的水面面积,充分发挥水面的多种功能和经济价值?水系网络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生态基础设施,在规划时如何体现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和绿地水系网络的生态效应,常常成为规划项目入手的难点。城市适宜水面率的确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城市的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可供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防洪、地下水补给及区域土地综合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做规划项目时,基于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和绿地水系网络的生态效应来确定城市水面面积,我们在古雷半岛城市设计投标项目中,对城市适宜水面率做了初步研究。

1.适宜水面率概念的诠释

水面通常指由河流(江、河、渠等)、湖泊(天然或人工湖泊)、水库、湿地(天然或人工湿地)等形成的水体表面。水面率( ratio of water surface area )是指承载水域功能的区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率。适宜水面率( the optimal surface ratio )是指城市发

展某一时期,在综合分析城市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可供量、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基础上,满足人类、生态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水面面积比率[1]

。城市水面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城市水文化遗产,充分展现城市水利建设事业的文化内涵。适宜的水面面积可以带动周边土地及房产价格的增值,可以为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滨水区景观开发。

可见水面率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意义上的管理工具。水面率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合理性与否,影响到人水和谐相处,影响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功能的正常发挥。研究表明适宜的水面面积,可在遭遇雨洪时存蓄部分洪水,降低河流洪峰流量,减轻河道排洪压力,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水面面积越大,水体越多,水环境容量就越大,水体具有较大的纳污能力和净污功能,同样排放污染物的条件下,水环境质量就越好。水面还可以对城市的中水进行再净化,提高中水的利用效率[2]。而城市水域的水景观功能与此不同,城镇水面率越大,越能提升城镇品味,单位土地面积开发收益和利润越高;但是随着水面率的增加,单位面积内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开发成本升高,导致土地利用价值降低,功能下降[3]。如图1,水面率与其行洪除涝、水资源利用、水环境功能的关系属于发散关系。经济社会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提高,对水域的这些功能要求越高,水面率相对越高。但是城镇水景观功能与水面率关系曲线却存在极值,可以通过相应的数学方法来分析求解(如图2)。

2.影响城市适宜水面率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适宜水面率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城市的降雨量、蒸发量、地形地貌等),规划区域内水资源可供量;城市防洪以及现有水利工程综合能力;地下水补给能力;区域土地综合价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对水域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

相关的规范和标

图1 水面率与水域功能关系图 图2 水面率与城镇水景观功能关系

准等。表1是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给出的城市适宜水域面积率。表2是我国部分城市水面面积比例调查表。

表2 我国部分城市水面面积比例调查 表1 城市适宜水域面积率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城市的水面率普遍高于北方城市。其中福建省的四个城市水面率都相对较高如图3。高度城市化地区河网水系结构趋于简单,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对水面率以及分枝比的削弱,因此应将水面率控制的要求全面纳入到各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构建体现水面率控制要求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图3 福建省四个城市水面率比较

3.形成水面需要考虑的条件

形成水面必须在对城市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基础上,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确

定构建城市水面的可供水量[2]。占用大量的土地来建设水面是不现实的,土地可供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水面的大小。,形成城市水面的水体必须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可拦蓄的雨洪量决定着城市水面。水面是地下水补给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扩大水面,可以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促进水面周边地产、房产价格的升值和旅游业的发展。

4.扩大水面的途径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第5.5条水系改造” 中要求:水系改造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保持现有水系结构的完整性。水系改造不得减少现状水域面积总量和跨排水系统调剂水域面积指标(强制性条文)。应与城市的的水资源条件和排涝需求相协调,增加的水域宜优先用于雨水径流的调蓄。

一般来说,新区规划,规划部分生态型排水,可扩大水面。但在城区建设密度较大,骨干河道都已定型,通过新开和疏浚河道扩大水面难度较大,因此扩大城市水面率必须通过以下多种渠道来实施:

(1)在密集建成区开拓河道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结合旧城改造、城市绿地及小区建设开挖形成各种人工湖泊;

(2)最大程度地在滨河地带和洼地恢复、营造生态湿地;

(3)更新观念,重视城市竖向设计,通过适当降低公共绿地、操场、次要广场等可淹没地块

标高允许暴雨期临时积水等手段,以保证调蓄之需;

( 4 )结合城市改造,一方面疏浚现有河道,沟通支流;另一方面,按水系功能需要规划新开河道,立足于长期控制,逐步实施。

5.古雷半岛水面率研究

古雷半岛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100~1200mm之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1%。年雨水径流量约为7920万立方米。

古雷半岛现状水面率约为18%,其中盐田和养殖塘水面占16%,泄洪河道面积约占2%。

洪涝灾害概况:杜浔溪沿岸在1998年、2005年、2006年洪水大于20年一遇,2005年8月12日的洪水为68年一遇。日降雨量曾达409mm,三天总降雨量达679.2mm。台风、强热带风暴挟带的暴雨强度大、海潮顶托往往带来区域内涝。

目前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道淤积,阻水严重,达不到防洪的标准 , 排涝标准偏低,没有设置足够的滞洪区。现防潮标准采用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10年到20年一遇。防洪水系如右图(古雷防洪规划)所示,依照防洪规划水力计算需整治46条河道,渠长87.576km,河道总占地5523亩。

图5 潜在蓄洪空间研究

5.1古雷半岛规划大水面的必要性

古雷半岛的开发建设将导致古雷半岛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大,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降低,雨水径流强度增大,滞洪面积减少,内涝风险加大。同时加速海水入侵,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古雷半岛城市化对径流的改变对排涝要求提高,一定水面率可以降低

暴雨径流强度,防止内涝。由于古雷半岛淡水资源缺乏,城市功能提升后,蓄积雨洪形成湖泊可以解决其生态需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另外古雷半岛的海水入侵严重,规划一定的水面,蓄积雨洪,可以使地下水位升高,有效抵御海水咸化。随着古雷半岛的开发,城市用水增多,规划一定的大水面,可以使一定量的中水再生回用,节约水资源。

通过Arcgis平台分析了古雷半岛可进行雨水蓄积的低洼地的空间分布。低洼积水面积约有82公顷,将防洪河道水系与低洼雨水蓄积区叠加分析,同时考虑城市用地功能,具备形成大水面的条件见图5。我们通过对现状水系的分析,在保留区域内主要防洪水系的基础上,通过径流与高程分析,对潜在的蓄洪空间进行了研究,将东港溪和林苍溪周边部分重要坑塘、低洼地规划为滞洪湖泊与湿地。为保证生物多样性与盐田湿地特征的延续性,在原杜浔盐场规划保留两个泻湖湿地,通过Arcgis平台进行水系联通预测分析,形成水系网络连通预案,最后选择最佳防洪小沟渠将区域内的各种水体连成网络系统见图6。

图6 古雷半岛水系网络构建

5.2基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的合理水面率

5.2.1人均生态水量法计算得到的水面率3.8%

古雷半岛规划人口33万,按照人均环境用水量 20立方米计,生态环境需水量约660万立方米,防洪河道面积5523亩,平均水深按1.5米计,可蓄水552万立方米,另外约110万立方米需要规划人工湖大水面解决,若人工湖平均水深按照1.2米计,则大水面面积应有91.7万平方米约合计1375亩,水面率3.8%。

5.2.2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的最小水面率4.3%,远期水面率10%

雨水量预测:古雷半岛每年的平均地表径流量为式中:Q为规划区

域年地表径流量万m3;K为规划区域平均径流系数;A为规划区域汇水面积m2;R为规划区域年均降水量mm。其中平均径流系数取为0.5,汇水面积67.87 Km2,年均降水量取为1100mm。计算得到每年的地表径流量为3732.8万立方米。

中水量预测:

按照古雷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给水规划和排水规划,假设2015年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如果一半用于生态环境需水,则可用于河流湖泊的年中水量有1263万立方米。

计算结果:

每年的地表径流量为3732.8万立方米,如果截留20%则可用的雨水量有746万立方米,中水一半回用于工业低质用水,一半回用于生态环境需水则可用中水量达1263万立方米,合计年可用水量2009万立方米。刨去河道蓄水量552万立方米,1458万立方米的水量可用于规划大水面,根据古雷半岛年降雨特征,每年有4个月降雨量较少,如果每半个月换水一次,则有1458/8=182万立方米的水量可形成大水面,如果人工湖平均水深按照1.2米计,则形成大水面积可达151.8万平方米约合计2277亩,则从水资源综合利用出发,古雷半岛最小水面率可达4.3%。如果提高雨水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远期到2030年从水资源综合利用出发,古雷半岛水面率可达10%左右。

5.3基于开发生态效益影响分析的合理水面率

城市河湖环境用水量与城市景观水面积究竟取多少为宜,目前尚未见到比较权威的说法。本次研究采用国家水系规划规范和水面生态效益法进行计算并取加权平均值为适宜水面率。

按照国家水系规划规范,福建省位于一区城市,水面率应在8%~12%。根据古雷半岛在福建省的区位以及自然环境与地貌特征,古雷半岛现状水面率为18%(计盐田的水面率9%),根据规范水系改造不得减少现状水域面积总量的强制条文,不计盐田面积,水面率至少应在10%。

水面生态效益法主要是从水体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抑制调节作用角度来考虑水体水

面的合适比例。通常水面率应达到中心城区占地面积的17%,古雷半岛基于水面生态效益法的水面率应该在6.6%左右。

生态园林城市人均绿地指标法,按照南方城市一般人均水面面积12平方米计,古雷半岛水面率应在3.3%。住宅开发收益影响分析的合理水面率7%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对居住区的活动场所和景观的需求。在房产开发中各种亲水、滨水、水景楼盘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有众多研究水面率与单位土地面积项目开发成本、收益模型,大量研究表明一般住宅小区中,7%的水面率是住宅开发收益较合适的水面率。高档别墅住宅区域的水面率则在8%至15%之间。因此中心城区满足生态、景观、娱乐的适宜水面率6.6%。

5.4基于水域行洪排涝功能分析的合理水面率

古雷半岛防洪规划中的四个方案,其中第四个方案实际是结合原总规方案通过河道与河漫滩公园规划人工湖来滞洪。《漳州古雷经济开发区防洪防潮排涝专项规划报告》推荐方案四。方案1的水面率最大,应该是基于水域行洪除涝功能的合理水面率3.9%。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排水设施仅可以防御2~5年一遇标准的暴雨,远比大江大河暴雨洪水防御标准(50~100年一遇)要低。古雷半岛的市政雨水排水规划雨水管渠按照1~2年一遇标准设计,随着古雷半岛的开发建设,硬质不渗水地面增加,加上海潮顶托排涝不畅,存在很大的内涝风险。因此古雷半岛适宜水面率应尽可能高于方案1的水面率,以规避内涝风险。

表4 古雷半岛防洪规划中的四个方案

5.5基于功能组团土地价值合理利用的水面率

城市各个组团承担的职能不同,土地价值不同,对水面率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其中商务商贸、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等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定位的组团水面率应保持在5%以上;

高档生态居住组团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其水面率控制在8%~15%之间为宜;一般居住组团考虑到开发收益,其水面率不宜过高控制在3%左右为宜;教育科研组团、工业产业组团的水面率没有特殊要求,可依据现状情况而定见图7。

本规划方案对古雷各城市组团不同水面率需求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高端居住组团的水面率达到了8.8%,展示城市面貌的行政公共服务组团的水面率达到了6.0%,还迁安置及产业配套居住组团的水面率也保持在 2.7%以上,教育科研组团依山而建故规划水面率较低,由于杜洵溪过境高新技术产业及物流组团,其水面率也达到了 4.5%,基本满足了各功能区的要求见图7。各组团加合之后的平均水面率6.0%。

图7 古雷半岛北部组团水面率

5.6古雷半岛适宜水面率

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以及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出了适宜水面率分析的权重分配表如下:

据此计算得出古雷半岛适宜水面率约为5.64%。

本规划方案中水面总面积约为(344)231.8公顷,北部片区水面率达到了7.1,规划红线区域内总体的水面率约5.1%。基本与研究结果相符。

6.结语

如何确定适宜的城市水面面积,充分发挥水面的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促进人水和谐相处,一直是新区规划设计入手的难点。本文以古雷半岛城市设计项目为例,在综合考虑

水面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把可供水量、土地资源可供量、水体水质、城市排涝要求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城市适宜水面率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函数的权重系数,从水资源综合利用、土地开发生态效益影响、区域行洪排涝功能、功能组团土地价值合理利用这四个方面研究了城市适宜水面率确定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的方法能为各地新区生态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俊仕,吴迪,魏国,城市适宜水面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2008,22(2):6-9

[2] 徐翠兰,马春宁,平原区土地整理适宜水面率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J] 2011,9

[3]欧阳志云,赵同谦,王效科,等.水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及其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10):2092一2099

[4]王士武,杨铁锋,温进化. 行洪除涝的合理水面率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06,(02) .

[5]史正涛,刘新有. 城市水安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城市规划, 2008,(07) .

[6]杨冬辉.因循自然的景观规划—从发达国家的水域空间规划看城市景观的新需求.中国园林,2002,3:12-15

[7]单俊生,张建,浦东新区水面积和水面率的研究和思考, 上海水务[J], 2004,03

[8]牛少凤,郭宗楼, 袁伟,基于环境小气候效应分析的合理水面率研究,节水灌溉[J], 2008,11

作者简介:王卫红(1968—),女,博士,副教授,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研究

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研究 1资源型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关于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判断资源型城市的标准尚未得到统一的度量。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文献中,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梳理,可以将资源型城市理解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利用生产技术将城市与资源连结而形成的统一体,既体现了资源的特殊性,又具有城市的统一性。资源型城市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当资源枯竭,城市就可能面临衰退或者被其他发展模式取代。资源型城市形成于某个特殊的阶段,所以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同时资源型城市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是,因此也具有显著的经济性。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20世纪中期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而重工业的发展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为了满足工业基地建设的需求,围绕资源的开发逐渐形成了一个资源开发型群落,而资源型城市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计划性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方面,更多倾向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但是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集中在西部内部陆地区,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西部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不断加大资源开采的力度,使得很多资源都面临枯竭,这将直接导致资源型城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日益恶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成为上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中受到极大关注的难题。随着环保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资源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矛盾点日益增多,尤其是在资源的损耗方面,已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理影响,所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的矿山,因地制宜地促进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大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研究探索矿山开发的新模式”。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内容,将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到了战略的高度上。总之,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资源型城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宜居指数(优地指数)构建与试评估结果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构建及试评估结果 时间:2011-07-04 10:27:00 来源:生态委作者: 2011年6月28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的“2011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中推出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UELDI-(Urban Ecological & Livable Development Index),根据其英文名称缩略为“优地指数”,以下简称优地指数。优地指数推出的目的是对公众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牵引,将构建的指数评价体系与生态宜居发展标准连接,形成一套系统性的体系。本着多维度比较、全方位评估、全社会参与、系统总结和指标提升的原则,以期其评价的结果能够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学者和公众的共鸣。 优地指数首次提出运用向量结构的评估方法,对城市的生态建设从软(行为过程)、硬(结果成效)两方面进行全过程的考核,为被评估城市找出其在象限结构中所处的“生态位”,从而寻求合理的发展路径。指数由四位数组成,两个向量同时反映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生态化程度和结果成效。它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代表起步型、发展型、本底型和提升型四种类型城市,数值越高代表城市生态宜居程度越高。 图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的向量结构

研究方法:优地指数其特点在于并不仅仅对城市生态宜居建设之后的结果和成效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要考察生态城市子系统的功能、发展效率与动态。指标体系需要是动态、可比的,既体现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也能够反映城市自身的纵向比较。 结果类指数:“优地指数”的结果指数的研究借力包容已有的权威发布的指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纳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颁布的获奖范例和试点城市排名作为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的结果类指数,用以反映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结果,权威的指数包括: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等。 过程类指数:过程指数着重体现“发展”,通过城市生态宜居建设的指标变化率,评价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行为和努力程度。参考国外发布的权威生态宜居指标体系和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以及各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的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特征,选取表征城市生态系统涵盖的10个方面,包括:能源、水资源、大气、垃圾废物、城市绿地、交通、城市安全、政府运营管理、绿色建筑、生态规划等,相对应的指标包括: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增长率、空气质量指数好于二级天数增长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GDP比重增长率、建成区城市绿地覆盖率增长率、人行道面积占比增长率、自然灾害承灾能力等11个指标。其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国务院直属机构部委的统计资料,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8,2009)中国循环经济年鉴(2009),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数据以及各直辖市/地级市网站资料。 为了使所有城市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计算各个城市的指数排名总分,从不同来源收集到的数据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使量化指标分布在0-100之间,指标采用min-max算法。在权重确定方面,各个基本指标分配了相同的权重,说明10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各个类别权重的均等化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特征,每个方面都需要均衡考虑。

创新驱动视域下 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研究

《创新视域下资源城市生态转型研究》简介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教师朱阿丽,将历经十年研究成果归纳整理成书。该书基于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创新视角下山东四类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比较研究(14JGBJ05)的研究成果成稿。我国有二百六十多座资源城市,资源枯竭后,面临转型。传统产业,能耗高,污染严重,对资源破坏严重。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升级的出路,应当引起广泛重视。该书提出的新观点正是以当下我国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提出解决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价值冲突,和法律、政策瓶颈途径。 一、该书关注的主要方内容: 1.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研究。 2.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资源型城市,面临传统产业增长动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现实困难。只要遵循系统性改革发展思路,充分结合实际,采取有力举措,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转型发展任务。 3.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政策研究。中小型企业,具有转产快,起点高的特点,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是主力军。培育中小企业内生的发展动力,顺利实现知识转化应用,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4.国有企业转型时期激励机制研究,资源型城市,大多数由国有企业作为支柱产业。国有企业面领城市转型,激励措施应当与发展同步。该文分析了非物质激励,股权激励的等新的激励形成和应用。鼓励广大知识分子投身技术更新换代助力产业升级。 5.此外,本书还对我国低碳经济法律政策分析、高校生态教育现状研究、生态写作研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建议: 1.合理规划,积极发展本地资源型城市转型绿色接续产业 2.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3.重视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 摘要:地球气候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类本身的各种生产活动形成的温室效应所引起。它的影响将逐渐超过气候的自然变化,成为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本文着重讨论下列几个问题:综述了全球变化的现状,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并从全球变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正反馈因果关系出发,指出生物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提出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JIN Weilin Abstract The earth's climate change is often happens, but the current global warming is caused by human itself that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formed from all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Its influence will gradually exceed the natural climate change itself and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the world climate change.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a few questions: Review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lobal change,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lobal warming on biodiversity, and based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th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global warming and the biodiversity,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value of biodiversity on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biodiversity 全球变化是目前涉及领域广泛的生态学热点之一,它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养分生物化学循环以及刚刚划入该领域的生物多样性丢失等方面内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属于全球变化的范畴,而是与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并列为全球生态学研究三大热点论题。生物多样性最近被划为全球变化领域是由于生物多样性已不是孤立的局部的现象,而是和全球变化的其他内容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全球气候等的变化会影响到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也必定会影响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已和全球气候变化并列为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而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由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成为今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1.全球变暖概况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已逐渐对全球变暖形成共识:地球在持续“升温”,在过去100年上升了14℃。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结果显示:20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有资料表明,近150年最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12年中。 1.1.原因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论文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环境保护与路色建筑 学院: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一班 姓名:张燕 学号:080313795 指导教师:赵红霞 职称: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6月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 摘要 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提倡绿色建筑建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正文: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对城市生态的感想和建议

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感想和建议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密集程度非常高的国家,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充满了高楼大厦,很少的城市才会给城市留下一片绿色的空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噪音污染、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并且由于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水平仍比较低,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国当前的绿化工作仍是有着非常多的不足,导致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落后。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人们的眼界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于城市的绿化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绿化还可以逐渐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是城市绿化工作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面对这一情况,进行城市绿化工作已经使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由于城市的绿地具有着自净功能,对于缓解城市中噪音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光污染等具有着非常有效地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进行绿化工作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然而,很多城市绿化没有抓住生态建设这一主题,从而降低了绿化的价值性。城市绿化意在调节城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最后综合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努力在气味、样貌、色彩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是当前很多的城市绿化追求气派与名誉,花费大量金钱引进一些独特的东西,建设奇景,努力在城市中有个好的排名,这种追求丢失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不根据实际情况的进行草坡铺设。进行城市绿化并不仅仅就是铺草皮的工作,一个城市的绿化标准也不是草皮面积的比例。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进行草皮铺设,认为这样就起到了城市的绿化作用,殊不知如果草皮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那么就会逐渐死亡,而且在死亡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化学药物,占用大量工人进行维护工作以及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些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城市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是违反生物学原则的,与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也是违背的。 只重视观赏价值,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虽然进行城市绿化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因为它改善了城市的面貌,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但是这绝对不是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1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的主要背景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肺”,一直受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初,城市绿地的研究就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决策者的重视,但多局限于对绿地美学效应的研究,而绿地结构和大气生态的相关性研究却比较晚。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挑战。一方面通过园林绿化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已为园林科技工作者和城市决策者所推崇;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可用于绿化的土地愈来愈少,成本也愈来愈高,尤其是老城改造中的绿地规划难度更大。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仅把眼光盯在扩大绿地面积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应,共同解决城市环境保护与改善这一重大问题。应该说,这一意识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园林生态效应的研究进程,使之成为园林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也吸引了众多园林、生态、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的视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已摆在面前,尤其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呼声此起彼伏。许多科学家配合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这一学科进入从未有过的发展时期。2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21相关学科研究动态城市园林绿地生态问题,属于新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范畴。但由于园林生态学尚处于草创阶段,很难进行上述问题的分析。过去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效应、研究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是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近几年来有关学术会议和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目前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大致可概括为5个方面,即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生态过程;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景观的多重评价;景观规划和设计与景观社会经济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等。其中,不同尺度的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是当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也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与应用逐步走向整合的基础。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或热点对象,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首先是重点自然景观,如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景观,独特生境或特殊物种栖息地等;其次为流域系统。如上游和下游的生态关系,高地景观与河岸带景现设计,高地景观与河岸植物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河谷湿地结构与功能等;再次是文化景观,包括文化景观安全保障,土地利用的社会基础和土地多项利用等;最后是城市景观,包括城市景观安全格局、城布绿地的有效配置,城乡过渡带的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污染城市、超大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其中,对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极大关注,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全球城巾化过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恶化加剧,引起人们对城市生存环境质量的高度关注,而在以往城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城市生态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对满足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利、园林、环境保护等城市决策管理的实际需要尚有一定的距离。[!--empirenews.page--]22国外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状况221绿化植物的生态机理研究1913年康亨和拉斯顿在英国利兹用装有相同土壤的容器在不同的地方栽培植物,发现空气中的硫酸盐浓度和植物体内的硫酸盐浓度密切相关。自此以来,绿化植物的生态机理,一直受到有关专业人员的重视,到20世纪末,已在植物的降温、增湿、吸收CO2及有毒气体、释放O2、抗污滞尘、杀菌和减低环境噪音等方面取得了—批令人注目的研究成果。近几年里,相关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植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态功能、植物生态效应的生理机制等发展到定量研究这种作用和绿地定额的关系,尤其在研究植物对城市污染的净化能力方面,基本弄清了植物叶片污染物含量的积累途径,以及部分有毒物质降解或转移的生化机制。222城市廊道效应城市廊道(urbancorridor)作为沟通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郊区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主要途径,愈来愈受到重视。杜奈(1995)根据廊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巴黎和伦敦为例,对城市廊道进行分类,并论述了不同廊道的生态功能和格局。在对城市廊道的评价上,尤其是以植物为材料的绿色廊道(Greenway)效应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许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一)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一) 生态城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理念策划与概念规划,详细规划和立法,生态工程设计与建设,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生态城市建设有赖于五种动力: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赞助,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城市生态建设的前提是要搞好生态规划,促进硬件(资源、技术、资金、人才),软件(规划、管理、政策、体制、法规),心件(人的能力、素质、行为、观念)能力的三件合一。 生态政区规划要在对传统双赢战略的反思中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物质生产方式的改革;人的素质观念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协调持续发展。这里的生态不只是生物生态、景观生态,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利用方式的经济生态和复合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整合生态。生态城市规划对象上要从以物与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空间尺度上要重视区域和流域研究,时间尺度上要重视中跨度间接影响的研究,规划方法上要从描述性转向机理性,规划目标上要从应急型、消耗型转向预防型、效益型;技术路线上要重视自下而上的生态单元研究。概括说,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生态市建设的宗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xx位于河南省东部,是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宜种植小麦、大豆、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地下赋存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水泥用灰岩、陶瓷原料等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煤炭开采为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以及过渡依赖资源、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因,造成全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城市功能不健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xx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xx也作出大量工作。 一、总体情况 xx一直高度重视可持续性发展工作,将其纳入xx“十二五”规划。2011年,通过对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调查,制定出《永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对xx可持续性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发展平台,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不断改善民生等途径增强xx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市政府陆续出台了《xx清洁生产条例》、《xx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xx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xx“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xx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xx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xx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实施办法》、《土地复垦技术标准》、《村民搬迁补偿和沉陷土地复垦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从各方面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引导力度。

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

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 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污染物外,通常只是间接地参与污染物的分解,通过对土壤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调控来进行环境的修复,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物理作用 覆盖于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使风速在近土壤或水体表面降低,有利于水体中悬浮物的沉积,降低了沉积物质再悬浮的风险,增加了水体与植物间的接触时间,同时还可以增强底质的稳定和降低水体的浊度。此外,植物的存在削弱了光线到达水体的强度,阻碍了植物覆盖下的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尤其是在浮萍类植物的湿地系统中比较常见。植物的存在对基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温带地区的冬季,当枯死的植物残体被雪覆盖后,植物则对基质起到很好的保护膜作用,可以防止基质在冬季冻结,以维持冬季湿地系统仍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植物对基质的水力传导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植物的根在生长时对土壤具有干扰和疏松作用,当根死亡或腐烂后,会留下一些管型的大孔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质的水力传导性。淹没于水中的水生植物的茎和叶形成的生物膜,为大量的光合细菌、藻类和原生微生物等在植物组织上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空间,埋藏于土壤中的根和根区也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巨大的物理活动表面,植物根系也是重金属和某些有机物的沉积场所。因此,植物地上和地下的生物膜对于湿地中发生的所有微生物过程都具有重要作用。 1.2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离不开营养物质,水体中的相当部分的营养物被植物转化或保存在植物体内。对于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普遍认为漂浮植物吸收能力强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最差。与木本植物相比草本植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则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如有芦苇的湿地对NH+4-N的去除率接近100%,而无芦苇时,仅为40%~75%。定期和持续地从湿地系统中收获成熟的植物,并能妥善处理收获的植物,是保证污水中的养分被有效去除和防止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的唯一途径。植物的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植物的存在有利于硝化、反硝化细菌的生存。张鸿等研究表明,在种植水芹、凤眼莲的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高于没有植物的湿地,水芹湿地的细菌数量多于凤眼莲湿地的细菌数量,但前者对氨氮的去除率却低于后者,说明人工湿地系统中对N的去除植物的吸收占主导地位。吴振斌等在进行的上、下行流的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的研究中,分别种植不同植物的湿地对COD、BOD5、TN、TP的去除效果均好于没有种植植物的对照湿地。湿地植物直接吸收和利用可利用态P,起到去P的作用,并且植物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去除效果,植物的良好长势是对P去除的保证。 1.3植物根系释放 湿地系统具有明显的缺氧环境,湿地中氧的传播速率约为陆地环境氧的传播速率的万分之一。水生植物则具有适合在缺氧条件下生存的结构与特征,包括茎肥大,茎和根的中心具有较大的组织,茎中空,具浅根系等。植物的这种特殊结构,有利于氧在其体内的传输并能传递到根区,不仅满足了植物在缺氧环境的呼吸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根区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传递到根区,在根区的还原态的介质中形成氧化的微环境,根区有氧区域与缺氧区域的共同存在为根区的好氧、兼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了各自的小生境,使不同微生物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氧在植物根部的释放主要取决于植物内部氧的浓度、周围基质的需氧量以及植物根壁的渗透性。植物通过吸收而在根部释放氧是由其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植物的结构阻止了其在径向的泄露,并努力使释放到根区的氧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氧的释放率一般在根的亚顶端区域最高,并随距离根尖的增大而降低。水生植物具有对流型通气组织,其根区和根部都具有较高的内部氧的浓度,这种对流型的气体的流动明显增加了可供氧根的长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氧化和脱毒减少根部一些潜在的有害物质。除了根系可以释放氧外,根系还可以释放其它物质。一些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能杀死污水中的细菌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 第一章引论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 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 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 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 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 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 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 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 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最新研究城市绿地生态效益

研究城市绿地生态效益 摘要:由于城市污染的异常严重,对扩大绿地面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中用地的紧张又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有限地扩大绿地的同时,提高绿地上的生态效益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从以下三个关键方面着手,即"覆盖率"、"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和"提高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生态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 关键词:城市绿地;环境生态;生态效益;人口 Abstract: Because municipal pollution exceptionally serious, to expands the green space area the request to b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but in the city the land intense is impossible to satisfy this request, therefore while is expanding the green space limitedly, enhances on the green spac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to become improves the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mportant mean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begin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essential aspects, namely " the coverag e fraction ", “the green space establishes the position in the city " and " enhances in the unit green space area the ecological benefit ", can display the urban green space fully the biggest ecological benefit. key word: Urban green space; Environment ecology; Ecological benefit; Population 前言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

1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恶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失衡和民生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要引导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突出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体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基于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要解决的这些问题,设计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为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实证探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4)04-0138-05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杜 勇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紧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这表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得到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推进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经过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导致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显现。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界定,我国262座资源型城市中,有67座是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量面临衰竭困境,占比超过 25%。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正面临较为严峻的资源、环境 和生态问题,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处于关键时期,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考核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重要实践内容,也是预警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引导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 [1] 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资源型城 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总结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 建设评价应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一、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我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126个,县级市62个,县(包括自治县、林区等)58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16个。看到这些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的资源枯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等困境,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一)资源型城市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我国工业化中的能源资源巨大需求与资源型城市有限的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能源资源大量、快速消费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新重工业化阶段,已经处于对能源资源需求的扩张上升时期。 [2] 根据国土资源部预测,未来20年, 我国能源消费将保持年均4.5%的增速,煤炭累计需求 826亿吨,石油120亿吨,天然气5.8万亿立方米,铜资源 累计需求量2.5亿吨,铝资源需求量3.7亿吨。然而,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资源供给压力越来越大,自2001年国务院在辽宁阜新市开展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来,我国已先后分三批确定了6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40)。 作者简介:杜勇(1968-),男,新疆克拉玛依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名词解释 1、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技术,污染 2、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3、水污染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4、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5、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7、人类生态系统:是指居民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8、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10、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1、信息传递(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命成分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12、城市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的能力。 13、环境区划:是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分类活动。 14、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16、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17、能量流动(能量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传递与转化过程。 18、城市污染综合整治:是从整体出发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拟定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结合等措施,以技术、经济和法制等手段,实施防止污染的最佳方案,以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19、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下降,水体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恢复至污染物进入前的状态的过程。 问答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第六章 城市生态

第六章 城市生态 1.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 A 、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 B 、绿色植物的高比例性 C 、营养关系的不稳定性 D 、系统结构的不完整性 (2)城市中的大型绿地具有多种功能,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①分泌杀菌素 ②消除精神压力 ③缓解“热岛效应” ④防火防震 ⑤净化空气 ⑥治理污水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⑥ (3)以下哪个图能够代表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 A 、 B 、 C . D 、 (4)生活垃圾可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其中的一些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易拉罐是有机垃圾,剩余饭菜是无机垃圾,废电池是有害垃圾 ② 剩余饭菜是有机垃圾,易拉罐是无机垃圾,废电池是有害垃圾 ③ 玻璃瓶、易拉罐、纸张可回收再利用 ④ 过期药品、废荧光灯管、废电池不可以回收再利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 A .工业生产 B .绿色植物 C .气候因素 D .人类 (6)下列关于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城市生态的核心是生存环境 ②城市生态的消费群体是以人为主体的 ③城市生态是由城市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组成 ④城市生态注重的是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 动物 植物 植物 动物 人类 植物 动物 人类 植物 人类 动物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规划内容及设计要点等,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stem is a major part of the human ecosystem,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need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n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Carefully prepar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Urbanization;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