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_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_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_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_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摘要中国历史上,女性曾占据过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女在社会的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者,而女性地位逐步降低,渐渐处于从属于男性,成为其附庸。妇女逐步被排除于历史之外,成为历史的幕后者。到了近代以后,女性社会地位有了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是要真正做到男女平等,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历史变迁 引言 女性地位是指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享有的威望和拥有与控制家庭或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地位大致来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妇女相对受到男子的尊敬,即原始社会早期的妇女地位;二是男子至高无上,女子无权,即传统社会的妇女地位;三是男女平等,即现在和未来社会妇女的地位。原始社会,中国处于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对偶婚为其主要生化方式,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地位远远高于男子,并且受到尊敬。到了封建社会,尤其是宋代理学的传播,禁欲思想成为主流,强调“三纲五常”,压抑妇女的地位,使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生活地位低下。现代,随着新思想的传播,男女平等日益成为主流思想,女性也重新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独特地作用。因此,对女性地位的考察具有重大意义。前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深刻的研究,所以本文中笔者对女性地位的变迁仅仅是再做一下浅陋的阐述。 一、先秦时期 母系氏族时期,主要从事采集果实,及简单的生活工具制做。女性天生的优势就充分发挥。由于女性在这些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角。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有父,在古人眼中,孩子的血统仅维持在母亲身上。古代典籍中常称圣人乃其母感神而生。如《尚书·尧典》说尧是其母庆都感龙而生。种族的繁衍、氏族的维系似乎由女性起主要作用,使女性具有较高的地位。这一时期并不是女性压迫男性,而是女性和男性在地位上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如《史记》:“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过程中的教育”

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过程中的教育”

————————————————————————————————作者:————————————————————————————————日期:

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过程中的教育”-小学数学论 文-教育期刊网 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过程中的教育” 四川仪陇县新政镇小学(637600)何绪铜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过程,在过程中舍得花时间,在过程中舍得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这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这是一本万利的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 [关键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课堂投资回报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9-031 “过程中的教育”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为很多数学知识是学生在“过程”中自己想会的、悟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教会的。前几天,听了我校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练习课,听后我恍然大悟:“‘过程中的教育’是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 走进教室,此时课还未开始,好多学生围着我,我问:“你们能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盒子吗?”“能。”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找一个矮个子的学生问:“怎么做?”他说:“我先在硬纸板上把长方体展开图画出来,剪开,再折起来就成了。”我追问:“什么叫展开图?”他翻开课本第23页,指着图2说:“这个图就是长方体纸盒展开的样子,它就是长方体的展开图。”我听后惊讶万分。 上课了,王老师按照练习课的结构模式,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生活实际应用问题依次展开教学,先后练习用铁皮做邮箱、给长方体饼干盒贴一圈商标纸、给游泳池贴瓷砖、给教室刷涂料等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练后讲,互相补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教育个人回报率计量研究缺陷及调整方法综述

【摘要】对于教育个人回报率的ols回归估计结果通常存在“能力偏误”和“测量偏差”两种计量研究缺陷。本文总结并详细讨论了国内外学者为克服计量偏误而采用的各种计量改进手段,主要可以分为直接衡量能力法、利用外生制度性变迁寻找工具变量法和运用双胞胎数据分离能力变量方法三类。最后,作者对于这些精确估计教育个人回报率的计量方法和结论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教育个人回报率、明瑟模型估计、能力偏误、测量偏差、工具变量法 一、引言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劳动经济学领域发展形成了一支重要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为劳动者带来更高的收入(becker,1964)。60年代后,发达国家微观层面数据的大量出现,以及计量经济-方法的发展,为检验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便利。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教育确实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当前学者研究的重点是精确测度教育回报率的大小(card,1999)。这一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教育收益率涉及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个体教育投资决策行为、不同性别和种族教育程度的教育收益差异、教育资源分配等诸多问题,几乎与劳动、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邢志杰,2004)。因此,对于教育收益率的计算也是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定量研究。另外,教育收益率的讨论对于转轨国家还具有特殊意义,众多研究考察了教育收益率的时间趋势特征(李实和丁赛,2000;zhang et.al ,2005),并将教育回报率的变化作为判断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经济转型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赖德胜,2001; 孙志军,2004)。教育回报率包含教育个人和社会回报率,虽然一些政策报告如(psacharopoulo,1994)也考虑教育社会回报率,但主流文献更多讨论的是教育个人回报率的问题,因此,本文也研究重点定为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内容。本领域已经有一些优秀的综述文献,国外如(card,1999),国内如(孙志军,2004)。本文的特色是从计量研究方法的角度总结研究脉络,总结并讨论国内外学者为克服普通ols回归估计可能产生“能力偏误”和“测量偏差”两种计量缺陷,采取的直接衡量能力法、利用各种情境下的工具变量法、运用双胞胎数据分离能力三类计量调整方法。最后,作者对于这些精确估计的方法和结论做出了评价。 二、明瑟模型的设定和基本结论 学者通常依赖明瑟回归模型(mincer,1974)估计教育回报率。该模型在控制个体工作年限、性别、种族、所在区域及行业的影响基础上,估计教育水平对于收入的贡献程度。教育水平通常包含连续变量在校年限和最高学历哑变量两种度量方法。运用在校年限进行估计,回归结果的含义是劳动者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的平均收入增幅。该回归结果简单且直观,但其缺陷是,在教育投资回报呈现边际递增或递减趋势时,无法了解到不同教育年限对于收入边际的贡献。因此,一些研究采用劳动者的最高学历作为教育哑变量进行估计,计量结果的含义是,劳动者达到某一学历水平的额外收入增幅。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不同劳动者达到某一学历的教育年限可能存在差异,从而计量估计容易引起偏误。两种度量方法的估计结果具有不同的意义,多数研究会同时考虑两种模型设定形式。利用基本的明瑟模型,(psacharopoulo,1994)对于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教育回报率进行了估计,带给读者对于教育回报率估计值的直观认识:(1)用在校年限衡量教育程度。世界各国教育回报率的平均水平为10.1%,亚洲地区非oecd国家为9.6%;按国家的收入水平进行划分,中高及高收入国家的教育回报率较低,分别只有7.8%和6.6%,而中低和低收入国家的教育回报率达到11.7%和11.2%。而利用我国80至90年代数据,绝大部分研究显示教育回报率在6%以下(孙志军,2004),这大大低于亚洲地区以及同收入档次国家水平;(2)用最高学历的哑变量衡量教育程度。世界各国的平均初、中和高等教育的额外收入增幅分别为29.1%、18.1%和20.3%。亚洲区域内非oecd 国家的初、中和高等教育的额外收入增幅分别为39%、18.9%和19.9%,初等教育的额外收入增幅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国家的收入水平进行划分,收入较低的国家,初、中、高等

对教育投资社会回报率的估计

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2期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效益问题研究 对教育投资社会回报率的估计 蔡增正 摘 要:本文使用了世界142国家和地区的、更具代表性的宏观数据,力图尽可能多地捕捉到教育的外溢利益,使对教育回报率的估计更准确。本文第一部分推导明瑟收入方程,显示该模型简洁而严谨的特征及其特殊的假设条件;第二部分区分并考察了微观与宏观数据的差别以及后者如何优于前者;第三部分报告了本研究的回归结果,并使用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了该模型构造的正确性;第四部分将本研究结果与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并解释了其间的异同。最后,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供过于求的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教育投资;私人回报率;社会回报率;教育的外溢利益;宏观数据;微观数据;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数 中图分类号:F08:G 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0)02-0001-05 收稿日期:2000-01-19①为方便读者,这里特将教育的外溢利益———受教育者支付了教育成本,而社会享用了教育带来的利益、却未直接支付———列出:(1)促进技术进步与信息传播;(2)提高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效率;(3)有助于改善受教育者本人的健康状况;(4)提高子女的品质(指健康状况、认识能力的发展、接受教育的程度、选择的职业性质、未来收入等);(5)改善配偶和家庭 成员的健康状况;(6)降低生育率;(7)提高消费者选择效率;(8)婚姻选择更具效率;(9)提高储蓄率;(10)降低犯罪率; (11)提高社会和谐程度;(12)提高家庭内部生产的生产力。 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投资回报率的计算与估计,这自然涉及教育成本与收入的比较。因教育投资成本、所创造收入的计算口径不同,教育投资回报率又分为私人回报率与社会回报率。这两者的不同,说到底是源于教育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而具有的外溢(部)利益(蔡增正, 1999) ① 。本文拟采用明瑟模型建立受教育时间和 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世界上14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估计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率。 一、明瑟模型的推导 明瑟(Mincer ,1974)模型可以从教育投资及其创造的收入之间的关系推导而来。设教育投资或全部成本为I ,那么在第一年(期)的成本为, (1)I 1=Y 0+0。 式(1)实质上假设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投资)仅仅 是所放弃的、第0年(期)的收入(Y 0),而教育的直接投资为零(指教育设备、教师工资、维修费用和学生的费用支出等为零),即式(1)中右方第二项。将教育的直接成本假设为零是明瑟模型区别于其它教育回报率计算方法的最大特点。 教育投资要有回报。令教育投资(放弃的收入)及其利息等于教育投资所创造的(未来)收入。这又被称为创造收入的方程,其形式是: (2)Y 1=Y 0+r 1Y 0。 如果在S 年内上学,则连续投资不可避免, (3)Y 2=Y 1+r 2Y 1,(4)Y 3=Y 2+r 3Y 2, ……… 假设r 1=r 2=…=r ,即教育投资利息率相同,则

[德语作文]未来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探讨

Die Zukunft ist weiblich R Warum ist die Zukunft weiblich? Eine interessante Forschung der Europ?ischen Union hat uns gezeigt, dass die sich auf die Naturwissenschaft oder Ingenieurwesen spezialisierenden Frauen wegen des deutlich niedrigeren Anteils der Absolventinnen von der gegenw?rtigen Industrie umworben werden. Es stellt sich dann folgendes soziales Problem in Deutschland: Zu wenige Frauen wollen sich mit Naturwissenschaft besch?ftigen, obwohl es nach der Studie produktiver wird, wenn Forschungsteams aus Frauen und M?nnern bestehen k?nnen. Einen genauen überblick über dieses Problem bietet die nachfolgende Grafik, die um die Studienwahl, n?mlich den Anteil der weiblichen Studierenden in D. in Prozent, geht. Die von statistischem Bundesamt angebotenen Daten sind in sieben Fachm?glichkeiten eingeteilt worden. Die sind Romanistik, Kunst und Kunstwissenschaften, Biologie, Mathematik, Physik und Astronomie, Maschinenbau oder Verfahrenstechnik und schlie?lich Informatik. Au?erdem ist das Verh?ltnis im Jahr 1995 mit dem im Jahr 2003 parallel verglichen worden. Davon k?nnen wir sehr deutlich erfahren, dass sich viel mehr Frauen für Geisteswissenschaften interessieren als für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Nach dieser Grafik belegt Romanistik den ersten Platz, der von Kunst und Kunstwissenschaften gefolgt. Verh?ltnisse der weiblichen Studierenden dieser Fachrichtungen sind wenig über 80 Prozent. Es bleiben trotz eines geringen Anstiegs die beiden F?cher nach wie vor die beliebtesten. Dann an dritter Stelle steht Biologie, deren Verh?ltnis von 1995 bis 2003 von rund 40 Prozent auf 65 Prozent ganz erheblich angestiegen ist. Erstaunlich ist es, dass 2003 mehr als 50 Prozent der Studierenden, die Mathe studieren, weiblich sind. Im Vergleich zu der im Jahr 1995 ist die Zahl dramatisch um ca. 25 Prozent gestiegen. Im Vergleich zur Mathe hat Physik und Astronomie ein niedrigeres Verh?ltnis. Doch wir k?nnen auch eine Erh?hung davon erkennen. Die Zahl ist von ungef?hr 12 Prozent um mehr als 10 Prozent gewachsen und ist fast doppelt im Jahr 2003. Danach kommen Maschinenbau und Verfahrenstechnik, die sich um die Industrie handeln, deren Wachstum ziemlich gering ist. Die Erh?hung betr?gt nur rund 4 Prozent von 14.7 Prozent auf 18.3 Prozent. Trotzdem hat uns dieser Anstieg eine zunehmende Beteiligung der Studentinnen an den F?chern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zeigt. Nennenswert ist es, die Zahl von Informatik im Jahr 2003 hat sich verdoppelt und noch mehr als im Jahr 1995. Die Grafik l?sst sich die Tendenz erkennen, dass sich der Anteil der weiblichen Studierenden, die technischen F?cher studieren, in Zukunft weiter erh?hen wird. Es ist deutlich vorherzusehen, dass die Zukunft zu Frauen neigt. Wegen dieser Tendenz werden in der Diskussion unter den Experten jedoch unterschiedliche Meinungen vertreten. Aber die Ziele sind sich einig. Deswegen finde ich es nicht entgegengesetzt, die Konzerne sowie der Staat gemeinsam zur Unterstützung der Frauen beitragen und die Verantwortungen tragen. Frauen spielen gegenw?rtig eine immer wichtigere Rolle in dieser Gesellschaft. Aber ihr sind auch viele unvermeidliche Schwierigkeiten begegnet. Um die Familie und den Beruf besser

女性社会地位论文

中国女性的地位问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它不仅是中国社会一个层面的一部发展史,更是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变化史。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下女性的地位问题: 从相敬如宾到男尊女卑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汉乐府》中脍炙人口的词句。它讲述的是一位女子的山盟海誓,充分提炼了自由恋爱的精神和敢爱敢恨的态度。 也许很多人是从琼瑶阿姨的作品中了解其中的情怀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情怀却出自先秦和汉代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能印象中,古代就应该是充满了性别歧视和礼教压抑的,但其实这首诗就能反映出这种地位差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相敬如宾、至死不渝、相濡以沫等形容男女相敬相爱的词汇,就足见性别歧视本身始终存在于我们文化当中。 母系社会时妇女地位很高,之后夏商周妇女地位降低,春秋战国时期妇女地位更低,交易买卖实属平常,到唐朝时,因为武则天登基为帝,妇女地位又大大提高,甚至一度使得当时人人都渴望生女而不是生男,之后到清朝,妇女地位依然很低,到近代时,随着西方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的传入,妇女地位一步步提高,直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应该说性别问题是带有社会性的,一方面是男性在社会分工中逐渐占据了非常主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跟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建立有关。但是即便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不能完全抹去那些自由浪漫的诗篇。 从先秦到汉唐,封建社会的如日中天,也从根本上淹没了诗句的美好意义。从而进入了一个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的时代。 女性物化及礼教的迫害 应该说,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对妇女的迫害和歧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男性在婚姻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男方在婚姻关系中占据绝对地位,对感情不忠的量刑差异也颇为巨大,更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女性本身被物化。 马未都先生在说中国古代家具的时候曾经提到《金瓶梅》中的一个章节:西门庆购买了两个丫环和一部拔步床而这两个丫环的身价加在一起还远不如一部床的价值组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 这样的地位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妾”的出现,封建礼教的威力在于,通过等级观念,不但迫害女性,而且还在女性中设置阶层,通过这样的阶层来达到女性们自主迫害的局面。同样是女人,妻子的地位与丈夫并列为家长,而“妾”只能

选择偏差_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_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B 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雪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00732) 詹姆斯#赫克曼(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2000年中国的微观数据,运用现代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考虑异质性和选择偏差的基础上,估计了20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回报。研究结果表明: 与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收益在人们中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在当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 在一种重要的实证现象,即人们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教育水平进行选择。传统的普通最 小二乘法以及工具变量法都难以对这种选择做出合理的估计,我们的分析框架弥补了上 述两种方法的缺陷。2000年中国6个省区城镇青年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为43%(年均 近11%)。中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后,较之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教育的 平均回报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观数据异质性选择偏差中国教育回报 一、引言 微观数据有两个基本特征:异质性以及缺少与实际相反的状况。由于存在未被观测到的异质性,即使在所有可以被观测到的方面都相同的人们仍然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获得不同的收入、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缺少与实际相反的状况引发了数据缺失问题,如果某人实际选择了一种状况,我们就不可能观测到他(她)做出其他选择时的结果。如果我们观测到某大学毕业生的当前收入水平,我们就不可能同时观测到假使他(她)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当前收入水平。 过去,解决选择和数据缺失问题的方法大多没有考虑异质性,他们一般都假设不同的个人具有同质性。本文的研究充分考虑了个人之间显著的异质性。我们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C UHIES2000)所公布的横截面微观数据,估计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对学历做出不同选择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回报率。本文的工作建立在由Heckman和Vytlacil(1999,2000, 2001),Carneiro,Heckman和Vytlacil(2001)以及Carneiro(2002)等研究所形成的半参数分析框架基础之上。边际政策效应(MTE)是这些文献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是由Bjorklund和Moffitt(1987)首先提出的。边际政策效应是指,处于接受或不接受教育临界状态的人最终选择接受教育时的平均回报。这些人根据未被观测到的自身特征选择接受教育的不同水平。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2000年中国6省区(广东、辽宁、四川、陕西、浙江和北京)的城镇居民来说,大学4年教育的平均政策效应(ATE))))随机挑选任何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后其一生收入将增长43%(即每年大学教育带来近11%的回报率)。而用另外两种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工具变量法(IV))))对ATE做出的估计结果分别为29%和56%(即每年大学教育分别带来约7%和14%的回报率)。总体中存在着显著的回报异质性,估算出的选择偏差达到了-22%。我们的发现与Carneiro,Heckman和Vytlacil(2001)相似:人们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教育水平进行选 91 2004年第4期

家庭背景因素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家庭背景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家庭背景对人生的成长有着启蒙,塑造的影响,人们更多的把这 影响的目光投向幼儿、小学和中学,对大学生是否有影响,影响的层面有 多大,在那些方面有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家庭可能的影响因素出发,探 讨家庭背景因素对当代青年学生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背景当代大学生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是人生道路的第一驿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生的成长都是从家庭开始起步的,特别是少儿以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进步无时不受到家庭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前,大多的孩子依然生活在家庭,同样受到家庭的制约与影响,这些影响或直接,或间接,或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这些可能导致的影响因素,对于我们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一、家庭背景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家庭背景 家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本文所涉及的家庭以狭义为主,但在论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广义的家族,家庭的背景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地源因素,也有人文文化因素,还有政治、经济因素,当然还包括家庭个体成员中诸因素的总和,为了叙述的集中,我们尽可能撇去社会、自然环境因素部分,尽管他们对家庭,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经济共同体的家庭不仅仅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对孩子来说还具有非常强的教育功能。家庭环境的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变化对其家庭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分析的家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四个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是同龄青年的佼佼者,历来人们都将大学生看作是国家的未来,寄予极大的希望,事实上,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大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往往集知识与能力于一身,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是秉承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有着前辈追求真理的精神,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辈人也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有着自己的特点: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他们开阔眼界的同时,多了更多的经济意识,过去为知识分子不齿的金钱意识,现在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不可避免的在一些大学生中表现为拜金主义。 由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创造和享受美满生活的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却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知道这美好的社会是如何得来的,使这部分人表现为享乐主义。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一部分家庭还处于社会贫困线以下,即便是一般的家庭经济条件脆弱,遇到天灾人祸,极易导致贫困,这部分家庭的子女忧郁重,自尊心极强。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化的社会影响结果是,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他们从小被家庭当成“小太阳”在呵护,形成了“惟我独尊”心态,自我意识强烈,更多的表现为自由主义。 还因为狭义高考的实行,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成为社会普遍心态,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其它养成,其道德水准、劳动技能、社会责任感严重滑坡,严重的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人。 随着国家人口数量的膨胀,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强,加上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大学生的优越感与渺茫的前途形成巨大的反差,他们的危机感,焦虑心理大大超过前辈。 分析这些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使我们研究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有了着力点和途径。 二、家庭可能的背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考察家庭的背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最重要的: (一)、家庭的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的某一些群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或获得的收益。大体可

妇女地位变化.

妇女地位变化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现代社会,女性地位一直饱受争议。历史是不平的历史,那么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将延续着这种不平等。经历了种种社会革命或变革,直至主张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从整体上讲,仍然在诸多方面有所阻碍,存在较为严重的妇女地位偏低的问题。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女性地位曾经历了一段巅峰阶段——母系氏族时期。由于女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在自然分工上占据优势,因此,女性在这一时期占有很高地位,倍受尊崇。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优势日益突出,女性地位极度下降,母权制被推翻。 在奴隶社会时期,女性地位完全沦落,成为男性任意支配的奴隶。在社会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成为社会和家庭中的主力,女性的活动范围则主要局限于家庭之中,生育和家务成为女性的责任,妇女完全丧失自由,成为财产,可任意交易与买卖。 到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兴替中,女性一直处在夹缝生存的状态,各种男女不平等情形日趋发展成熟,成为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礼教习俗,律法条文,这些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牢牢缚住封建社会的女性,让她们自觉地埋没自我。无论是政治,经济抑或文化,女性一律没有过问的权利,甚至更没有婚姻自由。女子不入仕,非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只是男子的“内人”。此外,“女子无才便是德”, 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只是男子的天地。 直至近现代社会,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从意识上开始觉醒,并且开始接受正规的社会教育,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和女权主义。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法制的建立健全,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家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长期不平等的根源,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彻底根除

4 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的观察

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的观察 3 袁 诚 张 磊 内容提要:本文使用2002年CHIP 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对子女大学收益率的影响。基于教育收益存在异质性的假设,本文通过R oy 模型对子女的能力偏差进行了纠正,并计算出每个子女潜在的大学毕业收入和高中毕业收入,以及因人而异的大学收益率。本文观察到子女的大学收益以及收益率受到家庭收入和背景的影响,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收益和收益率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这种低收益率的原因;低收益率对助学贷款政策效率和可持续性的不利影响,以及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率的必要性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收益率 异质性 选择偏差 收入的代际传递 助学贷款 3 袁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1,电子信箱:yc @https://www.doczj.com/doc/f514262743.html, ;张磊,Clems on 大学经济系,电子信箱:zlei @ clems https://www.doczj.com/doc/f514262743.html, 。同时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提供的数据和支持;同时感谢北京大学于平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的助研工作,以及和 作者的讨论。本项研究得到了2006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研究” (EFA060202)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文责自负。 一、引言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理论上被认为是降低社会不公平和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对高等教育给予财政支持。而助学贷款政策是政府为帮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大学学业所提供的补贴。在我国,政府要求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均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克服受教育过程中的信贷约束,从而增加他们在社会和收入阶层中正向流动的机会。所以,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率的了解和观察,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在减少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中的作用,客观评价助学贷款政策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篇论文运用CHIP2002年的数据,将R oy 模型用于对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观察,并将这种观察运用于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评估与分析。我们发现,在进行了能力偏差的校正之后,子女的大学收益以及收益率都受到家庭收入和背景的影响,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收益和收益率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我们还发现,低收入家庭子女在大学毕业之后,不仅偿还助学贷款 存在困难,而且在偿还期限内,他们的会计收益率还低 于助学贷款利率,这将对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造成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论证了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率的必要性和可行途径。 我们的贡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发现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大学收益率并不高于中高收入家庭的子女。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都相信,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由于信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抑制,因此他们的教育投入低于最优水平,其子女的教育收益率应该远远高于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收益率(Becker and T omes ,1986)。但是这样的判断没有考虑教育、能力以 及收入在代际间的传递,因此与现实中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父母的收入水平不仅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水平,而且也影响他们的教育结果。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学生的就业和毕业收入情况仍然受到自身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背景的显著影响,较高的教育收益率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过于乐观的判断。 第二,我们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和应对我国目前较高的助学贷款违约率提供了经验依据。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已经高达30%,在有些省份甚至达到60%以上。如果相信贫困学生拥有较高的教育收

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5), 513-523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514262743.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f514262743.html,/10.12677/ass.2017.65071 Gender Gap of Education Returns Yali Jiang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y 1st, 2017; accepted: May 15th, 2017; published: May 22nd, 2017 Abstract Adopting the data of Wuhan general social survey in 2014, while introducing extended Mincer eq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gender difference of education returns from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work experience and unit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level, family background. Results show that work experience could enlarge gender earning gap, while unit characteristic decreases this dis-tance. Women’s education return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education year, but meanwhile gender gap also becomes larger. Education returns of people who come from advanced family ar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inferior family, but superior family background does not decrease increa-singly enlarged gender difference. Even so, more education is still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fe-male to improve gender disadvantage. Keywords Education Returns, Gender Gap, Work, Education, Family Background 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 蒋亚丽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 2017年5月1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2日 摘要 采用2014年武汉市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在对明瑟方程加以扩展的基础上,本文从工作经验和单位性质、教育层次、家庭背景三个层面对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工作经验扩大了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而职业和单位性质因素又从另一层面缩小了性别差距。对于女性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回报率也越高,但同时与同学历男性的收入差距也越大。优势阶层家庭子女的教育回报率普 文章引用: 蒋亚丽. 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J]. 社会科学前沿,2017, 6(5): 513-523.

浅析现代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

浅析现代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 如今,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能看到女性自信、勇敢、活跃的身影。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为现代女性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升。本文试从影响女性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方面,分析现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动力之源。 由于男女不平等的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体制,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又被指责缺少智慧、感情用事和软弱无能,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柔弱、自卑的传统性别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家庭,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型性别角色模式。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统治下,广大女性过的是一种被奴役、被工具化和丧失自我的生活,她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力、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她们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和男人的玩偶,更没有地位可言。 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社会整体也在为实现男女性别的真正平等做积极努力。那么,影响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现代女性社会文化:女性地位改变的有利理论保障 1.现代科学理论为女性改变性别角色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人类社会历史悠久,既有绚丽璀璨的文化,又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体系中,父权统治文化决定了女性没可能创造自己的形象与价值系统,女性形象是要男性根据专家的实际需求创造的。而这些内容不仅影响到女性自身的发展,限制了女性的整体素质,更严重的是使女性在社会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被弱化和淡化。男强女弱、男刚女柔,就是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积淀在我们意识形态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着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弗洛伊德认为男性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两性生理特征的不同,女性生来就是有缺陷的、道德低劣的,而伊丽莎白·格罗茨总结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伊娃·菲格斯、凯特·米利特、舒拉米斯·费尔斯通、杰曼·格里尔等人共同观点:从根本上说,男女两性社会化的原始材料是相同的,两性生来就有相似的潜能,是社会强加给他/她不平等的性别角色,使得这种潜能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A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研究者批评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及性别角色刻板化,动摇了传统理论的牢固地位。而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也充分肯定女性的领导能力,员工对女性领导的满意程度与之对男性领导的评价相比没有差别。女性领导在做决策之前更能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表现得比男性领导更佳,而且女性一般有更强的交际、合作和动员能力。这一理论给女性带来的启示是,如果有效

家庭环境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目录 1 家庭环境对教育成就的影响 (1) 2 家庭背景与家长参与 (2) 社会阶层背景 (3) 父母养育子女的风格 (4) 家庭抱负 (4) 母亲角色 (4) 一些其他因素 (5) 3 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 (5) 家长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5) 家庭教育应因年龄施教 (6) 家长应学会赏识孩子,培养孩子自信心 (6) 转变家教观念,重视家庭环境影响 (6) 改善情感气氛,鼓励直接表达情感 (7) 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 (7)

家庭环境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摘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家庭环境的两个大方面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分别为家庭环境对教育成就的影响、家庭背景与家长参与,其中包括:社会阶层、父母的教养风格与家庭抱负、母亲的角色。分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环境成绩影响 学校是面向全社会所有适龄儿童开放的,中国古代“有教无类”的思想便反映了教育面向全体适龄人群的。我们知道,学校运用社会构建,其组织与言语更为中上阶层儿童所熟悉,这些儿童更可能具备能支持其价值观和态度的家庭体验,接受过认知技能的培训,以助于他们适应学校的需求。儿童早期家庭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以下家庭环境对学生成绩所产生的影响。 1 家庭环境对教育成就的影响 儿童在学校与社会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首先,让我们来观察两位能力相等的五岁入校生,甲生来自工人阶级而乙生来自中产阶层家庭,为什么从起始阶段开始甲生的成绩就可能低于乙生呢,我们在甲生与乙生的差异性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带入学校的文化资本、对是非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语言能力与认知技能、家庭结构与父母和子女间的互动等。在甲生举止不当时,其父母迅速施行惩罚,最通用的方法是对其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加以恐吓,取消任何特权,或用皮带抽打。乙生也受惩罚,然而方式却截然不同,他父母采用推理、使其内疚与羞愧的方法灌输价值观。甲生接受的社会化培训或许有助于生活于间或危险的环境中,但却不能帮助他适应课堂情境下的要求,如创造性或独立思维。 甲生或乙生可能形成不同的语言模式。他们讲相同的母语,但是,来自中产阶级的儿童除学习适用于任何阶级儿童交谈的“大众”语言之外还学习正规或详尽阐述的语言。受限制的“大众”语言越多就越限制了儿童将新想法与观念概念化的能力,而正规语言能使乙生应对更为复杂的想法与感觉。例如,现代儿童多数学习英语、奥数,为以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知识技能。而受这样的课补课类型教育的儿童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水平较高的家庭。因为他们的家庭负担得起额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