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1.宋代邵雍是数理大家,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描写一路的景物,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就听说过的一首诗,让人难忘啊。

2.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妙趣横生。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以讽刺: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3.清代纪晓岚是著名的才子,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无独有偶,清代的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也连用了十个“一”,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高僧晚归图: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4.北宋王安石关心民生疾苦,看北宋王朝很多虚设的官员,饱食终日,于是写道: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把他们比作麻雀,形象了地讽刺了他们贪污腐败、反对变法的丑态。

5.纪晓岚《钓鱼绝句》: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一山一水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掉一江秋。

一楫春风一叶舟,一纶丝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一天霞霭一村烟,一片红枫一处燃。一壑风声来宇外,一听秋籁一听蝉。

一枕松声一岭烟,一峰踞坐一泉悬。一泓碧水奔腾急,一路高歌一路欢。

一树梅花一卷图,一声雅韵一声呼。一生惟伴薪和胆,一世蹉跎一世孤。

一片寒梅一瓣香,一盘冰月一庭霜。一痕淡墨随风写,一半清孤一半狂。

一夜蛙声一月圆,一天星斗一声鹃。一盏青灯燃经卷,一叩凡心一问禅。

一读青编一鬓苍,一推酒盏一回肠。一行清泪无人揾,一付狂歌一付觞。

6.明朝有一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当即将他排在榜首。

7.西汉时期,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不高车驷马,不复此过。”多情的卓文君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到了长安,勤奋读书,终于官拜中郎将。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小姐。时光任苒,一转眼5年过去了。一天卓文君正暗自垂泪,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并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

卓文君又惊又喜,拆开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为何?)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卓文君回信写道: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个月,又谁知五年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内疚,良心受到了谴责,越想越对不住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后来他终于用高车驷马,亲自登门接走卓文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试想一下,在上述妙语绝句中,如果没有数字与文字的结合,会如此精彩和美妙吗?

8.解放前,法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长,一位教师这样描绘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9.郭沫若讽剌解放前汽车交通诗:

一行二三里停车四五回

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短短二十个字,依次嵌入的十个数字把国民党统治时期交通汽车落后状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十分有风趣。

10.一代伟人毛泽东,具有恢弘的帝王之气,他的诗词大气磅礴,目空一切,横贯古今,其诗词中惯用“大”的数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木霜天红烂漫……二十万军重入赣……唤起工农千百万”、“敌军围困万千重”、“寥廓江天万里霜”、“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十万工农下吉安”、“万马战犹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飞起玉龙三百万”、“屈指行程二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万方乐奏有于阗”、“万里长江横渡”、“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春风杨柳万千条”、“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已是悬崖百丈冰”、“万花纷谢一时稀”、“一万年太久”……

11.下面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入诗的佳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同学们,你还能想到哪些有数字入诗的佳句么?

数学与古诗词

数学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那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等,都是古诗词的显著特征。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古诗词与数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古诗词中间嵌镶数字。古诗词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大画家、大书法家郑板桥所作的一首咏雪诗也很富有代表性,为一代又一代世人所传诵: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看不见。 诗人由近及远,由少到多,把漫天飞舞的大雪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远及近,由有到无,让傲雪的红梅迎风扑面,真是美妙绝伦! 又如“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第二,直接用古诗词编制数学题。例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对于这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吃饭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

人数的三分之一相等,盛菜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相等,因此,总 人数为:364÷(31+4 1 )=624(人)。 一、读一读,下面镶嵌有数的古诗词。 咏 雪 郑板桥(清)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 山村咏怀 邵康节(宋)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清)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想一想,下面的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

古诗中的数学

古诗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名诗名句, 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数学美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

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 ;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宋代邵雍是数理大家,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描写一路的景物,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就听说过的一首诗,让人难忘啊。 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妙趣横生。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代纪晓岚是著名的才子,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无独有偶,清代的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也连用了十个“一”,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高僧晚归图: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北宋王安石关心民生疾苦,看北宋王朝很多虚设的官员,饱食终日,于是写道: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把他们比作麻雀,形象了地讽刺了他们贪污腐败、反对变法的丑态。 解放前,法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长,一位教师这样描绘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下面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入诗的佳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数学遇上古诗词的奇妙反应

数学遇上古诗词的奇妙反应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 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 数学是理性的代表。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小学数数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数学找规律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数学教学中巧用小诗词

数学教学中“巧”用小诗词 丁君斌 数学与诗,看起来互不相干,且相去甚远。其实,两者并非互相排斥。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前校长苏步青,被称为“数学诗人”,作家徐迟在名篇《歌德巴赫猜想》一文中有几句对陈景润运算数学公式的形容:“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雪岭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其实数学和诗并不象人们认为的那样只是两条平行的直线,而是和谐的统一。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数学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恰当地利用诗歌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授“正余弦定理”时,可以先让学生看这样一首诗:“近测高塔远看山,量天度海只等闲;故有九章购股法,今看三角正余弦”。 测塔看山,量天度海,好大的气派,学生读完这首诗的时候肯定会被测塔看山,量天度海所吸引。他们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去学习来学三角正余弦。又比如在讲授“算法案例”时,可先引入《孙子算经》中的诗歌:“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个相当于求关于x,y,z 的不定方程 组m=3x+2,m=5y+3,m=7z+2的的正整数解 。如果要解这个方程,学生感觉比较麻烦。这时教师点出,如果学习了计算机的算法,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解答这个题目。通过这样的引入,相信在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了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提出疑问,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有些诗歌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技巧。例如,在讲球中的有关计算时就可以引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向学生提出疑问: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东西,只上一层楼是否够了?如果不够那么要上多高的楼呢?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通过分析讨论基本上能得出以下解法。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能看见得就是你视线与地球相切的地方,于是这个问题就转化图中切线BC 的长,设人的高度为h ,那么BC 2=BA*BA 1=h*(2R+h) 因为人的高度相对于地球半径显得微乎其微所以2R+h ≈2R 即BC 2≈2Rh 于是BC=Rh 2 R=6371km 代入可得 BC ≈113h 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是h=1.6米的话,代入即可得 到BC=4.52公里,故人能看到的范围为以他为中心4.52公里为 半径的一个圆内。可以求得面积为63.6平方公里。诗中要求有 千里的视野,那么楼应该多高呢? 由题意知BC=500 代入公式2)113 (BC h ==19.54公里,故楼应高1954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倍多,所以想登高而极目千里不过是浪漫诗人的大胆想象而已,但是我们的计算丝毫无损于这首名诗的光辉,相反,我们会更佩服诗人的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既掌握了

数学与古诗词

数学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那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等,都是古诗词的显著特征。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古诗词与数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古诗词中间嵌镶数字。古诗词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大画家、大书法家郑板桥所作的一首咏雪诗也很富有代表性,为一代又一代世人所传诵: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看不见。 诗人由近及远,由少到多,把漫天飞舞的大雪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远及近,由有到无,让傲雪的红梅迎风扑面,真是美妙绝伦! 又如 “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第二,直接用古诗词编制数学题。例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对于这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吃饭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相等,盛菜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相等,因此,总人数为:364÷(31 + 4 1)=624(人)。

1.周瑜寿多少。 而立之年督东吴,英年早逝两位数;十比个位正小三,个是十位正两倍;那位同学算得快,多少年寿属周瑜?

诗词中的数学 美(任惠)

诗歌中的数学美 课前:古诗词朗诵 一、引入 同学们的古诗词朗诵节奏感强、字正腔圆,真好听!说到古诗词,你眼中的古诗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数学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把数学和古诗结合起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数学美》。(板书课题) 二、课堂探究 中华民族渊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古诗词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经历史的洗刷依旧光芒四射。数学即数字的学问,它不光有数,还有形、量和各种趣题。诗歌中也有它的数、形、量和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分以下几个板块来研究。 第一篇:诗歌中的数美 1、要说到诗歌中的数字运用之妙,就不得不说到宋代数理大家邵雍的《山村咏怀》了。 《山村咏怀》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全诗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的时候留心观察里面有哪些数?你能找到里面的数字吗?你觉得这些数字的作用是什么?一到十串成了一种生活,一种态度。不单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是一种心态的旷达。诗人用数学化的方式,勾勒出一幅乡村美景,这里的数都不是准确数。把数和古诗结合起来,让古诗产生一种别样的美,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生活,一份情怀。看来,把数放在古诗中让古诗变得更形象、生动! 2、再来看这一首《赏雪》 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你听到了哪些数字?有什么感受?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营造出雪越下越大动态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数字入诗的美妙之处!

3、大诗人李白还善用夸张的数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相当于900米,庐山瀑布真有这么高吗?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生动的描绘出山势非常高,瀑布水流很就,从高空直落而下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4、有的诗句有具体的数字,而有的诗句没有具体的数字。再来看这一句“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你觉得这里的数枝是几枝?它在我们数学里叫未知数! 5、你能背出哪些含有数字的古诗?同学们真是饱读诗书,背熟了那么多含有数字的古诗。 6、诗中巧用数字的数学之美 总结:在诗词中含有数字的诗还有很多很多,数字在诗歌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诗词的审美情趣! 数字深受中国诗人的青睐,它在诗中的巧妙运用,会成为极好的支撑和点缀。 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有数字出现的诗篇就有77篇之多,占总数的26%。 出现数字的诗句共有81句,其中出现数字184个 第二篇:诗歌中的图美 1、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运用到古诗中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又能不能从诗歌中抽象出数学基本图形呢?(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点、线、面和体。)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绝句》,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2、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领会这两句诗的意境吗?你能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把它画出来吗?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但是这里的直在语文里描写的是炊

古诗词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古诗词中的数学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数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文学的紧密联系,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与古诗词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让学生多读 多思,真正理解古诗词所陈述的条件与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诗情数意。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相关数学知识分析、解答。 相关链接:一、与数字有关的诗: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诗歌中的数学问题: 1、 晚霞红 太阳落山晚霞红,我把鸭子赶回笼。 一半在外闹哄哄,一半的一半赶回笼。 剩下十五围着我,共有多少清算清。 分析:这是个典型的分数应用题,通过这首朴实、颇有田园气氛的诗歌展示 出来,学生易于理解,可求出鸭子的总数为: 2、 李白沽酒 李白无事街上走,提着酒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分析:这首诗倒着思考就很容易解答了: 第三次遇花前壶中有酒:0+1=1(斗) 第三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2 121= ÷ 第二次遇花前壶中有酒:()斗2 11121=+ 第二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4 32211=÷ 第一次遇花前壶中有酒:()斗4 31143=+ 第一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8 72431=÷ 列综合式:()[]()斗87212121=÷+÷+÷ 3、 白羊问题 甲赶群羊逐草茂, 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 甲云所说无差谬, 若得这般一群凑, ()只604115212121115=÷=?? ? ???--÷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太妙了!孩子绝对不能错过 俗话说:文理不分家。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数学是理性的代表。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小学数数 数字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数学找规律 杂数诗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 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 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 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同上,这首《半半歌》的同类项是「半」字。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 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最新古诗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名诗名句, 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数学美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

且乐在其中。反正高考下来,相比较最满意的就是数学。 大学,有幸遇到一个好老师。不仅教会书本的数学知识,更让我觉得之前学习数学,完全是在应试,所以,就开始留心生活周围的数学。 那么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在我国古诗词中,数学的美。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中,医疗中,文字中,都有数学的身影。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各种文化瑰宝更是耀眼。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价的文化宝物。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的古诗词是最美的!而又是能把数学运用进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美!这就是数学在古诗词的完美与巧妙地结合!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概念或意象与诗歌的结合。 诗句中,在描写景色的诗句中,很多都是夹杂着很多数学的问题。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其中,颈联这一句,被古来今往的无数数学家和文学家一致认为是最美的数学诗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最美的是圆形”。为什么呢?这与圆形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如对称、均衡、和谐、完善等是分不开的,而直线、角等也会有美的感觉,这与直线、角给人以锐利、刚劲、简洁、有力之感是分不开的。上面的诗句中,“大漠”正是数学中的平面的化身,多么洁净的世界;“孤烟直”也正是数学中的直线的表示,多么宁静的画面;“长河”数学中的曲线;“落日圆”数学中的圆。这些数学中枯燥、

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一) 【古诗原文】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解析】 设寺内有X个僧人。 x/3+x/4=364 x=624 得出有624个僧人。 (二)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首先,请先弄明白下面算式的由来,然后与"鸡兔同笼"比较,这个算式只是有一处"-"成了"+ ".其奥妙何在呢?利用"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都是兔,或者都是鸡,对于以下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现在来具体做一下,把列出的计算式子与"鸡兔同笼"公式对照一下,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 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 =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 460-280=180(字). 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 180+20=200(字). 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

数学中的诗意

数学中的诗意 ——诗词中寻找数学的美 姓名: 杨昊 (专业:科学与技术班级:2班学号:03140230) 摘要:数学和诗一样,都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数字入诗,显示出奇妙的美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数字入联,增添意境美。“世事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广大,点线面体包完。”言简意核,归纳人世百态、宇宙万 物。 关键词:古诗词、成语、语言文化

所谓先秦文化,魏晋风范,临安风骨,唐宋遗风,明清志异,中国的古代文化作品中从来就不缺少数学的身影。这些神奇的数字,或者是由此而转化的各种数学题目,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有可能,聪明的你会惊诧于古人的深奥智慧,擅用数学与语言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令后世惊叹、流传千古的绝句!现在让我们一起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数学的影踪,共赏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 一、数学给诗增韵味 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请看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

钓的孤高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二、成语中数学的运用 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但运用在成语中的数词并不完全是代表它 所指事物的确数,往往只是一般的虚指。这不仅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将数学的多元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成语中的有关数字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类: 1、数目相同,描述强调。如“一唱一和”、“十全十美”。 2、数目相近,语义联贯。如“五湖四海”、“七上八下”。 3、数目成倍,对比泛指。如“一麟半爪”、“五风十雨”。

古诗中的数学

利用诗歌表达数学思想、概念的诗歌比较多。例如张景中院士主编的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中(该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一章都有一首诗歌。例如第一章《集合、映射与函数》时,说到: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当到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时,说到: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在学习完这两章内容后再仔细研读,别有一番感受。 一.问题的提出 次日,忽然见古诗词,慢慢品味里面竟流露出淡淡的数学问题,如:兔同笼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看来脚有一百只,几多鸡儿几多兔。这首古诗中有什么数学问题呢?是否蕴含着什么数学的奥秘呢? 二.分析与探究 这首古诗;兔同笼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五头笼中露,看来脚有九十四,几多鸡儿几多兔。就和我们现在的鸡兔同笼问题一样,那么如何去做这鸡兔同笼问题呢?首先应该要理解这首诗,一只兔子四条腿,一只鸡两只脚,这样就可以知道36个头共同的脚是72只,多出来的28只应该是兔子的了,一只兔子多两只,那一半就是兔子的数,28除以2得14只。也就是说这是14只兔子,36-14=22(鸡) 22只鸡44只脚,14只兔56只脚,一共100只脚。 三.问题的拓展

有了这种的理解方法,我得出的公式如下: 解法1:(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解法2:(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3:总脚数2总头数=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再根据以上思路用方程来解,发现: 解法1(方程):X=总脚数2总头数(X=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2(方程):X=(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X=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3(方程):X=:(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X=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四:问题的启示 上面这个古诗求解过程中体验到两种数学思想方法,首先是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归纳递推方法,其次是采用假设的思维方法;我深深感到它们绝妙无比。 五:我的感想 从数学的角度对这首古诗的探究,使我获益匪浅。古诗中的数学题让我明白: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归纳递推方法,其次是采用假设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疑难问题的两把金钥匙,只要你善于思考,学会运用,许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小学数学文化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2019年小学数学文化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了数学文化古诗中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不断进步! 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460-280=180(字). 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 180+20=200(字). 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0×13+20)÷(28-20)=35(首).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

数 学 诗 词

数学诗词 引人入胜的数学诗 春叶收集整理 “最高的诗是数学。” 最高的数学和最高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诗和数学又都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人类的精神力量。 我国古代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之中,有的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当你在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数字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游山玩水,碰上大雪,触景生情,口吟数字诗,形象地描绘雪花飘落与梅花融为一体的情景: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贪污腐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 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