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中的数学

古诗中的数学

古诗中的数学
古诗中的数学

古诗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名诗名句,

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数学美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

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

;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

妙, 数学美由此凸现一斑。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你能说这些数学符号、图形不美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诗中,一个“千山”,夸张写出整个空间的安静,所有山的鸟都飞走;一个“万径”,将空间的空旷之感再次突出。用文学角度的赏析,便是用两个极大的数字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和空洞。这样的环境烘托的是,诗人的寂寞。所以说,数学用在这里,让整首诗都更深层次的显现出寂寥之感。

除了这些名扬千古的诗,还有一些状似打油诗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如

唐诗《题百鸟归巢图》:

“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

传说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戏作: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读来妙题横生。

再比如,以数字入诗的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四边伐鼓雪海涌”(岑参)、“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三万里”(李商隐)、“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戴数骆驼”(韩愈)、“百年都是几多

时”(元稹)、“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等等,数字和文学语言的结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古时候,每到过节,繁华的城镇都会有些花灯或者其他活动,猜字谜等都是将问题嵌入一两句古诗中,这种文字数学题的结合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有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

元朝时,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你能解开这道题么?不妨设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答案就出来了。

瞧,多么有趣。

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字用活,体现了数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

《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而《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

“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他到了长安,由于在家勤奋读书,终于官拜中郎将。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一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泪,

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乃一代才女!怎会不解其意:从一到万惟独无“亿”!即是无“意”!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于是她回信写道:

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年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

百无聊赖十凭栏,九月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雨浇

数学与古诗词

数学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那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等,都是古诗词的显著特征。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古诗词与数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古诗词中间嵌镶数字。古诗词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大画家、大书法家郑板桥所作的一首咏雪诗也很富有代表性,为一代又一代世人所传诵: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看不见。 诗人由近及远,由少到多,把漫天飞舞的大雪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远及近,由有到无,让傲雪的红梅迎风扑面,真是美妙绝伦! 又如“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第二,直接用古诗词编制数学题。例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对于这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吃饭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

人数的三分之一相等,盛菜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相等,因此,总 人数为:364÷(31+4 1 )=624(人)。 一、读一读,下面镶嵌有数的古诗词。 咏 雪 郑板桥(清)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 山村咏怀 邵康节(宋)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清)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想一想,下面的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

古诗中的数学

古诗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名诗名句, 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数学美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

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 ;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

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原来这么奇妙!

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原来这么奇妙! 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 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 数学是理性的代表。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原来,认真学好古诗, 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呢! 小学数数 数字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他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 数学找规律 杂数诗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同上,这首《半半歌》的同类项是“半”字。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复字诗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数学遇上古诗词的奇妙反应

数学遇上古诗词的奇妙反应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 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 数学是理性的代表。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小学数数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数学找规律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

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你在语文中遇到的数学趣题-(1)

你在语文中遇到的数学趣题-(1)

语文中的数学趣题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常有意识 地寻找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增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开发我们 的大脑,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同时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两鼠穿垣 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题意是:有垛厚五尺(旧制长度单位,1尺=10寸)的墙壁,大小两只老鼠同时从墙的两面,沿一直线相对打洞。大鼠第一天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为前一天的2倍;小鼠第一天也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是前一天的一半。它们几天可以相遇?相遇时各打进了多少? 此题刊于我国著名的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一书的“盈不足”一章中。《九章算术》成书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由于年代久远,它的作者以及准确的成书年代,至今尚未能考证出来。该书是采用罗列一个个数学问题的形式编排的。全书共收集了246道数学题,分成九大类,即九章,所以称为《九章算术》。 解答本题并不十分繁难,请你试一试。 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给一幅《百鸟归巢图》题了这样 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 尽人间千万名。”这也暗含了一道数学题:“一百只鸟”在哪里呢? 把诗中出现的数字写成一行,然后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适当 的运算符号,就会发现:1+1+3×4+5×6+7×8=100。噢,这就 是苏轼的那一百只鸟!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还找到了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的一道诗 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诗歌是这样写的: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 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这道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其实,不仅成语中、古诗中有数学,在对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 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联中的花甲是指六十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六十岁,三七岁月是二十一岁,即60×2+3×7=141(岁);下联中的“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岁,“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2+1=141(岁)。 小结论 这些事例,告诉我,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语文课本中隐含数学道理。数学有像语文那样的艺术美,只要细心发现,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宋代邵雍是数理大家,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描写一路的景物,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就听说过的一首诗,让人难忘啊。 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妙趣横生。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代纪晓岚是著名的才子,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无独有偶,清代的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也连用了十个“一”,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高僧晚归图: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北宋王安石关心民生疾苦,看北宋王朝很多虚设的官员,饱食终日,于是写道: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把他们比作麻雀,形象了地讽刺了他们贪污腐败、反对变法的丑态。 解放前,法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长,一位教师这样描绘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下面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入诗的佳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唐诗中的数学

唐诗中的数学 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一)数字的连用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得首句写“两人对酌”,对酌者是意气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一个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挥之欲出。 (二)数字的搭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诗人真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怀广阔,让读者叹为观止。 (三)数字的对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戍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首联的两句诗写黄河向远处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辽阔、萧疏的特点,借景物描写衬托征人戍守边塞凄凉忧怨的心情。千岩迭障中的孤城,用“一”来修饰,和后面的“万”形成强烈对比,愈显出城地的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 (四)用数字点睛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燕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齐己的五言律诗《早梅》。齐己曾就这首诗求教于郑谷,,

生活中的诗歌与数学

生活中的诗歌与数学 13 级 主讲:李伟 制作:张秋梅 马沛 1、数学诗歌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2、数字诗歌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3、从诗歌中感受数学 欣赏诗歌,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宋朝叶绍翁《游园不值》的诗句: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实际上,无界变量是说,无论你设置怎样大的正数M,变量总要超出你的范围,即有一个变量的绝对值会超过M。于是,M可以比喻成无论怎样大的园子,变量相当于红杏,结果是总有一支红杏越出园子的范围。诗的比喻如此恰切,其意境把枯燥的数学语言形象化了。辛弃疾的词来描述的意境: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数学研究和学习需要解题,而解题过程需要反复思索,终于在某一时刻出现顿悟。例如,做一道几何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添了一条辅助线,问题豁然开朗,欣喜万分。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句《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数学与古诗词

数学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那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等,都是古诗词的显著特征。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古诗词与数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古诗词中间嵌镶数字。古诗词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大画家、大书法家郑板桥所作的一首咏雪诗也很富有代表性,为一代又一代世人所传诵: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看不见。 诗人由近及远,由少到多,把漫天飞舞的大雪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远及近,由有到无,让傲雪的红梅迎风扑面,真是美妙绝伦! 又如 “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第二,直接用古诗词编制数学题。例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对于这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吃饭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相等,盛菜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相等,因此,总人数为:364÷(31 + 4 1)=624(人)。

1.周瑜寿多少。 而立之年督东吴,英年早逝两位数;十比个位正小三,个是十位正两倍;那位同学算得快,多少年寿属周瑜?

数学与诗歌

数学与诗歌 作者:方亚斌工作室 数学是冰冷的科学,以严肃的理性锤炼人的思维;诗歌是火热的艺术,以活泼的形象抒发人的情感。一个冰冷美丽,一个热情洋溢;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他们是人类文化领域中互相排斥的两种文明成果,也可以看作人类文化领域中的一对矛盾,确实存在差异。但是,数学和诗是否互相依存呢?是否存在联系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一片浮云移动,一次蝼蚁搬迁,常使人联想翩翩。对诗歌的认识和探究,不能停留在表面,如果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诗歌、研究诗歌,就会发现诗歌的别样美丽和精彩。 一、用唯一性原理鉴赏诗歌 对诗歌的美学鉴赏常从文学艺术角度思考,很少从理性角度思考。数学中的唯一性就是“有且仅有”的意思,我们用数学中的唯一性来论证诗歌“绝无仅有”“天下绝唱”,可以从理性角度对诗歌美进行新的诠释。 1、丁丁东东的数学 杭州有名的景点九溪十八涧,林木葱葱,泉水淙淙。清末大文豪俞曲园先生为此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句,其中一节这样写道: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东东泉 高高下下树 我们把上面四句诗改为下列算式: 以上共4个加法式子,每个汉字都代表了一个阿拉伯数字(在同一个算式中,相同的汉字表示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字)。下面解答这些算式。 (其中A、B、C两两不相等),那么 . 用枚举法可知,此不定方程只有4组解.

即 上述这四句诗竟然与以下4个式子成一一对应,每一句有且仅有唯一组解与之对应,由此可见该诗歌的绝妙。 2、我轻轻的走了,数学悄悄的来 徐志摩在名作《再别康桥》中写道: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们将数学渗入诗的领域,把这两句诗编成了算式: 在这里,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下面解答此方程组。 解 要使,则“轻轻的”. (1)当“轻轻的”时,则 走了 . 显然“我”只能为1、4、9. ① 当“我”时,则“走了”,此时“了”=“轻”,不合题意. ② 当“我”时,则“走了”,此时“我”=“走”,不合题意. ③ 当“我”时,则“走了” . 此时 “正”―“如”÷÷ . 于是 . 又因“走” ,则“来” . 所以,“正”―“如”÷,从而“正”,“如”. (2)当“轻轻地”时,则 走了 . 显然“我”只能为9. 于是 “走 了” ,此时“走”“地”,不合题意. 可见原来方程组有且仅有唯一解,这也是该诗扬名文坛的原因。 3.数学,教我如何不想你 刘半农的名作《教我如何不想他》,我们将此诗句改编成算题:

古诗和数学结合教学探索

古诗和数学结合教学探索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古诗和数学相结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古诗”的魔力是一个包装,学生在抽丝剥茧、拨开迷雾后,发现“古诗”只是数数的工具,本质的内涵是数学。充分体现学生为课堂主体,能举一反三,学生探索欲强,成就感高。 一、魔术表演:先声夺人,体验魔力 师:这是一副普通的扑克牌,等下我会请一个同学帮忙把牌重新打乱,然后从扑克牌中随机数出10—19张,将数出的牌的数量,在心中将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加,并根据相加的结果,从下往上找到对应位置的牌,记住它的花色和点数后,将其放回原位。比如,我现在拿了13张牌,1+3=4,我就从下往上找到第4张牌,记住它并放回原位。之后我听一听扑克牌说什么古诗,古诗念完,这张牌就出现,相信吗?师:(请一位小助手上台)请你根据刚刚的规则,找到目标牌。师:给大家看看这次要找的牌是什么。师:现在魔术师要听听扑克牌说什么。我听到了,虽然老师跟大家第一次见,但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刚刚的那张牌吗?师:古诗真神奇,真的帮我们找到了目标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们再做一遍。 设计意图:第一遍表演,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魔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魔术揭秘:抽丝剥茧,拨开迷雾 1.观察梳理 师:(再找一位小助手,根据步骤找到目标牌)老师听到了,扑克牌说我们学习要学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第二次魔术依然成功。你们能梳理一下魔术的步骤吗?生:我发现我们选的都是10—19张牌,且我们都是从下往上找到目标牌。师:这位同学记得很清楚规则。有同学观察到念古诗时老师是怎么翻牌的吗?生:老师是从上往下翻牌的,念古诗时每念一个字翻一张牌。师:是的。那么老师两次念的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都是10个字的!师:看来“10”是本次魔术的关键。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第二遍表演,重在让学生熟悉魔术步骤,体验两次魔术本质的相同之处,便于魔术揭秘,从而找到规律,并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诗词中的数学 美(任惠)

诗歌中的数学美 课前:古诗词朗诵 一、引入 同学们的古诗词朗诵节奏感强、字正腔圆,真好听!说到古诗词,你眼中的古诗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数学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把数学和古诗结合起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数学美》。(板书课题) 二、课堂探究 中华民族渊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古诗词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经历史的洗刷依旧光芒四射。数学即数字的学问,它不光有数,还有形、量和各种趣题。诗歌中也有它的数、形、量和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分以下几个板块来研究。 第一篇:诗歌中的数美 1、要说到诗歌中的数字运用之妙,就不得不说到宋代数理大家邵雍的《山村咏怀》了。 《山村咏怀》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全诗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的时候留心观察里面有哪些数?你能找到里面的数字吗?你觉得这些数字的作用是什么?一到十串成了一种生活,一种态度。不单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是一种心态的旷达。诗人用数学化的方式,勾勒出一幅乡村美景,这里的数都不是准确数。把数和古诗结合起来,让古诗产生一种别样的美,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生活,一份情怀。看来,把数放在古诗中让古诗变得更形象、生动! 2、再来看这一首《赏雪》 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你听到了哪些数字?有什么感受?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营造出雪越下越大动态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数字入诗的美妙之处!

3、大诗人李白还善用夸张的数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相当于900米,庐山瀑布真有这么高吗?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生动的描绘出山势非常高,瀑布水流很就,从高空直落而下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4、有的诗句有具体的数字,而有的诗句没有具体的数字。再来看这一句“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你觉得这里的数枝是几枝?它在我们数学里叫未知数! 5、你能背出哪些含有数字的古诗?同学们真是饱读诗书,背熟了那么多含有数字的古诗。 6、诗中巧用数字的数学之美 总结:在诗词中含有数字的诗还有很多很多,数字在诗歌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诗词的审美情趣! 数字深受中国诗人的青睐,它在诗中的巧妙运用,会成为极好的支撑和点缀。 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有数字出现的诗篇就有77篇之多,占总数的26%。 出现数字的诗句共有81句,其中出现数字184个 第二篇:诗歌中的图美 1、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运用到古诗中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又能不能从诗歌中抽象出数学基本图形呢?(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点、线、面和体。)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绝句》,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2、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领会这两句诗的意境吗?你能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把它画出来吗?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但是这里的直在语文里描写的是炊

小学古诗及数学公式

江南咏鹅 汉乐府骆宾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柳登鹳雀楼 贺知章王之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渐 王翰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敕勒歌风 北朝民歌李峤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王之涣孟浩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昌龄王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静夜思 王维李白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郎月行 王维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李白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李白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绝句 杜甫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 我们想变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为欣赏美发现美的审美过程,完全可以渗透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诗歌,甚或者引导学生去创作。我曾听过青岛二中老师的课和教研活动,他们的学生们在这方面所展现的能力和才情使我惊讶。可见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我们所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启发,搭建一个平台。下面附上我所积累的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一、与课本章节有关的诗歌 第一章《集合、映射与函数》: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二、诗歌数学题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葭生两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水深、蒲长、葭长)怎定?"在元代有一部算经《详明算法》内有关于丈量田亩求法:"古者量田较润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详。若见涡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为方。却将黍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 明代程大位有一首类似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这道诗题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19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别是多少瓶? 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 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在印度学者婆什迦罗的著作中,也有这样一首数学诗:"素馨花开香扑鼻,诱得蜜蜂来采蜜。熙熙攘攘不知数,一群飞入花丛里。试问此群数有几?且把条件来分析:全体之半平方根,另有两只在一起;总数的九分之几,徘徊在外做游戏。"你如果列出无理方程运算后,则可得出此群蜜蜂为72只。另外有一首写荷花的数学诗,:"平平湖水清可鉴,石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吹到清水面。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代数题!你看,长在湖里的红莲,露出湖面的长度是半尺,它被风吹向一边,红莲顶上的花离原水面的距离为2尺,问湖水有多深?根据勾股定理列式算得,湖深为3.75尺。 三、数字入诗:

古诗词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古诗词中的数学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数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文学的紧密联系,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与古诗词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让学生多读 多思,真正理解古诗词所陈述的条件与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诗情数意。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相关数学知识分析、解答。 相关链接:一、与数字有关的诗: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诗歌中的数学问题: 1、 晚霞红 太阳落山晚霞红,我把鸭子赶回笼。 一半在外闹哄哄,一半的一半赶回笼。 剩下十五围着我,共有多少清算清。 分析:这是个典型的分数应用题,通过这首朴实、颇有田园气氛的诗歌展示 出来,学生易于理解,可求出鸭子的总数为: 2、 李白沽酒 李白无事街上走,提着酒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分析:这首诗倒着思考就很容易解答了: 第三次遇花前壶中有酒:0+1=1(斗) 第三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2 121= ÷ 第二次遇花前壶中有酒:()斗2 11121=+ 第二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4 32211=÷ 第一次遇花前壶中有酒:()斗4 31143=+ 第一次遇店前壶中有酒:()斗8 72431=÷ 列综合式:()[]()斗87212121=÷+÷+÷ 3、 白羊问题 甲赶群羊逐草茂, 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 甲云所说无差谬, 若得这般一群凑, ()只604115212121115=÷=?? ? ???--÷

最新数学诗歌作品

诗意般的数学数学诗与现代数学 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韵律、形象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也就是说,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 诗是精粹的语言艺术,诗人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作。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数学家必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工作。两者好像无缘,但它们都以和谐、对称、简洁、严谨而著称。若把数学和诗歌联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说:“诗歌中适当地引用数字,有时的确情趣横溢,诗意盎然。”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数字一、二、千、万揉入诗中,生动贴切,妙趣横生。又如宋代邵雍写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寥寥20个字,用十个数字描写了一路的景物,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数字入诗,就成了数学诗吗? 诗歌里的数字是属于模糊范畴的一种符号形式,和数学语言要求的精确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面的数字就并非能和数学里的数字所传递的信息相等同,它们分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符号体系。以数字入诗歌,这也是由汉语语言的特殊性所至的,因为在汉语里,一般的数词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非和数学的数字那样具备精确性和单向性。 如果数字一旦入诗,就成数学诗了,那么中国古代的《易经》就应该是一本最早的数学诗集了!可见,数字入诗并不是数学诗的特征。 什么是数学诗呢?数学诗首先应该是诗,应具有诗歌的基本特征。其次,它有别于一般的诗歌,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诗人的灵感除来自于日常生活外一定还有来自数学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数学诗歌的意象化,一定有数学的具象(例如数学概念、变换、感悟)作为载体; 第三,数学诗更能发掘数学本身存有的美感,在发掘和体现的过程中应该是自然的贴切的从而是具有感染力的,绝不是数学符号的堆砌。 显然,数学诗是诗歌体裁中的另类体裁。并不是所有诗人都能写数学诗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家都会写数学诗的。它对于从事这一创作的人员有相当的要求,他既有浪漫的激情,掌握了诗的表现手段,同时他也是数学的行家里手,具有一定的数学造诣,否则他不可能在数学感知的过程中领悟诗意。 中国当代有许多数学大家写过不少优秀的数学诗。 世界级著名数学家、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教授,于1980年在中科院的座谈会上即席赋诗: 物理几何是一家,一同携手到天涯, 黑洞单极穷奥秘,纤维联络织锦霞。 进化方程孤立异,曲率对隅瞬息空。 筹算竟得千秋用,尽在拈花一笑中。 此诗把现代数学和物理中最新概念纳入优美的意境中,讴歌数学的奇迹,毫无斧凿痕迹。特别是“拈花一笑”一句,极为传神。当年佛陀拈花一笑,是告诉诸佛门弟子,一切名利是非,皆伤本体,而拈花一笑,一切荣辱皆无。拈花一笑,传递的是禅意。此诗用典于此,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数学家熊庆来是华罗庚的恩师,也是杨乐、张广厚的导师。当杨乐宣读完自已的第一篇论文时,熊教授即席赋诗赞美: 带来时雨是东风,成长专长春笋同。 科学莫道还落后,百花将见万枝红。 熊教授的诗的灵感来自于对得意弟子成功的数学论文答辩。诗中洋溢着对时代的赞美,喜看学生如同春笋般地茁壮成长,东风寓时雨,时雨浴春笋,一种天地祥和的意境。紧接着是顺沿而发的感叹,科学莫道还落后,百花将见万枝红。激情荡漾,扑面而来。 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功底十分深厚,常把数学入诗,阐述哲理。他曾这样写道:数形本是相倚依,怎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给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 此诗把数学的具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作为载体,用节奏鲜明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行了辩证的阐述,让人读来亲切可掬。 李国平院士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出版有诗集《李国平诗选》。序言则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一首颂诗:“名扬四海句清新,文字纵横如有神。气吞长虹连广宇,力挥彩笔净凡尘。东西南北径行遍,春夏秋冬人梦频。拙我生平偏爱咏,输君珠玉得安贫。”全诗古文功底深厚,此事传为数坛佳话。 以上列举的堪称数学诗的佳作。这些诗应归属于古体诗。 现代体的数学诗是什么样子?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现代数学诗应该同时具备现代诗和数学诗的基本特征。比起古体的数学诗来,现代数学诗更自由开放,意象经营更重于修辞。

小学古诗和数学计算公式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郎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太妙了!孩子绝对不能错过 俗话说:文理不分家。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数学是理性的代表。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小学数数 数字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数学找规律 杂数诗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

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 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 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 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同上,这首《半半歌》的同类项是「半」字。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 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