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火防爆措施

防火防爆措施

防火防爆措施
防火防爆措施

第三章防火防爆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是工业安全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各种化工生产过程,根据其使用的原料、过程条件和产品特性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火灾和爆炸的危险,为了使这种可能性不致转化成现实,故必须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从工作开始前就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引起火灾和化学爆炸的各种因素,从而使生产安全运行。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就是消除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因素。只要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之一,就可防止燃烧和爆炸事故发生:①使可燃物质不处于危险状态;②消除一切火源。

3.1.1 控制可燃可爆物质

1、取代可燃可爆物质

如果能够在生产中不使用可燃可爆物质,自然可避免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2、控制可燃可爆物质的用量

在生产中尽量减少可燃可爆物质的用量,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燃烧爆炸事故的危险。

3、加强密闭

对易燃气体、液体和可燃性粉尘等应尽可能密闭操作;

对具有压力的设备,应防止气体、液体或粉尘逸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浓度;

对真空设备,应防止空气漏入设备内部达到爆炸极限;

对开口的容器、破损的铁桶、容积较大且没有保护措施的玻璃瓶是不允许贮存易燃液体的;

不耐压的容器是不能贮存压缩气体和加压液体的。

还要防止发生人的误操作造成可燃物泄漏,等等。

4、注意通风排气

对于不能完全密闭的生产场所,为防止可燃可爆气体和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或防止有毒物质超过最高容许浓度,需要采取通风排气措施。

生产场所从爆炸极限考虑,其浓度应是爆炸下限的1/4以下;但在存在毒性的车间,则应首先考虑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

5、惰性化

在可燃气体(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充入惰性气体,可降低氧气和可燃物的浓度,从而消除燃烧或爆炸危险。这就是惰性化。

(1)最小氧气浓度(MOC)

燃烧的传播要有一个最小氧气浓度,低于此最小氧气浓度就无法使燃烧进行。

最小氧气浓度是指在空气和燃料的体积之中氧气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对于碳氢化合物,最小氧气浓度(MOC)的计算式为:

[例3.1] 求丁烷(C4H10)250C时在空气中燃烧的最小氧气浓度。

解:写出化学反应式:

C4H10 +6.5 O2 —→4CO2 +5H2O

查得丁烷在空气中的燃烧下限L下= 1.5%,

按下式计算:

计算说明:在反应系统内加入氮气,使氧气的体积百分数时,就可以阻止丁烷的燃烧。

(2)惰性化

1)充惰性气体降低氧气浓度

对大多数可燃气体而言,最小氧气浓度MOC = 10 %;

对大多数可燃粉尘而言,最小氧气浓度MOC = 8 %。

实际控制的安全浓度比最小氧气浓度低4个百分点。

当用惰性气体充入容器时,要使氧气浓度降至安全浓度以下。即:如果最小氧气浓度为φ (O2)=10 %,则实际控制φ (O2)为6 %以下。

在开、停车或动火检修时,可用惰性气体充入容器进行惰性化处理。其方法有:①先真空抽净,再充入惰性气体;②用加压的惰性气体进行置换;③用惰性气体进行吹扫。

2)用空气置换可燃气体

在开、停车或动火检修时,还可以用空气置换可燃气体,使可燃气体浓度远低于爆炸下限。置换的结果可用两种方法来检测,一是测可燃气体的浓度,如用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二是测氧气的浓度,只要氧气浓度达到20%,就可以动火。

6、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

工艺参数主要是指温度、压力、流量、物料比等。

(1)温度控制温度是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控制参数之一。

1)除去反应热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可能是放热也可能是吸热。

一般来说:硝化、氧化、氯化、水合或聚合等反应过程多是放热反应;

裂解、脱氢、脱水等则是吸热反应。

有的反应过程需要加热才能反应,反应进行后又会放出大量的热。

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如果不能及时导出反应热,热量的积累不仅会引起副反应,还会引起爆炸。

2)防止搅拌中断

搅拌能加速热量传递和物料的扩散混合,有利温度控制和反应进行。中途停止搅拌,物料不能充分混合,反应和传热不良,未反应物大量积聚;当搅拌恢复时,大量反应物迅速反应,往往引起冲料、甚至酿成燃烧爆炸事故。

一旦发生搅拌中断,要及时采取冷却和排压措施。

3)正确选用传热介质

常用加热介质有水蒸气、热水、导热油、烟道气等;常用冷却介质有自来水、循环水、空气等。要避免选用与反应物性质相抵触的介质作为加热或冷却介质。

4)防止传热面结疤

结疤不仅影响传热效率,更危险的是因物料分解而引起爆炸。

5)热不稳定物质的处理

对热不稳定物质既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不使其分解,又要在贮存时防止与高温物体接触。

(2)控制投料速度和投料比

对放热反应,要注意控制投料速度,避免“飞温”和冲料,注意投料顺序,对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过程要特别注意反应物的加入速度和配比,否则有可能进入爆炸范围,引起爆炸。

(3)超量杂质和副反应的控制

反应物料中某些杂质的存在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生成危险物质,引起燃烧或爆炸。例如乙炔生产中磷含量不得超过0.08 %。

为了防止某些有害杂质存在引起事故,可加稳定剂。例如氰化氢常加入浓度为0.01%~0.5%的硫酸、磷酸等酸性物作为稳定剂。

7、监测空气中易燃易爆物质的含量

在可燃气体、蒸汽可能泄漏的区域设置检测报警仪,以便及时发现处理泄漏点,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

3.1.2 着火源及其控制

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

1、明火及高温表面

凡有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场所,都应尽量避免使用明火。

凡高温表面都需要采取隔热措施。这不仅是防火防爆的需要,也是防止伤人的需要。

⑴易燃物质的加热应避免使用明火

一般可采用热水、蒸汽、矿物油等作载热体。

当用矿物油、联苯醚等可燃物作载热体时,加热温度必须低于载热体的安全使用温度,而且要注意防止载热体起火。

蒸汽锅炉或其他导热介质的加热设备的布置和建造要符合有关规范。

⑵在易燃易爆场所动火要办动火证

在易燃易爆场所,凡是动用明火或可能产生火花(高温)的作业都属于动火范畴,应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在积存有可燃气体、蒸汽的地方,没有消除危险之前,不能有明火作业;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及设备内不得用普通照明灯具,必须使用防爆灯具;

运输工具如汽车、拖拉机等在未采取防火措施时不得进入危险场所;

对化学危险品的设备、管道,维修动火前必须进行清洗、置换。附近的地面、阴沟也要用水冲洗。

化工企业的动火标准:

可燃物爆炸下限小于4 %的,动火地点可燃物浓度应小于0.2 %;

爆炸下限大于4 %的,现场可燃物含量应小于0.5 %。

有人入罐、塔作业时,还应检测氧含量,氧含量>19 %才能入人作业,可用空气通风来达到氧含量要求,严禁使用充入纯氧,以防造成富氧作业环境。

2、摩擦与撞击

摩擦与撞击能产生火花,成为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尤其在处理燃点较低或起爆能量较小的物料时,特别要预防发生摩擦与撞击。

防止摩擦与撞击产生火花的措施:

⑴机器上的轴承等转动部件,应保证有良好的润滑;

⑵锤子、扳手等工具应用镀青铜或镀铜的钢制作;

⑶防止金属零件等落入设备或粉碎机里,以及落到地上;

⑷防止带压输送易燃气体或液体的管道破裂或接口松脱,造成喷射起火;

⑸凡是撞击或摩擦的两部分都应采用不同的金属(如铜与钢)制成;

(6)搬运金属容器,严禁在地上抛掷或拖拉,可能碰撞部位要覆盖不产生火花的材料;

⑺防爆生产厂房,地面应铺不会发火材料的地坪,禁止穿带铁钉的鞋;

⑻吊装盛有可燃气和液体的金属容器,应经常检查吊绳、吊钩以防造成坠落,冲击发生火灾。

⑼用钢管输送易燃气体,使用前要将管道中的铁锈吹扫干净,停车期间要防止空气进入管道引起生锈,防止气体流动与管壁摩擦产生高温粒子,成为可燃气的着火源。

3、绝热压缩

气体的绝热压缩使温度升高,是一个常见的热力学现象。

绝热压缩的点燃现象,在柴油机中广为应用。

⑴绝热压缩的热力学原理

把体积V1的理想气体绝热压缩到V2时,即压缩比为V1/V2,压力从P1变为P2,温度从T1变为T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P2/P1 = (V1/V2)K

T2/T l = (V1/V2)K-1

式中,K为气体的等压热容与等热热容之比(Cp/Cv),K称为压缩气体的绝热指数。常用压缩气体的绝热指数列于表3.1。

根据表3.2,以空气为例可见,压缩比的值V1/V2越大,则P2和T2越大。

⑵防止绝热压缩造成爆炸事故

有人作了非常有趣的实验:在平滑的金属板上滴一滴硝化甘油,用平滑的金属锤打击。如果在硝化甘油液滴内不含有空气气泡时,要使它爆炸需要105—106g·cm的冲击能;当硝化甘油液滴中含有空气气泡时(气泡直径5×10-2mm),用4×102g·cm的冲击能即可使其爆炸,且概率竞达100 %。

爆炸性物质如含有微小气泡,受到绝热压缩可导致意想不到的爆炸事故。

4、防止电气火花(放在第四章学习)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从设计开始就必须采取防治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措施,万一发生事故,能够将事故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3.2.1 厂址选择与总平面布置

1、厂址选择

从安全方面考虑,厂址选择应注意以下原则:

(1)服从城乡规划,尤其注意居民区、商业区、风景区、重点文物保护区等敏感场所。

(2)要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3)要有较好的气象条件。

(4)交通比较方便。

(5)有比较合适的给排水条件。

(6)有足够的场地进行厂区布置。

2、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也称厂区布置,就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设计标准、规范,对工厂进行合理布局,正确处理生产与安全(环保)、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在《工程设计》这门课程中有较详细介绍,故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3、防火间距

这是指工厂的建筑物之间,危化品储罐之间,以及建筑物与危化品储罐区之间,有防火间距的要求。其目的是,万一发生火灾能够起一定的隔离作用,并便于人员疏散和开展灭火。

我国的防火间距设计主要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2(1999年版)。

3.2.2 从建筑设计采取限制措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对各类有火灾危险的建筑物设计都有明确的规定。

1、生产及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和储存物的火灾危险性均分成五类,分别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和戊类。储存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见表3.18,生产的火灾危险性见表3.17.

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是根据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和耐火极限确定的。

(1)建筑构件的燃烧性

分成非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三类:

1)非燃烧体:在空气中不燃烧、不炭化的材料。如钢、砖、混凝土等。

2)难燃烧体:在空气中较难燃烧,火源移走后燃烧立即停止的材料。如沥青混凝土、

加阻燃剂的塑料、经过防火处理的木材等。

3)燃烧体:在空气中能够起火燃烧。如木材等。

(2)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是对建筑构件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时止的时间段,用小时表示。

(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与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关系见表3.21。

3、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

为了减少火灾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有利于火灾的扑救,依据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厂房的耐火等级、占地面积和层数作出了适当的规定和限制,详见表3.22。

此外,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还对厂房的内部设置和分隔作出了一些规定。

4、厂房的防爆设计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厂房的防爆设计规定,主要针对有爆炸性危险的甲、乙类厂房。主要注意如下方面:

(1)厂房的设置和形式

(2)厂房的耐爆结构

(3)厂房内部的有关设置规定

(4)泄压设施和泄压面积

(5)不发火地面及楼(地)面的其他要求

(6)厂房管、沟的设计规定

3.2.3 防火防爆安全装置

1、阻火装置

阻火装置又称火焰隔断装置,其作用是防止外部火焰窜入设备、管道,或阻止火焰在管道内蔓延。阻火装置通常安装在管道上,主要包括阻火器、安全液封、单向阀、阻火闸门等。

(1)阻火器

阻火器的阻火层是由有许多细小通道或孔隙的不燃固体材料构成的,火焰在通过这些细小通道或孔隙时熄灭。

阻火器常用在可燃气体输送管上,易燃液体储罐的吸排气管上,以及各种临时排放可燃气体的放空管上。

阻火器有金属网型、砾石型和金属波纹片型等几种型式。

1)金属网阻火器

其阻火层由若干层有一定孔径的金属网作填料。

2)砾石阻火器

其阻火层由砂粒、卵石、玻璃球等作填料。

3)波纹金属片阻火器

其阻火层由带状不锈钢波纹片缠绕成圆形或方形阻火填料。

(2)安全液封

安全液封一般是用水或水溶液将可燃气体管道的进口和出口隔开,一旦管道的一端着火,火焰会在液封处熄灭,从而阻止火焰蔓延。

(3)单向阀

单向阀又称止逆阀、止回阀,其作用是仅允许流体向一个方向流动,遇有回流时即自动关闭。

该阀常用于防止高压物料窜入低压系统引起破裂,也可用来防止回火。如液化气瓶上的减压阀就是一种单向阀。

(4)阻火闸门

阻火闸门是用易熔合金元件将闸门悬挂在管道的上方,一旦着火升温,会使易熔元件熔化,闸门落下,阻止火焰蔓延。

2、防爆泄压装置

防爆泄压装置包括安全阀、防爆片、防爆门等。一旦系统压力骤增或发生爆炸,防爆泄压装置会及时开启,将部分气体或液体排出,从而防止或减轻对设备的破坏。但如果排出的气体或液体有危险性,一定要用管道引至安全处或安全处理设施。

(1)安全阀

安全阀是为防止系统非正常压力升高超限而引起设备爆裂的泄压装置。一般是用弹簧来限定安全阀的起跳压力。

(2)防爆片

防爆片又称防爆膜、爆破片,通常是用法兰固定,在一定压力下自行破裂的合金膜片,由专业工厂生产,通过安全认证。

(3)防爆门

一般用油、燃气、煤粉或煤浆作燃料的燃烧炉,其燃烧室外壁要设置防爆门,万一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发生爆炸时,可以起泄压作用,以减少损失。

3.3 消防设施

3.3.1 火灾的分类

GB4968—85《火灾分类》中,将火灾分为4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具有有机物质,一般在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柴油、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等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铁、铝镁合金等火灾。

此外,带电设备及电路上的物质,如电动机、变压器、电缆、电线等,产生的电气火灾未作单独类型列入。

3.3.2 灭火的基本方法

(1)隔离法:

将着火区及其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使之缺乏燃料不能蔓延而停止。

如关闭阀门截断气源或液流,开辟隔离带,将可燃物、氧化剂等转移至安全地带等。

(2)窒息法: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如用石棉毯、黄砂石、泡沫等覆盖燃烧物。

(3)冷却法:

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当温度降到燃点以下,燃烧也就停止。主要用水作灭火剂。

(4)化学中断法:

用某种化学药剂在燃烧过程中抑制连锁反应的自由基产生,从而使燃烧反应不能传递下去,实现灭火。这主要是用卤代烷类物质作灭火剂。

3.3.3 灭火物质及其选用

现代使用的灭火剂种类较多,有水、泡沫液、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类化学灭火剂等,在使用中必须依据生产过程、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建筑结构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剂。

1、水与水蒸汽

水的灭火原理包括冷却、窒息和隔离作用。水蒸汽是水的一种形式。

水是使用最广泛的灭火剂,价廉、取用方便、供应量大、无害,有很好的灭火效能。除不能或不宜用水灭火的情况外,水是首选灭火剂。尤其适合扑救大面积火灾。

水蒸汽的灭火作用是使火场氧含量减少,以阻止燃烧,并能造成汽幕使火焰与空气隔开。油和气体着火都可使用水蒸汽扑灭。

但下列情况不能用水扑救:

(1)忌水性物质起火

如金属钠、钾、电石、三丁基硼等起火。

(2)比水轻的非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起火

如汽油、煤油等起火。

(3)储存硫酸、硝酸等场所着火

(4)未切断电源的电气火灾

(5)高温设备起火

(6)图书馆、档案馆起火

2、泡沫灭火剂

凡与水混合并通过化学反应或机械方法产生灭火泡沫的灭火药剂都属于泡沫灭火剂。

它一般由起泡剂、泡沫稳定剂、降粘剂、抗冻剂、防腐蚀剂及大量水组成。

灭火原理是产生大量泡沫,粘附在燃烧物表面,使其与空气隔绝。

(1)化学泡沫灭火剂

由硫酸铝(发泡剂)及碳酸氢钠和少量泡沫稳定剂及其他添加剂组成。

使用时将两种药剂混合即起下列反应:

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形成大量微细泡沫,同时使压力上升,将泡沫从喷嘴喷出。反应生成的胶状氢氧化铝,使泡沫具有一定的粘性,粘附在燃烧物上隔绝空气,使火焰熄灭。

化学泡沫灭火剂可用于扑救汽油、煤油、香蕉水等易燃液体的火灾。

(2)空气泡沫灭火剂(或称机械泡沫灭火剂)

它是以发泡剂加入少量稳定剂、防腐剂和防冻剂等添加剂和大量水,通过发泡装置吸入大量空气而成的一种泡沫灭火剂。空气泡沫灭火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消防中。

1)蛋白泡沫灭火剂

由动植物的硬蛋白质在碱液作用下经部分水解浓缩而制成。

2)氟蛋白泡沫灭火剂

是在普通蛋白灭火剂中加入0.02 %氟碳表面活性剂而制成。

比普通蛋白泡沫有较高的灭火性能,适用于油罐的固定或半固定式的喷射灭火设施。

3)抗溶性泡沫灭火剂

是在蛋白质水解液中添加抗溶性药剂(有机酸金属络合盐)而制成。

抗溶性泡沫不仅可扑救一般烃类液体的火灾,还可有效地扑灭水溶性有机溶剂如醇类、酮类、酯类等的火灾。

但对沸点很低的水溶性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醛等,无很好的冷却措施,虽能控制火势,但难扑灭。

4)高倍泡沫灭火剂

是以合成表面活性剂为基料的泡沫灭火剂,其主要成分为脂肪醇硫酸钠、十二醇、抗冻剂、稳定剂、添加剂制成,发泡倍数可高达千倍(前面所讲的泡沫灭火剂,发泡体积与液体体积之比大致在6~10倍)。

用来扑救非水溶性易燃液体、可燃液体及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

不适于扑救油罐火灾。

3、惰性气体灭火剂

应用最广的是CO2。

CO2灭火原理:

液态CO2从钢瓶中喷出,吸收大量气化热,能冷却燃烧物;CO2气体能隔绝和稀释空气中的氧含量,当空气中CO2体积分数达29.2%时,能使燃烧因缺氧而熄灭。

CO2可以扑救易燃液体、可燃液体和一般固体物质火灾。

由于具有不导电性,不污损设备,故可用于扑救电气、精密仪器、书籍、贵重生产设备的火灾。

CO2不能扑救钾、钠、镁、铝等金属火灾,也不适用自身给氧燃烧物质的灭火。

但要注意:①当空气中CO2浓度达5 %时,呼吸发生困难;达10%时,就会使人死亡。

②CO2灭火后,可燃物温度尚未降低,仍有发生复燃的可能。

4、化学液体灭火剂

这类灭火剂主要是卤代烷类(Halon,哈龙),常用的有1202、1211、1301等。由于卤代烷对大气臭氧层有很强的破坏作用,我国已基本停止生产这类灭火剂。目前卤代烷类灭火剂的替代物主要有FM200七氟丙烷、IG541烟洛尽等。

卤代烷类灭火机理:

卤代烷是借助在高温中分解产生的活性游离基Br、Cl等参与物质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消除维持燃烧所必须的活性游离基H·和·OH等,使化学连锁反应的链传递中断而灭火。

卤代烷类灭火剂效率比二氧化碳高4—5倍,不导电,对扑救高压电器设备、油类、有机溶剂、精密仪器、文件档案等火灾均很有效,且不留痕迹。

5、干粉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是干燥、易流动的固体粉末。其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NaHCO3)和磷酸二氢铵(NH2H2PO4)等。

其灭火原理是:

干粉在CO2或N2压力推动下,以粉雾状喷出,受高温后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吸热,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起冷却稀释作用,同时干粉颗粒对燃烧时的活性基团H·和·OH起钝化作用:

M为灭火剂受热裂解生成的基团(如Na·,K·等),使HO·和H·等活性基团成为惰性分子,从而中断燃烧的链式反应,达到灭火目的。

干粉灭火剂适合扑救各种可燃液体、可燃气体以及一般电气设备的火灾,对一般固体的火灾也很有效。

不适合扑救精密仪器火灾。

3.3.4 灭火器材

常用灭火器材有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1211灭火器等。

1、泡沫灭火器

在泡沫灭火器的钢瓶内装有碳酸氢钠溶液、硫酸铝溶液和发泡剂,使用时打开开关,将灭火器倒置并稍加摇动,药剂即喷出。

泡沫灭火器应一年检查一次,当泡沫低于4倍时要换药。

2、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灭火器的钢瓶内装有压缩成液体的二氧化碳,使用时将喇叭口对准火源、打开开关,即有二氧化碳气体喷出。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可颠倒使用。

二氧化碳灭火器需要经常检查漏损情况,当二氧化碳量减少十分之一以上时,要及时补充。

3、干粉灭火器

在灭火器的钢瓶内装有干粉和作动力用的压缩气体小钢瓶,使用时将喷嘴对准火源、拔掉开关栓子,用力下压压把,压缩气体释放,干粉随即喷出。

干粉灭火器应一年检查一次,当气压低于压力表的红线时,要充气或更换。

4、1211灭火器

在灭火器的钢瓶内装有二氟一氯一溴甲烷和压缩氮气,使用时将喷嘴对准火源、拔掉

开关栓子,用力下压压把,灭火剂即喷出。

1211灭火器应一年检查一次,防止锈蚀破损。

3.3.5消防用水及设施

1、工厂消防用水

工厂的消防用水既可以是自来水管网的一次水,也可以是工厂的循环水或其他可用于灭火的水。

消防用水量应根据可能发生的火灾规模与相应的灭火用水量经验数据,以及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来估算,即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与一次灭火用水量的乘积来估算。

2、消防给水设施

(1)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作消防水源,应有可靠的吸水设施。

(2) 消防给水管可与生活、生产用水管合并,也可独设置,但要保证足够的水压。

消防给水管分为低压给水管与高压给水管,低压给水管压力应不低于0.2Mpa;高压给水管压力宜为0.7—1.2MPa。

消防给水管网宜采用环状布置,重要区域的输水干管不应少于两条。

(3) 消火栓

消火栓是用来接消防水带放水灭火的接口和阀门,也可供消防车吸水。

室外消火栓一般设置在道路边和生产区的四周,与灭火目标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使灭火人员能够安全操作。室外消火栓的设置数量由消火栓的保护半径和室外消防用水量确定。低压给水管的室外消火栓保护半径不超过120m;每个消火栓出水量不低于15 L/s。

室内消火栓一般设置在楼梯间和其他比较安全的位置,既能让灭火人员安全操作,又能让消防水覆盖着火区域。

易燃、可燃液体罐区和液化石油气罐区的消火栓应设置在防火墙外。

(4)其他消防设施

1)消防水带箱

用于存放消防水带和水枪。

2)泡沫管枪和泡沫炮

用于喷射泡沫液的特制装置,使浓缩的泡沫液与水充分混合后喷射出去。

3)固定式消防炮

既可喷射水也可喷射泡沫,一般用于高楼和较大半径区域的灭火,其喷水量比水枪大,尤其适合重点要害区域的消防。

4)水幕分隔设施

当火灾发生时通过向下喷射雾状水形成的水幕将着火区与保护区分隔开来的设施,主要由消防水泵(或增压水泵)、水管和水雾喷头组成。水的压力在0.3MPa以上,供水强度不小于0.34 L/s;也有用蒸汽幕的。

5)露天装置区消防给水

露天装置区消防给水的目的:灭火、冷却。

根据需要设置消防供水竖管(即输送泡沫液或消防水的主管),并设消防水带箱,备齐水带、水枪和泡沫管枪。在危险性较大且设备较高的四周,宜设固定冷却设备。

厂区还应设置小型灭火机和其他简易的灭火器材。

3.3.6 消防站

消防站是准军事化的消防力量的驻地。发生火灾时,通过拨打119电话说明情况,附近消防站的消防车就会前来灭火或增援。

甲、乙、丙类生产装置、厂房或库房应有便利交通, 让消防车能较快达到。

有特殊灭火要求的工厂应在建设之时,就将其特殊情况告知当地的消防站,以便消防站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

单位消防车辆应按扑救工厂一次最大火灾的需要进行配备。按行车距离计,保护半径不应大于2.5km。

单位消防站应安装不少于二处同时报警的受警电话和备有有关部门的联系电话。

3.3.7 常见初起火灾的扑救

自学内容。参考书籍:刘景良主编,《化工安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P46~49。

防火防爆的安全措施

编号:SM-ZD-80421 防火防爆的安全措施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防火防爆的安全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 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 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 读内容。 一、灭火措施 1. 常用灭火剂及其适用性 灭火剂是能够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中止燃烧的物质。选择灭火剂的基本要求是灭火效率高,使用方便,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对人和环境基本无害。常用灭火剂有以下几种。 (1) 水(或水蒸气)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主要作用是冷却降温,也有隔离窒息的作用。它可以单独用于灭火,也可以与其他不同的化学添加剂组成混合物使用。除了带电物质、遇水燃烧物质和非水溶性燃烧液体的火灾外,一般都可以用水(或水蒸气)进行灭火。 (2) 泡沫灭火剂泡沫灭火剂分为化学泡沫灭火剂和空气灭火剂两大类。化学泡沫灭火剂主要由化学药剂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般是二氧化碳,它可以覆盖易燃液面,起隔离和窒息的作用。空气泡沫灭火剂是由一定比例的泡沫液、

防火防爆技术(一)教案资料

第三节防火防爆技术 一、火灾爆炸预防基本原则 1.防火基本原则 根据火灾发展过程的特点,应采取如下基本技术措施: (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2)密闭和负压操作。 (3)通风除尘。 (4)惰性气体保护。 (5)采用耐火建筑材料。 (6)严格控制火源。 (7)阻止火焰的蔓延。 (8)抑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9)组织训练消防队伍和配备相应消防器材。 2.防爆基本原则 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第一过程的出现,控制第二过程的发展,削弱第三过程的危害。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2)严格控制火源。 (3)及时泄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6)检测报警。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 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着火源,例如化工企业中常见的着火源有明火、化学反应热、化工原料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电气设备及线路的过热和火花、静电放电、雷击和日光照射等。消除着火源是防火和防爆的最基本措施,控制着火源对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明火 明火是指敞开的火焰、火星和火花等,如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焊接用火及其他火源是导致火灾爆炸最常见的原因。 (1)加热用火的控制。加热易燃物料时,要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设备,而宜采用热水或其他介质间接加热,如蒸汽或密闭电气加热等加热设备,不得采用电炉、火炉、煤炉等直接加热。明火加热设备的布

置,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和储罐区,并应布置在其上风向或侧风向。对于有飞溅火花的加热装置,应布置在上述设备的侧风向。 如果存在一个以上的明火设备,应将其集中于装置的边缘。如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密闭且附近不得存放可燃物质。熬炼物料时,不得装盛过满,应留出一定的空间。工作结束时,应及时清理不得留下火种。 (2)维修焊割用火的控制。焊接切割时,飞散的火花及金属熔融碎粒低的温度高达1500—2000℃,高空作业时飞散距离可达20m远。此类用火除用于正常停工、检修外,还往往被用来处理生产过程中临时堵漏,或在生产现场增加必要的设施,所以这类作业多为临时性的,容易成为起火原因。因此,在焊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输送、盛装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上,或在可燃可爆区域内动火时,应将系统和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洗或清理。如该系统与其他设备连通时,应将相连的管道拆下断开或加堵金属盲板隔绝,再进行清洗。然后用惰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气体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焊。同时可燃气体应符合爆炸下限大于4%(体积百分数)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0.5%;爆炸下限小于4%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0.2%的标准。 2)动火现场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将可燃物品清理干净。在可能积存可燃气体的管沟、电缆沟、深坑、下水道内及其附近,应用惰性气体吹扫干净,再用非燃体,如石棉板进行遮盖。 3)气焊作业时,应将乙炔发生器放置在安全地点,以防回火爆炸伤人或将易燃物引燃。 4)电焊线破残应及时更换或修理,不得利用与易燃易爆生产设备有联系的金属构件作为电焊地线,以防止在电路接触不良的地方产生高温或电火花。 (3)其他明火。存在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场所,如厂房、仓库、油库等地,不得使用蜡烛、火柴或普通灯具照明;汽车、拖拉机一般不允许进入,如确需进入,其排气管上应安装火花熄灭器。在有爆炸危险的车间和仓库内,禁止吸烟和携带火柴、打火机等,为此,应在醒目的地方张贴警示标记以引起注意。明火与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和仓库相邻时,应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例如化工厂内的火炬与甲、乙、丙生产装置、油罐和隔油池应保持100m的防火间距。 2.摩擦和撞击 摩擦和撞击往往是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爆炸物品等着火爆炸的根源之一。例如机器轴承的摩擦发热、铁器和机件的撞击、钢铁工具的相互撞击、砂轮的摩擦等都能引起火灾;甚至铁桶容器裂开时,亦能产生火花,引起逸出的可燃气体或蒸气着火。 在易燃易爆场合应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工人应禁止穿钉鞋,不得使用铁器制品。 搬运储存可燃物体和易燃液体的金属容器时,应当用专门的运输工具,禁止在地面上滚动、拖拉或抛掷,并防止容器的互相撞击,以免产生火花,引起燃烧或容器爆裂造成事故。吊装可燃易爆物料用的起重设备和工具,应经常检查,防止吊绳等断裂下坠发生危险。如果机器设备不能用不发生火花的各种金属制造,应当使其在真空中或惰性气体中操作。 在有爆炸危险的生产中,机件的运转部分应该用两种材料制作,其中之一是不发生火花的有色金属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防爆防火安全知识 1、粉尘爆炸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答:粉尘爆炸大致有三步发展形成过程:一是悬浮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地被干馏或气化而产生出可燃气体;二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三是粉尘燃烧放出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方式传给附近原来悬浮着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气化后使燃烧循环持续进行下去,随着每个循环的逐项进行,其反应速度也逐渐增大,通过激烈的燃烧,最后形成爆炸。 2、火灾使人致命的最主要原因是窒息死亡。 3、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足以起爆的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可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该爆炸物的爆炸上限。 4、锅炉的三大安全附件分别是安全阀、水位表、温度计。 5、爆炸现象的最主要特征是压力急剧升高。 6、建筑物起火后几分钟内是灭火的最好时间为5-7分钟。 7、使用水剂灭火器时,应射向火源底部位置才能有效将火扑灭。 8、能够产牛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 9、在灭火器型号中灭火剂的代号:(P ) 代表泡沫灭火剂;F代表(干粉) 灭火剂;T代表(.二氧化碳) 灭火剂;Y代表(l211 ) 灭火剂。 10、火灾按着火可燃物类别,一般分为五类:可燃气体火灾;可燃液体火灾;固体可燃物火灾;电气火灾;和金属火灾。 11、扑救火灾一般有三种方法:隔离法是将可燃物与火隔离;窒息法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冷却法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12、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做好防火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防火制度和组织;加强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加强防火检查,消除不安全因素;认真落防火责任制度;配备好适用的、足够的灭火器材。 13、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有毒气体中毒;缺氧、窒息;烧伤致死;吸入热气。 14、火灾蔓延的三种方式是: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15、爆炸的破坏形式有:直接的爆炸作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火灾三种。 16、扑火火灾后要对火场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消除余火和阴燃,排除险情和隐患,防止复燃。 17、爆炸可分为三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原子爆炸。

防火防爆技术及管理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及管理措施 一、预防火灾爆炸的有关法规 仅80年代国务院和有关主管部门就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1984年1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1984年5月13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安全管理国消防法取代);《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劳人护[1987]36号)(原劳动部和公安部等8个部委1987年12月份联合颁布); 1988年7月原劳动部、国家计委、轻工业部、农业部共同发布了《烟花爆炸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 公安部1990年4月发布了《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原劳动部1995年1月颁发了《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 此外,一些生产和管理的行业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安全规程、标准,如GBJ16-7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YHS01-78《炼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石油库设计规范》等。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对爆炸危险场所的定义、危险等级划分、技术安全、安全管理及罚则,对有爆炸危险的生产过程、厂房、设施、仓库等的控制,对通风要求、防静电措施等提出了明确技术规定,对危险场所设备校验、维护保养和检修、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安全管理操作规程、通风管理、特种作业等作出了规定;

《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则从爆炸性物质和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划分、电气防爆安全技术及管理方面对有关安全要求作出了详细规定。 二、技术措施 要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就应根据物质燃烧和爆炸原理,采取各种有效安全技术措施,比如可燃性粉尘处于堆积状态或处于在容器中密集收存的状态时,是不会爆炸的。 1.防火技术措施 根据火灾发展过程的特点,应采取如下基本技术措施: (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2)密闭和负压操作; (3)通风除尘; (4)惰性气体保护; (5)采用耐安全管理火建筑; (6)严格控制火源; (7)阻止火焰的蔓延; (8)抑止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建构筑物防火防爆措施

建构筑物防火防爆措施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建(构)筑物防火、防爆措施1)生产及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1987)(2001年修订版)规定,生产的或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2)(1999年修订版)中,同样以使用、生产或储存的物质的危险性进行火灾危险陛分类。根据火灾危险陛的不同,可从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容许层数、安全疏散、消防灭火设施等方面提出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的要求和措施。 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里,将建筑物分为4个耐火等级。对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如承重墙、梁、柱、楼板等的耐火性能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建筑设计时对那些火灾危险性特别大的,使用大量可燃物质和贵

重器材设备的建筑,在容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材料施工。在确定耐火等级时,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应全部达到要求。 3)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 厂房的层数及面积、耐火等级应符合健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的要求。 4)厂房建筑的防爆设计 (1)合理布置有爆炸危险的厂房。

①除有特殊需要外,一般情况下,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宜采用单层建筑。 ②有爆炸危险的生产不应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③敞开式或半敞开式建筑的厂房,自然通风良好,因而能使设备系统中泄漏出来的可燃气、可燃液体蒸气及粉尘很快地扩散,使之不易达到爆炸极限,有效地排除形成爆炸的条件。但对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式建筑的生产设备和装置,应注意气象条件对生产设备和操作人员健康的影响等,并妥善合理地处理夜间照明、雨天防滑、夏日防晒、冬季防寒和有关休息等方面的问题。 ④对单层厂房来说,应将有爆炸危险的设备配置在靠近一侧外墙门窗的地方。工人操作位置在室内一侧,且在主导风向的上风位置。配电室、车间办公室、更衣室等有火源及人员集中的用房,采用集中布置在厂房一端的方式,设防爆墙与生产车间分隔,以保安全。

七大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七大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是一门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多种工程技术学科,范围广泛,技术复杂。火灾和爆炸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和管理各种危险物及发火源,消除危险因素,将火灾和爆炸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火灾事故后,作业人员能迅速撤离险区,安全疏散,同时要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防止蔓延和发生灾害。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密切有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达到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险性越大。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容易爆炸,原因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三)闪点。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这是因为,易

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木材、纸张、金属镁、金属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等。 2.助燃物。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如氧化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由于空气中含有21%左右的氧,所以可燃物质燃烧能够在空气中持续进行。 3.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称为火源。如明火、电火花、聚焦的日光、高温灼热体,以及化学能和机械冲击能等。防止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避免其相互作用,是防火技术的基本要求。(二)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为另一种状态,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巨大的能量,或者是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膨胀,压力迅速下降到常温的现象,都称为爆炸。爆炸可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 1.化学性爆炸。物质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形成的爆炸。这种爆炸能够直接

涂装作业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涂装作业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1)涂料作业人员必须经过防火防爆安全知识的教育训练,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从事涂装作业生产。 2)涂装车间、工段、班组等必须有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防火防爆制度,并随时检查贯彻执行情况,不能麻痹大意。 3)涂装作业过程中,应注意所处场所的溶剂蒸气浓度不能超过规定范围,储存涂料和溶剂的桶应盖严,避免溶剂挥发;涂装作业场所应设有排风和排气设备,以减少溶剂蒸气的浓度。在有限空间内施工时,除加强通风外,还要防止室内温度过高。 4)生产和施工场地严禁吸烟,不准携带火柴、打火机和其他火种进入工作场地。如必须生火,使用喷灯、烙铁、焊接时,必须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 5)涂装作业中,擦拭涂料和被有机溶剂污染的废物布、棉球、棉纱、 防护服等应集中并妥善存放,特别是一些废弃物要存放在储有清水 的密闭桶中,不能放置在灼热的火炉边或暖气管、烘房附近,避免引起火灾。

6)各种电气设备,如照明灯、电动机、电气开关等,都应有防爆装置。要定期检查电路及设备、绝缘有无破损,电动机有无超载,电气设备是否可靠接地等。 7)涂装作业过程中,尽量避免敲打、碰撞、冲击、摩擦铁器等动作,以免产生火花,引起燃烧。严禁穿有铁钉皮鞋的人员进入工作现场,不用铁棒启封金属漆桶等。 8)防止静电放电引起的火花,静电喷枪不能与工件距离过近,消除设备、容器和管道内的静电积累。在有限空间生产和涂装时,要穿着好防静电的服装等。 9)防止双组分涂料混合时的急剧放热,要不断搅拌涂料,并放置在通风处。铝粉漆要分罐包装,并防止受潮产生氢气自燃等。在预热涂料时,温度不能过高,且不能将容器密闭,不能用明火加热。 10)烘干室内可燃气体最高含量不应超过其爆炸下限值的25%,空气中粉尘最大含量不应超过爆炸下限值的50%。烘干室要加强通风,同时排风口位置应设在可燃气体浓度最高区域。加热器表面温度不应超过工件涂层引燃温度的80%。

防火防爆的安全措施实用版

YF-ED-J236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防火防爆的安全措施实用 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防火防爆的安全措施实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灭火措施 1. 常用灭火剂及其适用性 灭火剂是能够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中止 燃烧的物质。选择灭火剂的基本要求是灭火效 率高,使用方便,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对人 和环境基本无害。常用灭火剂有以下几种。 (1) 水(或水蒸气)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 主要作用是冷却降温,也有隔离窒息的作用。 它可以单独用于灭火,也可以与其他不同的化 学添加剂组成混合物使用。除了带电物质、遇 水燃烧物质和非水溶性燃烧液体的火灾外,一

般都可以用水(或水蒸气)进行灭火。 (2) 泡沫灭火剂泡沫灭火剂分为化学泡沫灭火剂和空气灭火剂两大类。化学泡沫灭火剂主要由化学药剂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般是二氧化碳,它可以覆盖易燃液面,起隔离和窒息的作用。空气泡沫灭火剂是由一定比例的泡沫液、水和泡沫发生器内进行机械混合搅拌而生产的气泡,泡内一般是空气。泡沫灭火剂主要用于扑救各种不溶于水的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也可用来扑救木材、纤维、橡胶等固体的火灾。 (3) 干粉灭火剂常用的干粉灭火剂是由碳酸氢钠、细砂、硅藻土或石粉等组成的细颗粒固体混合物。它依靠压缩氮气的压力被喷射到燃烧物表面上,起到覆盖、隔离和窒息的作

不锈钢配电箱柜防火防爆技术措施(2020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不锈钢配电箱柜防火防爆技术 措施(2020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不锈钢配电箱柜防火防爆技术措施(2020 版) 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在生产过程中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基本原则是针对物质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而提出的。一方面是使燃烧系统不能形成,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危险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者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消除一切足以导致着火的火源以及防止火焰及爆炸的扩展。 控制和消除火源 燃烧炉火、反应热、电源、维修用火、机械摩擦热、撞击火星,以及吸烟用火等着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爆炸的常见原因。控制这类火源的使用范围,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对于防火防爆是十分重要的。 明火:明火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及其他火源。

(1)加热用火 加热易燃体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而采用蒸气或其他载热长。如果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严格密闭,燃烧室应与设备分开建筑或隔离。为防止易燃烧物质漏入燃烧室,设备应定期作水压试验及空气压试验。装置中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漏易燃液体和蒸气的工艺设备的贮藏区,并应布置在散发易燃物料设备的侧风向或上风向。 (2)维修用火 维修用火主要是指焊接、喷灯以及熬制用火等。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车间内,应尽量避免焊割作业,最好将需要检修的设备或管段卸至安全地点修理。进行焊接作业的地方要与易燃易爆的生产设备管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对运输、盛装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进行焊接时,应将系统进行彻底的清洗,用惰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并经气体分析合格才可以动焊。 可燃气体浓度应符合以下标准:

2020年安全知识复习讲义: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第一节火灾爆炸事故机理 一、燃烧与火灾 (一)燃烧和火灾的定义、条件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以下情况也列入火灾的统计范围: (1)民用爆炸物品引起的火灾。 (2)易燃或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以及其他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和爆炸引起的火灾(地下矿井部分发生的爆炸,不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3)破坏性试验中引起非实验体燃烧的事故。 (4)机电设备因内部故障导致外部明火燃烧需要组织扑灭的事故,火灾引起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 (5)车辆、船舶、飞机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发生的燃烧事故,火灾由此引起的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飞机因飞行事故而导致本身燃烧的除外)。

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或持续。获得三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在火灾防治中,阻断三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二)燃烧和火灾过程和形式 1.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其受热后所发生的燃烧过程也不同。除结构简单的可燃气体(如氢气)外,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并非是物质本身在燃烧,而是物质受热分解出的气体或液体蒸气在气相中的燃烧。 由可燃物质燃烧过程可以看出,可燃气体最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要的热量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可燃液体首先蒸发成蒸气,其蒸气进行氧化分解后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在固体燃烧中,如果是简单物质硫、磷等,受热后首先熔化,蒸发成蒸气进行燃烧,没有分解过程;如果是复杂物质,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气态或液态产物,其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进行氧化分解着火燃烧。有的可燃固体如焦炭等,不能分解为气态物质,在燃烧时则呈炽热状态,没有火焰产生。 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包括许多吸热、放热的化学过程和传热的物理过程。在燃烧发生的整个过程中,热量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进行传播。在凝聚相中,主要是吸热过程,而在气相燃烧中则是放热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凝聚相中发生的过程是靠气相燃烧

建筑物防火、防爆措施(最新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物防火、防爆措施(最新版)

建筑物防火、防爆措施(最新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1)生产及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1987)(2001年修订版)规定,生产的或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2)(1999年修订版)中,同样以使用、生产或储存的物质的危险性进行火灾危险陛分类。根据火灾危险陛的不同,可从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容许层数、安全疏散、消防灭火设施等方面提出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的要求和措施。 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里,将建筑物分为4个耐火等级。对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如承重墙、梁、柱、楼板等的耐火性能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建筑设计时对那些火灾危险性特别大的,使用大量可燃物质和贵重器材设备的建筑,在容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材料施工。在确定耐火等级时,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应全部达到要求。

防火防爆技术及管理措施

编号:AQ-JS-00651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防火防爆技术及管理措施Fire and explosion preven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防火防爆技术及管理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一、预防火灾爆炸的有关法规 仅80年代国务院和有关主管部门就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1984年1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1984年5月13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安全管理国消防法取代);《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劳人护[1987]36号)(原劳动部和公安部等8个部委1987年12月份联合颁布); 1988年7月原劳动部、国家计委、轻工业部、农业部共同发布了《烟花爆炸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 公安部1990年4月发布了《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原劳动部1995年1月颁发了《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

此外,一些生产和管理的行业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安全规程、标准,如GBJ16-7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YHS01-78《炼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石油库设计规范》等。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对爆炸危险场所的定义、危险等级划分、技术安全、安全管理及罚则,对有爆炸危险的生产过程、厂房、设施、仓库等的控制,对通风要求、防静电措施等提出了明确技术规定,对危险场所设备校验、维护保养和检修、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安全管理操作规程、通风管理、特种作业等作出了规定; 《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则从爆炸性物质和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划分、电气防爆安全技术及管理方面对有关安全要求作出了详细规定。 二、技术措施 要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就应根据物质燃烧和爆炸原理,采取各种有效安全技术措施,比如可燃性粉尘处于堆积状态或处于在容器中密集收存的状态时,是不会爆炸的。 1.防火技术措施

加油站防火防爆知识(标准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加油站防火防爆知识(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加油站防火防爆知识(标准版) 第一节防火防爆基本知识 一、燃烧的条件 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才能发生,如木材被打火机点燃,可燃物是木材,着火源是打火机的火源,助燃物是空气。 二、火灾及其分类 凡失去控制并对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都为火灾。火灾可分为五类: A类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可用水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 B类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等燃烧的火灾,可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 C类指可燃烧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等燃烧的火灾,可用

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 D类指可燃的活泼金属,如钾、钠、镁等可燃物的火灾,可用干沙式铸铁粉末; E类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可用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灭火器(禁止用水)。 加油站主要是A类火灾、E类火灾。 三、爆炸的特征 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巨大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为爆炸。造成高温高压是爆炸的主要特征。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能造成附近建筑物的破坏,设备破坏产生的碎片一般能飞散到100-500米远。 四、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与空气构成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而必须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混合才能燃爆。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在某一浓度范围内,遇到火源引起爆炸,此浓度范围成为混合气体的爆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烧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 烧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117-86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烧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燃烧及燃烧条件 1. 燃烧的含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氧气或空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是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消耗热量的反应。燃烧具有两个特征:①有新的物质产生,即燃烧是化学反应;②燃烧过程中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如木材、乙醇、甲烷、乙烯等; ②氧化剂,常见的为空气和氧气; ③点火源,即点火源,如撞击、摩擦、明火、火花、高温气体、光和射线等。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构成燃烧的三要素,即三角形原理,见图2-1。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

能发生。对于已经进行着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 二、燃烧的种类 1. 闪燃 各种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汽存在,蒸汽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的温度。闪燃是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棒脑和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在闪点的温度下,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汽还不多,所以闪烁一下就灭了。但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被火点燃的危险。 2. 自燃 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的着火燃烧,通常是由缓慢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编号:AQ-JS-02494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Fire and explosion proof 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1.防火防爆基本要求 (1)严格遵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不得擅自搭建易燃违章建筑,不得随意改变建筑物的用途,不得在防火间距内堆放可燃物品,不得损坏建筑物内已有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安全门,疏散楼梯必须保持畅通。 (2)严格明火管理制度。在禁火区域内动火,必须采取周密的防范措施,并经车间和厂级消防、安全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动火,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区域及仓库区域严禁吸烟;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贮罐、管道及阴沟中,不得用明火、蜡烛、火柴照明,应采用防爆灯照明;在加热易燃液体时,避免使用明火,应采用热水、蒸气或防爆电具加热。 (3)避免摩擦撞击。装运易燃易爆物品时,要轻装轻卸,严防震动、撞击,不得使用电磁起重机吊运危险物品;在易燃易爆场所,

禁止使用铁器敲击,以防产生火花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4)消除电器火花。输电线路不得超负荷运行;保险丝要按规定容量安装;裸体导线不得安装在防爆场所;在易燃易爆场所安装的电气开关和照明灯必须采用防爆型。 (5)消除静电。对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都必须设有导除静电装置,如接地。油库设施中的油罐、管道、卸油台,加油柱,其接地电阻不大于30欧。乙炔管道接地电阻不大于20欧。汽油可加入抗静电剂。 (6)提高设备的密闭性。以杜绝可燃气体、蒸汽和粉尘的生产设备、容器、管道的跑、冒、滴、漏。 (7)加强通风。可使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的浓度不致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 (8)充装惰性气体。在具有爆炸性的生产设备和容器贮罐内充装惰性气体或其他介绍,如二氧化碳、蒸气、氮气等,以降低设备中的氧量,防止燃烧和爆炸。 (9)装设阻火器,控制火焰的蔓延。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火灾爆炸事故是化工生产中最为常见和后果特别严重的事故之一。与火灾爆炸作斗争是化工安全生产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有必须掌握防火防爆知识,可有效的防止或减少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发生事故的特征和原因 一、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主要特点: 1、严重性 火灾和爆炸引起损失和伤亡,往往都比较严重。 2、复杂性 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如物体形态、数量、浓度、温度、比重、沸点、着火能量、明火、电火花、化学反应热,物质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撞击、摩擦、静电火花等等因素非常复杂……。 3、突发性 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意想不到的,特别是爆炸事故,我们很难知道在何时、何地会发生,他往往在我们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的时侯发生,在我们工作疏漏的时发生,……。 二、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一般原因 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经大量的事故调查和分析,原因基本有以下五个方面: 1、人为因素---由于操作人员缺乏业务知识;事故发生前思想麻痹、漫不经心、存在侥幸心理、不负责任、违章作业,事故发生时惊慌失措、不冷静处理,导致事故扩大。或有些人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不负责任,埋下隐患。 2、设备因素---由于设备陈旧、老化,设计、安装不规范,质量差以及安全附件缺损、失效等原因。 3、物料因素---由于使用的危险化学物品性质、特性、危害性不一样,反应条件、结果和危险程度也不一样。

4、环境因素---同样的生产工艺和条件,由于生产环境不同则结果有 可能就会不一样。如厂房的通风、照明、噪声、……等等环境条件的不同,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后果。 5、管理因素---由于管理不善、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违章作业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以上五个因素,也可归纳成人、设备、环境三个因素。管理因素可认 为是人为因素,物料因素可认为是设备因素。 物质的燃烧 一、燃烧 燃烧俗称着火。凡物质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同时发出光和热的现象称为燃烧;它具有发光、放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 二、燃烧的必须条件和其它影响燃烧的条件 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这三个条件就是燃烧反应中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在燃烧过程中,我们用人为的方法和手段去消除其中一个条件则燃烧反应就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基本原理。 (1)、可燃物---凡能与空气和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按形态,可燃物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三种(2)、助燃物---凡能帮助和维持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常见的助燃物有空气和氧气,还有氯气、氯酸钾、高锰酸钾等氧化性物质也是助燃物。 (3)、着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统称为着火源。着火源主要有以下五种: ①、明火---明火炉灶、柴火、煤气炉(灯)火、喷灯火、酒精炉火、香 烟火、打火机火等开放性火焰。 ②、火花和电弧---火花包括电,气焊接和切割的火花,砂轮切割的火花, 磨擦、撞击产生的火花,烟囱中飞出的火花,机动车辆排出火花,电气

防火防爆措施

第三章防火防爆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是工业安全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各种化工生产过程,根据其使用的原料、过程条件和产品特性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火灾和爆炸的危险,为了使这种可能性不致转化成现实,故必须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从工作开始前就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引起火灾和化学爆炸的各种因素,从而使生产安全运行。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就是消除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因素。只要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之一,就可防止燃烧和爆炸事故发生:①使可燃物质不处于危险状态;②消除一切火源。 3.1.1 控制可燃可爆物质 1、取代可燃可爆物质 如果能够在生产中不使用可燃可爆物质,自然可避免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2、控制可燃可爆物质的用量 在生产中尽量减少可燃可爆物质的用量,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燃烧爆炸事故的危险。 3、加强密闭 对易燃气体、液体和可燃性粉尘等应尽可能密闭操作; 对具有压力的设备,应防止气体、液体或粉尘逸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浓度; 对真空设备,应防止空气漏入设备内部达到爆炸极限; 对开口的容器、破损的铁桶、容积较大且没有保护措施的玻璃瓶是不允许贮存易燃液体的; 不耐压的容器是不能贮存压缩气体和加压液体的。 还要防止发生人的误操作造成可燃物泄漏,等等。 4、注意通风排气 对于不能完全密闭的生产场所,为防止可燃可爆气体和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或防止有毒物质超过最高容许浓度,需要采取通风排气措施。 生产场所从爆炸极限考虑,其浓度应是爆炸下限的1/4以下;但在存在毒性的车间,则应首先考虑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 5、惰性化 在可燃气体(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充入惰性气体,可降低氧气和可燃物的浓度,从而消除燃烧或爆炸危险。这就是惰性化。 (1)最小氧气浓度(MOC) 燃烧的传播要有一个最小氧气浓度,低于此最小氧气浓度就无法使燃烧进行。 最小氧气浓度是指在空气和燃料的体积之中氧气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对于碳氢化合物,最小氧气浓度(MOC)的计算式为:

电气防火防爆要求及技术措施

编号:AQ-JS-03083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电气防火防爆要求及技术措施Electrical fire and explosion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电气防火防爆要求及技术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发生电气火灾和爆炸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易燃易爆物质和环境,其次有引燃条件。在生产场所的动力、照明、控制、保护、测量等系统和生活场所中的各种电气设备和线路,在正常工作或事故中常常会产生电弧、火花和危险的高温,这就具备了引燃或引爆条件。 一、防火防爆的检查内容 防火防爆措施是综合性的措施,包括选用合理的电气设备,保持必要的防火间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并有良好的通风,采用耐火设施,有完善的继电保护装置等技术措施。 (一)平面布置 变、配电站(室)是工业企业的动力枢纽,电气设备较多,而且有些设备工作时会产生火花和高温,因此变、配电站(室)的设置是电气设备合理布置的重要环节之一。

室外变、配电装置距堆场、可燃液体储罐和甲、乙类厂房库房不应小于25m;距其它建筑物不应小于10m;距液化石油气罐不应小于35m;石油化工装置的变、配电室还应布置在装置的一侧,并位于爆炸危险区范围以外。变压器油量越大,建筑物耐火等级越低及危险物品储量越大者,所要求的间距也越大,必要时可加防火墙。 户内电压为10kV以上、总油量为60kg以下的充油设备,可安装在两侧有隔板的间隔内;总油量为60~600kg者,应安装在有防爆隔墙的间隔内;总油量为600kg以上者,应安装在单独的防爆间隔内。10kV及其以下的变、配电室不应设在爆炸危险环境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变电室与各级爆炸危险环境毗连,最多只能有两面相连的墙与危险环境共用。 为了防止电火花或危险温度引起火灾,开关、插销、熔断器、电热器具、照明器具、电焊设备和电动机等均应根据需要,适当避开易燃物或易燃建筑构件。 (二)环境 1.消除或减少爆炸性混合物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大全

一、火灾 1.火灾的定义 火灾是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它通常造成人或物的损失。 2.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火三角是助燃剂、可燃物和引火源的简称,也叫火灾三要素。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则火灾燃烧不能发生和维持,因此火三角是火灾燃烧的必要条件。 3.建筑物火灾的发生特点、发展规律及危害性 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和熄灭期。初起期是火灾从无到有开始发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燃物的热解过程至关重要;发展期是火势由小到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满足时间平方规律,即火灾热释放速率随时间的平方非线性发展,轰燃就发生在这一阶段;最盛期的火灾燃烧方式是通风控制火灾,火势的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熄灭期是火灾由最盛期开始消减直至熄灭的阶段,熄灭的原因可以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的作用等。由于建筑物内可燃物、通风等条件的不同,建筑火灾有可能达不到最盛期,而是缓慢发展后就熄灭了。典型的建筑火灾发展过程如教材中图2-1所示。 4.火旋风 由于风向、地理形态、建筑物的影响,火灾在蔓延的过程中会形成旋转火焰,即火旋风。它通常分为垂直火旋风和水平火旋风,它的出现使得火蔓延速度和火强度大大增加。 5.轰然 轰燃的常见定义有: a.室内火灾由局部火向大火的转变,转变完成后室内所有可燃物表面都开始燃烧; b.室内燃烧由燃料控制向通风控制的转变,转变使得火灾由发展期进入最盛期; c.在室内顶棚下方积聚的未燃气体或蒸气突然着火而造成火焰迅速扩展。 在工程上应用最广的两个轰燃判据为:①上层热烟气平均温度达到600℃;②地面处接受的热流密度达到2OKW/m2。满足这两个条件时,通常可燃物可以发生轰燃。影响轰燃发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辐射和对流情况,也就是上层烟气的热量得失关系,如果接收的热量大于损失的热量,则轰燃可以发生。轰燃的其他影响因素有:通风条件、房间尺寸和烟气层的化学性质等。 6.回燃 由于开始时的燃烧过程以及燃烧结束后的高温环境,使室内可燃物仍然进行着热解反应,室内会逐渐积聚大量的可燃气体,此时一旦通风条件改善,空气会以重力流的形式补充进来与室内的可燃气体混合。当混合气被灰烬点燃后,就会形成大强度、快速的火焰传播,在室内燃烧的同时,在通风口外形成巨大的火球,从而同时对室内和室外造成危害,这种"死灰复燃"现象就称为回燃。回燃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对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极大。 二、火灾模拟、火灾规律的双重性和火灾的研究方法 1.火灾模拟的基本概念 根据火灾的规律性,建立火灾发展过程模型,研究火灾的防治措施。 2.火灾规律的双重性 火灾过程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确定性是指火灾的孕育、发生、发展、熄灭过程具有规律性,随机性是指火灾各个子过程都要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火灾科学研究手段是模拟研究和统计分析及两者的结合。另一方面,火灾既有自然属性,又有人为属性:火灾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它要受到人的影响,火灾的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为因素是火灾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火灾的危害不仅是财产的损失,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