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三要素的思考

关于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三要素的思考

关于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三要素的思考
关于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三要素的思考

关于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三要素的思考

内容摘要: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是涉及市场规制法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本文借鉴实证主义法学派以法律为对象的研究方法,试图客观描述市场规制法法律规范中的法律关系三要素,以阐明“市场规制法是怎样的法律”,目的是求得对市场规制法有正确的解释,以便更好地指导立法和执法,保障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内容

Thinking of The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of the Market-Regulated Law Legal Relationship

Han Zhi Hong Wang Dan

Abstract : The subject ,object and the content of the market-regulated law relationship are very important basal issue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market-regulated law. This article gets reference to study way that law i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from law positivism and attempts to character the three factors which are mentioned above objectively, in order to give a clear idea about that what the market-regulated law is .it will guide the law-making better, and ensure a regulative, orderly good market.

Key Words: market-regulated law the subject of law relationship the object of law relationship the content of law relationship

拉德布鲁赫提出,从法律形式上进行分类,实际上只能面对一群在交错的状况中发展的法律关系。{2}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的关系。法律关系的不同不仅可以作为区分民法和行政法的理由,而且能够成为划分民法分论各部分的基本依据,{3}因此,研究市场规制法的方法之一是研究市场规制立法{4}中显现出来的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继而再研究其特殊的法律责任及其责任的追究。这样市场规制法的整体轮廓就会清晰可见。

一、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主体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公私混合型社会经济关系。{5}公私混合型法律关系是有三方主体参加的社会关系;其中国家总是一方主体,“国家”或是以关系人的身份介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公私混合型法律关系是既有当事人参与又有关系人介入的社会关系。在三方主体中,其中两方是当事人;另外一方是关系人。它们分别有当事人(可称为当事人A和当事人B)双方之间的关系;关系人与当事人(A)之间的关系;关系人与当事人(B)的关系。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关系是本原性的或称为第一位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是通过物而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当事人之间会直接发生财产流转方面的活动。如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采购单位与供应商之间都是有财产内容的关系。而当事人与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具有管理性的关系,基本不会直接发生财产流转方面的关系。如国家规定产品质量标准,调整利率、汇率、税率等,要求当事人遵守执行。在市场规制法中“国家”是以关系人的身份介入社会经济活

动的,形成一种三角形关系或三维关系。在这三角形关系中,国家处于顶角位置,弱势主体和强势主体双方作为当事人在两边底角。

(一)当事人——弱势主体(弱势群体和弱势团体)和强势主体

1、弱势主体

(1)、弱势群体

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不同学科对其的定义有所不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社会学学者多将社会弱势群体归纳为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法学界对弱势群体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法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应当是与强势主体相对存在的社会群体。因为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至少是有两方当事人参加的社会关系,双方是一个彼此对应、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有弱势,就必然有强势。同理,没有强势,就没有弱势。弱势群体是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护基本经济权利,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支持和帮助。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关系中,生产者、经营者是强势主体,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在投资法律关系中,上市公司是强势主体,广大中小投资者是弱势群体。在保险法律关系中,保险公司是强势主体,广大投保人是弱势群体。在反垄断、反限制竞争法律关系中,大企业是强势主体,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在反不正当竞争关系中,中小企业可能成为强势主体,大企业或许成为弱势群体。

强势主体与弱势群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信息上的不对称、经济力量的差距和集合程度的不同。因此,这里所说的“强弱”,并不同于传统社会那种以“人身依附”、“身份等级”为联系纽带的“身份”上的差距。因为强势主体往往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起着决定的、主导的作用,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虽然如此,我们应当承认的是,弱势群体与强势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过,他们是一种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关系,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类似行政权力的强制力量。如果仍然强调意思自治,让弱势群体与强势主体自主地确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就会造成实质上不公平的结果。因此,国家意志作为第三方意志加入进去,对弱势群体与强势主体之间的意志进行了限制,其主要限制的是在社会关系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主体的意志,并且是基于保护占弱势地位的主体利益的目的而进行的。但市场规制法中个人意志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国家意志对个人意志的限制不如公法领域中那么严格。

(2)、弱势团体

这里说的弱势团体是相对强势主体存在的社会共同体,他的组成人员——弱势群体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护基本权利,于是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救。如工会、消费者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妇女权益保护组织、老年人协会、残疾人联合会等都属于弱势团体。弱势团体的形成是基于孤立的个人无力对抗强势主体侵害的考虑,因而组织成一定的团体以此作为保护自己利益的屏障。

弱势团体在法律上的地位应当定位在是弱势群体的代表人,而不是介于弱势群体与强势主体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弱势团体具有对内整合个体与对外代表个体的双重作用。“对内整合个体”是指弱势团体具有整合个体利益,集结个体力量的作用;“对外代表个体”是传达其成员的要求,对外进行交涉的作用。弱势团体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取代的力量,它们通过参与国家决策,表达团体利益要求,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立法,近代以来的工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陆续出台,与弱势团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弱势团体站在弱势群体角度的维权活动不仅有效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而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强势主体

弱与强都是相对的概念,有弱势群体必有强势主体,强势主体是相对弱势群体而言的另一方当事人。强势主体由于特定的条件,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与弱势群体在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因为弱势群体是以“身份”认定为特征的,因此强势主体也应当以“身份”进行认定。凡是有弱势群体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就会有强势主体。用人单位;生产者、经营者;垄断者等对于雇员、消费者、中小企业而言显然是强势主体。

(二)关系人----经济管理主体和准经济管理主体

1、经济管理主体——国家(公权主体)

(1)、“国家”是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的关系人

国家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在市场规制法中承担规制监管强势主体,保护弱势群体的职能。中国现行的市场规制法律规范中的立法例足以说明这个观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关系主体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两个当事人以外,还有国家。该法第5条规定:“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6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这里用的都是“国家”,而不是国家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法律关系主体也是上述三个。该法第15条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

类似以上的立法例在市场规制法律法规中不胜枚举。这些立法例说明“国家”是市场规制法律关系确定无疑的主体,但国家只是关系人,因为他只是在调整强势主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制强势主体,保障弱势群体权利。

因为国家是一个拟制主体,需要代表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就像公司需要有公司的治理结构行使公司的各项权利一样。国家也需要意思形成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存在和活动,来行使国家的权力,履行义务、代表国家承担责任。

(2)、代表国家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该法第四章是“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该

章共有5条,分别规定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职责。

立法机关即权力机关,在我国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关系人的“国家”要发挥其保护弱势群体监管强势主体的作用,首先需要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使国家的保护与监管有法可依。这里说的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设立,由市场规制法明确其经济管理职能,承担规制监管强势主体,保护弱势群体职责的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各级政府和政府的职能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政府的职能机关是人民政府的有机组成部分,指依法建立并具有经济管理权的政府机关。在中国,履行对强势主体监管职能的行政机关主要是经济监督管理机关。包括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机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环境保护机关、对外经济管理机关等部门。它们的任务是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反对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行为,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秩序,保护竞争者合法利益和消费者权益。这里说的司法机关是广义的,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追究侵害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需要三个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强势主体与弱势群体权益争议则由人民法院受理,并要及时审理。

2、准经济管理主体——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介于公权主体与私权主体之间的特殊主体)

市场规制法中的准经济管理主体主要是指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准”是指和某类事物差不多的意思,之所以称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准经济管理主体,主要想说明它们在市场规制法中的地位。

(1)、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由单一行业的竞争者所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其目的在于在促进提高该行业中的产品销售和雇佣方面提供多边性援助服务。{6}鲁篱博士认为行业协会的特点有:非盈利性;中介性(行业协会是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联结,其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促进和保障国家与企业相互沟通的功能);行业协会的目的是对一种特殊普遍利益的保护;成员具有单一性和竞争性。{7}行业协会属于社会团体,它区别于一般社会团体的特点是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成立。其设立的宗旨或是为促进本行业经济的发展,或为完善本行业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特定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能力。

(2)、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准经济管理主体的社会中介组织,主要包括资产评估机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等,王全兴教授称其为“经济鉴证性中间层主体”。它们是依法成立并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经特许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受托人提供服务,实行有偿服务并承担法律责任的机构或组织。{8}

二、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客体

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的客体,一是强势主体的社会性经济行为;二是国家对市场的规制行为。

(一)强势主体的社会性经济行为

市场规制法中的社会性经济行为,是与民法中个体性的经济行为相对应的一种行为。简单说就是强势主体作出的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行为。其主要特征有:第一,主体的私人性,社会性经济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强势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私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第二,社会性经济行为是关系到无数不特定人利益的行为。如私人之间的借贷行为,借钱不还属于个体性的经济行为;但私权主体欺骗社会公众,非法集资,就属于社会性经济行为了。因为非法集资活动中的投资主体是众多的人。社会性经济行为的出现,是社会化经济的必然产物。

现代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社会化的经济,在社会化经济条件下,强势主体的行为直接属于社会性经济行为的大量存在。如产品质量、广告宣传、证券信息披露、设立公司的注册资本额、选择投资项目等等,都涉及到社会众多人甚至全社会的利益,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安全权、经济公平权、经济发展权,甚至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等。如经营者作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既会损害那些已经与经营者发生经济关系的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又会使众多潜在的消费者有可能受到损害。这与甲方借给乙方10万元钱,乙方到期不还的违约行为或甲方损坏乙方物品等一般民事侵权行为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它已经不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关系,仅仅关系到私人利益,而是一对“众”的关系,关系到社会公共经济利益。当然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市场主体的个体性经济活动仍然大量存在,如当事人之间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数量、质量要求履行合同。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市场主体的行为直接属于社会性的经济行为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投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这种社会性的经济行为是国家干预经济法法律关系三方主体权利(权力)义务指向的共同客体。

(二)国家对强势主体的规制行为

在社会化条件下,强势主体的社会性经济行为要受到国家的干预,国家对强势主体的规制行为主要有以下两种:

1、国家强制强势主体作为和不作为的行为

作为又称积极行为,是指法律要求强势主体作出一定行为。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就是作为义务,目的是提高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水平。《证券法》规定的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报、季报义务。不作为又称消极行为,是指法律要求强势主体不得为一定行为。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诸多经营者的禁止性义务,与刑法的立法模式基本相同。因为对私权主体来讲“法无禁止均可为”,因此,法律要禁止私权主体的行为,必须事先有禁止性的规定,以保护社会基本经济秩序。

需要说明的是市场规制法所讲的作为和不作为义务,不是强势主体对国家的义务,而是其对弱势群体的义务。如上市公司的义务是对广大投资人的义务;经营者的义务是对消费者的义务。

2、国家引导强势主体作为的行为

国家引导强势主体作为与国家强制强势主体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别在于法律后果的不同。前者使强势主体得到正激励;后者使其受到负激励。所谓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以达到持续和发扬这种行为的目的。所谓负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正激励与负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目的都是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化,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取向相反。正激励起正强化的作用,是对行为的肯定;负激励起负强化的作用,是对行为的否定。如《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就是一种正激励方法。质量检验机构通过检验企业的产品,对符合特定标准和规格的产品给予证明。由于产品质量认证合格单位有权利使用“认证合格标志”,增加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能够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三、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市场规制法规定的权利——弱势群体的权利

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和义务。然而私法、公法和市场规制法中法律关系的内容各有特征。在私法领域中,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其权利和义务也是对等的,一方的权利即另一方的义务,相互对应,反之亦然。在公法领域中,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享有权力,另一方享有的则是权利,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行政机关的权力与义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行政职责。在市场规制法领域中,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对应的关系,弱势群体只享有权利,强势主体则只承担义务。换句话说,在市场规制法中弱势群体不承担义务,强势主体不享有权利。但这并不是立法上的不公平,而是为矫正弱势群体与强势主体在民事关系中地位悬殊而做的一种平衡,属于法律对这种关系的二次调整。

1、弱势群体权利的种类(1)、弱势群体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

生存权是人维持或保存自身生命的权利。生存权的基本涵义就是“生”(生命)和“存”(安全)两大方面。生命权、健康权、人身安全权均属于生存权的范畴。在生产社会化和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弱势群体的生存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平等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拥有平等的权能和利益。弱势群体与强势主体是一种形式平等但实质上不平等的关系,通过法律的矫正,规定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强势主体的义务,使其不平等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自由权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强势主体的强大控制能力直接威胁到弱势群体的自由权,如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财产权是人所享有的具有一定物质内容,直接体现为经济利益的权利。是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占有、支配、流通和分配关系的法律表现。财产权包括物权、准物权、债权、股权以及知识产权等,也包括获得赔偿的权利。强势主体的强大的经济能力直接威胁到弱势群体的财产权,尤其是影响到弱势群体获得赔偿的权利。

(2)、不同种类弱势群体享有的权利

消费者对经营者享有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的具体内容有:(A)保障安全权;(B)知悉真情权;(C)自由选择权;(D)公平交易权;(E)获

得赔偿权;(F)依法结社权;(G)求教获知权;(H)维护尊严权;(I)监督批评权。

经营者对其他经营者享有的权利有公平竞争和自由竞争的权利。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经营者的权利有:(A)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权;(B)自由竞争的环境和条件权;(C)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的权利。

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而言,中小股民享有的权利有知情权、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提案权、质询权、诉讼提起权、股东大会召集权等等。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种类很多,如相对保险公司,投保人是弱势群体,投保人享有选择保险公司和保险品种的权利;相对用人单位,劳动者是弱势群体,劳动者享有安全生产的权利;相对储蓄机构,储户是弱势群体,储户享有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权利等。弱势群体享有的权利虽然有所不同,但可以说都是从弱势群体享有的基本权利——生存权、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派生出来的权利,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

2、弱势群体的权利既是对强势主体的权利,也是对国家、社会的权利

从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弱势群体与强势主体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弱势群体的权利首先是对强势主体的权利。但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弱势群体的权利同时也是对社会和国家的权利,其权利性质应当是社会经济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属于社会权,社会权是通过国家(freedom through state)或由国家(freedom by state)保障的权利,是通过公权力的积极介入干预来保障的权利。因此,弱势群体的权利既是对强势主体的权利,也是对国家、社会的权利。国家有义务通过公权力的积极介入干预来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

3、弱势主体维护弱势群体权利的行为应当得到国家的奖励

弱势群体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与自身权利有关的社会利益,但权利是法律意义上的,而义务则是道德意义上的,因为无法让弱势群体承担不履行这一义务的法律责任。因为弱势群体没有法律上的义务维护自身权利,因此弱势主体维护弱势群体权利的行为应当得到社会和国家的奖励,只有这样,才符合正义原则。奖励的办法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应当以物质奖励为主。如公民提起公益诉讼,应当在胜诉后得到国家对违法者罚款的一定比例提成。

(二)市场规制法规定的权力——市场规制权

1、市场规制权的含义

市场规制,即对市场的规制。“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Regulation或Regulatory Constrain,其含义是有规定的管理,或有法规条例的制约。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实施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9}本文所讲的市场规制是指规制主体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己任,依法对强势主体的社会性经济行为进行规制(限制或鼓励)的行为。

市场规制权是有关国家机关(或称市场规制主体)对微观经济进行干预的权力。市场规制行为就是市场规制权的运用。市场规制强调的是把政府作为实施规制的主体,它的

对象主要是微观经济活动以及参与这些活动的企业、个人或组织机构。与宏观管理职能相对,政府规制主要体现的是政府通过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10}王全兴教授认为:市场规制关系是指规制主体基于“市场失灵”,依法定职权或授权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的关系。{11}

(2)、市场规制的基本手段

国家规制强势主体的手段基本分为强制性规制(刚性规制)和非强制性规制(弹性规制)两种。如国家为强势主体生产经营产品和服务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属于强制性规制;推荐性标准就属于非强制性规制。在规制实践中,国家以刚性规制为主,弹性规制为辅。对国家的强制性规制,受规制的强势主体没有选择余地,国家较多的通过制定和实施交易和竞争中禁止的规则,从反面限制或矫正市场主体的不当行为。而非强制性规制,国家则给强势主体留下了一定的选择空间。国家较多的通过奖励的办法,从正面指引市场主体的行为。强制性规制和非强制性规制的区别在于法律后果的不同。强势主体违反强制性规制要受到国家的制裁;国家一般会用奖励的方法鼓励强势主体按照国家非强制性规制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

(三)准经济管理主体的地位、权利(权力,下同)、义务

1、准经济管理主体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准经济管理主体可以参加多种法律关系主体,成为多种法律关系主体,享有在多种法律关系中的权利,承担其义务。准经济管理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是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种分类中,准经济管理主体或为法人或为非法人组织,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准经济管理主体在行政法中有两种定位: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准经济管理主体定位为行政相对人,即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地位都必须接受行政机关的管理;必须依法登记方可设立,且必须根据其活动涉及的范围接受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其次,当某种非政府公共机构受行政机关委托或授权行使特定行政职能时,行政法将其定位为行政主体。准经济管理主体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一方,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准经济管理主体作为市场规制法法律关系的关系人,在国家对市场规制活动中具有管理职能,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2、行业协会的权利、义务

(1)、行业协会对其组成人员的权利义务。鲁篱博士提出行业协会自治权概念,并指出其内容包括:行业协会的规章制订权、非法律惩罚权、监管权和争端解决权。{12}笔者同意鲁篱博士的观点,并认为作为准经济管理主体的行业协会,与作为其成员的主体之间基于组织隶属性,而具有自律关系和保护关系。基于这两种关系,行业协会对其组成人员的基本权利义务有规制权力和保护义务。

(2)、行业协会对经济管理主体的权利义务。其一,受监管的义务。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并不总是有效的,社团组织也需要他律机制的监督。如美国学者Fellman所言:有

相当多的理由可以证实,行业协会对市场主体具有即时现实性的控制功能,在政治上是民主的,在经济上有效率的。但它毕竟只代表和维护某些特殊群体的公共利益,而不一定是社会公共利益;它的行为也天然接近于联合行为,内在地蕴含着不正当竞争、垄断风险,对社会具有无意或有意的破坏性。{13}实践表明,同业协会导致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的现象就极为普遍,{14}因此国家对其进行监管是必要的。其二,对政府的行政立法和公共政策有听证和提出异议的权利。参加与本行业有关的立法听证是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重要方式。行业协会有权利代表行业成员对政府的行政立法和公共政策提出异议。

(3)、行业协会对社会的义务。现代行业协会已经不是单纯维护其成员利益或者团体自身利益的组织,而是在维护或者至少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对团体利益和成员利益的追求。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追求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要求企业的权利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并且只有在维护和发展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行业协会的自身利益和成员利益才能得以持续的维护和发展。

3、社会中介组织的权利、义务

(1)、社会中介组织对强势主体的规制权利

社会中介组织与强势主体发生市场规制关系的基础是基于双方发生民事关系。但是,这种民事劳务关系在目的、主体资格、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劳务关系的特殊性,特别是意思自治受到限制;而且社会中介组织需要依据法律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能,如会计师事务所有权利对做假帐的上市公司作出不予提出审计意见的决定;产品质量鉴定机构作出产品不合格的报告等。中介组织享有的这些权利说明社会中介组织对强势主体有规制的权利。

(2)、社会中介组织对弱势群体的义务

社会中介组织是强势主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中立者,他们通过依照法律对强势主体经济行为抽查、检验、鉴定等方式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1998年“琼民源”案的出现,凸显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肩负着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否真实作出鉴定的重大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韩志红,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法学系主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作者:王丹,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2}[德]拉德布鲁赫:《法学总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72页。

{3} 笔者认为:构成民法分论组成部分的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是根据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以及内容不同的

一种分类结果。

{4} 笔者认为市场规制法的典型立法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证券法等。

{5} 笔者认为:公私混合型社会经济关系是既关系私人经济利益,又关系社会公共经济利益的关系;是既有公权主体参加,又

有私权主体参加的经济关系;是由三方主体参加的社会关系;是既有当事人参与又有关系人介入的社会关系。具体内容

详见《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韩志红:《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公私混合型的社会经济关系》。

{6} Joseph,F.Bradley“the role of trade association and professional business society in America”1965,P4.转引自鲁篱著:《行业

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7} 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8} 参照王全兴教授关于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定义,见王全兴著:《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年版,第555页。

{9}王全兴、管斌:《市场规制法的若干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法学》2001年增刊。

{10} 潘石、尹栾玉:《政府规制的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https://www.doczj.com/doc/f47085811.html,。

{11} 王全兴、管斌:《市场规制法的若干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法学》2001年增刊。

{12} 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209页。

{13} 转引自苏永钦:《经济法的挑战》,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5页。

{14} 郑少华:《经济法中的社团》,《法学》2000年第2期。

浅谈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浅谈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罗瑜20090857工程造价2班 经济法律关系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主体、内容和客体。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范围包括: 1.国家------特殊主体 2.国家机关 3.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 4.企业内部组织和有关人员------内部主体 5.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公民 6.外国自然人和社会组织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性要素,它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A.经济权利 经济法主体在法定范围享有的自己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它包括: 1. 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某种行为 2. 根据自己的意志不进行某种行为 3. 有权依法要求负有义务的人做出一定行为 4. 有权依法要求负有义务的人不做出一定行为 B.经济义务 经济法主体根据法律规定,或者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它包括: 1.义务主体必须依照法定范围做出一定行为 2.义务主体必须依照法定范围不做出一定行为 3.当主体不履行义务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它包括: 1.物---指的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能为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的物质。 2.货币和有价证券 3.经济行为---指经济法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4.非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案例】 某百货大楼与某服装厂签订了加工10万套服装的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百货大楼应于8月5日前向服装厂预付300万元,待服装厂于10月底前交付全部服装后结清货款。

2015北大法学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2015法硕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法理学是法律硕士考研的重点科目,只有掌握了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今天大家分享法理学简答题,并附有答案,希望考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复习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 凯程在2014年北大法学考研中录取8人,其中2人勇夺细分方向状元,3人复试第一名,北大法学院作为国内最好的法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包括总理,凯程对法学的理解,具有独到的优势,三级法是北大法学考研的法宝,并且北大法学专业课6+1,凯程都有全面而应试性的辅导,集训营提供了最强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保障,也是凯程法学成功的保障。 2015法硕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1.简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答: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①主体:自然人、法人。 特殊权利能力须以一定法律事实出现为条件才能享有。

责任能力是行为能力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的表现形式。 ②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将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联系的中介。 成为法律关系客体条件:1)一种资源2)有稀缺性3)有可控性。 法律关系客体种类:1)物(主要地位)2)行为3)精神产品4)人身利益。 ③内容: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是人们之间利益的取得或付出的状态。 权利义务是表征关系和状态的范畴,是法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 本质上,权利是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行为方式上,权利表现为要求权利相对人可以怎样为、必须怎样为、不得怎样为,是意志与行为的自由。 义务是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必须怎样为、不得怎样为,是意志与行为的限制。 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特有,区别于道德行为最明显标志,法律与法律关系内容的核心。

综合法律知识点:法律规范.doc

2011年综合法律知识点:法律规范 导语:2011年综合点:规范。2011年的考试时间为10月22日和23日,小编特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1年企业重要考点,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精彩推荐: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二、法律规范的结构 (一)完整的法律规范逻辑性规范的内在结构 (1)假定,又称行为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的部分,它把规范的作用与一定事实状态联系起来,指出在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时,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模式便生效。 (2)处理,又称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中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即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它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勿为模式。 (3)制裁,又称法律后果,制裁是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的行为违反法律要求时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或引起何种国家强制措施的部分。目前,在我国法学理论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此处以

制裁来表述不够妥当,取而代之表述为法律后果,法律后果又分为肯定型法律后果与否定型法律后果,而不单单是后者。 (二)法律规范的形式结构 命令性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不同于法律条文或规范性文件,其三个要素既可以同时规定在一个法律条文或规范性文件中,也可以分别规定在不同的法律条文或规范性文件中,但是这三个要素是任何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必须具备的。 命令性规范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命令规定合法行为的模式,另一类命令则规定违法行为及其否定式法律后果。 (三)法律规范的结构 在立法中的表达方式 1.逻辑性规范的结构与法律条文和规范性文件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假定、处理和制裁规定在同一法律条文当中。二是一个逻辑性规范的三要素规定于同一规范性文件的不同条文中。三是逻辑性规范的三要素分别规定于不同部门法的规范性文件当中。 2.命令性规范的结构与法律条文和规范性文件命令性规范和法律条文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规范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部门法规范如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等。 (二)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权义复合性规范 (1)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主体享有进行某种积极行为的权利的法律规范。 (2)义务性规范是规定主体必须做出某种行为或必须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章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权利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解 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民事关系,其以当事人地位相互平等为基本特征。在辨析民事法律关系性质时,首先应当厘清相关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事实,剥离无关当事人。然后,在以民事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条文对事实进行界定。 民事法律关系有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客体是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即权利义务效力之所及。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不同的客体;物权的客体是物,债权的客体是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给付),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成果,人身权的客体是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和身份利益(身份权法律关系客体)。 二、民事权利的概念 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受到法律强制力保护、享受私法上利益的自由。民事权利以私法利益为内容,以自由为形式,以法律强制力为保障。 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格权辨析) 生命权是指人保有生命不受侵害的权利;健康权,是指人保有身体机能正常发挥生理作用的权利;身体权是指人对于身体的支配

及保有其完整的权利。 生命侵权是阻断生命存续,所以健康权侵害和身体权侵害要以“时间段”内的生命存续为条件。 肖像权的侵权以及与其他权利的关系 肖像是指人的形象通过其他的载体再现。肖像本质是他人能够通过该外部载体的形象与其本人产生联系。即知道“那个人是谁”。肖像权是指自然人有权决定是否制作本人的肖像以及如何使用的权利。肖像侵权的构成要件有二:一是擅自制作、使用他人肖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二者缺一不可。 当肖像中包含隐私内容的时候,构成肖像侵权的同时也构成隐私侵权。 关于照片所有权、肖像权、著作权三者之间关系。(图示)

案例十一 建设法律关系三要素实例_1

案例十一建设法律关系三要素实例 对应章节:第一章建设法规概论 相关知识点:工程建设法律关系 【案例背景】 原告:甲电讯公司 第一被告:丙建筑设计院 第二被告:乙建筑承包公司 基本案情: 甲电讯公司因建办公楼与乙建筑承包公司签订了工程总承包合同。其后,经甲同意,乙分别与丙建筑设计院和丁建筑工程公司签订了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和工程施工合同。 勘察设计合同约定:由丙对甲的办公楼及其附属工程提供设计服务,并按勘察设计合同的约定交付有关的设计文件和资料。 施工合同约定:由丁根据丙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程竣工时依据国家有关验收规定及设计图纸进行质量验收。 合同签订后,丙按时将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交付给丁,丁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程竣工后,甲会同有关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发现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不符合规范所致。原来丙未对现场进行仔细勘察即自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不合理,给甲带来了重大损失。丙以与甲没有合同关系为由拒绝承担责任,乙又以自己不是设计人为由推卸责任,甲遂以丙为被告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追加乙为共同被告,判决乙与丙对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承担连带责任。 【小组讨论】 1、分析本案中的法律主体及主体的类别、说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出现的质量问题,以上法律主体将如何承担责任? 要求:

1、每组4-5人,结合书本内容,深入探讨; 2、各组形成书面结论; 3、各组就分析的结果进行探讨交流。 【参考答案】 1、本案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甲乙丙丁。 甲属于社会组织中的建设单位; 乙属于社会组织中的施工企业; 丙属于社会组织中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 丁属于社会组织中的施工企业。 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甲是发包人,乙是总承包人,丙和丁是分包人。 2、《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对工程质量问题,乙作为总承包人应承担责任,而丙和丁也应该依法分别向发包人甲承担责任。总承包人以不是自己勘察设计和建筑安装的理由企图不对发包人承担责任,以及分包人以与发包人没有合同关系为由不向发包人承担责。本案必须说明的是,《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本案中乙作为总承包人不自行施工,而将工程全部转包他人,虽经发包人同意,但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其与丙和丁所签订的两个分包合同均是无效合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法理学_第一阶段练习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法理学》第一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法学:是一门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法律现象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包括立法、司法、执法、诉讼、法律规范。法律渊源、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意识等。法是法律现象的中心,其他法律现象都与法有这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法律(狭义):是指人们从各种事实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赋予其法律意义后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3、法的国家强制性:是指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 5、法律原则:是指能够作为法律规则基础或本源的原理或准则。法律原则可以说是法律的精神和价值 6、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即部门法体系。 7、法律部门: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 8、法的要素:是指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构成完整的法的系统的各种元素。 9、法律效力:广义上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既包括规范法律文件和效力,又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而狭义的法律效力仅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适用。 10、法的溯及力问题:是指法律溯及及既往的效力。发的溯及力问题则是指新法颁布以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时间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律规范的三要素不包括( D ) A.前提条件 B.行为模式 C. 法律后果 D.原则规定

经济法教程部分作业题参考标准答案

经济法教程部分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经济法教程》部分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4. 简单题 1. 简述我国经济法的体系结构.P18-20 答:我国经济法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经济主体组织法,它是经济法的起点,主要是确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资格和地位的法;(2)经济管理法,它是经济法体系的基本部分,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明确经济职权、规范经济管理职能行为的法律规范系统;(3)经营规制法,它是经济法体系中的基础法,它也是调整经营者及其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消费者之间发生的受政府规制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2.如何认识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P22-23 答:(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具有经济权利(权力)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之一,没有主体不可能形成经济法律关系。(3)我国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经营者、消费者和其他特殊主体。(4)其中,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是指承担国家的具体经济职能的国家机关;经营者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合伙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其他特殊主体是指国家和个人。 5论述题P12-15 试论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答:经济法的基本特征是指经济法具有不同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的属性。经济法是由社会经济的社会化所导致的国家规制与调控经济活动之法。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特征除了具有天然的经济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济法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社会本位法。经济法的社会利益本位,是指它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都以广大民众的意志和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为优先。经济法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和应尽的社会责任。二是经济法是平衡协调发展经济的促进法。是指经济法可能通过其特有的各项制度,规范和保障经济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和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各种经济互动行为,为国家根本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提供强制力保护,以其实质公平的制度设计去平衡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经济法是综合调整的系统法。经济法反映经济关系分化与综合两种发展趋势要求,一方面,它通过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分别细致地调整着各种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在总体上和全过程中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的调整。经济法既是国家全面调控经济、对经济实行综合治理的法律部门,同时也是上下位制度层次清晰,体现现代法律控制机制特色的系统法律部门。四是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兼容的复合法。因为经济法不是只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单纯干预和管理经济的公法,也不是只立足于个人权利本位的私法。它是公法与私法相互兼容的复合集成型法,是对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复合型的法。 第二单元 4. 简单题 1. 合伙企业设立的条件是什么? P34 答: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2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

司法考试:《法理学》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考点2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关系一般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内容等构成。(一)法律关系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和种类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根据各种法律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2.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公民和法人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具有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1)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权利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2)行为能力。&考&试大$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规定的法律关系参加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世界各国的法律,一般都把本国公民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二)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2.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法律关系客体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其范围和形式、类型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物。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规定的被人类认识和控制、有用的财富。它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生产物;可以是活动物,也可以是不活动物。(2)行为。在很多法律关系中,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行为。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是特定的,即义务人完成其行为所产生的能够满足权利人利益要求的结果。(3)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西方学者称之为“无体(形)物”。&考&试大$我国法学界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4)人身利益。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体现,包括公民、法人的姓名权、名称权;公民的肖像权、名誉权等。(三)法律关系的内容1.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它是法律规范的指示内容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落实,是法律规范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一种状态。法律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是法律关系主体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法律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关系主体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2.权利义务的分类(1)基本权利义务与普通权利义务,根据根本法与普通法规定的不同,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基本权利义务和普通权利义务。 (2)个人权利义务、集体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利义务。根据权利义务主体的性质,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个人权利义务、集体(法人)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利义务。(3)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义务。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绝对权利义务和相对权利义务。3.权利义务的相互关系第一,从结构上看,权利义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二,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们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两者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第三,从产生和发展看,权利义务经历了一个从混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第四,从数量上看,权利义务的总量是相等的。来源:考试资料网4.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由法律的一般规定转化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实有权利和义务以后,也还存在着一个实现问题,权利不能实现就歪曲了它的本质,而义务不能实现就造成了对权利人利益的损害。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最重要的是通过国家来保障。例解下列有关法律关系客体的何种表述是错误的?(2005/1/92,不定项) A.所有的法律关系客体均包含着某种利益B.无法律关系客体就无法律关系c.多向(多边)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有主次之分D.在确定法律关系客体的标准时,不涉及法的价值评价[答案及解析]D。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五 (@)二、法律关系的,陵质和特征 在理论上,对法律关系的概念曾有不同的解释。卡尔·冯·萨维尼最早将它界定为“由法律规则所决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法律关系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称为关系的实质要素——事实状态;第二部分称为关系的形式要素,它使事实状态被上升至法律层面。而温特沙伊德则指出,萨维尼的“两要素说”并不完全科学,因为在某些 情况下(如所有权关系)即使没有任何实质的事实要素,法律关系仍可能得以建立。温氏认为,法律关系是法律上规定的关系,它包括两个类型:一是由法律所设立(如所有权关 系);二是法律追究其法律后果的事实状态(如占有关系)。这一争论实质上涉及对法的性质的认识:法到底是法律规则(规范)体系,还是法律关系体系?对此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 构成了法学理论上两大学说,即“规范(规则)说”和“关系说”。比尔林对两种学说作了一个综合的解释,指出:一切法律规范都表述法律关系(即被授权人和受约束人之关系) 的内容。而法律关系的内容则包括一方的权利和另一方的义务。后世法学在论述法律关系问题时基本上是以比尔林的解释为基础的。本书也采此通说,对法律关系的概念作如下

定义: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此一定义可以看出,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一)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命题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 关系。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等),也 有些是不属于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政党社团的内部关系),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如刑法所 保护的关系不等于刑事法律关系)。即使那些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例如,民事关系(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也只有经过民法的调整(即立法、执法 和守法的运行机制)之后,才具有了法律的性质,成为一类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 生活中得到具体地贯彻。换言之,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权利、

法律规则的三要素文档

是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包括适用条件和主体行为条件;行为模式即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的部分,包括可为(授权)模式、应为(义务)模式和勿为模式;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部分,包括肯定的后果和否定的后果。 法律规则的要素1、“旧三要素说”该学说认为,法律规则通常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构成。法律规则

在逻辑结构上形成了“如果—则—否则”的公式。 2、“两要素说” 该学说认为,法 相应的法律后果组成。这种观点认为,在法律条文中常常没有假定部分,或在法律总则中作了原则的规定,甚至有时候假定部分已包含在行为模式中,所以没有必要单列“假定”或“适用条件”部分。 法律规则的要素 事物的要素,是指构成某种事物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的逻辑结构,它一方面是指法律规则作为一个整体由哪些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构成,另一方面又指这些构成条件之间是何种逻辑关系。 本来,任何事物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规则也是一样,作为一个概念,它本身就表达着一个整体。但人们之所以还要在这个整体中 目的就在于更深入地进入法律规则概念内部,解析其逻辑构成机理,认知其内在原理。

学术观点,大致有如下三种,即“三要 理和制裁三要素。这在上世纪八十年 教科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主张的缺陷是明显的,且不说在词语上,处理和制裁在行外人看来具有明显的逻辑包含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学说所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以刑为主(高 不利于人们自觉地接受法律观念。指出该观点对以刑为主或者高压与强制的关注,不是说这些学者就在字里行间这样表述法律(而是我们通过其构成要素说所做的推论,也许主张者

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练习题)精选.

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 1.经济权利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 ) A.资格 B、行为 C、权利 D、利益 2..经济法主体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属于经济法主体的() A.经济权利 B.经济义务 C.经济职权 D.经营管理权 3.以下可以作为经济法律事件的是() A、公司的设立 B、税务征收 C、确定利率 D、突发洪水 4.以下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是() A、国家检察机关 B、学校 C、厂长 D、学生会 5、经济法律关系最主要参加者是() A、国家机关 B、企业 C、企业的内部组织 D、公民 6、以下不是民法主体而不是经济法主体的是() A、国家机关 B、企业 C、企业的内部组织 D、公民 7、享有经济职权的主体是() A、国家机关 B、企业 C、社会团体 D、事业单位 8、享有经营管理权的主体是() A、国家机关 B、企业 C、社会团体 D、事业单位 9、经济法律关系() A 、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 B、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或其中任何两个要素构成 C、由主体、客体、行为三要素构成由主体、客体、行为三要素或其中任何两个要素构成 10、下列不属于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 A.物 B.经济行为 C.客观事件 D.专有技术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都是法律行为 B、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都不是法律行为 C、合法行为是法律行为,违法行为不是法律行为 D、违法行为是法律行为,合法行为不是法律行为 12.企业的内部组织是() A、民法主体 B、宪法主体 C、经济法主体 D 、行政法主体 13.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都必须以一定的()为依据 A 、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C 、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事实 14.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发生的()关系 A 、奖励和处罚 B 、管理和服从 C 、权利和义务 D 、市场和计划 15..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 )。 A、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B、经济法律关系的标的 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D、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 A经济管理行为 B自然灾害 C智力成果 D生产资料 2.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个体工商户王某 B.西安市国税局 C.在中国居住14年的外国人杰瑞 D.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为购买货物,甲公司的会计张某签发一张汇票交给乙公司的会计李某,该票据关系的主体有()。 A、甲公司 B、张某 C、乙公司 D、李某 4.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可以归结为() A、财 B、物 C、完成一定工作 D、非物质财富 5.无效的经济行为有() A、主体不合格 B、意思表示不真实 C、内容或形式不合法 D、显失公平 6.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是() A、法律规范 B、法律行为 C、法律准则 D、法律事件 7.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货币 B、衬衣 C、修理自行车 D、祖传秘方 8.经济法主体能够享有的经济权利有() A、经济管理权 B、财产权 C、人身自由权 D、专利权 三、判断 1.经济法律关系等同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2.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 3.任何组织或公民所为的行为都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4.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经济行为是指经济法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合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讲解.doc

合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讲解 合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合同法律关系主体(三种主体) 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参加合同法律关系,享有相应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当事人。——教材P3 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1)自然人 自然人是指基于出生而依法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生命的人。 作为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既包括公民,也包括外国人和没有国籍的人,他们都可以作为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 注意:区别“自然人”与“公民”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是指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自然人是主体,这就意味着不仅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可以在我国签定合同,外国人乃至无国籍的人都是可以在中国与别人签定合同成为合同当事人。 2)法人 法人的概念——教材P10 《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与自然人相对,它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存在的必备条件(四个)——教材P10-11 a)依法成立。法人不能自然产生,它的产生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法人的设立目的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设立法人必须经过政府主管机关的批准或者核准登记。 b)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是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物质基础,它要求法人的财产或者经费必须与法人的经营范围或者设立目的相适应,否则就不能被批准设立或者核准登记。 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法人的名称是法人相互区别的标志和法人进行活动时使用的代号。法人的组织机构是指对内管理法人事物、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机构。法人的场所则是法人进行业务活动的所在地,也是确定法律管辖的依据。 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必须能够以自己的财产或者经费承担在民事活动中的债务,在民事活动中给其他主体造成损失时能够承担赔偿责任。 注意:区别“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概念: 我国《民法通则》第38条规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他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

评“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

评“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 邹爱华 (湖北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内容摘要:认为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的观点同传统的“三要素说”(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相比,有进步,但仍然存在需要商榷之处。笔者认为规范适用的条件应属于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法律后果的含义应是当人们依法实施了行为或违法实施了行为后所获得的一个额外的结果,法律后果不是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 关键词:法律规范;法律规则;规范适用的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认为法律规范①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的观点同传统的“三要素说”(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相比,有以下两点进步:一是以“法律后果”取代“制裁”更能科学地分析法律规范,因为“‘制裁’起码在字面上只适用于不利法律后果。有些学者将制裁的含义扩充到包括奖励在内,显得不伦不类。实际上三要素说主要适用于分析义务性规则。用来分析授权性规则就显得有些牵强。”[1]二是以“行为模式”取代“处理”,在概念术语的表达和运用上也更为直接和准确。[2]因为“‘处理’一词与中文约定俗成的含义不合”[3]。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然存在需要商榷之处: 一、规范适用的条件应属于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 认为“规范适用的条件”不是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规范适用的条件”虽然存在,但已被包含在行为模式中,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要素;二是许多法律规范没有“规范适用的条件”。[4]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商榷,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有“规范适用的条件”,如果没有它,“一个法律规范就会处于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状态,其结果只会使法律规范失去规范性,并走到自己的反面,成为一种任意性的东西。”二是“规范适用的条件”和行为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互不相同或各有侧重的”。“‘规范的适用条件’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行为的时间和场合、行为的确定主体、范围和对象,等等。”因此认为“规范适用的条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要素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三是“以许多法律规范并无‘假定’或‘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为理由,否定它是法律规范结构的逻辑要素之一,是混淆了对法律规范结构的逻辑分析和实际分析。因为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其目的在于找出设置法律规范时所必须考虑和反映的要素,至于在法律规范的实际设置中是否把‘规范适用的条件’单列为一个具体部分,则是法律规范结构的实际表现形态问题。认为许多法律规范没有‘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最多只能说明这些规范的试用条件在规范的实际表现形态中没有被单列出来。”[5] [作者简介]邹爱华(1972年1月---),男,湖北荆门人,湖北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经济法学和法理学。 ①笔者在本文中将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则作为同一含义的词加以使用。

经济法学形考任务四

经济法学形考任务四 一、单项选这题: 1.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标志之一是(B )。 A. 经济法的地位 B. 经济法的本质 C.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D. 经济法的渊源 2.甲、乙双方签订一份修理设备的合同,在此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 D )。 A. 乙方 B.甲方 C.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D.乙方修理设备的劳务行为 3. 与公司企业、合伙企业相比,下列关于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表述错误的是( A )。 A. 个人独资企业依法具有法人资格 B. 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 C. 个人独资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 D. 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4. 根据公司的信用基础不同,公司可以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及人合兼资合公司。典型的资合公司是( B )。 A.无限公司 B.股份有限公司 C?两合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 5. 在某市工商行政局登记企业的破产案件由(B )人民法院管辖。选择一项:

A.债务人主管部门所在地法院 B.债权人所在地的基层法院 C.债务人住所地的基层法院 D.债务人住所地的中级法院 6某中国公民在国内一上市公司工作,2009年7月份工资收入为5000元,则其应缴纳个人所得税(D)。 A. 5000元—3500X 3% =应缴税额 B. 5000元—四金—3500 X 10% =应缴税额 C. 5000元—四金—3500 X 5% =应缴税额 D. 5000元—四金—3500X 3% =应缴税额 7 ?下列证券中属于资本证券的是(D)。 A.汇票 B.支票 C.货运单 D.股票 8?下列不属于我国土地所有权特征的选项是( C )。 A. 所有权人只限于国家或者农民群众集体经济组织 B.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一般是分离的 C. 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进行有偿买卖和商品性流转 D. 所有权的行使,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要受国家的计划管理和行政监督 9、产品缺陷责任的诉讼时效是(B ) A. 1 年 B. 2 年 C. 3 年 D. 10 年 10. 以下不是依法降价处理的商品是( D )。 A. 鲜活商品 B. 降价销售季节性商品 C?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D. 通过限制产量或者供应量,操纵价格 多选题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与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实体法与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就是(C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A)就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就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C )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与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就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就是(C )。 A、行政法就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就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就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就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就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就是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简述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简述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主体: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国家。内容:权利与义务是其内容。 客体:包括物、行为、人格利益和智力成果。 简述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无行为能力人:指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限制行为能力人:指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完全行为:指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及十六周岁以上但不满十八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简述代理的特征?(P24) 答:代理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是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向第三人为意思表示;代理人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 简述有效合同成立的实质要件? 答:(1)意思表示一致:说明双理解并同意有关交易的要素;(2)具有合法的“标的”:指具有合法交易价值的东西,如:现金、货物、某种行为的许诺等等;(3)具有明确的“协议”:尽管在特定的场合口头合同也是有效的,但是双方签订的书面合同是大家认同的典型“协议”形式;(4)合法的主体:意思是合同主体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人,指成年人并具有完全的意思能力。 简述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8种类?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现的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民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以合法利益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简述要约失效的情形?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简述合同抗辩权?(P74) 同时履行抗辩权: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应同时履行义务的,一方在对方未履行义务前,有拒绝对方请求自己履行合同的权利。 先履行抗辩权:指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义务的一方的当事人未履行时,对方当事人有权绝对方请求履行合同的权。不安抗辩权:指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义务的一方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相对人财产明显减少或欠缺信用,不能保证对待给付时,有暂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 简述合同终止的原因? 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解除;债务相互抵触;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 债券债务同归于一人,即混同;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简述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3种?(P90) 继续履行:指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强制债务人实际履行合同义务。 补救措施:是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规定,债权人在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强制债务人实际履行后台业务的同时,可根据合同履行情况要求债务人采取的补救履行措施。 损害赔偿: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和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损害赔偿的具体方式有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和定金罚款等。 简述普通合伙企业损益分配的原则? 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企业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企业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合伙企业协商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企业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企业人承担全部亏损。(私自合伙的禁止)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 股东符合法定人(50人以下);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万);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公司住所。 简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职权? 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由非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审议批准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的报告;审议批准监事会和者监事的报告; 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或弥补亏损方案;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修改公司章程;公司章程确定的其他职权。简述票据的种类? 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本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简述银行汇票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7个? 表明“汇票”的字样;无条件支付的委托;确定的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

法律规则的三要素文档

法律规则的三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假定条件是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包括适用条件和主体行为条件;行为模式即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的部分,包括可为(授权)模式、应为(义务)模式和勿为模式;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部分,包括肯定的后果和否定的后果。 法律规则的要素1、“旧三要素说”该学说认为,法律规则通常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构成。法律

规则在逻辑结构上形成了“如果—则—否则”的公式。

2、“两要素说” 该学说认为,法律规则在逻辑上一般由行为模式和相应的法律后果组成。这种观点认为,在法律条文中常常没有假定部分,或在法律总则中作了原则的规定,甚至有时候假定部分已包含在行为模式中,所以没有必要单列“假定”或“适用条件”部分。

法律规则的要素 事物的要素,是指构成某种事物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又成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它一方面是指法律规则作为一个整体由哪些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构成,另一方面又指这些构成条件之间是何种逻辑关系。 本来,任何事物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规则也是一样,作为一个概念,它本身就表达着一个整体。但人们之所以还要在这个整体中分析、解剖出它的不同构成要素,其

目的就在于更深入地进入法律规则概念内部,解析其逻辑构成机理,认知其内在原理。 法学界对法律规则构成要素的学术观点,大致有如下三种,即“三要素说”-法律规范构成要素有假定、处理和制裁三要素。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学基础理论》或《法理学》教科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主张的缺陷是明显的,且不说在词语上,处理和制裁在行外人看来具有明显的逻辑包含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学说所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以刑为主(高压和强制为主)的法律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