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

植物染色体制片与观察实验报告

植物染色体制片与观察实验报告(洋葱组) 姓名:蔡梦雅 1230170010 同组成员:曹鉴云陈锦容刘艳马彦霞 一、中文摘要: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又叫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甘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这里我们用洋葱染色体作为代表使用压片法制片并且进行观察。 二、关键词:染色体洋葱压片法 三、引言:洋葱(onion)是百合科(Liliaceae)葱属中以肉质鳞片和鳞芽构成鳞芽的2年生草本植物,其学名为Allium cepa L,染色体数为2n=2x=16。由表1和图1可见,洋葱的8对染色体中,有7对(第1~7对)染色体,臂比在1·01~1·70之间,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第8对),臂比为4·74,为近端部着丝点且带随体的染色体;依据STEB-BINS[4]的核型分类标准,洋葱的染色体核型在遗传进化上属较古老的2A型。100多年来有关染色体与染色体组结构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现今人们完成基因组测序后回到对染色体上进行基因定位和作图,因此有关染色体的研究在基因组合功能基因组时代都有重要意义,陈瑞阳教授历时25年的研究完成的《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对我国2834种植物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报道,完成了1045种植物的核型分析,积累了宝贵的染色体基础数据创建了我国植物染色体研究信息平台。研究染色体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国际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DNA含量,碱基组成和以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大小等为特征的核型进化与物种形成和演化关系的研究,为揭示生物进化趋势提供染色体方面的科学资料,总的来说对染色体的研究在各类学科领域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洋葱的研究主要在其成分和药用方面,在细胞遗传上张自力和陈瑞阳等对洋葱的C带显示法进行过研究,田秋元等对洋葱的核型分析及有关制片方法进行了探讨。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核染色体。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探究如何制作优良的植物染色体玻片,掌握染色体技术。 四、材料与方法: 1.取材 洋葱(Aillum cepa)的鳞茎 2.实验器具和药品 2.1器具 a.载玻片 b.盖玻片 c.烧杯 d.量筒 e.培养皿 f.滤纸 g.玻璃棒 h.镊子i.手术刀 2.2药品 a.0.1mol/L醋酸钠溶液 b.0.25%秋水仙素 c.冰醋酸 d.无水乙醇 e.1mol/LHcl f.纤维素酶 g.果胶酶 h.卡宝品红 2.3试剂配制 卡诺固定液:用3份无水酒精,加入1份冰醋酸(现配现用)。 酸解液:一份无水乙醇与一份1mol/L 盐酸1:1进行配制。 酶解液:用0.4g的纤维素酶和0.15g的果胶酶溶解在20ml蒸馏水里。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 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 短臂的长度 p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了划分标准: ①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②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③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100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染色体全长 p+q 按Levan划分标准: ① 50.0-37.5之间为M ② 37.5-25.0之间为SM ③ 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分组排队原则: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 排列;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将染色体按长短排队, 短臂向上。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 摘要植物核型分析是指对植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形态、长度、带型和着丝粒位置等内容的分析研究,是植物分类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本实验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栽培四棱大麦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本方法主要是物理分析法,在本试验中,我们先对大麦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再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大麦染色体的臂长和随体长。 1.引言 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已实现使用计算机自动完成核型分析,我们学生也可以利用Adobe Photoshop 很容易地完成染色体的测量、排序等工作,再利用Excel 表格和Photoshop结合做出核型模式图。 2.实验材料 2.1实验材料 栽培四棱大麦的分散良好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显微照片、Adobe Photoshop等软件2.2实验方法 2.2.1绘制核型图 在Photoshop中对照片进行必要的处理。首先是剪裁照片,用套索工具将每条染色体分离出来,对染色体进行配对并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一条线上,并对染色体进行适当的旋转变换。其次是利用标尺工具测量每条染色体的臂长、随体长。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染色体的臂比,总长,随体长,相对长度等数据。 2.2.2写出核型公式 根据上面的测量结果写出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 2.2.3画核型模式图 将所测并经过计算后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绘制成堆积柱形图,并在Photoshop里切出着丝点和次缢痕。除此之外,还需将整个图像转换成黑白。 3.结果与讨论 3.1染色体核型分析图 图1 染色体核型分析图

实验七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

细胞及遗传学实验报告陈香燕201008030103 生科1班 实验七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学习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掌握染色体的技术方法,了解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二)实验原理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常用分生组织,如根尖、茎尖和嫩叶做材料。常规压片法仍是当今观察植物染色体常用的方法,其程序包括取材、预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和压片等步骤。由于秋水仙素可以阻断细胞在分裂中期纺锤体(微管二聚体)的形成,以至于不能拉动染色体分开向细胞两极,因此可以使细胞分裂停止在分裂中期,再经过染色,压片,镜检之后便可观察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 (三)实验用品 一、材料:蚕豆 二、试剂

1.Carnoy固定液 2.0.1%秋水仙素溶液 3.1mol/L HCl 4.Schiff试剂 5.亚硫酸水溶液(漂洗液) 6.Carbor fuchsin (卡宝品红)染液 配方1:原液A:称取3g碱性品红,溶于100ml 70%酒精中(此液可无限期保存)。 原液B:取10ml 原液A,加入90ml 15%石炭酸(苯酚)水溶液(两周内使用)。 染色液:55ml 原液B加6 ml冰醋酸和6 ml 37%甲醛(此液适用于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中细胞核和核分裂的染色)。 配方2:取配方1中的染色液2~10 ml,加90~98ml 45%醋酸和1.8g 山梨醇(此液适用于核和染色体的一般形态观察,具有广泛适用性)。 (四)实验方法步骤 1.取材:将蚕豆种子培养在培养皿内的湿滤纸上,室温或28°C 下发芽,待胚根长达1~2cm时,切取0.5cm长的根尖部分。 2.预处理:将切下的根尖浸入0.1%秋水仙素液中,室温下处理 3~4h。 3.水解:把根尖投入预热的58~60°C 1mol/L热HCl中,恒温条 件下水解14~15min 4.染色:倒去热HCl,滴加卡宝品红少许,染色5~10分钟。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室名称显微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地 点 学时2 实验 类型 验证每组 人数 2-4 选做 或必 做 必做 实验目的通过几种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内容提要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重点难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主要 仪器 及耗 材 显微镜、尺子、剪刀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

特征。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现分别介绍如下: 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 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照片测量后换算。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内。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 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 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4.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有些染色体在短臂的 末端有一棒状小体称为随体,随体和染色体臂之间常以付缢痕相隔,具随体的染色体称SAT染色体。 〖材料和方法〗 细胞有丝分裂永久制片或其中期染色体图象的放大照

大蒜根尖染色体观察实验.

大蒜根尖染色体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与实验要求 1、掌握洋葱培养的方法,掌握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多倍体的方法。 2、掌握洋葱根尖制片的方法,复习染色、压片的基本操作。 3、通过对于有丝分裂相的观察,统计洋葱染色体数目,加深对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 4、对比进行多倍体诱导前后的洋葱根尖,理解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区别,认识微核和植物细胞分裂期的各形态特征。 5、体验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生物实验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获取实验知识的能力和撰写实验报告水平。 二、 实验方案 1、实验仪器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试管、烧杯、小塑料管、滤纸、刀片、解剖针、滤纸等 2、实验药品 新鲜、健康的洋葱鳞茎一个;0.02%秋水仙素、1mol/L HCl、醋酸洋红染液、卡诺氏固定液,碱性品红、乙酸,乙醇等。 3、实验原理 (1 洋葱的根尖 洋葱根尖的整体结构如右图,其中只有分生区的初生分生组织由于细胞始终处于持久而强烈的有丝分裂之中而作为我们的观察对象,其余部分在制片时都应当尽量剔除来保证观察效果。 (2 多倍体的诱导

多倍体的诱导使用秋水仙素,秋水仙素可以阻止微管蛋白的聚合,从而使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体不能正常形成,但是姐妹染色单体照常想成,只是没有被拉向两级,于是染色体数目加倍。 各步骤的作用:固定液可以迅速杀死细胞,保持细胞形态在有丝分裂相。解离可以破坏细胞的胞间层(果胶),使细胞之间的联系变松散,有利于压片和染色。漂洗可以洗去过量的盐酸,防止解离过度 破坏细胞结构或影响染色效果(盐酸是酸性,而醋酸洋红是碱性染料)。 (3 有丝分裂 完整的有丝分裂相包括G1期(合成前期)、S 期(合成期)、G2期(合成后期)和M 期(分裂期),其中G1期、S 期和G2期合称间期,细胞完成DNA 的复制以及有丝分裂的准备,而M 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为了形态观察的方便,本实验采用后一种分法。如表一。 表一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 4、实验步骤 (1 将大蒜剥皮后放进垫了滤纸的培养基中,加入清水,放进25℃恒温

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及组型观察

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及组型 观察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 2.认识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的状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制作染色体标本的意义】 了解染色体的特征(形态、大小、数目)——绘制染色体组型图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①生物学方面:根据染色体特征鉴别生物及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 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人46条;马64条 ②临床医学方面:主要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21三体综合症:是21对常染色体多一条,此种人“先天愚型”,或称“伸舌样白痴” 卵巢退化症:45 XO,外貌表现为女性,卵巢发育不全或无,米以下,不能生育。 睾丸退化症:47 XXY ,外貌为男性,比一般男性高,睾丸发育不全,有女性样乳房,智力低下或超常,不能生育,发声尖高。 因此,染色组型实验广泛应用于胎儿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中(抽羊水做组型)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原理】 施加药物使细胞分裂:PHA

设法得到大量的分裂中期细胞:秋水仙素 1.PHA:促进细胞分裂,使淋巴细胞返幼,变成淋巴母细胞。 2.秋水仙素:破坏微管装配,使纺锤体不能形成,使大量细胞停在分裂中期。 3.空气干燥:使细胞与染色体展开。 4.低渗作用:水进入细胞内,细胞内容空间变大,染色体间的距离变大,易于染色体分散开。 5.固定:用Camoy’s solution,作用使蛋白变性,对染色体内的组蛋白讲,变形后硬度增加,保 持了染色体的“即时形态”对细胞膜蛋白讲,变性使细胞膜硬度增强,形成屏障作用,防止了细胞内物质外溢和丢失。 【实验用品】 1.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 离心管、离心机、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 2.实验药品:蒸馏水、% NaCl溶液、% 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 =3:1)、秋水仙素 3.实验材料:小鼠 【实验步骤】 1.取雄性小鼠,以每克体重4微克注射秋水仙素(约1mL),14-16h后,用断头法处死小鼠,取 出睾丸用生理盐水(% NaCl溶液)洗去血污,置于解剖盘中。 2.将睾丸放入装有1mL % KCl溶液的小烧杯中剪碎(液体呈乳白色)。 3.用铜网过滤到刻度离心管中,再加% KCl溶液至4mL。 4.37℃静置30mins,进行低渗处理。 5.以800-1000r/min离心8分钟。 6.弃上清液,加入2mL甲醇·冰醋酸固定液。用吸管至管底吹气,轻轻打散细胞,固定8mins。 7.再以800-1000r/min离心8分钟。 8.弃上清液,加入1mL甲醇·冰醋酸固定液,再制成细胞悬液,固定5mins。 9.取去洁净的低温预冷载片,距载片10-15cm的高度滴下2-3滴细胞悬液,从载片一边向另一边轻 轻吹气,并同时轻轻敲打载片,以使细胞均匀分布和促使染色体展开。 10.用滤纸擦去载片上的多余液体,空气干燥或文火干燥。 11.用染液染色20——30分钟,细水冲洗玻片背面,去除多余染液,气干。 12.镜检:低倍镜下寻找分散良好,染色适中的分裂相,高倍镜或油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并计数。【实验结果】 精子头部 精子鞭毛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未破碎的细胞

实验四__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按照Denv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 A组:1-3号,可以区分。1号,最大,M,长臂近侧有一次缢痕;2号,较大,SM;3号,较大,比1号染色体段1/3-1/4)。 B组:4-5号,体积较大,SM,短臂相对较短,两者不容易区分。 C组:6-12,X。中等大小,SM,较难区分。6、7、8、11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略近中央,短臂相对较长,9、10、12染色体的着丝粒偏离中央。9号染色体长臂有较大次缢痕。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报告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减I的主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配对——__________;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________ ,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II的主要特征是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___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二、实验过程 1、活动准备: (1)用彩色纸片做出4条黄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其中2条黄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 , 2条长6-8cm;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 , 2条长6-8cm。 (2)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种颜色的吸扣代表着丝点。(3)磁力小黑板1个,在左侧画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在右侧画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 2、活动任务: (1)模拟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动态变化;边操作边完成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表和曲线图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记录 时期 每一个细胞中 染色 体数 DNA 数 染色单 体数 1 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粘在一起。代表减 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把做好的染色体 放在画好的精原细胞内。 间期 2 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红色代表 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黄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减Ⅰ前 3 将已经配好对的两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纺锤体中部 赤道板处, 减Ⅰ中 4 双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使红色和黄色 的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减Ⅰ后 5 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的 生成。 减Ⅰ末 6 在另一张纸上再画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并画出 中心体和纺锤体。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 放到这两个新细胞中。 减Ⅱ前 7 把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处。 减Ⅱ中 8 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并将染色 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 体,象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 减Ⅱ后 9 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的 生成。 减Ⅱ末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探究创新:如果用3对染色体进行模拟,将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

植物细胞染色体制片及有丝分裂观察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遗传学实验 实验项目:植物细胞染色体制片及有丝分裂观察 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压片技术 2.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动态变化 实验原理 1.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能准确地复制,并能有规律地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子细胞遗传组成与母细胞完全一样,从而保证了性状的发育和遗传的稳定性。 2. 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高等植物的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尖及幼叶等部位的分生组织。经过适当的取材处理、固定、离析、染色、压片等步骤,可获得清晰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动态变化的装片。 实验材料 无水乙醇、70%乙醇、冰乙酸、饱和对二氯苯水溶液、0.1%秋水仙素、0.1N 盐酸、洋葱根尖 实验步骤 材料培养 取材 预处理 固定 解离(酸解) 实验结果 醋酸洋红染色 染色 改良品红染色 压片 镜检

图1 染色后低倍镜下洋葱根尖细胞全视野图图2 处于分裂间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图3 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图4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 图5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图6 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的洋葱根尖细胞

思考与分析 根据你的实验情况总结出制备好一张优良的细胞分裂标本应注意哪些问题? 预处理方面 由于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中期持续的时间很短,且分裂现象较少,因此在预处理时可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细胞分裂停止于中期,从而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解离方面 在酸解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若解离不够,则压片不易分散,若解离过长则在下一步处理时由于材料过软而易将根尖丢失。 3.取材方面 只取2mm ~3mm 长的分生区 要细心区别根尖的前端和后端,若误取了根尖的后端,在观察时,则只会见到长方形的成熟区细胞,见不到方形的分生区细胞。材料经解离、冲洗后根尖前端分生区部分呈乳白色、比较圆滑,后端部分则较透明和粗糙(取根时不用剪刀而改用镊子夹取则更明显)。 4.染色方面 ⑴使用醋酸洋红染色时,可以在酒精灯上稍加热,这样可以使材料更易着色和染色背景更清晰。 ⑵媒染一定要充分,媒染后的水洗也要充分,洗不足时影响染色效果,并会在组织内外产生大量沉淀,制成的片子污浊。 图7 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绘制图(10x40) 图8 有丝分裂后期的洋葱根尖细胞绘制图 (10x40)

实验十 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染色体G带标本的制备技术。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的带型特征。 实验用品 1、材料:常规方法制备的中期人类染色体标本(标本片龄不超过30天为宜)。 2、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烤箱、恒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小镊子、玻片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试剂:%胰蛋白酶溶液、%EDTA溶液、胰蛋白酶一EDTA混合液、%生理盐水、蒸馏水、Giemsa原液、Giemsa稀释液、1/15mol /L磷酸缓冲液。 实验原理 人们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使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称为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本世纪70年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Q带、G带、C带、R带、T带),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因为它主要是被Giemsa染料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人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Na0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Giemsa 染色,可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的横纹,这就是染色体的G带。每条染色体都有其较为恒定的带纹特征,所以G显带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每条染色体,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畸变。关于G显带的机理目前有多种说法,例如,Lee等(1973)认为染色体上与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易被胰蛋白酶分解掉,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带。有人认为,染色体显带现象是染色体本身存在着带的结构。比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未染色的染色体时,就能直接观察到带的存在。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则带更加清楚,随显带方法不同,显出来的带特点也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又与染料特异结合有关。一般认为,易着色的阳性带为含有AT多的染色体节段,相反,含GC多的染色体段则不易着色。总的来说,G显带的机理还未搞清。 内容与方法 一、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制备 1、胰蛋白酶法 ①将常规制备的人染色体玻片标本(未染色的白片)置70℃烤箱中处理2小时,然后转入37℃培养箱中备用,一般在第3~7天进行显带。 ②取%的胰蛋白酶原液加生理盐水至50ml,配成%的工作液并用NaHCO3调pH值至7左右。 ③将配好的胰蛋白酶工作液放入37℃水浴箱中预热。 ④将玻片标本浸入胰蛋白酶中,不断摆动使胰蛋白酶的作用均匀,处理1~2分钟(精确的时间自行摸索)。 ⑤立即取出玻片,放入生理盐水中漂洗两次。 ⑥染色。将标本浸入37℃预温的Giemsa染液(1:10的Giemsa原液和的磷酸缓冲液)中染色10分钟左右。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了解各操作步骤的原理。 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3、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离心管、离心机、 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等? 2.?材料:小鼠 3. 试剂:蒸馏水、0.9%?NaCl溶液、0.3%?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 秋水仙素 【实验原理】 一、制作染色体标本的先决条件 ?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选择活跃的组织,如胸腺、骨髓、睾丸、小肠;或施加药物使 细胞分裂(PHA) ?设法得到大量的分裂中期细胞:利用秋水仙素 二、染色体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重要的遗传特性之一。制备染色体标本是细胞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优良的染色体制片是进行染色体显带、组型分析、原位杂交等的先决条件。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染色体。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从小鼠的睾丸细胞中获取。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在细胞增殖周期中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一般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最典型、最易辨认和区分。因此,制备染色体标本获取的是中期细胞。 染色体特征:数目、长度(绝对长度、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M/SM/ST/T)、随体与次缢痕的数目大小和位置、带型分析 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①?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染色体)*100,相对长度可以 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②?臂指数=(长臂的长度)/(短臂的长度),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③?着丝粒指数=(断臂长度)/(染色体全长)*100,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 置?。 ④?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三、操作原理 小型动物的染色体制片最好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骨髓组织(由于分裂活动旺盛,睾丸也可)利用睾丸细胞的制片技术虽然需要离心以及细致的操作,但基本程序并不复杂。在小鼠睾丸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旺盛,因此不需要体外培养就可以直接得到分裂中期细胞。通过小鼠睾丸得到染色体比较简便,一般不需要无菌操作。用秋水仙素作为有丝分裂的抑制剂,将其注入到小鼠腹腔中,可以阻止分裂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由于小鼠睾丸细胞分裂活动旺盛,具有高度的分裂能力,本次实验通过前处理、低渗、固定、制片染色等步骤制得染色体标本,可观察到许多处于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以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 Giemsa染色法的染色结果:细胞核染成紫红色、细胞质和核仁染成蓝紫色 四、制作染色体标本的意义 了解染色体的特征(形态、大小、数目)——绘制染色体组型图? 染色体组型:把真核动物一个体细胞各染色体按长度、形状、着丝粒位置排列成一定顺序。? 染色体核型:某一物种特有的一组或一套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①?鉴别生物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马64?

染色体组型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姓名:余振洋 学号:200900140156 系年级:09级生科三班 时间:2011/4/28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 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 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二、【实验材料】 1.毫米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人染色体放大照片 三、【实验原理】 定义: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 相对长度=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2. 臂指数=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划分标准: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M ) 臂指数在 3.0—7.0之间,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3.着丝粒指数=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染色体 长臂的长度(q ) 断臂的长度(p ) 断臂长度(p ) 染色体全长(p+q )

按Levan划分标准,着丝粒指数在: 50.0—37.5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37.5—25.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M) 臂指数在 25.0—12.5之间,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12.5—0.00之间,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人类细胞染色体群: A群:1.2.3对,大,M,2的着丝粒略偏中央。 B群:4.5对,大,SM,彼此不易区分。 C群:6—12对和x,中,SM,第六对着丝粒近中央。X大小介于6和7对中间,9长臂上有次缢痕,11断臂较长,12断臂较短。 D群:13.14.15对,中,ST,有随体,彼此不易区分。 E群:16.17.18对,中,16是M,长臂上有次缢痕,17.18是SM,18断臂较短。F群:19.20对,小,M,彼此不易区分。 G群:21.22对和Y,21.22对小,是ST,有随体。长臂常呈分叉状,彼此不易区分。Y染色体较21.22对略大,也有近端着丝粒,无随体,长臂常常彼此 平行。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题目】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 短臂的长度 p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100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提出了划分标准: ①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②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③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染色体全长 p+q 按Levan划分标准: ① 50.0-37.5之间为M ② 37.5-25.0之间为SM ③ 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染色体 实验报告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实验 生命科学学院张瀛 【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 2.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实验用品】 小白鼠,秋水仙素,生理盐水,0.3%KCl液,固定液,铜网,酒精灯,离心机,注射器,剪刀,镊子,载玻片,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原理】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原理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状较为清楚,故使用中期细胞,并以每条染色体相对独立存在为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四大要点 1)PHA:促细胞分裂,使淋巴细胞返幼,变为淋巴母细胞。 2)秋水仙素:破坏微管装配,使纺锤体不能形成,使大量细胞停止在分裂中期。(相同作用:秋水仙胺、长春碱、鬼臼素) 3)低渗作用:水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容空间变大,染色体间的距离拉大,易于染色体分散开。 4)空气干燥:使细胞和染色体展开。 5)固定:用camoy`s solution(甲醇:冰醋酸=3:1)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对染色体内的组蛋白来说,变形后硬度增加,保持了染色体的“即时形态”,对细胞膜蛋白来说,变形使细

胞膜硬度增强,形成屏障作用,防止了细胞内物质外溢和丢失。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意义 根据染色体的特征(数目、形态、大小等)制作染色体组型图。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应用 1) 生物学方面:根据染色体特征鉴别生物及种类。 染色体数目:兔-44条,猫-38条,狗-78条,马-64条,人-46条,小鼠-40条(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第17、18对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大鼠-42条,鸡-78条。 2) 临床医学方面:主要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及研究。 因此,染色体组型实验广泛应用于胎儿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中(抽取羊水)。 染色体组型 把真核生物的一个体细胞中的各个染色体按其长度、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排列成一定顺序的过程,即为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组型是染色体核型的模式表达。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 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相对长度:可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臂指数:可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为了更准确的区别压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Levan 提出划分标准: 1.0-1.7之间: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1.7-3.0之间: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3.0-7.0之间: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7.0以上: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小鼠染色体的制备观察染色

生命科学学院 Life Science College 细 胞 生 物 学 实验报告 姓名:柳伟雄班级:2013级生科一班 学号:同组者:曾玮璠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5年6月1日 姓名:柳伟雄系年级:生科一班2013级同组者:曾玮璠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小鼠染色体的制备、染色、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1.初步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了解各操 作步骤的原理。 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3.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形图。 二、原理 凡处于活跃增殖状态的细胞,或者经过各种处理后,任何动物组织的细胞就可进入分裂,均可用于染色体分析。在正常动物体内,精巢和骨髓均为是活跃分裂的组织。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即可使许多处于分裂的细胞停滞于中期,然后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即可得到大量可分析的染色体标本。本方法简便、可靠,不需要经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易于推广。骨髓细胞是用于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很好的材料。但在取材方面,精巢又比骨髓要简易一些,故本实

验选用小鼠的精巢为实验材料。 对于小鼠精巢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 使中期染色体停留在赤道面处; 2. 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 以至于在滴片时细胞被胀破, 使细胞的染色体铺展到载玻片上; 3. 空气干燥法可使细胞的染色体在载片上展平,经Giemsa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体的显微图象。 Giemsa染色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适用于多种细胞和染色体染色。主要用Giemsa染液可以将细胞核染成紫红色或蓝紫色,胞浆染成粉红色,在光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细胞及染色体图像。 三、试剂和器材 1.试剂:秋水仙素、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0.3%KCl低渗溶液、固定液(甲 醇:冰醋酸=3:1)、Giemsa染液 Giemsa染液的配制: 吉姆萨粉(Giemsa stain) 甘油(AR) 甲醇(AR) 将Giemsa粉放入研钵中,先加入少量甘油,研磨至无颗 粒为止,然后再分批加入甘油,放56℃温箱中2h后,分批 加入甲醇,将配制好的染液密封保存棕色瓶内(最好于0~4℃ 保存)。使用前,将母液用PBS稀释后使用。 2.器具:解剖盘、镊子、眼科剪、小烧杯(×2)、吸管、玻璃刻度离心管、离心 机、铜网、预冷载玻片、记号笔、普通光学显微镜、玻璃等 3.材料:小白鼠 四、实验步骤 制片 1.取雄性小鼠以每克体重4μg注射秋水仙素,经14~16小时后,断头法杀死小 鼠,取出睾丸用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洗去血污。 2.将睾丸放入装有1ml 0.3%KCl低渗溶液的小烧杯中剪碎至呈乳白色。 3.用铜网过滤到玻璃刻度离心管中,再加0.3%KCl缓冲溶液至4ml。 4.静置30min,进行低渗处理。 5.以800~1000r/min的转速离心8min。 6.取出离心管,弃去上清液,加入2ml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并用吸管 至管底吹气,轻轻打散细胞,固定8min。 7.再以800~1000r/min转速离心8min。 8.弃上清,加入1ml固定液,再制成细胞悬液,固定5min。 9.取洁净的低温预冷载片,距载片10~15cm高度滴下2~3滴细胞悬液,从载片 一边向另一边轻轻吹气,同时轻轻敲打载片,以使细胞均匀分布和促使染色体展开。 10.用滤纸擦去载片上多余液体,空气干燥或成文火干燥。 染色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 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特征。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现分别介绍如下: 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 照片测量后换算。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内。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 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4.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有些染色体在短臂的末端有一棒状小体称为随体,随体和染色体臂之间 常以付缢痕相隔,具随体的染色体称SAT染色体。 〖材料和方法〗 细胞有丝分裂永久制片或其中期染色体图象的放大照片。 〖用具和药品〗 剪刀、直尺、胶水。 〖实验步骤〗 (一)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制片 2.观察制片,选择理想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进行显微摄影,冲洗放大照片 (二)染色体组型分析 1.染色体计数

实验六动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安徽大学《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 实验六动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简介:染色体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骨髓细胞具有丰富的细胞质和高度的分裂能力,可直接观察到细胞周期中的各个时相。但通常情况下,中期染色体在镜下的数量较少,如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分裂的骨髓细胞大多被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再经离心、低渗、固定、滴片等步骤,便可得到理想的染色体标本, 用以观察中期染色体形态和染色体组型分析等实验。实验学时3个。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掌握动物骨髓染色体标本制备基本过程,了解操作步骤的原理。 2. 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二、实验原理 染色体的分析往往是选择细胞处于活跃增殖状态,或者经过各种处理后细胞进入分裂的动物组织。在正常动物体内,骨髓是处于不断分裂的组织之一。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碱即可使许多处于分裂的细胞停滞于中期,然后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即可得到大量可分析的染色体标本。在动物实验时,可在取材前经腹腔注射有丝分裂抑制剂,一般常用秋水仙素,这此方法对于动物的核型分析是非常有用的。本方法简便、可靠,不需要经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易于推广。因此骨髓细胞是用于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很好的材料。 三、实验材料 (一)材料昆明种小白鼠若干只。 (二)器材水平离心机、显微镜、刻度离心管(10m1、注射器(1m1、载玻片、烧杯(400m1、100m1 、试管架、镊子、剪刀、解剖刀、吸管、擦镜纸。

(三)试剂 1. 2%柠檬酸钠溶液:称取28g 柠檬酸钠(柠檬酸三钠,Trisodium citrate,AR 溶解于蒸馏水中。 2. 1%柠檬酸钠溶液。 安徽大学《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 3. 200μg /ml 秋水仙素(cochicine 4. 姬姆萨 (Giemsa原液(P H6.8 Giemsa染料(Giemsa stain 1g 甘油(glycerine,AR 33ml 甲醇(methyl alcohol,AR 45ml 将染粉倾入乳钵,加几滴甘油,在乳钵内研磨直到无颗粒为止,此时再将全部剩余甘油使60~65℃保温箱中保温2h 后,加入甲醇搅拌均匀,保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5. 0.067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6.8 Na 2HPO 4. 12H2O 11.81g (或Na 2HPO 4. 2H2O 5.92g KH 2P04 4.5g 溶解于蒸馏水中至1000m1。 6. 姬姆萨 (Giemsa应用液(pH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